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非体外循环下血管置换术的麻醉管理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141-01近年来随着冠脉搭桥手术辅助器械的应用和外科搭桥手术技术的改进提高,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已经成为我国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主要手术方式。
我院自2005年8月-2011年9月共完成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156例,现将麻醉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56例,男性107例,女性47例。
年龄38~81岁,体重47~89kg。
asaⅱ级36例,ⅲ级108例,ⅳ级12例。
合并高血压95例,糖尿病57例,心律失常38例。
冠脉手术搭桥5支5例,4支57例,3支78例,2支13例,1支3例。
1.2 麻醉方法:所有患者β-受体阻断药和硝酸酯类药维持至术晨,以减少血液动力学的波动,防止由于突然停药而引起的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缺血加重。
术前晚口服舒乐安定2.5mg,雷尼替丁0.15g,术晨麻醉前30min肌注吗啡5~10mg,东莨菪碱0.3mg。
患者入手术室后即面罩吸氧,监测ecg、spo2和无创血压,建立外周静脉通路,局麻下行桡动脉穿刺连续监测桡动脉压、并行动脉血气分析和血常规及血电解质测定,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
微泵输注硝酸甘油0.5μg/(kg·min),保持冠脉扩张,合并心功能不全者微泵输注多巴胺2μg~5μg/(kg·min),血钾低于4.0mmol/l者以门冬氨酸钾镁(潘南金)50ml加入含0.3%氯化钾的生理盐水450ml中静脉滴注补充电解质,血hb110g/l,保证血液的携氧能力,提高患者的手术耐受力;维持酸碱平衡,既要避免代谢性酸中毒增加心肌耗氧,要有避免过度通气的呼吸性碱中毒致冠状动脉痉挛;纠正电解质紊乱,尤其是血钾离子水平,心律失常是心脏手术常见并发症,与血钾、镁离子浓度密切相关,血钾低于3mmol/l时,发生心律失常概率达70%以上,血钾升到4mmol/l,心律失常概率降到40%,血钾升到5mmol/l,心律失常概率在5%以下[3]。
20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避免了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对病人围手术期生理干扰小,手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且费用低而成为目前冠心病手术治疗的主要选择,但对临床麻醉要求高,现将二十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麻醉管理总结如下:1 治疗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例冠状动脉病病人,男12例,女8例,年龄65—78岁,体重54—89kg,asaⅱ级3例,asaⅲ级12例,asaⅳ级5例。
18例伴有不稳定心绞痛2~9年,15例伴有高血压病史10~20年,7例伴有糖尿病,3例伴有肾功能不全,2例有脑溢血病史,1例患有肺气肿,左室射血分数ef21~62%,冠状动脉造影3支以上病变17例,所有病人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冠状动脉搭桥。
1.2 麻醉处理术前充分准备,包括戒烟,控制肺部感染,控制血压,控制血糖,调整心功能,麻醉前延续病房硝酸脂类,β-受体阻断药等,术前晚口服地西泮10mg,麻醉前30分钟肌注咪唑安定5mg,东莨菪碱0.3mg,入室后面罩吸氧,所有病人均选择静吸复合麻醉,在ekg、spo2、无创血压检测下,间断、缓慢,给予咪唑安定0.05~0.1mg/kg,丙泊酚1.5~2mg/kg,芬太呢6~10ug/kg,维库溴铵0.1~0.15mg/kg,1%利多卡因咽喉表面麻醉,行气管内插管,麻醉机控制呼吸,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30~35mmhg,诱导成功后行桡动脉穿刺检测有创血压,颈内静脉穿刺检测cvp,肺动脉楔压,麻醉维持将0.8%丙泊酚和0.4%利多卡因混合液用微量泵以丙泊酚2~4mg.kg.h持续泵入,间断追加芬太呢,维库溴铵,在切皮及纵劈胸骨术中刺激强烈的操作时吸入异氟醚加深麻醉,术中为避免冠状动脉痉挛持续泵入硝酸甘油0.5~2mg/kg,静注乌拉地尔15~20mg或尼卡地平0.25~0.5mg或艾司洛尔20~40mg预防或控制血压升高、心率增快,4%碳酸氢钠1~2ml/kg,0.6%氯化钾复合硫酸镁2.5g 200ml持续静脉滴入,血压低时,首选去氧肾上腺素40~100ug 静注,术中维持心率在50~70次/分,收缩压在90~100mmhg,对心功能差,靠交感张力来维持心排量的病人必要时用多巴酚丁胺维持,术后静脉自控镇痛及血管活性药物持续应用避免冠状动脉及移植血管的痉挛。
