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13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播佛教是源自印度的一种宗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
自从古代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它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佛教的传播进行探讨。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起源和历史背景佛教源自印度的摩揭陀地区,始于公元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
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过长期的发展和传播,最终传入中国。
在那个时期,中国正处于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于生活的意义和超越的追求有了更多的思考,因此佛教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接受。
佛教的传入为后来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二、佛教的传播途径和方式佛教传入中国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中亚地区,二是经过东南亚和中国南方的海上交通通道传入中国的东南地区。
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方式主要有翻译经典、建造佛塔和寺庙,以及传教士的宣讲等。
三、佛教在中国的融合与发展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发生了融合。
佛教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特点,也对中国的哲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中融入了佛教的元素,佛教的艺术和建筑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佛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文化,还对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风尚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佛教的智慧和教义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佛教在中国的传承与变迁佛教在中国传承发展了几十个世纪,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多次的兴衰,但在中华民族的心中始终保持着恒定的地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向世界传播的中国佛教中国佛教自古以来就积极参与了国际交流与传播,它通过丝绸之路走向中亚和东欧,通过海上交通通道传播至东南亚和日本,甚至传播至欧洲和美洲等地。
中国佛教不仅使中国的文化与世界形成了紧密的联系,也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提供了了解和学习佛教的机会。
中唐时期佛教在中国传播及影响在中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达到了一定的高峰。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始于东汉末年,发展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各个时期。
在中唐时期,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式佛教文化。
一、佛教在中唐时期的发展中唐时期,佛教逐渐从相对较小的宫廷和寺院传播至民间,成为广大民众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思想体系逐渐成型,经典翻译工作得到加强,大量佛经被译成中文,同时也开始涌现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佛教大师。
1. 佛教思想的演变中唐时期的佛教思想既遵循了佛教原教旨的基本精神,也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逐渐形成了以“融合”、“和谐”为特征的佛教文化。
作为中唐时期佛教思想的代表,法相宗提倡“唯心唯识”,认为一切现象皆由心相生。
而禅宗则更注重直接体验和禅定修行,强调“即心是佛”。
这些思想在推动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的同时,也推动了东亚佛教思想的发展。
2. 佛经翻译的发展在中唐时期,佛经翻译工作得到广泛推广和加强,大量佛经被译成中文。
其中,唐代大译师玄奘前往印度取经,取得了大量佛经原始文献,将其译成中文,为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 佛教高僧的涌现中唐时期,有很多具有影响力的佛教大师,他们的思想理论和成就极为独特。
如法相宗代表性人物唐慧能,被尊为中唐禅宗祖师,他曾集合唐代禅学之大成,形成了著名的《坛经》等。
再如,唐代著名的中观宗代表性人物唐释道宣,他提出了“瑜伽行派之中观,比较宗教之中观,重涵盖撮要,深入浅出,易学易行”的中观学说,对后世佛教思想和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中唐时期佛教文化的影响在中唐时期,佛教文化不仅在佛教信仰、思想理论、经教翻译等方面具有影响,还对中古时期的文化、社会、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 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中唐时期,佛教思想对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
佛教强调修行,强调慈悲心、菩提心,对中国社会儒道传统的“仁爱”、“道德”等概念进行了深刻的拓展和升华,使之更加深入人心。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佛教是在公元1世纪左右传入中国的。
其间,佛教的历史演变极为复杂和多样化,从印度扩散至东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等地区。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始于汉代,经历了三个阶段:前期、中期和后期。
在汉朝的大量征伐中,汉朝国王统治下的大多数地区属于匈奴,而其他地区则被分散管理。
在此期间,佛教传入中国,与道教、儒教和民间信仰共存。
佛教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思想、哲学和文化在中国深入人心,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明。
佛教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为中国人带来了精神上的安宁和庇护,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和社会。
佛教在历史上的传承和发展,体现在佛教历史的三个阶段,也反映了佛教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第一阶段是佛教传入中国的前期,即汉朝晚期至西汉末期。
在这个时期,佛教通过印度和天竺的游方僧侣传入中国。
这些僧侣带着佛经、佛像和佛教思想到达中国,开始在中国布道,劝化民众信佛。
在这一阶段,佛教与中原文化相衔接。
中国文化已经趋于成熟,儒家思想被广泛传播。
