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西兰卡普”的神秘面纱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西兰卡普在民宿室内设计中民族特色的表达1. 引言1.1 介绍西兰卡普西兰卡普(Selenkap)是一种源自土耳其的传统手工艺,在民宿室内设计中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它融合了当地文化和艺术传统,通过细致的手工技艺和独特的图案和色彩,为室内空间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西兰卡普最早可追溯到13世纪,是由土耳其妇女们以羊毛和丝线编织而成的一种装饰性织品。
它们常常被用作桌布、墙挂和地毯等装饰品,展现出浓厚的民族风情和传统艺术特色。
在民宿室内设计中,西兰卡普往往被用来打造独特的装饰元素,为空间增添异域风情。
其细腻的图案和丰富的色彩可以让空间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吸引人们的目光,引发对文化的探索与想象。
通过引入西兰卡普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装饰元素,民宿的设计不仅可以展现出独特的文化内涵,还能够为居住者和游客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体验。
西兰卡普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传统工艺和浓厚的地域风情,为室内设计增添了故事性和深度,让人们在舒适的环境中感受到来自异国的魅力。
1.2 民宿室内设计的重要性民宿室内设计的重要性在于打造一个舒适、独特、具有个性化的居住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选择入住。
一个好的民宿室内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布置,更是对当地文化、历史和风土人情的诠释和传承。
通过精心设计的民宿室内,能够为游客提供一种别具一格的住宿体验,增加他们的满意度和留存率。
民宿室内设计也是一个城市或乡村文化的展示窗口,通过设计巧妙地融入当地的民俗文化和传统元素,可以为游客提供更为深入的了解和体验,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民宿室内设计的重要性在于为游客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展示当地文化,提升当地的旅游吸引力,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2. 正文2.1 民族特色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民族特色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示出来,从而为民宿增添独特的文化氛围。
在设计中可以运用特定民族的传统建筑风格和元素,如西兰卡普可以选择引入其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和结构,如特色屋顶、柱子和门廊等。
天工|2023年第34期[摘 要]西兰卡普是我国土家族人民根据自己的生活所需而织造的民间织锦,也是我国土家族织锦工艺的主要表现形式,直到现在,西兰卡普都是土家族保存最完好的纺织类工艺品。
西兰卡普采用“通经通暗纬断挑纬,反面挑织”的技巧和方法完成织造,工序繁复、工艺精美、色彩斑斓,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
通过探讨西兰卡普的起源与发展、织造工艺、传承方式、文化内涵等一系列问题,对西兰卡普做了系统的阐述。
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西兰卡普,进而了解土家族文化,更好地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西兰卡普;土家织锦;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34-0034-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吴杨雪.恩施州西兰卡普浅探[J].天工,2023(34):34-36.吴杨雪 山西师范大学 恩施州西兰卡普浅探作者简介:吴杨雪(1998—),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史。
