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
- 格式:doc
- 大小:610.00 KB
- 文档页数:8
地质构造的名词解释地质构造是指地质结构以及相关的形成机理、发育历史和作用。
它包括岩石构造、矿物构造、沉积构造、成岩构造、火山构造和构造地貌等,是地质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地质构造是地球环境及其变化的主要产物,其构造变化对地球运动、活动等单位进行了重要的调节,是研究地质变迁的基础之一。
岩石构造是地质构造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地质构造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岩石构造是指岩石构造以及与其有关的岩石构造发育机制、变形形态学和发展演化史等,它们包括各种岩石构造,如水动力构造、热力构造、重力构造、植物构造、构造构面等。
它们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结构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的方法,研究岩石构造的形态、发育机制、变形形态学以及构造发展演化史等。
矿物构造是地质构造体系中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矿物构造及其相关构造发育机制、形态学及其与构造发展演化史等。
矿物构造的研究主要是以矿物学、构造地质学为基础的,研究矿物的构造发育机制、变形形态学及其与构造发展演化史等。
沉积构造是指沉积岩体的构造特征、构造发育机制及其与构造发展演化史等。
沉积构造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构造地质学、结构地质学和沉积地质学的方法,研究沉积岩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构造特征、构造发育机制及其变形形态学及与构造发展演化史等。
成岩构造是指成岩作用对构造地貌及其发育过程的影响。
成岩构造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构造地质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微体古生物学等方法,研究成岩变质作用对构造地貌及其发展过程的影响,以及成岩变质的发展演化史、变质流体的特征、矿物结构、岩石颜色等等。
火山构造学旨在研究火山构造的形态、发育机制、变形形态学和发展演化史,也就是说,研究过程和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构造地貌和环境变化。
火山构造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构造地质学、火山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水文地质学等方法,研究不同类型的火山构造形态及其发育机制、变形形态学和发展演化史等。
构造地貌是指构造地貌形态对它的构造背景的反映。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承受地壳运动的岩层或岩石,在地壳运动的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或变位留下的形迹,称为地质构造。
冶金备件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有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等。
1 水平构造原始岩层一般是水平的,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由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的影响,岩层产出状况发生多样的变化。
冶金备件有的岩层虽然经过地壳运动使其位置发生变化,但仍保持水平状态,这样的构造称为水平构造。
冶金备件绝对水平的岩层是没有的,因而所谓水平构造是指受地壳运动影响较轻微的某些地区或受强烈地壳运动影响的岩层的某一局部地段或大范围的均匀抬升或下降的地区。
2 倾斜构造当地壳运动不仅使岩层形成时的位置发生变化,而且改变了岩层的水平状态,当岩层层面和水平面间具有一定的夹角时,称为倾斜构造。
冶金备件倾斜岩层往往是褶曲的一翼、断层的一盘或者是不均勻抬升或下降所引起,如图2-3所示。
3 褶皱构造地壳运动不仅引起岩层的升降和倾斜,而且还可以使岩层被挤成各式各样的弯曲。
岩层被挤压形成的一个弯曲称为褶曲。
自然界中孤立存在的单个弯曲很少,大多是一系列波状弯曲而保持岩层的连续完整性,这一系列的波状弯曲称为褶皱。
褶皱形式有各式各样,规模有大有小,反映了当时地质作用的强度和方式。
褶曲的基本类型有两种:背斜和向斜,如图2-4所示。
一般说来,冶金备件背斜是向上拱起的弯曲,中心部分岩层相对较老,而两侧由相对较新的岩层组成;向斜是向下弯曲且中心部分相对较新,两侧由相对较老的岩层组成。
4 断裂构造断裂是指岩层受地壳运动的影响而发生脆性变形,产生裂缝或错动,使岩层失去连续完整性,形成断裂构造。
(1)裂隙。
岩层断裂后,如果两侧岩块没有发生显著的位移称为裂隙,裂隙就是岩石中的裂缝。
岩石中的裂缝可以在成岩过程中形成,也可以在成岩后受外力地质作用而生成。
但更多而有意义的是地壳运动产生的构造裂隙。
冶金备件岩层破裂后的破裂面称为裂隙面,它的形状多样,可以是平坦的,也可以是弯曲的,产状可以是直立的、倾斜的和水平的。
地质构造定义1:地壳运动中岩层和地块受力后产生的变形和位移的形迹。
反映了某种方式的构造运动和构造应力场。
应用学科:电力(一级学科);通论(二级学科)定义2:在地壳运动影响下,地块和地层中产生的变形和位移形迹。
