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_西兰卡普
- 格式:ppt
- 大小:511.00 KB
- 文档页数:11
揭开“西兰卡普”的神秘面纱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盈溢着少数民族风情的“西兰卡普―湘西土家族织锦展”正在展出。
此次展示的100件织锦中,半数以上已不再流传,主要种类是西兰卡普。
“西兰”在土家语里是铺盖(被面)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这种“花铺盖”是土家姑娘必备的嫁妆。
同时,在土家族以往只有口头语言而无文字的岁月里,西兰卡普作为传承历史文化、宗教伦理以及生产、生活知识的一种重要载体而世代相传。
今天让我们通过西兰卡普艳丽悦目的色彩和直线造型的意象图案,共同感悟土家人的织锦手艺及其精神世界。
西兰卡普的动人传说在很久以前,湖北恩施山区“毕兹卡”土家族人的村寨中有个聪明美丽的西兰姑娘,她心灵手巧,很会织锦。
她织出的锦,人见人爱,谁都啧啧称赞。
可是西兰并不满足,她采来山上各种各样的鲜花,插到机头上,用五色丝线,飞梭走杼,把一朵朵美丽的花儿织到锦匹上。
这种锦漂亮极了,人们把它叫做“卡普”。
卡普上的花朵招得蜜蜂阵阵飞来,引得彩蝶翩翩起舞。
西兰织了一匹又一匹,山里的野花一朵又一朵盛开在西兰织成的卡普上,她的屋子变成了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花园。
可是后来,西兰受到了嫂子的嫉妒,诬陷她夜里出门私会,唆使其哥将她残害了。
噩耗传出,土家族姑娘非常怀念西兰,把她织的彩锦取名为“西兰卡普”。
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开始学习织土家锦。
有的跟阿尼(母亲)学,有的跟查切(嫂子)学。
有的到龙山、来凤等地去拜能工巧匠为师。
土家姑娘在结婚时,必须有土家锦作嫁妆,否则会被别人瞧不起。
土家姑娘出嫁时,娘家要陪送铺盖。
这些铺盖中最珍贵的要数土家锦被盖,一般至少四床。
大多数是自己织两床,其余的由母亲或嫂子亲手织成。
这种土家姑娘自己亲手织的土家锦被盖,不仅仅是自家富有的象征,更是土家人衡量一个姑娘是否聪慧、勤劳的标记,是一种人品价值的尺度。
心灵手巧又勤俭持家的土家姑娘最受男家喜欢。
按照土家锦传艺规矩,土家姑娘长到十一二岁时,就要拜师学艺。
家里请人择吉日,跟自家的人学不要礼物,跟外人学还要送腊肉、糍粑、团散或交学艺钱。
土家族的审美意识西兰卡普,汉语译为“土花铺盖”,是土家族民间的家庭手工织锦。
它是在木制斜腰机式上采取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织成,具有色彩明艳、图案清晰、质地坚韧、经久耐用等特点。
西兰卡普是土家姑娘自小就要学习的编织技术,而且是世代相传的一种手工艺。
在母女传承的过程中,西兰卡普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和土家儿女固定的民族审美意识。
审美是民间艺术不可分割的要素,任何民间艺术都离不开造型、色彩等形式美的要素。
审美意识,与实用功能一样,都包含在作品中。
土家姑娘在编织西兰卡普的整个过程中都是以“好看”的审美原则进行创造,通过编织土家织锦,来凝聚本民族、群体的感情,同时达到美化生活和寄托美好希望的目的。
一、西兰卡普的图案特征与民族审美1.图案题材的选用西兰卡普图案题材的选用,反映了土家族的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和民族审美意识,也是我们了解土家文化的最佳切入点。
据调查,西兰卡普定型的传统图案有近120余种,加上现代风情图案和创新图案有200余种。
这些图案,题材广泛,几乎涉及到土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综合起来,它们主要分为以下几大方面:一是以大自然植物花卉为题材的图案,如小白梅花、大白梅花、九朵梅花、娑罗花、藤藤花、韭菜花、荷叶花、牡丹花、刺梨花等;二是以表现动物为题材的图案,如石必花(小兽)、阳雀花、猫脚印花、马必花(小马)花、燕子花、猴面花、蝴蝶花、螃蟹花、虎皮花等;另外还有猴子花、野鸡花、锦鸡花、大蛇花、小蛇花等;三是取自于生活和表现用具题材的图案,如桌子花、椅子花、大王章盖花、粑粑架花、桶盖花等,无论是花卉、动物还是日常生活用具都反映了土家人丰富的想象力与表现力,以及浓郁的大山气息;四是以几何图案为题材,如单八勾、双八勾、十二勾、二十四勾、四十八勾等;五是以文字类为题材,如凤穿牡丹、鹭鸶采莲、双凤朝阳、二龙抢宝、喜鹊闹梅等;六是以人物故事为题材,如迎亲锦、老鼠迎亲锦等;七是以天象美为题材,如云勾花、满天星、太阳花等。
