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规划
- 格式:docx
- 大小:218.19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园林与反规划中国的园林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从最初的原始萌芽状态到现代形成一门涉猎广泛的学科,其设计理念、服务对象、与人和社会、自然的关系一直在不断的发展演变。
园林在社会中的功能和地位也在不断变化。
从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国社会发展过程的投影。
一、古代园林中国古代园林,或称中国传统园林或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极具艺术魅力(如图1)。
中国古代园林从商周时期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的“囿”,逐渐萌芽发展起来,形成汉代的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的“苑”。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士大夫阶层追求自然环境美,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上层的普遍风尚,文人、画家开始参与造园。
隋唐之后,大批文人、画家与造园家相结合,把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情趣,引用到园景创作上,甚至直接用绘画作品为底稿,寓画意于景,寄山水为情,逐渐把我国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园阶段,推进到写意山水园阶段。
唐朝王维是当时倍受推崇的一位,他辞官隐居到蓝田县辋川,相地造园,园内山风溪流、堂前小桥亭台,都依照他所绘的画图布局筑建,如诗如画的园景,正表达出他那诗作与画作的风格。
明、清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高峰期。
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
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
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等。
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
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
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
?到了清末,中国古典园林的成就达到了它历史的峰巅,以五千年的文明形成的模山范水、巧于因借、循序渐进、小中见大、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等艺术精髓和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
“反规划”视角下的城市森林景区生态规划作者:吴耀宇来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3期摘要:“反规划”基于尊重自然的思想,关注生态资源维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将开发控制作为规划的重点,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城市森林景区的开发思路。
在“反规划”理念的指导下,城市森林景区的规划与开发将更加重视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而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了景区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因此,“反规划”视角下的城市森林景区生态规划可以作为城市化高速发展背景下平衡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旅游开发的有效手段,能够构建城市森林景区生态安全格局,促进城市生态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反规划;城市森林景区;生态规划中图分类号:TU98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城市森林是当代城市生态结构中的重要战略点,在完善城市生态功能、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在目前的城市森林景区规划中,往往照搬传统的旅游规划甚至城市规划,在大刀阔斧进行开发的基调下用一个孤立的景区生态环境规划章节来作陪衬,没有充分考虑城市森林景区独特的景观格局和景观过程,因而在实践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规划性破坏”的问题。
因此,加强城市森林景区的生态规划研究,力争通过规划手段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宝贵的城市森林资源,能够有效地推动城市生态建设和森林生态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对培育生态文明、发展城市生态旅游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城市森林景区的发展与保护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城市化的速度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不断加快。
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我国城市数量已从新中国成立前的132个增加到目前的660个,全国城市化水平由7.3%提高到目前的45.7%。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空间拓展与城市自然景观维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出现了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挤占自然景观的现象。
原先可以起到缓冲作用的森林与城市间的过渡地带被城市建设不断挤占,许多原本位于城市近郊的森林景观逐渐与城市景观直接接壤甚至被城市完全包围,这些森林景观由于受到较强的人为干扰而形成了大面积的生态交错带,改变了原有的森林景观格局,给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实现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基于“反规划”理念的城市生态景观格局蒋稀西摘要:生态景观在现代社会中得到越发广泛的重视,“反规划”理念也在这一背景下得到提出和应用,获取了一定成果。