一、西兰卡普的起源与发展(一)西兰卡普的名称与传说西兰卡普的名称翻译有两种。
第一种:大部分学者将其统一翻译成西兰卡普,西兰的内涵为铺盖、棉被,卡普的内涵为花朵。
土家族人为了展现织锦技艺的土家特色,会在花铺盖前加上一个“土”字。
由此,西兰卡普可以解释为“土花铺盖”或者“花被面”。
第二种:少部分学者将其理解为“西郎卡普”。
西朗的含义为被子。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把西兰卡普理解成带有花的棉被。
西兰卡普一词源自流传已久的土家族神话传说。
以前,土家族中有一位美丽动人的女孩,她的名字叫作西兰。
她擅长织锦,拥有高超的织锦技艺,热爱织造各种图案的西兰卡普,尤爱织造各种花朵图案。
西兰几乎织遍了所有的花,唯独没有织过白果花。
白果花在半夜绽放,为了能够在铺盖上织上白果花的图案,她彻夜不眠,长期在白果树下蹲守,就为等待白果花的绽放。
一天深夜,白果花终于绽放了,西兰正沉迷于对白果花的观察,醉酒的父亲被西兰的嫂子撺掇,不小心用拐棍夺走了这个年轻姑娘的生命。
西兰卡普的美一、西兰卡普概述土家族的“西兰卡普”是中国众多少数民族织锦中极具特色的一项民间工艺。
在土家语中“西兰”是“被子”、“铺盖”的意思,而“卡普”是“花”的意思,所以“西兰卡普”是“花铺盖”的意思。
当然,“西兰卡普”不仅仅只是被子,而是作为土家织锦的总称。
由于这种织锦常常织成被褥,所以民间把这种织锦织成的东西统称为“西兰卡普”。
“在艺术作品中各民族留下了他们的最丰富的见解和思想:美的艺术对于了解哲理和宗教往往是一个钥匙,而且对于某些民族来说,是唯一的钥匙。
”土家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因而西兰卡普在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享有“史书不绝”的美誉。
早在秦汉时期,土家族的祖先――巴人就以西兰卡普作为贡品敬献中原。
到唐朝的时候,土家族地区出现“女勤于织,户多机声”的社会风气。
明清时期,土家纺织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土民家织斑布,散卖诸落,以为恒业”。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土家织锦工艺与现代新技艺结合,成为了当今土家文化的一道风景:1986年,湖北省恩施土苗自治州来凤县生产的西兰卡普参加湖北省民间艺术展览,荣获五个荣誉证书;1989年1月,西兰卡普参加“湖北土锦艺术节展”,到香港展出,得到了海峡两岸与国际友人的称赞。
新世纪时期,土家织锦更是大放异彩。
2007年,来凤县土家织锦村生产的织锦荣获国家工艺美术银奖。
时至今日,西兰卡普与摆手舞、撒叶儿嗬、吊脚楼、女儿会等一起,成为了土家族的象征。
土家族的姑娘从十一、二岁就开始跟着母亲、姐姐、嫂子学习编编织西兰卡普。
是否能织得好西兰卡普,是判断一个土家姑娘是否能干的硬性标准,因而每位土家姑娘都会很用心的学习编织技术。
土家姑娘的嫁妆除了娘家陪嫁的一些生活用品,更是有姑娘在娘家时亲手织成的“西兰卡普”或称为“花被子”。
出嫁姑娘能有自己亲手编织的、精美的西兰卡普带到男方去会被认定为是心灵手巧、会过日子的女人。
对于男方来说,能娶到这样的姑娘做媳妇,也是一种有福气的象征。
美丽的西兰卡普保靖职专彭司椿在我们湘西土家族习俗中,姑娘从十一二岁就开始学习织锦,结婚时都用自己织出来的“西兰卡普(花铺盖)”作嫁妆铺盖故又称“打花铺盖,”称土家族织锦为“西兰卡普”缘自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美丽的土家村寨里住着一个漂亮的土家姑娘名叫西兰。
西兰姑娘长到花一样的年龄时,织布的手艺百里闻名,她用七彩丝线交织成各种各样的花,月季、玫瑰、玉兰、黄菊,山上有多少种,她就会织多少种,每当春风吹过土家寨子的时候,西兰大清早就上山,采来各种颜色的花,然后插在机头的花篮里,不分昼夜地照着织,织呀,织呀,在她的胸前好象流泻着花的河流,逗来了成群的蝴蝶,飞舞的蜜蜂。
有一天,西兰问寨上的百岁老人:“帕普(老太):土家山寨的花,我都织完了,世上还有没有更乖(漂亮)的花?”老人捋捋胡子:“有!有!”“什么花呀?”“百果花(银杏)。
”“这种花什么时候开呀?”“四五月间的深更半夜,子时开花子时谢。
”眨眼到了四月底了,西兰每个晚上一个人蹲在后山上的白果树下,睁着眼望着那翠绿翠绿的树叶,一天晚上,月牙儿刚刚露出云缝,白果花开了。
西兰高兴极了,心想我终于没有遗憾了,世界上的花我都秀完了。
