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坚反规划途径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5
俞孔坚《反规划途径》俞孔坚给部级领导干部的讲座——通向生态与人文理想5.1 反思传统规划方法传统的城市规划总是先预测近中远期的城市人口规模,然后根据国家人均用地指标确定用地规模,再依此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布局,这一传统途径有许多弊端,包括:弊端之一,城市与区域的整体的有机性没有得到尊重。
从本质上讲传统的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建设用地规划,首先它就把土地划了红线了。
这城市100万人口,就给你100平方公里的土地。
法定的“红线”明确划定了城市建设边界和各个功能区及地块的边界,剩下的才是自然的地方,剩下的才是农业,才是林业,甚至连绿地系统也是在一个划定了城市用地红线之后的专项规划。
它从根本上忽视了大地景观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缺乏区域、城市、及单元地块之间应有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就象文革中划分“五类分子”似的,用同样的理念来划分我们这块土地。
土地被切割了。
所以,传统方法忽略了大地是一个有机整体。
它认为大地是没有生命的,所以它可以划出一块地来,说是“城市建设用地”。
弊端之二,城市是一个多变的复杂的巨系统,城市用地规模和功能布局所依赖的自变量(如人口)往往难以预测,从而规划总趋于滞后和被动,当然,也有“超前”的规划使大量土地撂荒。
实际上都导致了城市扩张的无法和无序以及土地资源的浪费。
中国五十年来做了五十年的规划了,差不多没有一个城市说是通过预测人口能够来科学地建城市的。
深圳当时预测2000年的人口是100多万,并按此来规划,结果到2000年达到了700万,差距多大!北京更是这样,谁都没有预测准过,如果用统计学上的精确性来衡量的话,简直是荒唐。
所以,用传统预测人口的方法来预测城市和以此为依据来规划城市,是不行的。
中国五十年来,影响城市人口的主要是政策,政策变了,整个城市人口就变了。
开始就是反对城市化的,上山下乡都是把城市人口疏解到农村。
后来又鼓励城市化,现在又开始加快城市化、想尽各种方法推动城市化,城市人口迅速膨胀。
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可谓成就举世瞩目,50%的村镇人口拥入了城市。
但是,由于城镇化推进的步伐太快,城市发展普遍缺乏长远规划,使得城市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文化、城市品质方面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欠账。
近几年,各大城市相继出现“城市病”,如今对人居环境的思考不仅是专家学者的课题,亦成为了国民茶余饭后的话题,政府急需解决的城市问题。
我国继2014年开始的“海绵城市”建设后,2015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将三亚列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双修)”首个试点城市,开启了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双修”活动,希望能以此来解决“城市病”,保障并改善民生问题。
城市双修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是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
住房城乡建设部提出2017年各城市制定“城市双修”实施计划,推进一批示范城市项目;2020年,“城市双修”工作将在全国全面推开……“双修”对城市来说很大程度上就是“刮骨疗毒”,是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一场“革命”,既关系到思想观念的转变,也牵涉到对城市未来的定位。
那么,“城市双修”到底应该怎样“修”,才能化解城市野蛮生长中的“城市病”?“城市双修”是什么?“城市双修”是指“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其中生态修复是建设健康、美丽城市的基础,旨在保护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环境、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其主要内容是河岸线、海岸线和山要做好城市双修工作应注重城市“内外兼修”,才能打造出人们想要的宜居城市。
“内外兼修”才是城市发展之道文|何蓉体的修复。
简单说,就是用再生态的理念,修复城市中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用更新织补的理念,拆除违章建筑,修复城市设施、空间环境、景观风貌,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
城市“双修”是走向品质的营造修补,是城市发展由“量”的扩展转入“质”的提升的方式。
城市双修是在城市发展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时期提出的城市设计新理念和城市建设更新方法。
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城市化与城市扩张呈燎原之上势,传统城市扩张模式和规划编制方法已显诸多弊端,城市扩展前景和生态安全忧患期待具有战略眼光的城市决策者。
如同市政基础设施,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是城市及其居民持续获得自然生态服务的保障。
面对中国未来巨大的城市化前景,前瞻性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为此,文章提出了“反规划”概念,即城市规划和设计应该首先从规划和设计不建设用地入手,而非传统的建设用地规划。
“反规划”就是规划和设计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并提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景观安全格局方法。
1、问题背景:城市扩张呈燎原之势,郊区化趋势迫在眉睫,城市的生态安全期待战略性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城市化速度之惊人及其对全球的影响已经或即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最大的世界性事件,在未来近十多年时间内,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从目前的36%达到65%(吴良镛,2002; 胡序威,2000; 周一星、曹广忠,1999)。
