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5
2.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二、课标解读本条标准涉及“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两个核心概念,地域文化是指在一个地区长期形成的生产生活、社会制度组织、精神活动体现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城乡景观是在城镇和乡村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综合体。
由于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长时间形成的,其特征突出表现在城乡景观上,城乡景观也更容易观察。
因此,本条要求实质是从城乡景观上感悟地域文化的影响。
城市景观可从城市建筑的高度、代表建筑、城市空间格局、城市环境风格等方面观察。
乡村景观受到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方式影响,形成渔村、牧区、农村等差异显著的特色景观。
本条标准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实例”,教学中可以利用教材案例,也可搜集学生身边生活或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城乡景观案例。
行为动词是“说明”,处于知识理解水平,即要求学生在学习本条内容后,能够解释城乡景观差异,结合具体案例证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具体表现。
三、教材分析1.宏观结构分析在《地理1》(人教版)中,该内容位于第二章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本章第一节为“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城镇化”。
本节旨在落实课标内容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本节是在“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以及“城镇化”学习基础上的提升,对必修1教材第二章内容的整合与提升,也为后面选择性必修二“区域发展”相关内容的学习提供基础。
2.图文结构分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包括“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三个教学因子,可安排在一个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个教学因子由3段正文、7幅图、1个活动组成,重点是理解人文景观是感受地域文化的主要切入点。
第二个教学因子由2段正文、5幅图、1个案例组成,教学重点应放在乡村景观所体现出的人们顺应自然、趋利避害的生活智慧和精神追求,也就是文化内涵。
第三个教学因子由4段正文、3幅图片1个案例及1个活动组成,教学重点是城镇景观所蕴含的、更为突出的人文底蕴。
第二章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核心素养目标】1、综合思维:结合实例理解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2、区域认知:结合区域资料,了解不同地域文化下城乡景观有不同的差异。
3、地理实践力:通过调查本地区的情况,了解城乡景观与当地地域文化的联系,对区域特色文化传承和保护提出合理建议。
4、人地协调观:城乡景观是与地域文化相协调的。
【教学重难点】1、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中的体现。
2、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镇景观的影响。
【教学过程】【课程导入】出示视频《永定土楼的风景片》和多媒体展示瓦尔帕莱索图片瓦尔帕莱索位于智利首都以西是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重要海港城市。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的房屋依山而建,每户人家都把自己的住房涂上颜色,赤橙黄绿,异彩纷呈。
福建永定土楼的圆形土楼,巨大的圆形与天穹呼应,本色的黄土墙与大地融接,客家人聚集而居,抵御外敌。
这两地的建筑景观风格迥异,是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建筑景观的不同特点,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城乡景观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讲授新课】一、地域文化出示材料:草原文化图片(生产方式、娱乐、民居、服饰、饮食)和草原长调歌曲展示材料:我国南方典型的江南水乡文化,它是我国地域文化中的重要代表,仔细观察图片思考:1.江南水乡文化可以表现在哪些方面?(可能的答案)生产方式、娱乐、民居、服饰、饮食……2.江南水乡文化的形成与当地自然环境之间有何关系?生:(可能的答案)当地降水季节变化大,为季风气候,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因此农业以种植业业为主,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小河从门前屋后轻轻流过,取水非常方便,直接用来饮用、洗涤。
水又是中国南方民居特有的景致,水围绕着民居,民居因水有了灵气。
水路又是运输的主动脉,人们走南闯北,漂洋过海开创新天地,建立新家园。
展示图片:中国地域文化空间分布图江南水乡文化是中国地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
不同地域依据各地自然环境不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正如俗语“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章节:第二章第三节一、教学目标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1.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能够说明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上的体现。
3.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上的体现。
二、教学重点: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地域文化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知识回顾]:一、城镇化1.概念2.标志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4.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联系5.城镇化的意义(1)促进区城经济增长(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二、世界城镇化的进程1、时间差异2、空间差异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过程(1)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过程(2)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过程4.城镇化进程示意图(1)初级阶段(2)中期阶段(3)后期阶段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 环境问题2. 社会问题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1.城市管理2.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提问]1.城镇化的意义2.城镇化的概念、标志及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3.城镇化过程三个阶段的特点[新课导入]:出示“智利瓦尔帕莱索城市景观”图,导入。
[新课教学]:一、地域文化1.文化具有地域性文化如同空气,我们置身其中,须臾不能脱离。
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与认知。
我们每天从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中看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现象,它们可能与我们身边熟悉的文化有许多不同,这说明文化具有地域性,俗语所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 地域文化的存在形式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3. 地域文化的含义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物质方面和非物质方面的文化。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教学设计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章节:第二章第三节一、教学目标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1.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能够说明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上的体现。