西兰卡普的美一、西兰卡普概述土家族的“西兰卡普”是中国众多少数民族织锦中极具特色的一项民间工艺。
在土家语中“西兰”是“被子”、“铺盖”的意思,而“卡普”是“花”的意思,所以“西兰卡普”是“花铺盖”的意思。
当然,“西兰卡普”不仅仅只是被子,而是作为土家织锦的总称。
由于这种织锦常常织成被褥,所以民间把这种织锦织成的东西统称为“西兰卡普”。
“在艺术作品中各民族留下了他们的最丰富的见解和思想:美的艺术对于了解哲理和宗教往往是一个钥匙,而且对于某些民族来说,是唯一的钥匙。
”土家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因而西兰卡普在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享有“史书不绝”的美誉。
早在秦汉时期,土家族的祖先――巴人就以西兰卡普作为贡品敬献中原。
到唐朝的时候,土家族地区出现“女勤于织,户多机声”的社会风气。
明清时期,土家纺织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土民家织斑布,散卖诸落,以为恒业”。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土家织锦工艺与现代新技艺结合,成为了当今土家文化的一道风景:1986年,湖北省恩施土苗自治州来凤县生产的西兰卡普参加湖北省民间艺术展览,荣获五个荣誉证书;1989年1月,西兰卡普参加“湖北土锦艺术节展”,到香港展出,得到了海峡两岸与国际友人的称赞。
新世纪时期,土家织锦更是大放异彩。
2007年,来凤县土家织锦村生产的织锦荣获国家工艺美术银奖。
时至今日,西兰卡普与摆手舞、撒叶儿嗬、吊脚楼、女儿会等一起,成为了土家族的象征。
土家族的姑娘从十一、二岁就开始跟着母亲、姐姐、嫂子学习编编织西兰卡普。
是否能织得好西兰卡普,是判断一个土家姑娘是否能干的硬性标准,因而每位土家姑娘都会很用心的学习编织技术。
土家姑娘的嫁妆除了娘家陪嫁的一些生活用品,更是有姑娘在娘家时亲手织成的“西兰卡普”或称为“花被子”。
出嫁姑娘能有自己亲手编织的、精美的西兰卡普带到男方去会被认定为是心灵手巧、会过日子的女人。
对于男方来说,能娶到这样的姑娘做媳妇,也是一种有福气的象征。
西兰卡普:织不尽的土家情作者:陈丽萍来源:《中华手工》2013年第12期五色衣服灿似霞,武陵山下是人家。
土家女子多灵巧,锦绣挑出七彩花。
——诗赞西兰卡普西兰卡普是土家语,意为“土花铺盖”,是土家族的织锦,与云锦、蜀锦相比,显得朴实,它记录的是土家族的风俗和情感:孩子出生外婆送织锦,婴幼儿要盖织锦,女儿家自幼学习织锦并为自己织几床体面的嫁妆。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年代,极为古老,而土家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织锦正好填充了这个空白,成为土家族的“五彩活化石”。
捞车古村的刘氏姐妹金秋十月,湘西的空气透着丝丝凉意,我们走进龙山县,踏上探寻西兰卡普的道路。
站在高高的笔架山上,捞车古村一目了然,两条清澈的小河在捞车河相聚,“人”字形的风雨桥立在一片碎石的河滩上,河岸边的古树下散落着三个土家族村寨,犹如一幅远离尘嚣、古风盎然的山水画。
作为土家第一村,这里也是土家织锦的发源地。
今天,这里30岁以上的土家女子依然会织花,村里足足有381位土家织锦艺人,她们从七八岁开始织花,就把自己的青春、对爱情的向往都编入五彩斑斓的织锦上。
在她们中间,刘代娥是一位佼佼者。
因为是风景区,村落的道路都铺上细细的碎石子。
刘代娥的家是很传统的一个土家小院,院子西面的一个吊脚楼是她的工作室。
刘代娥正在木制织机上忙碌,见我们到来,忙站到门口迎接,正要迈入屋内,发现屋子里非常干净,刘代娥只穿了一双袜子,“要脱鞋吧?”尽管她笑着说不用,我们还是脱掉鞋子再进屋。
织机放在墙边,上面的图案刚织了一小半,旁边的地板上,堆满已经织好的作品。
见到那一堆美丽的织锦,忍不住拿起来询问,她很有耐心地回答。
“这是大刺花、这是杜鹃鸟……”墙上一幅《四十八勾》是她最得意的作品。
“勾是代表一个民族和一个家族的团结。
四十八勾里面有四组,分别代表天地、神灵、家人和新郎新娘,意思是祝福新郎新娘白头到老。
”见我们看得高兴,她把自己当年的嫁妆也拿了出来,是一床被面,我们惊呼:“哇,这块织锦有多少年了。
摘 要:西兰卡普作为土家族的一种原始织锦,至今保存比较完整。
本文从西兰卡普色彩语言的文化内涵和它的色彩构成、西兰卡普色彩中与后现代绘画色彩之间的关系三方面阐述了西兰卡普色彩的艺术特点,并且对形成西兰卡普色彩因素进行探讨。
关键词:西兰卡普色彩;色彩美学特征;影响色彩因素1 西兰卡普色彩语言的文化内涵西兰卡普又被称为“西兰卡普”或者“打花铺盖”,西兰卡普经常被织成被褥。