基于此,本文以当前城市生态景观格局相关问题作为切入点,简述不同城区生态景观比例失调、重观感轻实效等不足,再以此为基础,重点分析“反规划”理念下各类问题的应对措施,并给出各项措施具体内容。
以期通过分析明晰问题、完善理论,为后续城市生态景观格局的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反规划”理念;生态景观;生态价值;护堤工程前言:“反规划”概念是在中国快速的城市进程和城市无序扩张背景下提出的,是一种物质空间规划方法论,倡导更多的景观规划,强调通过优先进行非建设区域的控制,以应对快速的城市扩张态势。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民众在关心衣食住行之余,也在强调生活环境完善,重视生态建设,这是在城市范围内应用“反规划”理念的基础。
分析当前城市生态景观格局相关问题以及“反规划”理念下的应对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当前城市生态景观格局相关问题(一)生态景观数目不足我国城市发展的一大特点是速度极快,但大部分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过于重视基建工作,忽略了环境保护,导致城市内部生态景观数目不足的问题。
在此前的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我国城市内部绿地、生态河道等生态景观数目仅相当于英国的18%、德国的16%、美国的21%,即便人口密度比我国大的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城市生态景观数目也较我国更理想。
后续工作中,首先应在数目上着手,提升城市生态景观的总量(本节数据来源:中国环境网)。
(二)重观感轻实效观感与实效是生态景观的两个基本要素,前一个要素决定了目标对象能否成为“景观”,后一个要素决定其是否具备生态价值。
在我国部分城市中,生态景观的数目相对理想,但生态价值却较为不足,景观过于重视观感,实效性因此下降。
较为典型为如辽宁某城市的河道工程,为求强化河道美观度,该地大量应用水泥板、混凝土板,铺设于河道下方,严重影响了河道与地下部分的物质交换,生物多样性因此遭遇毁灭性破坏,后续工作中应坚决杜绝类似做法。
47摘 要:作者通过阅读《回到土地》一书后有感而发,就我国目前规划工作中普遍存在的有关环境问题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期望引导规划工作者关注环境、关注生态、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反规划;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 Abstract:By reading “Back to the Land”,the writer has some thoughts and feelings about it. The writer has been doing some thinking and exploration about environmental issues which are common in the current planning work in China. And the writer hope that it can guide the planning workers to pay careful attention to the environment, the ecology and the urban sustained development.Keywords:anti-planning;the ecology;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o t e c t i o n ;s u s t a i n e d development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2-0047-021 前言俞孔坚在《回到土地》一书中写道:这个地球给了人类足够的空间生活,但我们常常在不该住的地方住下了;在不合适的地方,用不合适的方法来建城市。
我们必须纠正现在规划和建设城市的方法,那种依据人口规模和土地需求来推算城市规模和空间布局。
然后再来巩固城市的防御体系,防止和对抗自然灾难的方法。
我们必须逆向来做我们的国土和城市生态安全规划,即以“反规划”来建立国土生态安全格局。
新锐论题:一种新的城市规划思想方法-"反规划"途径
金羊网 2006-04-16 14:59:03
□俞孔坚 李迪华
背景
1999年世界建筑师大会上,中
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
镛教授等在《北京宪章》中描绘道:
我们的时代是个“大发展”和“大
破坏”的时代。我们不但抛弃了祖先
们用生命换来的、彰显和谐人地关系
的遗产———即大地上那充满诗意
的文化景观,也没有吸取西方国家城
市发展的教训,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来梳理人与土地的关系。大地的自然系统,这个有生命的“女神”在城市化过程中遭到
彻底或不彻底的摧残。
■构建和谐人地关系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行业面临着一个严肃的话题:如何化解快速城市化导
致的人地关系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教授坚持走设计实践与研究相结合的道
路,在主持设计项目的同时,开展前沿理论和方法研究,在国际上提出中国人的理想景
观模式和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反规划”途径等,备受关注。本报特辟专栏约请俞孔坚
及其同事撰写系列文章,介绍他们近年来进行的关于“反规划”和生态基础设施的理论
探索和应用实践,以飨读者。———编者
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必须的,土地也是有限的,但是,必须认识到,自然
系统是有结构的。协调城市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决不是一个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空间格
局和质的问题,这意味着只要通过科学、谨慎的土地设计,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
生命系统的干扰是可以大大减少的,许多破坏是可以避免的。
不是简单的“绿地优先”
“反规划”概念是在中国快速的城市进程和城市无序扩张背景下提出的,主要是
一种物质空间的规划方法论。“反规划”不是简单的“绿地优先”,更不是反对规划,
而是一种应对快速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不确定性条件下如何进行城市空间发展的系统途
径;与通常的“人口-性质-布局”的规划方法相反,“反规划”强调生命土地的完整性
和地域景观的真实性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反规划”是一种景观规划途径,是一种强调
