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的分型分期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138.50 KB
- 文档页数:47
治疗一、急性脑梗塞的治疗原则:个体化、分型、分期进行治疗(一)溶栓治疗:即发病后3~6小时以内进行。
可静脉给药溶栓,也可动脉给药溶栓,动脉溶栓未广泛应用于临床。
常用药物有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溶栓治疗的主要危险性和副作用是颅内出血,心源性栓塞脑出血的机会更高。
(二)抗凝治疗:常用的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必须作凝血检测。
主要的副作用是出血,其中低分子肝素较普通肝素更安全。
(三)中成药活血化瘀治疗(四)抗血小板药物:(1)阿司匹林,是经济、实惠、安全及最常规的抗血小板预防用药,最低有效剂量为50mg或75mg/天。
急性期可增加剂量至300mg/天。
用药过程不需要血液学方面的检测。
(2)抵克立得,可作为治疗用药和预防用药,剂量及用法是125~250mg/天,进餐时口服。
用药过程中应检测血象、肝功能及出凝血等。
少数病人可能出现粒细胞减少、黄疸和转氨酶升高等副作用,出血时间延长,溃疡病、血小板减少症及出血性疾病者慎用。
该药价格较阿司匹林贵。
(3)氯吡格雷:欧美已经开始使用,该药75mg与抵克立得250mg的疗效相同。
(五)降纤治疗:作用是增加纤溶系统活性和抑制血栓形成,常用药物有降纤酶、东菱精纯克栓酶及蝮蛇抗栓酶等。
发病24小时内使用。
用药过程中应检测纤维蛋白原等。
(六)血液稀释疗法:目的是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和补充血容量不足,常用药物有低分子右旋糖苷和706代血浆等。
(七)脑保护剂:(1)钙离子拮抗剂:阻止细胞内钙超载、防止血管痉挛、增加血流量。
常用药物有尼莫地平、尼卡地平、盐酸氟桂嗪和脑益嗪等。
(2)胞二磷胆碱:具有稳定细胞膜的作用。
(3)谷氨酸拮抗剂和GABA增强剂。
(4)其它:维生素E、维生素C和甘露醇也具有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的作用。
(八)康复治疗:是国外治疗脑血管病最主要的方法,一般在发病后3~7天便天始进行系统、规范及个体化的康复治疗。
(九)一般治疗:(1)调整血压,脑梗塞时要慎重使用降压药,如血压为150~160/100时不需要使用降压药。
脑梗死TOAST分型及分型标准脑梗死是指脑动脉或其分支的血流受到阻断,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的一种疾病。
其常见症状包括突发性的头痛、言语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
对于脑梗死的治疗,不同的分型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因此,对于脑梗死的分型及分型标准的了解,对于临床的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TOAST分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脑梗死分型方法,其全称为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
该方法将脑梗死患者分为5种类型,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心源性脑梗死、小动脉病变性脑梗死、其他特定原因引起的脑梗死和未能确定原因的脑梗死。
首先,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是指由于大脑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等导致的脑梗死。
其临床表现包括肢体瘫痪、失语、偏瘫等。
治疗方面,主要采用抗血小板、溶栓、手术等方法。
其次,心源性脑梗死是指由于心脏病变导致的脑梗死。
其临床表现包括突发性头痛、面瘫、失语等。
治疗方面,主要采用抗凝、溶栓、手术等方法。
第三,小动脉病变性脑梗死是指由于小脑动脉、穿支动脉等病变导致的脑梗死。
其临床表现包括肢体轻瘫、失语、偏瘫等。
治疗方面,主要采用抗血小板、溶栓、手术等方法。
第四,其他特定原因引起的脑梗死是指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的脑梗死,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液病、血管炎等。
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因不同原因而异。
最后,未能确定原因的脑梗死是指无法确定导致脑梗死的具体原因。
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也因不同情况而异。
