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波伏娃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波伏娃女性主义视角下“萨拉”的超越作者:盛文琪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18期盛文琪内容摘要:本文运用法国女性主义作家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对男权社会下的萨拉敢于冲出束缚,超越自身内在性和依附性,最终获得自由的勇举进行解读。
关键词: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内在性依附性一.引言西蒙娜·德·波伏娃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她的女性主义思想继承了启蒙时期的自由主义女权思想、19世纪的文化女权思想、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思想和精神分析派女权主义思想,用存在主义来解释女人的身份和地位。
在《第二性》中,波伏娃系统地阐述了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观念。
所谓“第二性”,即“女性是相对于男性而存在的和定义的他者。
”1波伏娃将萨特的存在主义观点引入女性主义范畴,她指出,男人为了成为自为的存在,必须借助一个他者,只有在他者的注视下,他才能意识到自身,对自己进行反思,确认自己为主体,而女人就是再合适不过的他者。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通过对比各种类型、各个阶层的女性揭示女性所处的困境,从而得出结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2父权制将女性气质强加于女性身上,让女性相信这种特定的“女性气质”是自然的,是符合父权制规范的。
在“女性气质”的束缚下,女人被迫扮演被规定的角色。
3本文以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为理论依托,阐释《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女主人公萨拉对自身内在性与依附性的超越,对自由的追求,和自身主体性的建立。
二.萨拉对“第二性”的超越(一)超越“内在性”所谓内在性,即女性那种封闭的、被动的、没有创造性和超越性的一种生存状态。
波伏娃认为,所有的生存者都同时兼具内在性和超越性,但是如果社会制度没有给生存者提供任何目标,或者阻止他达到任何目标时,超越性就会重新陷入内在性。
在男权社会里,女性被禁锢在客体的位置上,被固守在内在性之中。
“她穿一件品红色的裙子,又窄又短,令人吃惊……”4《法国中尉的女人》描写的维多利亚时代以病态柔弱为美,女性的衣着服饰大量运用蕾丝、细纱、荷叶边、缎带、蝴蝶结、多层次的蛋糕裁剪、折皱、抽褶等修饰元素,“形成了适应男性的奴役和需要主要表现为一种纯真、虔诚、顺从、贞淑、柔弱的女性形象。
波伏娃第二性读后感首先,我被波伏娃对男女关系进行的分析所深深吸引。
她认为男性一直以来都以自身为中心,将女性作为客体,对女性进行了意识形态的压迫和剥夺。
根据波伏娃的观点,男性通过将女性视为“他者”的方式来构建自己的自我存在,而女性则被迫成为“他者”的对象,失去了自我主体性。
波伏娃在书中详细地解释了这种被压迫的机制是如何形成和维持的。
她指出,这是一个在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相互强化的过程。
男性通过言语、文学、文化习俗等方式将女性定义为“他者”,以此来维持他们的权力和统治地位。
这种压迫机制的存在不仅使女性在法律、教育、就业等方面受到限制,也使她们失去了个人权利和主体性。
波伏娃对女性解放的论述也是具有启发性的。
她认为女性只有通过摆脱与男性的对立关系,建立起自己的主体性,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
波伏娃主张,女性应该逐渐消除内化的性别角色和社会期待,以个人的意愿和价值来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选择。
波伏娃还关注了女性在性爱方面的权利和需求。
她批评了男性占有主义的传统观念,强调了女性在性关系中应该是平等和自由的。
她主张女性有权选择性行为和性伴侣,并与男性共同享受性的乐趣。
她提出了性解放的概念,认为女性应该摆脱被动的性角色,拥有自己的性欲望和权利。
阅读完《波伏娃第二性》后,我对性别平等和女性解放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传统的男女二元关系中,女性被压迫和剥夺了自己的权利和主体性。
而波伏娃的理论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可以实现平等和自由的大门。
她鼓励女性摆脱传统的性别角色和社会期待,建立起自己的主体性,以意愿和价值来决定自己的生活。
波伏娃的论述也让我思考了现实中女性解放的困境。
尽管在西方社会,女性的地位和权利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问题依然存在。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和传统社会中,女性仍然受到较大的限制和压迫。
这使我意识到,女性解放是一个持久的斗争,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努力。
个人来说,阅读《波伏娃第二性》让我更加关注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问题。
关于西蒙娜·德·波伏娃的评价如何?对世界有什么影
响
本文导读:
西蒙娜·德·波伏娃是出人头地的作家群中的一员,是划时代的前锋。
她的一生、她的作品和她的斗争导致法国及整个世界女性和男性的醒觉。
(法国总统密特朗评)
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美国的声誉很高,远远超过萨特。
她为全世界的妇女打开了一道门。
她的《第二性》改变了全世界人类亿万人的命运。
(美国女权运动家凯特·米列特评) 波伏娃是个备受争议的人,保守主义者指责她敌视男性,无视男女差异,破坏传统家庭观,其结果势必造成离婚率和单亲家庭的增多,造成男女对立,社会矛盾增多;而自由主义者则认为她的观点有平均主义之嫌,不仅如此,她还受到了一些女权主义者的批评。