3.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上的体现。
二、教学重点: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地域文化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知识回顾]:一、城镇化1.概念2.标志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4.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联系5.城镇化的意义(1)促进区城经济增长(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二、世界城镇化的进程1、时间差异2、空间差异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过程(1)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过程(2)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过程4.城镇化进程示意图(1)初级阶段(2)中期阶段(3)后期阶段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 环境问题2. 社会问题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1.城市管理2.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提问]1.城镇化的意义2.城镇化的概念、标志及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3.城镇化过程三个阶段的特点[新课导入]:出示“智利瓦尔帕莱索城市景观”图,导入。
[新课教学]:一、地域文化1.文化具有地域性文化如同空气,我们置身其中,须臾不能脱离。
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与认知。
我们每天从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中看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现象,它们可能与我们身边熟悉的文化有许多不同,这说明文化具有地域性,俗语所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 地域文化的存在形式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3. 地域文化的含义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物质方面和非物质方面的文化。
教学课题: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第二章第三节,上接城乡结构和城镇化内容,为其迁移拓展,下启产业区位因素内容,为其先声。
本节内容既直观又抽象,直观之处在于景观的辨认与概括,抽象之处在于景观与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需要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配合具体景观案例进行讲解分析和自主探究,以便形成系统性认知,为产业因素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此前已经学习过城乡结构和城镇化的内容,对于区域的发展以有所了解,具备一定的探究分析能力,但本节课内容较为庞杂,其内在因果联系较为隐蔽,学生难以完全自己理解,因此需要进行讲解与合作探究配合的方式进行学习。
三、教学目标(一)能够辨别典型的景观并概况说出其特点;(区域认知)(二)能够说明景观与自然以及人类活动的关系;(综合思维)(三)能对具体的景观进行分析,理解其影响因素。
(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中的体现;难点:地域文化对城镇景观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六、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堂导入智利的港口城市。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的导入内容:五彩斑斓的智利港口城市。
并提问学生。
阅读图文内容,认真思考,回答教师的提问。
以阅读任务的方式引起学生注意,使其快速进入课堂学习,激发其需求,并引出教学内容。
新课讲授地域文化、景观的概念;景观的类型。
配合板书和教材图片进行系统性讲解,并随机提问学生。
聆听教师讲解,并做下笔记,回答教师问题,记下教师的补充。
通过配合图文讲解使其形成直观又系统的认知,为其下一步的探究打下知识基础;通过提问检测教学情况,提高学生的专注度。
课堂探究探究一:尝试寻找影响景观特点的因素。
发布问题:影响景观特点形成的因素。
要求其进行小组根据教师要求进行小组探究,总结探究成果,派代表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培养其讨论,4人一组,就近组队,讨论五分钟。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地域文化01地域性。
1.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和认知,具有□2.地域文化的含义: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02非物质方面的。
03景观入手。
3.感受地域文化:可以从□(1)自然景观:□04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2)人文景观:也称□05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06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
4.地域文化的形成:不同自然环境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给城镇和乡村造就了特色各异的景观,并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城镇和乡村具有独特的风貌和个性。
1.判断正误。
(1)地域文化指的是物质方面的,如服装、建筑、艺术作品等。
(×)(2)不同地域往往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
(√)2.下列不属于城乡景观的是( )A.西双版纳竹楼B.黄山云海C.《拓荒牛》雕塑D.山西的乔家大院答案 B解析城乡景观是人类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文化景观,黄山云海属于自然景观。
3.如何判断某事物或现象是否属于文化?提示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不是文化要素,关键在于区分其是否是由人类创造的。
世界上凡是由人类创造的事物或现象,或者是带有人类活动的印迹的自然事物,都属于广义文化的内容,它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1.与自然的关系: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比城镇更为直接,其景观体现的□01人地和谐理念更为鲜明。
2.与人文的关系:乡村景观能够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
,1.判断正误。
(1)乡村景观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体现了人地和谐的理念。
(√)(2)从建筑景观上看,福建永定土楼既保留了中原地域特色,又体现出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2.我国云南地区傣家竹楼采用“高脚”式建筑形式的主要原因是( ) A .气候干燥 B .气候湿热 C .地表不平 D .当地风俗 答案 B解析 傣族生活的云南气候潮湿,降水较多,“高脚”式竹楼建筑离地高,利于通风,防潮气。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教学目标】1.结合篁岭的乡村景观,归纳篁岭的乡村景观和地域文化的形成原因,分析影响其形成的因素,能够解释篁岭地区独特的区位条件如何造就其独特的地域文化。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通过篁岭地区因地制宜利用土地与特色晒秋文化形成原因的探究,分析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上饶市某高中高一下半学期的学生。
作为高一的学生,对文化有所了解,但对城乡景观这个抽象的大范围的概念,定位比较困难,而且受年龄和环境的影响,他们实际接触认识各地的城乡景观是很少的。
如果不以生动的实例讲述,是比较抽象且难以理解的。
【设计理念】本节主要采取案例探究的教学模式,选择学生熟悉的家乡案例——篁岭晒秋,能假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植家国情怀。
本节课以篁岭游览的时间线索串联课程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乡村景观与其地域文化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影响它们形成的有哪些因素。
本次授课我们以一道2016年的高考题为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引出中国最美符号“篁岭晒秋”,进而带领学生一起去参观篁岭的乡村景观,感受它的地域文化,让同学们做到“沉浸式体验”,再让同学们一起分析影响因素,一方面是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后回到课堂开始的题目,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乡村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形成过程及设计的地理要素。
