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版 原文及注释
- 格式:docx
- 大小:18.20 KB
- 文档页数:3
《活板》原文、注释、译文及鉴赏[原文]板①印书籍,唐人尚未盛②为③之④。
五代⑤时始印五经⑥,已⑦后典籍⑧皆为板本。
庆历⑨中,有布衣⑩毕昇,又为(11)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12),每字为一印,火(13)烧令(14)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15)纸灰之类(16)冒(17)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18)置铁板上,乃(19)密布(20)字印,满(21)铁范为一板,持就(22)火炀(23)之,药(24)稍熔,则以一平板按(25)其面,则字平如砥(26)。
若止(27)印三二本,未为(28)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29)。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板已自(30)布(31)字,此印者(32)才毕,则(33)第二板已具(34),更互(35)用之,瞬息(36)可就(37)。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38)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39),每韵(40)为一帖,木格(41)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42),旋(43)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44)之(45)者(46),文理(47)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48)与药相粘,不可取(49);不若燔(50)土,用讫(51)再火(52)令药熔,以手拂(53)之(54),其印自落,殊(55)不沾污。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56),至今保藏。
[注释]①板:木板,这里专指木刻雕板,以一般代特殊。
在句中“板”用做状语,表工具。
盛②盛:盛大,这里指规模大。
③为:做,实行,这里是应用的意思。
④之:代“板印书籍”。
(5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从公元907至公元960年。
(6五)经:自汉武帝始,将儒学的古代文献——《诗经》、《尚书》、《周易》,《仪礼》(后改为《礼记》)、《春秋》(后又包括《左传》)称为五经,作为主要教科书。
⑦已:同“以”。
⑧典籍:原指法典、图籍等重要文献,后泛指各种传统的重要文献和书籍。
沈括《活板》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活板》宋·沈括板印②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③。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④后典籍,皆为板本⑤。
庆历中⑥,有布衣毕昇⑦,又为⑧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⑨。
每字为一印⑩,火烧令(11)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12)纸灰之类冒(13)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14)置铁板上,乃密布(15)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16);药(17)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18)。
若止(19)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20)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21),更互(22)用之,瞬息(23)可就(24)。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25),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26)。
有奇字(27)素(28)无备者,旋(29)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30)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31)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32),用讫(33)再火(34)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35)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36)所得,至今保藏。
【注释】①选自《梦溪笔谈》。
活板,就是活字版。
板,通“版”。
在印刷术上,从雕刻整块的木板发展到使用可以装拆的活字版,是很大的进步。
活字版最初使用瓦字,以后改用木字、铜字,现在一般用铅字。
②〔板印〕用整块木板雕刻印刷。
③〔尚未盛为之〕还没有大规模地使用。
之,指“板印书籍”。
我国在公元六百年左右已经发明雕板印刷术,但那时板印书籍还没有被广泛地使用。
④〔已〕通“以”。
⑤〔板本〕雕板印刷的本子。
⑥〔庆历中〕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
庆历,宋仁宗年号。
⑦〔布衣毕昇〕平民毕昇。
古代平民百姓多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毕昇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比欧洲发明活字印刷术早四百多年,这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一项卓越贡献。
《活板》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及翻译板印书籍(1),唐人尚未盛(shèng)为之(2)。
五代(3)时始印五经(4),已后(5)典籍(6)皆为板本(7)。
庆历(8)中有布衣(9)毕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⑩,每字为一印(11),火烧令坚(12)。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huò)(13)纸灰之类冒(14)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15)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16);药(17)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18)。
若止(19)印三二本,未为简易(20);若印数十百千(21)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22)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23),更互(24)用之,瞬息可就(25)。
