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中国的传播1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6
隋唐时期佛教的传播和影响佛教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播和影响,而隋唐时期则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高峰期之一。
在此期间,佛教在中国社会、文化和艺术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当时社会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
一、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佛教是从西域传入中国,并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
佛教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印度、中亚、西域等地的传教士,他们通过汉语、波斯语等语言向中国人民传授佛教理论和实践,使佛教能够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
在隋唐时期,佛教受到了政治家、学者和僧侣的大力支持,社会各界纷纷涌现出了许多佛教寺庙和僧侣组织。
其中,唐代以大明寺、灵隐寺、法相寺、白马寺等寺庙最为著名。
这些寺庙中,又以大明寺的影响最为深远,成为唐代佛教的中心和发源地。
二、佛教对文化和社会的影响隋唐时期的佛教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佛教影响到了中国的人文思想,为中国文化注入了佛教的修行思想,如“菩提心”、“皈依三宝”等概念深入人心,人们在思想和道德上得到了提升。
其次,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艺术成为了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对绘画、雕塑、诗歌、音乐等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
佛教寺庙和佛像这些都成为了当时艺术发展的中心。
再次,佛教对社会生活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随着佛教的发展,一些由僧侣创办的学校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史上重要的学府,促进了社会的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
三、佛教的社会作用和意义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不仅在文化、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还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极大的作用和意义。
对于隋唐时期的政治,佛教发挥了宣传和教育的作用,通过佛教的理论和实践,“放下成见”、“不杀生”等观念的普及,缓和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压力,降低了社会的暴力和冲突。
对于宗教,佛教对社会精神道德,亦产生了长久而深远的影响,佛教鼓舞人们追求和平、仁爱且发扬人本义,有助于增进人们的智慧和快乐感,从而达成社会苏醒、心灵抚慰、道德激励的同时,更加加强了人们的信仰,对隋唐时期社会的稳定,产生了重大意义。
唐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研究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佛教与中国文化相互交融的时期。
在唐朝,佛教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信仰者不断增加,佛教文化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
那么,唐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和发展状况是怎样的呢?一、传入过程佛教传入中国,其实始于汉代,最早存世的佛教文化遗址是西汉江苏南部的广陵县大禅寺,但当时佛教传播并不广泛。
因为,汉代儒道思想比较盛行,佛教被视为外来宗教,受到排斥和压制。
直到公元67年,汉和帝下诏翻译佛经,佛教才被正式传入中国。
接下来,佛教开始在中国发生变化,进化为形态不同于印度本土佛教的汉地佛教,但佛教仍然是一种较为受限的宗教。
唐代则是佛教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
到了唐朝,由于唐玄宗多次派遣和尚赴印度访问,掌握了许多佛教翻译技术,在此基础上汇聚多方精力翻译佛典,结果将印度佛教翻译成汉文,成为中外交流的桥梁。
二、传播途径佛教在唐代传播途径主要有五种,“摄生”、“禅”、“戒”、“行”、“密”五宗。
五宗之间各有特色,内容不尽相同。
“摄生宗”主张制定饮食、睡眠、念佛等规矩,追求借自然之力达致超脱之境的修行方法;“禅宗”强调,要悟性就必须放弃争斗,超越种种人类界限;“戒宗”则强调放下利益之心、去除身心的贪欲;“行宗”核心在于超越生死轮回,汲取前人智慧与修行经验。
至于“密宗”,是将“无我”、“无我”修行方法进行最深入的层面探究,使修行者不仅获得法性平等的涅槃境界,还能提升至“胜解脱”的高处,让异象与神秘的景象见得孕甚微。
这五宗虽然各自不同,但都强调的是人心的调整与修炼,唐代人们更加追求灵性层面的生活,相信以此来获得快乐与幸福。
三、佛教对唐代社会的影响唐代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不仅带来了千百年来的影响,更成为中国文化发展进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唐代,佛教文化是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它的影响已经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甚至影响到了唐代政治的发展。
在唐代文化领域,佛教对文学、绘画、雕刻、音乐、建筑等领域均有突出贡献。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三世纪被定为印度国教,并开始向国外传播。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民族关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时至今日,国内依然寺庙林立,僧侣众多,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一派兴旺景象。
然而,对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学术界却是众说纷坛,至今未能统一,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一种观点认为佛教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国。
据晋代王嘉《拾遗记》的记载,燕昭王七年(前305),印度有道术人名尸罗,历经五年,千里跋涉来到燕都。
清代学者俞樾认为这是“佛法入中国之始”。
然而佛教于公元前三世纪才开始外传,而公元前四世纪已有印度僧人来华,显然是讲不通的。
唐代和尚道宣在《感应记》中根据《列子·仲尼篇》“丘闻西方有圣人焉”之语,断言“孔子深知佛为大圣”,即春秋时代已有佛教传入。
然而佛祖释迦牟尼仅长孔子十余岁,两人是同时代人,孔子在世时,佛教也尚处初创阶段,因此说孔子知佛也是靠不住的。
