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词语夹杂现象漫谈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7
浅析英语学习中的汉语干扰现象在英语教学中,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汉语与英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语系,然而我们是在汉语的环境里学习英语。
因此,汉语的思维定势与英语的思维习惯之间确实存在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对英语学习起干扰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回避这一矛盾,而是应该针对青少年思维能力强这一特点,对两种语言进行必要的分析对比,使学生在对英语的各种语言现象有了比较正确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实践培养起正确使用英语的良好习惯和各种方面的技能。
作为教师本身,首先要对汉英语言之间存在的区别比较清楚,要能预料到学生的汉语思维习惯在哪些方面会起干扰作用,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具体教学中对症下药,恰到好处。
根据个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主要有以下几种汉语干扰的倾向,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望文生义英语教学中一种常见的汉语干扰现象,就是用汉语思维定势套用在英语语法上,违背了英语的本来法则,例如:1. 时态英语和汉语都有时态问题,但英语的时态种类多,其构成形式各不相同,动词随着时态的变化而变化,而汉语动词无形式的变化,表现动作发生的不同时间是借助“曾经”、“已经、“正在”、“将要”等表示时间的副词或是利用“了”、“着”、“过”等后缀来表达的。
所以学生最容易出现以下的错误。
例如:他父亲已死了两年。
His father has died for two years.他已经入党两年了。
He has joined the Party for two years.她已到济南去了三个星期。
She has gone to Jinan for three weeks.他已完成作业两个小时了。
He has finished his homework for two hours以上错误的出现主要是同学们对 die,join,go,finish这一类动词的性质概念不清,不加分析地按照汉语思维翻译,它们是瞬间动词,可以用于现在完成时,但是绝对不能和表示一段时间的状语在同一句子中出现。
现代汉语中英汉混用现象研究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英汉语言间的接触日益广泛,从而出现了英汉混用现象。
本文分析了这种英汉混用现象出现的原因、领域及规范化问题。
关键词英汉混用原因领域规范化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the increasingly widespread contact between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English-Chinese mix.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the phenomenon, the field, and standardization issues such English-Chinese mix.Key words English-Chinese mix Reasons the Field Standardization issues目录1绪论 (1)2当前英汉混用现象产生的原因 (2)2.1社会的需求 (2)2.1.1老百姓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 (2)2.1.2社会发展的不断加速 (2)2.2语言发展的需要 (2)2.2.1言简意赅,通用性强 (2)2.2.2方便交流、节省时间 (3)2.2.3追求时尚、标新立异 (3)3英汉混用现象使用的领域 (5)3.1日常生活领域 (5)3.1.1英文缩写 (5)3.1.2数字 (5)3.1.3直接插入 (5)3.2大众传媒领域 (6)3.3科学技术领域 (6)4英汉混用的规范化问题 (7)4.1主次分明,忌喧宾夺主 (7)4.2活学活用,忌生搬硬套 (7)4.3审时度势,忌泛滥随便 (7)结论 (9)致谢 (10)参考文献 (11)1绪论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加入WTO,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产生了许多新生的事物。
中式英语还是英式汉语(2010-12-23 22:36:17)转载标签:杂谈越是学习翻译,越发现一些问题。
其中之一就是所谓中式英语的Chinguish。
公共场所这些中式英语的表达很多,如After first under on, riding with civility,猜得出是什么?原来就是“先下后上,文明乘车”的机器翻译版本。
除了中式英语,还有英语的文化渗透之下出现的英语式中文。
看看专家怎么说:当前,英语正以一种强悍的姿态侵入汉语,其速度可谓惊人。
现在中国知识分子反思自己,都会大吃一惊地发现:我们的语言习惯甚至思维习惯已经有一部分变成英语文化了。
倘若不重视英语侵入汉语的问题,再不采取有力措施制止汉英混杂的蔓延,若干年后,汉语将变成汉英混杂、不汉不英的语言;单纯的汉语将不再是单独能够表情达意的语言体系。
防止英语侵入的问题,虽然没有解决就业问题、战胜金融危机问题来得紧迫,但它却是一个关乎国家语言安全、文化安全的大问题。
当前汉英混杂现象及泛滥的原因对外来语不经翻译汉化,直接以英语字母形式楔入汉语。
汉语的发展,当然离不开对外来语言的吸收。
我们的祖先前辈早就为吸收外来语创造了正确的方法。
