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伏娃《第二性》 简摘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5
《第二性》内容整理(一)她把女性()放置于处境中,尝试着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神话等方面对女性的处境加以剖析,探讨女性从“他者”中释放,成为“主体”的可能的出路,参与人类“共在”中去。
自然,这样的剖析与探讨是基于一个限制前提的,即探讨女性“自主的自由”,而非“幸福”(任何不加限定性与目的性的对象研究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全人类所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是我们无法全部掌握的,纵使是有了很明晰的限定性与目的性,也会很大程度上受主观影响),而在这个限制之前又有个基础,即基于存在主义理论。
这个限制很重要。
“自主的自由”真正把女性从男人的附庸之中脱离开了,是独立的主体。
而女人的幸福却有很多种,而其中又有许多种是在社会道德的评判体系之下形成的,是不具备有独立自主之根本意识的。
当然,在此,我们基于存在主义()的理论评判体系(),而我们所讨论的是在此前提之下,即实现“自主的自由”的幸福问题。
(二)但该以怎样的身份来提出这样的问题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是“当事人”与各自的“法官”。
波伏娃提出一个可能的可靠对象即“天使”,但同时,她对此可能性提出质疑,并相信,“要廓清女性的处境,仍然是某些女人更合适。
”关于究竟“某些女人”指的是哪种,或说是具有哪些方面特质的并没有说明。
但倘若我们将“天使”与“某些女人”融合为一体,我们也许可以找到一个特别的答案,即拥有极度男性气质的女人()。
波伏娃在导言处就提及“女人究竟是什么”,提出两个关键词,“子宫”及“女性气质”。
致使女性今日处境的究竟是在于女性自然的生理结构还是由此衍生出来的“女性气质”倘若女人身上的“女性气质”逐渐淡化(这有一个争议,关于女人究竟是什么的讨论),是否就可以争取到“主体”地位。
乃至说,两性关系在婚姻生活中的主导附庸地位表现地最为频繁明显,倘若是女性之间的同性婚姻(那么我们就相对排除了“子宫”的影响),那么是否会存在二者相对平等,参与“共在”,还是人仍旧是男性气质的主导与女性气质的附庸。
《第二性》内容整理(一)她把女性(?)放置于处境中,尝试着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神话等方面对女性的处境加以剖析,探讨女性从“他者”中释放,成为“主体”的可能的出路,参与人类“共在”中去。
自然,这样的剖析与探讨是基于一个限制前提的,即探讨女性“自主的自由”,而非“幸福”(任何不加限定性与目的性的对象研究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全人类所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是我们无法全部掌握的,纵使是有了很明晰的限定性与目的性,也会很大程度上受主观影响),而在这个限制之前又有个基础,即基于存在主义理论。
这个限制很重要。
“自主的自由”真正把女性从男人的附庸之中脱离开了,是独立的主体。
而女人的幸福却有很多种,而其中又有许多种是在社会道德的评判体系之下形成的,是不具备有独立自主之根本意识的。
当然,在此,我们基于存在主义(?)的理论评判体系(?),而我们所讨论的是在此前提之下,即实现“自主的自由”的幸福问题。
(二)但该以怎样的身份来提出这样的问题?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是“当事人”与各自的“法官”。
波伏娃提出一个可能的可靠对象即“天使”,但同时,她对此可能性提出质疑,并相信,“要廓清女性的处境,仍然是某些女人更合适。
”关于究竟“某些女人”指的是哪种,或说是具有哪些方面特质的并没有说明。
但倘若我们将“天使”与“某些女人”融合为一体,我们也许可以找到一个特别的答案,即拥有极度男性气质的女人(?)。
波伏娃在导言处就提及“女人究竟是什么”,提出两个关键词,“子宫”及“女性气质”。
致使女性今日处境的究竟是在于女性自然的生理结构还是由此衍生出来的“女性气质”?倘若女人身上的“女性气质”逐渐淡化(这有一个争议,关于女人究竟是什么的讨论),是否就可以争取到“主体”地位。
乃至说,两性关系在婚姻生活中的主导附庸地位表现地最为频繁明显,倘若是女性之间的同性婚姻(那么我们就相对排除了“子宫”的影响),那么是否会存在二者相对平等,参与“共在”,还是人仍旧是男性气质的主导与女性气质的附庸。
书籍《第二性》中的经典语录名句
1、打扮不仅仅是修饰,它还表明了女人的社会处境。
——波伏娃《第二性》
2、人们常说,女人打扮是为了引起别的女人的嫉妒,而这种嫉妒实际上是成功的明显标志;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目的。
通过被人嫉妒、羡慕或赞赏,她想得到的是对她的美、她的典雅、她的情趣——对她自己的绝对肯定;她为了实现自己而展示自己。
3、服饰对许多女人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们可以使女人凭借幻觉,同时重塑外部世界和她们的内在自我。