而网络技术的应用又将使中国的城市扩张和城市形态不同于西方国家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化和城市扩张模式,已经可以预见到,网络技术的应用将推动产业结构、就业模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也必然会影响到未来中国城市的空间格局。
因此,亟待从产业转型、郊区化、环境影响、人地关系等方面对网络影响下的城市空间格局有超前认识,以便能够指导中国城市在社会经济将出现转型的情况下制定科学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城市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探讨网络影响下的中国城市空间格局合理的发展模式,对于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构筑城市交通体系、进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伴随网络时代的到来,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也已经开始,并日益严重(周一星,孟延春,2000)。
“后城市”(After City, 2001)现象在中国已经出现,这意味着与城市建设有关的城市地域扩张,包括原有城市建成区的扩大,新的城市地域、城市景观的涌现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地景观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作品[2]:“反规划”之台州案例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张蕾韩西丽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 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这是一项丛区域到城市地段的跨尺度规划设计案例,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运用“反规划”途径,首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规划,以保障大地生命系统的安全和健康;应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方法,建立一个生态基础设施,满足生态防洪、生物保护、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和游憩等综合功能需要。
如同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保障居民获得的社会经济服务一样,区域和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保障城市居民能持续获得生态服务。
“反规划”途径是针对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人地关系严重恶化、现行规划方法论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提出的。
获奖项目主持人俞孔坚,李迪华带领北大团队多年来从事“反规划”与生态基础设施的理论与实践,2003年出版《城市景观之路: 与市长交流》已连续重印6次,使这一生态规划的思想在中国许多城市开始生根开花,台州就是其中一个案例。
2005年,该案例获全美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荣誉规划奖(ASLA Honor Award, Planning and Analysis)。
评奖委员会认为:该途径和案例“从环境和生态出发,进行了非常全面的分析……创造了一个能够发展出多种建筑和景观形态的城市空间结构。
”Negative Approach---The Taizhou CaseKongjian Yu, Li Dihua, Liu Hailong, Han Xili, ZhangleiThe Graduate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Peking UniversityTurenscape (Beijing Turen Design Institute)Using Taizhou City of Zhjiang Province as a case study, this display syste matically introduces the methodology of “Negative planning” approach to physi cal urban planning.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s (EI) were planned and designed a t large, medium and small scales, which are then used to define the urban growt h pattern. At the large scale, 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s were planned for flo od and storm water management,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cultural heritage pr otection and recreation; these security patterns were then integrated into the regional EI. At the medium scale, design and management guidelines were develop ed for the EI components, which are used to define the inner urban form. At the small scale, micro EI are deigned to deliver the ecological services from the regional EI into the urban fabric. Finally,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harmoni 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 and people can be achieved not just in terms of q uantity, but more in terms of pattern and spatial relationship.张永和评论北京的土人景观提出的一项从区域到城市地段的跨尺度规划设计案例,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例,运用“反规划”途径,首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规划,以保障大地生命系统的安全和健康“反规划”途径是针对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人地关系严重恶化、现行规划方法论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提出的。