她的作品《第二性》曾经使她遭受到恶毒狂怒的攻击,诸如“性贪婪”、“性冷淡”、“淫妇”、“慕雄狂患者”、“女同性恋者”等恶骂之声仍不绝于耳。
但是,这一切不能阻止她将自身作为反传统、追求个体独立的典范,不加粉饰和修改地奉献出来。
波伏娃第二性读后感《波伏娃第二性》读后感。
《波伏娃第二性》是法国女作家西蒙娜·波伏娃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女权主义文学作品之一。
这部著作深刻地探讨了女性在社会、文化和心理层面的地位和境遇,对于当代女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这部作品后,我深深地被其思想深度和文学价值所震撼,也对女性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波伏娃第二性》一书探讨了女性在社会中处于被动地位的原因,以及她们在这种地位下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波伏娃认为,女性的地位不仅仅是由于生理上的差异,更是由于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对女性的歧视。
她指出,女性被定义为“他者”,在男性中被视为“不同”的存在,这种二元对立的观念导致了女性在社会中的边缘化和被动化。
波伏娃通过对女性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处境进行分析,深刻地揭示了女性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不公平待遇,引起了人们对女性地位的关注和思考。
在阅读《波伏娃第二性》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波伏娃对女性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
她不仅仅是描绘了女性的悲惨遭遇,更是对女性的解放和自我实现提出了积极的呼吁。
她认为,女性应该摆脱传统的束缚和固有的角色定位,追求自我实现和自由发展。
她主张女性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争取平等的地位和权利,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
这种积极的态度和呼吁,对当代女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我个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通过阅读《波伏娃第二性》,我对女性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我意识到,女性的地位和境遇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更是社会和文化的问题。
只有通过改变社会和文化对女性的歧视和束缚,才能真正实现女性的解放和平等。
我也意识到,作为一个现代女性,我应该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理想,不应该被传统的观念和固有的角色所束缚。
我应该积极地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地位,追求自我实现和自由发展。
这部作品对我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规划。
简述波伏娃的女性主义理论
(1)波伏娃的女性主义理论主要体现在“女人形成”论的观点上。
(2)她认为一个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后天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心理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之间的所谓女性。
(3)这个女人形成论的观点无论在观念上还是方法上都对后来全世界的女性运动发生了重要影响。
波伏娃从存在主义的观点出发,对劳伦斯、司汤达等五位男性作家的作品进行了分析,批评了他们对女性形象的歪曲表现,对后世女权批评提供了极好的范例。
浅析波伏娃的恋爱观作者:宋青青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25期摘要作为著名的法国女作家、存在主义文学家、女权运动的著名领袖。
波伏娃一生著述颇丰,尤其是她的代表性论著—《第二性》,集中体现了她的女性主义恋爱观,本文就在深入阅读《第二性》的基础上,探索爱情,叩问自由,思考波伏娃式的恋爱观。
本论文以深入分析《第二性》为重点,从三个部分研究波伏娃恋爱观,第一部分着重介绍波伏娃恋爱观产生的背景及其过程;第二部分集中围绕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描述的恋爱中的女人和女人的信仰,分析波伏娃的恋爱观特征;第三部分阐释波伏娃恋爱观对当代中国青年学生的启示。
关键词波伏娃恋爱观自由中图分类号:H085.3 文献标识码:A0引言爱情的哲学同样蕴含于波伏娃的思想中,它根源于波伏娃追求自由的潜在意识,与她的思想理论和恋爱经历紧密相联。
波伏娃的恋爱观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对待和认识爱情具有重要启示和巨大的指导意义。
1波伏瓦爱情观产生的背景及过程1.1波伏娃的恋爱观深受黑格尔自我意识中的“主奴关系”影响“主奴辩证法”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在形成“自我意识”这一概念的阶段提出的关系辩证法。
在黑格尔的理论建构中,真理不是单一,不是对个别事实做出的简单判断;真理是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他认为,我们认识到的自我不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人或事物。
自我是一个过程,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就包含在这个认识自我的过程中。
我们是在自我与人类历史世界的斗争中形成了关于自我与世界的“自我意识”,而同时它又是相互关系着的两个自我之间产生的自我意识,不是在自我与非我的斗争中形成的。