每一字皆有数印(26),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27),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28)。
有奇字(29)素无备者,旋(30)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31),文理(32)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33)与药相粘,不可取(34);不若燔土(35),用讫(36)再火令药熔,以手拂(37)之,其(40)印自落,殊不(38)沾污。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39)所得,至今保藏。
(本文被编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3课。
)(改编由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3课,改编人王浩铭)(选自《梦溪笔谈》)《活板》注释(1)板印书籍:用雕版印刷书籍。
板印,有雕版印刷。
板,通“版”,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2)尚:还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盛,这里是大规模的意思。
之,指“版印书籍。
”为:做,使用。
(3)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
(4)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汉后合称《五经》。
(5)已后:以后。
已,通“以”。
(6)典籍:重要的文献书籍。
活板,盖宋仁宗时毕昇之所创也。
昇,蜀人也,善为文章,尤工于制字。
时朝廷需书册繁多,而手工制字之工颇费时日,昇思所以速成之。
一日,偶得枯木,观其纹理,忽生一念,遂创制活板。
昇取木板一块,其大可容数十字。
乃刻其面,分为若干区,每区可刻一字。
又以铁为细针,密布其上,使字迹清晰。
然后以胶泥为字,按针眼而施之。
字成,即以火烧之,胶泥固而字不毁。
如是者,一日可成数百字。
复以一板印之,又可印数百字。
如是,朝廷之书册皆可速成。
自活板出,天下皆称便。
士人得之以助文章,工匠得之以速制字,朝臣得之以速印书。
然昇制活板,非独利一时之需,实为后世之利。
盖活板之法,简便易行,可传诸后世,使后人得以继承发扬。
昔者,手工制字,工师疲于刀凿,学者困于笔砚。
今则不然,工师可省力,学者可专志。
自活板行,字学大兴,文学之盛,盖由此也。
昇之创制活板,功莫大焉。
【翻译】活板,是宋仁宗时期毕昇所发明。
毕昇,蜀地之人,擅长写文章,尤其精通制字。
当时朝廷需要大量的书籍和文书,而手工制字的工作非常耗时,毕昇思考着如何快速完成这项工作。
有一天,他偶然得到一块枯木,观察其纹理,突然有了灵感,于是开始创造活板。
毕昇取来一块木板,其大小可以容纳数十个字。
他在木板上刻出若干区域,每个区域可以刻一个字。
然后他用铁制成细针,密密麻麻地分布在木板上,使得字迹清晰可见。
接着,他用胶泥制成字,按照针眼放置。
字制成后,就用火烧,胶泥固化,字迹不会损坏。
这样,一天可以完成数百字的制作。
再用另一块板印刷,又可以印刷数百字。
如此,朝廷的书籍和文书都可以快速完成。
自从活板问世以来,天下人都认为它非常方便。
士人可以用它来辅助写作,工匠可以用它来快速制字,朝臣可以用它来快速印刷书籍。
然而,毕昇创造活板,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一时的需求,更是为了后世的利益。
因为活板的方法,简便易行,可以传承给后世,让后人得以继承和发扬。
过去,手工制字,工匠们疲于刀凿,学者们困于笔砚。
而现在则不然,工匠们可以省力,学者们可以专心致志。
七年级下册活板原文及注释原文:活板宋沈括活板效应自古传,板印前朝圣手镌。
上有反字光如现,每一字皆有数版并连。
其一板刻“乌有”,则字若虫蚀,若剟字之法。
每一字皆有数板,曾无一字是者。
此印者才毕一板,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满铁范周,则以一铁排齐地摄举之。
以黏土杂木烧之为活字,有是字者,以火熟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就,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板上,则以麻饼焰火烧,用蜡屐(古代木制的一种鞋子)花押之,或以药熟。
未用时以薄土覆之。
注释:1. 活板:印刷术的一种,用版印书,分字排版后可以移动,所以称活板。
2. 宋:朝代名。
此处指宋朝的某个时期。
沈括所处的时代。
3. 沈括:字存中,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自号梦溪丈人,晚年以字为号。
在北宋当时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之一。
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勘察运河水利时去世。
4. 板印:印刷的一种方法。
版是刻成文字或图画的石板,印刷时一块一块的进行使用。
此指活版印刷前朝的做法(比如用石板印刷)。
这里用的是借代修辞手法。
5. 前朝:指唐朝时期以前(或以后)。
6. 圣手:称技艺高超的人。
这里指毕昇的印刷技术。
7. 镌:雕刻。
这里指雕刻活板。
这里用的是借代修辞手法。
8. 反字:活板上的字是倒着的,在排版时需要翻转过来,所以称“反字”。
这里用的是借喻修辞手法。
9. 并连:一起连接。
这里指的是活板的排列顺序和结构。
这里用的是借代修辞手法。
10. 文移:公文。
这里指公文的格式和规范。
“移”古代公文的一种文体。
这里用的是借代修辞手法。
11. 中令:指发布命令。
“中”古代一种用于军事的命令、法令等政治文件(也属于当时的政府文件)。
这里用的是借喻修辞手法。
付之印:此处指发布印刷的命令。
付之于实行;委托的意思;这里是命令别人做某事的意思。
“印”在此处作动词使用,“印刷”的意思。
“印”字又为后来印刷术的发展留下了依据和启示。
贵在利用简便:活板的优点在于操作简便,效率高。
宋人有善为板者。
以木为范,以蜡为底。
置铁范中,则熔蜡自流,手摇拗板,板坚则止。
用此印书,若铸币。
每字有数,以意定之。
每印一板,则火烧令坚。
先设一板,其上以纸贴字,每字欲印,则以一铁范一铁尺压其下,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板,一板已印,则另一板已自布字。
此印书之术也。
注释:宋人有善为板者:宋朝有一个人擅长制作活字印刷板。
以木为范,以蜡为底:用木头做模具,用蜡做底座。
置铁范中,则熔蜡自流:将铁范放入模具中,蜡就会自动流淌。
手摇拗板,板坚则止:用手摇动拗板,板子变得坚硬就停止。
用此印书,若铸币:用这种方法印刷书籍,就像铸造货币一样。
每字有数,以意定之:每个字都有固定的数量,根据需要来决定。
每印一板,则火烧令坚:每次印刷完毕后,就用火烧使板子变得坚硬。
先设一板,其上以纸贴字:首先准备一块板子,在上面用纸贴上字。
每字欲印,则以一铁范一铁尺压其下:每当要印刷一个字时,就用一个铁范和一个铁尺压在下面。
则字平如砥:这样字就平整得像磨刀石一样。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书,还不够简便。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如果印刷数十、数百、数千本书,那就非常快速。
常作二板,一板已印,则另一板已自布字:通常准备两块板子,一块板子已经印刷,另一块板子已经开始排版。
此印书之术也:这就是印刷书籍的方法。
翻译:宋朝有一个擅长制作活字印刷板的人。
他用木头制作模具,用蜡作为底座。
将铁范放入模具中,蜡就会自动流淌。
用手摇动拗板,板子变得坚硬就停止。
用这种方法印刷书籍,就像铸造货币一样。
