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的分型分期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733.00 KB
- 文档页数:15
治疗一、急性脑梗塞的治疗原则:个体化、分型、分期进行治疗(一)溶栓治疗:即发病后3~6小时以内进行。
可静脉给药溶栓,也可动脉给药溶栓,动脉溶栓未广泛应用于临床。
常用药物有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溶栓治疗的主要危险性和副作用是颅内出血,心源性栓塞脑出血的机会更高。
(二)抗凝治疗:常用的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必须作凝血检测。
主要的副作用是出血,其中低分子肝素较普通肝素更安全。
(三)中成药活血化瘀治疗(四)抗血小板药物:(1)阿司匹林,是经济、实惠、安全及最常规的抗血小板预防用药,最低有效剂量为50mg或75mg/天。
急性期可增加剂量至300mg/天。
用药过程不需要血液学方面的检测。
(2)抵克立得,可作为治疗用药和预防用药,剂量及用法是125~250mg/天,进餐时口服。
用药过程中应检测血象、肝功能及出凝血等。
少数病人可能出现粒细胞减少、黄疸和转氨酶升高等副作用,出血时间延长,溃疡病、血小板减少症及出血性疾病者慎用。
该药价格较阿司匹林贵。
(3)氯吡格雷:欧美已经开始使用,该药75mg与抵克立得250mg的疗效相同。
(五)降纤治疗:作用是增加纤溶系统活性和抑制血栓形成,常用药物有降纤酶、东菱精纯克栓酶及蝮蛇抗栓酶等。
发病24小时内使用。
用药过程中应检测纤维蛋白原等。
(六)血液稀释疗法:目的是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和补充血容量不足,常用药物有低分子右旋糖苷和706代血浆等。
(七)脑保护剂:(1)钙离子拮抗剂:阻止细胞内钙超载、防止血管痉挛、增加血流量。
常用药物有尼莫地平、尼卡地平、盐酸氟桂嗪和脑益嗪等。
(2)胞二磷胆碱:具有稳定细胞膜的作用。
(3)谷氨酸拮抗剂和GABA增强剂。
(4)其它:维生素E、维生素C和甘露醇也具有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的作用。
(八)康复治疗:是国外治疗脑血管病最主要的方法,一般在发病后3~7天便天始进行系统、规范及个体化的康复治疗。
(九)一般治疗:(1)调整血压,脑梗塞时要慎重使用降压药,如血压为150~160/100时不需要使用降压药。
脑梗死轻重程度判断标准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或坏死的疾病。
轻重程度的判断是医生用来确定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依据,它直接关系到治疗方案的制定和病人的康复情况。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脑梗死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一、NIHSS评分法NIHSS评分法是目前最常用的判断脑梗死程度的方法之一。
NIHSS全称为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推出。
该评分法通过观察和检查患者的神经症状以及行为反应,来评估患者的神经损害程度。
该评分法包括意识水平、肌力、感觉、语言、眼球运动等多个方面共15个项目,每个项目的得分范围是0-4或者0-2。
根据总分来判断脑梗死的轻重程度,总分越高,脑梗死程度越严重。
二、ASPECTS评分法ASPECTS评分法是一种通过头颅CT图像来评估中大脑动脉供血区域的缺血程度的方法。
ASPECTS全称为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CT Score,该评分法由加拿大阿尔伯塔州的研究人员提出,并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该评分法将中大脑动脉供血区域分为10个部分,每个部分根据缺血情况进行评分,总分为0-10分。
评分越高,脑梗死程度越轻;评分越低,脑梗死程度越重。
三、TOAST分类法TOAST分类法是根据脑梗死的病因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TOAST 全称为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它将脑梗死分为5个亚型:大动脉粥样斑块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型、其他特定原因型和未明确原因型。
其中,大动脉粥样斑块型和心源性栓塞型是两种最常见的亚型,一般都有较明确的原因和临床表现,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检查来确定。
综上所述,脑梗死轻重程度的判断有多种方法,其中包括NIHSS 评分法、ASPECTS评分法和TOAST分类法。
这些评估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为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脑梗死及其用药指导李海涛第一部分脑梗死一、概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
脑梗死是脑血管病的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脑血管病的70%。
依据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通常将脑梗死分为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脑栓塞(cerebral embolism)、腔隙性脑梗死(lacuna infarct)。
脑梗死的病因既有共性,不同类型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差异。
最常见的病因:脑血栓形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炎;脑栓塞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栓子;腔隙性脑梗死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微栓子等。
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一般特点和特殊的血管综合征或临床综合征。
脑梗死后出现的局限神经功能缺损征象,与梗死的部位、受损区侧支循环、参与供血的动脉变异以及既往脑细胞损失情况有关。
脑梗死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是否符合某一血管综合征对临床诊断脑梗死有很大的帮助。
不同类型脑梗死的治疗和预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急性期治疗方法应根据疾病的类型、发病后的治疗时间窗、疾病的严重程度、躯体的基础疾病及并发症的不同进行选择,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
