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文学常识讲解学习
- 格式:ppt
- 大小:1.81 MB
- 文档页数:10
《诗经》文学常识整理简单易记
《〈诗经〉二首》包括《关雎》和《蒹葭》。
《诗经》先秦时叫做《诗》或《诗三百》,《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 首。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采用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风多是各地民歌;
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
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赋是铺陈直叙,即把人的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
常与排比结合。
比是比喻,即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是托物起兴,即先从别的事物说起,引起所咏之物。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1.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重章叠句是指一首诗由若干章构成,每章的字句基本相同,只对应地变换少数字词,便于尽情抒发作者的感情,深化意境,增强节奏感、音乐美。
2.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
3.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1. 《诗经》那可是老厉害了呀!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呢,就像一个超级大宝藏!就好比咱现在的歌曲集一样,里面啥样的诗都有。
比如《关雎》,那浪漫的爱情描写,哎呀,真让人陶醉啊!2. 《诗经》的内容可丰富啦!有描写爱情的,哇,那情感细腻得哟!像《蒹葭》,不就把那种对心爱之人的追寻写得超好嘛!这就跟咱现在追求梦想一样,执着又动人。
3. 你知道吗,《诗经》里的诗歌形式多样得很呢!有四言的、五言的,变换着来。
这就好像一场精彩的表演,各种节目轮流登场,有趣极了!比如《氓》,长短句结合,多有意思。
4. 《诗经》的创作手法也很独特哦!什么赋比兴,真的很妙呀!就像给诗加上了魔法翅膀。
像《桃夭》,用桃花来比喻新娘的美丽,多形象啊!5. 咱可别小瞧《诗经》的影响力呀!它对后来的文学影响那叫一个深远。
可以说后面的好多作品都有它的影子,就如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
想想那些经典作品,不都或多或少有着《诗经》的基因嘛。
6. 《诗经》的语言优美得嘞!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能表达出深深的情感。
好比《击鼓》里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哇,多经典!这语言魅力,杠杠的。
7. 《诗经》的作者那可都是民间的大才子呀!虽然咱都不知道他们具体是谁,但他们的才华那是没得说了。
这就跟现在的网络高手似的,不露声色却才华横溢。
你说《硕鼠》写得多生动!8. 《诗经》里还有反映社会现实的呢!多接地气啊。
就像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能在里面找到影子。
《七月》不就是对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嘛。
9. 《诗经》真的是太了不起啦!它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要好好去欣赏它、理解它呀,可不能让这么好的东西被埋没呀!。
专升本《诗经》文学常识先秦分为夏、商、周。
周分为西周(烽火戏诸侯)和东周东周有春秋、战国。
《诗经》收录春秋中叶,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光辉起点。
共305首,又称“诗三百”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包括风、雅、颂;表现手法赋、比、兴。
合称“诗经六义”“风”(160首)民歌,(15个)国家民歌。
“雅”(105首)朝廷乐歌,大雅(赞);小雅(怨)“颂”(40首)宗庙祭歌。
(周颂、商颂、鲁颂)“赋”即记述人物、时间、地点、事件或推动事物发展的动植物。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比”即比喻、比拟(拟人和拟物)、类比。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兴”即所谓含蓄温婉的引出想要表达的。
(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
)《诗经》内容.批判统治者的腐朽黑暗。
.控诉兵役徭役的沉重。
.歌颂美好的爱情与幸福的婚姻。
.赞美劳动者的辛勤与善良。
.揭示古代妇女的不幸。
开创了“弃妇诗”之先河。
《诗经》的特征.多用四言,间以杂言。
.重章叠字,一唱三叹。
.双声叠字,朗朗上口。
.押韵和谐,质朴优美。
《诗经》是了解周朝社会的第一手资料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多首诗,用一句话来概括,是真情流露。
”读解:《诗》就是《诗经》,孔子之前还没有“经”之名,汉人才定的六经。
《诗经》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到春秋时期的311篇诗歌,作者属于不同地区、不同阶级、不同职业、不同性别的不同人群,作品涉及到劳动与爱情、家庭与工作、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祀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所以又被称为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思无邪”的字面意思是想法没有绕弯,可以理解为《诗经》流露出的是没有经过他人转述的作者最本真的情感。
比如当孔子告诉我们《关雎》表达的是什么情感时,我们接受的已经不再是《关雎》的真情流露,而是孔子对《关雎》的真情流露了。
《诗经》
1.《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2.《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
3.《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开端(屈原的《离骚》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
4.《诗经》收集周代(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约500多年间)诗歌305篇。
5.《诗经》起初称《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儒家才把它奉为经典,称作《诗经》。
6.《诗经》是孔子收集的。
7.《诗经》六义
内容:风:又称“十五国风”。
内容为各地土风歌谣。
雅:朝廷的正声雅兴
颂:宗庙祭祀的乐歌
表现手法: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记叙)
比:以彼物比此物(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8.孔子评价《关雎》:“《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高考文学常识诗经知识关于任何事物的知识都有五个层次或者要素:事物的名称、定义、形象,有关事物的智识或者知识,以及事物本身——这才是知识的真正目标。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文学常识诗经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文学常识诗经1《诗经》文学常识1、《诗经》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2、《诗经》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它的艺术创作方面的成就,给予后世文学以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3、《诗经》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它与《书》《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4、《诗经》编为“风”“雅”和“颂”三个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大都为各地民歌。
“雅”分“大雅”和“小雅”;“大雅”多系西周五室贵族之作,大都是记述周历史,歌颂祖先功德,“小雅”除一部分宴会乐歌外,其余多系政治讽喻,作者多属贵族文人。
“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5、《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6、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高考文学常识诗经2《诗经》经典语句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国风?王风?黍离》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5、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国风?王风?采葛》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7、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诗经的文学常识简介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总结,是记录了中国古代民族时
