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导管置入导致隐形上腔静脉梗阻患者1例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6
PICC导管异位1例的经验教训标签:导管异位;护理;教训PICC(peripherauy inserled central catheter)是经外周静脉插入的中心静脉导管。
此技术在肿瘤化疗中较常见,用于多程化疗及长期静脉输液的患者,降低了因化疗引起的静脉炎、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损伤,在PICC置管过程中及留置期间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如处理不当会缩短导管的使用时间,影响患者的治疗,现介绍1例导管异位的护理教训。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2岁,直肠癌术后,由外院带回PICC管,PICC管由左侧贵要静脉进入45cm,导管外露10cm,连接可来福无针孔密闭输液接头,已于外院行一周期化疗,此次住我科拟行第二周期化疗。
患者由外院出院后回家休养两周,此间未进行任何处理。
入我院后立即给予更换敷贴,冲管。
冲管时发现有阻力,但经过多次稀释肝素液(1∶125)冲管后点滴通畅,遂行化疗,化疗过程中多次出现点滴不畅,均经过冲管后转好;第二周期化疗结束后,患者未诉明显不适。
休息14d,此间给予換敷贴及冲管,14d后进行第三周期化疗。
到第三周期第二天时,病人出现左上肢内侧疼痛,查体无肿块及肢体浮肿现象,未引起注意;第三天化疗结束,病人仍诉疼痛,遂行X片,示PICC导管未进入锁骨下静脉,而是由锁骨下反折回进入了上肢表浅静脉(图1),遵医嘱立即予拔管,拔管后病人主诉疼痛缓解。
2讨论本患者所用的PICC管为Groshoug式(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PICC;型号7715405规格4Fr连接可来福无针。
密闭型输液接头,型号01.C-CLC2000。
导管异位为PICC置管过程中的并发症之一,出现导管异位的原因与患者的局部血管的解剖变异有关,导管固定不牢,患者肢体活动过度,可引发导管的漂移,肿瘤患者在住院期间大多选择回家休养,这类带管出院的患者,在非住院的环境中未进行导管的维护,并缺乏有关导管自我维护的相关知识,均会造成PICC留管的并发症发生。
PICC置管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从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置管进入中心静脉的技术[1]。
PICC置管术在内地已经广泛开展,它可以为患者提供一条安全有效的静脉治疗通道,既可以保护患者的外周血管,又能快速而又准确的输入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营养液、甘露醇等,为患者的治疗与护理提供了便利,同时减轻了反复穿刺的痛苦。
但在置管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现将这些问题总结归纳如下,以便更好的开展PICC的临床应用。
1 临床资料我科自2005年12月—2008年11月共行PICC置管122例,男63例,女59例,7岁小儿1例。
其中7例置管不顺,3例置管失败,3例置管第二天出现穿刺点处下方肢体肿胀,1例第二天出现穿刺上方肿胀。
现将穿刺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总结如下。
2 置管不顺的原因及对策2.1穿刺侧衣袖过紧一例患者穿刺进针时很顺利,在置管10—15cm时,出现导管送入困难,用生理盐水边冲管边送管后无效,最后发现病人衣袖过紧,经剪开衣袖后,导管顺利置入所需长度。
分析原因:穿刺侧衣袖过紧,使血管壁受压,血管变瘪、变细,导管难以送进。
预防及处理措施:在其后的穿刺过程中,我们一般让患者脱去穿刺侧衣袖,或穿袖口宽松的衣服,这种现象不再发生。
2.2导管头部打折弯曲两例患者在导管进入到15—25cm时出现导管送入困难。
分析原因:其一:导管的头部在血管内推进的过程中,遇到了静脉瓣,导管头部进入受阻,可使导管头部弯曲;其二:在导管推进过程中,因反复进管退管的过程中,细软的导管头部可打折弯曲,此时可退出导管2—5cm后用生理盐水5—10ml缓慢推注冲管,边冲管边送导管[2],细软的导管头部随着液体的回心血流使导管伸直,可继续送入导管至所需部位。
2.3导管异位三例患者在导管进入所需的长度后,回抽无血或回血缓慢,说明导管未进入上腔静脉而发生了异位。
另一例患者在置管的当天出现心慌、心前区不适,说明导管进入右心房。
1例PICC导管堵塞经尿激酶接三通管再通的护理体会近年来,PICC置管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越来越多的患者因病情治疗的需要拟行PICC置管术。