佛教思想在中国得以生根发芽,同时与中国的文明结合,从而产生了独特的佛教文化;这场融合,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和影响是深远的。
在此期间,佛教渗透入政治和日常生活,佛教教义在汉朝重要议题上引起了大量争议,最终得以获得社会和政治立足之地。
第二阶段是佛教在中国的中期,即魏晋南北朝至唐朝的时期。
在此期间,佛教渐渐地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起来。
这使得中国佛教文化又进了一步。
这也是中国佛教文化的一个高峰。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经济衰退,社会纷乱,佛教成了士人、文人的精神寄托,所以该时期的佛经多由僧侣、名士、性无异者编撰,内容丰富繁多。
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和社会机构。
佛教在文化、建筑、美术、文学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贡献。
第三阶段是唐朝,全盛时期为世界佛教的巅峰。
唐朝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高峰,是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化最为融合的时期之一。
唐朝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佛教在唐朝社会中的地位是重要的。
中国的佛教传入与发展中国佛教的传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佛教在中国的传入与发展对于中国的文化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的历史背景、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佛教传入的历史背景佛教自公元前2世纪传入中国,源于印度。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跨越了印度,传播至其他亚洲国家。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1. 印度与中国的交流: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时期,汉武帝派遣使者到西域进行外交和商贸活动,西域是印度与中国之间的重要通道。
这为佛教传入中国提供了机会。
2. 社会变革的需求:汉朝时期,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的融合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题。
佛教的理念与中国的社会需要相契合,因此也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在传入中国后,逐渐融入到中国的文化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与文字:佛教的传入带来了大量的佛经和佛教文献,推动了汉语写作和翻译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字和词汇。
2. 艺术与建筑:佛教艺术在雕塑、绘画、建筑等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对中国的美术和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思想与哲学:佛教的理念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使得中国人更关注人生意义、道德观念和修身养性等方面的问题,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正面的影响。
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1. 传入与创立: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受到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不同,遇到了一些阻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逐渐获得了认可,出现了大量的中国佛教宗派,如天台宗、禅宗、净土宗等。
2. 繁盛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的繁盛期出现在隋唐时期,当时佛教得到皇室和高层士人的支持,并发展出了许多著名的佛教学派和寺庙。
3. 壮大与衰退:佛教在中国的壮大期出现在宋元明清时期,成为中国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的作文范文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佛教是一种源自印度的宗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匿王朝,后传入中国,经历了漫长的传播过程,对中国的文化、思想、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佛教的传播历程佛教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当时由于与印度的交流增加,佛教的教义逐渐引起中国人的兴趣。
佛教的传播在汉朝时期并不十分顺利,一度受到当时国家官方的压制。
然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得到了发展和传播的机会,成为当时社会上独具特色的一种宗教信仰。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通过西北地区传入中国,以大秦国(指古印度)为主要来源,经过丝绸之路逐渐流传到内地;二是通过东南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以交趾(即越南)和琉球(即日本冲绳)为中转站,传入福建、广东等地。
两种途径使佛教最终在中国东西南北广泛传播。
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形成了不同于印度佛教的中国佛教特色。
中国佛教把中庸之道与佛学教义相结合,形成了佛教的中国化。
佛教的传播给中国思想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佛教教导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从而影响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
佛教教义主张以慈悲、喜舍、忍辱为核心,这种宽容、慈悲的理念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2. 文化艺术:佛教对中国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艺术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佛像、佛塔、石窟等艺术形式成为中国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国绘画、雕塑、建筑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3. 文学与哲学:佛教的思想观念渗透到中国的文学与哲学领域。
佛经的翻译使得中国对印度的哲学思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促进了佛教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合。
佛教的思想也激发了中国文人的创作灵感,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