用音译,便有了“咖啡”;用意译,便有了“电话”;用音译加意译,便有了“芭蕾舞”。
主要用这三种方法,解决了外来语翻译汉化的问题。
汉语历史上,迄今有3次大的吸收外来语高潮。
第一次高潮在汉唐通西域之后和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从西域吸收了“葡萄”、“骆驼”等外来词;从佛教中吸收了“世界”、“庄严”、“结果”、“现在”、“圆满”等外来词。
第二次高潮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从英语吸收了“坦克”、“沙发”、“吉普车”等等;从日语中吸收了“组织”、“纪律”、“政府”、“党”、“方针”、“政策”等。
这些外来词经过汉语文化的“胃”消化吸收,它们的模样变成了方块汉字,它们已经融化在汉语的血肉之中。
第三次高潮,正是我们所处的时代,始于20世纪80年代。
浅析英语写作中的汉语干扰因素及应对之策在学习英语写作时,许多中国学生常常遇到汉语干扰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写作的质量,还可能造成语言上的重大错误。
因此,如何化解汉语干扰对于提高英语写作能力至关重要。
一、汉语干扰的根本原因汉语干扰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时忽视语言和文化的巨大差异。
中文是表意文字,而英文是字母文字,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语法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此外,汉语习惯使用成语、俗语和惯用语等文化元素,而这些元素在英语中往往属于错误语法,容易造成误解。
二、汉语干扰的类型在英语写作中,汉语干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直译:中文有许多短语和句式无法直接翻译成英语,但中国学生往往依然使用中文的表达方式来写英语的文章,造成夹杂中文式表达的语法错误和意思不准确。
2. 中式英语:有些中国学生使用中式英语来写作,即将中文直接翻译成英语。
这些翻译出现了语法、用词的错误,难以理解。
3. 谚语、成语和俗语:中国学生往往过于喜欢将谚语、成语和俗语翻译成英语,使得英语写作中出现了语法、用词、典故全都混乱的现象。
三、汉语干扰的解决之策要想克服汉语干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 提高英语语言能力:学生要注重培养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多接触英语,学好英语语法和常用词汇,尽量使用英语惯用语,这样有助于避免中式英语和直译的问题。
2. 强化跨文化意识:理解和熟悉外来语和文化背景,有助于避免语言干扰。
通过为外国读者编写文章来练习这种技能,获得他们的反馈,并相应地改进文章。
3. 避免谚语、成语和俗语:考虑到英语包括不断变化和增长的成语和谚语,外国人甚至不一定能理解英语母语讲座的所有成语和谚语。
同样,在英语写作中直接应用中文成语、谚语或俗语很容易导致表达混乱。
因此在写作过程中要尽可能少使用这类句型,而是多用常规英语表达方式。
4. 注重准确表达:多使用句子本身的意思来表达你的意思,而不是依赖成语和俗语的翻译。
在语言和文化的交融中,我们不能只重视表面的语言形式,更应关注真正表达的意思,反思自己是否准确传递了信息。
论英汉互译中因文化差异引起词汇不对等现象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因而翻译是连接两种语言桥梁。
“对等”作为一种翻译的标准在翻译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许多翻译理论家如奈达,雷斯,和威尔斯对此都提出他们独到见解。
语言中绝大多数文化词汇在另一文化中呈现出一种不对等现象,这种不对等或表现为完全缺失或表现为内涵不完全对等。
如何能在翻译中弥补这些缺失或者不对等,使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顺利完成,需要译者充分利用某些翻译策略。
文化差异不对等现象翻译策略1文化差异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称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等。
反映发展中民族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
使用中英两种语言人文化背景相异,容易造成译者主观上理解不到位。
对表示同一形象的词语会产生不同反应。
汉语思维方式有别英语,英语重视形合重视理性,而汉语重视意合重视无形和辩证思维。
从四个方面说明中英文化差异。
一历史文化因素,二汉英思维和表达方式不同,三价值观不同,四汉英用词搭配差异。
语言根植一个民族的文化,文化差异决定语言表达方式和内涵不同。
从中英文化差异不同入手,才能看到翻译中不对等原因,找出合适的翻译策略做好译者工作。
起源不同是东西方文化主要差异。
西方文化主要来源三种文化希腊文化、犹太文化和现代工业派系。
若从中华文化来说唯一可借用的元素就是佛教文化。
基督教的时代刚开始,佛教就从印度传到中国与中国文化融合,成为中国三大文化源头之一汉语的思维模式是非线性解释学说循环论证方式而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则是因果关系线性理论。
不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不同的民族创造不同的文化。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生活与土地、农业密切相关。
英国是岛国,其航海业在历史上曾一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因此英汉民族往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或类似的含义。