在TOAST分型中,脑梗死的分型不仅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有着重要意义,还对于预后的判断和康复治疗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因此,对于脑梗死的临床医生来说,了解TOAST分型及其分型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除此之外,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出现了其他的脑梗死分型方法,如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分型、Bamford分型等。
脑梗塞分期的最新标准脑梗塞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脑梗塞的分期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非常重要。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脑梗塞分期的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介绍脑梗塞分期的最新标准,希望能够对临床医生和患者有所帮助。
一、急性期。
脑梗塞的急性期是指发病后的头几天内,病情最为严重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患者往往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如肢体无力、言语障碍等。
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急性期可以分为轻、中、重三个级别。
轻度急性期患者症状较轻,中度急性期患者症状较为严重,重度急性期患者症状十分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二、亚急性期。
亚急性期是指急性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患者的症状逐渐减轻,神经功能逐渐恢复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根据症状和神经功能的恢复程度,亚急性期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
三、慢性期。
慢性期是指脑梗塞发病后的长期恢复和康复期。
在这个阶段,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以维持和改善神经功能。
慢性期的标准主要根据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神经功能的恢复程度来划分,分为良好、一般和差三个级别。
脑梗塞分期的标准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能够帮助他们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对于患者来说,了解自己的病情分期,能够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和康复计划,提高治疗的效果和康复的速度。
总之,脑梗塞分期的最新标准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脑梗塞的治疗和康复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让更多的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返健康的生活。
脑梗严重程度的分级的标准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临床上常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脑梗死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具体如下:
1. 轻型:NIHSS 评分 1~4 分,患者表现为意识清楚或轻度嗜睡,无昏迷,肌力基本正常或轻度减退。
2. 中型:NIHSS 评分 5~15 分,患者意识清醒,有嗜睡、反应迟钝,肌力减弱。
3. 重型:NIHSS 评分 16~30 分,患者意识昏睡或昏迷,肌力明显减退。
4. 极重型:NIHSS 评分 31~45 分,患者意识昏迷,伴有脑疝形成,双侧瞳孔不等大,肌力严重减退。
NIHSS 评分是评估脑梗死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医生还会结合影像学检查、临床症状等进行综合评估。
脑梗塞病因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
脑梗塞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
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编辑本段先兆症状脑梗塞的病人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有的病人一觉醒来,发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流口水,吃东西掉饭粒,举不动筷子,这就是发生了脑梗塞,常使人猝不及防。
只有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肢体麻木感,说话不清,一过性眼前发黑,头晕或眩晕,恶心,血压波动(可以升高或偏低)等短暂脑缺血的症状。
