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常识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1. 《诗经》那可是老厉害了呀!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呢,就像一个超级大宝藏!就好比咱现在的歌曲集一样,里面啥样的诗都有。
比如《关雎》,那浪漫的爱情描写,哎呀,真让人陶醉啊!2. 《诗经》的内容可丰富啦!有描写爱情的,哇,那情感细腻得哟!像《蒹葭》,不就把那种对心爱之人的追寻写得超好嘛!这就跟咱现在追求梦想一样,执着又动人。
3. 你知道吗,《诗经》里的诗歌形式多样得很呢!有四言的、五言的,变换着来。
这就好像一场精彩的表演,各种节目轮流登场,有趣极了!比如《氓》,长短句结合,多有意思。
4. 《诗经》的创作手法也很独特哦!什么赋比兴,真的很妙呀!就像给诗加上了魔法翅膀。
像《桃夭》,用桃花来比喻新娘的美丽,多形象啊!5. 咱可别小瞧《诗经》的影响力呀!它对后来的文学影响那叫一个深远。
可以说后面的好多作品都有它的影子,就如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
想想那些经典作品,不都或多或少有着《诗经》的基因嘛。
6. 《诗经》的语言优美得嘞!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能表达出深深的情感。
好比《击鼓》里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哇,多经典!这语言魅力,杠杠的。
7. 《诗经》的作者那可都是民间的大才子呀!虽然咱都不知道他们具体是谁,但他们的才华那是没得说了。
这就跟现在的网络高手似的,不露声色却才华横溢。
你说《硕鼠》写得多生动!8. 《诗经》里还有反映社会现实的呢!多接地气啊。
就像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能在里面找到影子。
《七月》不就是对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嘛。
9. 《诗经》真的是太了不起啦!它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要好好去欣赏它、理解它呀,可不能让这么好的东西被埋没呀!。
《诗经》的文学知识《诗经》名称由来《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开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说起此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3]。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可以专对。
虽多,亦奚认为?”[4]司马迁记录的也是这一名称,如:“《诗》三百篇,大略贤圣发奋之所为作也。
”[5]因为此后传世的版本中共记录有311首,为了表达方便,就称作“诗三百”。
之因此改称《诗经》,是因为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由。
《诗经》产生年月《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期间,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
产生地区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散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此后产生的。
[6]《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绘农业生产。
《大雅》是周王朝盛隆期间的产物,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
对于《大雅》这十八篇的创作年月,各家说法不一样:郑玄认为《文王之什》是文王、武王时代的诗,《生民之什》从《生民》至《卷阿》八篇为周公、成王之世诗。
朱熹认为:“正《大雅》多周公制作时所定也。
”但均认为“正大雅”是西周初年之诗。
[7]《小雅》产生于西周暮年到东迁此后。
《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此后。
《诗经》创作背景周朝的祖居之地周原宜于农业,“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示周是依赖农业而兴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周族在武王伐纣以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期间的社会政治特点。
[9]西周朝替殷商,除了商纣残酷无道,主要与其推行奴隶制经济制度相关。
西周成立此后,为和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尖利矛盾,和缓阶级斗争,变奴隶制为农奴制,正如王国维在《殷商制度论》中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改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的三大改革,自其表而言之,可是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
诗经文化常识介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诗经封面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一些地方(齐、楚、韩、赵、魏、秦),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是“五经”之一。
《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
《诗经》共收集了311篇诗歌(又称诗三百),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
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词则编入《诗经》。
先秦称为《诗》,
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诗经》
1.《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2.《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
3.《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开端(屈原的《离骚》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
4.《诗经》收集周代(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约500多年间)诗歌305篇。
5.《诗经》起初称《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儒家才把它奉为经典,称作《诗经》。
6.《诗经》是孔子收集的。
7.《诗经》六义
内容:风:又称“十五国风”。
内容为各地土风歌谣。
雅:朝廷的正声雅兴
颂:宗庙祭祀的乐歌
表现手法: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记叙)
比:以彼物比此物(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8.孔子评价《关雎》:“《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高考文学常识诗经知识关于任何事物的知识都有五个层次或者要素:事物的名称、定义、形象,有关事物的智识或者知识,以及事物本身——这才是知识的真正目标。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文学常识诗经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文学常识诗经1《诗经》文学常识1、《诗经》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2、《诗经》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它的艺术创作方面的成就,给予后世文学以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3、《诗经》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它与《书》《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4、《诗经》编为“风”“雅”和“颂”三个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大都为各地民歌。
“雅”分“大雅”和“小雅”;“大雅”多系西周五室贵族之作,大都是记述周历史,歌颂祖先功德,“小雅”除一部分宴会乐歌外,其余多系政治讽喻,作者多属贵族文人。
“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5、《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6、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高考文学常识诗经2《诗经》经典语句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国风?王风?黍离》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5、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国风?王风?采葛》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7、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诗经相关的文学常识
1. 《诗经》可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呢!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孕育出了无数的经典之作。
比如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美妙的诗句是不是让你仿佛看到了那美丽的画面呀!