4、“想想也真可悲,”米什莱写道,“女人,这个相对的人,只能作为夫妻中的一员来生活,她往往比男人孤独。
他广交朋友,不断有新的接触。
她若无家庭则什么也不是。
而家庭是一种摧残人的负担;它的全部重量都压在她的肩上。
”
5、肖伯纳说,让人们受到束缚比让他们摆脱这种束缚更容易,只要这种束缚会带来利益
6、但情况依然是,女人打扮得越漂亮,她就越受到尊重;她越是需要工作,绝佳的外貌对她就越是有利;姣好容貌是一种武器,一面旗帜,一种防御,一封推荐信。
——波伏娃书籍《第二性》名句
7、一种没有雄心也没有激情的金光闪闪的平庸,漫无目的,无限地周而复始的日子,缓缓地滑向死亡,不寻思原因的生活。
原封不动地保存和重复世界,看来既不可取,也不可能。
8、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造就的
9、他们的目标不是征服未来和世界,而是和平地保持过去,维持现状。
[书籍《第二性》中的名句]。
第二性名句第二性名句 1 、人们将女人关闭在厨房里或者闺房内,却惊奇于她的视野有限;人们折断了她的翅膀,却哀叹她不会飞翔。
但愿人们给她开放未来,她就再也不会被迫待在目前。
2 、女性是第二性,排除在男性以外的他者。
权力归于男性,女性仅仅是附庸。
附庸的庇护来自权力,歧视也来自于权力。
事实就是如此,谁家生了女儿也还是叹惋一阵儿。
连在性交中,女性都是处于被动和守势,像个容器,收纳男性的欲望。
10、年轻人不信任想出嫁的女人。
一个年轻的比利时人宣称:以一个男人来说,没有什么比感到自己受到追逐,意识到有个女人要抓住他更令人不快。
他们致力于挫败她们的诡计。
少女的选择往往十分有限。
只有当她认为自己有不结婚的自由,才会是真正的自由。
11、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造就的。
第二性名言 1 、女人之间的爱是沉思的。
抚摸的目的不在于占有对方,而是通过她逐渐再创自我。
分离被消除了,没有斗争,所以也就没有胜利和失败。
由于严格的相互性,每一方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君主又是奴隶,二元性变成了相互依存。
2 、男子间的友谊,是建立在个人的观点和兴趣上,女子间的交往,则是由于她们处于共同命运。
10、成人是什么,一个被年龄吹涨的孩子。
波伏娃的第二性的名言 1 、绘画,雕刻和文学,全都是要求进行艰苦的基础训练和付出个人努力的学科。
许多女人都试过它们,但很快就放弃了,除非受到某种积极的创作欲望的驱使,而且许多可以坚持下来的人,实际上只不过是装模作样而已。
她们固然在画架前度过了几小时,但她们太爱自己了,以至对绘画不可能有真正的爱,于是到头来只能是个失败者。
2 、她处处感到的种种压抑,以及把她压倒的整个传统,使她无法产生对这个世界的责任感,而这就是她平庸的根本原因。
3 、人们将女人关闭在厨房里或者闺房内,却惊奇于她的视野有限;人们折断了她的翅膀,却哀叹她不会飞翔。
但愿人们给她开放未来,她就再也不会被迫待在目前。
4 、打扮不仅仅是修饰,它还表明了女人的社会处境。
《第二性》内容整理(一)她把女性()放置于处境中,尝试着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神话等方面对女性的处境加以剖析,探讨女性从“他者”中释放,成为“主体”的可能的出路,参与人类“共在”中去。
自然,这样的剖析与探讨是基于一个限制前提的,即探讨女性“自主的自由”,而非“幸福”(任何不加限定性与目的性的对象研究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全人类所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是我们无法全部掌握的,纵使是有了很明晰的限定性与目的性,也会很大程度上受主观影响),而在这个限制之前又有个基础,即基于存在主义理论。
这个限制很重要。
“自主的自由”真正把女性从男人的附庸之中脱离开了,是独立的主体。
而女人的幸福却有很多种,而其中又有许多种是在社会道德的评判体系之下形成的,是不具备有独立自主之根本意识的。
当然,在此,我们基于存在主义()的理论评判体系(),而我们所讨论的是在此前提之下,即实现“自主的自由”的幸福问题。
(二)但该以怎样的身份来提出这样的问题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是“当事人”与各自的“法官”。
波伏娃提出一个可能的可靠对象即“天使”,但同时,她对此可能性提出质疑,并相信,“要廓清女性的处境,仍然是某些女人更合适。
”关于究竟“某些女人”指的是哪种,或说是具有哪些方面特质的并没有说明。
但倘若我们将“天使”与“某些女人”融合为一体,我们也许可以找到一个特别的答案,即拥有极度男性气质的女人()。
波伏娃在导言处就提及“女人究竟是什么”,提出两个关键词,“子宫”及“女性气质”。
致使女性今日处境的究竟是在于女性自然的生理结构还是由此衍生出来的“女性气质”倘若女人身上的“女性气质”逐渐淡化(这有一个争议,关于女人究竟是什么的讨论),是否就可以争取到“主体”地位。
乃至说,两性关系在婚姻生活中的主导附庸地位表现地最为频繁明显,倘若是女性之间的同性婚姻(那么我们就相对排除了“子宫”的影响),那么是否会存在二者相对平等,参与“共在”,还是人仍旧是男性气质的主导与女性气质的附庸。
波伏娃第二性经典语句
波伏娃第二性经典语句 1 、女人之间的爱是沉思的。
抚摸的目的不在于占有对方,而是通过她逐渐再创自我。
分离被消除了,没有斗争,所以也就没有胜利和失败。