浅析“反规划”理论的城市生态空间构建中的应用摘要: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带来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张。
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是从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布局入手,生态用地的布局是在建设用地布局的基础上进行的,无法从整个区域的角度把握生态系统内部的有机联系,生态用地的布局很难形成有机的生态系统。
“反规划”理念强调一种“逆”向的规划过程,“负”的规划成果,即生态基础设施,对确立城市生态空间的目标、城市生态格局的构建、城市建设用地的合理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反规划城市生态空间构建应用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5-111-021 问题的提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带来了城市用地的不断扩张。
不明智的土地利用和工程建设使大地肌体的结构和功能受到严重摧残。
目前,在城市的发展中,大多沿用传统的城市规划模式,注重先预测近中远期的城市人口规模,然后根据国家人均用地指标确定用地规模,再依此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布局。
这种方法存在的严重弊端就是从根本上忽视了大地景观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缺乏区域、城市及单元地块之间应有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同时,城市是一个多变的复杂的巨系统,城市用地规模和功能布局所依赖的自变量(如人口)往往难以预测,从而规划总趋于滞后和被动,当然,也有“超前”的规划使大量土地闲置,实际都导致了城市扩张的无序以及土地资源的浪费。
城市的规模和建设用地的功能可以是在不断变化的,而城市空间中的河流水系、绿地走廊、林地、湿地所构成的景观生态基础设施则永远为城市所必须,是需要恒常不变的。
因此,面对变革时代的城市扩张,需要逆向思维的城市规划方法,以不变应万变,即首先规划和完善非建设用地,设计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形成高效的能够维护城市居民生态服务质量、维护土地生态过程的安全的生态景观格局,从而构建良好的城市生态空间。
2 “反规划”理论概要“反规划”理论是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教授与2002年在《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一文中首次提出“反规划”(anti-planning)的概念,它是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相对于以牺牲自然过程和格局的安全、健康为代价的城市化途径而言,是城市规划和设计的一种新的工作方法。
2021年第10期现代园艺探索与争鸣———土人景观作品对中国传统园林发展的影响探析刘一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郑州450000)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传统园林作为“国粹”在城市建设中的影响也日益凸显,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土人景观是俞孔坚自1997年所领衔创办的一所规划设计研究院,以“天地———人———神”的思想为设计核心,以“反规划”作为设计的途径,通过生态设计诠释土地价值和景观设计中其作为生存艺术的重要性,因其设计手法与传统园林有较大的区别,故在社会上引起广泛争议,也亟待对其进行辩证思考。
关键词:土人景观;生态设计;传统园林1土人景观的相关理论内涵与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现状1.1土人景观的相关理论内涵土人景观是指在俞孔坚的带领下,土人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秉承基本的设计理念与思想所设计的景观、规划等项目。
自俞孔坚建立土人景观至今,团队发展十分迅速,设计规划了一系列广受社会赞誉和行业尊重的项目。
土人景观的设计理念中最重要的就是尊重时间、空间和土地,从它的许多案例中不难看出,土人景观始终秉持以土地、自然为基础,并提出许多有见解的思想,像大脚之美、野草之美等都是非常鲜明的观点,形成了属于他们自己独特的风格。
1.2中国传统园林发展现状我国的园林史自有记载以来已有3000年之久,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园林景观的发展势头迅猛,人们对景观美的意识不断提高,我国景观设计逐渐趋于成熟,但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现如今我国传统园林规划设计受到不少外来文化的影响,但很多项目形式大于功能,一味盲目地借鉴,不能体现自己文化,丢失了自己的特色,更没有从设计的功能性与合理性出发。
虽然我国园林设计在技术方面与国际的差距日益缩小,但在规划设计的大方向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概念空泛、形式多于功能等误区依然充斥当今我国传统园林的设计行业,经文献资料发现,目前我国传统园林发展普遍存在以下2个问题。
1.2.1缺少关注场所精神与生态格局。
收稿日期:2008-08-06修稿日期:2009-02-20第一作者:俞孔坚(1963-),男,浙江金华人。
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首席设计师。