这些先兆症状一般很轻微,持续时间短暂,常常被人忽视。
临床表现梗塞的部位和梗塞面积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现的表现如下:(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
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
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临床表现中的几种。
(3)脑CT检查的意义: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66.5%~89.2%,显示初期脑出血的准确率100%。
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排除脑出血等病变。
这是十分重要的,发病早期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有截然不同的地方。
当脑梗塞发病在24小时内,或梗塞灶小于8毫米,或病变在脑干和小脑处,脑CT检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确诊断。
必要时应在短期内复查,以免延误治疗。
(4)有一种称为“腔隙性脑梗塞”的疾病,病人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因其他病而行脑CT检查发现此病,有的已属于陈旧性病灶。
这种情况以老年人多见,病人常伴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
腔隙性脑梗塞可以反复发作,有的病人最终发展为有症状的脑梗塞,有的病人病情稳定,多年不变。
脑梗的最佳治疗方法
脑梗是指突发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变,常导致脑组织缺血性坏死甚至死亡。
治疗脑梗的最佳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急性期治疗:在脑梗发作后的4.5小时内尽早进行溶栓治疗,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脑血供,减少脑梗的程度。
常用的药物溶栓剂有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但溶栓治疗需要依据患
者的具体情况决定,不是所有病例都适合溶栓治疗。
2. 降低颅内压:脑梗导致的脑水肿和高颅压可以通过使用利尿剂、呋塞米等药物来减轻,降低颅内压力。
此外,还可以采用脱水疗法,通过调节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浓度差来降低脑细胞的水肿。
3.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阻止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预防脑梗复发。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4. 改善脑循环:可以通过进行脑血管扩张治疗,改善脑供血,促进梗死区的代谢和恢复。
脑血管扩张药物包括酚妥拉明、尼莫地平等。
5. 康复治疗:脑梗后的康复治疗非常重要。
康复治疗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设计,包括语言训练、肢体康复、认知训练等方面,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功能和社交能力。
总之,治疗脑梗的最佳方法是及早识别病情、尽早进行溶栓治
疗,并综合应用降颅压、抗血小板药物、改善脑循环和康复治疗等综合手段。
但具体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病因等因素进行个体化制定。
急性脑梗死临床分型、分期治疗(个体化治疗)原则近年来,由于CT、MRI、DSA、SPECT、TCD等技术的发明和临床应用,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已经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
虽然新疗法不断问世,新药物不断涌现,但治疗方面还没有重大突破,尤其重症脑梗死,经过多年的探索还未能证明至今所有的治疗方法有显著的疗效。
一、急性脑梗死治疗理论的进展绝大多数脑梗死是由于血栓堵塞脑供血动脉引起的,而脑细胞是人体最娇嫩的细胞,血流一旦完全阻断,持续8~l0分钟神经元就发生不可逆损害。
大量研究证明,要挽救脑组织就必须在不可逆损害发生前的短短时间内恢复血流供应。
1、缺血阈与半暗带:正常情况下脑血流量为50ml/l00g/分,当下降至30ml/l00g/分以下时,病人出现症状;当下降至20ml/l00g/分以下时,神经元电活动衰竭(电衰竭),传导功能丧失;当下降至l5ml/100g/分以下时,神经细胞膜离子泵衰竭(膜衰竭),细胞进入不可逆损害;当下降至l0ml/l00g/分以下时,细胞膜去极化,钙离子内流,细胞最终进入死亡。
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血流并未完全中断,梗死灶中心区周围存在一个缺血边缘区,这一区域内神经元处于电衰竭状态,称为半暗带(Penumbra)。