PICC导管的应用,大大减少了因药物外渗引起的组织坏死,以及有效预防了因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所引起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
同时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尽管PICC有许多优点,但仍存在一些并发症和危险[1]。
在应用过程中,就曾经发生过1例因PICC导管堵塞,后经我们使用尿激酶稀释反复抽吸溶栓,使PICC管顺利通畅,避免了患者拔管重置的可能,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现将有关护理情况总结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73岁,因反复腹痛、便血10+天入院。
入院后,肠镜结果提示:升结肠占位性病变,诊断为横结肠癌,拟定行横结肠切除术。
因术后需化疗,经患者和家属签字同意置入PICC。
于手术当日上午10:00,置入PICC约20厘米时,送管有阻力,后经边送管边冲管等方法,将导管送至0刻度,回血好,导管尖端定位在上腔静脉区域内。
患者当日13:50入手术室,术毕于16:40回病房。
17:00病房护士发现液体不滴,血液已回至墨菲式滴管以下15厘米处,经更换输液管,回抽等处理后液体仍不畅。
2 堵管的处理2.1 采用尿激酶溶栓,取下肝素帽,在导管末端接三通接头,三通的一端接50ml空针注射器,另一端接备用尿激酶的注射器(将一支10万单位的尿激酶加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将三通置于关闭抽好尿激酶注射器的方向。
2.2 用力回抽空针注射器,将PICC导管抽空,使导管内形成负压,再将三通口关闭旋转至空注射器接口,同时打开连接充满尿激酶的注射器接口,再次关闭三通,保留10~15min后回抽,仍未见通畅,重复以上操作,直至通畅为止。
2.3 经4小时连续重复以上操作,见回血,抽回血3~5ml弃去,生理盐水脉冲后肝素正压封管。
(如若冲管时阻力较大,不可强行推注,以免将形成的血栓推入血液中造成栓塞。
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朱述凤发表时间:2017-02-27T16:27:48.74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第1期作者:朱述凤1 杜林2 朱天文1(通讯作者)[导读] PICC置管穿刺之前对血管的选择,以及穿刺后的专业维护是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的重要情况。
1.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滕州市鲍沟中心卫生院摘要:目的对PICC导管的穿刺、维护和使用中出现静脉血栓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其产生的具体因素,为了对静脉血栓的形成进行有效控制。
方法对8例PICC置管后出现血栓的情况加以护理,在护理过程中实施有效的干预方法。
结果 8例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通过治疗疏通血管,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结论 PICC置管穿刺之前对血管的选择,以及穿刺后的专业维护是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的重要情况。
关键词:PICC置管;静脉血栓;护理干预静脉置管术在外周中心开展以后,就受到了十分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2006年,我院开展并开始使用这项技术,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应用范围广,主要有肿瘤化疗、为输液患者提供静脉通道等。
PICC置管后的并发症一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静脉血栓的形成是对临床的长期困扰。
我院对PICC置管应用后出现的静脉血栓护理干预作为研究,对其相关的方法作出探究。
1.临床资料自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采用PICC置管方法进行化疗治疗的肿瘤患者共376例,其中8例患者在置管后出现了静脉血栓,7例女性,1例男性。
关于PICC导管的选择,都是来自德国贝朗和美国巴德的PICC导管,在置管中都采用盲插,刺穿中心静脉之后,都运用常规的方法经X光透视观察导管尖端到达上腔静脉。
本组试验的8例患者都是在术后3~65d形成静脉血栓,其中腋静脉1例,脱出导管尖端7cm下锁骨处下静脉形成血栓1例,导管移至颈内静脉,颈内锁骨下静脉血栓2例,沿导管使上臂形成条状血栓4例。
