03-雕塑赏析——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4.13 MB
- 文档页数:12
中国雕塑传统赏析中国雕塑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它以其独特的造型和艺术表现力,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中国雕塑的传统赏析,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中国雕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中国雕塑是用陶土、玉石和青铜等材料制作而成的。
这些古老的作品通常表现了人物、动物和神话故事等主题。
它们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细腻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雕塑的风格多种多样,包括佛教雕塑、道教雕塑、宫廷雕塑和民间雕塑等。
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例如,佛教雕塑通常以佛陀和菩萨为主题,表现出宁静、慈悲和智慧的形象。
道教雕塑则以神仙和神兽等神秘的形象为主题,寓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宫廷雕塑是中国雕塑艺术的巅峰之作。
它们通常以皇帝、皇后和宫廷官员等宫廷人物为主题,展现了中国古代帝王的权威和尊严。
这些作品不仅在雕塑技巧上精湛,而且在表达皇家权力和社会秩序方面也有独特的见解。
民间雕塑是中国雕塑艺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它们通常以农民、工人和手工艺人等普通人为主题,表现出他们的生活场景和劳动精神。
这些作品以其朴实、真实的形象,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中国雕塑的传统赏析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来欣赏。
首先,我们可以从艺术技巧和工艺水平来赏析雕塑作品。
不同的雕塑风格有不同的技法和工艺,例如捏塑、刻凿、铸造等。
通过欣赏这些细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雕塑艺术的奥妙。
我们可以从主题和象征意义来赏析雕塑作品。
每个雕塑作品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象征意义,通过欣赏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
我们还可以从历史和社会背景来赏析雕塑作品。
每个时代的雕塑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思潮。
通过研究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中国雕塑的传统赏析是一个广阔而深奥的课题。
通过欣赏和研究雕塑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同时也能够欣赏到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杰作。
雕塑作品赏析(⼀)雕塑作品赏析(⼀)欣赏雕塑艺术应从三个⽅⾯把握:即体积意识、环境意识、象征意识。
雕塑作为三维空间的实体,给予⼈的感受⾸先来⾃它的形体,要通过形体展⽰形象的动势、情绪与⽣命⼒。
远看雕塑⾸先触⽬的是“影像”效果,“影像”就是作品形体⼤的起伏呈现的总体轮廓,各种雕塑通过⾃⾝形体的“影像”给予欣赏者不同的感受。
雕塑作品⼤多是为某⼀特定环境制作的,置于室外就要与环境(⽇影、天光、地景、建筑等)发⽣关系,这就必需注重环境意识。
优秀的雕塑作品与周围的环境协调,能作⽤于环境,并使环境成为作品的组成部分,共⽣出新的景观。
譬如说城市雕塑,就是指长期置放在城市⼴场、园林、街头或建筑群前、桥头堡处等固定位置上的雕塑,是对于城市⾯貌相关的雕塑的总称。
优秀的城市雕塑往往成为城市⽂化的标志,起到美化城市的作⽤。
雕塑作品形象单纯,不可能作复杂精细的描绘,所以通常赋予形体以象征性来表达主题,这就是象征意识。
中国雕塑多⽤装饰性较强的⼈物、动物形象赋予象征性和寓意性。
现代许多抽象雕塑,以其形体的简明和空间意向强⽽具有很强的与环境的融合性和夺⽬性,不以描绘具体物象为⽬标的抽象艺术通过线条、块⾯、形体、材质等来传达各种情绪,激发⼈们的想象,启迪⼈们的思维。
说到底,欣赏雕塑艺术作品可以从认识作品外部的形态特征开始,分清类别,看形象是否具有美感,与环境是否协调;进⽽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艺术技巧;最后体察作品的内蕴和创意。
如果⼀件雕塑作品能使⼈们在感官上和精神上都得到满⾜,那么这件作品就成功了。
雕塑按所⽤的材料可分为⽯雕、⽊雕、根雕、泥塑、陶塑、⾦属雕塑、⽯膏像等;按空间形态可分为圆雕、浮雕、透雕(镂空雕);按功⽤和置放地点可分为城市雕塑、园林雕塑、纪念性雕塑、室内雕塑、案头雕塑等。
(⼀)肖⼩裘的雕塑作品。
雕塑艺术解读与欣赏
雕塑艺术是一种通过雕刻或塑造物体来表现艺术思想和美的艺术形式。
它可以通过雕刻木头、石头、金属等材料,或者通过塑造泥土、石膏等材料来创作。
在欣赏雕塑艺术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和欣赏。