主要从事土地、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和景观设计、生态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1995年获哈佛大学博士,199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同年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
1998年创办国家甲级土地、城市和景观规划设计单位———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把生态文明与城乡规划作为“生存的艺术”,倡导“白话城市”,在国际上提出景观安全格局途径,提出城市与土地的“反规划”理论,致力于国土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规划建设;分别7次被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邀请作为年会的主旨演讲人,应邀在世界30多所大学演讲。
出版著作16部,发表论文250余篇。
代表著作《生存的艺术》、《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交流》和《反规划》(建工出版社),《理想景观探源》(商务印书馆),最近著作《回到土地》(2009,三联出版社)。
俞孔坚的规划设计作品遍布全国和海外,这些作品以现代性和鲜明的中国特色,以生态和人文精神为特色,曾五度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设计和规划奖,两次获得国际青年建筑师优秀奖,两次获世界滨水设计最高奖,并获2008年世界建筑奖,2008首届国际建筑节优秀奖,2004年中国第十届美展金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
E-mail:kj@turenscape.com通讯作者:乔青(1979-),女,河北南宫人,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生态方向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
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E-mail :qiao1979@ 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 Vol.23No.3Mar.,2009第23卷第3期2009年3月Land Use Planning Guided by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Inverse Planning ”in Land Use Planning of“Dong San Xiang ”,BeijingYU Kong-jian,QIAO Qing,YUAN Hong,YAN Bin,LI Di-hua,LIU Ke(Graduate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approaches of integrating ecogical infrastructure ideas with conventional land use planning on the basis of the Inverse Planning methodogy.Methods employed include the 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 analysis,and GIS/RS technique.By taking Dong San Xiang in Beijing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defines the method to build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s with different security levels to divide zones forbidden for科学发展观下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北京市东三乡之“反规划”案例俞孔坚,乔青,袁弘,闫斌,李迪华,刘柯(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北京100083)摘要:研究目的:探讨基于“反规划”思想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和将生态基础设施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的具体途径,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城乡规划设计“反”规划理念探究一、“反规划”的概念“反规划”(Anti-planning)一词最初出现在《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俞孔坚、李迪华,2002)一文中,它是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一种新的工作方法,即城市规划和设计应该首先从规划和设计非建设用地入手,而非传统的建设用地规划。
“反规划”理论(Anti-planning Methodology)是相对于传统城市规划理论而言的,如果把“城市与环境”比作“图与底”的关系的话,传统规划理论是将城市当作“图”环境当作“底”来设计的;而“反规划”理论则是“图—底”易位,将环境作为“图”先行设计。
“反规划”理论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
“反规划”不是简单的“绿地优先”,更不是反对规划,而是一种应对快速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不确定性条件下如何进行城市空间发展的系统途径;与通常的“人口-性质-布局”的规划方法相反,“反规划”强调生命土地的完整性和地域景观的真实性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反规划”是一种景观规划途径,是一种强调通过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论,是对快速城市扩张的一种应对。
二、用“反规划”思想规划未来城乡规划景观中国的城市化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而未来如何统筹城乡规划的问题也值得大家关注。