在这8例形成静脉血栓的患者中,2例形成血栓为乳癌患者,带管出院出现局部肿胀和疼痛,并回到医院就诊,其他6例都是住院期间发生在医院。
1 例经头静脉置入 PICC 送管困难的护理体会PICC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的导管,在肿瘤化疗、刺激性药物输注、静脉营养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
但由于血管受限,患者个体差异及血管解剖结构变异等原因,常会导致PICC置管过程中,出现送管困难及导管异位等并发症,严重者可致心律失常,甚至危及生命[2]。
有文献报道[3]送管困难发生率最高,导管异位的发生率高达35%。
我科一名“右乳癌术后化疗后、骨转移放疗后”患者经左上肢头静脉置入PICC导管时出现送管困难及导管反折于左锁骨中段处,我们通过一系列方法进行调整,导管顺利到位。
现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1.1 临床资料患者,女,49岁,住院号1647881,患者因“化疗后2年余,骨1转移放化疗后10月余,近半年来血清肿瘤标志物CA153逐渐增高”入院。
患者情况良好,右侧胸壁留一瘢痕,血常规、血凝六项及血生化均正常;心电图正常。
曾于2016年9月经左上肢肘正中静脉置入4Fr三向瓣膜PICC导管,顺利完成治疗,于2017年07月拔除导管。
因再次治疗需要,告知患者留置输液港的优点,由于个人因素拒绝置港,故于2018年6月13日再次行PICC置管术。
1.2 置管过程操作步骤:①评估血管:超声探查左侧贵要静脉、肱静脉、头静脉管腔显影均良好。
②穿刺:首选贵要静脉,但穿刺失败,经处理后情况仍不佳,予更换肱静脉第二次穿刺,但由于两次都触及神经,患者明显感觉疼痛,诉麻木感。
予安慰,再次探查贵要静脉仍痉挛,予更换头静脉进行第三次穿刺,穿刺成功。
③送管:送管时反复出现送管困难,通过一系列方法进行处理后成功将导管置入预测长度。
④固定。
⑤拍片:X片示PICC导管于左锁骨中段处反折,尖端位于左侧胸壁静脉。
⑥复位:在DSA下脉冲式推注生理盐水复位。
2 原因分析2.1 疾病因素该患者因疾病特殊性,置管只能选择左侧,且左侧有置管史,放、化疗对血管内膜、静脉瓣损伤,使血管内膜增厚、管腔变细,组织的纤维化压迫牵拉血管,都会影响导管正常置入[4]。
PICC 置管后的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探讨PICC 置管的并发症、对策及护理体会。
方法分析130 例PICC置管患者发生并发症的28 例,分析其并发症原因。
结果 27 例并发症患者中,1例因穿刺点严重感染拔管,1 例因导管脱出拔管,其它经过有效治疗和护理后均已治愈。
结论 P I C C 作为一种安全有效,患者痛苦小的输液途径,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应做好置管后的护理,对并发症进行积极对症处理,减少因并发症导致的拔管例数,提高置管质量。
【关键词】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原因护理外周静脉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 I C 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导管的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内或者上腔静脉和右心房的交界处,自从20 世纪90 年代引入我国后,就以其创伤少、并发症少、无生命危险、静脉穿刺成功率高、且留置时间较长等优点[1],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而P I C C 导管使用寿命的长短与护理人员对其并发症的认识与正确处理密切相关。
现将本院2007 年1 月~ 2010 年12 月开展此项技术的130 例置管病人,观察其出现的相关并发症,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
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我院适合接受PICC 置管的病人:本组130 例,男70 例,女60 例,年龄25 ~ 80 岁,均选用肘前外周静脉,93 例选择经贵要静脉置管,25例选择经肘正中静脉置管,12 例选择头静脉置管。
1.2 方法向患者说明置管原因,消除顾虑,签订深静脉置管同意书。
选用美国BD 公司生产的PICC 穿刺包,穿刺侧手臂外展90°,置管前测量置入长度,即穿刺点沿静脉走行到右锁骨关节再向下至第3 肋间隙。
常规消毒扑巾,在严格无菌的条件下,选择合适的血管穿刺,置管后常规行X 线片检查,以确定P I C C 导管尖端位置达到上腔静脉内和右心房交界处。