4. 社会伦理与生活方式:佛教强调诸行无常、生死轮回等观念,使得中国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态度和伦理观念。
中国佛教文化的兴起和传播中国佛教文化兴起和传播佛教是一种源于印度的哲学、宗教、文化和生活方式。
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在中国经历了兴起、传播、繁荣和衰落的历程,在文化和艺术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汉朝,其传播和发展主要分为三个时期:东汉、南北朝、唐代。
在东汉时期,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国,得到了王莽朝和匈奴统治时期的推崇,开始在中国本土社会和政治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南北朝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黄金时期,佛教的流传非常广泛,许多佛教文化和艺术的代表作品诞生。
唐代是佛教在中国的最繁荣时期,佛教文化达到了顶峰,影响力遍及全国。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既受到了政治的支持,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
在中国历史上,贵族、皇帝、士人、商贾、百姓都是佛教的信仰者和受益者。
这种宏大的社会背景和信仰氛围,为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佛教的传播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传播,同时也是文化的传播。
佛教在艺术、文学、哲学、科学等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
佛教所传授的心灵修行、禅悟境界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艺术表现主要分为建筑、雕塑、绘画和音乐等多个领域。
佛教建筑风格庄重大气,起源于南亚佛教建筑,经过数百年不断的发展和创新,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佛教建筑风格。
佛教雕塑主要表现优美的形态和丰富的内容,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绘画既有肖像画,也有壁画和绢画。
佛教音乐又称偈颂,传来传去言传身教,用人声和乐器演奏,为佛教文化增添了魅力和神秘感。
中国佛教文化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遭到了一些批评和反对。
比如北宋张载、陆九渊等程朱理学学派的学者,曾公开批判佛教教义并发表了一些论文和著作。
但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无法否认佛教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随着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佛教文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
佛教在中国古代的传播与发展佛教是一种源于印度的宗教,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传播,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广泛流传的宗教之一。
佛教最早于公元前4世纪出现在印度,并于1世纪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在中国的古代,佛教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了影响深远的一种文化现象。
佛教的传播佛教最早传入中国是通过西域的丝绸之路,当时的中国正值东汉时代,国家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也十分活跃。
将佛教传入中国的主要有两种渠道,一种是商人和僧人通过陇右走廊传入,另一种是印度僧人高僧摩诃迦叶和竺法兰等人通过柬埔寨传到中国。
由于丝绸之路的通行和佛教教义的合理性与精神感染力,使佛教得以在中国迅速传播。
最早的佛教经典是由悉达多王所编撰的《律藏》和阿育王时期的经藏,通过翻译、编辑和传抄的方式,逐渐形成完整的佛教教义,并且在中国受到了乐于接受的人们的欢迎。
佛教的发展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前期的传入和发展、隋唐时期的繁荣、以及宋代之后的衰落。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初,教义的传播主要依靠的是当时已经存在的六宗道学,通过对佛教理论与道家、儒家思想的比较、融合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文化氛围。
创立了华严、涅槃、天台、禅宗等诸多宗派,同时,还传播了佛教的技术和文艺,如佛教艺术、建筑、医学、占卜等。
隋唐时期,佛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唐朝的开放政策,外交联系日益频繁,佛教文化也逐步被正式认同,佛教在政府和民间的地位和影响力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此时期,佛教寺庙数量的增加、僧人数量增加,佛教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也在逐步扩大。
从宋代以后,佛教开始走向衰落。
主要原因是中央政权对宗教的打压和禁止,以及社会大众对佛教的认识逐渐淡薄,佛教文化渐渐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漠然而过。
结语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已经历了数千年,曾经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和贡献。
在今天的中国,尽管佛教在政策上受到限制,但其文化和价值仍然深入人心,蕴藏着无限的价值和意义。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和哲学体系,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文化、思想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途径以及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时期。
当时,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东西方文化交流成为可能。
佛教作为一种源自印度的宗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逐渐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佛教的传入与当时中国社会的变革和人们对精神寄托的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
佛教的教义强调超越尘世的苦难,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与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和人们对精神安慰的渴求相契合,因此迅速得到了人们的接受。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
除了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外,还有一些佛教经典和文化传统是通过中亚、东南亚等地传入中国的。
