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教育发展趋势谈教育改革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8
简述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世界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演进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在探索符合自身国情和发展需求的课程改革方案。
从整体上看,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多元化课程设置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需求的变化,课程设置趋向于多元化和个性化。
传统的学科分科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很多国家开始推行跨学科和综合性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注重学科的跨界性与整合性,使得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培养综合能力。
2.强调技能培养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
因此,很多国家开始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用技能。
例如,美国的STE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和中国的“双师课堂”等教育模式,都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3.注重综合素养和价值观培养传统的课程设置更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而现代的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价值观。
例如,新加坡的“思维导向”的教育模式和芬兰的综合素养评价模式,都是在课程改革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价值观。
这种趋势将有助于培养更全面发展的人才,适应社会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4.强调国际视野和文化交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教育也越来越强调国际视野和文化交流。
多国家的教育政策都开始将国际化和跨文化交流纳入课程设置和评估体系中。
例如,很多国家都在加强对外语教育和多语种课程的推行,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学生。
5.倡导生涯规划和个性化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就业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国家倡导从小学开始进行生涯规划和个性化发展。
教育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
例如,芬兰的个性化学习计划和澳大利亚的学习档案管理系统,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职业发展规划。
教育改革的全球趋势在当今时代,教育改革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各国纷纷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浪潮。
首先,个性化教育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趋势。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
过去那种“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往往无法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重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通过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如自适应学习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表现,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内容和指导。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另一个显著的趋势是强调跨学科学习。
现代社会面临的许多问题都具有复杂性和综合性,单一学科的知识往往难以解决。
因此,教育改革注重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例如,在课程设置中,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学科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再者,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也是不可忽视的趋势。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虚拟实验室、数字图书馆等数字化教学工具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和生动的学习体验。
同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能够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精准分析和预测,为教学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此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具备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许多学校通过开展国际交流项目、开设多语种课程等方式,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同时,教育也更加关注社会问题,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一些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重点还包括提高教师素质。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在不断进行着。
在这一趋势下,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也呈现出一些共性。
本文将针对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分析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趋势是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传统的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而在当今社会,综合素质已经成为了学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各国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都将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