哪知道,西兰的嫂子嫉妒西兰手艺好,便起了拐心,跑到她哥哥那里告状,(过去女人要遵从“三从四德”,姑娘家夜里是不准出门的。
)说西兰不学好,每天晚上溜到后山找野汉子。
她哥哥一听气得要死。
于是,喝的醉熏熏的,随手拖了一个棒槌,走到后山,就是一槌。
西兰倒在了百果树下,她手里还紧紧地掐着喜爱的白果花……随后,他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小鸟,飞到他哥哥的肩上叫道:“哥哥错怪啦,门前白果树绣花..........”.反复地叫着,眼泪不停地掉在了哥哥的肩上,随后下起了倾盆大雨。
他哥哥听到叫声,酒马上醒了,嚎啕大哭起来。
后来每到夏天要下雨前总是能听到这种鸟的叫声。
西兰死了,她的手艺却留在了土家姑娘的心里,姑娘们为了纪念西兰,就把她们的织锦取名为“西兰卡普”,土家姑娘个个心灵手巧,织的“西兰卡普”像西兰一样乖(漂亮)。
西兰卡普二方连续纹样设计理念摘要:1.西兰卡普简介2.西兰卡普二方连续纹样的设计原则3.西兰卡普二方连续纹样的应用领域4.设计实例与分析5.结论正文:西兰卡普(Nikecap)是一种源于古希腊的装饰艺术,以其独特的二方连续纹样闻名于世。
这种纹样设计理念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融合了各种文化元素,如今已成为时尚与艺术领域的重要标志。
一、西兰卡普简介西兰卡普,又称“希腊式织物”,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起初是以织物形式出现,后来逐渐发展为各种工艺品、建筑装饰等领域的纹样。
西兰卡普的特点是采用对称、重复的图案,形成优美的连续纹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性。
二、西兰卡普二方连续纹样的设计原则1.对称性:西兰卡普的二方连续纹样要求具有严格的对称性,无论是线条、形状还是颜色,都要保持和谐统一。
2.重复性:二方连续纹样由相同的单元图案组成,单元图案的排列、组合和变化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形成连续不断的视觉效果。
3.比例与节奏:设计师在设计时要注重比例和节奏的把握,使纹样既具有美感,又具有实用性。
4.文化内涵:西兰卡普二方连续纹样常融入各种文化元素,如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动植物等,富有象征意义。
三、西兰卡普二方连续纹样的应用领域1.纺织品:西兰卡普纹样广泛应用于纺织品设计,如地毯、壁挂、衣物等。
2.建筑装饰:西兰卡普纹样在古希腊建筑中具有重要地位,现代建筑也常采用西兰卡普纹样作为装饰元素。
3.陶瓷、玻璃艺术:西兰卡普纹样在陶瓷、玻璃艺术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瓷器、玻璃器皿等。
4.金属工艺:金属工艺品如金银饰品、铜器等,也可采用西兰卡普纹样进行装饰。
四、设计实例与分析1.古希腊建筑:帕特农神庙、宙斯神庙等著名建筑,都采用了西兰卡普二方连续纹样进行装饰,展示了古希腊建筑艺术的优美与庄重。
2.纺织品设计:著名设计师的作品,如艾尔莎·夏帕瑞丽(Elsa Schiaparelli)的西兰卡普丝绸连衣裙,将传统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引领了时尚潮流。
土家族技艺讲解词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
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
人们往往在"花铺盖"前冠以"土"字,以标示出这项民间工艺所包含的土家族民族特点。
土花铺盖是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爱,视之为智慧、技艺的结晶,被称作"土家之花"。
按照土家族习惯,过去土家姑娘出嫁时,都要在织布的机台上制作美丽的"西兰卡普",即土花铺盖。
西兰卡普的特点是构图大方,织工精巧,花样丰富,色彩鲜明,热烈而古朴。
西兰卡普在土家族人民生活中有着实用的、礼俗的和审美的三方面的意义,不仅以经久耐用著称,而且是土家族婚俗中的主要嫁妆,客观上是女家经济地位的标志和女儿有无教养的凭证,在受人观赏的嫁妆行列和任人品评的新房陈设中格外引人注目。
因此,土家妹子出嫁时都有自己亲手编织的土花被面,新娘父母以精美的土花铺盖陪嫁为荣,娶媳之家也以此来推测新娘针线活的巧拙贤愚。