2翻译中词汇不对等现象翻译中由于文化背景、思维认知及固有本族语使用差异,使英汉翻译绝对对等不可企及。
英汉混合网络流行语现象分析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语言也逐渐受到重视,其中英汉混合语言特别受到关注。
英汉混合语言是指中文和英文混合在一起,在网络上呈现出众多流行语现象,这种跨文化的社会网络语言在网络上受欢迎,从而成为一种新的文化表达。
二、英汉混合网络流行语现象1.汉混合语言的产生近年来,英汉混合语言现象越来越多,主要是由于技术发展和文化交流,让网民在日常社交交流中产生英汉混合语言。
此外,其也受到青少年群体的普及,他们喜欢用活泼的英汉混合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更轻松的表达内容。
2.汉混合语言的特点语言的形成受到地域文化和个人习惯的影响,因此,不同地区的网民使用的英汉混合语言会有所不同。
但大体上英汉混合语言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英汉混合语言采用拼音表达方式;2)结构中利用英文简称来表达某些中文语句;3)表达方式多为缩写形式;4)混合使用英文和中文短语。
三、英汉混合网络流行语的效果1.受众拓展英汉混合语言的出现,使得网络传播更加便捷,吸引了更多的受众,拓展了网络受众范围。
2. 便捷性增强英汉混合语言不受表达者文化背景、语言熟悉程度的限制,更便于跨文化传播,让更多的网民参与其中,从而增强网络互动便捷性。
3.创新模式在传统意义上,语言一般通过口头或书面方式传播,而英汉混合语言出现后,使得网络文化更加多样化,开创了新的语言模式,受到了网民的广泛欢迎。
四、英汉混合网络流行语的弊端1.限制正确性英汉混合语言的出现,使得网络中的信息更加多元,但同时也限制了正确性,因为很多人没有正确的把握英汉混合语言的表达,这就容易使得信息传播出现偏差。
2.害正确性此外,在一些细节问题上,英汉混合语言缺少必要的规范,导致语句表达不够精准,并且容易引起歧义,会危害正确的传播,从而使信息传播出现失误。
五、网络语言规范化为了确保信息正确表达,达到社会公共安全和语言规范的要求,应尽快实行网络语言规范化,准确把握英汉混合语言的表达,尽量避免语言混乱和歧义,从而保护信息正确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些人在写文章或说话时常常夹杂外文,尤其是英文。
在百度、知乎等网络社区上,关于中英文“夹杂体”的讨论一直不断。
近日,网易新闻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报道,从而引发网友们又一轮的关注和热议。
中英夹杂成现象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这个project(项目)的schedule(安排)有些问题,cost(成本)偏高。
目前我们没法confirm(确认)手上的resource(资源)能完全take(使用)得了。
”仅仅两句话中就用了6个英文单词,令网友不禁大呼“还能不能好好说话了”。
这可不是网络创作,而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
刚毕业的大学生小张最近在参加一个面试时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虽然几个面试官都是中国人,但他们说话时总会夹杂着一些英文。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其中一个面试官问我:‘遇到tough(困难)question(问题)应该怎样handle(处理)’。
”小张不明白,为何可以直接用中文说的词却要用英文来代替。
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和传播媒介,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人认为中英文夹杂使用破坏了汉语的纯洁性。
然而,对于在外企工作了3年的尤先生来说,这样的情况很正常。
虽然母语是中文,但尤先生经常和外国员工通邮件、讨论问题,所以英文交流占据着一定比例。
久而久之,有时在说中文时会遇到个别词汇第一时间想不到恰当对应的中文词汇,便直接使用英文单词,于是就习惯了中英文夹杂使用。
这样的话语方式似乎已经成为公司隐性文化的一部分,“如果你不说一点英文,你给人的感觉就是不professional(专业)”。
混合使用看环境中英文夹杂使用这一现象在语言学上被理解为“语码混合”或是“语码转换”,即在同一个谈话中使用两种甚至多种语言或语言的变体。
这种现象不仅产生在中文与外文之间,外文与外文间也很常见。
多数学者认为这是在双语环境或者多语环境下自然而又正常的产物。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一种工具,不同的使用习惯与说话人所处的专业领域以及社会背景有关。
浅谈英语和汉语中的词汇歧义现象摘要:歧义是语言的共性现象,汉语和英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歧义方面有不少异同点。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
本文主要就词语意义引起的歧义和词汇层结构引起的歧义两方面对汉英词汇歧义进行对比,以便更好的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英两种语言的翻译。
关键词:汉语英语歧义词汇歧义歧义词歧义现象的研究涉及语言的各个层面,汉英歧义现象的对比研究能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这两种语言在各个层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这两种语言的内在本质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本文旨在运用语言学对比研究方法,在考察两种语言的词汇层面上歧义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差异和共同点。