教学难点:乡村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教学过程】。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教学目标1.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能够说明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上的体现。
3.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上的体现。
二、教学重点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地域文化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导入]出示“智利瓦尔帕莱索城市景观”图(下图),导入。
一、地域文化1.文化具有地域性文化如同空气,我们置身其中,须臾不能脱离。
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与认知。
我们每天从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中看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现象,它们可能与我们身边熟悉的文化有许多不同,这说明文化具有地域性,俗语所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 地域文化的存在形式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3. 地域文化的含义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物质方面和非物质方面的文化。
4. 地域景观的类型感受地域文化,我们可以从景观人手。
景观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分。
(1)自然景观行云飞瀑、高山流水是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2)人文景观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
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都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景观。
5. 城乡景观城乡景观既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
不同自然环境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给我们生活的城镇和乡村造就了特色各异的景观,并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得我们生活的城镇和乡村具有独特的风貌和个性。
我们可以从城乡景观的角度来探寻地域文化及其影响。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1. 红河哈尼梯田的乡村景观----顺应自然、趋利避害上图展示了红河哈尼梯田的乡村景观,而地域文化就蕴含在其中。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内容标准2.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以一个“情境设计”和提问导入,从地域文化的含义入手,进而讲述地域文化体现在城乡景观之中,从城乡景观之中能感受到地城文化及其影响。
本节教材依次安排“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三个标题。
为了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教材在第二、三个标题内容里设计了案例,在第一、三个标题内容里安排了探究活动。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的含义。
2.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二)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组织学生开展对学校所在地的实地考察,收集相关资料,绘制图表,分析该区域文化与城乡地理环境的协调关系。
通过所学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升他们对人地协调的理解。
综合思维:重视案例教学法,教学中可以使用教材提供的案例,或者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实例,也可以由教师自己编制案例。
依据教学目标,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设计系列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运用空间推理的方法,探究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借助案例的分析和迁移应用,提高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重视运用地图和活动教学,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区域文化差异,世界各地城乡景观体现的区域文化差异,通过这些活动落实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
地理实践力:组织学生开展对学校所在地的实地考察,收集相关资料,绘制图表,分析该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关系。
通过所学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升他们对人地协调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1.重点: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2.难点: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的含义。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归纳与演绎、小组合作、综合分析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对地理学科并不陌生,但该学科的学习运用到多学科知识,科学性强。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理解地域文化如何影响城乡景观的形成与演变,培养学生的文化尊重与环境保护意识。
2.综合思维:分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培养学生从文化、历史、地理等多角度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3.地理实践力:通过观察、分析不同地域的城乡景观,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其中蕴含的地域文化特征,提升地理实践能力。
4.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地域的城乡景观具有独特的文化印记,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文化敏感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及其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三、教学资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教材及相关辅助材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包含不同地域城乡景观的图片、视频资料)•地域文化案例资料(如建筑风格、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等)•学生所在地区或熟悉地区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调研资料四、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不同地域文化如何塑造独特的城乡景观。
•图片与视频展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地域的城乡景观图片和视频,增强直观感受。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学生所在地区或熟悉地区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特征,促进交流与分享。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展示一组对比鲜明的城乡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景观背后的文化差异。
