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知识之骨缺损
- 格式:docx
- 大小:11.65 KB
- 文档页数:4
【爱康3分钟课堂】股⾻近端⾻缺损的分级和重建⽅法引⾔严重⾻溶解、应⼒遮挡、假体周围感染等是造成股⾻假体周围⾻丢失的主要原因。
翻修⼿术时需要评估股⾻⾻缺损的程度、范围以及残留⾻质的质量,以决定适合的股⾻重建⽅法。
⾻缺损分级系统可以为治疗⽅法的选择提供指导和建议。
分级常⽤的股⾻近端⾻缺损分级系统有AAOS分级和Paprosky分级。
AAOS系统主要将⾻缺损分为两种类型:节段性和腔隙性。
节段性⾻缺损是指影响到⽪质⾻⽀撑能⼒的⾻缺损,腔隙性⾻缺损是指髓腔松质⾻丢失所致的缺损。
Paprosky分级依据⾻丢失的程度、部位以及残留⾻质的状况将股⾻近端⾻缺损分为四个类型:I型,⼲骺端少量松质⾻缺失,⾻⼲完整;II型,⼲骺端松质⾻⼴泛缺失,缺失范围扩展到⼩粗隆下⽅,⾻⼲⾻质基本正常。
III型:股⾻近端⼴泛⾻缺失,近端⾻质⽀撑能⼒受损,假体固定只能依靠⾻⼲⾻质。
根据⾻⼲部位⾻质情况,可将III型⾻缺损分为两个亚型:IIIA,⾻⼲狭窄部⾻质完整、有⽀撑能⼒,长度⼤于4cm;IIIB,狭窄部长度不⾜4cm。
IV型:⾻⼲区域也存在⼴泛的⾻缺失,没有可以利⽤髓腔狭窄部。
重建策略股⾻侧重建的主要⽬标是保留或尽可能恢复股⾻⾻量,为假体固定提供稳定的⽀撑。
在此基础上尽可能重建满意的髋关节⼒学环境(恢复关节旋转中⼼、恢复偏距和下肢长度、恢复关节周围软组织张⼒)。
点击查看⼤图I型⾻缺损影响范围仅局限在⼲骺端,股⾻近端的⽀撑能⼒不受影响,因此常规的股⾻假体都可以获得⾜够的稳定性。
II型⾻缺损涉及整个⼲骺端,重建⽅式选择的核⼼是⼲骺端区域残留⾻质的⽀撑能⼒。
考虑到残留的近端⾻质仍然存在⼀定的⽀撑能⼒,因此在假体选择上应尽量使⽤具有近端微孔涂层的假体,以便获得近端应⼒传到,利于后期近端⾻量的恢复。
所⽤假体的远端部分应有加强固定的设计,如防旋翼、远端涂层等,为假体固定提供⼀定的远端⽀撑。
另⼀种可选择的⽅式是使⽤远端固定假体,⽽具有近端组配设计的假体可以更好的匹配⼲骺端髓腔、调整下肢长度。
#综述与讲座#骨缺损治疗中的骨诱导与骨引导郭现辉 张铁良作者单位:067000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郭现辉);天津骨科医院(张铁良)外伤、疾病造成的骨缺损是骨科、口腔科等临床科室的难题之一,在骨缺损治疗和研究中,存在着两种促进骨再生理论,即骨诱导(os teoi nduction)和骨引导(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骨诱导理论认为骨缺损达到一定程度,骨断端的成骨细胞本身已不能使骨缺损完全以骨组织形式愈合,而需要诱导周围组织中的其它细胞转化为骨细胞来填补缺损。
近年来又出现一种新的观点即引导性骨再生(骨引导),认为骨缺损达到一定程度后造成的骨不连接(Bone nonunion)是由周围软组织细胞的抢先侵入,影响了骨断端成骨细胞的再生,因此,主张用一机械性隔膜把骨与周围软组织隔开,阻挡周围软组织细胞的入侵,从而促进骨性愈合。
两者表面看来是矛盾的,其实是骨愈合过程的两个方面。
1 骨诱导1.1 骨诱导的概念和来源 通常指无成骨性质的间充质细胞(mesenchyme cytes)通过各种生化、机械或生物因子的作用,使其具有成骨能力的过程。
1965年,美国的Urist [1]发现牛的脱钙骨基质明胶可以诱导小鼠肌肉组织形成新的软骨和骨。
经过提纯分析发现起诱导作用的物质为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e proteinBMP)。
Sato [2]等进一步验了BMP 的骨诱导作用的存在,在体外培养大鼠肌肉组织的间充质细胞时不加B MP,接种的细胞仅发展为纤维样组织。
当在培养基中加入BMP 可发现培养基与间充质细胞的界面上形成软骨细胞。
提出B MP 作为诱导因子,它的靶细胞是具有成骨潜能的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在一定的环境下使其转变为成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参与骨愈合。
在Urist 发现B MP 之后,其它一些骨组织诱导因子被陆续发现,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转化生长因子(TGF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 )、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等。
骨缺损流行病学骨缺损是一种常见的骨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
本文将从流行病学角度探讨骨缺损的相关情况。
一、概述骨缺损是指骨组织中钙质流失或不足,导致骨量减少、骨密度降低和骨质变薄的一种疾病。
其主要表现为易于发生骨折、身高缩短、脊柱弯曲等。
目前,全球有大约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和相关的骨折问题。
二、流行病学特征1. 性别差异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骨缺损,这主要与女性在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