上腔静脉综合征麻醉抢救及管理病例分享患者,男,70岁,167 cm,64kg。
因“反复头晕、耳鸣14年,加重伴心慌、呼吸困难半月”入院。
术前诊断:1)颈部肿物:性质待诊;2)多处淋巴结肿大:淋巴瘤?3)高血压3级(极高危)、高血压心脏病、慢性心功能不全;4)位置性眩晕;5)脑动脉硬化、脑血管供血不足;6)双鼻窦囊肿。
拟在全身麻醉下行“颈部肿物切除活检术”。
术前颈胸部CT示:左颈根部、胸廓入口处占位,双下颌、腋窝、颈部多发结节(颈部结节位于气管的侧后方),考虑淋巴瘤;上腔静脉、双侧肺动脉干受压狭窄;广泛皮下水肿,考虑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双侧少量胸腔积液;气管不受压。
心脏彩超示:左室舒张功能降低,少量心包积液,EF68%。
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O/用力肺活量(FVC)67%,FEV1 72%^轻度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重度肺气肿。
动脉血气分析:FiO2 21%,pH7.467,PaO2 87.3mmHg,PaCO2 29.1mmHg,SpO2 94.2mmHg,BE-1.6mmol/L。
ECG示:阵发性房颤。
余检查无特殊。
查体:神清合作,半坐位呼吸;头颈、上肢、胸部水肿,颈胸部静脉明显扩张;双肺呼吸音粗、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张口度3指,Mallampati II级,甲颏间距约6.0 cm。
首次麻醉过程:患者入室呈半坐位,BP152/80mmHg,HR112次/分,鼻导管吸氧时SpO2 91%~94%(FiO2 33%)脱氧时SpO2 85%~89%。
因活检位置的淋巴结靠近胸廓入口、颈部解剖变异及患者无法配合达到手术体位,故拟采用镇静遗忘状态下保留自主呼吸时插管全麻。
诱导时患者平卧位,左下肢静脉穿刺输液,缓慢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μg/kg、瑞芬太尼1μg/kg、依托咪酯0.2mg/kg,患者出现面罩通气困难,SpO294%迅速降至65%左右。
遂给予罗库溴铵10mg,通气未见改善。
血管手术麻醉之大静脉手术的麻醉管理(一)原发病介绍大静脉疾病的病因复杂,除了恶性肿瘤导致大静脉阻塞外,静脉本身的炎性狭窄、血栓及先天性膈膜阻塞等,均可引起复杂的病理生理改变。
根据阻塞的位置,大静脉疾病可分为上腔静脉综合征、下腔静脉综合征及布加综合征。
上腔静脉综合征主要是指上腔静脉梗阻后引起上半身静脉回流受阻、静脉压升高及侧支循环开放。
70%以上为胸腔内恶性肿瘤压迫引起,多需放射治疗。
上腔静脉本身先天性病变或炎症、血栓引起的往往病程较长,可通过手术治疗。
躯干上部包括头、颈、面部出现水肿,严重时有进行性呼吸困难、咳嗽、端坐呼吸。
急性上腔静脉完全梗阻可导致颅内静脉压升高,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下腔静脉综合征是指下腔静脉肾静脉汇入处以下部分因梗阻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若病变累及肝静脉或以上的下腔静脉,可出现布加综合征。
下腔静脉综合征多由下肢深静脉或盆腔血栓向近侧发展引起,还可能有腹腔或腹膜后肿瘤、炎症粘连压迫下腔静脉导致。
临床上常表现为下腔静脉所属区域肿胀、胀痛,同时下肢、外生殖器和肛门区浅静脉曲张。
病变累及肾静脉时可导致肾变性综合征,表现为肾功能障碍、长期蛋白尿、全身水肿等。
布加综合征是指肝静脉和(或)肝后段下腔静脉阻塞造成门静脉和(或)下腔静脉高压导致的一系列临床体征。
临床表现包括腹水、黄疸、肝脾大、胸腹壁及椎管内静脉曲张和消化道出血等门脉高压症状。
病程长的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恶病质及肝肾衰竭。
外科手术可有效缓解阻塞。
(二)术前考虑对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患者需通过影像学了解阻塞部位。
头颈部肿胀及气管黏膜水肿可能引起插管困难,术前应仔细评估呼吸功能,包括是否存在呼吸困难和胸水、肺功能及血气水平等,还应注意术前是否存在颅内高压症状。
术前应了解拟行手术方式,以便选择正确合理的监测手段。
对布加综合征患者术前除了解静脉梗阻部位外,还应该对肝脏功能进行评估。
如果伴发脾脏增大及脾功能亢进,术前常应适当准备浓缩红细胞及血小板,应警惕术中可能出现的凝血功能异常。
非体外循环下上腔静脉置换术的麻醉体会
丁顺才;王婷;陈政文
【期刊名称】《新疆医学》
【年(卷),期】2008(038)012
【摘要】@@ 资料与方法rn一、一般资料:三例中,男两例,女一例,年龄在47-66岁,右肺上叶中心型肺癌一例,右中上叶肺癌两例,病复均累及上腔静脉并伴有上腔静脉综合征.