提问:“为什么不同地方的城乡景观看起来如此不同?它们与当地的地域文化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 新课教学•概念讲解:明确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定义,强调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案例分析:•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案例(如江南水乡、黄土高原窑洞、福建土楼等),详细介绍其地域文化背景及其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分析这些案例中城乡景观的构成要素(如建筑风格、布局特点、色彩搭配等)如何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研究主题:第二章第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研究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的含义(重点)。
2.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重难点)。
【突破心法:回归教材、生成知识、查缺补漏】一、地域文化1、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和认知,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其自身和特点2、什么是地域文化: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可以是物质文化(建筑、服饰、饮食),也可以是非物质文化(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例如:西北广袤的草原——畜牧业——游牧文化(蒙古舞)3、地域文化的特点(1)、区域性——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资源物产、生活方式与习惯以及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等差异显著,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2)独特性(3)多样性(4)相对稳定性——地域文化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长期可能会发展变化。
4、.地域景观分类①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到人类的影响。
②人文景观——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
③城乡景观:聚落整体及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
不同的城乡景观具有独特的风貌;探寻地域文化及其影响。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1、乡村景观特点及举例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1、城镇景观特点及举例四.世界城镇景观差异五、补充教学1、影响住房位置选择的因素(1)自然环境:居住区的位置与环境。
(2)社会经济因素:距城镇中心的远近、交通便捷程度、房价、收入水平、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小区治安环境、居住者的个人偏好等。
2、人口居住郊区化形成条件(1)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城镇经济飞速发展,居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同时城镇中心区出现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等问题。
(2)郊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环境优美,地价低,房价也低。
(3)现代交通通信信息的发展,家庭小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普及等。
3、居住郊区化对城市发展带来哪些影响?A、有利影响:①使市中心密度降低,减少了人口压力,有利于环境的改善。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教学目标1.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能够说明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上的体现。
3.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上的体现。
二、教学重点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地域文化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导入]出示“智利瓦尔帕莱索城市景观”图(下图),导入。
一、地域文化1.文化具有地域性文化如同空气,我们置身其中,须臾不能脱离。
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与认知。
我们每天从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中看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现象,它们可能与我们身边熟悉的文化有许多不同,这说明文化具有地域性,俗语所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 地域文化的存在形式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3. 地域文化的含义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物质方面和非物质方面的文化。
4. 地域景观的类型感受地域文化,我们可以从景观人手。
景观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分。
(1)自然景观行云飞瀑、高山流水是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2)人文景观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
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都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景观。
5. 城乡景观城乡景观既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
不同自然环境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给我们生活的城镇和乡村造就了特色各异的景观,并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得我们生活的城镇和乡村具有独特的风貌和个性。
我们可以从城乡景观的角度来探寻地域文化及其影响。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1. 红河哈尼梯田的乡村景观----顺应自然、趋利避害上图展示了红河哈尼梯田的乡村景观,而地域文化就蕴含在其中。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
章节:第二章第三节
一、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1.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能够说明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上的体现。
3.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上的体现。
二、教学重点: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地域文化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一、城镇化
1.概念
2.标志
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
4.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联系
5.城镇化的意义
(1)促进区城经济增长(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二、世界城镇化的进程
1、时间差异
2、空间差异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过程
(1)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过程
(2)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过程
4.城镇化进程示意图
(1)初级阶段(2)中期阶段(3)后期阶段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 环境问题
2. 社会问题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1.城市管理
2.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
[提问]
1.城镇化的意义
2.城镇化的概念、标志及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
3.城镇化过程三个阶段的特点
[新课导入]:
出示“智利瓦尔帕莱索城市景观”图,导入。
[新课教学]:
一、地域文化
1.文化具有地域性
文化如同空气,我们置身其中,须臾不能脱离。
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与认知。