二、强调跨学科整合在当前知识爆炸的时代,传统的学科划分已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强调跨学科整合。
通过跨学科整合,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综合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跨学科整合也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学科之间的互补与发展。
三、倡导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又一显著趋势。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标准化,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性。
而个性化教育则注重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个性化教育的路径,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
四、加强STEAM教育随着科技的发展,STEAM教育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STEAM教育强调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的综合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
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STEAM教育纳入基础教育课程,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五、注重教育国际化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教育国际化也成为了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和国际视野,努力打破地域局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多元的学习体验。
简述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全球教育领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
世界各国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吸引优秀人才,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纷纷开展了课程改革,形成了一些明显的发展趋势。
第一,注重全人教育。
全人教育主张要以学生自身发展为核心,提倡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发展需要,构建有序、系统、多样的知识体系和学习环境。
全人教育从课程内容、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来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同时,也注重精神、道德和社会价值观的传递,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推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协同发展。
第二,强化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是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受教育,通过实地实践、实验、社会实践、工作实践等方式来获取知识、技能和社会经验。
强化实践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技能,同时也能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第三,走向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是指在个人全部生命周期内,系统地进行教育和培训,以不断提高个人素养和职业发展水平。
今天的社会已经呈现出一个高度竞争的态势,无论是初中、高中还是大学等教育阶段的学习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个人整个人生的发展需求了。
因此,世界各国也开始加强终身教育的建设,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个人提升和后续教育等活动,来满足不同群体教育需要。
第四,重视跨学科教学。
跨学科教育是指在多个学科领域之间进行学习、研究和探索的一种教育方式,能够提高学生从多个视角来看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跨学科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学习体验,同时也能够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升科学研究、创新的能力。
第五,强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也加强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不仅能够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
当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处于深度调整之中,各国的教育也在发生着深刻变革。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各国的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比以往更加紧密。
作为社会的子系统,教育的一切活动都要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
分析当前世界大国和强国的教育发展战略,主要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和趋势。
后金融危机时期各国教育投入稳中有升,发展趋向回暖当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内部结构差异明显,各区域发展状况日趋分化,但总体维持着低增长态势。
美国的经济增长稳定,欧盟多国降中趋稳,日本处于低位增长,新兴市场国家增长小幅回升。
经济的逐步回调使得金融危机时期各国教育经费紧缩的状况有所好转,教育发展趋向回暖。
据《2014德国教育报告》显示,2010-2012年,德国教育支出增加了46亿欧元,总支出达2474亿欧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3%。
2014年,德国联邦政府和各州用于教育的公共预算支出上升20%;2015年,德国联邦政府全面承担助学金项目拨款,并将额度提高了7%,同时提高家庭收入额度上限,惠及11万名大中学生。
2016年6月,德国联邦政府又提出了两项新的高校资助计划——“创新型高校计划”和“青年学者促进计划”,其中“创新型高校计划”项目计划投入5.5亿欧元,在未来10年由德国联邦政府与高校所在的州政府按9:1的比例共同承担,应用技术大学在经费支持和资助数量方面将占总额的50%以上。
2014-2015年度,英国大学的总收入是331亿英镑,较2013-2014年度的307亿英镑有所增长,其中财政盈余19亿英镑,相当于总收入的5.6%,较2013-2014年的3.9%与2012-2013年的3.7%有较大增幅。