通过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论,是对快速城市扩张的
一种应对。
自然与绿地系统优先的思想不是作者的发明,我们的先辈包括Eliot(艾里奥特),
McHarg(迈克哈格)早在100多年前在美国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时,就已经有设计遵从
自然的思想。在当今中国的城市与土地忧患背景下,作者之所以用“反规划”概念,不
但希望能把一些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特别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能融入规划,更主
要的是想传达更丰富的含义,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反思城市状态:它表达了对我
国城市和城市发展状态的一种反思;(2)反思传统规划方法论:它表达了对我国几十
年来实行的传统规划方法的反思,是对流行的多种发展规划方法论的反思;(3)逆向
的规划程序:它表达了在规划程序上的一种逆向的规划过程,首先以土地健康和安全的
名义和以持久的公共利益的名义,而不是从眼前的开发商的利益和发展的需要出发,来
做规划。(4)负的规划成果:在提供给决策者的规划成果上体现的是一个强制性的不
发展区域及其类型和控制的强度,构成城市的“底”和限制性格局,而把发展区域作为
可变化的“图”,留给渐进式的发展规划和市场去完善。这个限制性格局同时定义了可
建设用地的空间,是支持城市空间形态的格局。
尊重生命土地的完整性
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进行城市规划,尊重生命土地的完整性和地域景观的真实性。
有人会问,这个“反规划”成果与传统规划途径中的非建设区域规划有何区别?如一直
沿用至今的、为阻止城市蔓延的环城绿带,城市组团之间的隔离性绿地、城市的楔形绿
地,都体现在当今的城市规划中。它们的意义与体现在“反规划”中的不建设控制区有
本质的区别。“反规划”中的不建设控制区与传统规划中有关不建设区域(如绿化隔离
带,楔形绿地)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目的不同:
“反规划”以土地生命系统的内在联系为依据,是建立在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
人文过程分析基础上的,以维护这些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为前提的。
传统规划中有关不建设区域把绿地作为实现“理想”城市形态和阻止城市扩展的
“工事”,而绿地本身的存在与土地生态过程缺乏内在联系。
次序不同:
“反规划”是主动的优先规划。在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之前确定,或优先于城市建
设规划设计。
传统规划中有关不建设区域是被动的滞后的。绿地系统和绿化隔离带的规划是为
了满足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目标和要求进行的,是滞后的;是一项专项规划。
功能不同:
“反规划”是综合的,包括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人文过程(如文化遗产保护、
游憩、视觉体验)。
传统规划中有关不建设区域是单一功能的,如沿高速公路布置的绿化隔离带,缺
乏对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文化遗产保护、游憩等功能的考虑。
形式不同:
“反规划”是系统的,一个与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遗产保护、游憩过程紧密相
关的,预设的、具有永久价值的网络;是大地生命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传统规划中有关不建设区域是零碎的,往往是迫于应付城市扩张的需要,并作为
城市建设规划的一部分来规划和设计,缺乏长远的、系统的考虑,尤其缺乏与大地肌体
的本质联系。
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Infrastructure,简称EI)是维护生命土地安全和健
康的空间格局,是城市和居民获得持续的自然服务的基本保障,是城市扩张和土地开发
利用不可突破的刚性限制。
在这里,我们强调,生态基础设施是一种空间结构(景观格局),必须先于城市
建设用地的规划和设计而进行编制。景观安全格局是判别和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的一种途
径,该途径是以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基于景观过程和格局的关系,通过景
观过程的分析和模拟,来判别对这些过程的健康与安全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格局。这些
景观安全格局构成区域和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或潜在的生态基础设施。
一种系统的规划途径
自然服务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最根本的依赖,和谐社会及和谐的城市结构和功能
关系,最终来源于人和土地的和谐关系,包括让土地告诉我们适宜的功能布局、适宜的
居住地、绿色的而快捷的交通方式以及连续而系统的游憩网络,甚至城市的空间形态。
“反规划”就是要从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入手,来建立健康和谐的城市社会和城
市形态。国内外生态规划的思想、绿地优先的思想、景观规划的传统都可以作为对“反
规划”概念的一种理解,但“反规划”是一种系统的规划途径,是一种基于前人丰富成
果的整合,而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当下规划方法论面临危机的情况下提出的,以应对疾速
的城市化进程和不确定的城市空间发展。任何离开当下中国的背景来讨论“反规划”用
语的规范性与合理性都是毫无意义的。如果规划师的城市理想的实现有赖于城市决策者
的理解和认同的话,那么,经过与上百个城市决策者的交流,作者还是婉拒了多位尊敬
的学者的劝告,而愿背千夫指责坚持使用“反规划”概念,因为它不需要更多的语言,
就可以把一个规划师对土地的忧患意识和人文情怀,让百忙之中的市长们迅速理解并牢
记,并能很快付诸有益的行动,仅此而已。如果因此能唤起同行的忧患和创新意识,则
更有抛砖引玉之感。(俞孔坚系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佛大学设计博士;李迪华系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
图:协调城市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更重要的是空间格局和质的问题
图:中山石歧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