代和社会之间文明背景以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变迁的精华著作,它对中国文学
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诗经共有305篇,收录在《尚书》和《礼记》中,分为节、诗、不定、陈考五部。
诗经的作者并不止一个,其中,比较有名气的作者包括周公、孔子、荆轲、李斯等。
诗经不仅表现了中国古代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爱与情感,而且反映出中国古代人民生活的
思想情绪,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诗经在最初几百年里未经修改,表达要点方面不够明确。
但到春秋时代,诗经就得到
了精心的改编,加强了内容的概括性,把原有明确的诗作进行修订,使之更加具有表现力,更加精确,使之成为国内外流传甚广、具有崇高哲学意义的文学经典之作。
诗经的书写风格也极为独特,文字表达押韵,表达语言的提示特别多,作者通过神话、象征和比喻的手法,以抽象精致、艺术气息弥漫的语言表达出来,极具韵味和魅力,有强
烈的艺术感染力。
诗经从抒情论证方面,受到现代学者极大的重视和追捧,其中穿插好多深刻的哲理思
想和文化观念,充分反映出中国古代人民禀承先祖优良血脉真诚情感和宏大愿景,令人深
深感叹和着迷,可以说它仍是现代文学杰作的最佳参照。
文学常识之诗经的创作背景和价值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根基”。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作者记载的诗歌集,也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的创作背景和价值深远而广泛,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还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诗经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大约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当时,周天子和诸侯们为了巩固政权,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征伐,这些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
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周天子下令编纂一部诗歌集,既可以歌颂君王和贵族的功绩,也可以反映百姓的疾苦和愿望,以达到安抚民心的目的。
诗经的创作背景决定了它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如农耕、狩猎、宴饮、战争等。
这些篇章真实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为后世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例如《蒹葭》这篇诗歌描绘了农民繁忙的田间劳作,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农耕生活。
而《白日依山尽》则通过描绘狩猎场景,展示了古代人民勇敢、坚毅的精神风貌。
除了反映现实生活,诗经还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情感内涵。
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爱情、友谊、忧愁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例如《关雎》这篇诗歌以对爱情的思念之情为主题,通过描写爱情的美好与痛苦,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而《桃夭》则以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为主题,通过描绘桃树的凋谢,表达了人们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和思考。
诗经的价值不仅在于文学艺术方面,还在于它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和启示。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创作形式和艺术风格为后世文人所借鉴和模仿,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而诗经中的思想和哲理也为后世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例如,诗经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名言,强调了民众的智慧和能力,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创作背景和深远的价值。
《诗经》教案《诗经》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5、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分析《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讲解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众多体裁、风格、流派那么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诗歌知识诗歌起源: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
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
这些诗歌聚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
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2500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起点。
简介《诗经》〔1〕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六世纪。
大约500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又名诗三百。
〔2〕分类:按音乐内容分:A、风:国风,共160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
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阔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
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
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
惟有《鄘风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
〔雅颂中标有作者姓名有五篇〕B、雅:宫廷乐曲,大雅:用于诸侯相会。
小雅:用于贵族宴享。
〔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C、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
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又称“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学作品之一,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世纪之间被我们普遍使用。
它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学上最重要的作品,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资料。
它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政治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而且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生活及社会的思想感受。
诗经是一部集合了三百篇诗歌的经典著作,大部分诗歌是古代即兴创作的,也有少数来自其他文学或口头传说,其中包括嘲讽、歌赞、抒怀等内容,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它的风格和表达手法贯穿在中国文学史上,为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诗经也是一部记录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史学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关古代社会历史、地理、文化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有价值的资料。