2. 你知道《诗经》有好多不同的题材吗?那简直就像一个丰富多彩的宝库啊!像描写爱情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哇,这是多么浪漫的情感呀!
3. 《诗经》的表现手法可厉害啦!像“赋比兴”,就如同绘画中的不同技巧,让诗歌变得超级生动。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不就是用了美妙的比和兴嘛!
4. 哎呀呀,《诗经》里的那些劳动场景描写也很精彩呀!比如说“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不是让你感受到了古人劳作的乐趣呢?
5. 嘿,《诗经》的语言多美呀!简洁而又韵味十足,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星星。
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读起来朗朗上口啊!
6. 你想过没有,《诗经》对后世的文学影响有多大呀?那简直就是一座巍峨的山峰,让后来者敬仰。
很多诗词都有着《诗经》的影子呢!
7. 《诗经》里的那些感情表达得可真切了呢!有高兴的,有悲伤的。
像“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这里面的情感多复杂呀!
8. 哇,《诗经》中的那些民歌多有活力呀!就像欢快的小鸟,“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让人听了就不由得跟着兴奋起来。
9. 《诗经》真的是太了不起了,它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值得我们一直去品味和欣赏的经典啊!。
《诗经》与《楚辞》文学常识
1.(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共()篇。
又被称为是()或(). 2.《诗经》的“六义"指的是 . 3.颂是指的乐歌,包括( )篇, ()篇, ()篇。
4.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
5.风是指 ,《氓》选自 .
6.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有篇,小雅有篇。
《采薇》选自。
7.朱熹在他的《诗集传》中为赋比兴下过定义,其曰赋者
比者 , ,兴。
8.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第一首伟大的政治抒情长诗的是的。
它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被称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的是。
9.“风骚"指的是《诗经》中的和《楚辞》中的。
10。
屈原的代表作有。
(至少四部)
11。
楚辞指。
《楚辞》是指。
12.屈原,名()字()。
“离骚" 之意。
13.《诗经》名句:他山之石,。
言者无罪,。
一日不见,。
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14.“儒家六艺”指 ( )、()、(《礼》 )、( )、( )、( ) 。
(《乐》失传。
15.《玉台新咏》,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南朝()编。
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1. 《诗经》那可是超级古老的诗歌总集啊!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大箱子。
比如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多经典呀!它里面的诗歌丰富多彩,简直让人惊叹不已!
2. 《诗经》有好多不同的类型呀,风、雅、颂,这不就跟咱们现在的歌曲有不同风格一样吗?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多美的句子呀!
3. 你知道吗,《诗经》对后来的文学影响那可太大了!就如同星星照亮了夜空。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这样的诗句是不是特别迷人?
4. 《诗经》里的情感表达那叫一个真挚呀,喜怒哀乐全都有!好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满满都是离别的愁绪呢!
5. 《诗经》的语言多生动形象呀,简单却有着无穷的魅力!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是不是让你仿佛看到了一群小鹿呀?
6. 难道你不想好好去探索一下《诗经》的奇妙世界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神秘的美感真的让人陶醉呀!