因而,自我意识永远需要外在于我的他人来证实自我的存在。
这种证实不是将自我分为两个相对的单独意识,而是用另一种自我意识的存在,通过否定另一个存在从而证明自身的确实存在,这样就产生了他所说的“主奴关系”。
所以,是自我意识中的否定性形成了主人和奴隶的关系。
他指出:“其一是独立的意识,它的本质是自为存在。
浅析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女性主义理论作者:侯茂琳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15期摘要:西蒙·德·波伏娃是法国二十世纪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是现代女性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第二性》是波伏娃的重要著作,是西方女性主义的经典,《第二性》确立了波伏娃在西方女权运动和女性主义研究中先驱者的地位,该书被女性主义者誉为“圣经”。
本文在对该经典著作予以理性解读基础上,旨在梳理出波伏娃的女性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梳理了波伏娃“他者”思想的来源,女性如何一步步沦为“他者”,成为“第二性”,介绍了波伏娃“他者”思想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波伏娃;《第二性》;他者;女性主义;解放一、波伏娃女性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黑格尔从主从关系的角度分析了“自我意识”的形成,从而引出了“他者”问题,其实黑格尔实际关心的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
在《第二性》中,波伏娃对自我意识的分析深受黑格尔的影响,认为黑格尔对主从关系的分析非常适合男女关系[1]。
每个人都想作为主体而把别人当做奴隶,女人不把自己当成主体,但没有一个会自觉成为客体和他人。
波伏娃认为女性之所以成为他人,是因为男性在将自己定义为自己的过程中确立了自己作为其他女性的地位。
海德格尔将人的存在看作为真实的存在与非真实的存在。
波伏娃的解释很大程度上来受到海德格尔的影响,波伏娃认为,男人更接近真实存在,女人更接近非真实存在。
因为男人有意识地进行创造以获得真实存在,而女人则逃避真实存在,陷入非真实存在的状态。
女性的非真实状态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因为女性感到焦虑便会开始反思这种非真实的生活状态,听从内心的呼唤,回到真实的状态。
由海德格尔的理论出发,波伏娃既深刻地阐释了两性的处境,也由理论视角阐明女性摆脱这种非现实状态是具有可能性的。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对波伏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启发,他成功地把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与自己的女性主义伦理思想相结合,促使《第二性》的问世,在书中,波伏娃明确说明,“我们的观点是存在主义的观点”,此句话为全书奠定了基调。
成为波伏娃读后感
波伏娃啊,她可真是个超级酷的女性。
以前我对她只是有个模糊的概念,觉得她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女权主义者。
但读完这本书,我发现她首先是一个鲜活的人,有血有肉,有自己的小纠结,也有特别坚定的时候。
她和萨特的关系那叫一个复杂又独特。
我感觉他们就像是在玩一场高智商、超前卫的感情游戏。
这种开放性关系,在咱们平常人的观念里,简直就像是天外来物。
但在他们那个充满思想碰撞的小世界里,好像又有一种独特的合理性。
不过我得说,这种关系我可玩不来,光是想想都觉得脑袋要炸了。
波伏娃的成长历程也特别吸引人。
她在那个男尊女卑观念还很根深蒂固的时代,硬是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她努力学习,不断思考,就像一个女战士在知识的战场上披荆斩棘。
看到她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不顾周围人的眼光和各种限制,我就特别佩服。
她让我意识到,原来女性可以这么强大,不是只能被束缚在家庭里,相夫教子。
我觉得她的故事对我们现在的人也有很大的启发。
在这个看似男女平等已经有了很大进步的时代,其实还是有很多隐藏的性别不平等。
波伏娃就像是一盏明灯,告诉女性们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价值,不要被那些传统的观念束缚住手脚。
同时也让男性们知道,女性可不是附属品,而是和他们一样有着独立灵魂的个体。
不过呢,我也得吐槽一下。
波伏娃的思想有时候真的太深奥了,我读的时候得停下来想半天。
感觉就像是在攀登一座思想的高峰,每一步都很艰难,但当你爬到一个小平台的时候,又会觉得眼前的风景特别美,之前的辛苦都值了。
毒药波伏娃:几乎所有的女人都梦想过“伟大的爱情”西蒙娜·德·波伏娃,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
19岁时,她发表了一项个人“独立宣言”,宣称“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
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929年通过考试,和萨特同时获得哲学教师资格,并从此成为萨特的从未履行结婚手续的事实上的终身伴侣。
—————————————————————《爱情》作者:波伏娃“爱情”这个词对男女两性有完全不同的意义,这是使他们分裂的严重误会的一个根源。
拜伦说得好,爱情在男人的生活中只是一种消遣,而它却是女人的生活本身。
几乎所有的女人都梦想过“伟大的爱情”:她们经历过爱情替代品,她们靠近过这种爱情,它以未完成的、危险的、可笑的、不完美的、虚假的面目造访过她们,但很少有人把自己的生存真正奉献给它。
那些爱得发狂的女人,往往没有在幼稚的轻浮爱情中耗尽自己的心;起先,她们接受了妇女的传统命运:丈夫、房子、孩子;要么她们经历了凄苦孤独;要么她们把希望寄托在多少失败了的事业上;当她们把自己的生活奉献给一个精英时,她们看到了拯救自己生活的机会,便狂热地投身于这种希望。