据统计,在50岁以上女性中,有30%至50%的人患有骨质疏松。
2. 年龄分布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年人群体中患上骨缺损的比例也逐渐增加。
根据数据显示,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有50%以上的人患有骨质疏松。
3. 地域分布不同地区的骨缺损发病率存在差异。
在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骨质疏松的患病率较高;而在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地区,骨缺损的患病率相对较低。
4.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是影响骨缺损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些人天生就具有较低的骨密度,这使得他们更容易患上骨质疏松。
5. 生活习惯生活习惯也与骨缺损密切相关。
长期吸烟、过度饮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都可能导致骨质流失加速。
三、预防控制策略为了预防和控制骨缺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增加钙摄入量钙是构成骨组织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因此增加钙摄入量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
建议每天摄入1000-1200毫克的钙。
2. 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有助于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因此补充维生素D也是预防和治疗骨缺损的重要措施。
3. 增加运动量适当的运动可以刺激骨组织生长,增加骨密度。
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4. 改善生活习惯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制饮酒等,对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也有积极作用。
5.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和治疗骨缺损问题。
四、结论总之,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骨缺损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们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
关节骨缺损植骨,有骨折,肿瘤,关节翻修缺损。
自体骨植骨1. 引言1.1 概述关节骨缺损是指关节区域出现骨折、肿瘤或关节翻修缺陷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功能。
为了恢复受损关节的功能和结构,关节骨缺损植骨成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在这种手术中,自体骨移植被广泛应用于修复和重建患者受损的关节骨组织。
1.2 研究背景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进行关节骨缺损修复手术,特别是那些由于骨折、肿瘤或其他原因导致严重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
目前,在关节骨缺损修复领域,使用自体骨移植已成为主流治疗方法之一。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并总结关节骨缺损植骨中自体骨移植技术的应用情况,并分析其在不同类型的关节问题中的疗效和局限性。
同时,讨论自体骨移植在未来发展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并探索一些应对策略,以促进关节骨缺损植骨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请问还有其他方面需要补充吗?2. 关节骨缺损植骨2.1 骨折类型及治疗方法关节骨缺损是指由于骨折导致的关节内骨质丧失或损坏。
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和程度,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关节骨缺损植骨。
在简单闭合型骨折中,较小的关节骨缺损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方法如休息、保持适当姿势和使用支具等来治愈。
对于较大的关节骨缺损,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一种常用的手术方法是内固定术,通过使用钢板、钉子或螺钉将断裂的骨头稳固起来,促使其愈合。
另一种常见的手术方法是外科移位复位,将断开两端的骨头恢复到正常位置,并通过外固定器将其固定。