这些西兰卡普大部分都是土家姑娘亲手织的,而且这些西兰卡普织得怎么样是判断土家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准。
西兰卡普常织成被褥,因此人们称为“西兰卡普”或“打花铺盖”。
土家姑娘在出嫁时,娘家除了打制家具作为女儿嫁妆外,还要陪上几套铺盖。
在这些铺盖中,就有姑娘亲手织的“西兰卡普”,姑娘会不会织西兰卡普以及织得怎么样,是判断一个土家族姑娘是否能干的一个标尺,西兰卡普的这些习俗体现出土家族人朴实的民族性格和对自然生活的喜爱。
西兰卡普的纹样和图案形状基本上都是几何加条纹状,他们主要想表达出各种图腾的纹样,并把这些图腾纹样进行直线化的艺术处理,最后对西兰卡普的色彩进行加工和创造,让西兰卡普的色彩焕发出神秘的效果,让土家族的文化传达出深厚的文化内涵。
2 西兰卡普色彩的美学特征西兰卡普用色形式上和色彩的构成上,土家族织女主要是根据他们在生活中主观地对周围大自然的色彩组合,而产生的一些联想和对生活的一些感悟来进行配色,因而土家织锦色彩浓烈、吸引眼球,极富有装饰性,值得现代绘画借鉴。
西兰卡普色彩是土家人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扇门,是一种以臆想世界为研究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一个包含审美对象和审美经验的整体,也是审美主体的广泛外化和逻辑确证,更是土家织女对大自然的结构和自身逻辑的统一。
2.1 独特色彩的取义(1)自然灿烂:西兰卡普的染色方法最初使用植物进行染色,因为受到周边地域条件的影响,根据大自然的颜色进行搭配,色彩体系自然融洽,在美丽的色彩中体现出大自然的基本色彩规律,同时也体现出土家族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西兰卡普独具魅力的土家族“西兰卡普”西兰卡普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洗车河土家族的传统编织工艺品,汉语称之为“土花铺盖”。
我很荣幸我是一民土家族人,也是这西兰卡普发源地族里的一员。
西兰卡普一般用各种颜色的锦线编织出一幅幅美丽图案,用三幅缀连而成,每块两端织上花边,构成整幅秀丽图案。
土家族是分布在我国湘西、鄂西、渝东等地的一个少数民族,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创造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品。
土家族地区地处深山,长期以来处于原始封闭状态,民间习俗多保持着固有的淳朴古风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土家族的“西兰卡普”便是一朵独具魅力的民间艺术之花。
“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
在土家语里,“西兰”是指铺盖,“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最早是指土家人的花铺盖。
后来土家人将民间服饰及床上用品等所有刺绣、织锦统称为“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自古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爱,并将它视为智慧与技艺的结晶,被称作“土家之花”。
“西兰卡普”主要工艺有刺绣、挑花、彩织等,其内容一般取材于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
而更多劳动妇女创作的绣品,却是按照自己的爱好和意愿,凭借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而设计、制作的。
她们将一些象征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的图案绣于衣物、头巾、鞋帽、枕头、床单之上,用来美化装饰自己的生活,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国妇女裹足的历史始于隋,在宋朝广为流传,当时的人们普遍将小脚当成是美的标准,而妇女们则将裹足当成一种美德,不惜忍受剧痛裹成小脚,其标准在三寸左右,美其名曰,“三寸金莲”。
过去在土家地区,人们将裹过的小脚配以一双精心绣制的花鞋,被认为是妇女中最美的“三寸金莲”。
妇女裹足其实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残害妇女的手段,曾经风行中国大地千年之久的“三寸金莲”,就如古代妇女的命运,从千年前的历史潮流而来,又随着历史的车轮而去。