【总页数】3页(P112-114)
【作者】丁顺才;王婷;陈政文
【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830028;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830028;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8300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
【相关文献】
1.非体外循环下上腔静脉置换术的麻醉处理 [J], 马曙亮;顾连兵;陶园;黄凤伦
2.非体外循环下右室双出口并室间隔缺损行上腔静脉—肺动脉吻合术的麻醉体会[J], 王庆本;马友田;杨素芹;孙子华
3.非体外循环下上腔静脉成形或置换术的麻醉处理 [J], 王瑛;王蕾;刘良田
4.非体外循环下上腔静脉置换术的护理配合 [J], 钱晨;白珍美;旷玉明
5.上腔静脉综合征人工血管置换术非体外循环下的麻醉管理 [J], 施忠华;吴国荣;陈骏萍;胡序凯;王春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非体外循环下血管置换术的麻醉管理
【关键词】静脉阻塞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多由于右肺上叶癌或右上纵隔肿瘤肿块较大时压迫上
腔静脉 (SVC)及左右无名静脉所致。
使用体外循环或非体外循环方法行肿瘤切除和
SVC置换既可切除肿瘤又可解除 SVC的阻塞 , 但是非体外循环下上腔静脉置换术的
麻醉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笔者于 20XX~20XX年为 9 例在非体外循环下阻断 SVC行
肿瘤切除及 SVC移植术的上腔静脉患者成功地进行了麻醉 ,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共9例,男7例,女2例;年龄32~66岁。
右肺上叶癌 5 例 , 恶性胸腺瘤 4 例。
均伴有上腔静脉综合征 , 临床表现为明显颈、上肢、胸部肿
胀及颜面部水肿 7 例, 轻度肿胀 1 例,1 例仅表现为颈静脉怒张 ,1 例表现为左侧卧位
时晕厥。
9 例患者术前均摄 X 线胸片 , 发现上纵隔增宽 6 例;8 例行胸部 CT检查 ,
其中 6 例行 64 排螺旋 CT检查并增强扫描 , 发现上腔静脉均有不同程度受侵、变
窄。
9 例均在肿瘤切除同时加上腔静脉置换术。
麻醉处理方法术前看病人时仔细询问病史 , 了解患者心、肺、肝、肾功
能 , 有无凝血异常 , 准确测量体重 , 为手术麻醉用药和计算血容量以及术后补液
提供依据。
麻醉前自颈内静脉置入深静脉导管至上腔静脉阻塞之远端, 另于下腔
静脉置一深静脉导管至右心房处。
术前左侧卧位时晕厥的患者给予右侧 45°卧位进行
麻醉前处置。
术中监测尿量、心电图、无创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呼气末二
氧化碳分压 (PETCO2)、麻醉气体浓度 , 同时监测上腔静脉压、中心静脉压 (CVP)及有
创动脉血压 , 间断监测动脉血气。
采用全身麻醉快速诱导 , 插入左双腔支气管导管。
静
吸复合麻醉维持。
阻断 SVC后,1 例患者 CVP较阻断前升高 3~5 cmH2O未给予处理 ,
另外 8 例患者 CVP升高≥ 25 cmH2O,经 SVC间断放血得到缓解 ,
所放血液经血液回收机处理后给予回输。
2结果
全组患者麻醉诱导平稳 , 呼吸维持良好 , 无低氧症状。
术前左侧卧位时晕
厥的 1 例患者 , 在麻醉期间给予右侧 45°卧位进行处置 , 直至开胸将肿瘤牵起后恢
复平卧位 , 麻醉及手术期间未出现生命体征的突然变化。
全组术中生命指征平
稳 ,SpO2保持在 99%以上 ,PETCO2 30~50 mmHg。
术中放血量为 (1678 ±32)ml 。
全组术中平均心率、血压、上腔静脉压力 , 见表 1。
可见在阻断上腔静脉后上腔静
脉内的压力增高 , 给予间断放血 , 保持阻塞远端压力不致明显升高 ; 平均血压降低、心
率增快但无明显波动 ; 开放上腔静脉后上腔静脉内的压力有明显下降。
全部患
者术后清醒良好 , 无神经系统并发症。
表 1 上腔静脉阻断前后血流动力学注 : 阻断前和开放后对比 ,*P<; 阻断期间与开放后对比 , △P<
3讨论
晚期肺癌或上纵隔肿瘤合并上腔静脉侵犯或伴有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患
者 , 手术切除人造血管置换是外科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 [2,3] 。
