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民版《太平天国运动》优秀说课稿范例
- 格式:docx
- 大小:21.62 KB
- 文档页数:6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从教材的空间角度讲,《太平天国运动》上承鸦片战争的民族危机而出现又开启了近代辛亥革命的新篇章。
因此,从结构上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高考的时间角度讲,本课在高考中占有较为重要位置。
自2007年新课改高考以来,全国共考过8道选择题。
山东出过一道选择题。
具体题目是1.(2010·山东文综·11)图5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解析】注意图片材料中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某些思想具有近代化因素”、“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提出的一些政策是历史的倒退”可联系到太平天国运动,特别是“破坏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这个信息很重要。
太平天国运动反侵略反封建,提出了《资政新篇》,战火发生于广东省。
提出《天朝田亩制度》,平分土地,会造就大量小农经济,产品统交圣库等政策,这些是历史的倒退。
综上,高考题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基础知识才是硬道理。
接下来,根据刚才时空角度的教材分析,从三个维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2)、知识与能力: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识记重大事件。
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并作简要评价。
评价太平天国运动。
(3)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和历史文献,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提高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太平军将士的革命精神认识到农民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但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3、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案(1)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天朝田亩制度》确定依据: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由盛而衰---走向失败是本课的基本线索,理清线索,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框架;而《天朝田亩制度》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的思想结晶并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反映农民阶级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革命斗争的基本史实。
从内容上说,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本节内容是农民阶级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旧式农民运动的延续,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它上承民族危机而出现,又开启了近代民族革命的新篇章,因此,从结构上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本课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历史。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的时期的到来使得中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新的矛盾又使得农民斗争肩负起双重任务——反封建、反侵略。
同时,社会的变化还使农民利用“上帝”的权威来进行反封建斗争,宣传平等思想。
太平天国反剥削、争平等,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和要求,保证了革命形势由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再到1856年达到全盛时期的迅猛发展。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前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最高峰,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如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
分析《天朝田亩制度》,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运用已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等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太平天国时期斗争的规模巨大的场景,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
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有一定的必然性,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重要作用,从而关注农民,关注农村。
4、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确定依据: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由盛而衰---走向失败是本节的基本线索,理清线索,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框架。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是本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农民起义,它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清朝政权的命运,而且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金田起义、太平天国的建立、太平天国的发展和失败。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地展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使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发展和结果,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太平天国运动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复杂,涉及的人物和事件较多,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记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去理解和分析太平天国运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客观评价能力,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人物关系、事件发展顺序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史料等教学辅助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顺序,分享学习心得。
太平天国运动讲课稿(5篇范例)第一篇:太平天国运动讲课稿A 导入新课同学们,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鸦片战争的知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什么变化呢?(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错。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深受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社会矛盾激化。
我们知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所以农民阶级不堪忍受,终于揭竿而起,兴起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反侵略反封建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太平天国的具体情况。
翻开课本54页。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1、原因阅读课本第一段内容,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是什么?(“鸦片战争以后······空前激化。
”)嗯,其实说了这么多,我们用四个字“天灾人祸”就可以把它概括起来。
天灾呢,就是指连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人祸呢,有两个。
一个是外国的侵略,另一个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压迫;这两个也就是课本里所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其中,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是太平天国兴起的根本原因,为什么这样说呢?一般来说,根本原因是从内部原因去寻找的,因为内因才是决定因素是不是?(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支付巨额的战费和赔款,加紧地搜刮人民,地丁税是清政府的主要税收,在1841年到1849年这八年之间,这项税收就增加了三百三十多万两,这就大大加重了农民身上已经非常沉重的封建剥削,同时农民又面临着大小地主、贪官污吏的另一层剥削。
农民无法生存了才起来反抗,于是就有了这场农民起义运动。
(1)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根本原因)(2)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间接原因)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由鸦片战争而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所带来的影响还有阅读课本内容,我们知道了,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在不断加深,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加快,这就进一步加剧农民的破产。
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方霞一、说教材《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教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第3课。
该课主要讲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为了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而不懈抗争的基本史实。
太平天国运动既是旧式农民运动的延续,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同时也第一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一顺应世界潮流的要求,因而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材中,《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上承第1、2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民族危机与阶级矛盾激化,又开启了之后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新篇章。
因此,从结构上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突出。
二、说目标课程标准对《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的学习要求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运动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在这里课程标准提出了“了解”和“认识”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其实这也就说明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次重点。
在要求学生牢牢记住太平天国运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我也会积极引导学生去分析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引导学生去思考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以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等问题,从而步步深入,彻底解决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具体的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首先通过教师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由盛而衰、以及最终走向失败的基本史实。
主要史实有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天京事变、天京陷落等。
其次通过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本内容,使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并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
接着通过教师对《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内容的讲解以及一些实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正确看待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局限性。
《太平天国运动》(2)备课稿姓名:潘春艳一、课标及教材分析1、新课标解读(一)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这就要求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形成感性的认识。
主要史实就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包括运动的兴起,发展,全盛和失败。
(二)在了解主要史实的基础上,新课标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那就是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这就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农民阶级反封建的作用以及存在着的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了解教材的地位可以使教师在宏观上理解教材内容,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史实。
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了解各自所包含的内容及其产生的意义和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首先以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作为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更直观、全面的了解这段史实,引导学生感受历史的、辩证的评价方法。