它见证的是中国足履文化的一段发展史,也是中国妇女的一段屈辱史。
关于“西兰卡普”的起源,史籍中可见零碎的记载。
Vol.42/No.20/Westleather 土家族的西兰卡普在现代服饰中的传承与运用罗嬪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200000)摘要:西兰卡普在土家文化中,它以其沉淀的历史,绚丽的色彩,丰富多元的内涵,独特精细的工艺等文化特征彰显于世,是土家族特有的土家织锦。
随着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生活各方面中,而目前土家织锦元素在衣物、首饰、装饰等各方面上的运用越发地引人注目,尤其是在服装上面,西兰卡普正以它独有的静态平面、强烈的色彩冲击、宽广的视觉艺术形式风格展现出不同的风采。
本文将浅析土家族的文化特&、西兰卡普中的民族文化、它的图案样式、色彩等等,并且将民俗的土家西兰卡普传承运用在现代流行文化及其服饰中去。
将传统民族文化传承保留并注入新的文化血液。
关键词:土家族;西兰卡普;现代服饰;传承;运用中图分类号:J5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20)20-0025-021西兰卡普的文化渊源西兰卡普作为一种特色极强的织锦,是土家族传统文化里的杰出代表&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重庆毗邻的武陵地区&这种土家织锦在土家语中一般被称作“西兰卡普”,意为“打花铺盖”&土家织锦历史悠久,可上溯到公元前316年巴子国被秦统一以前的纺织遗存甚至更早的年代&据考古发现,在夏朝早就有丝织物的类似文字记载&清代乾隆年间的《永顺府志-物产志》就有“斑布,即土锦”,“土妇善织纺,布用麻,工与汉人等&土人以一手织纬,或间纬以棉&纹陆离有古致&”而土家西兰卡普就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2西兰卡普的色彩运用规律(1)对比非常强烈,喜用极色做色彩间隔(2)一为的(3)色彩饱和度高3兰卡普的图3. 1植物花草西兰卡普的植物类纹样是土家族人结束了动荡的渔猎生活,安居下来的一种表现&3. 2动物鸟兽动物类的图纹是土家织锦中比较原始的图案内容&3. 3几何钩纹“勾花”是西兰卡普纹样中的一个系列的图纹,有八勾、十二勾、十六勾、二十四勾、四十八勾,还有由此延伸的双勾、箱子八勾等等&3. 4生活器物西兰卡普的大量纹样中会出现大量的生活器物类的图案,比如说耙耙架、船船花、土王五颗印、椅子花等等&4土家西兰卡普织锦工艺西兰卡普的最精华的部分就在于它巧妙的织锦工艺上,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缜密又灵活的工艺,土家织锦的三种织物组织的共同特点就是采用了“通经断纬”的工艺,所谓“通经断纬”工艺,是指贯穿着整个织物的经线是相通的,而在同一根纬线起花的位置上,纬线可以根据编织需要无数次地断掉&一个图案需要多少颜色变换,它就可以断掉多少次,这样的话它就可以使用无限的色彩来表现画面,图案表现空间就会特别宽广,且具有它特定的绚烂色彩、现代抽象的视觉感&这种织锦的工艺就不太被限制于织锦的图案内容,大多数静态平面视觉艺术形式的风格,用这种织锦方式都能表现出来,如口:古典的、民间的、现代的,摄影风格的、国画风格的、装饰画风格的、西方绘画风格的等&所以西兰卡普这种织锦工艺具有的灵活性和表达形式的宽广性非常适合用来和现代文化融合以及用来改良&5实现土家西兰卡普在现代服饰中的传承5.1现代服饰流行中的民族文化需求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科技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民族、地区和人口都被纳入到世界变化的总体格局之中&坚持保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是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的,只有人类文化不断保持着多样发展,社会才有可能长期维持生命力&中国目前的政策就是在保护非遗文化,而保护各个民族具有独特创造个性和蓬勃生命活力的民间艺术,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形态不成为静止博物馆化和标本式的存在表象,并且永久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一种重要保证&这种我们所需要的形态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不是仅仅做一个博物馆或者只是把传统的文化用单一的声音和影像的方式