地质构造按其成因分为原生构造和次生构造。
应用学科:水利科技(一级学科);水利勘测、工程地质(二级学科);工程地质(水利)(三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primarystructures)与次生构造(secondarystructures 或tectonicstructures)。
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外地质作用下(多为构造运动),发生变形和变位后,形成的几何体,或残留下的形迹。
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primarystructures)与地质构造次生构造(secondary structures或tectonic structures)。
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原生构造一般是用来判断岩石有无变形及变形方式的基准。
构造也可分为水平构造、倾斜构造、断裂和褶皱。
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
地质构造的规模,大的上千公里,需要通过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和遥感资料的解译才能识别,如岩石圈板块构造。
小的以毫米甚至微米计,需要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如矿物晶粒变形、晶格的位错等。
贵州位于华南板块内,处于东亚中生代造山与阿尔卑斯-特提斯新生代造山带之间,横跨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
在已知1400Ma地质历史时期中经历了武陵、雪峰、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5个阶段。
雪峰运动奠定了扬子陆块的基底,广西运动使黔东南地区褶皱隆起与扬子陆块熔为一体,以后又经历了裂陷作用、俯冲作用,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今构造的基本格局。
高中地理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的地质现象和地球内部的构造特征。
地质构造的形成与地球的运动密切相关,它揭示了地球演化的规律和地球表面特征的形成原因。
地质构造可以分为内因性地质构造和外因性地质构造两大类。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中地理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分类、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一、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内外因素作用下,地壳和上地幔的构造特征,包括地壳的构造、地质体的形态、构造运动和构造形成的过程等。
地质构造控制着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水系等自然地理现象的形成和变化。
二、地质构造的分类1. 内因性地质构造内因性地质构造是指地壳内部的构造特征和动力学活动,包括地壳变形、地壳遗迹、构造运动等。
内因性地质构造主要是地震、火山活动、构造运动等造成的地质现象。
2. 外因性地质构造外因性地质构造是指由地表外力、气候效应、侵蚀和沉积等地质过程造成的构造特征,包括地貌、河流、湖泊、风化等。
外因性地质构造主要是由风、水、冰等外力造成的地质现象。
三、地质构造的特征地质构造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 地质构造是区域性的。
地球上的地质构造往往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一个区域内的相似地质特征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地质构造单元,如板块、地块等。
2. 地质构造是组合性的。
一个地质区域内常常存在多种类型的地质构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形成丰富的地质构造景观。
3. 地质构造是动力性的。
地质构造是地球内外力作用的结果,构造活动量大或小,构造运动迅速或缓慢,地形地貌的变化都与构造活动有关。
4. 地质构造具有时间性。
地质构造是地球演化的历史产物,构造形成的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形成的结果也在不断演化和发展。
四、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1. 内因内因包括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构造运动和地球尺度的物质运动等。
内因构造是由地球自身的物质运动引起的,如地震、火山活动等。
2. 外因外因包括大气、水体、风、生物等地表的物质和作用力对地质构造的影响。
地质构造类型及其特征
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和地壳内部因地质力学作用而形成的各
种构造形态。
根据形成机制和特征,地质构造可以分为许多类型,
主要包括褶皱构造、断裂构造、火山构造和地形构造。
褶皱构造是由地壳中的水平应力造成的地层褶曲形变所形成的,其特征是地层的波状弯曲,包括背斜和洼陷等形态。
褶皱构造常常
形成山脉、丘陵等地形,同时也会影响地下资源的分布和运移。
断裂构造是由地壳中的垂直应力造成的地层破裂和错动所形成的,其特征是地层的位移和错动,包括正断裂、逆断裂和走滑断裂