每个字都有固定的数量,根据需要来决定。
每次印刷完毕后,就用火烧使板子变得坚硬。
首先准备一块板子,在上面用纸贴上字。
每当要印刷一个字时,就用一个铁范和一个铁尺压在下面,这样字就平整得像磨刀石一样。
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书,还不够简便。
如果印刷数十、数百、数千本书,那就非常快速。
通常准备两块板子,一块板子已经印刷,另一块板子已经开始排版。
【原文】宋仁宗时,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
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涂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限。
用平板按字,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续上也。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一二十格,各置一帖,字印二十八字,为二十格,其满者亦为二十格。
不用则以纸帖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注释】1. 布衣:平民,指没有官职的人。
2. 毕昇:北宋时期的一位平民,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3. 活板:指活字印刷板。
4. 胶泥:一种粘性强的泥土。
5. 钱唇:古代铜钱的边缘。
6. 印:指活字印刷的版块。
7. 铁板:用于印刷的平板。
8. 松脂:松树的树脂。
9. 蜡:蜂蜡或其他类型的蜡。
10. 纸灰:烧纸后的灰烬。
11. 铁范:用于放置活字印刷版的铁制模具。
12. 神速:非常快。
13. 韵:指古代诗歌中的韵脚,这里指文字的音韵分类。
14. 奇字:生僻字或不常用的字。
15. 草火烧:用草木灰制成的灰烬。
【翻译】在宋仁宗时期,有一个平民名叫毕昇,他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他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字的厚度薄如铜钱的边缘。
每个字制成一个印刷版,经过火烧使其坚固。
首先准备一个铁板,在其上面涂抹松脂、蜡和纸灰的混合物。
要印刷时,就将一个铁范放在铁板上,然后紧密地放置字印,直到铁范填满。
用平板按压字印,字迹就平直如磨刀石。
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书,这种方法还算不上简便,但如果印刷数十、数百甚至数千本书,那么这种方法就极为迅速。
通常制作两个铁板,一个用于印刷,另一个已经布满了字印,印刷的人继续在第二个铁板上印刷。
每个字都有多个印刷版,比如“之”、“也”这样的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刷版,以备铁板上有重复的字。
一、原文及翻译原文: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限。
每字皆有数印,以备一印败,则益一印。
铁范下以一平板托之,又以一长阔如之铁条,复以一铁板压之,乃固。
印毕,乃以火erman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翻译:庆历年间,有个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
他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厚度薄如铜钱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印模,经过火烧使它变得坚硬。
首先准备一块铁板,上面涂抹松脂、蜡和纸灰等物。
需要印刷时,就将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麻麻地排列字模,直到铁框装满。
每个字都有多个印模,以备一个印模损坏时,可以立即换上新的。
铁框下面放一个平板支撑,再用一根长宽与铁框相同的长铁条压在上面,再用一块铁板压住,使其固定。
印刷完成后,用火烤烙其表面,使字迹平整如磨刀石。
如果只印刷二三本,还算不上简便,但如果印刷数十本、数百本、数千本,那就非常快速了。
二、文言文详解1. 庆历:指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庆历是赵祯在位期间的第三个年号,时间为1041年至1048年。
2. 布衣:指平民,没有官职的人。
3. 毕昇:宋代著名发明家,发明了活字印刷。
4. 活板:即活字印刷,指使用可移动的字模进行印刷。
5. 胶泥:一种粘性物质,用于制作字模。
6. 钱唇:指铜钱边缘。
7. 火烧:指用火烧制字模,使其硬化。
8. 胶泥刻字:指用胶泥雕刻成文字。
9. 松脂、蜡和纸灰:指用于涂抹铁板的材料,起到防粘的作用。
10. 铁范:指用来固定字模的铁框。
11. 铁条:指用来压住铁框的长铁条。
12. 铁板:指用来固定铁条和铁框的板。
13. 烤烙:指用火烤烙字模表面,使其平整。
14. 神速:指非常快速。
总结:《活板》是宋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记载。
文章详细介绍了活字印刷的制作方法、原理和优点。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活字印刷的发明对后世印刷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宋沈括《活板》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活板北宋-沈括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翻译: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广泛使用。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从五代时冯道雕版印《五经》开始,以后的典籍,就都采用刻版印刷了。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毕昇又创造了活版印刷。
其法:他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用胶泥刻字,像铜钱的边缘那样厚薄,每一个字做成一个印,用火烧使它坚硬。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先准备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和纸灰之类的东西覆盖。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要印的时候就把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将字密密地排上,排满一铁框为一板,拿着放在火上烘烤,待松脂、蜡等逐渐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上面,这样铁板上的字印就像磨刀石一般平整了。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如果只印两三本的话,还不算简便。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如果印数十、成百上千本,就极为神速了。
《活板》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及翻译板印书籍(1),唐人尚未盛(shèng)为之(2)。
五代(3)时始印五经(4),已后(5)典籍(6)皆为板本(7)。