如血流马上恢复,功能可恢复正常;若缺血加重细胞进入膜衰竭,成为梗死扩大部分。
缺血阈与半暗带理论为早期溶栓复流治疗急性脑梗死带来希望,临床治疗的目的就是抢救半暗带。
目前认为迅速溶解血栓,恢复血流是最基本、最有希望的治疗方法。
大量的研究证明:血管闭塞3~6个小时内恢复血流,脑梗死还可能挽救,超过这段时间后恢复血流,不但难于挽救脑细胞,还可能引起再灌流损伤,继发出血、脑水肿,这段时间称为复流治疗时间窗(Time window)。
2、缺血瀑布理论:近年发现脑缺血、缺氧造成的能量代谢障碍—兴奋性神经介质释放—钙过量内流—自由基反应—细胞死亡等一系列缺血性连锁反应,是导致缺血性脑损害的中心环节,称之为缺血瀑布。
脑梗死的分型(最全)脑梗死的分型18-05-03 言蹊48432 + 关注献花(0) 收藏小明问,灵犀老师,脑梗死,如何分型?我看了很多,TOSAT,OCSP,CT分型,综合征分型,已晕。
灵犀医生说,问得好,当年我面试时候老师就问的这个问题。
丰俭由人,有时,简单的问题可以看出一个人思维方式。
不同的分型依据可得到脑梗死不同分型:【按起病方式和病程分型】:完全型:起病6小时内病情达高峰进展性型卒中:病情逐渐进展,可持续6小时至数天【按发病机制分型】: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脑梗塞分水岭梗死【按卒中综合征分型】大片半球综合征小片半球综合征腔隙性综合征脑干/小脑综合征【OCSP分型法】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规划(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提出的OCSP分型法。
该分型方法是1991年Bamford等在英国牛津郡社区实施大规模脑卒中调查项目时提出的新的分型方法。
它完全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分型,不依赖影像学结果。
提示闭塞血管和梗塞灶大小和部位,简单易行。
一、全前循环梗死型-TACI全前循环梗死表现为3联征,即完全大脑中动脉综合征的表现:①大脑及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意识障碍、失语、失算、空间定向力障碍等);②同向偏盲或同向偏视;③对侧3个部位(面、上与下肢)的运动和(或)感觉障碍。
如果患者存在意识障碍而不能进行脑的高级功能检查及视野检查时,则假定其存在上述这些缺陷。
二、部分前循环梗死型-PACI有以上3联征的两个,或只有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或感觉运动缺损较TACI局限。
提示大脑中动脉远端主干、各级分支或大脑前动脉及分支闭塞引起的中、小梗死。
但也可能是大脑中动脉近端主干闭塞,而从同侧大脑前后动脉经大脑表面的侧支循环代偿完全,故只引起基底节梗死,而没有大脑中动脉皮层支供血区梗死。
三、后循环梗死型-POCI后循环梗死表现为各种程度的椎基动脉综合征:①同侧脑神经瘫痪及对侧感觉运动障碍(交叉);②双侧感觉、运动障碍;③双眼协同活动及小脑功能障碍。
急性脑梗死临床分型、-分期治疗(个体化治疗)原则目录-▣脑梗死的基本知识-▣脑梗死的分型-口急重型脑梗死的分期治疗缺血阈-正常情况下脑血流量为50ml/Io0g/分-下降至30m/Io0g/分以下时,病人出现症状;-▣-下降至20ml/100g/分以下时,神经电活动衰竭(电衰竭),传导功能丧-失-下降至I5m/100g/分以下时,神经细胞膜离子泵衰竭(膜衰竭),细胞进-入不可逆损害;-下降至I0m/I0 g/分以下时,细胞膜去极化,钙离子内流,细胞最终进入-死亡脑梗死与半暗区-口半暗区: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血流并未完全中断,梗死灶中心区周围存在一-个缺血边缘区,这一区域内神经元处于电衰竭状态。
-血流马上恢复,能可恢复正常-临床救治的目的就是抢救半暗区-缺血加重细胞进入膜衰竭,成为梗-死扩大部分-最有效的手段-溶栓-血管3-6小时内-复流时间窗-恢复血流脑梗-死还可抢救治疗基本原则-缺血瀑布理论:近年发现脑缺血、缺氧造成的能量代谢障碍一兴奋性神经-介质释放一钙过量内流一自由基反应一细胞死亡等一系列缺血性连锁反应,是导致缺血性脑损害的中心环节。
-溶栓复流-治疗的基本-脑保护方法和药物目录-▣脑梗死的基本知识-▣脑梗死的分型-▣急重型脑梗死的分期治疗分型的必要性-急性脑梗死分型治疗大量临床病理研究证明急性脑梗死不是单一疾病,而-是一组包括不同的病因、严重程度、临床转归的疾病的总称。
-按病程分:定型、进展型二型或分为稳定型、改善型、恶化型三型。
-重症轻治-同一病人在病程不同时间就诊,就可以定为不同型!-按病灶大小分:大梗死、小梗死、腔隙性死等类型。
-不能适应发病急性期内!-轻症重治-如何分型?脑梗塞常用的分型方法-社区流掉及临床观察:-OCSP分型-▣-多中心临床药物试验:-TOAST分型、LSR分型(病因-临床诊断(主要病因及机制):动脉血栓性、心源性、腔隙性、其他-影像学:CT分型OCSP分型-依据临床表现迅速分型,提示受累血管及梗塞灶的大小和部位-完全前循环梗塞TACI-部分前循环梗塞PACI-腔隙性梗塞LACI-后循环梗POcITACI-多为MCA近段主干,少数颈内静脉虹吸段-大片梗塞TACI-5695-以1 AN CAI-89580-黑-120港-R-L-品:-24358:-EIBST HEITA-27小时CT-48小时CTPACI-皮层梗塞脑梗塞ocsp分型和治疗PACI-基底节梗塞。
