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16.65 KB
- 文档页数:2
《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安阳市洹北中学崔合庆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反映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革命斗争的基本史实,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和愿望。
对于认识中国民主革命道路途径和深刻认识当今三农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材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本课讲述了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社会矛盾也发生了变化,新的矛盾又使得农民斗争肩负起双重任务——反封建、反侵略。
同时,社会的变化还使农民利用“上帝”的权威来进行反封建斗争,宣传平等思想。
太平天国反剥削、争平等,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和要求。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前期和后期分别颁布的纲领性文件。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最高峰,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如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天京事变、天京失陷等。
通过阅读相关历史材料,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并运用已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等资料,再现太平天国时期斗争的规模巨大的场景,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
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重要作用,从而关注农民,关注农村,关注农业。
4、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天朝田亩制度》确定依据: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由盛而衰---走向失败是本节的基本线索,理清线索,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框架。
《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反映农民阶级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革命斗争的基本史实。
从内容上说,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本节内容是农民阶级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旧式农民运动的延续,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它上承民族危机而出现,又开启了近代民族革命的新篇章,因此,从结构上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本课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历史。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的时期的到来使得中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新的矛盾又使得农民斗争肩负起双重任务——反封建、反侵略。
同时,社会的变化还使农民利用“上帝”的权威来进行反封建斗争,宣传平等思想。
太平天国反剥削、争平等,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和要求,保证了革命形势由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再到1856年达到全盛时期的迅猛发展。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前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最高峰,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如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
分析《天朝田亩制度》,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运用已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等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太平天国时期斗争的规模巨大的场景,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
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有一定的必然性,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重要作用,从而关注农民,关注农村。
4、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确定依据: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由盛而衰---走向失败是本节的基本线索,理清线索,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框架。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专题,共分为八个课题,主要内容是1840年到1949年间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性质的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作为本单元的第二个课题,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爆发原因与前一个课题《鸦片战争》的联系,及对后面课题的影响。
并且强调反侵略性、求民主性。
二、说教学目标2003版课标: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017版课标:1.7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及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综合2003年课标与2017年新课标课标合成: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期的中国社会,概述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反侵略斗争史实及意义,分析农民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由此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运用教材、引用材料及地图,结合所学,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历程,分析其兴起背景,加强时空观念,形成对鸦片战争后中国时局的宏观认识。
(2)引用太平天国运动的史料,分析《天朝田亩制度》、天京变乱、《资政新篇》,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培养论从史出、合理解释历史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课标、教学目标、历史学科素养并结合高考考情确定本课教学重难点:1.重点: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原因,《天朝田亩制度》的理想与实践,《资政新篇》的体制改革。
2.难点:太平天国运动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四、说学情及忧惧1、从知识认知水平看:太平天国运动的内容在初中教材中已有所学习。
因此高一学生拥有基本的知识储备,但缺乏深度与广度。
在教学过程中应略化过程,更加强调材料分析和问题的深入探讨。
2、从心理特点看:高一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11课(说课稿)《太平天国运动》一、教材简析《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的一课。
主要反映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革命斗争的基本史实。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它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历史重任,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对以后的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突出。
二、教学目标定位(一)课标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二)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理解《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指导思想的积极性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前后经过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历史比较的学习法。
通过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让学生学会列表归纳法。
通过对历史文献材料的阅读和分析,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运用已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重要作用,从而关注农民,关注农村。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1、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2、《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和评价。
3、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难点分析:1、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主要侧重《天朝田亩制度》为什么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2、认识农民阶级阶级局限性;三、教法简介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历史图片和历史材料,运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通过直观感性材料近距离地触摸历史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
教学模式:创设情景——师生互动探究——结论与评价,这一模式主要特点是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手段,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一百多年过去了,天国的大厦已经倾倒。
太平天国运动讲课稿(5篇范例)第一篇:太平天国运动讲课稿A 导入新课同学们,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鸦片战争的知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什么变化呢?(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错。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深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社会矛盾激化。
我们知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所以农民阶级不堪忍受,终于揭竿而起,兴起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反侵略反封建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太平天国的具体情况。
翻开课本54页。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1、原因阅读课本第一段内容,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是什么?(“鸦片战争以后······空前激化。
”)嗯,其实说了这么多,我们用四个字“天灾人祸”就可以把它概括起来。
天灾呢,就是指连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人祸呢,有两个。
一个是外国的侵略,另一个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压迫;这两个也就是课本里所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其中,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是太平天国兴起的根本原因,为什么这样说呢?一般来说,根本原因是从内部原因去寻找的,因为内因才是决定因素是不是?(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支付巨额的战费和赔款,加紧地搜刮人民,地丁税是清政府的主要税收,在1841年到1849年这八年之间,这项税收就增加了三百三十多万两,这就大大加重了农民身上已经非常沉重的封建剥削,同时农民又面临着大小地主、贪官污吏的另一层剥削。
农民无法生存了才起来反抗,于是就有了这场农民起义运动。
(1)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根本原因)(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间接原因)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由鸦片战争而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所带来的影响还有阅读课本内容,我们知道了,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在不断加深,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加快,这就进一步加剧农民的破产。
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方霞一、说教材《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教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第3课。
该课主要讲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为了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而不懈抗争的基本史实。