我觉得《诗经》真的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认真去品读和欣赏呀!。
《诗经》
1.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又称“诗三百”。
汉代称《诗经》,沿用至今。
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
所收录的全是乐歌,我们看到的只是歌词。
2.《诗经》来源: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3.风:共计160篇,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指各地的土风歌谣。
主要是各地民歌。
雅:大雅74篇,小雅31篇。
雅是朝廷之乐。
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
大约在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的区别。
颂: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4.《诗经》的功用:
(1)最初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成书后,广泛用于社交场合,即“赋诗言志”。
(3)先秦时期诗经传授有官方(太师——贵族子弟)和民间(孔子)两个渠道。
(4)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
5.《诗经》中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1)作用:垫入感情基调;增添画面美感;起韵
(2)《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
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3)《国风》中成就最高的部分,是各地的民间歌谣,反映的内容也比上层社会的“雅”、“颂”更广泛,生活气息更浓。
因此后人将其与《离骚》合称“风骚”泛指文学。
文化常识《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宝藏,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和“诗的圣经”。
它是我国文化传统中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含了305篇诗,涵盖了国风、雅颂、周颂、商颂、大雅、小雅、颂、齐风、卫风、陈风等九个部分。
《诗经》记录了当时的风俗民情、历史变迁、政治斗争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了研究古代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诗经》的作者多不可考,其中一部分诗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
这些诗多以歌颂君王和贵族的功德、谈论人民生活、描述农民劳动、描绘自然风景为主题。
《诗经》的语言简练且生动,并且以抒发情感、歌颂美好的风土人情为特点,给后世留下了丰富而深刻的文学遗产。
《诗经》中的部分篇章受到了后世文人墨客的追捧,成为了咏史、纪事、抒情、咏怀的经典范本。
其中,国风部分以宋代文学家刘孝绰为代表的宋词,援引了《诗经》中许多歌辞,展示了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文学价值。
同时,《诗经》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观念。
它被看作是当前文化艺术的源头,成为了后世文人的启迪和借鉴。
《诗经》的文化意义不仅体现在文学上,还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义理精神和审美标准,同时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环境的深情厚爱。
《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涉及到耕作、渔猎、祭祀等生产生活,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面貌和风土人情。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不仅是文学的宝库,更是中国古代文化智慧的结晶。
它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风物人情、历史变迁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了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同时,它也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瑰宝。
在当今世界,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诗经》的文化价值,让它继续发光发热,为世人带来智慧和启迪。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和独特标志,它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诗歌总集,《诗经》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影响和激励了无数后世文人和读者。
诗经楚辞的知识点总结诗经和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两大重要作品集,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了周代早期至春秋时期的诗篇。
楚辞则是汉朝时期楚国文人的创作总结,以抒发深情和思考人生命运为主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诗经楚辞进行知识点总结。
一、历史背景诗经是周朝早期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这一时期正是中国文化的初步形成阶段。
楚辞则是汉朝时期楚国文人的创作总结,正值秦汉之际,社会变革和思想激荡是楚辞的主要背景。
二、内容特点 1. 诗经的内容多样,包括国风、雅颂、周颂等。
国风以描写风土人情为主要特点,雅颂和周颂则是用来祭祀宗庙的诗歌。
楚辞内容以抒发忧伤、思乡和对命运的思考为主要特点。
2. 诗经的语言简洁明快,形式规整,体现了古代诗歌的古朴之美。
楚辞的语言则更为浓烈、动情,使用了较多的比喻和修辞手法,体现了楚国人民的豪迈和激情。
三、文学价值 1. 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文学的瑰宝,也是古代历史文化的见证。
通过诗经,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人民的情感表达。
2. 楚辞则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感情。
楚辞中的爱国情怀、思乡思亲、对命运的思考等主题,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艺术特点 1. 诗经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对音韵的追求和对节奏的掌握上。
其中《关雎》、《蓼莪》等篇目,以其独特的韵律和优美的旋律成为经典之作。
2. 楚辞则以其豪放热情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著称。
楚辞中的《九歌》、《离骚》等作品,以其辞章之美和情感之深,被赞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五、影响与传承诗经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的优秀艺术成就和思想内涵,激发了后世文人的创作热情,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诗经楚辞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瑰宝,正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通过对其历史背景、内容特点、文学价值、艺术特点以及影响与传承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经楚辞,以及它们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意义。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常识1、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诗经》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申培)、鲁(毛亨)、韩(韩婴)、毛(赵人毛苌)四家。
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毛诗外传》。
2、作品年代《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时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
2023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500年。
3、作品体裁:《诗经》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
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类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启发(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就是“风”的代表作。
包含“风”“雅”“颂”和修辞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高中语文《诗经》文化常识及翻译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合集,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诗经》的文化常识,并提供部分诗句的翻译,以供参考。
文化常识
1.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含了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作品,记录了当时社会、人生、情感等方面的真实写照。
这些诗歌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政治风貌和人际关系等内容,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2. 《诗经》由诗三百余篇组成,被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是古代民歌,雅是宫廷音乐,颂是国家礼乐歌曲。
每篇诗歌都以五言或七言句式构成,形式简练而富有韵律感。
3. 《诗经》的语言使用较为古朴、朴实,给人一种优雅、明快的感觉。
通过阅读《诗经》,可以感受到古代人民的生活态度、情感表达方式以及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特点。
部分诗句翻译
-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翻译:关雎的鸟鸣响彻在河洲之间,那位窈窕的君子和美丽的妇人应该成为一对。
- 《卷耳》:采之苞兮,一日不見;采之盈筐,无所容。
- 翻译:采取它时还是花骨朵样子,再不去采就没有了;采取它时篮筐都装不下了。
- 《秋风辞》: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一萧一波,相继而来。
- 翻译:秋风凋零,波浪汹涌。
吹一阵风,涌起一波,相互接续。
总结