老年人脑梗治疗最佳方案引言:脑梗是导致老年人健康问题的常见原因之一。
它可能导致脑功能衰退、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甚至死亡。
因此,老年人脑梗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老年人脑梗的最佳治疗方案,以帮助医护人员和老年患者的家属更好地了解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一、急性期治疗方案:1. 血栓溶解治疗:急性期脑梗患者可通过静脉内注射溶栓药物,如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以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
2. 血管内介入治疗:对于一些较严重的脑梗病例,介入医学技术可用于血管开通,如动脉造影、血管扩张和血栓抽吸等。
3. 抗凝治疗:抗凝药物如肝素可以用于急性期治疗,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二、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老年人脑梗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抗凝药物(如华法林)。
这些药物可预防血栓再次形成,并维持合适的血流。
2. 康复治疗:老年人脑梗后,常出现运动障碍、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问题。
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患者重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常见的康复治疗方式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认知训练等。
3. 饮食和生活方式干预:合理饮食和生活方式对老年人脑梗的康复和预防至关重要。
老年人应遵循低脂、低盐、低糖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和高纤维食物的摄入。
此外,戒烟、限制饮酒、保持适度的体育锻炼也有助于改善脑血流。
4. 心理支持:老年人脑梗后可能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需要给予积极的心理支持。
家庭成员和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提供鼓励和情感支持。
三、预防脑梗的措施:1. 干预潜在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是老年人脑梗的危险因素。
有效控制这些慢性疾病可以降低脑梗的风险。
2. 合理使用药物:老年人应遵医嘱合理使用药物,如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以预防血栓的形成。
3. 健康生活方式:老年人应保持适量的体育锻炼,戒烟限酒,饮食健康,并避免长时间久坐。
4. 定期体检:老年人应定期接受体检,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和疾病,并及早干预。
急性脑梗死分型及分期治疗全网发布:2011-06-23 19:46 发表者:郭再玉(访问人次:6117)近年来,由于CT、MRI、DSA、SPECT、TCD等技术的发明和临床应用,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已经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
虽然新疗法不断问世,新药物不断涌现,但治疗方面还没有重大突破,尤其重症脑梗死,经过多年的探索还未能证明至今所有的治疗方法有显著的疗效。
大量临床病理研究证明急性脑梗死不是单一疾病,而是一组包括不同的病因、严重程度、临床转归的疾病的总称。
决定病情轻重和预后的决定因素是闭塞血管及其引起的脑梗死灶的大小、位置。
轻者(如腔隙性脑梗死)可在数小时、l~2天内不治而愈;重者(如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引起的大片梗死)一发病即昏迷,用尽各种治疗办法也难以挽救。
因此,急性脑梗死治疗不能一概而论。
国际上有按病程把急性脑梗死分为稳定型和进展型二型或分为改善型、稳定型和恶化型三型,但这类分型缺乏确定性,同一病人在病程不同时间就诊,就可以定为不同型。
也有人采用Adama分型法,即按梗死灶大小分为:大梗死(>3cm,累及2个以上脑解剖部位)、小梗死(l.5~3cm)和腔隙性梗死(≤l.5cm)等类型。
但现在看来这种分型不能适应发病急性期内,CT、MRI尚不能充分显示梗死灶大小的情况下,迅速分型以确定需紧急治疗病例的临床要求。
国内有学者提出按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间划分为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这实际是分期治疗。
没有分型只提分期,会造成所有急性脑梗塞病人都要按此治疗的错觉。
开始治疗前必须分型,目的是区分病人的轻重缓急,以便实施针对性治疗。
这对我国以轻型病人占多数尤其重要。