可见,西兰卡普的编织者绝大多数都是些从10余岁左右到20来岁的青年女子,她们正处于爱情萌芽及对未来满怀着希望和幻想的年代,特地从深山里找回红花、栀子、姜黄、洞洞树、五倍子等野生植物,制成染料,将自纺的棉纱染出各种颜色,稍有空闲就坐在木机旁挑花刺绣,在木机上的纬线里填上彩色纱线或丝线,织出别出心裁的图案花样。
西兰卡普最醒目的艺术特征是丰富饱满的纹样和鲜明热烈的色彩。
纹样西兰卡普的图案题材广泛,内容几乎涉及到土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基本定型的传统图案已达200多种,有花鸟鱼虫、山川景物和吉祥的文字,还能织出民间故事、寓言等画面,题材选用与土家人生活和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土家人与自然关系的生动写照。
其图案纹样包括了自然物象图案、几何图案、文字图案各个大类,其共同的特点:一是,几何图案占着较大的比例,即使是那些取材于自然物象的描写性较强的图案,为适应彩织而化成了由方形、三角形、直线等图形和线条所剪裁组成的几何图形了。
西兰卡普的品牌建设探究“西兰卡普” 是传统的土家织锦。
土家语里“西兰卡普”是“土花铺盖”的意思。
西兰卡普是以深色的棉线为经线,各种色彩的粗丝、棉、毛绒线为纬线,采用“通经暗纬,彩线反面挑织”而成。
传统土家姑娘出嫁时,都要通过制作“西兰卡普”展示自己身的心灵手巧,表达自己对这桩即将到来的婚姻的重视和亲人对即将到来的新婚生活的祝福。
土家织锦制作的历史悠久,可上溯到4000多年前的古巴国时期。
编制原料经历了从土著先民的原始编织物,到废布、兰干细布、斑布、溪响布直到现在的丰富的土家织锦材料的这一历史演变过程。
发展至今,西兰卡普的花色纹样达到两百余种。
作为传统的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民族文化的精粹。
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年来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保护和重视。
但是“文化全球化”导致的文化的同质化和生活方式的趋同,正一步步蚕食少数民族工艺品生存的现实文化土壤。
西兰卡普的设计也潜藏着一般民族工艺品制作中普遍存在着的那种由于对其他民族文化元素的滥用导致的民族文化特色的丧失的危险。
加之设计者由于对西兰卡普的文化内涵与核心技术没有形成统一的观念认同与价值区分,导致了其品牌价值的缩水和湮没无闻。
本文试图从品牌形象建设上为西兰卡普推广和繁荣提供一条思路。
本文将从西兰卡普的市场SWOT分析、VI系统设计和品牌形象的推广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西兰卡普的市场SWOT分析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要实现西兰卡普的品牌建构与推广,首先需要了解其所处的市场环境以及自身的优势、劣势。
因此笔者对西兰卡普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的SWOT(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分析:(一)优势分析1、西兰卡普拥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土家族地区自然与地理条件的相对封闭使西兰卡普保留了传统朴素的风貌和民俗意味,拥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传统的审美内涵及文化特征。
西兰卡普的图案构成与土家族的民俗和信仰有紧密联系,与巫文化的万物有灵、祖先崇拜、白虎与龙蛇图腾密切相关。
图案表明了先民对种族强大的繁殖能力的渴望和对顽强生命力的礼赞。
走近西兰卡普作者:许维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07期摘要土家织锦作为土家族保留最完整的一种原始纺织工艺品,有其特有的优点。
然而随着现在文明的冲击,土家织锦的传承和推广陷入了困境。
将土家织锦请进课堂是一种传承和推广土家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本文就土家织锦进校园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土家织锦校园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西兰卡普,汉语称为“土花铺盖”,民间又称“打花”,是土家族民间的家庭手工织锦。