庆历(8)中有布衣(9)毕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⑩,每字为一印(11),火烧令坚(12)。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huò)(13)纸灰之类冒(14)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15)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16);药(17)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18)。
若止(19)印三二本,未为简易(20);若印数十百千(21)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22)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23),更互(24)用之,瞬息可就(25)。
每一字皆有数印(26),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27),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28)。
有奇字(29)素无备者,旋(30)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31),文理(32)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33)与药相粘,不可取(34);不若燔土(35),用讫(36)再火令药熔,以手拂(37)之,其(40)印自落,殊不(38)沾污。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39)所得,至今保藏。
(本文被编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3课。
)(改编由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3课,改编人王浩铭)(选自《梦溪笔谈》)《活板》注释(1)板印书籍:用雕版印刷书籍。
板印,有雕版印刷。
板,通“版”,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2)尚:还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盛,这里是大规模的意思。
之,指“版印书籍。
”为:做,使用。
(3)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
(4)五经:儒学的经典,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汉后合称《五经》。
(5)已后:以后。
已,通“以”。
(6)典籍:重要的文献书籍。
活版
【北宋】沈括板印书籍(1),唐人尚未盛为之(2)。
五代(3)时始印五经(4),已后(5)典籍(6)皆为板本(7)。
庆历(8)中,有布衣(9)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10),每字为一印(11),火烧令坚(12)。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13)纸灰之类冒(14)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15)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16);药(17)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18)。
若止(19)印三二本,未为简易(20);若印数十百千(21)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22)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23),更互(24)用之,瞬息可就(25)。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26)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27)。
有奇字(28)素无备者,旋(29)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30),文理(31)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32)与药相粘,不可取(33);不若燔土(34),用讫(35)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36),其印自落,殊不(37)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38)所得,至今保藏。
(选自《梦溪笔谈》)
注释:
(1)板印书籍:用雕版印刷书籍。
板印,用雕版印刷。
(2)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
之,指“板印书籍”。
(3)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
(4)五经:儒学经典,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汉后合称五经。
(5)已后:即“以后”。
已,同“以”。
(6)典籍:泛指各种重要(文献)书籍。
(7)板本:板印的本子。
(8)庆历:宋仁宗年号(1041—1048)。
(9)布衣:平民。
这里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10)钱唇:铜钱的边缘。
(11)印:印模。
(12)令坚:使坚硬。
(13)和(huò):混合。
(14)冒:蒙、盖。
(15)范:框子。
(16)持就火炀(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
就,靠近。
炀,烤。
(17)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物。
(18)字平如砥(dǐ):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
(19)止:只。
(20)未为简易:不能算是简便。
(21)数十百千:几十乃至百、千。
(22)自:别自,另外。
(23)具:准备好。
(24)更(gēng)互:交替、轮流。
(25)就:完成。
(26)以纸帖之:用纸条给它做标记。
帖,用标签标出。
(27)每韵为一帖,木格贮(zhù)之: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
韵,指韵部。
唐宋时,人们按照诗歌押韵的规律,把汉字分为206韵,后来又合并为106韵。
(28)奇字: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29)旋:随即,很快地。
(30)不以木为之者: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
(31)文理:纹理,质地。
(32)兼:又。
(33)不可取:拿不下来。
(34)燔(fán)土: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
燔:烧。
(35)讫(qì):终了,完毕。
(36)拂(fú):擦拭,掸去。
(37)殊不:一点也不。
(38)群从(zòng):堂兄弟及侄子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