这样可以为接下来的植骨提供良好的基础。
2.2 肿瘤引起的关节骨缺损植骨肿瘤引起的关节骨缺损通常发生在肿瘤的原发或转移性灶扩散到关节附近的骨骼组织时。
治疗这种关节骨缺损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并进行植骨来修复受损的关节。
在进行肿瘤切除手术时,首先要全面评估肿瘤对关节结构的影响以及患者的整体情况。
然后,通过切除受影响部分的肿瘤组织和周围正常组织来清除肿瘤。
颅骨临界骨缺损定义
颅骨临界骨缺损是一种涉及颅骨完整性的严重状况,其定义涉及医学的多个方面。
首先,颅骨是人体头部的重要结构,它起着保护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的作用,同时也参与维持面部的形态和功能。
因此,颅骨的完整性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和健康至关重要。
颅骨临界骨缺损通常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颅骨部分或全部缺失。
这些原因可能包括外伤、手术、疾病等。
当颅骨的完整性受到破坏时,大脑的保护屏障就会受到损害,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组织损伤、颅内感染、颅内压增高等。
在医学上,颅骨临界骨缺损的定义可能因不同的研究和治疗指南而略有差异。
但一般来说,它指的是颅骨缺损的面积达到一定程度,足以对大脑和其他重要结构产生威胁,需要采取紧急措施进行修复或保护。
这种缺损可能涉及颅骨的单一部分,也可能涉及多个部位,具体情况取决于缺损的原因和程度。
对于颅骨临界骨缺损的治疗,通常包括手术修复和保守治疗两种方法。
手术修复可以通过植入人工材料或患者自身的骨组织来重建颅骨的完整性,从而保护大脑和其他重要结构。
保守治疗则主要通过药物和康复等手段来减轻症状、控制并发症,为患者的康复创造条件。
总之,颅骨临界骨缺损是一种严重的医学状况,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通过了解其原因、定义和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一疾病,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terheyden 骨缺损分类(一)terheyden 骨缺损分类1. 介绍骨缺损是指骨骼中因创伤、疾病或手术等原因导致骨组织的缺失或损伤。
terheyden 骨缺损分类是针对骨缺损的一种分类方式,根据缺损的形状、大小、位置等因素进行分类,以便于医生准确评估和治疗。
以下是 terheyden 骨缺损的相关分类:2. 闭合缺损 vs 开放缺损•闭合缺损:指骨缺损区域没有与外界直接相连,没有明显的创口或骨坏死区,常见于骨折愈合过程中的缺损。
•开放缺损:指骨缺损区域与外界相连,存在创口或骨坏死区,常见于创伤或手术引起的骨缺损。
3. 骨缺损形状分类•直线型缺损:缺损区域呈直线状,常见于骨折愈合时骨片缺失。
•斜线型缺损:缺损区域呈斜线状,常见于骨折愈合时骨片缺失。
•钝角型缺损:缺损区域呈钝角状,常见于部分创伤性骨缺损。
•尖角型缺损:缺损区域呈尖角状,常见于创伤性骨缺损。
4. 骨缺损大小分类•小型缺损:缺损区域较小,通常不超过 1 cm。
•中型缺损:缺损区域介于 1 cm 到 3 cm 之间。
•大型缺损:缺损区域超过 3 cm。
5. 骨缺损位置分类•近端缺损:缺损区域靠近身体中心的部位,如股骨近端。
•远端缺损:缺损区域远离身体中心的部位,如胫骨远端。
•中段缺损:缺损区域位于身体中心和远离身体中心的部位之间,如桡骨中段。
6. 混合型缺损除了以上列举的分类方式,骨缺损还可以根据形状、大小和位置的组合进行进一步的分类。
以上就是 terheyden 骨缺损分类的相关分类方式。
这些分类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评估和处理骨缺损,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
对于临床医生和骨科研究人员来说,了解和掌握这些分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临床研究的准确性。
DDH的分型Anderson骨科研究所骨缺损分型(AORI分型)Ⅰ型缺损: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干骺端骨皮质完整,仅有轻度骨缺损,股骨及胫骨假体均无下沉。
不需要填充块,结构植骨等,在缺损< 10 mm时,可以用骨水泥或自体骨填充。
Ⅱ型缺损:干骺端骨皮质缺损,股骨假体下沉,胫骨假体下沉至腓骨头或低于腓骨头水平。
Ⅲ型缺损:干骺端节段性缺损累及大部分股骨髁或胫骨平台,股骨假体下沉至内外上髁水平,胫骨假体下沉至胫骨结节水平,有时还可累及侧副韧带或髌腱的附着处。