隋代费长房在《历代三宝记》中提出,秦始皇时就有利防等18个僧人带着佛经到中国教化秦始皇。
另外《释老志》根据《史记》有关张骞出使大夏的内容声称汉武帝时佛教已经传入中国。
不过此二说由于史料不够充分,并不为学术界所重视。
目前在学术界影响较大的有“西汉末说”、“西汉末东汉初说”和“东汉初说”。
这三说因年代相近,又都有正史、野史材料作证,因此各执一辞,难分高下。
其中尤以“东汉初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佛教界一直有汉明帝派使者西行求法,使佛教初传中国的说法。
据载在东汉永平七年(64),明帝梦见有神人飞行于殿前,第二天,他就向大臣询问此神的来历。
大臣博毅称:西方有得道者名“佛”,陛下梦见的恐怕就是他。
明帝就派蔡愔、秦景等人到西域求佛法。
使者到达西域的大月氏国后.遇到两位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便邀请他们来华。
于是二人便携带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来到洛阳。
明帝为此特意建造了白马寺。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其中包含了众多的思想理念和信仰体系。
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最初传入中国的是印度的大乘佛教。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佛教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教义吸引了众多的信徒,逐渐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观的影响1. 去世俗追求内心净土佛教教义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的净化与解脱。
这种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多以“隐居山水”为乐,追求个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与佛教的价值观有着相通之处。
2. 和谐与平衡佛教主张“中道”和“无我”,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产生了影响。
3. 慈悲与仁爱佛教强调慈悲与仁爱,倡导以悲心为本的情感伦理,这种价值观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亲情、友情、师生之间的情感,重视和谐相处。
三、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1. 诗词创作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代的佛教诗人们以其唯美的艺术表达方式,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佛教题材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夕》等。
2. 绘画与雕塑艺术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绘画和雕塑艺术起到了推动作用。
佛教造像和壁画多以佛陀和菩萨为题材,它们以其精巧的技艺和美丽的形象表达了佛教的思想和教义。
四、佛教对中国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的影响1. 法律与道德观念佛教教义强调世间法的制约和反思,对中国古代的法律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
佛教的价值观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影响,强调慈悲、善良和谦逊。
2. 葬礼与丧葬制度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葬礼和丧葬制度产生了影响。
佛教教义强调生死观的变化和轮回转世的观念,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葬礼仪式和丧葬习俗。
中国佛教文化的兴起和传播中国佛教文化兴起和传播佛教是一种源于印度的哲学、宗教、文化和生活方式。
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在中国经历了兴起、传播、繁荣和衰落的历程,在文化和艺术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汉朝,其传播和发展主要分为三个时期:东汉、南北朝、唐代。
在东汉时期,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国,得到了王莽朝和匈奴统治时期的推崇,开始在中国本土社会和政治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南北朝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黄金时期,佛教的流传非常广泛,许多佛教文化和艺术的代表作品诞生。
唐代是佛教在中国的最繁荣时期,佛教文化达到了顶峰,影响力遍及全国。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既受到了政治的支持,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
在中国历史上,贵族、皇帝、士人、商贾、百姓都是佛教的信仰者和受益者。
这种宏大的社会背景和信仰氛围,为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佛教的传播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传播,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播。
佛教在艺术、文学、哲学、科学等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
佛教所传授的心灵修行、禅悟境界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艺术表现主要分为建筑、雕塑、绘画和音乐等多个领域。
佛教建筑风格庄重大气,起源于南亚佛教建筑,经过数百年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佛教建筑风格。
佛教雕塑主要表现优美的形态和丰富的内容,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绘画既有肖像画,也有壁画和绢画。
佛教音乐又称偈颂,传来传去言传身教,用人声和乐器演奏,为佛教文化增添了魅力和神秘感。
中国佛教文化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遭到了一些批评和反对。
比如北宋张载、陆九渊等程朱理学学派的学者,曾公开批判佛教教义并发表了一些论文和著作。
但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无法否认佛教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随着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佛教文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
人教版古代印度佛教的传播古代印度佛教是世界上最早传入中国的宗教之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最早的传入、中期的定植与发展,以及后期的繁盛时期。
一、最早的传入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时期。