佛教的传播途径也包括了婆罗门教和道教的影响。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使得佛教在中国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一些中国文化的元素也被融入到了佛教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佛教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核心教义包括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和空性等概念,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的思想观念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进行了对话和融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哲学体系。
其次,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佛教的传入使得中国文学中出现了大量以佛教为题材的作品,例如《法华经》、《楞严经》等。
佛教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对中国的绘画、雕塑等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艺术表现形式注重内心的宁静和灵性的追求,与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相契合,因此在中国的艺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最后,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德伦理和社会福利方面。
佛教强调慈悲和善行,鼓励人们关爱他人,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变迁│中国古代史研究佛教是一种起源于印度的宗教,其源头可追溯至公元前6世纪。
作为一种文化和宗教双重意义的东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自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开始对佛教进行尝试性接触,到唐代花开大盛,再到宋代日趋衰落,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一直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话题。
一、前秦西域大肚丸自汉朝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对西域地区保持关注和控制。
西域地区居住着许多民族和部落,其中包括薛延陀、鲜卑等等。
而且西域地区与印度紧密相连,因此佛教在西域的传播开始吸引中国的关注。
在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兼爱天下”的思想,旨在强调人道主义和爱的力量。
在此基础上,中国人逐渐变得接受佛教的思想和理念。
公元2世纪的前秦皇帝因此开始与西域的佛教僧人进行接触,在对佛教的思想进行了彻底的研究和反思之后,他将西域的大肚丸带到朝廷,并将其视为国宝。
二、唐朝的佛教繁荣唐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顶峰时期。
大量的佛教经典得以翻译成中文,从而进一步加强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唐朝皇帝也大力支持佛教的发展,不断建造寺庙和塔庙。
唐代的一些佛教高僧,例如玄奘、鉴真等人更是对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但是随着唐朝统治的逐渐衰落,佛教的繁荣也开始逐渐减退。
唐朝国内战乱不断,社会问题频发,佛教的思想在这种背景下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三、佛教的再次兴起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
在这段历史时期,出现了一个叫做太平天国的钟摆效应。
太平天国指的是一场以基督教教义和大同思想为基础而引发的乱局。
这个时期的佛教充满了信仰和激情,启发了很多反对外来侵略和控制的人们,这些人们是以佛教的思想和传统文化为基础组织起来的。
此后,佛教开始出现了全新的面貌。
佛教不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而是成为了一种文化传统。
佛教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佛教的现代发展随着中国国家的崛起和全球化的趋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又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情况佛教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传播于世界各国,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有力地推动着世界宗教的发展。
佛教自古印度传入中国以来,不断吸收西域和印度新兴学说和学派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充分结合和发展,形成了汉语、藏语和巴利语三大系统的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佛教,同时又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的日常生活。
可以说它是人类历史上延续时间最久,传布范围最广,影响深远,包罗万象的思想运动和文化运动。
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历程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它既是佛教史上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件大事。
佛教在中国大地上的广泛传播、流行并最终中国化,对于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对佛教的义理和组织形式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因此,对于这一历史过程,有学者称之为“佛教征服中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说法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着“佛教征服中国”还有一个佛教的中国化的问题。
接下来主要阐述佛教东传中国及其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历史。
(一)汉晋:佛教的输入及其广泛传播1、佛教初传中国内地的时间与汉代佛教佛教是何时传入中国内地的?这一度成为佛教学术界研究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
目前,有关佛教初传中国内地的纪年,主要有两种论点:第一,“伊存授经说”(汉哀帝元寿元年,即西元前2年),第二,“永平求法说”(汉明帝永平十年,即西元67年),二说相距69年,大约有三代人的时间。
1998年,由中国佛教协会和中国宗教学会共同确认1998年为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的纪念年。
近年来的一些考古研究表明,中国佛教还应有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另一系,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汉代,传入中国的佛教被视为道术之一种(方术),它与汉代流传的黄老道家学说搅合在一起的。
如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佛教的贵族——楚王刘英,就是“学为浮屠”,且“更喜黄老”。