等形态。
断裂构造常常形成断崖、断坡等地形,同时也是地震活动
的主要发生地。
火山构造是由地壳中的岩浆活动所形成的,其特征是火山口、
熔岩台地、火山锥等形态。
火山构造常常形成火山、火山岛等地形,同时也是地球表面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形构造是由地表水力、风力、重力等因素作用所形成的地表
形态,其特征是河谷、峡谷、冰川、风蚀地貌等形态。
地形构造是
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地表形态的多样性和地球表面动力学的活跃性。
总的来说,地质构造类型及其特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地球表面和地壳内部丰富多彩的地质景观。
对地质构造类型及其特征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自然环境的形成过程。
地质构造的四种类型
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和地球内部的各种地形和地貌,它反映了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力学和化学过程。
根据地球的构造特征和运动规律,地质构造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 山地构造:山地构造是由于地壳板块的运动和碰撞而形成的
地形地貌。
山地构造通常具有高原、山脉、峡谷、峰顶等地形特征,是地球上最具有挑战性的地形之一。
2. 岛弧构造:岛弧构造是指在大陆边缘或洋壳中出现的一系列
弧状岛屿和海沟、海沟盆地等地形,是板块边界地区的典型构造。
岛弧构造的形成是由于板块的俯冲和碰撞引起的。
3. 盆地构造:盆地构造是指地球表面上的低洼地区和盆地。
盆
地构造的形成是由地壳板块的运动、地层的沉积和断裂等因素所决定的。
4. 火山构造:火山构造是指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地形地貌。
火山
构造通常具有火山锥、火山口、溢出口、熔岩台等地形特征,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地形之一。
这四种地质构造是地球上最普遍的构造类型,它们对地球的形态、地貌和资源分布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地质构造的研究也是地球科学和地质勘探的重要内容。
- 1 -。
我国地质构造的五种类型1. 折叠构造折叠构造是地壳中最常见的一种构造类型,它主要由岩石层的弯曲和变形所形成。
我国地质构造复杂多样,折叠构造广泛分布于各个地区。
这种构造类型通常出现在两个板块之间的边界区域,如青藏高原、秦岭山脉等。
折叠构造可以分为对称折叠和不对称折叠两种形式。
对称折叠是指岩石层两侧相互对称的弯曲形态,而不对称折叠则是指岩石层两侧不对称的弯曲形态。
这些折叠结构在地质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壳演化过程以及资源分布规律。
2. 断裂构造断裂构造是指岩石层之间发生断裂并产生位移或滑动的现象。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板块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碰撞带上,断裂活动频繁。
其中最著名的断裂带是中国地壳运动最活跃的东南沿海地区的中国东南沿海断裂带。
断裂构造可以分为正断裂和逆断裂两种类型。
正断裂是指岩石层之间产生拉伸力而发生的断裂,逆断裂则是指岩石层之间产生压缩力而发生的断裂。
这些断裂构造对地质灾害、矿产资源形成等具有重要影响。
3. 地块构造地块构造是指由不同性质和年代的岩石组成的地壳碎片,它们在长期地壳运动中相对稳定,并形成了明显的界限。
我国地块构造非常复杂,以青藏高原为代表的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链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地块构造。
在地块构造中,各个地块之间存在着相对稳定的边界,这些边界通常由大规模的断层或剪切带所控制。
这种构造类型对于理解板块运动、大陆演化以及山脉形成等有着重要意义。
4. 山脉构造山脉构造是指由岩石层的隆升和挤压所形成的山地地形。
我国是世界上山脉最多、最密集的国家之一,拥有众多著名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祁连山脉、昆仑山脉等。
山脉构造通常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它们在地壳运动过程中承受了巨大的挤压力和剪切力。
这些构造对于研究地壳演化、构造变形以及资源分布等具有重要意义。
5. 盆地构造盆地构造是指由岩石层的下沉和堆积所形成的凹陷地形。
我国拥有许多大型盆地,如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珠江三角洲等。
地质构造的类型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内部和地表上形成的各种构造形态,包括地壳的抬升、下沉、断裂、褶皱等现象。
地质构造的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的构造类型对地球的地貌和地质现象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
一、褶皱构造褶皱构造是指在地壳中由于地壳板块运动而产生的地壳的褶皱变形。
褶皱构造常见于山地和高原地区,是地壳板块运动的结果。