当时,由于西域的探险活动,中国与印度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加。
据史书记载,在汉武帝时期,古印度僧人摩诃迦叶禅师首次来到中国传播佛法。
随后,更多的印度僧人纷纷来到中国,佛教开始在中土生根。
在最早的传播过程中,佛教并不受到太多的关注和支持。
当时的社会主要信奉儒家思想和道教,佛教在初始阶段只能在边缘地带传播,对于中原地区的影响力有限。
二、中期的定植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的定植与发展,主要发生在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
在这个阶段,佛教逐渐融入中国社会,并与中国传统思想相互影响和融合。
在最初的几百年里,佛教主要通过翻译经典、建立寺庙和传播佛教艺术等方式进行传播。
受到这些文化形式的影响,佛教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中国社会的一部分。
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战乱的不断发生,人们对世俗生活的痛苦感加深,佛教所宣扬的超越世俗、解脱痛苦的思想逐渐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佛教在这个时期迅速发展,成为了社会上重要的信仰之一。
三、后期的繁盛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后期繁盛时期主要发生在隋唐时期。
在这一时期,佛教由被动接受变成了积极推广,国家对佛教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增加。
隋朝和唐朝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高僧在这个时期出现,佛教寺院和佛塔的建设也大量展开。
佛教的信仰方式深入人心,且在社会各个层面产生影响。
佛教的繁盛时期也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
一些追求名利的僧人滥用佛教的权威,导致佛教腐败堕落。
这也成为唐朝后期中国佛教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结:人教版古代印度佛教的传播是一个历经较长时间的过程。
从最早的传入到中期的定植与发展,再到后期的繁盛时期,佛教在中国逐渐扎根,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宗教佛教道教与儒教的传播在中国古代,佛教、道教和儒教被视为主要的宗教信仰体系,它们通过不同的传播途径和各自独特的理念,在中国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佛教、道教和儒教的起源与特点、传播途径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的传播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传入中国,深受广大民众的追随。
佛教的传播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译经、出家人交流和地方传播。
首先,佛教经典的翻译是佛教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自公元2世纪以来,随着汉朝儒学的衰落,许多学者开始致力于佛经的翻译工作。
这些翻译的经典,被广泛传播,并吸引了一大批信徒。
其次,出家人的交流也在佛教传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出家人通常是佛教教义的宣传者,他们通过文化交流、演讲和讲经等方式将佛教思想传播给人们,深受信众的尊崇。
第三,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还借助了地方文化传统。
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佛教融入了中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并形成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吸引了更多的信徒。
佛教的传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倡超越世俗欲望,追求心灵的解脱和安宁。
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社会矛盾,增强了个体对心灵追求的关注。
二、道教的传播道教是中国古代的本土宗教信仰,其核心理念是追求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境界。
道教的传播主要通过道教组织的发展和道教文化的输出。
首先,道教通过建立道观、道院等组织形式,推动了道教的传播。
这些组织为信徒提供了学习和修行的场所,也为信徒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了平台。
其次,道教文化在中国社会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道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倡导顺应自然的原则。
这种思想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对道德观念的提升。
道教的传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宣扬了反躁动、宁静无为的生活方式,对中国的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塑造作用。
三、儒教的传播儒教作为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体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唐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思想和文化传统,在中国古代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在唐代(618年-907年),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达到了一个高峰,对中国社会、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唐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受到了帝王的大力支持。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推崇佛教,并将其列为国教。
他信奉佛教的宗旨,提倡慈悲与道德,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还亲自修建佛寺,对佛教僧众进行了大规模的资助。
这些举措无疑促进了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大量的佛寺和寺庙,成为信仰之地和人们追求内心宁静的场所。
其次,唐代佛教的传播还得益于交通与文化交流的便利。
在唐代,中国的交通和通信网络已经相对完善,加上善于利用商路和航道的佛教僧人,使得佛教的经典、艺术品和传统文化得以在各地迅速传播。
佛经的翻译和传播使得中国人了解到佛教的教义和哲学思想,同时也为中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契机。
大量的佛教经典被翻译成中文,有助于普及佛教的思想和教义。