其次,通过合作式学习,到黑板上填写表格等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农民运动的作用与局限性,同时感受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意识和斗争精神。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定位了以下教学重难点:4、教学重难点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设计依据在于这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线索,只有了解了主要的史实才能理清运动的发展脉络和进程,对这场运动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这是太平天国的两个纲领性文件,有助于深入理解领导者的思想,了解运动成败的原因。
难点:农民起义的作用和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是由农民阶级领导的,它每一步的发展都蕴含了农民阶级的思想,他们敢于同封建统治者和外国侵略者作斗争,但是他们封王建制、确定尊卑等级制度、内部争权夺利等却是封建腐朽思想的体现,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这一点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将它作为教学的难点。
人教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说课稿《说课稿太平天国运动》一. 教材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农民起义,其历史意义和影响深远。
本节课的教材以人教版(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为主,通过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让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教材内容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包括清朝腐败、民生疾苦、外国侵略等方面;第二部分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包括金田起义、攻克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等方面;第三部分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包括天京事变、捻军起义、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围剿等方面;第四部分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包括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促进民族觉醒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太平天国运动这一历史事件,学生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某些具体事件和人物比较感兴趣,如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等,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兴趣点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知识。
2.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3.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1.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原因,特别是清朝腐败和民生疾苦等方面。
2.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和结果,特别是天京事变和捻军起义等方面。
3.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特别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和促进民族觉醒等方面。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问题驱动法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知识;通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原因,让学生深刻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一历史《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设计模板说课稿的受众是主考官,要用说明的方法,朴实无华的语言,力求科学、准确、鲜明、生动地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
小编准备了历史《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希望你喜欢。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民版《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反映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革命斗争的基本史实。
从内容上说,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本节内容是农民阶级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旧式农民运动的延续,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它上承第二专题的民族危机而出现,又开启了近代民族革命的新篇章。
因此,从结构上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本课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历史。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的时期的到来使得中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新的矛盾又使得农民斗争肩负起双重任务反封建、反侵略。
同时,社会的变化还使农民利用上帝的权威来进行反封建斗争,宣传平等思想。
太平天国反剥削、争平等,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和要求,保证了革命形势由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再到1856 年达到全盛时期的迅猛发展。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前期和后期分别颁布的纲领性文件。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最高峰,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1864 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如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天京事变、天京失陷等。
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运用已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等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太平天国时期斗争的规模巨大的场景,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人教版(部编本)历史八年级上册《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农民起义,其历史意义和影响深远。
本节课的教材以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源、发展、高潮、结局为主线,通过生动的史实案例和图表,让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教材内容详实,图文井茂,既注重历史事实的阐述,也注重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太平天国运动。
二. 学情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段较为复杂的历史,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需要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基础。
通过前面对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些背景知识,对于理解太平天国运动有一定的帮助。
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了解太平天国运动,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源、发展、高潮、结局,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献资料搜集和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和意义。
3.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进行系统的讲解和阐述。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深入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和意义。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太平天国运动的宣传画和歌曲,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进而导入新课。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旨在让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基本经过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近代史上这次重大的农民起义,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在反抗封建统治、推动历史进程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农民起义、民族矛盾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较为复杂,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难点: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评价。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太平天国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3.合作探讨: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就太平天国运动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分析能力。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太平天国运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一场规模宏大的农民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材首先介绍了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包括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阶级矛盾的激化等。
接着,详细阐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如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等重要事件。
同时,还讲述了太平天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如《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最后,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对这一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近代中国农民阶级在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中的作用和局限性,为后续学习其他民主革命运动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和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
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历史知识的储备相对有限,对于一些复杂的历史概念和问题可能存在理解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深入思考历史问题,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发展历程和失败原因。
(2)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史料分析、问题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农民阶级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和局限性。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农民起义,它发生在清朝统治的晚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
本课教材从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源、发展、高潮和失败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叙述,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清朝晚期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但太平天国运动的具体内容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源、发展、高潮和失败的过程,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源、发展、高潮和失败的过程。
2.教学难点: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太平天国运动的宣传片,引导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源、发展、高潮和失败的过程。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和影响。
4.探究学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5.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重点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
7.课后作业:学生课后阅读相关资料,加深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解。
《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历史2013级4班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太平天国运动》。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展开今天的说课。
首先来看第一部分——说教材。
本课选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的第一课。
在教材中,《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上承第二专题的民族危机,又开启了之后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新篇章。