1.3 结果P I C C 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其中静脉炎5 例,导管阻塞4 例,送管困难3 例,穿刺点周围渗血5 例,导管脱出4 例,置管侧上肢肿胀1 例,穿刺点感染5 例。
1例PICC血栓性堵塞且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使用尿激酶溶栓的护理发表时间:2018-09-20T14:45:56.06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8期作者:陈俊杨春燕于瑶陈纯[导读] 随着医疗的进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临床应用广泛,因病人及家属对生命延续的要求(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随着医疗的进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临床应用广泛,因病人及家属对生命延续的要求,PICC在老年及临终病房大力开展 PICC是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忠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尖端定达上腔静脉1/3,上腔静脉血流速度快以达到静脉治疗的效果。
为长期需要营养支持的老年及临终住院病人提供了静脉通道,维持生命,减轻患者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长期留置也可发生并发症,PICC血栓性堵管在所有并发症中发生率最高,可高达21.3%。
血栓性堵塞应用尿激溶栓效果好【1】,但对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在应用尿激酶溶栓时应慎重。
【关键词】凝血障碍;PICC 血栓性堵塞;尿激酶;溶栓【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9753(2018)08-0055-012017年11月我科1例凝血功能障碍病人发生血栓性堵管,因情况特殊,应用尿激酶对其溶栓,持续监测,密切观察病员病情变化,病员未发生出血,现将护理总结如下:1 病例介绍病员,女,79岁,因反复咳嗽咯痰60余年,伴心累气紧1天,呼吸机间断辅助呼吸由外院转入我科,由于病员病情需要曾在外院5月30日留置5F单腔抗压型PICC导管,入科后导管一直处于正常使用状态。
11月2日21:00输完新鲜冰冻血浆后正确冲封管,从导管抽取血标本后正确冲封管,于21:57进行输液治疗液体不滴抽不出回血,病员肥胖外周血管条件差,病员拒绝再次进行中心静脉穿刺。
查看病人当时凝血功能状况,凝血酶原时间(PT)12.3s,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56.3s,血小板(PLT)67X109/L。
肺癌PICC带管患者并发上腔静脉综合征的风险评估徐永琼 熊恒玉 梅艳(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肿瘤科,四川成都610072) 摘 要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上腔静脉综合症的风险。
方法观察82例PICC置管的肺癌患者并发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情况,并分析引起上腔静脉综合症的危险因素。
结果82例PICC置管的肺癌患者并发上腔静脉综合症6例(7.3%),均为晚期右肺癌患者,6例均有纵隔淋巴结肿大,5例伴有胸腔积液。
结论晚期右肺癌患者,行PICC置管前应加强风险评估,筛查有无隐匿性上腔静脉综合征,尤其是右上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恶性积液者。
关键词 肺肿瘤 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上腔静脉综合征 Key words Lung tumors PICC 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6975(2012)21-1988-02 作者简介:徐永琼(1976-),四川德阳,本科,主管护师,从事肿瘤临床护理工作 静脉化疗是晚期肺癌患者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因其操作简单、安全,可避免多次化疗引起静脉炎或化疗药物外渗造成组织的损伤而广泛运用于肿瘤化疗。
我科临床中已有晚期肺癌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上腔静脉综合征(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SVCS)而被迫拔管,也有因SVCS症状不典型而未及时观察到,继续使用PICC导管而加重病情的个案。