由于严格的相互性,每一方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君主又是奴隶,二元性变成了相互依存。
2 、人们常说,女人打扮是为了引起别的女人的嫉妒,而这种嫉妒实际上是成功的明显标志;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目的。
通过被人嫉妒、羡慕或赞赏,她想得到的是对她的美、她的典雅、她的情趣对她自己的绝对肯定;她为了实现自己而展示自己。
波伏娃第二性名言 1 、服饰对许多女人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们可以使女人凭借幻觉,同时重塑外部世界和她们的内在自我。
2 、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造就的。
3 、需要很多力量,很多傲气,或者很多爱,才能相信人的行动是有价值的,相信生命胜过死亡。
4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因为改变而软弱,因为改变而强大。
波伏娃第二性的名言 1 、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
2 、肖伯纳说,让人们受到束缚比让他们摆脱这种束缚更容易,只要这种束缚会带来利益。
3 、男人早就懂得,想要快活,就要靠自己。
4 、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女人,她是变成女人的。
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造就的。
5 、男子间的友谊,是建立在个人的观点和兴趣上,女子间的交往,则是由于她们处于共同命运。
1/ 1。
女性是天生的,还是被造就的?按:《第二性》是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女性主义经典著作,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方妇女的“圣经”。
在《第二性》中,波伏娃以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景,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第二性》经典摘录1.“女性是第二性,排除在男性以外的“他者”。
权力归于男性,女性仅仅是附庸。
附庸的庇护来自权力,歧视也来自于权力。
事实就是如此,谁家生了女儿也还是叹惋一阵儿。
连在性交中,女性都是处于被动和守势,像个容器,收纳男性的欲望。
”2.“夫妻是这样一个共同体,它的成员失去了独立性却不能够摆脱孤独;他们是一种静态的结合,是“同一个人”,而不是在维持一种动态的、充满活力的关系。
”3.“但情况依然是,女人打扮得越漂亮,她就越受到尊重;她越是需要工作,绝佳的外貌对她就越是有利;姣好容貌是一种武器,一面旗帜,一种防御,一封推荐信。
”4.“人们常说,女人打扮是为了引起别的女人的嫉妒,而这种嫉妒实际上是成功的明显标志;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目的。
通过被人嫉妒、羡慕或赞赏,她想得到的是对她的美、她的典雅、她的情趣——对她自己的绝对肯定;她为了实现自己而展示自己。
”5.“服饰对许多女人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们可以使女人凭借幻觉,同时重塑外部世界和她们的内在自我。
”6.“肖伯纳说,让人们受到束缚比让他们摆脱这种束缚更容易,只要这种束缚会带来利益。
”7.“打扮不仅仅是修饰,它还表明了女人的社会处境。
”8.“想想也真可悲,”米什莱写道,“女人,这个相对的人,只能作为夫妻中的一员来生活,她往往比男人孤独。
他广交朋友,不断有新的接触。
她若无家庭则什么也不是。
而家庭是一种摧残人的负担;它的全部重量都压在她的肩上。
”9.“ 一种没有雄心也没有激情的金光闪闪的平庸,漫无目的,无限地周而复始的日子,缓缓地滑向死亡,不寻思原因的生活。
波伏娃第二性的名言
波伏娃第二性的名言 1 、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
2 、肖伯纳说,让人们受到束缚比让他们摆脱这种束缚更容易,只要这种束缚会带来利益。
3 、男人早就懂得,想要快活,就要靠自己。
4 、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女人,她是变成女人的。
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造就的。
5 、男子间的友谊,是建立在个人的观点和兴趣上,女子间的交往,则是由于她们处于共同命运。
波伏娃第二性名言 1 、服饰对许多女人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们可以使女人凭借幻觉,同时重塑外部世界和她们的内在自我。
2 、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造就的。
3 、需要很多力量,很多傲气,或者很多爱,才能相信人的行动是有价值的,相信生命胜过死亡。
4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因为改变而软弱,因为改变而强大。