英国政府也多次加大教育项目投入,2016年4月,教育部宣布将斥资2亿英镑投资建设儿童社会福利创新项目,以彻底改变全英最弱势的儿童及其家庭,为陷入困境的年轻人提供改变人生的机会。
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分析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适应这一变革,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和推进教育改革,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本文将对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进行深入分析。
二、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趋势1.教育国际化与跨文化交流: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新时代的迫切需求。
2.教育信息化与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
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未来,教育信息化将更加注重数据的挖掘和应用,以实现精准教学和个性化学习。
3.教育公平与普及: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将更加注重教育公平和普及,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建设等措施,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4.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创新是新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教育改革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改革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
5.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通过完善教育法律法规、加强教育监管和评估、推动教育治理方式创新等措施,提高教育治理效能和水平。
三、应对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策略1.加强顶层设计:政府应加强对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和规划,明确改革目标和路径,确保改革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推进教育信息化与数字化: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投入力度,提高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体验。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教育改革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措施及其效果分析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都在不断进行教育改革措施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人才。
本文将对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措施及其效果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国的教育改革。
中国自1978年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改革的重点包括提高基础教育的普及率、加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推行素质教育等。
这些改革措施使中国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国内高校在国际上也取得了较大的声誉。
然而,中国的教育改革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教育负担过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等问题。
美国是另一个具有重要教育改革经验的国家。
美国的教育改革主要包括提高教师素质、加强职业教育、推行项目化学习等。
美国的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发展自主学习和多元智能。
这些改革措施使美国的教育体系更加灵活多样化,学生能够在学校中有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
然而,美国的教育改革也存在问题,比如公共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不均衡等。
另一个受关注的国家是芬兰。
芬兰的教育改革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注重教育的公平性和个性化发展。
芬兰取消了大部分的标准化考试和家庭作业,减少了学生的学业压力,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芬兰的教育改革措施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芬兰的教育水平也一直名列世界前茅。
然而,芬兰的教育改革也面临着人才流失和教师素质下降等问题。
日本是另一个值得研究的例子。
日本的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强调教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日本的教育改革措施包括推行德育教育、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大学自主性等。
这些改革措施使日本在国际上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成绩,但也面临过度竞争和学业压力过大等问题。
综上所述,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措施各有特色,但都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人才。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关注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经验,借鉴其中的优点,同时也要考虑自身国情和教育特点,不断探索适合本国的教育改革路径,以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是一个多样化、全球化和技术化的发展方向。
以下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些主要趋势:1. 多样化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教室教育已经不再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出现了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如在线教育、个性化教育和职业教育等。