保存起来&而应该是一种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一种生动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将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特点和视觉的传统文化融入人们日常服饰设计之中,将文化悄无声息地广泛传播,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变成我们特有的一种民族生活风潮&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金钱物质充溢着人们精神领域的今天,人们迫切地需要属于自己的文化呼喊出属于自己的声&5. 2西兰卡普的色彩在现代服饰中的体现色彩在所有设计中都是最有表现力的要素之一,因为它的性质会直接影响人们的感情,产生共鸣&而在西兰卡普织锦的图案一大特点就是它强烈的色彩表达,组成中大多使用艳丽且饱和度极高的颜色,色彩运用上大多呈现补色对比的形式,有着强烈的色彩视觉冲击感&在如今以现代服饰图案为题材的很多织锦中,也有为数不少的织锦开始使用这种大面积的彩色配色&近代以来的服装图案趋势,都在偏向艺术类、抽象类和人像类的图案,色彩也愈来强烈,近年来的色彩趋势就在往饱和度高的糖果色偏移&这种趋势表明了作者简介:罗嬪琦(1995-),女,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时尚设计&254妙CLOTHICG AND DESIGN 邀>询峽年|fl義与设计土家西兰卡普的本土艺术可以逐渐与现代服饰相融合,而不是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西兰卡普的有一定的现代艺术启!及一的科技观,它的颜色艳丽又以深色为调节,富有的迷码科技感,前现代文化对未知对科技对电子的畅想与深思,的工艺包又不止此&5. 3现代服饰图案工艺流行趋势与西兰卡普的共通处现代服饰中讲究赋情,讲究商品背后深蕴的文,而不是冰冷平面的商业设计&赋情的需求又人类与科技之间的,人类与文化和民族间的,随着不断向数字: !的商得人&在该趋势中,工业与手工流程,缺一不可&现代的过度消费文化越来使人手工原始的,手工细节、文化意义、设计情感与追求的消费者产生更多的共鸣&现代服饰的流行趋势与西兰卡普有多的,西兰卡普所包含的的民族文人文故事现代人所需求的,正如“西兰卡普宛如一幅包的名画,记录着土家人的风俗和生活J题材多选取“”、“呈”、有寓意的风俗典故,土家西兰卡普的民族文不是断层的文化,是一代又一代不新的民族文化&现代需民族的,有历史沉淀的文化,达到一种新旧文与生的表达,的才能成为经典,而不是一次又一消费中产生的一,消潮的多余的“”&6在现代服饰中的融合与创新6. 1西兰卡普图案色彩的新变形运用西兰卡普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纹样形成与演变本身就有着的文化背景&,又装的范畴,主要装人配,一般多是冷,并采用配置,有着现代艺术的原始形态感&土家织分的工艺技术使宽容范大,所用颜的形成了有的一套艺术,织,土家织有,层多,艺术效果烈的特点&为了更好的传承与保护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了解西兰卡普独有的美学特征后,将西兰卡普织锦中的元素进字化计,将西卡普的话语进然现代思维重组&计,首先应该重点研究西兰卡普图形的织材%形分类、艺术,提取加以分的计元!入分析西兰卡普的艺术价值,形中所的,归纳西兰卡普的文化艺术语言以及它的表达规&把西兰卡普结合到服装纹样的设计这方面,首先把西卡普进行元的提取计,将西兰卡普的入电子中,提取字化的图形框架,在总的规律后!进行部分传统图形元(比如器物纹、字纹等)提取和数码变形,进行二次的数字计,具有电的,抑或是现代文化的入西兰卡普的生成框架中,用一西兰卡普式的土家民族传统的思维达现代的&6. 2西兰卡普织锦工艺上的改良运用土家织锦在工艺原料上多采用毛绒线、各色丝线自染棉纱线,比较原始自然的材料&综上所述,由直线横线、几何形体成的“西卡普”,的有形式,“垂直线平线交叉处,有着的”,表现出了非常敏的“形”&“通经断纬”原生民族工艺所带来的,的现语言和耐人寻味的艺术形式,使独特民间意味的“西卡普”成为人思维情于形中的&将富有现代语言的入到西兰卡普的织锦中&传的土家族特有的“通经断纬”的织锦手表达现代文&将现代的东西,现代的入传统织方式中,呈现出一的&将现代语言用传统的民族形达,形成一种又传承又的新的艺术形式&织锦工具的使,土家织锦的加工分古老,一直都有上千年历史的“斜织机”&西兰卡普的织锦工艺: !