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心理学
- 格式:ppt
- 大小:644.00 KB
- 文档页数:21
第三章认知理论本章内容细目第一节认知理论概述一、认知的含义(一)认知过程(二)认知风格(三)认知策略(四)元认知二、认知理论(一)发生认识论(二)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第二节意识和注意一、意识与无意识(一)意识(二)无意识(三)睡眠与与梦二、注意的含义(一)注意的概念(二)注意的功能(三)注意的种类(四)注意的品质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及理论(一)注意的生理机制(二)注意的认知理论第三节感觉和知觉一、感觉的含义(一)感觉的概念(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二、感觉的种类(一)视觉(二)听觉(三)其他感觉三、知觉的含义(一)知觉的概念(二)知觉的特征四、知觉的种类(一)空间知觉(二)时间知觉(三)运动知觉(四)错觉第四节记忆一、记忆的含义(一)记忆的概念(二)记忆的分类(三)记忆的品质二、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一)感觉记忆(二)短时记忆(三)长时记忆三、记忆的规律及策略(一)记忆的规律(二)记忆的策略第五节思维一、思维的含义(一)思维的概念(二)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三)思维的种类(四)思维的品质二、问题解决(一)问题解决的概念(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三)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三、创造性思维(一)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四、表象与想象(一)表象(二)想象第六节言语一、言语的含义(一)言语的概念(二)言语的种类二、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一)言语听觉中枢(二)言语视觉中枢(三)言语运动中枢三、言语的感知和理解(一)言语感知(二)言语理解从前有一位著名的心算家,在他的心算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被人难倒过。
这天,一位心理学家从远方慕名而来,他要考一考这位心算家,题目是:“一辆载着285名旅客的火车驶进车站,这时下去35人,又上来85人”,“在下一站上来101人,下去69人;再下一站下去17人,上来15人;再下一站下去40人,只上来8人;再下一站又下去99人,上来54人。
”他又加快速度说:“火车继续往前开,到了下一站……再下一站……再下一站……完了,先生。
第三章条件反射和学习第一节学习概述一、学习含义(一)什么是学习•学习是个体通过练习或经验而导致行为或潜在行为比较持久改变的过程或结果。
•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生态系统中,个体与环境是不可以分离的,个体必须适应环境并与环境保持相对平衡,如果做不到这点,其生命就将终止。
•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分为生理适应和心理适应两类。
生理适应主要是通过个体固有的遗传机制的成熟与成长实现。
(二)学习的特征学习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学习的发生是以行为和行为潜能的变化为标志的,是个体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
学习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不相互对应,但学习的结果可以通过可观察到的行为变化而表现。
•学习会引起个体行为的改变,这种改变说明个体“学会了什么”。
学习行为改变有的是外显的,有的是内隐的。
外显的行为即为学习行为,内隐的学习即为行为潜能。
2.较为持久的行为变化•所有的学习行为,只有发生较持久的改变才是学习。
•学习要通过行为改变来表现,个体一旦学会了某种行为,就必须在不同场合表现出相对持久的一致性,而不能是暂时的或偶然的。
•只有那些由经验引起的行为变化以及学会的某种行为,并在不同场合表现出相对一致性,才能称为学习。
3.基于经验的过程•学习由个体的经验引起。
学习只有通过个体在实际活动中的经验才能产生。
经验一般包括接受信息、简约信息、转换和评价信息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反应来适应或影响环境,生活中习得的习惯、学习的知识、掌握的技能和形成的观念等均属于个体的经验。
•记忆结果就是学习后对环境的反应,如果某个人忘记了回刚搬新家的路时,就必须重新获得新经验。
•学习获得的行为变化,既不包括个体由于年龄增长而呈现出的成熟或由发育带来的变化,以及由于疾病或脑损伤引起的行为变化。
•因经验而产生的学习主要有两类:一是有计划的练习或训练,如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的教育;另一类是虽然没有计划,但在生活中因偶然情境获得某种经验而产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