脑梗死的预防性治疗也应该依据疾病的类型、危险因素的种类,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予以个体化治疗。
在脑梗死的治疗和预防当中,不断追踪和评估甚为重要。
二、脑血栓形成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梗死的60%。
是在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壁病变基础上,脑动脉主干或分支动脉官腔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使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一)病因病机1.动脉硬化动脉硬化是本病的基本病因,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常伴高血压,两者互为因果,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脑梗死TOAST分型及分型标准脑梗死是指脑动脉或其分支的血流受到阻断,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的一种疾病。
其常见症状包括突发性的头痛、言语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
对于脑梗死的治疗,不同的分型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因此,对于脑梗死的分型及分型标准的了解,对于临床的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TOAST分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脑梗死分型方法,其全称为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
该方法将脑梗死患者分为5种类型,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心源性脑梗死、小动脉病变性脑梗死、其他特定原因引起的脑梗死和未能确定原因的脑梗死。
首先,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是指由于大脑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等导致的脑梗死。
其临床表现包括肢体瘫痪、失语、偏瘫等。
治疗方面,主要采用抗血小板、溶栓、手术等方法。
其次,心源性脑梗死是指由于心脏病变导致的脑梗死。
其临床表现包括突发性头痛、面瘫、失语等。
治疗方面,主要采用抗凝、溶栓、手术等方法。
第三,小动脉病变性脑梗死是指由于小脑动脉、穿支动脉等病变导致的脑梗死。
其临床表现包括肢体轻瘫、失语、偏瘫等。
治疗方面,主要采用抗血小板、溶栓、手术等方法。
第四,其他特定原因引起的脑梗死是指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的脑梗死,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液病、血管炎等。
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因不同原因而异。
最后,未能确定原因的脑梗死是指无法确定导致脑梗死的具体原因。
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也因不同情况而异。
在TOAST分型中,脑梗死的分型不仅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有着重要意义,还对于预后的判断和康复治疗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因此,对于脑梗死的临床医生来说,了解TOAST分型及其分型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除此之外,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出现了其他的脑梗死分型方法,如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分型、Bamford分型等。
脑梗塞分期的最新标准脑梗塞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脑梗塞的分期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非常重要。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脑梗塞分期的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介绍脑梗塞分期的最新标准,希望能够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有所帮助。
一、急性期。
脑梗塞的急性期是指发病后的头几天内,病情最为严重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患者往往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如肢体无力、言语障碍等。
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急性期可以分为轻、中、重三个级别。
轻度急性期患者症状较轻,中度急性期患者症状较为严重,重度急性期患者症状十分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二、亚急性期。
亚急性期是指急性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患者的症状逐渐减轻,神经功能逐渐恢复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根据症状和神经功能的恢复程度,亚急性期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
三、慢性期。
慢性期是指脑梗塞发病后的长期恢复和康复期。
在这个阶段,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以维持和改善神经功能。
慢性期的标准主要根据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神经功能的恢复程度来划分,分为良好、一般和差三个级别。
脑梗塞分期的标准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能够帮助他们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对于患者来说,了解自己的病情分期,能够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康复计划,提高治疗的效果和康复的速度。