另外,汉代佛教僧人,皆为西土人士,他们食酒肉,蓄妻子,无统一制度。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中国是佛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古代中国,佛教的传播与影响十分广泛,其对中国的文化,哲学和社会制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
一、佛教在中国的传入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最早的传入时间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期,当时是通过航海传入的。
后来的东汉时期,佛教在中原地区逐渐得到传播,受到了当时中国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影响。
在唐朝的时期,佛教达到了巅峰,成为社会中重要的信仰和文化,佛教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播。
二、佛教在中国的影响佛教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是对语言的影响。
佛教在传播中,重视用汉语进行传讲,也是为了更好的与中国民众进行沟通,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佛教术语及相关翻译,包括“佛教名词”,“佛教典籍”,“佛经”。
这些术语、典籍对汉语的发展与丰富也产生而极大的贡献。
佛教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佛教思想中,强调心灵的平静和自我修养,这种思想形成了中国佛教禅宗,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佛教还强调“因果报应”的观念,在中国的道德观念、法制建设和社会文化中也有良性的影响。
在艺术方面,佛教对中国的绘画和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建筑既有大型庙宇,也有普及化的妙相塔和石窟寺等传统建筑,这些建筑在设计与建造中保持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同时融入了佛教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佛教艺术还深入到中国的绘画领域,佛教造像、佛教壁画、佛教石刻等作品,成为了中国的重要艺术财富。
三、佛教在中国的现状在现代中国,佛教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信仰和文化,有很多人都是佛教徒。
中国政府也在积极地推动佛教的发展和保护佛教的遗产。
与此同时,中国的佛教道场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创新,现代以来,创设了一些佛教团体和佛教非政府组织,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助力。
四、结语佛教是一种重要的宗教文化,它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不仅仅是在宗教信仰领域,还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对中国的文化发展和思想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关注佛教的同时,更需要重视它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深刻影响。
汉代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以及引发的本土回应长期以来,中国的对外交通可谓是历久不衰,与周边很多国家或地区都建立了关系,无论是和平往来还是战争相对,双方在一定范围内仍然有着接触与交流,从而促使后来更进一步的交往。
中国与印度同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彼此有着很多互相交往的历史记载,都从各自的文明里吸收了不少值得借鉴和采用的东西,但其中的详情难以叙说,以下仅以佛教为例,探讨一下佛教是如何传入中国以及中国是怎样逐渐吸收它为己用的过程,希望能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使大家对当时的中外交通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
佛教自释迦牟尼创立后,开始传播于今天的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一带,此后南到斯里兰卡、印度支那半岛,北到中亚细亚;随着中国与中亚各国经济和文化等的交流增多,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并在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发展,经历了近二千年的漫长岁月,在社会各阶层中曾起过广泛影响。
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在音乐、舞蹈、绘画、建筑、文学等许多领域都增加了创作的素材;也推进了与邻国的文化交流,加深了和邻国的友谊与了解。
总之,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非常深远,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当然,上述的内容不是本文所要阐明的要点,因而只作一个简单的概括。
至于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的概况,下文就分几点进行论述。
一、佛教传入中国前的概况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族姓为乔达摩,相传为净饭王太子,生于迦毗罗卫,该地现在尼泊尔王国境内。
据《牟子理惑论》卷一第一章记载:或问曰:佛从何出生?宁有先祖及国邑不?皆何施行?状何类乎?牟子曰:富哉问也。
请以不敏,略说其要。
盖闻佛化之为状也,积累道德数千亿载,不可纪记。
然临得佛时,生于天竺。
假形白净王夫人昼寝,梦乘白象,身有六牙,欣然悦之,遂感而孕。
以四月八日从母右肋而生,坠地行七步,举右手曰:天上天下,靡有逾我者也。
时天地大动,宫中皆明。
其日王家青衣复产一儿,厩中白马亦乳白驹。
中国佛教发展史述论佛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以来,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但是在中国却经历了不同的变革、发展与演变,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中国佛教。
一、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东汉王朝政治腐败,民众生活困苦,社会民生问题严重,人民急需源自外部的安慰和精神支持。
正好这时期,印度佛教僧侣南传摩诃僧伽(罗什缚梵)来到中国传播佛教。
他将佛教带到了洛阳,同时开始翻译佛经。
罗什和他的弟子们对佛经进行翻译,将佛教知识传入了中国。
此后,佛教逐渐在中国发展壮大,并形成了不同于印度原本的佛教文化。
二、几个重要的佛教历史时期中国佛教发展中存在着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时期为唐朝和南北朝时期、宋朝和元朝时期等。
(一)唐朝和南北朝时期唐朝和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的佛教文化呈现出“唐代兴盛”的特点。
在这期间,佛教得到普遍认同和推崇,并逐渐融入当地民间文化。
唐代时,人民将佛教和道教、儒学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信仰模式。
佛教的传播和推广,对于唐朝文化的发展也起着巨大的作用。
(二)宋朝和元朝时期唐朝后期,佛教文化逐渐式微,但是到了南北朝之后,佛教文化重新复兴。
进入宋代,佛教得到了更加重视。