对大多数女人来说,即使允许她独立,爱情仍然是最有吸引力的道路;承担自己生活这种事是令人焦虑的;少男也愿意转向比他年长的女人,在她们身上寻求一个向导、一个教育者、一个母亲;但他的成长、品行、他自己内心遇到的约束,都不允许他最终止于退让这种容易的解决办法;他只把这样的爱情作为一个阶段来考虑。
男人的幸运——在成年时和小时候——就在于别人迫使他踏上最艰苦但也最可靠的道路。
女人的不幸就在于她受到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一切都促使她走上容易走的斜坡:人们非但不鼓励她奋斗,反而对她说,她只要听之任之滑下去,就会到达极乐的天堂;当她发觉受到海市蜃楼的欺骗时,为时已晚;她的力量在这种冒险中已经消耗殆尽。
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评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波伏娃是20世纪欧洲女性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她在社会学、哲学、政治等多个领域的思想和著作对当时的女性解放运动以及整个社会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次研究旨在对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思想进行评析,探讨其思想对当代女性主义的研究和实践的启示。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的评析,探讨女性主义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深入分析女性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探究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2.借鉴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对当代女性主义的指导意义,结合现实社会,探讨女性主义如何促进社会性别平等,推进女性解放和发展。
3.通过对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的评析,有助于梳理女性主义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发展历程,总结女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变革以及其在当今世界的现状和趋势。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内容进行展开:1.波伏娃的生平及其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
2.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对性别的分析、对爱与自由的追求、对家庭和家庭价值观的批判、对女性主义的政治行动的呼吁等。
3.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的意义和影响:女性主义在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应当如何得以落实,如何通过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和行动得以推进。
四、研究方法和步骤1.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波伏娃的著作和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并通过逻辑思维和相关理论的引用,全面评析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的内涵和价值。
2.研究步骤:(1)文献查找:收集波伏娃的相关著作、论文以及关于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的研究文献。
(2)文献综述:对文献进行总结和梳理,建立相关文献数据库,明确本研究的主要研究课题和研究范围。
(3)逻辑分析和评价:对文献进行梳理和逻辑分析,准确把握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创新之处。
(4)撰写研究报告:结合研究目的和步骤,撰写论文。
将评析结果和主要结论进行总结和归纳,分析其在当代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前景及其局限性。
目录绪论 (1)一、研究综述 (1)二、研究思路及内容 (5)第一章―处境‖与性别的社会文化建构论 (7)第一节处境的含义 (7)第二节作为处境的―女性身体‖ (11)第三节作为处境的―家庭‖ (13)第四节作为处境的―历史‖ (16)第二章―他者‖与女性身份的描述 (21)第一节女性即―他者‖ (21)第二节女性成为他者的原因分析 (23)第三节女性―他者‖的特殊性质之一——依附性和内在性 (25)第四节女性―他者‖的特殊性质之二——双重性与矛盾性 (27)第五节女性―他者‖的特殊性质之三——绝对性即无相互性 (30)第三章―自由‖与女性主体性的确立 (34)第一节何为自由 (34)第二节女性自由的第一个障碍——自欺 (35)第三节女人自由的第二个障碍——处境 (38)第四节走向自由——成为自为的存在 (40)结语 (43)参考文献 (45)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8)致谢 (49)绪论提到波伏娃,提到《第二性》,人们很容易就联想到“女性主义”这个词。
《第二性》自问世以来,就在全世界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它是第一部专门讨论女性身份、处境、地位及权利的书,得出了“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生成的”这样一个开创性的女性观点,引发了广大女性读者的思考。
虽然《第二性》自问世以来因为其惊世骇俗的观点而引起了争议,但这并不能阻止书籍的传播及书中思想的影响。
《第二性》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梳理了女性的一生,对女性的命运、造成女性“他者”身份的原因及重新找回自由的方法进行了思考和论证。