因为重型轻治固然不能救治病人,而轻型重治不仅劳民伤财,浪费人力物力,也可能产生医源性损害。
临床分型对药物的疗效评价也十分重要,如治疗与对照组都选轻型病例(如腔隙性梗死),即使疗效不错,并不能说明该药物对急性脑梗死真正有疗效。
那么急性脑梗死应如何分型?建议采用英国Bamford等提出的分型。
脑梗塞脑梗塞的发病先兆1、头晕、头痛突然加重或由间断性头痛变为持续性剧烈头痛。
一般认为头痛、头晕多为缺血性脑梗塞的先兆,而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则多为出血性脑梗塞的先兆。
2、短暂性视力障碍,表现为视物模糊,或视野缺损,看东西不完整,这种现象多在一小时内自行恢复,是较早的脑梗塞预报信号。
3、语言与精神改变,指发音困难、失语,写字困难;个性突然改变,沉默寡言、表情淡漠或急躁多语、烦躁不安,或出现短暂的判断或智力障碍,嗜睡。
4、其他先兆表现,如恶心呕吐或扼逆,或血压波动并伴有头晕眼花或耳鸣,不明原因的反复鼻拙血,常为高血庇脑拙血的近期先兆。
5、困倦与嗜睡,表现为哈欠连连,特别是呼吸中枢缺氧的反应。
随着脑动脉硬化加重,动脉管腔愈来愈窄,脑缺血严重恶化・80%左右的人在缺血性脑梗塞发作5至10天前,频频打哈欠,所以,千万不要忽略了这一重要的报警信号。
6、躯体感觉与运动异常,如发作性单侧肢体麻木或无力、手握物体失落,原因不明的晕倒或跌倒,单侧面瘫,持续时间花24小时以内。
追访观察,此类现象发生后3~5年,约有半数以上的人发生缺血性脑梗塞。
7、剃须刀落地现象,是指茬刮脸过程中,当头转向一侧时,突然感到持剃须刀的手臂无力,剃须刀落地,可同时伴有说话不清,但在1~2分钟左右完全恢复正常。
这是由于颈部转动时,加重了已经硬化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导致颅脑供血不足、发生一过性脑缺血。
提示缺血性脑梗塞随时可能发生。
8、一过性黑檬,指正常人突然出现眼前发黑,看不见物体,数秒或数分钟即恢复常态,既没有恶心、头晕,也无任何意识障碍。
这是因视网膜短暂性缺血所致,提示颅内血液动力学改变或微小血栓暂时性堵塞视网膜动脉,为脑血管病的最早报警信号。
症状体征脑梗死好发者为50~60岁以上的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
约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
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
一、引言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脑部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功能障碍。
脑梗塞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脑梗塞的治疗方法及用药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本文将详细介绍脑梗塞的治疗方案及用药。
二、治疗方案1. 早期治疗(1)溶栓治疗:对于发病时间在4.5小时内的脑梗塞患者,可进行溶栓治疗。
常用的溶栓药物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
溶栓治疗可迅速恢复脑部血流,减轻脑组织损伤。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于发病时间较长的患者,可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复发率。
2. 中期治疗(1)脑保护治疗:包括脑水肿治疗、抗自由基治疗、神经保护剂等。
脑水肿治疗常用药物有甘露醇、甘油果糖等;抗自由基治疗常用药物有维生素C、维生素E等;神经保护剂常用药物有依达拉奉、胞磷胆碱等。
(2)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
康复治疗有助于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3. 晚期治疗(1)长期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于有复发风险的患者,应长期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2)抗高血压、抗糖尿病、抗高脂血症等治疗: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可降低脑梗塞的复发率。
三、用药1. 溶栓治疗(1)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剂量为0.9mg/kg,静脉滴注。
溶栓治疗应在发病后4.5小时内进行。
(2)尿激酶:剂量为100万~150万U,静脉滴注。
溶栓治疗应在发病后6小时内进行。
2.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1)阿司匹林:剂量为100~300mg/日,口服。
(2)氯吡格雷:剂量为75mg/日,口服。
3. 脑保护治疗(1)甘露醇:剂量为0.25~0.5g/kg,静脉滴注,每日1~2次。
(2)甘油果糖:剂量为1~1.5g/kg,静脉滴注,每日1~2次。
(3)维生素C:剂量为0.1~0.2g/次,每日3次,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