在这个时期,佛教文化逐渐从华北转移至南方,出现了南宗和北宗的区别。
而进入元朝,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佛教文化逐渐走向多元化。
三、中国佛教文化的特色中国佛教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在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人的重新演绎和善加利用,产生了很多新的特色。
(一)译著数量众多、翻译质量高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对佛经以及其他一些佛教经典的翻译质量在世界上是非常出色的。
其翻译数量众多,翻译的质量也非常高,具有世界级水准。
中国官方早在唐代时就设立了翻译部门,负责翻译佛经及其他文化文献,积累了广泛而深厚的翻译经验。
(二)佛教艺术成就中国佛教艺术成就是其文化最值得一提的一部分,这其中涉及佛像雕塑、佛教壁画、佛经书法等多个领域。
佛教传入中国印度文化与中国历史的交流佛教是一门源自印度的宗教,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摩尼创立。
传入中国后,佛教与中华文化发生了广泛交流,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文化交流与融合、对社会制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据传,汉明帝时期,使者由西域带回一尊佛像和佛经,这被认为是佛教真正传入中国的开始。
此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佛教的传播逐渐扩展。
二、文化交流与融合佛教的传入与中印文化的交流密切相关。
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印度文化随之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佛教教义强调“慈悲”、“无我”,这与中国儒家文化的“仁爱”、“无为”有所共通。
佛教中的禅宗和道教的炼丹术相辅相成,互为借鉴。
佛教的传入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使中国文化得以丰富和发展。
三、对社会制度的影响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制度产生了一定影响。
佛教倡导的“度众生”、“舍利子”等理念促进了寺庙的建立,寺庙成为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佛教的僧人和尼姑形成了独特的群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佛教禅宗的兴起,也对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佛教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历史的内涵。
佛教的进入使中国文化形成了多元的宗教体系,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佛教所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与儒家思想相合,为中国历代帝王提供了一种宽容多元的治国思维模式。
另外,佛教的艺术与建筑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佛教艺术在雕塑、壁画等方面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总结起来,佛教传入中国不仅带来了印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对中国历史与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促进了文化多元性的发展,引领了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思想启示和文化创新。
佛教与中国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交融与共生,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明进步提供了新的方向。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文化影响佛教是东方文化宝藏中璀璨的明珠,它曾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并渐渐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佛教的传播与文化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艺术造诣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时间里,它经历了时代的变迁、政权的更迭。
佛教的传入源自于印度,最早传入中国的是传统上称为“大乘佛教”的“南传大乘佛教”。
但是,最终在中国传播开来的是“北传”,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中原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汉代出现了达到了鼎盛时期。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高度繁荣的时代,佛教的理念和思想得到了许多受过儒家教育的文人的欢迎。
大量的佛经被翻译并传入中国,佛教经典的研究与解读也开展起来。
同时,佛教艺术和建筑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著名的石窟寺庙如龙门石窟、云岗石窟等应运而生。
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不仅仅是普通人民接受佛教信仰和进行佛教修持,也深入了政治和社会生活中。
许多皇帝和贵族都崇尚佛教,支持佛教的发展。
佛教的繁荣不仅催生了大量的建筑和艺术作品,还影响了政策和法律制定。
例如,“祈雨法会”和“禅坛会”成为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和平安的重要仪式。
而佛教的文化影响也延续至宋、元、明、清等朝代。
尤其在宋代,佛教与儒教、道教一起成为了中国宗教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北宋时期,佛教学与科举考试并重,许多文人通过学习佛教经典来求取一种超越尘世的理想境界。
佛教的哲学思想也对宋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徐渭、辛弃疾等文人多有涉猎。
此外,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还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理念强调“度众生”,注重亲情、友情和世间关系的和谐。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思想有着一定的契合点。
佛教对于个体修持的重视也间接促进了中国文人文化艺术的繁荣。
诸如诗词、书画、茶道、园林等方面,都因佛教而得以发展壮大。
佛教也在中国的民俗文化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很多中国人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信仰,皈依五戒甚至十戒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简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摘要:佛教已有二千五百年历史,比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更早。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法号为释迦牟尼(意为仁慈的人、清静寂默的人)。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西汉未,自印度传入中国。