波伏娃的研究对于女性主义走向理论化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深入地研究波伏娃的《第二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女性的身份以及这个身份形成的原因,对于女性解放问题做出更加深入地思考。
一、研究综述1、国内研究国内对于波伏娃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第二性》这本书上,这本书出版已经近60年,它对中国的学术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针对《第二性》的研究中,有很多学者关注着《第二性》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研究——以《第二性》为例姓名:衷立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文艺学指导教师:***20080115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研究摘要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是法国二十世纪存在主义哲学家,是现代女性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
《第二性》奠定了波伏娃在女性主义思想史上的地位。
波伏娃同时还是一名多产的作家,在其作品中她塑造了大量鲜活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反映了她对女性命运的关注,灌注了她的女性主义思想。
所以,笔者认为,无论是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之集中体现的《第二性》,还是她的一些关注女性命运的小说都是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本文将深入解读《第二性》,分析和概述该书的女性主义思想的主要观点,并且结合波伏娃小说中的有关女性形象,试图对她的女性主义思想进行全面分析。
文章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波伏娃对女性处境的描述;第二部分论述了波伏娃对男性与女性关系的阐述;第三部分论述波伏娃对女性与女性关系的阐述;最后一部分分析并评价波伏娃对于女性出路的建议。
附录为波伏娃作品一览表及《第二性》目录一览表。
关键词:女性主义,第二性,处境,他者,绝对他者THE STUDY OF BEAUVOIR’SFEMINIST THOUGHTABSTRACTAs one of the French existentialism philosopher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86) is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modern feminism. Her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feminist thought is established by The second sex. Beauvoir is also a famous writer productive of many works, and she described a number of live female figures in them, which demonstrates her concern for the female’s destiny and embodies her feminist thought. In my opinion, both The second sex (the book that focuses on her theoretical feminist thought) and her novel concerning the female’s destiny are all the important parts of her feminist thought.Therefore, I will summarize Beauvoir’s feminist thought in The second sex and interpret the female figure in her novels so that I can analyze her feminist thought comprehensively. The thesis is composed of four main parts.The first part is about the Beauvoir’s description of the female’s situation. The second and third one is respectively on her 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wo different genders and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emale. Last but not the least is to evaluate her suggestions on liberal women. The attached are the lists of Beauvoir’s works and table of contents of The second sex .KEY WORDS: feminism, the second sex, situation, the other, the absolute other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一、西蒙娜·德·波伏娃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年1月9日出生于巴黎,生活在天主教徒的家庭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父亲从事律师工作,全家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但她性格沉稳,头脑明晰、意志坚强,酷爱读书,通过不断努力,勇往直前,其个人经历比任何文学虚构所能达到的程度更丰富,更复杂,更精彩,其被誉为“当代法国最杰出的存在主义的女权作家,最负盛名的女权主义者”。