佛教的传播也带来了印度、西域等地的文化艺术品,影响了中国的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并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进步。
此外,唐代佛教的传播还与人们对精神寄托的需求紧密相关。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但同时也面临着社会动荡与阶级矛盾。
人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呈现出对心灵安抚和精神追求的需求。
佛教宣扬超越世俗的人生观和修行方式,给了人们解脱生死轮回的希望,成为了人们心灵的滋养与依靠。
据史书记载,唐代大量富有的人士亲自参与佛教的修行和事业,捐助资财支持佛教教团的建设。
这种人们对内心寄托的倾向不仅推动了佛教的发展,也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活力和资源。
最后,唐代佛教的传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使中国人在宗教信仰上多样化,并且与中国的文化、哲学等进行了融合和互动,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信仰。
“戒杀生,禁盗窃,禁邪淫,禁妄语,禁饮酒”,这些佛教教义渗透到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中,对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产生了重要影响。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播与影响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佛教传播与影响的关键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佛教经历了繁荣发展的同时,也遭遇到了一些挑战和争议。
本文将从佛教在南北朝时期的传播途径、影响和佛教的教义等多个方面来探讨这一主题。
南北朝时期,佛教传播的途径主要有经书传播、僧人传播和王室庇护等。
在经书传播方面,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佛经译共计,将佛教的经典翻译成汉语,方便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
这种传播方式使得佛教能够逐渐深入人心。
同时,南北朝时期,大量的僧人也走出寺庙,到各地弘扬佛法。
他们利用游方的生活方式,通过讲经说法、布施救济等活动,吸引了很多人加入佛教。
此外,许多王室都给予佛教以庇护和支持,推动佛教在南北朝时期的传播。
这些庇护使得佛教得以在政治和社会中发挥影响力,成为广大民众信仰和崇拜的对象。
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佛教的传播使得中国社会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佛教强调人们的内在修养和自我超越,提倡以慈悲和智慧来指导生活,因此广泛吸引了那些对尘世纷扰厌倦的人们。
佛教传播增强了人们对精神追求的意识,使得社会风气更加崇尚清净、淡泊和超脱。
另一方面,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对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佛教重视慈悲善良、舍己为人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些理念与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平、偏见和压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佛教的传播,影响了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
除了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外,佛教在南北朝时期也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艺术在南北朝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寺庙建筑、佛像造像、壁画等形式成为佛教艺术的代表。
这些艺术作品展示了佛教教义和精神追求,也传达了一种和谐、平静和美好的情感。
同时,佛教的传播也带来了一些印度文化的元素,例如梵文、传统印度音乐等,豪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然而,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传播和影响并不一帆风顺。
在这个时期,佛教面临着来自儒家和道家等其他学派的压力和质疑。
中国的佛教文化与影响力佛教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宗教,源自印度,后传入中国并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它的文化和教义影响着中国的历史、哲学、艺术和社会。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的佛教文化以及其在中国社会中所拥有的巨大影响力。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公元25年-220年)。
汉朝的朝廷崇尚与推崇佛教文化,这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佛教的传播一开始主要依赖于亲自前往印度取经的中国僧人,如最为著名的高僧玄奘。
他的佛教文化研究之旅让中国接触到更多关于佛教的教义和经典。
佛教文化在中国得到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化。
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佛教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征。
中国佛教文化注重修身养性、智慧开悟以及慈悲为怀。
这些核心价值观深深地融入到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中。
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力体现在许多方面。
首先,佛教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强调“舍弃”,主张摒除欲望和贪念,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洞悉。
这种思想观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有所补充,使中国人更加关注内心修养和个人的精神追求。
其次,佛教在中国的艺术和建筑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的许多古建筑,如敦煌莫高窟和释迦牟尼寺,都展示了佛教艺术的浓厚影响。
佛教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雕塑、绘画和建筑,在中国的艺术领域中独占一席之地。
另外,佛教文化对中国的社会与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所倡导的慈悲、善良、无私,都成为了中国社会中的重要价值观。
这种影响在中国的乡村地区尤为明显,因为佛教寺庙通常兼顾佛教教义的传播、慈善事业的开展以及社会福利的提供。
此外,佛教文化还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和教育领域。