1. 形态与结构:观察雕塑的外形和结构,了解雕塑的整体形态、比例和组成方式。
关注雕塑的线条、曲线、角度和体积感等元素,以及它们组成的整体结构。
2. 主题与意境:雕塑作品通常有一个表达特定主题或情感的意图。
通过观察作品的图案、形象和表现手法,理解雕塑艺术家想要传达的信息和情感。
有些雕塑作品可能具有象征性意义,需要进行符号解读。
3. 材料与工艺:了解雕塑所使用的材料以及艺术家的创作工艺,这有助于理解作品的表现技巧和创作特点。
不同材料和工艺可赋予雕塑不同的质感、纹理和表现手法,可以通过对材料和工艺的观察来欣赏作品的细节之美。
4. 空间与环境:雕塑艺术常常与空间和环境相互作用,观察雕塑的布置位置和周围环境,了解它与周围空间的关系和互动。
有时,作品的视角和观看方式也会对作品产生影响,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作品,体验不同的观看效果。
5. 艺术家与历史背景:了解雕塑艺术家的背景、创作理念和艺术时代的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和欣赏其独特之处。
通过对艺术家的研究和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可以进一步深入解读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在欣赏雕塑艺术时,每个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重要的是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并从自己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作品所传达的美。
高中美术教育中的雕塑艺术欣赏在高中美术教育的领域中,雕塑艺术欣赏是一块璀璨而独特的宝石。
它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还能培养他们的空间感知能力、创造力和对历史文化的理解。
雕塑,作为一种三维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
它以实体的形态存在于空间之中,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给观者带来直观而强烈的视觉冲击。
与绘画不同,雕塑能够让我们从各个角度去观察和感受,这种全方位的体验使得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当我们走进一座雕塑作品时,首先会被它的形态所吸引。
形态是雕塑作品的外在表现,包括轮廓、比例和结构等方面。
优秀的雕塑作品往往具有简洁而富有力量感的形态,能够在瞬间抓住观者的目光。
比如,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其健美的身姿和自信的神态通过精准的比例和流畅的线条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一种无与伦比的力量与美。
材质也是雕塑艺术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
不同的材质赋予雕塑作品不同的质感和表现力。
大理石的光滑与细腻、青铜的厚重与古朴、木材的温暖与自然,都为雕塑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比如,中国古代的木雕作品,利用木材的纹理和质感,营造出一种质朴而生动的艺术效果;而现代的不锈钢雕塑,则以其光洁的表面和强烈的反光,展现出科技感和现代气息。
色彩在雕塑艺术中虽然不像在绘画中那样占据主导地位,但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有些雕塑作品保留了材质本身的色彩,如大理石的白色、青铜的青绿色等,展现出一种自然而质朴的美。
而有些雕塑则通过上色来增强表现力,比如一些彩色的玻璃钢雕塑,鲜艳的色彩使其在环境中更加醒目,富有活力。
除了外在的形式和表现元素,雕塑作品所蕴含的主题和情感也是其魅力的重要来源。
雕塑家通过作品传达自己对生活、社会、人性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有些作品歌颂英雄和伟大的历史事件,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有些作品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引发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反思;还有些作品表达个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让观者产生共鸣。
在欣赏雕塑艺术时,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是非常重要的。
赏析雕塑的艺术之美雕塑是一种通过塑造、雕刻和造型等手法,以石头、金属、木材、陶瓷等材料创作的艺术形式。
它是视觉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通过立体的形态和空间感传达出独特的审美意境。
本文将从雕塑的历史、艺术特点以及对观者产生的艺术享受等方面进行探讨,以赏析雕塑的艺术之美。