土家织锦是土家族保留最完整的一种原始纺织工艺品,它是在木制斜腰机式上采取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织成,具有色彩明艳、图案清晰、质地坚韧、经久耐用等特点。
土家织锦是土家族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土家织锦承载着土家族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古老的土家文化,是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现在文明的传播,土家族逐渐汉化,土家文化正面临逐渐流失甚至消亡的危险。
土家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古老民族,如何将灿烂多彩的土家文化传承和运用下去成为一个重要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土家文化的传承和运用是一项重大长久的项目。
学校一直承载着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
将土家文化纳入课堂教学,将民族文化和素质教育相结合,许多民族地方学校已经做了一些尝试。
实践证明,土家文化的传承和运用,除了需要各种专业人才参与其中之外,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参与,尤其在中小学教育这个知识文化积累的最初环节,应纳入一定土家文化的教学内容,并建立一个完善的民族文化教育体系,让学校担负起传承和推广土家文化的重任,发挥教育在土家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推动土家文化的发展。
1 让土家织锦走进校园,有助于挖掘土家织锦的教育价值1.1 土家织锦进校园,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土家织锦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技艺精髓,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时至今日,我们所了解和接触到的土家织锦,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更是一个古老民族优秀文化和思想灵魂的象征。
揭开“西兰卡普”的神秘面纱
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盈溢着少数民族风情的“西兰卡普―湘西土家族织锦展”正在展出。
此次展示的100件织锦中,半数以上已不再流传,主要种类是西兰卡普。
“西兰”在土家语里是铺盖(被面)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这种“花铺盖”是土家姑娘必备的嫁妆。
同时,在土家族以往只有口头语言而无文字的岁月里,西兰卡普作为传承历史文化、宗教伦理以及生产、生活知识的一种重要载体而世代相传。
今天让我们通过西兰卡普艳丽悦目的色彩和直线造型的意象图案,共同感悟土家人的织锦手艺及其精神世界。
西兰卡普的动人传说
在很久以前,湖北恩施山区“毕兹卡”土家族人的村寨中有个聪明美丽的西兰姑娘,她心灵手巧,很会织锦。
她织出的锦,人见人爱,谁都啧啧称赞。
可是西兰并不满足,她采来山上各种各样的鲜花,插到机头上,用五色丝线,飞梭走杼,把一朵朵美丽的花儿织到锦匹上。
这种锦漂亮极了,人们把它叫做“卡普”。
卡普上的花朵招得蜜蜂阵阵飞来,引得彩蝶翩翩起舞。
西兰织了一匹又一匹,山里的野花一朵又一朵盛开在西兰织成的卡普上,她的屋子变成了百花盛
开、争奇斗艳的花园。
可是后来,西兰受到了嫂子的嫉妒,诬陷她夜里出门私会,唆使其哥将她残害了。
噩耗传出,土家族姑娘非常怀念西兰,把她织的彩锦取名为“西兰卡普”。
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开始学习织土家锦。
有的跟阿尼(母亲)学,有的跟查切(嫂子)学。
有的到龙山、来凤等地去拜能工巧匠为师。
土家姑娘在结婚时,必须有土家锦作嫁妆,否则会被别人瞧不起。
土家姑娘出嫁时,娘家要陪送铺盖。
这些铺盖中最珍贵的要数土家锦被盖,一般至少四床。
大多数是自己织两床,其余的由母亲或嫂子亲手织成。
这种土家姑娘自己亲手织的土家锦被盖,不仅仅是自家富有的象征,更是土家人衡量一个姑娘是否聪慧、勤劳的标记,是一种人品价值的尺度。
心灵手巧又勤俭持家的土家姑娘最受男家喜欢。
按照土家锦传艺规矩,土家姑娘长到十一二岁时,就要拜师学艺。
家里请人择吉日,跟自家的人学不要礼物,跟外人学还要送腊肉、糍粑、团散或交学艺钱。