褶皱构造可以分为背斜和 syncline 两种类型,背斜是地层向上凸起的褶皱,而 syncline 是地层向下凹陷的褶皱。
褶皱构造的形成可以改变地壳的厚度和形态,对于地质资源的分布和地形地貌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二、断裂构造断裂构造是指地壳中由于地壳板块运动而产生的地壳的断裂变形。
断裂构造常见于地震带和构造活跃的地区。
断裂构造可以分为正断裂、逆断裂和走滑断裂三种类型。
正断裂是指地壳断裂后两侧的地块相对下沉,逆断裂是指地壳断裂后两侧的地块相对抬升,走滑断裂是指地壳断裂后两侧的地块相对水平滑动。
断裂构造的形成可以改变地壳的形态和地层的连续性,对于地震的发生和地下水资源的分布有重要影响。
三、火山构造火山构造是指地壳中由于岩浆活动而形成的地表或地下的火山喷发现象。
火山构造常见于火山带和板块边界地区。
火山构造可以分为火山口、火山锥和火山喷发物等多种类型。
火山口是指火山喷发时岩浆从地下涌出的通道,火山锥是指火山喷发时岩浆在地表上堆积形成的锥形山体,火山喷发物是指火山喷发时喷出的岩浆、熔岩和火山灰等物质。
火山构造的形成可以改变地表的地貌和地球的气候,对于火山灾害的发生和地质资源的分布有重要影响。
四、坳陷构造坳陷构造是指地壳中由于地壳板块运动而产生的地壳的下沉变形。
坳陷构造常见于盆地和海洋地区。
坳陷构造可以分为凹陷盆地和俯冲带两种类型。
凹陷盆地是指地壳下沉形成的盆地地貌,俯冲带是指地壳板块俯冲下沉形成的地质带。
坳陷构造的形成可以改变地壳的形态和地层的分布,对于油气资源的富集和地壳运动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地质构造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据图能说出地质构造的名称
2、能够总结背斜和向斜的特点以及不同的成因
3、通过对褶皱和断层的学习,加深理解地理学在找矿、地质探勘、工程建设等方面的意义
6、通过学习地貌和地质构造,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背斜和向斜的成因、判断
2、背斜成谷与向斜成山的判断
三、学习导航
【课前预习】
称为背斜,背斜分为。
称为向斜,向斜分为。
【探求新知】
1、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
褶皱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
如何准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1)根据岩层弯曲方向:
向斜中的“向”是向中间斜——“∪”;背斜中的“背”是驼背样的斜——“∩”。
(2)根据出露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
背斜岩层年龄中间,两翼;向斜背斜岩层年龄中间,两翼2、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
(科迪勒拉和喜马拉雅山系)
3、背斜和向斜的区别与联系(表格)【学习小结】
【探求新知】
4、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
(1)在上图标注哪个是地垒哪个是地堑【学习小结】
5、学习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小结: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2)利用背斜找油(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4)利用断层找水(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
四、学习总结
,岩层年龄中间,两翼。
褶皱岩层年龄中间,两翼。
地质构造,例举
断层,例举
五、学习拓展:
1、读褶曲剖面图回答1~2题。
1.图示褶曲中,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A.自西向东由老到新
B.自东向西由老到新
C.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
D.自中心向两侧由新到老
2.图示山岭是()
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形成的背斜山
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答案】1.D 2.B
3.下图为某地地层示意。
从P点向下钻井,当钻头位于①、②、③层时,可能分别探测到()
A.天然气水石油 B.水石油天然气
C.石油天然气水 D.天然气石油水
【答案】D
读图,回答下列4-5题。
4.图中数码所对应的地质构造正确的是
()
A.①是背斜,④是地垒
B.①是地堑,③是地垒
C.②是断层,④是地堑
D.①是向斜,③是背斜
5.若甲、乙两地都有地下水,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A.按埋藏条件,甲处为承压水
B.甲处地下水运动可能由低处向高处渗流
C.乙处的直接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
D.水量较稳定、水质较好的是乙处
【答案】4.D 5.D
读下图,回答6-7题。
6.若图所示曲线为某谷地地形剖面图,a、b、
c三处岩石年龄关系为a=c>d,下列说法可信的
是()
①剖面处是背斜构造
②剖面处是向斜构造
③一般中午时d处气压略高于a处
