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霉菌感染临床特征与治疗
- 格式:pptx
- 大小:274.72 KB
- 文档页数:10
毛霉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毛霉菌病是一种由毛霉菌感染引起的侵袭性真菌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人类主要通过吸入真菌孢子囊而获得感染,偶尔可通过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皮肤创伤而感染。
该病于1876年首次被Fürbinger描述,他通过尸检病理发现1例患有肿瘤的德国患者右肺有出血性梗死并伴有真菌菌丝和少量孢子囊改变。
自然界中毛霉菌无处不在,形态上显示为宽大、不规则,无分隔或极少分隔,直角分枝的带状菌丝。
目前研究表明,毛霉菌目下有11个属和大约27个种与人类毛霉菌病感染有关,其中根霉属(Rhizopusarrhizus)是导致全球毛霉菌病的最常见的致病属,其次是毛霉属(Mucor)、根毛霉属(Rhizomucor);而伞状毛菌属(Lichtheimia)、鱗质霉属(Apophysomyces)和小克银汉霉属(Cunninghamella)等较少见。
毛霉菌主要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严重基础疾病患者,例如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实体器官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未被控制的糖尿病和/或伴有酮症酸中毒等。
在严重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毛霉菌可与宿主内皮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引起内皮细胞损伤和菌丝侵入血管,导致疾病播散,血栓形成和组织坏死。
尽管毛霉菌病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但其病死率极高,局部感染病死率20%~50%,而在播散性毛霉菌病中病死率可高达70%~90%,因此,及早诊断和治疗将有助于降低患者病死率。
鉴于此,以下综述毛霉菌病的流行病学、易感因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一、流行病学目前有关毛霉菌病流行病学研究资料大多数据来自病例报告和病例回顾性研究,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毛霉菌病流行病学方面的差异。
尽管毛霉菌病很少见,但在过去的20年中,全球的发病率仍有增加,尤其是在法国和印度。
在法国,国家医院数据库从2001年至2010年发现35 876例侵袭性真菌感染,其中1.5%是由于毛霉菌病引起的。
肺毛霉菌病病例探析肺毛霉菌病又被称为肺接合菌病,是一种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的肺部真菌感染疾病,临床较为少见,诊断和治疗比较困难。
毛霉菌病分为6种:肺脏型、鼻脑型、胃肠型、皮肤型、混合型及播散型,其中肺毛霉菌病最为常见,而根霉菌属于接合菌门,毛霉目,毛霉科,根霉属。
临床资料患者,男,56岁。
因「咳嗽、咳痰1月余,加重伴咯血、发热17天」于2014年12月12日入院。
患者于2014年11月21日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灰白色黏痰,无发热、咯血,无胸痛及呼吸困难等不适,于当地医院就诊,考虑「肺炎」,予抗感染对症输液治疗13天(具体药物不详),未见好转。
2014年12月4日患者咳嗽加重,伴有咯血,色鲜红,量不多,伴发热,最高体温39.4℃,伴有活动后胸闷、憋气及左侧胸部疼痛感,无放射性,当地医院胸CT检查:发现双肺多发感染伴空洞形成,考虑结核(图1)。
【图1】2014年12月4日胸部CT2014年12月5日就诊北京某三甲医院,予对症抗感染(头孢及青霉素类),降血糖,纠正症酮症酸中毒,异烟肼、利福喷丁、吡嗪酰胺诊断性抗结核治疗13天,症状未见减轻,并予左侧胸腔穿刺引流出约400ml 淡黄色液体,经全面检查排除肺结核,复查胸CT未见好转。
患者2014年12月18日就诊解放军总医院急诊科,予美罗培南及莫西沙星抗感染,纠正低蛋白血症,雾化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4天,但仍发热,最高体温39℃。
为进一步治疗于2014年12月22日入住解放军总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
自患病以来,自感乏力,精神状态、食欲、睡眠一般,体重明显降低,大小便正常,既往糖尿病病史10年,未规范治疗,血糖控制不佳,吸烟20年,约每日10支,无饮酒史。
入院查体体温:38.9℃,脉搏:99次/分,呼吸:26次/分,血压:135/85mmHg,身高:174cm,体重:62kg,BMI:20.5,体型偏瘦,表情自然,自主体位,神志清醒,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正常,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双肺呼吸音粗,左下肺可闻及湿啰音,未及胸膜摩擦音,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及病理性杂音,腹软,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毛霉菌感染及其治疗方法毛霉菌(Mucor)属、接合菌亚门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为腐生性真菌,具有较强的分解蛋白质能力,常引起食物霉变。
是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只有当机体免疫力低下并极度虚弱时才引起人体致病。