波伏娃第二性经典语句 1 、女人之间的爱是沉思的。
抚摸的目的不在于占有对方,而是通过她逐渐再创自我。
分离被消除了,没有斗争,所以也就没有胜利和失败。
由于严格的相互性,每一方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君主又是奴隶,二元性变成了相互依存。
2 、人们常说,女人打扮是为了引起别的女人的嫉妒,而这种嫉妒实际上是成功的明显标志;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目的。
通过被人嫉妒、羡慕或赞赏,她想得到的是对她的美、她的典雅、她的情趣对她自己的绝对肯定;她为了实现自己而展示自己。
1/ 1。
第二性经典语录导读:本文是对于第二性经典语录,假如感觉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1、妆扮不只是是修饰,它还表示了女人的社会处境。
——波伏娃《第二性》2、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造就的。
——西蒙娜·波伏瓦《第二性》3、他们的目标不是征服将来和世界,而是和平川保持过去,维持现状。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4、衣饰对很多女人之因此这样重要,是由于它们能够使女人凭借幻觉,同时重塑外面世界和她们的内在自我。
——波伏娃《第二性》5、肖伯纳说,让人们遇到约束比让他们挣脱这类约束更简单,只需这类约束会带来利益。
——波伏娃《第二性》6、但状况依旧是,女人妆扮得越美丽,她就越遇到尊敬;她越是需要工作,绝佳的相貌对她就越是有益;姣好面貌是一种武器,一面旌旗,一种防守,一封介绍信。
——波伏娃《第二性》7、一种没有壮心也没有** 的金光闪闪的平凡,漫无目的,无穷地循环往复的日子,慢慢地滑向死亡,不寻思原由的生活。
纹丝没动地保留和重复世界,看来既不行取,也不行能。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8、女性是第二性,清除在男性之外的“他者”。
权利归于男性,女性只是是附庸。
附庸的包庇来自权利,鄙视也来自于权利。
事实就是这样,谁家生了女儿也仍是叹惋一阵儿。
连在性交中,女性都是处于被动和防御,像个容器,收纳男性的欲念。
——《第二性》9、人们常说,女人妆扮是为了惹起其他女人的妒忌,而这类嫉妒其实是成功的显然标记;但这其实不是独一的目的。
经过被人妒忌、敬羡或欣赏,她想获得的是对她的美、她的典雅、她的情味——对她自己的绝对一定;她为了实现自己而展现自己。
——波伏娃《第二性》10 、“想一想也真可悲,”米什莱写道,“女人,这个相对的人,只好作为夫妇中的一员来生活,她常常比男人孤单。
他广交朋友,不断有新的接触。
她若无家庭则什么也不是。
而家庭是一种残害人的负担;它的所有重量都压在她的肩上。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波伏娃第二性篇一:波伏娃《第二性》简摘《第二性》内容整理(一)她把女性(?)放置于处境中,尝试着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神话等方面对女性的处境加以剖析,探讨女性从“他者”中释放,成为“主体”的可能的出路,参与人类“共在”中去。
自然,这样的剖析与探讨是基于一个限制前提的,即探讨女性“自主的自由”,而非“幸福”(任何不加限定性与目的性的对象研究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全人类所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是我们无法全部掌握的,纵使是有了很明晰的限定性与目的性,也会很大程度上受主观影响),而在这个限制之前又有个基础,即基于存在主义理论。
这个限制很重要。
“自主的自由”真正把女性从男人的附庸之中脱离开了,是独立的主体。
而女人的幸福却有很多种,而其中又有许多种是在社会道德的评判体系之下形成的,是不具备有独立自主之根本意识的。
当然,在此,我们基于存在主义(?)的理论评判体系(?),而我们所讨论的是在此前提之下,即实现“自主的自由”的幸福问题。
(二)但该以怎样的身份来提出这样的问题?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是“当事人”与各自的“法官”。
波伏娃提出一个可能的可靠对象即“天使”,但同时,她对此可能性提出质疑,并相信,“要廓清女性的处境,仍然是某些女人更合适。
”关于究竟“某些女人”指的是哪种,或说是具有哪些方面特质的并没有说明。
但倘若我们将“天使”与“某些女人”融合为一体,我们也许可以找到一个特别的答案,即拥有极度男性气质的女人(?)。
波伏娃在导言处就提及“女人究竟是什么”,提出两个关键词,“子宫”及“女性气质”。
致使女性今日处境的究竟是在于女性自然的生理结构还是由此衍生出来的“女性气质”?倘若女人身上的“女性气质”逐渐淡化(这有一个争议,关于女人究竟是什么的讨论),是否就可以争取到“主体”地位。
5月25今天看到一些我未曾经历的阶段,因为未曾经历吧,所以觉得异常可怕。
正是可怕导致了反抗,一种无法消除固有束缚的反抗——我所以为的世界的全貌本身就是另外一个牢笼,就像楚门的世界一样。
所以挣扎是在笼子的笼子中挣扎。
女人注定要作为客体而存在,她们童年的自卑心理导致了这一事实的必然性。
克尔凯郭尔说,成为女人是不幸的,而最不幸是女人没有意识到这种不幸。