《诗经》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华民族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了解《诗经》的文化常识和一些诗句的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一传世之作。
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诗经》文学常识1、《诗经》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2、《诗经》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它的艺术创作方面的成就,给予后世文学以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3、《诗经》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它与《书》《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4、《诗经》编为“风”“雅”和“颂”三个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大都为各地民歌。
“雅”分“大雅”和“小雅”;“大雅”多系西周五室贵族之作,大都是记述周历史,歌颂祖先功德,“小雅”除一部分宴会乐歌外,其余多系政治讽喻,作者多属贵族文人。
“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5、《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6、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诗经》经典语句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国风•王风•黍离》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5、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国风•王风•采葛》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7、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8、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国风•卫风•硕人》9、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国风•卫风•木瓜》10、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诗经的文学常识详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详解一、名词解释《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自西周初年(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诗经》中的诗歌在春秋时已流传于世,当时称为“诗”或“诗三百”。
到了汉代,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孔子与诗三百的关系密切,才有“诗经”之称。
二、六艺《诗经》中的作品,按照音乐的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也称“国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bīn)风,共十五国风,160篇。
是诗的精华。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即“王畿”之乐。
雅诗共105篇,又按音乐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颂”即古代的“容”字,表演的意思。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共40篇,皆出自社会上层人物之手,都是些歌功颂德之作。
“赋”是直接描绘、抒情和铺叙的意思,即直叙其情事,白描其物象。
“比”是比方、譬喻,“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文心雕龙*比兴》),使形象更鲜明。
兴与比的区别在于,比是以另一物打比方来说明此物,二者之间必须有类似点;兴只是以他物做引子,以引出所咏之物,二者之间不求性质的相类,只是有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的关联。
三、类型《诗经》按照内容划分为祭祀诗、颂赞诗、怨刺诗、婚恋诗、征役诗。
《国风》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政治批评和道德批评的诗。
这些诗有些是针对特定的人物事件的,有的则带有普遍意义。
总体上说,这些诗较多反映了社会中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
如著名的《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首诗,以前很多人都解释为劳动者对剥削者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责问,这恐怕不太确切。
关于诗经的基本常识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
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1、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
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2、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为贵族的作品, 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
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
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3、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
4篇,《商颂》5篇,共40篇 。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诗经的表现手法,一个最显著特点便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1、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是直陈其事。诗经中大多数文章都运用了这种手法。大、小《雅》中,尤其
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如:小雅中的采薇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不但写的
形象鲜明,而且通过情景对称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2、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是气言托物以引起所咏
之辞。如:《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等,使诗中人物更形象。
3、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顾名思义上打比方,典型篇章便是《魏风硕鼠》中利用“硕
鼠”形象的揭示了深刻阶级寄生虫的本质。还有《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
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总体来说,《诗经》中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是相当成功的。
《诗经》中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其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
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如:《七月》、《氓》、《东山》等,都是以描写细节冗长的著名诗篇。
以上都是长篇的作品,但在《诗经》中短小的诗也富有比较丰富的细节。如:《齐风十亩之间》中:“十亩之间
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诗经》中大部分
诗是主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刻画来反映诗人内心的感情,都应了“以我现物,物皆看我之色彩”这句话。
《诗经》主要采用四言诗和隔句用韵,但亦富于变化,其中有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
句式,显得灵活多样,读来错落有致。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唱的特点,大量使用了叠字、双声、叠韵词
语,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音乐性。但也有一些作品句子长短变化很活,语气很自然。如:《邶风式微》中“式
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诗经》中有许多作品,质备章词句四旋 。有的只换几个字,使诗
歌赋予音乐感,便于吟咏,最典型的例子便是《 风充良》。
《诗经》共收录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 诗经封面
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一些地方,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
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
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
“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诗经》表
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诗经》共收集了305篇诗歌,其中6篇为笙诗,
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大量乐谱失传,仅存的歌
词则编入《诗经》。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
用至今。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
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孔子说:《诗经》一共有三百零五篇,每一篇讲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有
一个道理,可以说相当多了,然而用其中的一句话就可以涵盖《诗经》中所有的义理而没有丝毫遗漏,这就是《鲁
颂 駉》中说的:思无邪。它的意思是,人的思想念头,都是由天理中生来的,而不是由私欲所扭曲的,这一句
话,就把《诗经》的思想、道理完全概括了。诗人的言语有赞美的,有讽刺的,对善良的人和事,就用美好的语
言来赞美它,以感发人的善心,对丑恶的人和事,就用尖刻的言语来讽刺它,以惩罚人的恶念。都是要提起人们
善良的念头,除去人们丑恶的思想,使得人们的性情温和纯正。如果人心的每个念头都是纯正的,没有被私欲邪
念扭曲的,那他的所作所为,自然是充满了善行,而没有恶行,充满了被赞美的行为,而没有被讽刺的行为。诗
人的赞美和讽刺,也不过是为了劝善惩恶而已,因此由思无邪三个字,足以概括《诗经》的精神了。想要修身的
学人务必了解,应该将功夫下在“慎思”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