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各种类型的病菌,而对于一些免疫力与抵抗力较低下的人来说,是特别容易受到霉菌感染的,目前来说,毛霉菌感染的主要菌种就是丝生毛霉菌,专家介绍,如果患者不及时治疗,那么最终就会破坏血管壁,进而引起组织出现坏死,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一、毛霉菌感染的生物学特征毛霉菌为多细胞真菌,菌丝无隔,分枝呈直角,菌丝体上生长出孢子囊梗,顶端生成球形孢子囊,内含大量的孢子囊孢子。
在SDA培养基上,25℃或37℃下生长迅速,形成白色丝状菌落,形成孢子后菌落变成灰褐色。
毛霉菌既有无性繁殖,也有可性繁殖。
菌丝无隔、多核、分枝状,在基物内外能广泛蔓延,无假根或匍匐菌丝。
不产生定形菌落。
菌丝体上直接生出单生、总状分枝或假轴状分枝的孢囊梗。
各分枝顶端着生球形孢子囊,内有形状各异的囊轴,但无囊托。
囊内产大量球形、椭圆形、壁薄、光滑的孢囊孢子。
孢子成熟后孢子囊即破裂并释放孢子。
有性生殖借异宗配合或同宗配合,形成一个接合孢子。
某些种产生厚垣孢子。
毛霉菌丝初期白色,后灰白色至黑色,这说明孢子囊大量成熟。
毛霉菌丝体每日可延伸3厘米左右,生产速度明显高于香菇菌丝。
二、毛霉菌感染的疾病由毛霉菌(mucor)引起的疾病,主要菌种为丝生毛霉菌(M.corymbifer)可侵犯血管壁,引起血栓,组织坏死。
多继发于糖尿病或其他慢性消耗病,病呈急性;症状严重者可以致死。
依据临床表现分:1.脑型毛霉菌病系毛霉菌从鼻腔,副鼻窦沿小血管到达脑部,引成血栓及坏死。
2.肺毛霉菌病主要表现为支气管肺炎,亦有肺梗塞及血栓形成。
3.胃肠道毛霉菌病,多见于回肠末端、盲肠及结肠、食道及胃亦可累及。
三、毛霉菌感染的疾病检验取病变组织直接镜检,可见无隔菌丝,与曲霉菌比较,菌丝较粗大,分枝少,孢子亦不多,标本接种于沙保氏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开始为白色,以后渐变灰黑色,菌丝体可长出孢子柄,末端生有孢子囊孢子,有时偶可看到接合孢子。
肺毛霉菌病是一种罕见的肺部感染,由肺毛霉菌引起,属于条件致病菌。
中医学认为,肺毛霉菌病属于“肺痨”、“肺痿”等范畴,病机复杂,治疗难度较大。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出发,探讨肺毛霉菌病的治疗方案。
一、病因病机1. 感受外邪:肺毛霉菌病多因感受外邪,如风、寒、湿、热等,导致肺气虚弱,抵抗力下降,邪气乘虚而入,侵袭肺部。
2. 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气血不足,肺失濡养,导致肺气虚弱,易受外邪侵袭。
3. 肺肾阴虚:肺肾阴虚,肺失滋养,导致肺气虚弱,容易受到邪气侵袭,进而引发肺毛霉菌病。
4. 气滞血瘀:邪气侵袭肺部,导致气机不畅,血行受阻,形成气滞血瘀,加重病情。
二、辨证论治1. 风寒袭肺证症状:咳嗽,痰白清稀,胸闷,恶寒,发热,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麻黄汤合三拗汤加减。
2. 风热犯肺证症状:咳嗽,痰黄稠,发热,口渴,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银翘散合三拗汤加减。
3. 脾胃虚弱证症状:咳嗽,痰白清稀,胸闷,乏力,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腻,脉沉弱。
治法:健脾益气,养肺止咳。
方药:六君子汤合四君子汤加减。
4. 肺肾阴虚证症状: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五心烦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润肺止咳。
方药:百合固金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5. 气滞血瘀证症状:咳嗽,痰中带血,胸闷,胸痛,舌紫暗,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
三、中医治疗措施1. 内治法(1)中药治疗:根据辨证论治原则,选用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
(2)针灸治疗:选用肺俞、太渊、合谷、足三里等穴位,采用针刺、艾灸等方法,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增强机体免疫力。
2. 外治法(1)穴位贴敷:选用涌泉、肺俞、足三里等穴位,采用中药贴敷,以温经通络,散寒除湿。
(2)拔罐疗法:选用肺俞、膻中、大椎等穴位,采用拔罐疗法,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
呼吸或吞咽困难而就诊[4]。
此病在1846年由Brodie首次报道。
1888年,Madelung对33例此病病例的临床表现进行了分析及总结。
10年后,Launois和Bensaude又对65例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探讨,因而此病又被称为Launois-Bensaude综合征[5]。
亚洲人群此病的患病率较低[6]。
3.2 马德龙病的临床表现马德龙病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如下:颌下、腮腺区、颈侧、枕部、肩背部、胸骨上窝及锁骨上窝等部位出现无痛性、呈对称性、弥漫性分布的脂肪团块堆积,部分患者可因脂肪团块压迫臂丛神经而出现偏头困难、抬臂无力及相应区域皮肤麻木、疼痛等神经压迫症状[7-9]。
临床研究显示,有85%左右的马德龙病患者合并有周围神经病(以多发性运动轴索型周围神经病为主)[10]。
对此病患者的病灶部位进行B超检查可见回声均匀、包膜完整的多发对称性类圆形肿块。
对其进行CT增强检查可观察到其脂肪的沉积部位、范围[11]。
3.3 马德龙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临床上尚未明确马德龙病的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
大量的研究证实,此病的发生与过量饮酒密切相关。
因此,多数学者认为长期大量饮酒是诱发马德龙病的重要因素[12]。
有研究指出,马德龙病的发生可能与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降低、儿茶酚胺诱导的脂肪沉积、肾上腺素受体数量及活性的下降等因素有关[12]。