在100多年以前,美国景观设计师克里夫兰德为美国密尼苏达的麦尼阿布里斯做规划,当时这个地方还是一个小镇,但克里夫兰德让市长和决策者购买了大面积的土地,来建立一个公园系统,而当时这里的地价还很便宜。
50年过去了,100年过去了,城市扩大了好几倍,这块场地也逐渐变为这个城市中间一个宝贵的绿地系统,使的城市的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如果没有当时设计师和决策者的果断行为,是不可能在100年后建立这么好的城市绿地系统的。
现在我们的城市绿地系统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面对未来城乡统筹的挑战,我们的态度将会变的非常重要,难道我们还要将我们未来的城市建设成今天大城市的“翻版”吗?而美国的这个景观案例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发和教育。
俞孔坚《反规划途径》俞孔坚给部级领导干部的讲座——通向生态与人文理想5.1 反思传统规划方法传统的城市规划总是先预测近中远期的城市人口规模,然后根据国家人均用地指标确定用地规模,再依此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和不同功能区的空间布局,这一传统途径有许多弊端,包括:弊端之一,城市与区域的整体的有机性没有得到尊重。
从本质上讲传统的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建设用地规划,首先它就把土地划了红线了。
这城市100万人口,就给你100平方公里的土地。
法定的“红线”明确划定了城市建设边界和各个功能区及地块的边界,剩下的才是自然的地方,剩下的才是农业,才是林业,甚至连绿地系统也是在一个划定了城市用地红线之后的专项规划。
它从根本上忽视了大地景观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缺乏区域、城市、及单元地块之间应有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就象文革中划分“五类分子”似的,用同样的理念来划分我们这块土地。
土地被切割了。
所以,传统方法忽略了大地是一个有机整体。
它认为大地是没有生命的,所以它可以划出一块地来,说是“城市建设用地”。
弊端之二,城市是一个多变的复杂的巨系统,城市用地规模和功能布局所依赖的自变量(如人口)往往难以预测,从而规划总趋于滞后和被动,当然,也有“超前”的规划使大量土地撂荒。
实际上都导致了城市扩张的无法和无序以及土地资源的浪费。
中国五十年来做了五十年的规划了,差不多没有一个城市说是通过预测人口能够来科学地建城市的。
深圳当时预测2000年的人口是100多万,并按此来规划,结果到2000年达到了700万,差距多大!北京更是这样,谁都没有预测准过,如果用统计学上的精确性来衡量的话,简直是荒唐。
所以,用传统预测人口的方法来预测城市和以此为依据来规划城市,是不行的。
中国五十年来,影响城市人口的主要是政策,政策变了,整个城市人口就变了。
开始就是反对城市化的,上山下乡都是把城市人口疏解到农村。
后来又鼓励城市化,现在又开始加快城市化、想尽各种方法推动城市化,城市人口迅速膨胀。
所以说任何数学方法都不适用,那你这个根据人口的城市规划怎么可能是可靠的呢?所以这个方法论是错的。
我们过去的城市规划大多数是滞后于城市发展的,当然也有做的很超前的。
比如北海曾经是很超前的,珠海当时也是超前的。
结果你现在到北海去看看,你到珠海去看看,宽广的马路上长了野草,机场上长了野草,负债累累,整个是所谓的超前的规划。
所以说方法不对,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是没法预测的。
如果基于人口来确定你这城市怎么做规划,来所谓的量体裁衣的话,你这个衣服永远做不好,要么是穿紧身衣,要么是穿睡衣。
弊端之三,城市与土地的关系是颠倒的。
也就是从本质上讲,传统的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的建设用地规划,城市规划做了半天,做什么?它就是为了批地,建设用地规划,就是为了盖房子。
城市的绿地系统和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实际上是被动的点缀,是后续的和候补的。
而且在现行规定里头,其它的规划是在城市整体规划框架下进行的,这本身就是错了。
从而使自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得不到保障,城市与土地的关系颠倒了。
我刚才讲,城市本来是一个生命有机体,土地是母亲,城市是一个胎儿。
古代中国“风水”就说,城市是个胎儿,城市的所在地是“胎息”。
但是我们恰恰是先造胎儿再造母亲,大地好像是不存在的。
所以你可以看到,一划到建设区以后,全部就是建设用地,自然就不存在了。
哪怕是画着公园,这个公园也是要重新推倒旧有的植被,种上花卉,种上这个观赏植被,把它做成号称为公园的人工景观。
自然植被的概念、自然地的概念是不存在的,自然系统的概念是不存在的。
弊端之四,不能适应城市开发与建设主体的转变。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城市建设主体已经从政府和国家,逐渐转变为开发商,到今天,我们的城市建设主体已不再是政府了。
计划经济时代是政府自己做规划,自己搞建设,但现在可不是这样。
现行的城市规划方法却仍然保留前苏联人传给我们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方法。
现在是政府做规划,房地产开发商来建城市。
但是开发商可比我们懂得土地的价值,开发商懂得如何去建,我们规划师根本不明白市场,结果我们非要做规划,让开发商去建,非要给他规定这个盖什么,那个盖什么。
规划师对市场不甚了解,却想着要控制市场,从而导致规划的失灵。
这显然是我们在做不该做的事情,该做的事情没做。
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呢?该做的事情就是不建设用地的规划和控制,所以需要“反规划”,就是首先我们应该确定不建设的区域和土地系统,该建设的东西让开发商去建设,不该建设的东西是政府要做的,由市长和规划局长代表公众去做,确定我们建设部门真正应该控制、应该保护的东西。
所以说规划必须反过来做,不是说去做一个建设规划,首先应该做一个不建设规划,做一棵生命之树,让城市建筑和市政功能体成为这棵生命之树上的果实。
先把母亲的健康保证好,城市自然就在上面生长了。
这就是这个理念的全部的核心。
“反规划”的思考方法就是排斥法,记得我们考托福,考不出来的时候,就把那些明显有错误的答案先排除掉,剩下可能就是对的了。
“反规划”告诉土地使用者不准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做什么。
而现行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方法规恰恰在告诉人们去开发去建设什么,而不是告诉人们首先应不做什么。
城市的规模和建设用地的功能是在不断变化的,而由国土上的河流水系、绿地走廊、林地、湿地构成的生态基础设施则永远为城市所必须,是需要恒常不变的。