上一句话中,可以看到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征。
加缪也说:痛苦来源于觉醒。
我相信任何一个希望独立的女性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可怕地煎熬——她们对于实现个人价值的追求与她们被希望作为一个女人而生存的社会期望是完全相背的(她们也许不能言明这种矛盾,但是却感受到这种矛盾带来的痛苦),这一点与男人不同。
男人只要克服一切阻碍,只要足够坚定,足够聪慧,概括地说,他们只要不断使自己具有优秀的品质,他们就能将性别期望和个人价值实现完全统一,亦即实现所谓的成功。
而女性则不然,一个传统的女性角色是驯服的,柔弱的,聪明但是没有野心的,多愁善感的,一些消极的品质反而使女人们能够获得幸福。
最终和王子一起的姑娘是善良愚蠢的金发姑娘,而不是勇敢聪慧的褐发姑娘。
波伏瓦说:她多变的脾气,她的眼泪,她的神经危机,更多不是胜利脆弱的结果,而是深度不适应的表现。
女性的客体性是无法消除的。
而在男性的世界里,女性很多时候作为消费品而存在,这让人由衷感到愤怒 6.13女性的社会交往。
女性意识到自己作为性对象存在时,她开始愿意打扮自己。
女性的社会交往依旧是肤浅的,彼此之间的交谈反而让她们更加孤独,因为她们没有办法创造一种社会关系,在一场忙碌的宴会准备中,她是女佣人,女厨师,女招待……她是一切客体身份。
对于丈夫来说,妻子打扮入时是一种对他人的引诱,这让他愤怒,虽然他十分乐意接受别的女人的引诱。
而妻子的端庄让他觉得合适,却同时让他乏味。
丈夫以别的男人眼光来看妻子,同时也以财产所有者的身份来看妻子——他的妻子,和他的钱,他的地产,他的车一样,是属于他的。
波伏娃《第二性》节选——“关于母亲”母亲2016-05-06 节选自[法]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郑克鲁译女人在轮到自己做母亲时,在某种程度上,她便会取代她自己的母亲:这意味着她的彻底解放。
她若真诚地希望做一个母亲,就会为自己怀孕感到喜悦,鼓起勇气独自走完怀孕的全过程;但她若仍在受着母亲的支配,并且很愿意接受这种支配,那么她就会相反,把自己置于母亲的掌握之中;这时她就会觉得自己刚出生的孩子,和兄弟姐妹没有什么两样,并不是她自己的后代。
她若是既希望又不敢解放她自己,就会唯恐孩子不会解救她自己,重新把她自己给禁锢起来,这种焦虑甚至会引起流产。
而那种对童年所仇恨的母亲的有罪感,也可能或多或少地给怀孕带来不利影响。
女人同孩子父亲的关系也同样重要。
一个业已成熟并且独立的女人,可能想有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孩子。
我就知道一个人,她一见到英俊的男人,眼睛里就会放出快活的光辉,这并非出于性的欲望,而是因为她断定他是个好父亲;这类人是热衷做母亲的女英雄,她们对人工授精的奇妙前景十分热心;如果这种类型的女人嫁给孩子的父亲,她会拒绝让他拥有对他们后代的任何权利;她会极力像劳伦斯《耳子与情人》中的保尔的母亲那样,在她本人和他们共同后代之间,建立一种排他性的联系。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女人接受新责任时,需要得到男性的支持;只有男人对她专心致志,她才会愿意对刚出生的孩子专心致志。
妻子越是幼稚怯懦,这种需要就越是强烈。
有时,十分年轻的妻子在有了一两个孩子之后,便会变得惊恐不安,她对丈夫的要求也会变得过分。
她会一直处于焦虑状态,想让他经常呆在家里;她会干扰丈夫的工作,把偶尔发生的小事当成多么不得了的大事;她还会经常让他帮她做这做那,以至使他无法在家里呆下去。
如果妻子爱她的丈夫,她就会想丈夫之所想:她是否会愉快地接受怀孕和做母亲的义务,这要看丈夫对此是感到骄傲,还是感到烦恼。
有时,想要孩子是为了加强私通或婚姻关系,而母亲依恋孩子的程度,则取决于她的计划是成功,还是失败。
《第二性》:女人先是弱者,才成为他者最近在看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又被译为《他者》),里面有句话深深触动了我:不是历史对女人的轻描淡写导致了女人的无关紧要,而是女人对历史的无关紧要导致了历史的轻描淡写。
我也曾怀疑历史对女人的轻描淡写是否合理?但从社会和历史所得到的反馈,就像西蒙娜·德·波伏娃所得出的结论一样,因为女人对历史的价值本身无关紧要。
在历史与社会最大流的目光里,女人是这样一个温和的物体,永远看似依附于男人而存在,女人的价值先被男人忽略,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个又一个世纪,渐渐地,女人自己也觉得自己的价值无关紧要了。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女人对家庭的付出,对人对社会和谐的作用,女人对男人的支持与配合,难道这些都不算价值吗?这些繁琐却繁重的工作当然是价值,但是历史只能轻描淡写,因为女人的这些工作,全都承载在另外一个核心上。
静下来想一下,你是否有这样的观念:女人对家庭付出,因为渴望家庭的庇佑,对社会付出,因为需要社会认可,对男人付出,因为始终摆脱不了男人身上肋骨的宿命。
如果女人对自己付出呢?女人对前三者的付出其实就是对自己的付出,女人的安全感太薄弱了,她骨子里就认为只有对前三者付出了才能对自己付出,否则你过不了自己是女人这一关,女人对自己付出是需要家庭、社会允许这样一个前提条件的。