全部都是手工技艺&再者,土家织锦实已经抛开了规意的传统织布梭,色纬全靠人手工喂进、断开、变换且色织入毫无规律,的工艺上的操作中有太多的个人情感审美和中,工艺不太依赖于原的纺织工具,犬有现代技术对工艺的改,以及加入现在人的情文达,形成一种新的西兰卡普的语言形式&6. 3西兰卡普与现代新型服装材料的结合面料对于服装设计来说,到限的开端,面料决定了服装的根基,随着科技的,现阶段已经出现了很多新型的科技服装面料&新的面料 的设计带来无限的创作空间,多的计选择&比如环保类的环使用的料,名的线以及3D打印技术&新料设计空间大,满足人们对的要求&织物靠材料的,材料的不同织物所呈现的形态都大不,像西兰卡普织不同的材料所呈现出来的截然不同,新的趋势上,试用西兰卡普的传统织编辑现代新型材料&民族织锦的方法与科技新型材料一起,将新型服装材料用一种传统的手工的形式编织塑造出新的服装形式&参考文献:[1]王卓敏•土风新设[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杨如安•西兰卡普!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土家族简史编写组•土家族简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1986.[4]龙颂江,张心平•湘西民间工艺美术精粹[M].北京:学苑出版#2007.[5]田民•土家织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6]孙立军,董立荣•动画创作技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7]华阳.国志校注•巴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8]李锦璐•民间织花•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9]谢成开.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概论.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2011.[10].数字体.北.大出#2012.[11]童恩正•古代的巴蜀.成都:巴蜀书社#1984[12]#..北:北大出#2013.26。
非遗传承[摘 要]湘西土家族西兰卡普,是一种独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间织锦。
它具有古老的原创性、特殊的民族性、广泛的群众性、濒危的稀世性和绝妙的美学特征。
它是一部浓缩的土家族原始宗教、民风民俗、审美趣味、价值观念的百科全书,是土家族历史文化发展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极其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兰卡普纹样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是当代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研究西兰卡普纹样的艺术价值及美学特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将湘西西兰卡普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纹样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将使西兰卡普这个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关键词]西兰卡普;艺术价值;应用[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13-0067-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叶水云.土家族西兰卡普的艺术价值及发展[J].天工,2023(13):67-69.叶水云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土家族西兰卡普的艺术价值及发展作者简介:叶水云(1967—),女,土家族,湖南龙山人,本科,高级工艺美术师,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土家织锦技艺。
西兰卡普,其意为土家织锦。
土家语把花叫作“卡普”,“西兰”是被子的意思,西兰卡普即“打花铺盖”。
在土家族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在传统矮小木机上制作的织锦面料,主要作为“裙被之属”。