因此,面对变革时代的城市扩张,需要逆向思维的国土和城市规划方法论,以不变应万变。
即,在区域尺度上首先规划和完善非建设用地,设计生态基础设施,形成高效地维护城市居民生态服务质量、维护土地生态过程安全的大地景观格局。
5.2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战略应用“反规划”理念,通过对未来区域和城市生态安全具有战略意义的景观元素和结构的规划控制,建立生态基础设施。
为此提出以下十一大战略,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关键战略:第一大战略: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城市之于区域自然山水格局,犹如果实之于生命之树。
维护区域山水格局和大地机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一大关键。
古代堪舆把城市穴场喻为“胎息”,意即大地母亲的胎座,城市及人居在这里通过水系、山体及风道等,吸吮着大地母亲的乳汁。
破坏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就切断了自然的过程,包括风、水、物种、营养等的流动,必然会使城市这一人文之胎发育不良,以至失去生命。
历史上许多文明的消失也被归因于此。
古代“风水说”称,断山断水是要断子绝孙的。
现代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告诉我们,连续的山水和自然栖息地系统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吃的三文鱼就是在林子里头的小溪里产卵,在海里头生长,如果这条河流给断了,那三文鱼也没有了;长江里头好多鱼也是这样的。
我们爱吃的武昌鱼是在武昌上游的湖泊里产卵繁殖,然后到下游的长江里生长。
河流廊道是大自然唯一的连续体,水是唯一的连续体。
来之喜马拉雅山山顶的一滴雪水,可以流到太平洋去,因为河流是连续的。
所以上游山谷和湖泊的鱼卵和幼体能够在太平洋中生长,因而有了生命的连续。
所以,这个国土只有维护它的自然过程和格局的连续性,才能有它生命的可持续性。
否则这个这块土地是死的,生命是要断绝的。
这是我们在浙江台州做的一个规划,这是个“反规划”的例子。
就是如何首先维护土地的完整性,水系整体网络的连续性,如果把这个维护好了,我们的防洪就简单多了,旱涝就不会这么严重了。
这是我们对北京西山水脉的研究,北京西山地区和整个北京地区的水脉应该得到完整的保留。
第二大战略:维护和恢复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态河流水系是大地生命的血脉,是大地景观生态的主要基础设施,污染、干旱断流和洪水是目前中国城市河流水系所面临的三大严重问题。
于是以防洪、蓄水和治理污染为口号的河流治理往往被当作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民心工程”和政绩工程来对待。
然而,人们往往把治理的对象瞄准河道本身,殊不知造成上述三大问题的原因实际上与河道本身无干。
于是乎,耗巨资进行河道整治,而结果却使欲解决的问题更加严重,犹如一个吃错了药的人体,大地生命遭受严重损害。
这些“错药”包括:1)大错之一:高堤防洪:必须认识到,在全国普遍缺水的情况下,洪水是资源。
洪水之所以变得如猛兽豺狼,只应我们没有善待河流水系。
防洪之道决不在高筑河堤,而在建立一个滞洪的湿地系统,从区域尺度上解决水资源的蓄留。
100年一遇、500年一遇的水泥堤岸可以休矣,无论从短期经济利益还是长远国土生态考虑,都告诉我们必须走区域生态之路来协调旱涝之灾的问题。
2)大错之二:水泥护堤衬底。
大江南北各大城市水系治理中能幸免此道者,几乎没有。
曾经是水草丛生、白鹭低飞、青蛙缠脚、游鱼翔底,而今已是寸草不生,光洁的水泥护岸。
水的自净能力消失殆尽,水-土-植物-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被彻底破坏;3)错之三:裁弯取直。
古代“风水”最忌水流直泻僵硬,强调水流应曲曲有情。
只有蜿蜒曲折的水流才有生气,有灵气。
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也证实了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利于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
4)大错之四:高坝蓄水。
至少从战国时代开始,我国祖先就已十分普遍地采用作堰的方式引导水流用于农业灌溉和生活,秦汉时期,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工程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
但这种低堰只作调节水位,以引导水流,而且利用自然地势,因势利导,既保全了河流的连续性,又充分利用了水资源。
大江、大河上的拦腰水坝已经给这一连续体带来了很大的损害,而当所剩无几的水流穿过城市的时候,人们往往不惜工本拦河筑坝,“美化”城市,从表面上看是一大善举,但实际上有许多弊端,包括:变流水为死水,富营养化加剧,水质下降,如不治污,则往往臭水一潭;破坏了河流的连续性,使鱼类及其它生物的迁徙和繁延过程受阻;影响下游河道景观,生境破坏;丧失水的自然形态,水之美在于其丰富而多变的形态。
城市河流中用以休闲与美化的水不在其多,而在其动人之态,其动人之处就在于自然。
第三大战略: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湿地是地球表层上由水、土和水生或湿生植物相互作用构成的生态系统。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被誉为“自然之肾”,对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
包括: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调节局部小气候,减缓旱涝灾害,净化环境,满足感知需求并成为精神文化的源泉,教育场所,等等在城市化过程中因建筑用地的日益扩张,不同类型的湿地的面积逐渐变小,趋于消失,或富营养化,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所以在城市化过程中要保护、恢复湿地,避免其生态服务功能退化,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们在填埋湿地。
我们没有一个完整的湿地概念来对待国土。
湿地是决定国土健康与否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为什么美国很早就出现湿地法、湿地保护法?湿地是维持土地水分平衡,防止洪涝灾害的关键。
中国为什么这么多洪涝灾害?湿地系统破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