女人是没有信仰的物体,始终相信退一步海阔天空,直到退得完全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只能依附于另一个存在而生存。
把自己的位置让给别人,当然换不来地位,换来的也只是存在感的丧失,怪不得历史会无视女人这样的牺牲。
因为生理上的弱势总是无端被冠上无能的罪名,相对男人而言,女人是力量薄弱容易侵犯的,当女人受到外来力量侵犯的时候,得到来自社会的反馈好一点的是同情,不好的或者说潜意识里最原始的反应是对女人无能的鄙视。
虽然我不得不承认女人是弱者,这是女人之所以成为他者最本质的原因。
但有时候,我不得不怀疑女人的安全感是被历史用忽视扼杀掉的,而女人与生俱来的自卑感也是历史的忽视所赋予的。
第二性经典语录第二性经典语录11、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因为改变而软弱,因为改变而强大。
2、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
3、压在婚姻之上的诅咒是,两个人往往在他们的软弱中,而不是在他们的力量中结合,每个人都要求对方,而不是在给予中获得快乐。
梦想通过孩子达到充实、温暖、自己不善于创造的价值,这是更加令人失望的骗局。
4、一种没有雄心也没有激情的金光闪闪的平庸,漫无目的,无限地周而复始的日子,缓缓地滑向死亡,不寻思原因的生活。
原封不动地保存和重复世界,看来既不可取,也不可能。
5、肖伯纳说,让人们受到束缚比让他们摆脱这种束缚更容易,只要这种束缚会带来利益。
6、我和所有人一样,一半是同谋,一半是受害者。
7、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女人,她是变成女人的。
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造就的。
8、她处处感到的种种压抑,以及把她压倒的整个传统,使她无法产生对这个世界的责任感,而这就是她平庸的根本原因。
9、尽管有些女人声明:“我呀,我只为自己打扮”,我们已经看到,甚至在自恋中女人也考虑到他人的目光。
不只在精神病院里,爱打扮的女人固执地对不在场的目光保持完全的信心,通常她们要求有在场的人。
10、服饰对许多女人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们可以使女人凭借幻觉,同时重塑外部世界和她们的内在自我。
11、需要很多力量,很多傲气,或者很多爱,才能相信人的行动是有价值的,相信生命胜过死亡。
12、有些女人把自己当成花束、大鸟笼;另外一些女人成为博物馆,还有些女人变成难解的符号。
第二性经典语录21、人们将女人关闭在厨房里或者闺房内,却惊奇于她的视野有限;人们折断了她的翅膀,却哀叹她不会飞翔。
但愿人们给她开放未来,她就再也不会被迫待在目前。
2、但情况依然是,女人打扮得越漂亮,她就越受到尊重;她越是需要工作,绝佳的外貌对她就越是有利;姣好容貌是一种武器,一面旗帜,一种防御,一封推荐信。
3、打扮不仅仅是修饰,它还表明了女人的社会处境。
4、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
《第二性》经典语录摘抄精选50句导语:《第二性》所讨论的不仅是女性。
这本书同样也不可避免地以十分亲密地方式谈论男性。
作为一本经过事件沉淀的好书,他值得一读,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经典语录,以供大家摘抄鉴赏需要!1.女性是第二性,排除在男性以外的“他者”。
权力归于男性,女性仅仅是附庸。
附庸的庇护来自权力,歧视也来自于权力。
事实就是如此,谁家生了女儿也还是叹惋一阵儿。
连在性交中,女性都是处于被动和守势,像个容器,收纳男性的欲望。
2.自便心所属的范畴处处是封闭的,有限制的,受到男性们他种钱中的控制:不管自便心升得多风和会,冒险到多还不,自便心的头顶上开打失没是有成钱中再花板,认的周开打失没是有挡自便的墙壁。
男人的并而祇在如此遥还不的成钱中再上,以还不对对为里就打失来说其家发如失那小有并而祇。
小女里就打失生你就打失起在人面的并而祇中间。
3.一种没有雄心也没有激情的金光闪闪的平庸,漫无目的,无限地周而复始的日子,缓缓地滑向死亡,不寻思原因的生活。
原封不动地保存和重复世界,看来既不可取,也不可能。
----西蒙娜·德·波伏娃4.肖伯纳说,让人们受到束缚比让他们摆脱这种束缚更容易,只要这种束缚会带来利益。
----波伏娃5.有些女人把自己当成花束、大鸟笼;另外一些女人成为博物馆,还有些女人变成难解的符号。
6.个人生活最丰富的女人给予孩子最多,而对他要求最少,在做出努力,在斗争中获得具有人类真正价值的知识的女人将是最好的教育者。
7.一个女人如果“功成名可十才中第大”,如果在某种学军么正的职业当中,如在戏剧,音乐,舞蹈当中得当承认么小是一个眼中可里人不边中第着时,时真余子只下子是摆脱当一级妓女的想年会用生。
风出能够懂得学军么正的独边中第,事真说是大多大去人一生界而我边处于不安定的想年会用生,风出们永是之需去格风重新勾引大众和男人。
----道十才余子蒙娜·德·波伏娃8.人们常说,女人打扮是为了引起别的女人的嫉妒,而这种嫉妒实际上是成功的明显标志;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目的。