膝外翻分型Krackow分型Krackow KA et al. Primary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in patients with fixed valgus deformity. CORR, 1991, 273:9-18Type I was defined as valgus deformity secondary to bone loss in the lateral compartment and soft-tissue contracture with medial soft tissues intact;Type II was defined as obvious attenuation of the medial capsular ligament complex;Type III was defined as severe valgus deformity with valgus malpositioning of the proximal tibial joint line after overcorrected proximal tibial osteotomy.Keblish分级正常5°~7°;轻度<15°;中度15°~ 30°;重度>30°Emerson异体骨板整合X线分期Emerson将组织学研究与X线表现相对应,提出了异体骨板整合的X线分期,从而指导临床医师判断异体骨整合情况。
骨缺损的分类骨缺损是指骨骼组织受到各种原因的破坏或损伤,导致骨骼组织的缺失或减少。
根据骨缺损的不同特点和原因,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 创伤性骨缺损:创伤性骨缺损是指由外界力量直接作用于骨骼组织,造成骨骼组织的断裂或缺损。
例如,骨折、骨裂等创伤性损伤会导致骨骼组织的缺失,需要通过手术或其他方法修复。
2. 感染性骨缺损:感染性骨缺损是指由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体感染引起的骨骼组织损伤。
感染性骨缺损常见于骨骼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疾病,病原体侵入骨骼组织后,可导致骨骼组织的坏死和缺损,需要及时治疗以防止进一步扩散。
3. 先天性骨缺损:先天性骨缺损是指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异常或遗传因素引起的骨骼组织缺陷。
这种缺陷可能涉及骨骼的形状、大小、数量等方面。
例如,先天性骨骼发育不良、多指症、肢体畸形等都属于先天性骨缺损的范畴。
4. 破坏性骨病变引起的骨缺损:某些破坏性骨病变如骨肿瘤、骨质疏松等也会导致骨骼组织的缺损。
骨肿瘤可使骨骼组织发生恶性生长,破坏正常骨骼结构;而骨质疏松则会使骨骼组织密度降低,易于发生骨折。
5. 退行性骨病变引起的骨缺损: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骨骼组织会发生一系列退行性变化,如骨关节炎、骨质增生等。
这些退行性病变会导致骨骼组织的退化和缺损,进而影响骨骼的功能和结构。
6. 缺血性骨缺损:缺血性骨缺损是指骨骼组织由于血液供应不足而导致缺血、坏死和缺损。
常见的缺血性骨缺损包括骨髓炎、骨壳缺血性坏死等。
缺血性骨缺损一般需要及时进行血液循环恢复和病变修复。
7. 破骨细胞异常增生引起的骨缺损:破骨细胞异常增生是一种骨骼疾病,其特点是破骨细胞过度活跃,导致骨骼组织的破坏和缺损。
这种疾病常见于骨质疏松症、骨转移瘤等疾病。
总结起来,骨缺损可以分为创伤性、感染性、先天性、破坏性骨病变、退行性、缺血性和破骨细胞异常增生等不同的分类。
对于不同类型的骨缺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修复、抗感染治疗、疼痛缓解等措施,以恢复骨骼的功能和结构。
骨缺损流行病学骨缺损是指骨组织的缺陷或损伤,可能是由于创伤、疾病、手术或其他原因造成。
骨缺损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因此,了解骨缺损的流行病学特征对于预防和治疗骨缺损至关重要。
骨缺损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患病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全球每年有数百万人因骨缺损而接受治疗。
其中,老年人和女性患病率更高。
2. 病因:骨缺损的病因复杂,常见的病因包括外伤、感染、代谢性疾病、骨肿瘤、手术等。
其中,骨折是导致骨缺损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3. 风险因素:影响骨缺损发生的风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年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药物使用等。
例如,缺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
4. 发展趋势: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骨缺损的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同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骨缺损的治疗方法也不断更新和改进。
5. 地域分布:骨缺损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中有所差异。
例如,发达国家的骨缺损患病率较高,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营养不良等因素的影响,骨缺损的发病率相对较低。
除此之外,骨缺损的流行病学特征还包括疾病的分类、临床表现、预后等方面。