一、歧义的定义歧义和多义的第二个区别性特征:主观和客观的对立。
综合各家的观点,我们认为歧义是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之间的一种特殊矛盾,是一种语言表达式出现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意义、可作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意义分析,且其中不同的意义分析都是合乎语法和逻辑的,这种现象就是歧义。
二、汉英词汇歧义比较(一)词语意义引起的歧义1.同音(同形)异义词语引起的歧义a.同音异形异义词同音异形异义词指的是一组读音相同,字形不同,意义不同的词。
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此类现象。
例如:①今天我们举行了qī zhōng(期中/期终)考试。
②我喜欢看yuè jù(越剧/粤剧)。
③甲:“请问您贵姓?”乙:“免贵姓zhāng。
”在这个例句中,zhāng既可以是“张”,也可以是“章”。
在汉语中,有很多读音相同但拼写和意义不同的汉字,因此容易产生歧义。
在英语中也存在着同样的同音异形异义现象。
比如:[mai di?],即可能是my dear,也可能是my deer; 此外They are [s?ui?]sowing/sewing.他们在(播种/缝纫)。
此类歧义只要在特定的语境中就能化解歧义。
2.同形音异词语引起的歧义①把小李调过来(diào/tiáo)。
两个“调”都是动词谓语。
中英文词语夹杂现象漫谈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语言间的接触和影响越来越深,本文试从中英文词语夹杂使用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分析当今社会中英文词语夹杂使用的现象。
关键词:中英文词语夹杂;特点;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210-02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的交流离不开语言。
每一个社会群体或国家并不是在孤立封闭的状态中谋求生存和发展,都会和其他群体或国家接触。
在接触的过程中语言起到了重要作用,增强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由来已久,在交往的过程中汉语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汇,在历史上曾经历过三次借词高峰:一是汉初至盛唐,从西域等语言中借用了一些词汇,另外佛教文化的传入,汉语又借入了大量的梵语词;二是鸦片战争后的西学东渐,从英语等西方语言借入大批涉及不同学科的词;三是改革开放以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达,西方拉丁字母词的出现并发展。
这些词的借入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使汉语更加完善和富有表现力。
当今世界是信息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经济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语言之间的接触和影响越来越深,中英文词语夹杂使用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一、英文单词在汉语句子中的常见类型
英语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为背景,是国际上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语言,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也曾一度掀起过英语热,虽然这一热潮已经慢慢退去,但在汉语中随处可见中英文夹杂使用的现象。
从英文单词在汉语句子中出现的情况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以字母词的方式出现,包括借英语原词的缩写形式:如wto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it(information technique)、kg(kilogram)、cm(centimeter)等;以及外文字母与汉字或数字相结合的形式:如b超、t恤、ic 卡、ip地址、mp3、pm2.5等。
(二)直接把英文单词或句子引入到汉语句子中。
如:“现在就出发吗?let’s go”。
“他能够hold住全场吗?我们拭目以待。
”同时,汉语由于受到英文拼写规则的影响,也产生出汉语拼音首字母组合的方式。
如rmb(人民币)、psc(普通话水平测试)、pf (佩服)、gg(哥哥)等。
二、中英文词语夹杂使用的特点
随着新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中英文词语夹杂使用的现象深受一部分人的喜爱。
在如今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其特点如下:
(一)简洁方便。
我们在话语表达中力求表达简洁,在较短时间内能把所讲内容表达清楚。
一方面节约时间,另一方面节约身体的消耗,这种现象在语言学界称之为“语言学中的经济原则”。
汉语
和英语相比较,有的汉语单词发音相对较长,如世界贸易组织,首席执行官、国民生产总值等,相反用英语的缩写形式wto、ceo、gdp 说出来的话,所占的音节相对来说要短的多,这就使得人们偏向于用英语来表达,显得简洁和方便。
(二)含蓄委婉。
委婉得体是我们在口语交际中的准则之一,是避免不方便,化解难堪的有效交际方式之一。
懂英语的人加上点英语,那就更显得委婉含蓄。
如相互之间不太熟悉的人在一块,需要上厕所时,就可以使用“sorry 我去一趟wc”,比起“对不起,我去一趟厕所”听起来就要含蓄得多,这里仅仅只是换用了另外一种语言,但使得说话者避免了不方便的局面。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用“你看起来很high”来指高兴得发狂的状态,使得听话者觉得自然舒坦而不至于陷入尴尬的氛围。