佛教理念里德行善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
关键词:佛教禅宗中国文化当佛教从发源地印度向中国传播时,中国已有丰富的文化积淀,随着文化的碰撞调合,它也会创新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佛教大量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的传统文化正经历着变革。
“有晋中兴,玄风独振,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乎七篇”。
自西汉以来,社会各阶层曾极力推崇的儒学,正处于衰弱状态,文人开始追求玄学中返自然,无拘无束的生存方式。
随着儒学礼教渐渐失势,玄学之风为文人创造比较开放的环境,也同时为佛教和禅学、般若学敞开了大门。
如此儒、玄、佛三家在激烈的碰撞、调合中也达找到了契合点。
于是到南北朝时代,中国文化中的玄学与印度佛学中的禅学极其自然地走到一起。
禅宗获得了借以扎根的土壤,为后来禅宗在中国大地上变革、创新直到真正形成作了重要准备。
一种外来文化移植到另一个地方和当地文化接触时,可想而知它的影响是双方面的。
印度佛教禅学在传入中国时,我们未知它的影响,但是作为印度佛学的一个部分,我们自然欣欣向之。
禅宗在中国植根、开花、结果的过程自然是离不开印度禅学那样一个温床,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经历了三个阶段,才结成今天的硕果。
首先,印度式的“坐禅”时期,禅作为一种修行方法可追溯至古印度婆罗门教和其他外道的瑜珈功。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就曾修习四禅、四无定色, 并结合瑜珈等修持方法创建了佛教自己的禅法。
最初, 它作为一种入定的方法, 并没有多少理论价值。
随着原始佛教的不断演化发展, 原始禅法也分化成大乘禅法和小乘禅法, 它们都有各自理论体系的禅经。
禅宗的最初形态——印度禅法也在同一时期随着禅经的译介传入中国。
浅谈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佛教作为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对其产生地以及传播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佛教自传入中国,逐渐步入中国各个社会领域,对其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
本文主要阐述了佛教的起源,以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1. 佛教的起源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天竺),相传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由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古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悉达多·乔答摩传说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485年,活了大约八十岁,大致与我国的孔子同时。
传说他是一个王子,于二十九岁修行,七年成“佛”。
成佛后,游说四方四十年,八十岁“涅般”。
悉达多死后,信奉佛教的人越来越多,并在悉达多的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东方的一大宗教。
因他属于释迦部落,也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隐修者”,所以后来他的弟子又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的圣人。
在印度产生佛教产生的同一个时期,出现了耆那教,相传教主是瓦尔达玛那,后称大雄(公元前528——468年),同释迦牟尼一样,也出身于刹帝利(当时的贵族阶层)。
三十岁出家修行,十二年后得道成“耆那”或“尼犍多”,“耆那”是“战胜情欲者”的意思,“尼犍多”是“超脱红尘”的意思。
佛教和耆那教的很多思想是相同的,有不同的地方也通过相互柔和,在后来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并入佛教,成为佛教领域的思想基础。
佛教在接受原来的婆罗门教的部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符合当时时代的思想,能为更多的人(包括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接受,“佛”主张废除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提倡众生平等,反对杀戮。
修行以五戒为主,即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饮酒,不主祭祀,不拜偶像,传教用语通俗,不排斥低级的瓦尔那人入教。
佛教提出了“四谛”,也就是佛教认为的四个真理。
“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劝告统治阶级善待被统治阶级,也劝告被统治阶级消除欲望,放弃斗争,忍受痛苦,寻求真道。
佛教继承了婆罗门教的“造业”与“轮回转世”的说教,认为这生受苦是由于前生造的业,这生享受是由于前生积的福。
这些思想被当时的统治阶级利用,成为镇压人民反抗,以及维护自已统治地位的合法理由。
当时的摩揭陀国的瓶沙王和阿阇世王一方面对人民横施严刑,另一方面却又是虔诚的佛教信徒。
佛教思想在东方地域的流行和扩大,在当时条件下,有利于当地统治阶级统治维护,增强了被统治阶级的忍耐性和承受力,但造成的负面影响是让当地的民族群体的反抗和斗争的素质下降,甘心受奴役的心态加重了,这就是东方国家在后来被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潜在原因。
这也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不同。
印度的佛教同中国的道教和儒家思想有异曲同工的理念,在很大的程度上有相溶性,自从佛教引进中国以来,虽然同中国的道教和儒家思想有不同的地方,有过排斥的历史,但大部分时间是在相互溶合中彼此相长。
更大的程度上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
2. 佛教在中国的的传播历程大约前4世纪中叶佛教内部由于对教义和戒律的认识产生分歧,分出许多教团,进入部派佛教时期。
约公元1世纪,印度本土出现了大乘佛教的思潮,发生了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历史性分裂。
佛教的传播大约在公元3世纪从摩揭陀国孔雀王朝阿育王开始,中间经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不断向印度境外传播,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传入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一大乘佛教为主,称为北传佛教;传入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以及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地区,以小乘佛教为主,称为南传佛教[1]。
2.1佛教何时传入中国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异说颇多,大体在公元前后两汉之际,最广泛的说法是东汉永平十年佛教传入中国,传说中的白马驮经讲的就是佛教经典传入中国原地区的初始情况。