历史上,也不曾有过像她这样的杰出女性,在这么多的领域里,获得了巨大成就、赢得了震耳的名声:现代妇女运动最早的权威理论家;现代存在主义思潮的发起者之一;龚古尔文学大奖获得者;圣西门式的传记家;激进的左派人士;社会主义阵营的朋友;惊世骇俗的女才子。
法国的两届总统密特朗和希拉克,都把她的才华和成就引为法兰西的骄傲。
西蒙娜·德·波伏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比如:长篇小说《女宾》、以反法西斯为主题的小说《他人的血》、妇女必读之书的《第二性》等其他小说,其中《第二性》是她获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是“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被誉为女人的“圣经”,她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现状,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对西方的思想和习俗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波伏娃是存在主义的创始人之一萨特的终身伴侣,萨特一直把波伏娃视为最理想的对话者,萨特的存在主义成名小说《恶心》和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都是献给波伏娃的。
两人共同生活了50年,并从此成为萨特的从未履行结婚手续的事实上的终身伴侣,他们的恋情越来越深入,变得更为相互需要,他们决定彼此决不分手。
他们考虑的只是短暂的分别,而不是非常孤独的逃避。
波伏娃曾写道:“我们不发誓永远忠诚,但我们的确同意延迟任何分手的可能性,直到我们相识三四十年的永远的年代。
”波伏娃自身就是女性主义的实践者,是真正的自由战斗者。
评析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女性出路波伏娃的《第二性》被称为“有史以来讨论女人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
本文立足波伏娃《第二性》中对女性问题全面而深刻的本体论分析,归纳波伏娃为女性如何摆脱“他者”地位所指明的出路,并对此作出评析。
关键词:《第二性》女性出路西蒙娜•德•波伏娃是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女作家。
她的著作包括小说、散文、戏剧和理论著述,而奠定波伏娃在历史上的真正地位的是她的经典理论著作一一《第二性》。
《第二性》被称为“有史以来讨论女人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是对近代女性主义运动和理论的精辟总结,被誉为西方妇女运动的“圣经”。
[1]在这部理论著作里,波伏娃以其独特的研究,从生物学、精神分析、文化批判和存在主义角度出发考察女性问题,揭示女性的“他者”处境,并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揭示女性“他者”处境的根本原因。
通过对女性“他者”处境的成因的本体论分析,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对女性如何摆脱“他者”处境指明了出路。
“内在性”走向“超越性”首先,波伏娃在《第二性》中用“他者”归纳了女性的历史处境。
他性是人类思维的一个基本范畴。
[2] 10自我和他者的二元论始于古老的神话,并且“他者”的概念本身是相互的,每一方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自我又是他者。
但波伏娃指出,在现实生活中,男女的相互意识之间并不存在这种相互性。
女性非本质的“他者”状态,从一开始确定,就成为一种绝对性,强加于女性身上。
其次,在论述人的存在时,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把作为人的纯粹意识活动的“自由”与人的自由等同起来,并认为“自由”是人的存在本身就注定了的,人所必然具有的。
[3] 173受其影响,波伏娃认为,女性本身的沉沦和安逸亦是女性本身自由选择的结果,是女性为了远离自由所带来的责任而选择的一种自欺的行为,并把自身束缚于“内在性”之中。
波伏娃指出,一切生存者同时是内在性和超越性。
[2]345 —切主体都是通过计划,作为超越性具体地确立自己的;它只有通过不断地超越,朝向其他自由,才能实现自由。
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概念波伏娃是20世纪著名的法国女性主义思想家,她对女性主义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她对女性独立性和自由的思考与理论化。
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概念主要包括:“女性自由”、“女性生存”和“女性身份”。
以下将对这些概念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波伏娃强调女性自由。
她认为女性的自由是指摆脱男权社会对女性角色和期望的束缚,实现自我价值的发现和发展。
她批评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限制,例如婚姻制度和性别角色的定义。
波伏娃主张女性应该能够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具备独立思考和自我决策的能力。
她认为女性应该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其次,波伏娃强调女性生存。
她指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面临的各种压力和歧视,包括社会对外貌的过分关注、性别歧视和不公平待遇等。
波伏娃认为女性的生存是指在面对这些困境时找到自己的力量和勇气,并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抱负。
她提出女性应该追求个人发展和成就,同时也应该关注到女性集体的权益和需要。
最后,波伏娃关注女性身份。
她认为女性身份是通过女性的经验、情感和身体来界定的。
波伏娃批评男性主导的社会忽视了女性的经验和感受,将女性视为次要和弱势的存在。
她主张重建女性身份,使之有别于男性,同时也与男性建立平等和互惠的关系。