许多古代文人墨客受到佛教文化的启发,曾经创作了众多以佛教故事和佛教思想为题材的诗歌和散文。
在教育领域,佛教文化的智慧普及于中国的书院和学堂,对学生的思想塑造和道德修养提供了重要影响。
总体而言,中国的佛教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
北魏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与道教传播一、佛教在北魏南北朝时期的传播在北魏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与发展。
北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佛教在这个时期的传播受到了皇室的支持与推崇。
首先,北魏统治者崇尚佛教,并将其作为国教予以保护和扶持。
他们积极修建佛寺,捐资赞助佛教事业,大量的地方寺庙得以兴起,佛教信仰的影响得到了进一步扩大。
其次,北魏统治者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他们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佛教传播发展的政策,如明确规定佛教僧人可以从事法会、讲经等活动,免予农业赋税,以确保他们的生活和修行。
另外,在北魏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还得到了广泛的社会支持。
佛寺聚集了大量的信徒,经常举行法会、讲经等活动,吸引了众多的人前往参与。
而且,寺庙还充当了社会救助机构的角色,为一些贫弱的人提供了食物、寄宿等救助,这些举措也为佛教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道教在北魏南北朝时期的传播与佛教一样,道教在北魏南北朝时期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传播。
道教是中国独有的宗教之一,其传播主要是通过道教高僧、道士及其组织进行的。
首先,道教在北魏南北朝时期得到了皇室的支持。
北魏统治者把道教作为皇室信仰,修建了大量的道观,并且派遣道士为皇室进行巫觋、卜筮等仪式。
这些举措让道教在政治上得到了认可,道教高僧和道士们也因此获得了社会上的尊重和崇拜,为道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道教的传播得益于寺庙组织的发展。
道观作为道教的宗教场所,承担着各种仪式和活动。
道教的组织架构相对完善,道士们通过传教活动和仪式,将道教的信仰和教义传播给更多的人。
同时,道观也承担起志愿服务、医疗救助等社会公益职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三、佛教与道教在北魏南北朝时期的交流与互动在北魏南北朝时期,佛教与道教之间并非孤立的存在,两者在传播中有着一定的交流与互动。
首先,佛教与道教在宗教理念上相互吸收与借鉴。
佛教与道教在教义和信仰上都具有一些共同之处,并且相互借鉴。
唐朝玄奘西行佛教文化的传播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是佛教文化繁荣的黄金时期。
唐代的一位伟大人物,玄奘法师,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西行求法,带回了大量的佛经和文化,极大地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下面将通过描绘玄奘西行的历程,探讨他在佛教文化传播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丝绸之路上的艰难旅程玄奘法师于唐太宗时期,西天取经的描写被拍成了一部非常有名的电影《西游降魔篇》,可以看到这段旅途是异常艰难的。
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玄奘法师义无反顾地踏上丝绸之路,向印度进发。
他在途中历经沙漠的风沙袭击、泥潭的陷阱以及食品和水源的匮乏。
这段艰难的旅程让他对佛法的追求更加坚定,也形成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西行求法的目的玄奘法师西行的目的是为了真正了解佛教,进一步学习和传播佛法。
他深知东土之国传来的佛经译本虽然丰富,但因为翻译不准确或遗漏,无法准确地传达佛陀的原意。
于是,他下定决心亲自前往佛教发源地印度,亲自翻译佛经,以确保佛法得到准确传播。
佛法的逐字逐句翻译玄奘法师在印度停留了长达17年的时间,期间专心致志地翻译了大量的佛经。
他认为佛经中的每个字句都非常重要,对于充分理解佛教的真谛至关重要。
他聘请了当地的翻译师,亲自进行再翻译和校订,力求准确无误地将佛经翻译成中文。
这一艰巨的任务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他始终如一地坚持下来。
佛教文化的传播与推广玄奘法师将翻译的佛经带回中国后,立即展开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他创办了大慈恩寺,并亲自掌握寺庙事务和僧侣的教育。
同时,他积极传授佛法,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前来听法。
在他的带领下,佛教在唐代迅速传播,影响日益扩大。
佛教艺术的发展除了佛教文化的传播,玄奘法师还对佛教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将印度艺术带回中国,推动了佛教艺术的融合和发展。
在他的倡导下,唐代佛教艺术呈现出独具特色的风采,佛像、佛塔、壁画等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对后世的影响玄奘法师的西行取经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胡乱华知识点总结五胡乱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指的是南北朝时期,也就是公元420年到589年之间的时间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政治动荡、民族迁徙等一系列重要事件,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五胡乱华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一、背景五胡乱华的背景是东晋的灭亡,东晋在416年被北方的北魏所灭,南方的刘宋继承了东晋的统治,但其统治地位并不稳固。
这为五胡的入侵及民族迁徙创造了条件。
二、五胡入侵1. 鲜卑族:鲜卑族是五胡中第一个入侵中国的民族。
他们建立了北魏,首都设置在平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魏后来统一了北方,并在439年取代刘宋,建立北魏政权。
2. 羯族:羯族是五胡中的第二个入侵民族。
他们建立了前燕、后燕两个政权,前燕首都是平阳(今河北邢台市),后燕首都是中山(今辽宁沈阳市)。
3. 拓跋部:拓跋部是鲜卑族的一个分支,他们建立了北魏政权,并取代了前燕和后燕,成为北方的统治者。
4. 吐谷浑族:吐谷浑族是藏缅语系的少数民族,他们建立了前秦政权,首都是长安(今陕西西安市)。
5. 南燕和北燕:南燕是五胡中第一个在南方建立政权的民族,首都是广陵(今江苏扬州市)。
北燕是羯族建立的政权,首都在中山。
三、民族迁徙五胡乱华时期,不仅发生了多次民族的入侵,也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1. 汉族南迁:由于五胡入侵,很多汉族人向南方迁徙,特别是东晋政权灭亡后,更加剧烈。
这种南迁严重地改变了中国北方与南方的人口分布格局。
2. 羯族、拓跋族南迁:羯族和拓跋族也在五胡乱华时期进行了南迁,他们先是占领了北方,然后逐步南下,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群体。