例如,骨缺损可以根据病因分为创伤性骨缺损、感染性骨缺损、代谢性骨缺损等不同类型;临床表现包括骨疼痛、僵硬、骨折等;预后主要取决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等因素。
骨缺损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了解骨缺损的流行病学特征对于预防和治疗骨缺损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饮食营养、保持适当的运动量、避免外伤等,以预防骨缺损的发生。
同时,在治疗骨缺损时,应选择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骨缺损愈合标准
骨缺损愈合标准是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局部无异常活动;X线照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功能测定,在解除外固定情况下,上肢能平举1kg达1分钟,下肢能连续徒手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
骨缺损是指骨的结构完整性被破坏。
造成骨缺损的因素众多,主要包括创伤、感染、肿瘤、骨髓炎手术清创、关节置换术及各种先天性疾病等。
骨缺损的治疗主要是植骨,以往治疗有限的骨缺损可采用自体松质骨移植,然而当骨缺损长度到达骨干直径的1.5倍时,将超过自体修复的临界状态,常常会出现骨吸收和不愈合的情况。
如有不适,请务必咨询医生。
骨缺损的临床修复与研究进展在医学领域,骨缺损是一种常见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它可能由创伤、肿瘤切除、感染或先天性疾病等多种原因引起。
骨缺损不仅会影响骨骼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肢体残疾、疼痛、关节不稳定等,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极大的影响。
因此,骨缺损的修复一直是骨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骨缺损的临床修复方法和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骨缺损的分类骨缺损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根据缺损的大小可分为小缺损(< 2 cm)、中等缺损(2 5 cm)和大缺损(> 5 cm);根据缺损的部位可分为骨干缺损、干骺端缺损和关节面缺损;根据缺损的原因可分为创伤性骨缺损、病理性骨缺损和先天性骨缺损等。
不同类型的骨缺损需要采用不同的修复方法。
二、骨缺损的传统修复方法1、自体骨移植自体骨移植是骨缺损修复的“金标准”,它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骨诱导性和生物相容性。
常用的自体骨来源包括髂骨、腓骨和肋骨等。
自体骨移植的优点是骨愈合率高,缺点是供骨区可能会出现疼痛、感染、出血等并发症,且骨量有限。
2、同种异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是指使用他人捐献的骨组织进行移植。
同种异体骨经过处理后可以降低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风险,但仍存在传播疾病的可能,且骨愈合速度较慢。
3、人工骨替代材料人工骨替代材料包括羟基磷灰石、磷酸三钙、生物玻璃等。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但缺乏骨诱导性,单独使用时骨愈合效果往往不理想,通常需要与其他方法联合应用。
三、骨缺损的现代修复方法1、组织工程骨组织工程骨是将种子细胞(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等)与支架材料(如胶原蛋白、聚乳酸等)结合,在体外构建出具有生物活性的骨组织,然后植入骨缺损部位。
组织工程骨具有良好的骨再生能力,但目前仍面临着细胞来源有限、支架材料性能有待提高等问题。
2、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通过将具有成骨作用的基因(如骨形态发生蛋白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等)导入骨缺损部位的细胞,促进骨再生。
terheyden 骨缺损分类
摘要:
1.骨缺损的定义与分类
2.terheyden 骨缺损的分类标准
3.terheyden 骨缺损的临床应用
4.我国对骨缺损治疗的发展与展望
正文:
1.骨缺损的定义与分类
骨缺损是指骨骼因外伤、疾病、肿瘤等原因造成的骨组织缺损或丢失。
骨缺损的分类可以根据缺损的形态、部位和原因进行。
常见的分类包括:创伤性骨缺损、病理性骨缺损、肿瘤性骨缺损等。
2.terheyden 骨缺损的分类标准
terheyden 骨缺损是一种常见的创伤性骨缺损,主要发生在长骨的骨干和关节周围。
1959 年,德国骨科医生terheyden 首次提出了terheyden 骨缺损的分类标准,主要根据缺损的形态、部位和程度进行分类。