总之,脑梗塞分期的最新标准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脑梗塞的治疗和康复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让更多的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返健康的生活。
脑梗严重程度的分级的标准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临床上常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脑梗死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具体如下:
1. 轻型:NIHSS 评分 1~4 分,患者表现为意识清楚或轻度嗜睡,无昏迷,肌力基本正常或轻度减退。
2. 中型:NIHSS 评分 5~15 分,患者意识清醒,有嗜睡、反应迟钝,肌力减弱。
3. 重型:NIHSS 评分 16~30 分,患者意识昏睡或昏迷,肌力明显减退。
4. 极重型:NIHSS 评分 31~45 分,患者意识昏迷,伴有脑疝形成,双侧瞳孔不等大,肌力严重减退。
NIHSS 评分是评估脑梗死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医生还会结合影像学检查、临床症状等进行综合评估。
脑梗塞病因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
脑梗塞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
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编辑本段先兆症状脑梗塞的病人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有的病人一觉醒来,发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流口水,吃东西掉饭粒,举不动筷子,这就是发生了脑梗塞,常使人猝不及防。
只有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肢体麻木感,说话不清,一过性眼前发黑,头晕或眩晕,恶心,血压波动(可以升高或偏低)等短暂脑缺血的症状。
这些先兆症状一般很轻微,持续时间短暂,常常被人忽视。
临床表现梗塞的部位和梗塞面积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现的表现如下:(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
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
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临床表现中的几种。
(3)脑CT检查的意义: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66.5%~89.2%,显示初期脑出血的准确率100%。
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排除脑出血等病变。
这是十分重要的,发病早期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有截然不同的地方。
当脑梗塞发病在24小时内,或梗塞灶小于8毫米,或病变在脑干和小脑处,脑CT检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确诊断。
必要时应在短期内复查,以免延误治疗。
(4)有一种称为“腔隙性脑梗塞”的疾病,病人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因其他病而行脑CT检查发现此病,有的已属于陈旧性病灶。
这种情况以老年人多见,病人常伴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
腔隙性脑梗塞可以反复发作,有的病人最终发展为有症状的脑梗塞,有的病人病情稳定,多年不变。
一、概述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的局部性神经功能缺损。
脑梗死是导致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脑梗死的治疗原则是尽早恢复脑部血液循环,减轻脑组织损伤,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脑梗死的治疗方案。
二、治疗方案1. 早期救治(1)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脑梗死早期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部血液循环。
溶栓治疗适用于发病时间在4.5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常用的溶栓药物有阿替普酶、尿激酶等。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以防止血栓的形成和扩大,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2. 神经保护治疗(1)钙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可以减轻脑组织缺血缺氧时的细胞损伤,常用药物有尼莫地平、氟桂利嗪等。
(2)自由基清除剂:自由基清除剂可以减轻脑组织氧化应激反应,常用药物有维生素E、维生素C等。
3. 脑水肿治疗(1)甘露醇:甘露醇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减轻脑水肿,常用剂量为0.25~0.5g/kg,静脉滴注,每6~8小时一次。
(2)呋塞米:呋塞米可以增加尿量,减轻脑水肿,常用剂量为20~40mg,静脉注射。
4. 脑保护治疗(1)神经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和修复,常用药物有神经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受体等。
(2)神经干细胞移植:神经干细胞移植可以修复受损的脑组织,提高患者神经功能。
5. 支持治疗(1)营养支持: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盐饮食,保证患者营养需求。
(2)心理支持: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6. 康复治疗(1)物理治疗:通过按摩、牵引、理疗等方法,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减轻肌肉萎缩。
(2)作业治疗:通过日常生活技能训练,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3)言语治疗:针对言语障碍患者,进行言语康复训练。
三、治疗方案调整1.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如病情恶化,可增加溶栓治疗剂量或改用其他溶栓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