因此,对PICC带管的肺癌患者并发SVCS的研究意义重大。
本研究分析肺癌PICC患者并发SVCS的风险因素,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9年7月~2011年3月在我院行PICC置管并住院治疗的肺癌患者82例,其中,男48例,女34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57.9岁。
2021年7月 第13期综述及个案报道一例PICC导管堵塞并拔管困难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李丽娜揭阳市人民医院化疗一科,广东 揭阳 522000【摘要】目的:探讨PICC导管堵塞并拔管困难的护理对策。
方法:发生PICC导管堵塞并拔管困难后,迅速判断病情,告知患者放松心情,给行尿激酶负压再通,当患者要求拔管,应行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排除血栓形成。
签署拔管知情同意书后拔管,当出现拔管困难,应急诊行X线摄片检查定位PICC导管是否发生盘曲,给采取放松、热敷等处理。
结果:导管堵塞并拔管困难的案例经处理后顺利拔除,患者无并发症及不适。
结论:提示今后PICC拔管时要注意分散患者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在穿刺点上方热敷以扩张血管,缓解血管痉挛;拔管困难时,立即停止操作,抬高患肢,局部湿热敷等处理。
【关键词】PICC;拔管困难;堵管;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3-0197-02在临床中,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穿刺置管广泛应用于癌症病人的术后化疗用药、静脉营养输注等方面,这一输液工具的使用,很大程度能够避免患者因使用化疗药物造成的局部疼痛和局部组织坏死[1],同时在临床工作中也能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患者反复穿刺次数,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但这一输液工具的使用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和风险,其中置管后PICC导管堵塞也是其中常见并发症之一。
根据相关报道,国内的PICC 导管堵塞的发生率约为30.00 %[2],而随着PICC在临床应用的日益增多,与其相关的并发症及异常情况的研究和报道也越来越多,但是PICC出现拔管困难的相关报道较少见[3]。
笔者于2019年11月在我院静脉导管专科门诊处理了一例PICC导管堵塞并拔管困难的案例,现将拔管过程及相关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个案报道患者于2016年4月8号在B超下塞丁格穿刺置入PICC,置管前评估患者血常规、凝血功能均正常,置管由左侧贵要静脉进入,置入导管长42厘米,外露7厘米,臂围左侧22cm,右侧22.5cm,连接优赛输液接头。
4月18日,患者遵医嘱予以伊立替康静滴化疗和卡培他滨口服化疗,化疗顺利,患者未诉不适。
4月20日,患者主诉PICC穿刺点上方轻微肿胀疼痛,查看穿刺点周围无渗血渗液,测量患者手臂围左侧26.5cm,右侧22.5cm,查看患者手臂肿胀,胸部浅静脉稍有扩张,立即报告医生,行血管B超结果显示:左侧上肢锁骨下静脉、腋静脉、贵要静脉上段内径增宽并其内声像改变,血栓形成可能。
处理如下:⑴、PICC暂停输液,暂不拔管;⑵、遵医嘱予以从PICC置管侧手臂下端予以尿激酶50万单位微电脑泵输入,低分子肝素钠5000单位皮下注射Q12,口服利伐沙班10mgQd;⑶、给予患者心理护理,抬高患侧肢体,患肢制动,置管侧上肢肘部内侧及沿穿刺点上方贵要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局部清理干净后予以涂百多邦,半小时后予以硫酸镁湿敷,用薄膜盖住,避免栓子脱落每6小时一次,穿刺点上面腋窝、锁骨上静脉予以温水瓶热敷,观察患者有无出血情况,记录每日皮温及颜色,观察患者意识及生命体征的变化,给与饮食指导,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低脂食物,多进食蔬菜水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患者避免有创治疗,减少探视。
4月22日,患者明显感觉肢体肿胀疼痛缓解,测量臂围左侧25.5,予以继续外涂百多邦,半小时后予以赛富润外涂。
4月24日患者臂围左侧23.5cm,4月25日患者臂围23cm,患者复查血管B超结果示:左侧上肢静脉、腋静脉、贵要静脉上段内径增宽并其内声像改变,考虑血栓形成(亚急性)。
4月28日,患者诉左上肢无疼痛,测量臂围23cm,与介入科会诊意见:拔出PICC。
患者予以顺利拔管,未诉不适。