因此,从结构上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突出。
分析了教材地位以后,我们来看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对《太平天国运动》这一课的学习要求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下面我们再来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同学。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下面来看具体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首先通过讲述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由盛而衰、以及最终走向失败的基本史实。
其次通过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并比较他们的异同。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在讲述太平天国运动自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以及北伐、西征、东征这一过程时,我准备插入一系列太平军胜利进军的地图,从而培养学生识图和用图的能力。
在讲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主要内容时,我准备引入一系列阅读材料,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对天京事变,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对太平天国运动评价时,使学生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具有革命性的,同时还存在农民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通过三维目标的分析,我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了解太平天国的基础史实,难点确定为分析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下面来说教学方法。
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史实,比较适合采用讲述法。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及教案)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的一课。
主要反映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革命斗争的基本史实。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它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历史重任,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对以后的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突出。
(二)、教学目标和任务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通过分析评价太平天国运动作为新时代农民战争的特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比较,加深对这两个纲领的理解、认识。
(2)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以及时代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农民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但依靠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关注中国农民问题,认识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之一。
【课程标准】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及评价。
(2)教学难点:对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认识。
二、教法学法(一)、教法讲授法、对比法、问题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本课内容学生已在初中粗浅学过,已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对本课教学有利。
但如果不设臵“创新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挖掘学生潜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就只是简单的重复以前内容,不能是学生深化知识,培养能力。
本课按照“背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三部曲的主线展开,加上以上教学方法展开。
(二)、学法指导学生对于重大历史事件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并培养学生对于重大历史事件对比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进行问题探究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一、说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及其教学重点、难点【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时空概念:把握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等基本史实,构建时空观念。
2.唯物史观: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失败的原因分析,培养唯物史观。
3.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对《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对比解读,把握两个纲领性文件。
4.家国情怀: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分析,感受农民阶级不屈斗争的爱国精神;认识农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太平天国的影响难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对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认识(二)课标要求和课堂教学的各项目标1、课标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目标达成:结合学生实际,通过引导学习,本节课比较好的达成了对重难点的突破,顺利的贯穿了课标要求,提升了学生素养。
(三)结合教学实际准确、全面分析学习者特征3学情分析:该班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作为平行班的学生大多数人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
因此我认为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二、说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探究活动,在课前,给学生预习资料包括教案,上课时教师扮演学生领路人的角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合作探究并自我总结,形成知识结构,获得成功体验。
使教学思想和核心素养紧密结合,落实到位,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三、说教学策略四、说教学过程1、本课教学紧扣学习目标,渗透核心素养,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达成预设效果。
2、结合学生的实际,注重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层次性,做到活动,形式与内容有机统一;教师引领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统一3、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导入本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频繁互动,合理的教学情境,有机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激发学生持续学习动机与情绪4、教学环节根据学生学情设计,有课前演讲,展示课标重难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小结,课堂检测,作业布置,分层次布置作业,有必做题和选做题,诗歌作为结束语等,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体现了层次性,也符合学生能力的发展要求;时间安排紧凑,五、说教学资源1.文本资料:教材;教参;《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剑桥晚清史》等。
初中历史人民版《太平天国运动》优秀说课
稿范例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民版《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反映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革命斗争的基本史实。
从内容上说,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本节内容是农民阶级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旧式农民运动的延续,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它上承第二专题的民族危机而出现,又开启了近代民族革命的新篇章。
因此,从结构上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
本课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历史。
鸦x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的时期的到来使得中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新的矛盾又使得农民斗争肩负起双重任务——反封建、反侵略。
同时,社会的变化还使农民利用“上帝”的权威来进行反封建斗争,宣传平等思想。
太平天国反剥削、争平等,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和要
求,保证了革命形势由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再到1856年达到全盛时期的迅猛发展。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前期和后期分别颁布的纲领性文件。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最高峰,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如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天京事变、天京失陷等。
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运用已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等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太平天国时期斗争的规模巨大的场景,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
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
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重要作用,从而关注农民,关注农村。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确定依据: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由盛而衰---走向失败是本节的基本线索,理清线索,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框架。
(2)、教学难点:
《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
确定依据:高一学生正处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期,思维能力还不强,对《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缺乏完整的的分析和理解。
二、说教法
1、教法选择:
本课的教学方法以师生互动为主,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依据: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展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可以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落实基础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2、具体做法:
(1)、图示教学
通过图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归纳主要历史事件,掌握基础知识。
(2)、问题探究教学法:
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角度出发,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问题,并将问题贯穿于教学之中。
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探究、小组讨论,最终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实现重点、突破的难点。
(3)比较教学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对照,判断异同,更好地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
3、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
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2、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课前,给学生预习资料包括教案,上课时教师扮演学生领路人的角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合作探究并自我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2)、比较归纳法:
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横向、纵向联系至关重要,让学生有联系意识,掌握联系学习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播放电视剧《太平天国》片头及主题曲,进行导入,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2、学习新课:
1. 爆发的原因
(1)鸦x战争后,外国产品大量涌进中国,使沿海农民和手工业纷纷失去生计
(2)清政府的沉重捐税和地主的土地兼并和盘剥,导致阶级矛盾.。
(根本原因)
(3)连年不断的自然灾害(直接原因)
(4)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
展示史料(学生结合教材分析其原因)
材料一:“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x消费,鸦x贸易所引起的金银
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旧税捐更重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
……所有这些破坏性因素,都同时影响着中国的财政、社会风气、工业和政治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