3. 族群融合:在五胡乱华时期,不同族群之间发生了融合和交流,民族的界限逐渐模糊,这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政治变革五胡乱华时期,中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 分裂:五胡乱华时期,中国分裂为南北两个政权,南方有刘宋等政权,北方有北魏等政权。
第19卷第6期衡水学院学报Vol. 19, No. 6佛教中国化第一人——释道安王其谭(衡水道安文化研究会,河北冀州053200)摘要:道安既不以中国既有的思想去桎梏佛学,也不原封不动地照抄印度佛教,而是在不违背佛教义理的情况下,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去诠释佛学,使佛学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道安统一“释”姓,改变服饰,使僧人生活中国化;建寺修塔,创规立制,规范僧人修行的中国化;组建译场,创建译论,注经作序,使佛教义理中国化;创宗立派,依玄解佛,使佛教信仰中国化;首倡爱国爱教、佛法不离世间,创政教关系的中国化。
正是由于道安奠定了佛教中国化、本土化的根基,才有了后来佛教在华夏大地的大发展,故被誉为“佛教中国化第一人”。
关键词:道安;佛教;中国化;冀州DOI:10.3969/j.issn.1673-2065.2017.06.008作者简介:王其谭(1947-),男,河北冀州人,衡水道安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冀州道安文化研究会会长。
中图分类号:G127.223HS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65(2017)06-0048-11 收稿日期:2017-11-03释道安(312-385年),东晋冀州安平扶柳(今衡水市冀州区扶柳城村)人①。
7岁开始读书,12岁出家,一生为佛教的中国化做出巨大贡献,被称为“东方圣人”。
佛教中国化经过了一个漫长的适应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依据魏晋玄学而创立的“六家七宗”,最有影响的、正宗的,正是道安大师创建的“本无宗”。
道安大师以玄解佛,以佛释玄,既不是以中国既有的思想去桎梏佛学,也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抄印度佛教,而是在不违背佛教义理的情况下,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去诠释佛学,使佛学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道安是开端,也是首创。
他钻研经典、编撰经录、规范僧团、严持戒律,倡导实修实证,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开了先例,正是由于道安奠定了佛教中国化、本土化的根基,才有了后来佛教在华夏大地的大发展,故被古今高僧学者誉为“佛教中国化第一人”、佛教中国化的奠基者。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融合中国是佛教的发源地之一。
佛教自公元一世纪末传入中国以来,经过了与本土文化的交融和吸收,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佛教与中国文化、哲学、艺术、社会等各个领域相互影响、交融、融合,在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最早是在东汉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的。
随着时代和地域的变迁,佛教在中国传承和发展着,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这与中国文化的影响不无关系。
佛教文化的传播离不开传播者和传播途径。
传播者主要有宣讲僧、翻译僧、礼诵僧,其中最著名的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主要传承人鸠摩罗什。
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佛经的翻译和传授,一种是佛教美术艺术的传播。
佛教的传播在佛经翻译、僧人方丈寺庙建立等领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
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启示。
佛教思想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也借助了中国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从而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
经典的大乘佛教思想也在中国得到了比较广泛的传播,其中最为广泛传播的是佛教禅宗,它又对于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佛教在中国的融合佛教在中国的恒久传承和发展远超过了印度。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中,不但在中国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遗迹,还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特色,这种文化特色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交织的程度丝毫不亚于一些中土宗教。
佛教融合在文化方面表现得更为深刻。
佛教在中国对余下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影响,教育、思想、哲学、文学、艺术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佛教中的某些观念,例如空、因果、生命等基本哲学观念;佛教中的一些美学理念,例如写意、墨槎等,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和启发。
佛教融合在艺术方面表现得更为显著。
佛教和中国传统艺术深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艺术。
典型的佛教艺术包括佛像、壁画、石刻、经幡、佛教画等等。
佛教造像艺术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大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古代雕刻和彩绘艺术的最高成就。
其它佛教文化特色物品包括佛教印章、佛教经蝶、佛教阑干等。
晋朝的佛教传播道家与佛教的交融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朝代,其间涌现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思想流派和宗教信仰。
其中,佛教和道家思想在晋朝的传播与交融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有趣的现象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晋朝佛教的传播背景、佛教与道家思想的接触、交流与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晋朝佛教传播背景晋朝时期,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变迁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政治方面,东晋后期,由于统治集团的腐败和失政,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失望和对个体心灵解脱的渴求促成了佛教在晋朝的传播。