④深夜c处常吹山风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若图示曲线为等高线,且c>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a、b、c、d各点气压最高的点是d点②若有一小溪,其流向是b流向d ③b、d的相对高度等于a、d的相对高度④b、d处于山脊上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6. C 7. A
下面是沿16°纬线所作的某大洲地形剖面图,读后回答问题:
8. A处自然带名称为,该地出现的这种自然带属地带性现
象;B处自然带名称为,该地出现的这种自然带属现象。
9. C、D两地地形相比,形成较早(年龄较老)的是,目前地质作用以外力作
用为主是,有可能找到大量有色金属的是,流水侵蚀更强烈的
是。
10. E处海底有可能找到矿。
11. 某人从A处先后向南后向北沿海岸线一直走到B处沿途依次经过的自然带是
【答案】 1.热带荒漠带纬度热带雨林带非地带性 2. D D C D 3.
锰结核 4.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
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带——热带雨林带
12.读某地地质地形剖面图,图中1、2、3、4、
5、6为地层编号,并表示地层由老到新。
据
此判断(1)~(4)题。
(1)若该地在我国,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该地区主要位于北方地区
B. 该地区水资源贫乏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因素
C. 该地区曾经发生过强烈的地壳运动
D. 该地区的地质构造为:①处是背斜,②处是向斜,③处是地堑
(2)图中的沙丘主要是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 ( )
A. 风力作用
B. 流水作用
C. 冰川作用
D. 海浪作用
(3)若图中①处与②处的相对高度为10米。
图中所示的沙丘为流动沙丘,为了治理沙漠化应该在哪里种草植树最合适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若图中4号地层为含油层,则开采石油的最佳地点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 1. A 2. A 3. C 4. A
13、图示山岭是()
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形成的背斜山
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14、“读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平面图”回
答:
(1)图中所示的地质构造为__________,
判断理由是_____ _____。
(2)图中A、B、C三处中_____处可能形成喀
斯特地貌,这种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石灰
岩受到含有________的流水的________作用形成的。
(3)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的地区发展农业最大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读下面甲、乙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按地质构造分,甲是__________,乙是__________。
(2)从形成原因看,甲、乙两地的山地地形都是__________(流水、风
力)__________(侵蚀、沉积)的结果。
(3)在甲地区建一座桥梁,宜选择a处还是b处?在乙地区开采质地坚硬的岩石作建筑材料,宜选择c处还是d处?
(4)任意采伐A处陆坡上的林木可能导致( )
A.河流B的径流量变小
B.河流B下游泥沙沉积减缓
C.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
D.旱、涝等气象灾害加重
16、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并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
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
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
③处的地形属山地。
(2)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
(3)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多项选择)
A.渭河谷地 B.长江三峡 C.汾河谷地 D.雅鲁藏布江大峡谷(4)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处(填数码)打井较
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
判断依据是。
1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地质构造剖面图上,A地质构造为,理由;B地质构造为,理由; C地质构造为理由。
(2)在A、B两地哪里钻孔能打到煤层:,原因。
(3)甲、乙、丙三个村庄中村为旅游胜地,因这里的地形风景优美,在此村修建公路要注意等问题。
(4)如果要找到化石只能到村和村去找,原因是。
(5)三个村庄若都已发现了矿产,那么矿产是否会相同? 。
(6)在野外勘采中A、B、C三处,是良好储油构造,是有利于储存地下水,大型工程选址尽量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