2.2佛教在中国各个朝代的传播2.2.1汉朝时代: 佛教初传中国近代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应该是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
相传明帝因梦见佛陀而派人到西域求佛法,在月氏国(即今新疆伊犁河上游一带)遇见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于是邀他们回洛阳,并用白马驼着许多佛经带回中国。
永平十一年,明帝为两位印度僧人在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寺,称为白马寺。
这两位僧人曾翻译了一部份佛经,即今现存的《四十二章经》。
佛教初传中国,依附于黄老,当时人们把它看作方术的一种,或者是看作当时民间流行的信仰或巫术之一。
《后汉书》记载楚王刘英一方面崇尚黄老,另一方面又尊崇佛教,具有道家特点的黄老之学与佛教被人们相同看待。
佛教的精深教理在当时也不为人们正确理解,灵魂不灭和轮回报应的思想是人们理解的最初的佛教义理。
从历史上看,佛教自两汉时经西域传至中国内地后,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它只是在皇室及贵族上层中间流传,一般百姓很少接触。
到东汉末年,佛教开始在社会上有进一步的流传。
在汉代佛经的翻译中,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迎合特别表现在对儒、道思想观念和名词术语的借用上,因而汉代的译经儒化和道化的倾向十分明显。
汉译佛经的老庄化倾向不仅有利于佛教思想在中土的传播,而且也加深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影响。
魏晋玄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玄佛合流的出现,都与此深有关系。
汉代译经还十分注意对以儒家名教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的迎合。
总之,这时佛教还不为大多数中国人熟知,主要流行于上层社会,处于依附于道家或道教的情况。
2.2.2.三国两晋时期:走出依附的道路在魏、吴、蜀三国鼎立的时代,佛教在中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在北方的魏国及南方的吴国,有关蜀国的佛教史料则很少。
由于曹魏建都于洛阳,所以魏国佛教可以说是汉代佛教的延续。
在这个时期,仍有不少印度和西域僧人来华,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
其中最着名的是昙柯迦罗及康僧会。
三国时代只有五十多年,从佛教的发展来说,尚属启蒙阶段,因此在思想的建树上,可述者不多。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许多文人崇尚清谈之风,有名的竹林七贤,就是那个时代的人物。
他们放浪形骸、隐遁山林,批判礼法不遗余地,又纵论老庄之学。
当时儒家的地位极为没落,道德沦丧、风纪败坏莫此为甚。
由于在乱世生活太痛苦,因此人们兴起出世的愿望。
佛教于此时传入中国时机上可算是“趁虚而入”,恰逢其时。
然而,正如当代儒家学者韦政通指出,这也是后来的一千多年中,中国文化始终未能脱离出世倾向,甚至日趋衰危的主因。
西晋时的佛教活动,仍以译经为主。
其中最杰出的译经师乃是竺法护。
他长居在敦煌,并曾随师周游西域,通晓西域三十六种语言。
他曾译出《般若》、《法华》、《华严》、《涅盘》等经,共约一百五十多部三百余卷经典。
对佛教文化的贡献极大,因此被尊称为敦煌菩萨。
东晋时期中国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方为东晋所统治,北方则是由匈奴、鲜卑、羯、氏、羌等族所建立的十六国所管辖。
这些北方的统治者,多数来自西域,同时他们也想利用佛教来巩固其政权,并与以儒道为主流思想的汉族相抗衡,因此,他们往往大力支持佛教的发展。
其中后赵(公元319-352)的石勒石虎,前秦(公元351-394)的符坚等人,更是提倡佛教不遗余力。
因此,佛教在中国北方开始盛传。
此段时间,正是儒家势力衰微,而神仙方术的庸俗信仰与老庄思想勃兴的时代,人们对“怪力乱神”的事大感兴趣。
佛教是外来的宗教,它在此时大盛,也与此有关。
日本当代佛教思想史权威柳田圣山认为,佛教之所以能强烈地吸引中国人的兴趣,恐怕不纯然是教理的理解问题,而与人们希望长生不老,喜欢探究超自然的能力有直接的关连。
佛教首先即以此通俗信仰的型态,生根于中国社会之间的。
三国两晋时期,佛教在与中国固有思想文化的相互冲突与相互融合中得到了迅速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社会的分裂与动荡不安,百姓的苦难与被拯救的渴望,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使佛教得以赶超中土原有的各种宗教信仰而与传统的儒、道并存并进,为隋唐时期与儒道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奠定了基础。
2.2.3.南北朝:登上历史的舞台东晋灭亡之后,继之而起的王朝,在南方有宋、齐、梁、陈。
在北方,则先由魏统一五胡,然后再分裂为东西两半。
东魏之后为北齐,西魏之后为北周,最后才由隋统一南北。
前后共历一百六十年。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由于地域的分裂而产生南北两种传统,有“南义”、“北禅”的各自特点。
这个时期的佛教与儒道关系全面展开、也是佛教在三教关系中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随着佛教的日趋兴盛,佛道儒三教之争,特别是佛道之争也在这个时期突出了出来,“三武一宗”灭佛事件有两次出现在这个时期,而这两次灭佛事件都与佛道之争有密切的关系。
南北朝的统治者把佛教看作有助统治和维持社会太平的工具,除了扶持佛教外,还对其加紧控制管理,建立了佛教的僧官制度。
北朝佛教重视戒律与禅定,推动了起塔造像的活动。
在民间下层,观音信仰、弥勒信仰以及净土信仰弥漫各地。
北朝佛教的禅学发达,对后出的禅宗产生影响。
南朝的禅学对后出的天台宗有重要影响,南方的佛教义学讲求佛教精神实质,在理论上多有发挥,讨论佛性思想众说纷纭,据说达11家之多。
南北朝译经事业非常繁荣和发达,国家组织译场,很多重要的印度佛教经典都被陆续翻译出来,中国僧人自己撰写佛书,甚至编纂伪经。
佛教界内部还产生许多专门研习某一经典或以印度佛教的某一派经典为主的学派。
前去西域或印度求法的僧人众多,法显和宋云、惠生都是著名的僧人。
由于南北战乱频仍,民族矛盾尖锐,加上佛教的急速发展,遂与儒道二家发生冲突。
在南朝,佛教与社会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思想文化的争论,这包括了佛道之间谁高谁低的争论,佛儒之间沙门是否礼敬王者的争论,神灭与否的争论。
在北朝,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都发动过“灭佛”的活动。
2.2.4.隋唐时代:走向鼎盛时代中国佛教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从印度佛教中独立发展起来,而在隋唐时期达到最高峰。
事实上,直到隋唐时代,才有纯中国的佛教宗派出现。
而南北朝时代的各宗,除了极少数之外,都逐渐被新兴的中国佛教宗派摄融,而失去了独立的精神。
隋代虽然立国短暂,只有三十七年,但因为在政治上统一了南北,也促使佛教的南北两大体系被综合起来。
南方佛教的思辩化,和北方佛教的实践性,至此达到有机性的统一。
隋文帝自登基之后,就改变了北周武帝灭佛的政策,而以提倡佛教作为巩固其政权的方针之一。
他甚至设立僧官以管理僧尼的事物。
隋炀帝也笃信佛教,他曾尊称智顗为“智者大师”,对智顗创建“天台宗”提供不少助力。
由于隋朝统治者扶持佛教的政策,使寺院的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然而也因此在隋末的农民战争中,僧侣地主与世俗地主一样,都成为农民起义军打击的对象。
唐代初期也十分支持佛教。
唐太宗(公元599-649)很重视佛经的翻译工作,特别为自印度取经归国的玄奘建立了大规模的译场。
他也下诏在全国各广建佛寺,以悼念阵亡将士,安抚人心。
由于唐太宗对各宗教都采宽容政策,因此景教(基督教)、摩尼教以及波斯祆教,都于此时经由西域传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