2讨论本患者所用PICC管为Groshong Cathetar(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型号为7717405,4FR连接输液接头,输液接头型号Q-syte分隔膜无针密闭输液接头。
PICC导管置入导致隐形上腔静脉梗阻患者1例[摘要] 目的总结1例肺癌放疗后脑转移患者picc置管后发生上腔静脉梗阻的护理方法。
方法通过1例上腔静脉梗阻患者的护理,得出了在置入picc导管前全面评估患者的重要性,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基础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等一些体会。
结果置入导管后导致上腔静脉梗阻,及时退出导管,未造成严重后果。
结论置管前全面评估患者,充分考虑潜在因素,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患者的安全。
[关键词] picc导管;上腔静脉梗阻;教训总结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1-164-02
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svcs)的发生,往往来源于胸部恶性肿瘤的压迫[1],大部分患者对svcs有较好的耐受力,但如短期内上腔静脉完全阻塞,尚未建立侧支循环,则可致上腔静脉压急剧升高。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头端最终到达上腔静脉的下1/3。
picc因操作简单、安全、留置时间长、保护周围静脉,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常见的并发症有静脉炎、局部感染、导管堵塞等,而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导致上腔静脉梗阻综合征未见报道,笔者所在科室发生1例,为提高护理质量及减少置管后的并发症,杜绝类似事件发生,对护士置入picc导管积累经验,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56岁,主因间断头痛7个多月,发现右肺占位7个月,左侧小脑占位切除术后6个多月,再次出现头痛头晕伴气短7 d 于2012年6月5日入院,胸部ct示:右肺上叶占位,考虑肺癌,纵膈内淋巴结转移。
头颅强化mrt示:颅内占位,考虑脑转移瘤。
无明显的头颈及上肢水肿,完善相关检查后,拟行ep方案化疗同期进行脑转移病变三维立体适形放疗。
脑转移放疗的患者常常伴有脑水肿、颅内压升高,在放疗期间要静脉输入20%甘露醇每天2~6次,20%甘露醇为高渗性液体,对周围血管刺激性大,向家属详细交代药物的性质以及置入picc导管的必要性,于6月7日经家属同意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遵医嘱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行左侧上肢picc导管置入,选左侧贵要静脉肘下1 cm处为穿刺点,一针穿刺成功,根据预先测量长度送管49 cm,行x线检查,证实管头位于脊柱左侧第四后肋水平,且向回反折,进入胸壁浅静脉,即在x 线下调整导管的位置,经3次调整管头位于脊柱右侧第6后肋水平。
即给予20%甘露醇及提高免疫等药物静脉输液,液体输入不畅(排除液体不滴的常见原因),提高输液瓶的高度后,滴速为30滴/min,用20 ml注射器向导管内推注生理盐水15 ml通畅、无阻力,说明导管未阻塞。
输液后,患者感觉左上肢肿胀、疼痛明显,颜面、颈部水肿,通知主管医生,考虑患者为肺癌纵膈内淋巴结转移,压迫上腔静脉,导致上腔静脉变窄,置入导管后导致上腔静脉梗阻,静
脉回流不畅。
遵医嘱退出picc导管,改为右侧股静脉置管,患者上肢疼痛逐渐减轻,头颈部水肿也得到缓解。
2 护理
2.1 评估患者
(1)检测各项生命体征均在正常范围。
(2)患者双上肢及颜面部、颈部水肿明显。
(3)picc导管穿刺点渗血明显,没有静脉炎表现。
2.2 处理
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退出导管后,观察上肢及颜面部、颈部水肿的变化,指导患者抬高上肢,手臂抬高至肩部水平,做握拳动作,每天2次,每次15 min,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2.3 心理护理
因患者为肺癌晚期,又有纵膈淋巴结转移压迫上腔静脉,置入picc导管后合并上腔静脉梗阻,出现颜面浮肿、呼吸困难、不能平卧而产生焦虑、烦躁、恐惧、情绪低落,护士经过严密观察、耐心了解、仔细分析患者的心理状况,给予心理支持,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有关水肿的知识,卫生宣教的知识内容,包括:原因、休息与活动。
告知患者解除压迫后,症状会缓解,减轻患者的思想顾虑,减少患者的不安,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2.4 皮肤护理