太平天国运动既是旧式农民运动的延续,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同时也第一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一顺应世界潮流的要求,因而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材中,《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上承第1、2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民族危机与阶级矛盾激化,又开启了之后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新篇章。
因此,从结构上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突出。
二、说目标课程标准对《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的学习要求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运动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在这里课程标准提出了“了解”和“认识”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其实这也就说明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次重点。
在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太平天国运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我也会积极引导学生去分析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引导学生去思考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等问题,从而步步深入,彻底解决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具体的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首先通过教师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由盛而衰、以及最终走向失败的基本史实。
主要史实有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天京事变、天京陷落等。
其次通过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本内容,使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并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
接着通过教师对《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内容的讲解以及一些实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正确看待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局限性。
《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太平天国运动》,我将从教材分析、课标分析、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设计、教学过程、训练设计和教学反思八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现在,我正式开始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地位】本节课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历史必修Ⅰ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第二课的教学内容。
主要反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而进行重大革命斗争的基本史实。
太平天国运动是旧式农民运动的延续,反映了农民阶级对土地的要求和愿望,同时由于其处于中国近代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时代赋予了这场运动新的特征和意义。
因而这一课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乃至世界近代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材中,《太平天国运动》上承鸦片战争带来的民族危机,又开启了之后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新篇章。
因此,从结构上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十分突出。
同时,作为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太平天国运动学生对于认识中国民主革命道路途径和深刻认识当今“三农”问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材分析】本课分为“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天国悲剧”三个子目。
以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为主线,主要包含了从金田起义到太平天国的全盛,以天京变乱为转折点的后期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前期、后期的两大纲领三方面内容。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比较长,本课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琐碎,要面面俱到的达到教学目标很困难,只能有所取舍。
因此,我将在简明地介绍太平天国运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天朝田亩制度》和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所反映出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问题。
具体的教学问题我在接下来的说课中展现。
【重点难点】(一)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失败以及天京变乱;《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失败属于太平天国运动整个过程的一部分,鉴于这场运动前后历时13年,在教学中对运动过程不可能详细讲解,但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分析和对整场运动的情感把握是必须建立在对过程的熟悉的基础上的。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必修一第4单元第11课。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 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四单元第11课。
由于近代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因而时代也赋予了太平天国运动新的任务即在反封建的同时反对列强的侵略。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也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2、教学目标知识传授目标:①使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史实。
②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了解各自所包含的内容及其产生的意义和局限性。
③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能力形成目标:通过运用史料分析,让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培养学生运用文字材料的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习惯。
通过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异同的学习,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农民运动的作用与局限性,同时感受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意识和斗争精神。
3、教学重难点根据课标要求,我确定的重难点如下: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难点:农民起义的作用和局限性二、教学策略1、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集文字、图片音像于一体,增强教学直观性2、教学方法:组织讨论法:针对教学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探究教学法:主要是将教材分为几个探究性的问题,提高学生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
3、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
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专题,共分为八个课题,主要内容是1840年到1949年间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性质的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作为本单元的第二个课题,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爆发原因与前一个课题《鸦片战争》的联系,及对后面课题的影响。
并且强调反侵略性、求民主性。
二、说教学目标
2003版课标: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017版课标:1.7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及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综合2003年课标与2017年新课标
课标合成: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期的中国社会,概述太平天国运动反封建反侵略斗争史实及意义,分析农民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由此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运用教材、引用材料及地图,结合所学,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历程,分析其兴起背景,加强时空观念,形成对鸦片战争后中国时局的宏观认识。
(2)引用太平天国运动的史料,分析《天朝田亩制度》、天京变乱、《资政新篇》,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培养论从史出、合理解释历史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课标、教学目标、历史学科素养并结合高考考情确定本课教学重难点:
1.重点: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原因,《天朝田亩制度》的理想与实践,《资政新篇》的体制改革。
2.难点:太平天国运动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四、说学情及忧惧
1、从知识认知水平看:
太平天国运动的内容在初中教材中已有所学习。
因此高一学生拥有基本的知识储备,但缺乏深度与广度。
在教学过程中应略化过程,更加强调材料分析和问题的深入探讨。
2、从心理特点看:
高一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
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上存在较强的依赖性与被动性,缺乏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所以教学过程中提出有梯度性的问题,由易到难,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
五、说教法
主要采用自主与合作学习、讨论法、讲授法,设置一些情境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主完成教学内容,教师作适当补充和总结。
六、说教学设计
环节一:导学案及反馈
提前下发导学案,建设小组、确定分工,布置预习任务,及时收回导学案进行批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并指出存在的问题。
设计意图:一是检测学生预习情况,及时了解学情;二是为了增强学生自信,激励其他同学。
环节二:导入新课
以“中国梦”现实热点问题引入本课人人平等的“天国梦”,进入本课学习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把其思维带到课堂上来。
环节三:梦起
这一环节主要解决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导学案4则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阅读分析,完成导学案上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表达能力和胆量,增强自信。
环节四:筑梦
在这个环节设置了两个问题:一是洪秀全的筑梦之旅,二是绘制太平天国运动的思维导图。
以解决对太平天国基本史实的了解。
学生根据导学案并结合教材内容自主完成,并进行展示。
通过问题的设置与解决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增强构建宏观知识体系的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能力。
环节五: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设置了三组探究问题,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内容和导学案材料,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层层深入,认识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
探究一:对太平天国政权的认识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史料,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理想与现实,引发对太平天国运动前途命运的思考。
在此基础上得出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并且引发思考:究竟谁能救近代中国危局?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探究二:对《资政新篇》的认识
《资政新篇》是长期旅居香港洪仁玕改革天国体制而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新方案,教材叙述简明扼要,导学案给予了材料的补充,结合《天朝田亩制度》的学习,举一反三,小组合作学习,认识《资政新篇》。
设问主要立足于体制改革,升华思维。
探究三: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通过PPT和导学案创设新情境,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来解决本课难点: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培养学生史论结合,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环节六:学以致用
设置一组练习,以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及时巩固,学以致用。
课后寄语,设计意图:培养家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