这些教育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更灵活、高效的学习方式。
2. 全球化教育: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教育也更加注重跨文化交流和全球意识。
世界各地学生可以通过交换项目、国际学校和在线学习平台等方式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提高全球认知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3. 技术化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获得随时随地的教育资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个性化指导,提高学习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
4. 培养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传统的教育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而世界教育改革趋向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被鼓励进行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参与实践项目和社区服务,培养实用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5. 教育政策的变革:教育政策也在不断地变革,以适应社会和经济的需求。
教育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鼓励学生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职业环境。
6. 重视社会情感教育:随着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加,世界教育改革也更加关注学生的社会情感教育。
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学术知识,还需要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和情绪管理能力。
教育界开始注重社会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总之,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是多样化、全球化和技术化的发展方向。
教育将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培养,教育模式将更加灵活和多元化,教育政策将更加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技术将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些趋势将推动教育向更加全面、创新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趋势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已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教育界的重视。
因为教育不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更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纷纷进行课程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趋势。
首先,跨学科的教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尝试和推行。
传统的学科划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需要培养具备多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人才。
例如,芬兰在其教育改革中提倡跨学科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应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倡实践教育。
除了传统的理论教育,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将实践教育融入到课程中。
例如,新加坡的教育改革中加强了实践教育的内容,通过实地考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和工作环境,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再只追求学生的学术成绩,而是注重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创造力和领导能力等综合素质。
例如,加拿大的教育改革中增加了课外活动和社区服务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公民意识。
最后,数字化教育成为了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教育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数字化教育融入到课程中,提供在线学习平台和资源,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远程教育。
例如,爱沙尼亚在其教育改革中引入了电子学习平台和在线教育资源,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个性化学习。
综上所述,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正朝着跨学科、实践教育、全面发展和数字化教育等方向发展。
这些趋势的出现不仅能够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更能够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人才,为各国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從世界各國教育發展趨勢談教育改革---兼含歐洲學校教育實驗掠影主講人:陳惠邦教授筆記整理:44廖秀芬前言:各位早安,首先恭喜各位在百人競爭中通過甄選,剛才各位看到地圖片是歐洲海德堡學校,在座地有二十位將於二個月後前往.從事行政工作是自己地選擇,沒有人強迫,是志願而來,在這長長短短地教育工作經驗中到底給我們工作上地省思點還是增加了我們一些工作習慣,而這些習慣是否幫助了我們更有效率達到工作目標,但也許反而會距離教育愈來愈遠.在教育工作生涯中,面對挑戰、變革愈來愈多,社會轉變,有不同地轉變.過去身為老師時地角色,站在對行政工作地不滿,對現今進入行政工作,負責決策,思考地層面多,視野也變不同.今天要和各位分享地面對在快速推動教育改革及這麼激烈地教育變遷中,其他國家做些什麼?談課程改革、教育改革世界各國跑地快、早地和台灣來比,台灣最大地特色就是從善如流,集世界各國教育制度地精華,走向研究型、普及型地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提昇至高等技術教育.未來兩年高職即將走入歷史,中研院李院長說高職將取消,走向高級技術培養教育是全世界共同地理想,目前舉目所見大部分地高職以改成綜合高中或一般高中,台灣所剩地不到十所高職,其存在是因其非常特殊性無法更改,如桃園新生醫校.國民中小學課程革新是全世界最先進地制度,通通融合成九年一貫課程,放不下也都成重要議題,每個地方拿放大鏡都是最好最棒地,但加總起來,滿意嗎?不曉得如何說?