在社会方面,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社会经济地位提升的一部分人开始关注来自印度的佛教思想。
文化层面上,晋朝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而佛教作为一种异域宗教信仰,与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也为佛教在晋朝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佛教与道家思想的接触与交流在晋朝时期,佛教与道家思想有了一定程度的接触和交流。
在此期间,佛教的禅宗与道家的思想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禅宗注重个体心灵的直接体验和解脱,与道家追求生命真谛、修养个体心性的理念相契合,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同时,佛教和道家从不同的角度对于人生的追问提供了不同的答案,两者互补互益,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佛教道家思想流派。
三、佛教对道家的影响晋朝时期,佛教对道家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使得道家的思想体系更加充实丰富。
佛教讲究个体的修行、人生的边缘性与无常性,这与道家追求自然无为、个体心性修养的理念有着一定的共通之处,为道家思想注入了新的思考和内容。
同时,佛教在晋朝的传播过程中,也与诸如中庸之道、阴阳五行等道家概念产生了交融之处,使得道家思想更加多元和开放。
四、佛教道家思想交融的例证晋朝的佛教传播过程中,佛教与道家的思想交融的例子有很多。
比如,晋代的道士王弼曾成为佛教和道家思想交融的代表,他将佛教的空性思想与道家的阴阳五行观念相结合,提出了“以无限来拟有限,以有限来拟无限”的观点,尝试解决佛教的修行方式与道家的天人合一之道的关系。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禅宗的形成、发展及其在佛教史上的影响摘要:禅宗脱胎于印度佛教中的禅学。
禅宗在印度没有突破性的发展,但在传入中国之后,却形成了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的佛教一大宗派——禅宗。
中国的禅宗在它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吸取了天台、华严、净土诸宗中国化的成功经验, 它的中国化最彻底, 对佛教文化影响也最深远。
关键字:禅宗发展中国化影响禅,在梵语中的意思是静虑,中国古代译为“思维修”,其涵义是将散乱的心念集中,进行冥想。
据传,释迦牟尼在灵山说法,手拈一朵花一语不发,众人不解其意,唯有弟子摩诃迦叶会心微笑。
释迦牟尼便把这“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佛法传给了他。
这佛法便是禅宗的要义。
摩诃迦叶被尊为禅宗的的开山鼻祖,“西天二十八祖”之首。
虽只是传说但对我们去领会其内在佛理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印度禅学更注重于冥想,主张排除一切外在干扰,进行纯直觉的体验和内心反思。
它还有坐禅修炼的方法,如“五大法门”、“四禅定”。
印度禅学是印度佛教诸多修行方式之一,尚未形成完整的世界观和认识论的教派体系。
当佛教从发源地印度向中国传播时,中国已有丰富的文化积淀,随着文化的碰撞调合,它也会创新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佛教大量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的传统文化正经历着变革。
“有晋中兴,玄风独振,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乎七篇”。
自西汉以来,社会各阶层曾极力推崇的儒学,正处于衰弱状态,文人开始追求玄学中返自然,无拘无束的生存方式。
随着儒学礼教渐渐失势,玄学之风为文人创造比较开放的环境,也同时为佛教和禅学、般若学敞开了大门。
如此儒、玄、佛三家在激烈的碰撞、调合中也找到了契合点。
于是到南北朝时代,中国文化中的玄学与印度佛学中的禅学极其自然地走到一起。
禅宗获得了借以扎根的土壤,为后来禅宗在中国大地上变革、创新直到真正形成作了重要准备。
一种外来文化移植到另一个地方和当地文化接触时,可想而知它的影响是双方面的。
印度佛教禅学在传入中国时,我们未知它的影响,但是作为印度佛学的一个部分,我们自然欣欣向之。
禅宗能在中国植根、开花、结果自然是离不开印度禅学那样一个温床,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经历了三个阶段,才结成今天的硕果。
首先,印度式的“坐禅”时期,禅作为一种修行方法可追溯至古印度婆罗门教和其他外道的瑜珈功。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就曾修习四禅、四无定色, 并结合瑜珈等修持方法创建了佛教自己的禅法。
最初, 它作为一种入定的方法, 并没有多少理论价值。
随着原始佛教的不断演化发展, 原始禅法也分化成大乘禅法和小乘禅法, 它们都有各自理论体系的禅经。
禅宗的最初形态——印度禅法也在同一时期随着禅经的译介传入中国。
从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至魏晋南北朝, 这是禅宗中国化历程中的第一个阶段。
东汉灵帝建宁年间,安世高译出《大安般守意经》, 论述如何通过默数“入息”、“出息”使人心意集中, 从而进入禅定的方法和程序。
这即是小乘禅法的数息观。
西晋末年鸠摩罗什译出了《坐禅三昧经》介绍了大乘禅法一系的“五门禅”, 系统阐述了印度佛教的禅修方法。
这一时期,译出的禅经大约有五十多部。
大乘禅法、小乘禅法不分伯仲。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印度式的坐禅仍是主流的修持方法。
它有严格的入定程序, 讲究禅师的言传身教。
当时, 禅法作为一种时尚在北方很是流行。
许多禅僧也因为打坐的工夫好而倍受尊敬。
在一般人眼里坐禅具有神秘色彩, 有不可思议的作用。
这一时期禅法的特点是坐禅的功能被无限夸大, 修持理论没有与中国文化相融合, 还有些粗糙。
修行需要日积月累, 往往尽一生精力方可略有小成, 因而不为一般中国百姓所接受。
其次,印度禅法与中国文化相互融合的“参禅”时期,从禅宗法系上称的开山初祖菩提达摩到隋末唐初开创“东山法门“的五祖弘忍, 这二百多年的时间里, 禅法有了很大的变化。
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印度苦修色彩越来越淡薄, 中国味越来越浓。
由最初一味强调”坐禅“到提倡“参禅”, 这不仅是修行方法的简化, 更是指导理论的进一步中国化。
菩提达摩本南天竺人, 在中国却有50多年, 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具有把印度禅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他“不立文字, 教外别传,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提倡“二入四行的禅法, 开了禅宗坐禅、慧悟并重的参禅之风。
达摩的弟子慧可、僧璨、道信、弘忍都分别继承和弘扬达摩祖师的佛禅理念。
慧可少为儒,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造诣。
他在此基础上对《楞迦经》、《华严经》、《法华经》等一系列佛教大乘经典的发挥, 阐述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他用“慧”简化了“定”, 在印度禅中国化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僧璨提倡持戒、坐禅。