波伏娃认为女性应该对自己的身体充满自信,并为自己的生活和行动负责。
总结来说,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概念强调女性的自由、生存和身份。
她主张女性能够自主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不受传统社会对女性角色和期望的束缚。
同时,她关注女性在男权社会中面临的各种压力和歧视,鼓励女性勇敢地面对挑战并追求个人发展和成就。
最重要的是,波伏娃强调女性身份的重要性,认为女性的经验和感受应该被重视和尊重。
她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女性主义运动,为女性争取平等权益做出了巨大贡献。
令人尊敬的波伏娃: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历史_历史人物波伏娃在法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女子。
她有才华、思想前卫,她头脑清醒、知道自己想要的事情是什么,在她的一生当中,为我们留下来很多精彩的作品。
这让很多人对这位作家感到好奇,波伏娃简介或许能让我们了解更多。
波伏娃图片波伏娃出生在一个封建旧势力的家庭,在她小时候,家境富裕,父亲和母亲都是天主教徒,她从小就受到这样家庭氛围的熏陶,因此在早年也是一位虔诚的教徒,直到14岁,那一年波伏娃开始对自己一直以来的神学信仰产生了怀疑,随后,她的思想当中体现出来了很大的叛逆特征。
这次思想的叛逆,对于波伏娃来说,恰恰是非常有好处的,这让她开启了自己思维的大门,她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在波伏娃简介当中,这次叛逆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随后,波伏娃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在这里,她结识了自己一生的伴侣萨特,两人一起通过了教师综合考试,但是让人感到费解的是,虽然相爱,但是波伏娃萨特却没有被世俗牵绊,他们终身没有结婚。
波伏娃留给世界的,除了她和当时的社会不拘一格的思想以外,还有她的很多作品。
才华横溢的波伏娃,在自己的一生当中写下了很多作品,包括妇女权利的讨论和人类哲学上一些备受关注的问题,这些书籍在当时的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因此,她成为了当时名噪一时的思想家,与此同时还是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
波伏娃和萨特波伏娃是法国二十世纪最出名的存在主义作家,萨特是同时代的哲学家、思想家,这两个人在当时的法国,都是不可多得的天才级的人物。
波伏娃和萨特他们两个人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他们两个人结缘,要从巴黎高等教育师范学院说起。
波伏娃和萨特图片波伏娃的青年时期,她曾经就读于巴黎高等教育学院,而此时的萨特也在这所学校里攻读哲学,作为当时思想界的新星,萨特的才华夺目,而波伏娃也同样是当时学校里的风云人物,他们思想高度统一,并且因为相同的爱好,他们开始相互吸引。
在当时的教师综合考试当中,他们两个人一起通过了这次让人望而生畏的考试,萨特排第一,波伏娃排第二,这让他们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
浅析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女性气质
内容摘要:西蒙娜·德·波伏娃,又译做西蒙·波娃,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
波伏娃最重要的作品是她的《第二性》。
此书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方妇女的"圣经"。
她以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景,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
在波伏娃看来,女性气质并不是生来就有的,是社会制度和社会习俗改变了女性气质,女性气质是后天所形成的,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父权社会下的女性气质。
当然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地位的不断变化,女性气质也是在逐渐变化的。
关键词:存在主义后天形成双性气质
作为萨特的终生伴侣,波伏娃的部分理论很明显是受到萨特存在主义影响的。
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深远持久的。
在看完《第二性》后,许多人都会提出一个问题:女人是什么?可是波伏娃在书中并没有给我们明确的答案,但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最具智慧的断语:“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成的”。
这是一种存在主义式的回答。
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存在先于本质”,人不同于先有规定性或本质的物,他“不抱任何目的出生”,只是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自觉而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定义,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自己。
人是一种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规定、自我造就的存在物,正所谓“懦夫是自己造成懦弱,英雄是自己造成的英雄。
”人的自由选择使其要对自己的人格、品质、境遇和命运负责。
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家的波伏娃同样把自由看作最本质的东西,把争取自由看成是人的义务。
但她同时也看到了女人在争取这种完全自由时的困境,对女人来说完全的自由是无法实现的。
波伏娃认为,女人作为一类存在者在某些“处境”中,所谓的自由选择只不过是一个骗局,她要想得到真正的自由是不可能的。