由于血管置换的过程中需进行上腔静脉阻断和上腔静脉切除 , 所以往往需采用降低上腔静脉压力的方法 , 诸如胸腔内静脉转流、术野放血、术野放血后回收、通过中心静脉导管采血经下肢静脉回输、体外循环上腔静脉至股静脉转流等。
本组采用术野放血后回收的方法 , 考虑到虽然阻塞后上、下腔静脉间可形成 4 条主要的侧支循环 , 机体有一定的代偿能力 , 但是仍然存在造成脑血流量减少 , 甚至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的危险 , 因此在手术期间麻醉管理中应注意维持循环系统的稳定和保证有效的
脑血流量、减轻脑的缺血性损害。
术前应了解上腔静脉阻塞的程度, 关键了解阻
塞所引起的呼吸困难、颅内压增高、头颈部肿胀及气管黏膜水肿等情况 , 了解外科制订的手术方案 , 估计气管插管难度。
本组 1 例患者在术前因体位的变化可出现症状加重甚至晕厥 , 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后术中经过平稳。
上腔静脉阻断后其压力会迅速增加 , 但本组在阻断后经 SVC间断放血降压 , 有效缓解了上腔静脉压力的升高 [4,5]; 术中在阻断 SVC时 , 回心血量骤然减少 , 加之术中又需间断放血 , 故可引起血压突然降低 , 为了维持血液动力学的稳定 , 应适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 再将所放血液经处理后再回输 , 在该组发现能够保持术中的生命体征无明显波动。
术中同时监测下腔静脉压力可准确的反映 CVP,对比上、下腔静脉压力变化 , 可大致了解阻断期间的淤血严重程度 ; 结合 SVC压力在开放后下降的幅度 , 还可判断移植后是否通畅 ; 同时下腔静脉又可作为给药和输液的通路 , 以保证药物能迅速发挥作用和及时补充血容量。
麻醉期间应注意脑保护。
SVC阻断前即采用冰帽降温进行脑保护 ; 大剂量皮质激素应用有助于缺血后早期神经元保护。
适当过度通气 , 可降低 PaCO2,避免颅内压升高。
尽早恢复 SVC通路 , 可降低颈静脉压 , 避免脑水肿进一步发展。
术中密切观察颜面部尤其是球结膜的水肿程度来判断大脑的淤血严重程度。
SVC长时间阻断可能对大脑造成不可逆损伤 , 应少于 45 min 。
肺叶或全肺切除的患者还要注意维持呼吸道的通畅。
麻醉诱导插管后 , 呼吸频率、潮气量选择应适中 ,
避免通气肺压力过高 , 影响肺血循环。
尽量减少单肺通气时间。
由于手术创伤及大量输血和输液及局部循环不畅 , 易发生电解质紊乱 , 应根据检查结果及时纠正。
术
后予镇静药 , 短时间呼吸支持 , 可减少大脑耗氧量 , 利于水肿损伤的脑细胞早期恢复。
总之 , 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非体外循环下行血管置换术应该与外科医生
密切配合 , 术前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 术中在 SVC阻断及放血、回输过程中应密切注意维持循环系统的稳定和保证有效的脑血流量、注意脑保护、减轻脑的缺血性损害。
可保证外科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患者的康复。
[ 参考文献 ]
1孙玉鹗 . 胸外科手术学 . 北京 :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XX,1.
2 Benumof JL,Alfery for thoracic surgery.北京:科学出版
社 ,20XX,1683-1697.
3 Zhou QH,Liu LX,Liu B,et or pneumonectomy bined with extended resection of the heart,great vessels in the treatment of locally,advanced lung J Lung Cancer,20XX,4(6):403-406.
4杭燕南 , 庄心良 , 蒋豪 , 等 . 当代麻醉学 . 上海 : 上海科技出
版社 ,20XX,5082-5091.
5刘斌 , 潘莉 , 王雄 , 等. 肺切除合并上腔静脉切除人造血管置换术治
疗上腔静脉综合征的麻醉处理 . 中国肺癌杂志 ,20XX,12:492-494.
6李福田 , 赵凤瑞 , 郭永庆 , 等. 侵及上腔静脉及分支肿瘤的治疗 .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XX,16: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