Schoffer等[13]的研究证实,部分合并有神经系统损害的马德龙病患者存在线粒体基因突变(以m.8344A>G变异为主)。
因此,有部分学者认为,马德龙病的发生可能与线粒体基因突变密切相关。
3.4 马德龙病的治疗方案及预后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采用戒酒、控制体重等方式治疗马德龙病[14]。
但也有报道称,戒酒、控制体重并不能控制此病的进展[15]。
有研究表明,为马德龙病患者持续静脉注射多烯磷脂酰胆碱可减小其肿块的体积,减慢肿块的生长速度[16]。
为此病患者进行手术切除治疗可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但治疗后其病情易复发[17-18]。
毛霉菌病毛霉菌病以前称为接合菌病,是由毛霉目真菌引起的一类条件致病性真菌病,主要影响免疫功能低下者,可引起各种类型感染,具有起病急、进展快和病死率高的特点。
毛霉菌病治疗的关键是早期积极外科清创以及高剂量的静脉抗真菌治疗。
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毛霉菌病是由多种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侵袭性真菌病,包括根霉属,毛霉属,犁头霉属和被孢霉属,以前两者最为常见。
由于癌症以及移植患者寿命的延长使免疫抑制状态的人群比例增加以及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应用免疫抑制药物的适应证不断扩大,毛霉菌病的发病率也在增加。
毛霉菌病的主要感染途径为空气中的孢子吸入,其他途径还包括直接摄入和皮肤接触。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肿瘤化学或免疫治疗、实体器官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烧伤、肝硬化和艾滋病以及粒细胞减少等。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接受铁螯合剂去铁胺治疗的透析患者也更易患毛霉菌病。
临床表现毛霉菌病的感染部位包括肺、中枢神经系统、副鼻窦、胃肠道和皮肤。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感染途径和易感疾病。
鼻脑型主要症状集中于头面部,感染可始于鼻塞或流涕,进而发展为面部麻痹、视力模糊、眼痛、复视以及发热、头痛等。
心肺型的症状主要集中在胸部,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胸痛、咯血和呼吸困难等。
皮肤毛霉菌病患者多有外伤、烧伤等皮损情况,可表现为皮肤斑块,肿胀和坏死等。
胃肠型较少见,多见于严重营养不良和胃肠功能紊乱者,常有腹痛、呕吐、腹泻、便血等。
播散型毛霉菌病可能起源于任何感染的原发部位,主要指两个或以上器官出现感染。
诊断评估毛霉菌病常规血液学检查很少有诊断意义,但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是一个相关的危险因素。
影像学检查对于疾病的评估非常重要,可检查疑似毛霉菌病的区域,特别是大脑、副鼻窦、肺部和腹部等。
考虑到毛霉病进展迅速,建议每周进行1次CT扫描,尤其是对于病情不稳定的患者。
鼻脑型毛霉菌病CT扫描有助于评估邻近结构,如眼和大脑,CT表现为空腔黏膜软组织水肿,鼻窦粘骨膜增厚,骨侵蚀和眼眶侵犯等。
侵袭性真菌感染是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严重并发症。
近二十年,毛霉菌(以前又称接合菌)的感染发生率一直上升,这可能与经验性抗真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有关系[1]。
此病起病急、进展快、诊断难,全球整体病死率为40%~80%[2]。
近年来,随着对病原体诊断能力的不断增加,不同的毛霉种属得以进一步鉴别,并且认识到不同种属其临床特征具有一定差异。
国外一项meta 分析发现[3],小克银汉毛霉菌感染的死亡率高于其他毛霉菌,但小克银汉毛霉菌感染非常少见,在儿童中的研究更少,其临床特征尚不清楚。
本文报道一例临床诊断的小克银汉毛霉肺病并结合文献分析探讨儿童小克银汉毛霉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Clinical features of children with Cunninghamella spp.infection: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WU Feifeng,TIAN Jidong,SHE Zhou,LIU Ying,WAN Wuqing,WEN ChuanDepartment of Pediatrics,Second Xiangya Hospit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11,China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小克银汉毛霉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报道某院1例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技术(mNGS )临床诊断的小克银汉毛霉病患儿,经两性霉素B 及卡泊芬净治疗有效;检索Pubmed 、Embase 、知网、万方数据库,纳入儿童小克银汉毛霉病病例,分析该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
结果该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在化疗后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临床诊断侵袭性真菌病,采用mNGS 对外周血DNA 序列进行分析,通过与PMDB 病原学数据库对比,鉴定出小克银汉霉属,序列数514,接受两性霉素B 联合泊沙康唑治疗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