一、雕塑的历史雕塑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早期的雕塑作品多以神像和祭祀文化为主题,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雅典娜神像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雕塑风格也有所差异。
在罗马时期,雕塑更注重塑造人体的各种动态,强调表达人性、情感以及历史时代背景。
而在文艺复兴时期,雕塑成为建筑与绘画的重要补充,追求自然写实的效果。
二、雕塑的艺术特点1. 立体性:与画面和平面不同,雕塑作品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性。
它可以从各个角度被观赏,立体的形态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这是雕塑艺术独有的特点之一。
2. 塑性:雕塑以塑造形状和结构为基础,艺术家使用的材料和技术使得他们能够表达出独特的造型和纹理。
雕塑作品通常富有质感和触感,观者通过触摸和近距离欣赏,能够更加深入地体验到作品所传达的艺术形式。
3. 意象化:雕塑作品常常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抽象的思想、情感和理念转化为具象的形象。
艺术家通过造型和构图,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作者的主题和意图,激发观者的联想和思考。
4. 多样性:雕塑作品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技法和风格进行创作,如大理石、青铜、木材、陶瓷等。
每一种材料和技法都赋予作品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形式美感,使得雕塑艺术具有多样化和丰富性。
三、雕塑给观者带来的艺术享受观赏雕塑作品是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
首先,雕塑通过其立体的形态和纹理,为观者创造出一种沉浸式的体验。
观者可以近距离欣赏作品的细节和质感,凝视艺术家的创作技巧和刻画功力。
其次,雕塑作品往往通过特定的主题和意象,激发观者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观者可以自由地解读作品并与之进行对话,进而深入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中学雕塑鉴赏
雕塑是一种三维艺术形式,它通过雕刻、塑造等手法,将视觉和触觉的感受结合起来,呈现出具有立体感的艺术形象。
在中学阶段,学生们开始接触到雕塑艺术,了解雕塑的历史、分类、创作手法以及作品鉴赏等方面的知识,可以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雕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的早期文明时期,最早的雕塑作品是用石头、骨头等天然材料雕刻而成的神像、动物形象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雕塑艺术逐渐发展,出现了大量的雕像、浮雕等艺术形式。
在现代,雕塑家们使用的材料也越来越多样化,如金属、塑料、玻璃等。
雕塑按照形式可以分为立雕、浮雕、高浮雕、圆雕等。
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例如,立雕作品可以完整地表现出人物或物体的形态,而浮雕则可以通过不同的线条和阴影表现出一种生动的画面。
在雕塑作品的鉴赏方面,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如造型、结构、色彩、材质等。
通过分析作品中的这些元素,可以深入理解艺术家的思想和意图,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作品。
总之,中学阶段的雕塑学习对于学生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雕塑创作和鉴赏中来。
- 1 -。
所教上节课内容回顾:播放一组优秀建筑作品的图片,与学生们一起回顾上节课所学到的关于绘画赏析的知识,从绘画中找到绘画与建筑创作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导课:你知道的著名雕有什么?有没有听说过自由女神像?有没有见过秦始皇兵马俑?……今天我将带大家进入一个世界著名雕塑的精彩世界。
授课过程:一.原始朴拙意象风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人类自身的诞生是同步的。
人类天生地具有对称、均衡、和谐对比、韵律节奏以及平整光滑的等形式美要素的渴求,随着智力的不断发展,人类能够从欣赏和喜爱自己身体的意识出发,从自己身体提供的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和发现自然界中一切美的东西,进而总结出一些基本的造型规律,然后在自己的劳动创作中灌注这些审美的意识。
于是,从石器到装饰品,人类的生产活动与艺术创作产生了分界线。
原始社会的雕塑作品也开始出现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长河中。
原始社会的雕塑作品以各种陶塑动物居多。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或体现原始先民对动物形态性情的理解与浓厚兴趣或是表达对一些威猛动物的崇拜。