(三)风趣幽默。
风趣幽默也是口语交际中的准则之一,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幽默能有效的缓和矛盾,释放压力,而中英文单词的夹杂使用就使得幽默的效果更为突出。
如电视剧《手机》中,黑砖头和于文海见面时说:“我以为你长得很丑,没想到你长得很beautiful……。
”中英文词语的夹杂使用使剧情更加精彩和幽默,作为农民的黑砖头也凭借时不时说出一些英语单词而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再如各比赛中两个人之间的对决多少显得残酷而激烈,但英文单词“pk”的使用,无论是作为参赛者还是观众都可以从心理上得到压力的释放,可以在紧张中又不失轻松地完成或者观看这些比赛。
三、中英文词语夹杂使用的原因
中英文词语夹杂使用的现象历来已久,但在当今形势下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一)社会因素。
经济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增强,外国企业随之进入到我国市场,使我国不同阶层,不同教育水平的民众进入到这些行业中,在与外国人共同工作时,为了交流的顺畅,难免出现中英文夹杂使用的现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语言交际上的习惯。
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出国对普通民众来说不再是梦寐以求的事。
因此,海归派在我国越来越多,这部分人在国外养成了中英文词语夹杂的表达方式,并把这种方式带回到国内,这也是中英文词语夹杂使用得以发展的原因之一。
(二)传媒的发达。
如今的信息时代,传媒业越来越发达。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除我国之外的世界其他国家,这样,外国的新事物以及一些常有词汇也被国人所了解和使用,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达,为中英文词语夹杂使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个人因素。
社会大环境下出现的中英文词语夹杂使用现象也不乏有的人借此方式抬高身价,崇洋媚外的心理。
四、中英文词语夹杂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中英文词语夹杂使用的现象,这些现象也反映了大众在使用过程中及理解时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泛滥性。
一方面从使用中英文夹杂的人群看,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多多少少都在接触和使
用中英文夹杂的句子,尤其是城市居民中的高级白领阶层几乎都会使用这样的表达方式。
当然这里边到很多词汇已是家喻户晓的如b 超、ct等。
另一方面从使用的单词看,不仅引用整个词,有时甚至是整句话。
如“are you understand?”“let’s go”。
(二)词义难以理解。
一些英文单词经过国家权威机构的发布终于使大众理解并接受,但大部分的英文单词还是使大众不明其理,尤其是一些影视剧中涉及的英文单词,对于一些非专业人士实在很难明白剧中的对话。
针对中英文夹杂使用的现象,很多人都持否定态度,认为影响到汉语的纯洁性,但这样一个信息高发达的时代,无法避免也不可能避免外来词汇的传入,更何况我国文化中具有的大国风范对外国文化的兼容。
当然在吸收和使用过程中,我们还是可以做到以下几点:(一)针对外来新事物应尽快结合汉语情况进行翻译,并在媒体上给予公示。
国家应该第一时间掌握外来词汇的传入并迅速结合汉语情况尽可能翻译成大众都能够理解的汉语形式。
(二)对于外来事物而汉语已经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国家应另订政策给予规范,并在一定范围内限制英文单词的使用。
如wto、ufo
等已经有了汉语翻译的词汇,在正式的场合我们都应使用汉语形式,而不能图省时省力使用英文字母。
(三)对于影视业传媒使用到英文单词,国家可硬性规定在出现的英文单词后备注中文含义。
大众了解和接受外来词汇的途径主要就是通过媒体的传播,尤其是在电视上和网络中了解的较多。
通过
备注的方式,让大众知道汉语中也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就不会再对这些英文单词具有好奇心,也会渐渐的转用中文的表达方式。
(四)提高大众对汉语保护的意识。
虽然外来词汇完善和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外来词汇的大量入侵,网络语言的兴起使得汉语也面临和外来词汇、网络语言的竞争,这就需要大众提高对汉语保护的意识,自觉使用汉语词汇,使用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减少并限制外来词的使用。
参考文献:
[1]苟芳琴.汉语外来词的产生原因、范围类型及其规范[j].社会纵横,2004(6).
[2]龙茜霏.汉语吸收同化外来词现象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2).
[3]高燕.外来词与汉民族语言心理[j].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
[4]杨松柠.关于汉语字母词的几个问题的再探讨[j].大庆社会科学,2008(12).
[5]丁建川,郝彤彤.汉英词语夹杂现象特点谈[j].泰安师专学报,2002(9).
[6]欧阳明,卢芳,吴明.传媒用语中英文夹杂现象评析[j].学术百家,2009(2).
[7]丁喜霞.“汉英夹杂”与汉民族文化心理[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