波伏娃的第二性的名言(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唯美句子、经典句子、励志句子、名人名言、搞笑说说、个性说说、语录大全、祝福短语、生活短句、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data, such as aesthetical sentences, classic sentences, inspirational sentences, celebrity quotes, funny words, personalized words, quotations, blessing phrases, life sentences, other data,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波伏娃的第二性的名言1、他们的目标不是征服未来和世界,而是和平地保持过去,维持现状。
2023年第二性经典语录2023年第二性经典语录11、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因为改变而软弱,因为改变而强大。
2、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
3、压在婚姻之上的诅咒是,两个人往往在他们的软弱中,而不是在他们的力量中结合,每个人都要求对方,而不是在给予中获得快乐。
梦想通过孩子达到充实、温暖、自己不善于创造的价值,这是更加令人失望的骗局。
4、一种没有雄心也没有激情的金光闪闪的平庸,漫无目的,无限地周而复始的日子,缓缓地滑向死亡,不寻思原因的生活。
原封不动地保存和重复世界,看来既不可取,也不可能。
5、肖伯纳说,让人们受到束缚比让他们摆脱这种束缚更容易,只要这种束缚会带来利益。
6、我和所有人一样,一半是同谋,一半是受害者。
7、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女人,她是变成女人的。
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造就的。
8、她处处感到的种种压抑,以及把她压倒的整个传统,使她无法产生对这个世界的责任感,而这就是她平庸的根本原因。
9、尽管有些女人声明:“我呀,我只为自己打扮”,我们已经看到,甚至在自恋中女人也考虑到他人的目光。
不只在精神病院里,爱打扮的女人固执地对不在场的目光保持完全的信心,通常她们要求有在场的人。
10、服饰对许多女人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们可以使女人凭借幻觉,同时重塑外部世界和她们的内在自我。
11、需要很多力量,很多傲气,或者很多爱,才能相信人的行动是有价值的,相信生命胜过死亡。
12、有些女人把自己当成花束、大鸟笼;另外一些女人成为博物馆,还有些女人变成难解的符号。
2023年第二性经典语录21、人们将女人关闭在厨房里或者闺房内,却惊奇于她的视野有限;人们折断了她的翅膀,却哀叹她不会飞翔。
但愿人们给她开放未来,她就再也不会被迫待在目前。
2、但情况依然是,女人打扮得越漂亮,她就越受到尊重;她越是需要工作,绝佳的外貌对她就越是有利;姣好容貌是一种武器,一面旗帜,一种防御,一封推荐信。
3、打扮不仅仅是修饰,它还表明了女人的社会处境。
《第二性》内容整理
(一)
她把女性(?)放置于处境中,尝试着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神话等方面对女性的处境加以剖析,探讨女性从“他者”中释放,成为“主体”的可能的出路,参与人类“共在”中去。
自然,这样的剖析与探讨是基于一个限制前提的,即探讨女性“自主的自由”,而非“幸福”(任何不加限定性与目的性的对象研究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全人类所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是我们无法全部掌握的,纵使是有了很明晰的限定性与目的性,也会很大程度上受主观影响),而在这个限制之前又有个基础,即基于存在主义理论。
这个限制很重要。
“自主的自由”真正把女性从男人的附庸之中脱离开了,是独立的主体。
而女人的幸福却有很多种,而其中又有许多种是在社会道德的评判体系之下形成的,是不具备有独立自主之根本意识的。
当然,在此,我们基于存在主义(?)的理论评判体系(?),而我们所讨论的是在此前提之下,即实现“自主的自由”的幸福问题。
(二)
但该以怎样的身份来提出这样的问题?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是“当事人”与各自的“法官”。
波伏娃提出一个可能的可靠对象即“天使”,但同时,她对此可能性提出质疑,并相信,“要廓清女性的处境,仍然是某些女人更合适。
”关于究竟“某些女人”指的是哪种,或说是具有哪些方面特质的并没有说明。
但倘若我们将“天使”与“某些女人”融合为一体,我们也许可以找到一个特别的答案,即拥有极度男性气质的女人(?)。
波伏娃在导言处就提及“女人究竟是什么”,
提出两个关键词,“子宫”及“女性气质”。
致使女性今日处境的究竟是在于女性自然的生理结构还是由此衍生出来的“女性气质”?倘若女人身上的“女性气质”逐渐淡化(这有一个争议,关于女人究竟是什么的讨论),是否就可以争取到“主体”地位。
乃至说,两性关系在婚姻生活中的主导附庸地位表现地最为频繁明显,倘若是女性之间的同性婚姻(那么我们就相对排除了“子宫”的影响),那么是否会存在二者相对平等,参与“共在”,还是人仍旧是男性气质的主导与女性气质的附庸。
如果是后者,那么女性如何成为主体的问题便变得更为棘手了。
(?)