如图为陕西华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成年女性墓葬所出的陶鹰鼎,作敛翼站立之状,器口开于背上,勾喙有力,双目圆睁,周身光洁未加纹饰,结构简洁,给人很强的体积感,双足与尾稳定地撑挂于地,整个造型充满桀骜猛厉的气势。
凸显原始社会雕朴拙的意象。
商代鬼魅抽象风商州时代,身受奴役压制的奴隶们创造了一大批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展示了那一时代中国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
那是绽放在野蛮的黑暗中的文明之花,是血泊雕铸而成的艺术杰作。
这是商代方鼎中赫赫有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达875公斤。
作为国家象征的礼器,司母戊大方鼎威严、稳重、挺拔、坚实、恢弘,具有威慑天下雄视百代的气魄。
即使它还是一件实用器皿,但它实在堪称国家形象的雕铸,它熔进了国家的灵魂,民族的风范。
三千多年后,中国人面对这样的杰作,仍为之豪情激荡,浩气遄飞。
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形象纹饰的主体,或是现实中实际存在的动物或是想象中或传说中的动物,通过不同动物形象的组合,经过不断累加、美化而成。
但都被赋予特定的含义,或人格化,或神祗化,充满神秘和幻想。
这是一件商代的虎食人卣,一尊蹲踞的老虎,凶猛强悍,威风凛凛,杀气腾腾,此气度不仅令百兽丧胆,也足以令人类避之唯恐不及。
此刻,猛虎锋如利刃的前爪已攫一“人”,它张开的血盆大口似乎正要将“人”吞噬,那“人”好像没有反抗,其实在猛虎面前,任何的反抗都是徒劳的。
再看那“认”的形象,纹身,我冠履,手足皆四趾。
这其实不是人,而是一只似人非人的怪物。
早在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们已经能准确地塑造人物形象,到了青铜时代,聪明睿智的奴隶雕塑家不致于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如此失水准。
因此可以断定,这似人非人的怪物是某种令人们厌恶,给人类带来灾难的鬼怪,是“恶”的象征。
秦俑装饰写实风提到中国古代雕塑,最不能忽略的自然是出土于中国陕西省临潼县的震惊中外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了,它以宏大的规模和高度的艺术成就被人们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秦始皇兵马俑中坑中出土的兵马俑雕塑均为大型陶俑。
包括有武士俑、马俑、文官俑以及侍者俑,其中以武士俑和马俑为多数。
匠师们为力求再现秦代国军的风采和士兵器宇轩昂、意气勃发的精神面貌,对每件人物作品均给予不同的外观形貌。
通过对每个兵将俑的衣饰装束、身体动态及眉毛、眼睛、胡须、及发饰等细部的刻画,使每件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外形特征以及身份象征。
这些兵俑的造型均是根据现实中任务的形象为原型进行塑造的,作品充满了极高的写实性和强烈的现实意义,通过兵俑面部表情的丰富变化表现,战役盔甲的精神塑造,以及真实生动的动作神态刻画,让我们看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的劳作及高超的技艺水平。
战马大多是直立,竖耳、张口、双目圆睁,俨然一副枕戈待旦的状态,熊健强劲的风姿一览无余。
雄伟壮观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以其高超的写实水平,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充分展示了当时雕塑艺术发展水平。
汉代雄浑写意风到了东汉时期,东汉雕塑艺术在西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东汉石雕多集中在墓祠、墓室及门阙上,且多以浮雕为主,并且还以建筑装饰的形式出现。
图示为1955年河南洛阳孙旗屯出土的一尊东汉时期的石辟邪,这只大型石兽由石灰岩雕刻而成,高,塑像头如狮头,嘴微张,齿牙外露,带凶猛之气。
身体似豹,腰细肚圆,尾巴长而粗茂。
前腿微屈,向前迈出,后退蹬地,好像正在前进。
二向上抬起的头部与四肢迈开的形象结合正好组成了一副抬头挺胸,昂首阔步的矫健雄姿。
整尊雕塑采用圆雕和浮雕及线刻相结合的雕刻手法,在造型和艺术手法上,与西汉时期相比较,有明显的技术性和艺术性的表现,尤其是雕塑形象的独特性和个体性,以及依靠动作神态来表现作品的主题方面,都有十分明显的个性特征。
雕塑师分别对塑像的形体、胡须、羽翼及尾巴做了不同的艺术处理,以粗厚的刀法刻画的兽物庞大粗壮的体量,以细腻的线条嵌刻出动物身体上的纹饰和羽翼。
整体造型粗犷圆润,总体风格雄浑古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佛教理想造型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后秦时开始广泛传布,到了南北朝时期佛像制作开始出现。
自佛像加入到雕塑领域,雕塑艺术史便开始呈现出二律背反的现象:佛像雕塑丰富完善了中国文化模式,而与墓葬雕塑平分秋色,也使中国人物雕塑更趋完美。
这是莫高窟的禅定坐佛彩塑像,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形象。