学艺还要选择清晨太阳还没升上山头前拜师,其意是太阳出来之后才织锦的是懒人,是不受欢迎的人,也是学不好织锦手艺的。
据当地人回忆,他们的童年几乎是在西兰卡普的襁褓里长大的。
头上戴的是西兰卡普,身上穿的是西兰卡普,床上盖的是西兰卡普,西兰卡普编织着他们儿时的梦想。
聪慧、
勤劳、美丽的土家姑娘,把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传承了一代又一代,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一朵奇葩。
织锦背后的文化风情
西兰卡普被视作土家历史文化的沉淀物,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及鲜明的民族特点。
它色彩艳丽、图案新颖,整体效果古朴典雅、光彩夺目。
西兰卡普的图案题材广泛,内容几乎涉及到土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基本定型的传统图案已达200余种。
以植物花卉为题材的有九朵梅、莲花、牡丹花、韭菜花、藤藤花等;以动物形态为题材的有阳雀花、燕子花、虎皮花、小马花、猫脚迹等;以生活物品为题材的有桌子花、椅子花等;以几何图案为题材的有单八勾、双八勾、十二勾、二十四勾、四十八勾等;以文字类为题材的有万字花、王字花、喜字花等;以吉祥图案为题材的有凤穿牡丹、鹭鸶采莲、双凤朝阳、二龙抢宝、喜鹊闹梅等。
此外西兰卡普图案还有汉字题材“福禄寿喜、长命富贵、一品当朝、鲤鱼跳龙门、狮子滚绣球”等。
由此可见西兰卡普的题材选用与土家人生活和习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体现土家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生动艺术写照。
据中国丝绸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丰满的纹样和鲜艳的色彩是土家花铺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特征。
土家织锦以深蓝色、黑色或红色为底,上面加织对比强烈、色彩鲜亮的彩色
纹样。
我们所看到的西兰卡普常采用深蓝、墨黑为底色,图案常选择红、桃红、湖蓝、中黄、橘黄等颜色,深沉的底色与鲜亮的色块形成对比,对图案内容的表现与表达起到独特的艺术效果。
西兰卡普图案对色彩的选用通常注重色彩反衬与对比,在形成强烈对比的同时又给人以一种安宁和谐的特殊感受。
土家人巧妙地把色彩的独立与对比融入色彩搭配方式,使西兰卡普色彩明艳、图案清晰,表达了自身独特的审美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西兰卡普在色彩运用上有一首三字歌诀:“黑配白,哪里得。
红配绿,选不出。
蓝配黄,放光芒。
”这表明了土家人喜用对比色,用黑白衬托钩提,采用钩状、锯齿状、梳齿状、缝合状、连锁等边饰,加上各种多角形的小花作为点缀,以黑色为底,以白色镶边,主次与自然协调之美,形成的图案和谐,在织锦上创作出活灵活现具有高度概括性和装饰性的美。
从其色彩、图案、构图等方面的长期积累和沉淀过程,我们看到除了土家族人的民族风俗、审美意识外,还有对自身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土家织锦的纹饰与色彩表现不仅是对自然色彩的再现,还形成了其特有的朴素审美意识,从而造就了其特殊的民族审美标准,形成了符合民心的纹样和色彩表现手法,这是对乡土文化的体现与发扬,表现出了土家人乐观的生活态度和
民族气派。
但是,随着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目前传统土家织锦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为了及时抢救和保护这一珍贵遗产,中国艺术民间美术研究中心研究者们从龙山等湘西酉水流域土家地区的民间艺人及收藏家手中收集了近四百种传
统土家锦纹样,精选流传千年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100件织锦图案,由多位当地土家族织锦高手历时三年半时间,以手工卧机织就。
中国丝绸博物馆征购了这批织锦,才有今天我们得以观赏到这一丝绸艺术瑰宝。
这个美丽的展览从2014年3月14日持续至8月22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往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