(三)
波伏娃将“同性恋”放在了“成长”一部的最后一章,前三章分别是“童年”、“少女”、“性的启蒙”。
波伏娃否决了将“天使”与“女人”融合在一起,作为最佳的法官的想法。
她将同性恋视作是一种在处境中选择的态度,既不是一种蓄意的反常,也不是一种诅咒。
这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实现自身主体性的方式:渴望脱离男性的支配,渴望平等,静置的爱。
但同时,大多数情况下,这是逃避自我处境的一种方式,是消极的。
选择这样一种方式,非但没有达至主体,相反,它还进入了女同性恋的处境中,面对着社会谴责,因女性身份带来生理与精神的双重性障碍,她们往往孤立,羸弱,自卑而矛盾。
许多情况下,她们都无力于自然地体验而选择而带来的理想中的自由——除非她们牢牢掌握了主动权,在可能发生的一切障碍面前时清醒、慷慨、自由。
事实上,如此的“慷慨”是难致,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的客观社会环境的包容度。
(四)
在此章节中,波伏娃牵引到一个比较对象:即主动、独立的异性恋女人。
波伏娃对其精神特质的描述丰满而理想。
她指出“”目前据我所知,并没有女性兼并了男性世界的确定的显性特征与表现。
但这里的兼并,仅是对女性个体而言的,女性可以选择软弱,依存于她的男人,这最有意志的,最有支配欲的女人,不惮与男人对峙,所谓‘具有男子气的女人’往往是一个坦率的异性恋者。
她不想弃绝自己的女性气质,她选择进入男性世界,甚至兼并它。
是大多数将得到男人的爱或对于男人的爱视为自己“存在”,或是基于道德约束、性格约束的女人所常见的选择;也可以选择强大,不依存于男人,并且更有甚者,表现男人的风骨。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男性世界中占据主导。
女人或许无心于这样的较劲,但对某些男人,这是一个威胁,男人会因此动用他的权威来限制争取独立的女人的自由。
女人要如何才能抵抗住至今仍为主宰的男人的强势压制,不使自己的理想陷入绝望,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体?
(五)
波伏娃通过近当代小说中的典型女性形象,海伦妮多伊奇精神病专家所提供的案例,以及自己的生活经历,分析了当代女性所身处的几大处境:已婚女人、母亲、社会生活、妓女和高级妓女、从成熟到老年。
这通常成为致使女人只能是“他者”,而无法获得自身的主体身份的困境。
从传统而言,婚姻是女人的命运。
随着妇女参加生产,女性经济状况的改变,婚姻制度在随之改变。
大多数情况下,婚姻仍旧被认为是女人该有的目的。
相较
于男人的可选择性,未婚的少女显得尤为被动。
她们对婚姻存有更多的恐惧,先是离开家的恐惧,新婚之夜失去贞操的恐惧,后是怀孕的恐惧,分娩的恐惧。
女人在婚姻之后更容易被束缚,纵使她们幸运地不必忍受肉体上丈夫的施暴与精神上的冷漠。
在她们怀孕,拥有了孩子的一刻,她们除却“妻子”,多了一层“母亲”的身份。
从传统意义而言,作为“母亲”,养育孩子,是女人发展的最高阶段。
传统道德认为正是通过生儿育女,女人完整实现她的生理命运;这是她的“自然”使命。
这个自然使命是女人与生俱来,生命在子宫中孕育,受着神秘力量的驱使。
黑格尔说“孩子的出生是父母的死亡”,对母亲而言尤是。
女人一旦怀有身孕,孩子便成为一个自主的存在,不属于母亲,基于这个观点,在许多国家,堕胎被视作犯罪。
这于许多“失足”或未婚母亲是不利的。
但黑格尔的话语存在偏颇,波伏娃用许多例子证明了“不存在母性的‘本能’。
成为怎样的母亲取决于本是怎样的女人或更泛一步,本是怎样的人。
有些母亲将孩子作为“拥有和支配的对象”,她预期弥补自己人生的缺憾。
她是这么理想化以至放弃了所有的个人生活,她想她的孩子成为英雄她想掌握她孩子的人生。
这是对自身的迷恋,她将自己推向了死亡。
许多母亲努力调和孩子与工作的关系。
这是现代劳动妇女所必须面对的一个大问题。
许多人为此焦头烂额,同样的,她们沉迷在反复不断的困境与埋怨之中。
唯有不“迷恋自我”,乃至“忘记自我”,可以勇敢地“承受”自己的状况的女人才可在怀孕,在育儿的过程中得到解放,这是波伏娃所推崇的,拥有慷慨的快乐的母亲,才赋有创造性。
女人们总要通过服装,首饰,现今的化妆品来装饰自己的美,用以表现她的“社会尊严”(她的生活标准,她的社会地位,她的财富)。
纵使这花费了她大量
的时间,在踩着高跟鞋,走在人群之中,她体会到优越感,这份优越感来自于她所以为的表现出的“她的存在”。
出自这样的想法,她已将自己构成一个对象,一个客体。
上岁数的女人喜欢奇装异服,有些女人给予自己“谨慎的高雅个性”,有些女人以标新立异“拒绝俗套”,这种特意不是真正意义的解放,而更使自己成为附属。
她们都力图拥有超越性。
许多女人在社交生活中建立起女性友谊,渴望建立一个“反宇宙”来力图超越现有的社会从属地位,她们力图用自己的女性道德来解释,但最后的审判者却又回到男人。
(六)
女人寻求许多途径,力图冲破这个既定的社会,却发现是以卵击石,唯有少数忘我而积极的幸运的女性做到了,其中能够征服男人世界的女性天才更是少之甚少。
波伏娃说,这是由于女人缺少自由。
自由有两层,身体自由与精神自由。
狂热与才能在女人身上因为理性的节制而加以束缚了。
她们首先需要为成为与男人平等的女人而奋斗。
但女性“观念世界”的独特与奇妙蕴含着未知的巨大力量。
波伏娃相信“自由的女人”仅仅正在产生,在她“自我确立”时,她会验证兰波的预言:“诗人会出现!”天才的孕育总在冥冥之中,但我们可以确定,那天定是主流社会,男人,女人都真正承认女人拥有主体性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