以“息乱”, 继承了达摩以来的传统。
五祖弘忍主张修持要身居山中, 远离尘嚣, 静坐修行, 日久天长才能解脱。
这渐修的主张直接为其弟子神秀所继承。
在慧能主张顿悟的南宗禅出现以前的禅宗, 在方法上都重视“坐禅”, 主张渐修, 后人称这种禅法叫“如来禅”, 说明它还带有浓厚的印度色彩。
而慧能是中国禅的开山祖师, 他的禅法被称为“祖师禅”, 即中国式的“悟禅”。
最后,中国禅的最终完成时期: 中国特色的“悟禅”。
弘忍去世后, 神秀主张渐修的北宗和慧能主张顿悟的南宗之间展开了争夺禅宗正统地位的“南北之争”。
先是北宗得势, 南宗只能在岭南( 今广东一带) 民间流传。
安史之乱后, 南宗得到统治者扶持, 很快风行全国。
宋代以降, 北宗在中国社会湮没无闻, 南宗一统天下遂为禅宗正统。
这一时期约一百多年, 在禅宗史和中国佛教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佛教全面中国化和中国禅宗的最终形成都在这一时期。
中国禅师们吸收了中国文化的精华, 抛弃了烦琐的印度禅法, 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禅:“顿悟成佛”。
慧能禅师功不可没,他才是中国禅的实际创造者, 实现了佛教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上的革命。
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一)使繁琐的佛教实行了简易化。
随着汉代繁琐的儒家经学最后走上了穷途末路, 代之而起的是言简意赅的魏晋玄学。
隋唐的佛教亦步着汉代经学的后尘, 对印度佛教经典进行了极其繁琐的注经与解经的工作。
禅宗即以简易著称, 宣扬佛法以心传心, 不立文字, 顿悟成佛, 一扫传统佛教的繁琐哲学,使自己的佛学简捷明了, 缩小了在家出家的距离。
从而不仅能使广大的劳动人民所接受, 而且也为上层统治者所赏识。
从此,以慧能为代表的禅宗替代了佛教各宗的地位, 得到兴旺发达。
(二)使佛教进一步实现了中国化, 标志着中国佛教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汉代与魏晋时期,佛教初传,人们往往将一些不易理解的思想以道家哲学来解释;南北朝时期,佛教经典盛传,同时形成诸多学派;隋唐时期佛教开始创宗,继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之后出现了大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禅宗,禅宗的思想是融合了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的产物。
它既吸取了印度大乘空宗( 一切皆空) 和大乘有宗( 佛性为实有) 的思想, 又继承了我国儒家传统的人性论学说与道家的主静说, 它是把两种文化加以融会贯通, 又有所创新的产物, 从而使得禅宗思想在我国具有更大的生命力。
( 三) 慧能还强调佛法与世间两即不离:“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恰如求兔角。
”认为决不能离开世间去寻求解脱。
根据佛法在世间的理念, 提倡在家修行, 这是使佛教由出世转为入世的重要宣告, 继承和发展了佛陀觉悟人生而成佛,奉献人生与众生为佛, 成佛为佛都不离人世间的“人间佛教”。
六祖慧能的禅学思想奠定了禅宗的理论基础与禅行原则, 而他的弟子们将这种理论、原则贯彻到宗教实践中, 并在实际的禅行生活中将禅宗进一步发展并使之繁盛, 此后的南岳、青原两大系进而演变出五家七宗, 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
另一方面,禅宗中国化表现在组织制度上便是“丛林制度”的出现和完善。
禅宗从民间兴起, 禅师最初或隐于山林或居住山洞, 或借居律寺。
当禅众越来越多时, 禅僧为了方便自己修行和传法, 便希望有自己独立的修持场所。
百丈怀海制定的“禅门规定”便是应时之举。
他设计了禅宗独立的寺院和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 涉及禅僧的衣食住行, 作息起居, 日常威仪各个方面, 对佛教寺院的民族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怀海禅师并不照搬印度模式。
隋唐中国封建社会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僧人不事生产, 被视为游手好闲, 社会上没有多少闲钱斋僧献佛。
怀海针对这些情况, 开创了中国式“农禅”的先河。
他提倡僧众不论上下, 集体生产, 共同劳作, 平等生活。
怀海身体力行,“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 为后来禅师树立了榜样。
虽然怀海的制度在当时受到了保守佛学家的非议, 但它毕竟适应了中国社会, 至少在经济上支持了禅宗运动。
这也是禅宗能够在唐武宗灭佛后依然保持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
丛林制度使得寺院( 禅寺) 中国化, 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明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仅从理论上吸取了禅宗精华, 就连他们讲学的书院也参考了禅宗的丛林制度。
清代禅宗道盛提出了“集大成理论”, 强调对所有的佛教学派兼容并包, 这种说法超越了北宋以来所谓“宗教一致”、“禅净兼修”的主张, 涵盖的范围更加广泛, 禅师们编集了大量的禅宗典籍, 出现了众多的灯史著作。
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大变革中, 佛教各宗派试图在新时期的社会思潮中占一席之地, 遂展开了不同程度的佛教复兴活动。
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的禅宗, 有着较为丰厚的文化积淀, 在中国佛教的衰微中依然保持着一定的传承, 近现代禅师在弘扬自宗的同时, 对其他佛教宗派也采取了必要的融通与修习; 与以往的退隐山村不同,而是积极地参与社会, 兴办佛学院,组建佛教团体, 从事慈善活动, 太虚、虚云、圆瑛、来果在20 世纪禅宗的发展史上都做出了贡献。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中国佛教要发展, 必须改革, 契理契机, 适合新的社会。
禅宗僧人率先开始了以“人间佛教”为核心的革新运动许多爱国弘教的诗文发表, 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成为中国佛教实现入世转向的先导。
太虚的佛教复兴运动在普及佛教教育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果, 兴办佛教学校, 组织居士林, 发行佛教杂志。
在太虚“人生佛教”精神的感召下, 许多僧界领袖都积极地加入到这股佛教革新中来, 大师们从各自角度不同程度地推进了佛教的改革。
禅师仍是社会变革的一支重要力量。
纵观一部禅宗史, 它不仅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缩影, 而且它的发展改革决定了中国佛教的走向, 它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开端, 使中国佛教摆脱了印度佛教的束缚,建立起符合中国文化的特色, 吸引并接纳中国文人、劳动大众参与的新型佛教思想体系, 使之成为具有中国人文情怀的新兴宗教。
禅宗的出现与理论上的突破, 标志着中国佛教终于完成了由出世到入世、由宗教到现实、由佛国到人间的重大改革, 彻底改变了佛教的禅学观念和理论导向, 特别是太虚大师对佛教的改革,“人生佛教”的提出, 符合世界上一般宗教由中世纪的神学化特点向现代社会人文化特点转化的共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