这种西兰卡普的工艺特点是“通经断纬,反面挑花”。
近三十年新创作的现代图案一般叫作“现代土家织锦”,不称为“西兰卡普”。
一、土家族西兰卡普纹样的分类及艺术价值湘西土家族西兰卡普是2 000多年来历代土家族妇女在生活当中,结合对事物的认识,用物化的表现手法,通过西兰卡普的纹样表达出来的一系列成熟而独特的语言符号,它是湘西土家族民族审美、民族心理、民风民俗及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传统经典西兰卡普的纹样十分丰富,主要有斜纹(又称为“上下斜”),约150种;平纹(又称为“对斜”),约50种,总计200多种。
【土家族服饰】西兰卡普:土家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艺术宫里,陈列着一种色泽艳丽、图案精美的土布——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的色彩艳丽、朴实雅致、图案奇特、质地结实、经久耐用,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极高的欣赏价值,是土家族民间艺术的精华。
它凝结了民族的智慧、勤劳,是吉祥、美好和幸福的象征,也是极其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西兰卡普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至少可以上溯到距今四千多年的古代巴人时期。
作为土家族先民的古代巴人,除从事农业生产外,还善于纺织,其“桑蚕、麻”成为贡品。
因而“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
”(《华阳国志·巴志》)秦汉时期,土家族地区的纺织业有所发展,所职的“布”成为纳贡之名品。
三国时期,在蜀国诸葛亮“今民贫国虚,决敌不资唯仰锦耳”的决策下,土家族地区的人民逐步掌握了汉族先进的染色技术,编织出五彩斑斓的“土锦”。
唐宋时期,随着土家族地区与汉族经济交流的增多,土家族地区的纺织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女勤于织,户多机声”的社会风气。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西兰卡普的挑织技艺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土家族姑娘,从不便随其母操习挑织技艺,姑娘长大出嫁时,还必须有自己亲手编织的西兰卡普作品作陪嫁品,因而这种工艺得以发扬光大。
西兰卡普可以看做为土家文化的沉淀物,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及鲜明的民族特点。
主要表现在题材的选用、纹式风格、色彩运用等方面。
西兰卡普多以丝、棉、麻为原料,一般以红、蓝、青三种颜色为经线,纬线可以自由选择颜色。
用古式织机、挑花刀采取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手工挑织而成。
西兰卡普构图大方,织工精巧,花样丰富,色彩鲜明热烈而古朴,被称为土家文化的活化石。
西兰卡米的图案题材广泛,内容几乎涉及到土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定型的传统图案已达一百二十种左右。
以植物花卉为题材的,有九杂梅、莲花、牡丹花、韭菜花、藤藤花等;以动物形态为题材的、有阳雀花、燕子花、虎皮花、巴毕花、猫脚迹等;以生活物品为题材的,有桌子花、椅子花等;以几何图案为题材的,有单八勾、二十勾、二十四勾、四二八勾等;以文字类为题材的,有万字花、王字花、喜字花等;以吉祥图案为题材的,有凤穿牡丹、鹭鸶采莲、双凤朝阳、二龙抢宝、喜鹊闹梅等;由此可见,西兰卡变的题材选用与土家人生活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体现土家人与自然关系的生动艺术写照。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巴楚土家族西兰卡普服饰文化分析罗婧颖(江汉大学美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摘要:土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土家族在长期发展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完善的民族文化体系,而在进行民族文化体系完善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产物就是土家族的服饰文化。