因上腔静脉梗阻导致患者静脉回流障碍,颜面、颈部出现水肿,
易引起皮肤感染。
协助患者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及床单的整洁,给患者穿着质地柔软、能吸汗的棉质衣服,特别注意口腔、眼睑部位的清洁。
将患者的物品放置在随手可取之处,以免发生皮肤擦伤及外伤。
提高给患者良好的环境和舒适的卧位,拔管后水肿逐渐减轻,未出现其他并发症。
3 讨论
picc是一种能满足各类输液的深静脉导管,在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
虽有研究[2-4]报道置管后常见的并发症时有发生,但置管后出现上腔静脉梗阻者未见报道。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导管头端的正确位置是上腔静脉[5]。
此次置管过程中出现异常表现:(1)正常情况下,穿刺成功后,抽动注射器的活塞,即有暗红色血液流入针筒。
而此例患者在穿刺针进入静脉后既有大量的暗红色血液涌入穿刺针筒,我们考虑上腔静脉压力增大所致。
(2)24 h后穿刺点仍有明显的渗血,考虑与静脉压增高有关。
(3)输液时液体滴入不畅,提高输液瓶后,滴速为30滴/min。
而正常情况下液体经中心静脉导管的重力滴速一般应达80滴/min以上,如滴速少于50滴/min,提示导管阻塞[6]。
而此例患者向导管内推注生理盐水没有阻力,说明导管没有阻塞,可能是静脉压增高导致液体滴入缓慢。
经医院多位护理专家会诊,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及以上异常表现,笔者认为纵膈淋巴结转移压迫上腔静脉,使上腔静脉变窄,置入导管后,导管占用一定的空间,致使上腔静脉梗阻。
此种情况进
行静脉输液时,应该避开上肢静脉,用股静脉代替上肢静脉输液。
4 经验教训
此次置入picc导管后出现上腔静脉梗阻的症状后,及时终止导管使用,未给患者造成严重后果,充分解释后患者及家属表示理解,但值得深思。
(1)置管前没有充分地评估是本差错的主要原因,细化评估内容,严格掌握picc置管的适应症,除常规对患者的外周血管、血管周围的皮肤、凝血功能等情况进行评估以外,还要对患者的ct、b超检查(腋下、锁骨上下、纵膈淋巴结)结果,与主管医生进行全面分析,充分考虑置管后的并发症,将置管后的风险降到最低。
(2)高度的责任心是护士必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如果护士责任心更强些,工作更细些,这类错误也许可以避免。
出现液体输入不畅,还继续输入液体,没有及时查找原因,不仅仅要考虑到常见的原因,还要不断的拓展知识面,增加医疗护理中突发事件的应激处理能力。
(3)观察置管侧上肢的情况,若有肿胀、疼痛,排除机械性静脉炎后,要及时终止输液,避免加重上肢水肿。
(4)置管前向家属详细交代置入导管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对具有风险性的诊疗措施要严格履行与病人的签约制度,取得病人的理解及配合,避免发生纠纷。
(5)严格执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操作护理常规,提高全体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及时预见和处理现存或潜在的风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避免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 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38-447.
[2] 赵法荣.picc留置管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老年学
杂志,2009,29(4):1012-1014.
[3] 卢苇,邱艳荣.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预防[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5a):21-22.
[4] 袁宝玉,陈妙虹,林静君.picc应用及其并发症的防治[j].现代临床护理,2005,4(6):23-24.
[5] 宋林萍.三向瓣膜式中心静脉导管在癌症患者化疗中的应
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3,20(1):50.
[6] 吴红娟,陈雪峰,张美英,等.肿瘤患者picc置管主要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2):134-135.
(收稿日期:201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