这一分类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骨缺损的诊断和治疗。
3.terheyden 骨缺损的临床应用
terheyden 骨缺损的分类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不同的分类,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小型的、局限于骨皮质的骨缺损,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如石膏固定、外固定架等。
对于大型的、涉及骨松质的骨缺损,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植骨术、骨瓣移植术等。
4.我国对骨缺损治疗的发展与展望
在我国,骨缺损治疗一直是骨科领域的研究热点。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在骨缺损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例如,3D 打印技术在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为病人提供了个性化、精准的治疗方案。
骨缺损
一概述
骨缺损是指骨的结构完整性被破坏,是临床的常见病症。
感染、肿瘤、创伤、骨髓炎手术清创以及各种先天性疾病是导致骨缺损的主要原因。
骨缺损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缺损部位的骨骼不完整使其外形和功能
出现缺陷,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病因
感染、肿瘤、创伤、骨髓炎手术清创以及各种先天性疾病是导致骨缺
损的主要原因。
三临床表现
颅骨缺损可给患者带来一系列神经症状,如严重的头痛、眩晕、易疲劳、易激惹、记忆力下降、抑郁、尿失禁、对震动及声响耐受力下降等,有些患者症状随体位变化而加重。
这一系列神经症状被命名为颅
骨缺损综合征。
四检查
1.X线平片
通过正侧位及其他不同方位X线平片检查,即可显示颅骨缺损的部位、范围。
2.CT扫描
同X线片相结合,不仅可以进一步明确颅骨缺损的部位与范围,而且可以了解周边颅骨及脑内、脑膨出组织情况,有利于手术进行。
五诊断
骨缺损多有典型的缺损局部临床表现,正侧位及其他不同方位平片即可显示颅骨缺损的部位、范围等,结合X线平片、CT扫描,即可明确诊断。
CT扫描同X线片相结合,不仅可以进一步明确颅骨缺损的部位与范围,而且可以了解周边颅骨及脑内、脑膨出组织情况,有利于手术。
六治疗
对于小范围的骨缺损,人体组织自身的修复潜能通过局部骨诱导生成新骨进行填补;而对于大范围的骨缺损,就需要对骨缺损进行修复,临床上修复骨缺损的方法有骨移植、人工骨、骨组织工程等。
1.骨移植
(1)自体骨移植自体骨是传统的也是目前最有效的骨移植材料,自体骨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成骨能力强,骨诱导活性高等优点,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治疗骨缺损的材料。
自体骨的供体部位主要是髂骨和腓骨。
(2)同种异体骨移植相较于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具有使用方便,来源相对丰富,骨细胞经处理后已被灭活,免疫原性低,临床上多采用冻干、辐照或化学处理降低免疫原性,少见明显的排斥反应,但异体骨存在可能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及引起免疫反应干扰骨愈合等缺点;另外同种异体骨仅有骨传导作用而无骨诱导作用,移植术后骨折愈合可能相对较慢。
(3)异种骨移植异种骨取之于动物,来源丰富,用作植骨材料有巨大开发潜力。
但未经处理的异种骨植入体内可引起强烈的免疫排斥反应,这是异种骨长期不能应用于临床的原因。
2.人工骨
(1)骨水泥如磷酸钙骨水泥、丙烯酸酯类骨水泥等。
磷酸钙骨水泥(CPC)是一种新型的骨修复材料,它是指一类以各种磷酸钙盐为主要成分,CPC具有以下优点:①来源广泛,不增加新的供区的创伤;②具有高度的生物相容性;③固液相混合后成糊状,可注射亦可临时塑性;④常温下短时间能自固化,且不产生热量;⑤可降解,具有骨传导性;⑥磷酸钙类植骨材料与骨组织的矿物相组成和性质最为接近;
⑦无明显的毒副作用,无免疫原性和致癌作用。
但是需指出的是:CPC 机械强度还比较低,尚不能用于负重骨的修复。
丙烯酸酯类骨水泥能够及时塑形,并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在临床有一定的应用。
但其缺点明显:如生物相容性差;缺乏骨传导性;聚合过程中产生热量,引起骨坏死;在骨-水泥界面形成纤维组织,既不能吸收,也不利于骨长入。
(2)生物陶瓷生物陶瓷是生物相容性很好的骨修复材料,其修复作用主要体现在骨传导性方面,可以为新骨的形成提供支架。
其主要成分为钙、磷离子,与骨的无机成分相似。
3.骨组织工程
骨组织工程学是采用组织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研制具有修复骨缺损能力的骨替代物的一门科学。
组织工程是将活细胞种植于生物支架材料(载体),经体外培养(赋予材料以生命)后植入体内,以替代或修复组织、器官的缺损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