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贤高中语文
- 格式:ppt
- 大小:394.50 KB
- 文档页数:19
《兴贤》教案1附译文教学目的:1、学习文言知识,了解姓氏异读现象。
2、掌握本文论证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
3、明确“兴贤”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文章论证方法和结构。
教学难点:古人姓氏异读现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想:我们本学期学习过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对王有一定的了解,而本文文字并不艰涩,除了几个不常用的异读字外,其余都不难理解,可以通过对本文论证方法和结构的分析来实现教学目的。
教学过程:1、导入:王安石是我们熟识的,谁来说说王安石?(学生介绍王安石)我们在《语文必修5》中学习过王安石的一篇文章,作者在文中充分论证了凡事应深思慎取的道理,和要想成功,要想达到目的,就要有志、有力、有外物的帮助。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为后来的改革制造声势的文章:《兴贤》2、生朗读全文为下面加点字注音:仲虺祭公召公伍员翟景南宫适郦食其万俟卨尉迟恭覃氏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国以任贤使能而兴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而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博询众庶,则才能者用之不迩小人,则谄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4、分析文章:同学们见到的课文分两段,但很多版本却将本文分成三段,你们看,做三段应该怎么分?明确:从开头到第四句“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第一段提出“兴贤”的重要性,第二段论证“为什么(重要)”的道理。
鉴赏提示上也有说明。
5、文章结构:议论文的一般结构:A、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六国论》B、论点————论证————结论《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肯定或否定什么——为什么要肯定或否定——结论(怎么办)本文属哪种?本文是怎么论证“为什么”的?兴贤则昌:正(例证)反之则亡:反(例证)既然如此,那么,应该怎么办?明确:五个假设句6、现在我们来思考一篇作文的写法:为反对者请功听反对意见成功:齐桓公管仲勾践范蠡唐太宗魏征朱元璋刘基林肯对待政敌不听反对意见失败:夫差伍子胥项羽范曾关羽亲兵马谡王平文革时期7、作业:得贤才者得天下,非知之难,而行之难矣。
语文版选修《兴贤》word教案1《兴贤》吟诵赏析蓝宝石盒何珠凌波①不过横塘②路,但目送、芳尘③去。
锦瑟华年④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⑤朱户,只有春知处。
云朵在慢慢地飞舞⑥ 天空高耸,暮色朦胧,这支笔有了一个新的话题,那就是心碎的句子。
你有多少烦恼?宜川烟草,这座城市风和日丽,李子时节多雨⑦. [注]①凌波:形容女子走路时步态轻盈。
②横塘:在苏州南十里许。
③芳尘:指美人的行踪。
④锦瑟华年:比喻美好的青春时期。
⑤琐窗:雕刻或彩绘有连环形花纹的窗子。
⑥冉冉:流动的样子。
⑦梅子黄时雨:四五月梅子黄熟,基间常阴雨连绵,俗称“黄梅雨”或“梅雨。
”【赏析】这首诗描述了由于理想无法实现而感到沮丧和沮丧的“闲愁”。
写“美”是期待,但不可能,这意味着理想无法实现,形象生动。
最后,本文用三个隐喻来说明“闲暇烦恼”的存在是多方面的、混乱的、挥之不去的,非常生动。
在他的词中,他把抽象的闲暇变成了一种可感知的“一川烟,风絮满城,梅黄雨”。
它不仅生动、真实地展现了诗人受挫、迷茫、悲惨的内心世界,而且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晚春烟雨的朦胧景象,深受当时人们的喜爱。
最后,“宜川烟草,满城飞絮,梅花黄雨”,江南的风景用来描述悲伤的深度和广度,广袤的面积用来描述悲伤的数量。
《满城风絮》用立体的方式描述了整个空间中悲伤的深度和广度,“梅黄雨”用以描述漫长而艰难的悲伤时光,更加有趣而有意义,被称为杰作。
预习导引[接近文本]1。
背景链接仁宗庆历年间有庞大的军队,但军队缺乏严格的训练,养成了骄堕的习气,而战事不断,多以宋军败北而告终。
真宗景德元年,宋与契丹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
北宋的冗官、冗兵、政治腐败极深。
神宗即位后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把希望寄托在王安石变法上。
变法触及官场的腐败与用人体制,在统治阶级内部引起轩然大波,最终变法失败。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在封建时代,任贤能还是弃贤专己,是辨别明君与昏君的标尺,也是关系到国家兴衰治乱的关键。
第18课兴贤目标定位 1.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作者对历史兴亡与是否兴贤的关系的论证。
1.背景探寻仁宗庆历年间有庞大的军队,但军队缺乏严格的训练,养成了骄堕的习气,战事不断,而多以宋军败北告终。
真宗景德元年,宋与契丹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
北宋的冗官、冗兵、政治腐败极深。
神宗即位后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把希望寄托在王安石变法上。
变法触及到官场的腐败、用人体制,在统治阶级内部引起轩然大波,最终变法失败。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在封建时代,任贤使能还是弃贤专己,是辨别明君与昏君的标尺,也是关系到国家兴衰治乱的关键。
2.文学常识古代散文是相对于诗歌和骈体文而言的,可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论说文属于古代散文,包括政论、史论、文论和事论等。
先秦诸子的散文,有很多议论性的章节片段,都可以看成是论说文,如《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荀子》中的《劝学》等。
单篇的论说文,最早的是汉朝贾谊的《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
论说文可细分为论、说、辨等若干小类。
“论”偏重于论理,一般有鲜明的论点、充分的论据、系统的论述。
如苏洵的《六国论》。
“说”偏重于申述,一般都是因事生情,有感而发,多一事一议,如周敦颐的《爱莲说》、韩愈的《师说》《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苏轼的《日喻说》等。
“辨”偏重于辨别、反驳,王充的《论衡》中多是这类文章,如《订鬼》。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仲虺.()②召公奭.()③闳.夭()④谠.直之路( ) ⑤不迩.小人( ) 答案 ①huǐ ②shì ③hón ɡ ④dǎnɡ ⑤ěr2.通假字践五帝、三皇之涂.通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途” 道路3.一词多义①兴⎩⎨⎧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汉大兴.兵伐匈奴②虽⎩⎨⎧ 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 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③众⎩⎨⎧ 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 博询众.庶 ④犹⎩⎨⎧ 今犹.古也 犹.有贤能若是之众答案 ①兴盛/起来/发动 ②即使/虽然 ③类/一般人④像/还4.词类活用①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 ②国以任贤.使能.而兴: 答案 ①形容词用作动词,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