我们每天从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中看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现象,它们可能与我们身边熟悉的文化有许多不同,这说明文化具有地域性,俗语所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 地域文化的存在形式
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3. 地域文化的含义
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物质方面和非物质方面的文化。
4. 地域景观的类型
感受地域文化,我们可以从景观人手。
景观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分。
(1)自然景观
行云飞瀑、高山流水是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2)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
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都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景观。
5. 城乡景观
城乡景观既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
不同自然环境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给我们生活的城镇和乡村造就了特色各异的景观,并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得
我们生活的城镇和乡村具有独特的风貌和个性。
我们可以从城乡景观的角度来探寻地域文化及其影响。
[出示图片]:
红河哈尼梯田景观及剖面示意图。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 红河哈尼梯田的乡村景观----顺应自然、趋利避害
图2.33展示了红河哈尼梯田的乡村景观,而地域文化就蕴含在其中。
较之城镇,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直接,其景观所体现的人地和谐理念更为鲜明。
2. 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宅高田低”的空回格局----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形成了一种人地和谐的乡村景观
例如,在我国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乡村民居多分布在山麓的台地或高地上,而农田则分
布在相对较低的平坦区域。
这种“宅高田低”的空回格局(图2.34),使得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形成了一种人地和谐的乡村景观。
3. 我国南方传统土楼----圆楼和方楼----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乡村景观除了能够体现人们顺应自然、趋利避害的生活智慧外,还能够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
例如,我国南方传统土楼是一种大型民居建筑,以圆楼和方楼最常见,适宜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要求,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图2.35)。
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地域文化同样体现在城镇景观中。
1. 城镇的色调、色彩---- 深厚的文化底蕴
(1)我国江南城镇----粉墙黛瓦
(2)意大利佛罗伦萨----黄橙交织
相比很多现代城镇都是钢筋混凝土、玻璃之类的灰色调,有一些城镇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会有自己的色调、色彩,例如, 我国江南城镇的粉墙黛瓦,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黄橙交织。
(3)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颜色五彩缤纷
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的颜色五彩缤纷,就与该港口城市同欧洲的贸易往来有很大
关系。
港口贸易的主要运输工具是船,修船工将修船剩下的油漆调为各种颜色涂在自家的房子上,可以防止海风对木制房屋的侵蚀。
这种习俗就一直延续到城市的建筑风貌上。
2. 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城镇中的各种建筑,不单纯是为某种用途而建造的,它还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1)一所民居有其文化意蕴
例如,北京老城的四合院有鲜明的古都特点一一建筑上遵循严格的礼制,在全国各地的矩形院落中独树一帜。
北京老城的四合院一一建筑上遵循严格的礼制----鲜明的古都特点
(2)一座城镇反映某种价值追求
一所民居有其文化意蕴,而一座城镇的空间格局,或整体或局部,也能反映某种价值追求。
例如,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城廓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我国古代都城----城廓方正、对称,宫城居中----突出以君主为中心的思想
3. 城镇景观的设计要融合地域文化
在城镇景观的设计中,如何融合地域文化,体现尊重自然、追求社会公平、增加社会福利、
创造灿烂文化,已经成为设计者们共同的追求。
[课堂小结]
一、地域文化
1.文化具有地域性
2. 地域文化的存在形式
3. 地域文化的含义
4. 地域景观的类型
5. 城乡景观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 红河哈尼梯田的乡村景观----顺应自然、趋利避害
2. 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宅高田低”的空回格局----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形成了一种人地和谐的乡村景观
3. 我国南方传统土楼----圆楼和方楼----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1. 城镇的色调、色彩---- 深厚的文化底蕴
(1)我国江南城镇----粉墙黛瓦
(2)意大利佛罗伦萨----黄橙交织
(3)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颜色五彩缤纷
2. 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1)一所民居有其文化意蕴
(2)一座城镇反映某种价值追求
3. 城镇景观的设计要融合地域文化
[课堂练习]
(2015·江苏地理,1~2)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
读图回答(1)~(2)题。
(1)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 )
A.文化底蕴深厚B.商业繁荣发达
C.人口高度集聚D.水陆交通便利
(2)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 )
A.行政功能为主B.军事功能为主
C.文化功能为主D.经济功能为主
答案(1)D (2)A
第(1)题,本题考查城市区位因素。
据图分析,当时东京城位于水陆交通枢纽,人口高度集聚,商业繁荣发达,最有利条件选择D项。
第(2)题,考查城市功能。
东京当时为北宋都城,以行政功能为主,A项正确。
[布置作业]
举例说明城乡景观反映地域文化。
六、教学反思
1.乡村土地利用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周围。
在村落内部,住宅往往围绕公共服务设施分布。
2.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复杂,常形成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不同功能区。
3.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受经济、政策、文化、环境、规划等因素的影响,随城镇的发展而变化。
4.合理利用城乡空间,具有改善环境、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传承历史和文化等重要意义。
5.城镇化也称城市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6.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区域的发展相互促进。
7.世界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紧密相关,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特点: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水平低,但目前发展速度快。
8.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失业率高、贫困等问题,需要在城镇化的过程中解决。
9.在城市管理中,地理信息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
10.文化与我们息息相关,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各自特点,文化景观蕴含着地城文化。
11.地城文化影响聚落中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建筑景观、建设规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