因为女人始终在扮演他者的角色,她的本质不是她自己的选择,而是父权制文化“保护”的产物,女人永远都带着一副男人为她特制的女性气质的面纱。
波伏娃号召妇女们为争取自由而努力,摘掉这副象征着第二性的面纱,摆脱社会世俗的影响和支配,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道路。
她的观点始终贯彻着存在主义的哲学精神,而她的女性主义思想的归宿也是这种视自由为真正本质的存在主义哲学。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成的”,这是波伏娃的经典理论,在波伏娃看来,女性的气质不是与生俱来的,女性天生应同男人一样,不具备任何具有明显标志的气质,是后天的社会制度的以及社会习俗,给女性定下了所特有的气质,形成了社会上一股“女性气质之风”。
就这点来说,上古时期的社会生产最为明显。
前农业时期的人类过着残酷的游牧式生活,在这种颠沛流离、充满危险的环境里,体力劳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即使部分女人很强健,她在生理上的症状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一种可怕的障碍,“怀孕、分娩和月经消弱了她们的劳动能力,使她们往往完全依附于男人,以得到保护和食物。
”(1)艰难的生活常常使得人们把孩子看作是部落的负担而倍受冷漠,得不到照顾,甚至会有出现杀婴行为。
在这种环境中,分娩的女人并没有因为创造了物种而感到自豪,她把这种痛苦的分娩和哺乳看作是一个无用乃至令人讨厌的偶然事件,而不是一种自然功能。
女人服从了生物学命运,并担当起家务劳动的任务,她把自己禁锢在了重复性和内在性之中。
而同样是作为生存者的男人,他利用身体上的优势不断地创造和突破,在确保重复生命的同时,也通过生存超越了生命。
男人冒着生命危险同野兽搏斗,和其他部落作战以保护本部落的生命财产安全。
借此,男人以其身体上的优势获取了高于女人的优越地位,他开创了女人也在追求着的未来,只可惜同样作为存在者的女人却只能因为自身生理上的束缚而被禁锢在一个由男人独立创造的女性领
域。
这一观点在私有的出现后更是被体现的淋漓尽致,私有制的出现把女人贬到了社会的最底层,不论是在娘家还在夫家,她都被谨慎地排斥在继承人的序列之外,她的命运掌握在父亲、丈夫或者儿子的手中。
最令人感到可怕的是,顽固的传统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了,大多数女人只能从事一些劣等性的职业,而且她们和男人同工不同酬,女人要成功,就必须得到男性的支持。
男人在经济生活中的特权地位,他们的社会效益,婚姻威望以及男性后盾的价值,这一切都让女人热衷于取悦男人,对绝大部分女人来说,她们仍处在受支配的地位。
所从孩童断乳开始,女孩和男孩就享有不同的待遇。
女孩可以撒娇、任性而不会得到大人们的谴责,若男孩弄姿作态只会惹人生气,看似不平等的表面,可又有谁知道女孩的命运从这一刻起就注定要永远服从于男人。
人们对男孩要求苛刻,只是意味着对他的高度评价。
有一句名言拿来佐证波伏娃的女性气质后天说,我认为是十分合适的。
“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
为什么女人不能去征服世界?为什么女人只能征服男人?为什么女人永远要依附在男人的周围?女人真的能征服男人吗?到头来,不过是社会制度的牺牲品罢了。
所以,女性气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由后天社会制度和社会习俗所决定的。
女性气质虽然已经被符号化了,但是女性气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公式化的女性气质应当具有人格之美,应该温柔,应当富有诗书气息等等。
可是现实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总有特例独行者。
在部分文学作品里,极具个性的拥有独特女性气质的主人公也是比比皆是的。
特别是在我国经典的文学名著《红楼梦》里,拥有“双性气质”的女性人物俯拾皆是:从“威重令行”的“脂粉英雄”王熙凤,到她的“老年版”、“宗法家庭的宝塔顶”贾母;从凤姐的“少女版”、“俊眼修眉、顾盼神飞”颇具改革家风范的探春,到稳重豁达宽容理性的薛家之灵魂宝钗;从拥有须眉之豪爽、名士之旷达、诗人之率真的湘云,到英姿飒爽、从小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宝琴;从“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放诞诡僻”颇得竹林贤士阮籍之“青白眼”遗风的妙玉,到以毒攻毒,以淫攻淫“嫖了男人”的奇女子尤三姐。
这些人物形象,或容貌或性情或行为举止闪烁着较为分明的“双性气质”之美。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曾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因为它“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大不相同”;[2】]现在则可以说,《红楼梦》还打破了“女人完全是阴柔”的传统文化模式。
曹雪芹笔下这一大群“女不女男不男”的人物形象身上所具有的“双性气质”,正是二十世纪风起云涌的女权主义者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脚踏着中国封建社会土壤的曹雪芹尽管没有创造出“奥兰多”[3】]那样的形象,但他笔下的人物对社会强加给女人和男人的极其荒谬的有悖于人性的“三从四德”和“功名利禄”之说予以或隐或现、或多或少的反叛和解构,从而追求人性的自然本真,追求社会性别差异的最小化,这无疑是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追求彻底自由平等的女性观和民主精神。
波伏娃的在《第二性》中的女性气质说,对于女性主义的发展,对于女性追求平等权利,对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来说,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1 波伏娃《第二性》
2 鲁迅. 《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3 伍尔夫的小说《奥兰多》中的同名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