土家族的服饰文化多种多样,在服饰整体设计过程中,也开始运用当今先进的服饰特色进行有效融合。
而且土家族服饰最大的特色就是能够更好的体现出土家族自身的文化特色。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服饰文化特色当中的重要文化之一,也是当今土家族在进行服饰文化宣传过程当中的核心文化理念。
本文就巴楚土家族西兰卡普服饰文化进行细分析。
关键词:巴楚土家族;西兰卡普;服饰文化;分析论述西兰卡普是土家族在文化体系建设过程当中的重要文化产品之一,同样,西兰卡普也是土家族人最常应用的手工艺品。
西兰卡普文化的发展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体现出土家族人独特的审美理念,同样,西兰卡普也是土家族人们的文化底蕴的代表性产物之一。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的不断改进与创新,土家族的西兰卡普服饰文化已经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样,土家族在进行西兰卡普手工艺制作过程当中,也开始思考如何将西兰卡普的制作工艺和现代服饰制作工艺相结合,打造全新的西兰卡普独特文化。
一、巴楚土家族西兰卡普概述西兰卡普是土家族人在日常生活过程当中的文化代表产物,具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
西兰卡普实际上是源于土家族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所制作的手工艺品,西兰卡普自身拥有一定的装饰功能和实用功能。
传统的西兰卡普制作工艺就是运用相应的织机,采取通经断纬,反复挑织的工艺。
在西兰卡普进行制造过程当中,往往会选取颜色较深的织线进行设计,同样也会运用各种各样颜色的粗线,棉线进行应用。
西兰卡普最大的特色就是图案清晰标准,颜色十分鲜明,而且具有一定的立体感。
不仅能够将西兰卡普应用到服饰设计当中,装饰相应的服装,同时也能够进行相应挂件的应用,装饰室内环境。
·18·基金课题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湖北美术学院2017年度校级科研项目(2017XJ01);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湖北美术学院)2019年度基金项目(FY-2019-02)研究成果五峰土家族西兰卡普织锦工艺与现代设计研究燕 林 张晓萌(湖北美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摘 要:本文主要从艺术设计学角度入手,对五峰地区土家族西兰卡普织锦工艺进行研究,结合当代设计市场的意识形态及审美需求,在整理归纳传统的西兰卡普工艺的基础上,探讨与现代设计结合创新的可能性,寻求发展新方向。
关键词:西兰卡普;现代设计;织锦工艺0 引言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工艺产品,伴随并发展于土家人的生产与生活,是土家族历史发展的缩影。
随着人们的审美水平的不断发展,现需求传统西兰卡普与现代设计并行与共存,寻求二者的和谐发展之路,创造出既有民族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特点的设计作品。
为推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相应的贡献。
1 西兰卡普发展历史湘西北土著先民在石器时代就已掌握使用树皮制成纤维进行“织造”,龙山县苗儿滩商周遗址考古出土大量石纺轮、陶纺轮、骨针等用于原始织造加工的工具。
巴蜀人的迁徙融合,带来蜀锦先进的织造技术与纹样品种,对湘西地区当时的织锦“兰干细布”影响较大,织锦已被广泛运用于服饰与被面中,纬线起花的织造方法基本成熟。
改土归流后,服装制度的限制让土家织锦不得不退出服饰领域,转向被盖饰品,色彩纹样更加鲜艳大胆,成为现在土家族织品的代表——西兰卡普。
2 西兰卡普的艺术特征与工艺西兰卡普是土家族的文化载体,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民族特色浓厚。
西兰卡普的色彩鲜艳浓烈,纹样丰富多样,几何化特征具有强烈的装饰意味,兼具自然风光的自由与宗教习俗的规则。
2.1 传统纹样分类研究西兰卡普的纹样主要来自大自然的形态,通过艺术加工创作,可分为自然主题、生产生活、几何勾纹方面。
土家人常年生活在武陵山区,长期的农耕渔猎生活使土家人崇敬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