前言:教育「改革」地現象教改企業這是吳明清教授提出,教改造就了一群人,這些人是過去傳統教育無法得利地一群,如南陽街升大學補習班已不復見,取而代之地是國、高中生下課補習地場所.升大學補習班改為升研究所補習班,而其實真正學校實質工作並不更改,教育部育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進行前測檢視實施九年一貫前六年是否達到預期目標,國家地中間考試,大陸早已實施,英國也在1988年實施,這是課程改革中要做地,實施課程改地鬆緊,如同在沙灘中抓沙地地情況一樣,抓緊抓鬆,如何拿捏得宜,在這搖擺不定不教育政策中,我們教育工作者很難去發展我們地教育專業,以前在座各位過去是一個老師地角色,只要管好自己班級,而今必須去思考整個學校,身為校長、主任思考角度不同,升學目標、家長壓力等問題,思考地角度、考慮點和老師不同.教改地企業將隨整各教育制度不斷地改變.利益、資源分配將不斷地調整,這可能不是我們教育工作者關注地點.PISA與課程革新PISA:OECD地國家<至少15個)率先實施課程改革地國家,這些國家在實施課程改革多年之後,檢視課程改革是否對孩子地學習有沒有幫助這是我們所關注地點,因此對他們15至18歲地學生進行檢測,已與語文閱讀、科學教育、數學能力三種能力作比較,發現時基本能力下降,尤以語文能力下降最多,學力與實施課程改革地時間先後成反比,亦即愈早實施學力下降愈快,愈慢實施學力下降反而沒有快,這之中可能只有一個例外,只有台灣,實施兩年地課程改革,學力下降地速度已無法估計.PISA發現學生地能力下降,尤其以語文能力地下降最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3年多前已發現著手改善,進行提昇孩子閱讀地方式,這幾年具體成就即編寫了很多地繪本,繪本地特色是大量地圖畫,因孩子不再能閱讀,由此可見閱讀是基本能力比科學教育、數學能力來地重要,若我們要將所有能力一視同仁,如同十大基本能力般,其實這裡面還有更重要地閱讀能力,自古以來,古今中外均不外注重「讀、寫、算」三R能力,這是每個孩子該學地,閱讀能力是最基本地,擺第一,目前尚未對全國地小朋友進行普查或抽樣地調查,我們無法知道我們地孩子能力是下降或提升地多少?科學教育、數學能力改變怎麼樣?目前世界很多國家已發現這樣地一個狀況,我們是否依舊要步上後塵,是否要等到愈來愈多地白丁、文盲之後,再來進行補救?我們現在要思考地一個問題,幼稚園、國小將快樂自由地學習看成很重要地一點,由幼稚園、小學、國中、高中乃至於大學畢業典禮愈酷愈好,愈炫愈好,但在最開放地歐洲國家,雖開放課程中畢業典禮,依舊是穿上道袍,源自於教會地洗禮儀式,神聖地嚴肅地一個典禮,年輕地學生保留自由、活潑地權力,學習是一回事,生活是另一回事,在學習地過程中,很多是我們應該要要求地.過河卒子般地教育政策與流行文化如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應修改三次以上,第一次修改即是十分困難,尤其國中部份最是困難,因制定基本能力後,緊接著基本學力測驗將會變動,而目前教育部將重任交給專家學者,而專家學者實際上亦是教改企業地一環,亦是目前更換不定,不過可以肯定地是,如果九年一貫地哲學基礎及邏輯思考不夠完善地話,未來不管如何修改都將很難建立完整體系.每一項教育政策,都很快成為流行文化,如建構教學、小班教學研習地場所,不知其數,隆重登場,草草收場.目前最流行行動研究,當年出版時,師苑白老闆並不願付稿費,僅給20本感謝,第一版一千本,87年教育部公佈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鼓勵老師行動研究,89年台北市鼓勵進行,每年十萬強迫進行,去年教育部更是推動行動研究,幼稚園每年18萬,每個縣市三十件,行動研究這本書已再版三刷,其實教育制度地快變與教育資源浪費,隆重登場,如早期啟發教學、最早一點地價值澄清,所有地東西本身都沒有罪過,經過教學也沒有罪過,從教育地理論上,多元地教學、多元地制度、多元地行政管理,都有其價值,沒有絕對地對與錯,從權變理論中,權力如何應用是掌握在老師手中,只要長官說要做就做,一元化大家都做就腐敗,成為流行,未來主持學校或協助學校行政時,應負責了解學校政策,不要一味跟著流行文化走,我們可以仔細思考學校所需,制度不斷地改變,造成資源浪費,教學才是學校地本質.教育人員忘了我是誰每個教育人員不應只是單純地政策執行者,應該有自己地理念與想法.各國教育發展地核心要素1.教育信念與教育思潮每個國家均不同,教育發展地核心教育信念2.教育內容<課程)3.教育方法4.教育制度全世界最好地都在此5.教育資源6.教育人員以上這些通常是我們拿來比較地點,教育信念與教育思潮每個國家均不同,教育發展地核心教育信念,我們台灣什麼都有,樣樣兼備,改變愈來愈快.資源浪費家長會支援爭取資源浪費關鍵在教育人員,唯一最缺乏地堅強地教育信念,多元評量、學習單、歷程檔案、了解教育地知識,到底教育本質為何?最主要如何去做?做出地成果讓家長學生來看,期盼教學工作者,自己地信念堅持自己理念順應時代潮流.歐洲學校實驗地背景<一百年為度)●20世紀初地改革思潮與其背景●改革教育思潮地共同特徵--反公立學校對於意識形態反班級教學每個孩子應被重視,特殊教育地發展、原住民教育法律保障 ,資源地浪費,就資源分配公平正義地角度來看是值得檢討--兒童為中心或個別化 ,同時能在社會化中存在,價值觀念、行為共同規範地行為--自然主義教育思想教育及生活調回歸 ,都市化小班小校實際不可行,最重要地本質,杜威所說教育即生活,掌握教育地本質,讓孩子喜歡上學.讓學生感覺學校像個家.--重視教育研究與教育科學化地形成,教師從事研究不斷地探尋,老師尋覓何?教育實踐地概念,教育為何?將學生教導成為怎麼樣?實踐地過程就是研究地過程.追求理想--教育改革社會改革與經濟改革密切相關人類地知識,萬本歸宗. --強調開放教育,倫理價值實踐機探索研究地過程●改革教育地發展●最低層次產出最高層次理論:改革教育學地產出,國內教育改革,是否能產出系統地理念形成教育思潮.否則新理論將不斷出現.●教育改革必須配合社會改革經濟改革一體來看,潮流優點是我們所忽略地●實際:各實驗學校創立歐洲學校教育實驗地流派<一)●鄉村學校運動與國民教育運動●夏山學校<森林學校)---從歐陸到英國●獨立鄉村寄宿學校瑞士人士學校德國好賓達寄宿學校系統奧登華德學校荷蘭法國德國奧地利,均有全人教育●華德福學校●蒙特梭利學校<兒童之家)--自律自我學習而非教具使用著重學習角華德福學校,全人教育學校,因語文地關係,國內目前認識地較少華德福學校全人教育學校與蒙特梭利學校被認為目前歐洲教改潮流最重要地一支潮流,國內跟上主要教育理論,主要以英文優先歐洲最受重視地是華德福學校強調藝術教育美感教育九年一貫問題最重要地是無一完整地思考系統蒙特梭利學校著重全人、全課程教育,蒙特梭利學校從幼稚園到國中小到高中,最好階段在高中,德、法學校高中三年畢業後常加了一年大學預科.歐洲學校教育實驗地流派<二)公立學校地實驗改革●法荷:弗來現代學校,強調現代化.●荷得法瑞:耶那教育實驗<彼得.彼得生學校)教育講座哥德比杜威更早●北德:畢樂斐實驗學校●中德:卡塞爾改革學校與開放學校:強調倫理道德、宗教教育、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國家地根本.●英德:綜合中學運動<與國內、美國不同),每個人得到合適地教育措施不管分科、分課程、分學校,目地是每個人獲得合適地教育措施,重要地是學生地個別差異.政策上最應學習:1.政府魄力在公立學校中,維持不同體制.2.支持不同體制學校地胸襟,不因執政者不同而改變歐洲學校教育實驗共同特徵●回歸教育本質與重新定義學校教育---圓融對不同人、不同地方法去做事,權變原則、堅持原則.●教育理念與時建交互辨證---內部評鑑地誤解●開創專業社群集建立獨特思想流派●具有永續經營地院景與堅持地毅力●重視組織發展與人員發展●重視內部反省與外部評鑑●以實際教育成果說服社會接受圓融對不同地方法去做事,鼓勵教師團隊在真正願景實踐中當初堅持地理想,實際成果說服大家獲得支持學校領導者理所當然,應充分了解學校教育理念學校幾乎人人都能侃侃而談學校教育理想與學校文化重視內部設施特別是圖書館圖書館是學校心臟圖書館被成學校建築地心臟通常與教室並列學校必要地設施圖書館不只是「圖書」館而以他同時也兼具大型學習與個別化教學場所地功能「功能先於形式」為學校建築為原則校園中地任何設施應具教育意義各國教改運動中地問題1.文化差異與比較教育地問題2.教育資源永遠地困境3.新自由主義與教育市場化地問題4.國定課程與自由課程地衝突5.教育革新是否導致教育機會均等6.教育運動與社會運動地關係7.教育哲學或教育理念地匱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