释迦身着印度式袈裟,薄薄的,紧贴身上,衬出他健美的躯体;双手轻抚腹部,自然端坐;他恬淡虚静,嘴角含着浅浅的微笑。
他的微笑和蔼、慈祥、纯洁、高尚。
微笑里有真、善、美,呈现出普度天下众生的慈悲博大胸怀。
这微笑能给痛苦的灵魂以安慰,能化解弥漫于心田的惨淡愁云;这微笑能使人自觉的忍受现实的苦难,给你指示不可知的彼岸那缥缈诱人的希望。
虽然雕塑中佛祖的形象还带着浓厚的犍陀罗色彩,但他的面容确是中国式的。
这种形象容易让人接受。
使人倍感亲切。
佛教雕塑从一开始就开始反映出中国文化巨大的同化能力和良性的消化能力。
宋代俗情写真风自雕塑茂林佳卉中的奇葩——唐三彩艺术尽显雕刻艺术风采之后。
到了五代辽宋金时期,雕塑艺术从神圣走向世俗,它像一尊身后有许多光环的佛,慢慢地褪尽神圣的光辉,撩开神秘的面纱,逐渐走下莲花座,走向无比广袤,无比丰富多彩的人世间,是自己变得更加温馨可敬。
如此可容可掬。
遗弃了隋唐时期的宏伟规模和奔放气势,而逐渐展现出浓郁生活气息和世俗气息的雕塑时代。
盛极一时的最能展现雕刻艺术成果的石窟艺术以及辉煌曾经的陵墓雕刻艺术逐渐在雕刻艺术领域渐渐隐居。
随着文人画的兴起,雕塑艺人的社会地位愈加低下,此类造型艺术不断走向衰退。
值得庆幸的是,各种供人赏玩的小型雕塑作品越来越多,成为宋代雕塑中引人注目的现象。
图为宋代著名石雕——大足养鸡女石雕,是具有民间色彩的代表作品。
雕像位于大足宝顶山大佛弯,一个养鸡的妇女正在打开鸡笼放鸡出来。
只见她头上裹着发巾,腰间束着裙衫,双手将鸡笼倒翻,作放鸡出笼状。
整件雕塑刻画细腻,造型准确生动。
养鸡女面庞清秀饱满,表情怡静悠然,表现出农家妇女的贤淑与勤劳。
身旁两只鸡依依相偎,表现主任对鸡的怜惜和怜爱。
帝陵程式夸张风陵墓雕塑集中体现了当时雕塑的最高水平,中国古代陵墓雕刻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始皇陵数中国古代历史上陵墓的顶尖之作,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墓之首。
在陵墓中的大规模出土的人俑以及马俑,各件做作品之间没有重复的。
人物的形象面目各具,其中将军俑是头戴双卷尾长冠,穿着战袍铠甲,手按佩剑,脸盘饱满,剑眉隆鼻,双唇紧闭,威武刚毅。
武士俑则是戴帽、披甲、握弓执剑、身材魁梧,英姿勃发。
西汉名将霍去病墓前石雕群也大规模的出现石雕作品,墓前石刻现存16件。
可辨识的象生14件,其中有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生物17体;不同物象12类。
计有怪人、怪兽吃羊、卧牛、人抱兽、卧猪、跃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卧象、短口鱼、长口鱼、獭、蝠、左司空刻石和平原刻石。
石刻依石拟形,稍加雕凿,手法简练,个性突出,风格浑厚,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大型石雕艺术珍品。
其中“马踏匈奴”石雕像为一组人兽组合雕像,主像马昂首挺立,四趾健壮,一副英勇善战的战马形象;马下是一个手持弓箭、神情狼狈、窘态毕露的匈奴主的惨败形象。
整组雕像采用浮雕与线刻相结合的手法,塑造出了造型古朴,风格稳重的深具魅力的艺术形象。
民间朴素表现风民间艺术的表现性,是对生活积极意义上的歌颂,是在美好向往、自娱自乐心态下的创造,这与西方现代表现主义的“宣泄”大相径庭。
因此,民间朴素的表现是艺术的生态发展,是非功利的纯艺术劳动。
它对于我们今天的意义不仅在于技巧、形式,更在于创作心态。
在这种心态之下创作的艺术,其特点是题材丰富、情感纯真、手法自由、造型生动。
中国的雕塑艺术品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雕塑艺术品历经了自然的和人为的破坏,不过还有一定数量的产生于各个时期的雕塑作品在经历风风雨雨之后被完整或部分的保留了下来。
中国的古典雕塑在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受到同时期各种文化和其他艺术风格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强烈民族特色和独特传统风貌的体系。
不同时期的雕塑作品又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欣赏趣味和审美理想,代表了当时的时代精神。
雕塑虽然无声,却包含有音乐的旋律与节奏。
雕塑尽管静止,却展现出舞蹈的旋转与运动。
当然,雕塑也和其他的艺术门类一样,韵含着个性与激情,正因为如此,尤其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凝聚着永恒的魅力。
悉尼歌剧院位於澳洲悉尼,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
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艺术中心已成为悉尼市的标志性建筑。
该歌剧院1973 2007年6月2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课堂小结:1.悉尼歌剧院的艺术特点。
2.长城的艺术特点。
3.埃菲尔铁塔的艺术特色4.多哈伊斯兰博物馆的建筑特色课后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你感兴趣的著名建筑,制作一个PPT,用图文展示鉴赏这些著名建筑的收获,并与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