它为中国文学史及文化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为我们探索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诗经》二首重点笔记(一)文学常识。
1. 出处。
-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体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类比。
-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一般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二)诗歌内容。
1. 原文及翻译。
-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翻译: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 翻译: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 翻译: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
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 翻译: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 翻译: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2. 主题思想。
- 这首诗写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三)艺术特色。
1. 起兴手法的运用。
- 诗的开头以雎鸠鸟的和鸣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主题,这种起兴手法既自然又巧妙。
雎鸠鸟“关关”的叫声,象征着男女之间美好的爱情,为下文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作了铺垫。
2. 重章叠句。
- 诗中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等。
这种形式既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又层层递进地表现了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从追求不得的思念到想象中与女子亲近、取悦她的美好愿望。
(二)诗歌内容。
1. 原文及翻译。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翻译: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
春秋时期诗经-文学常识春秋时期诗经-文学常识分風,雅,頌三部分風:指各地的民歌雅:多數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
其內容幾乎都是關于政治方面的,有贊頌好人好政的,有諷刺弊政的。
只有幾首表達個人感情的詩。
但是沒有情詩。
頌:指各國祭祀用的歌曲诗经》的主要内容:1、农事诗,反映了周代的农业生产活动,有较高的认识价值。
2、征役诗,即大量反映徭役和兵役问题的诗歌。
3、婚恋诗,即篇幅众多的爱情、婚姻、家庭生活和妇女命运的作品。
风诗里这类作品尤其多,约占风诗的三分之一。
《诗经》中的爱情诗,从不同的角度生动地反映了恋爱关系中的各种情景和具体矛盾,揭示了人们在爱情生活中的各种微妙复杂的心理。
4、燕飨诗,又称燕饮诗或宴饮诗。
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是周人重礼乐、尚亲情、笃友谊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礼乐文明的.产物。
5、怨刺诗,其中民歌里的怨刺诗,以辛辣的笔调嘲讽了统治阶级的行径,6、周族史诗,主要指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反映周部族祖先形象和周部族迁徙、发展、壮大等内容的诗歌。
是《诗经》中描写一个部落早期发祥历史的作品。
这些史诗,形象地反映了周人从野蛮向文明(即阶级社会)过渡的历史。
反映了周建国前和建国初期的历史,合在一起,是一部很完整的叙述早周历史的史诗,对早周历史转折事件的记载尤为详细,不仅有文学价值,而且弥补了史料的不足,具有文献价值。
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
比较常见的篇目如《关雎》、《蒹葭》、《氓》、《七月》等。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
常见的篇目如《采薇》、《鹿鸣》、《江汉》、《思齐》(前两篇属小雅,后两篇属大雅)等。
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常见的篇目如《我将》、《有客》、《玄鸟》等。
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诗经》文学常识1、《诗经》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2、《诗经》中“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它的艺术创作方面的成就,给予后世文学以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3、《诗经》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它与《书》《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4、《诗经》编为“风”“雅”和“颂”三个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大都为各地民歌。
“雅”分“大雅”和“小雅”;“大雅”多系西周五室贵族之作,大都是记述周历史,歌颂祖先功德,“小雅”除一部分宴会乐歌外,其余多系政治讽喻,作者多属贵族文人。
“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5、《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6、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诗经》经典语句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国风•秦风•蒹葭》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经•国风•王风•黍离》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5、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国风•王风•采葛》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7、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8、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脸如蝤麒,齿如瓠犀。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国风•卫风•硕人》9、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国风•卫风•木瓜》10、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12 《诗经》二首 《关雎》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了解诗中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3、理解诗的主要内容,感受诗中美好情境。 【学习重点】 1、在诵读中体会这首古诗的内涵。 2、兴的表现手法。
【学习过程】 一、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第 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大约五百年间的 篇诗歌。原本只称《诗》,在先秦典籍里通称《 》,汉代以后,儒家奉它为经典,始称《诗经》。 2、《诗经》包括“ 、 、 ”三部分。“风”为民歌,共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是《诗经》中现实主义的代表,其中大部分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是“大雅”和“小雅”的总称,共一百零五篇。大雅(31篇),小雅(74篇),其中大部分是王室贵族所作;“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四十篇,是统治者祭祀天地宗庙的祭礼歌辞。 3、表现手法有 、 、 。赋为陈述(直接铺叙);比为比喻;兴是托物起兴,即借别的事物来引起所歌咏的内容。 “ 、 、 、 、 、 ”合称为《诗经》“六义” 4、《诗经》中的诗歌多以 言为主,多为隔行用韵,但不拘泥,章节常反复,多用叠字。 5、《关雎》这首诗是305首中的第 首。
二、【自主学习】 1、正音。 睢鸠( ) 窈窕( ) 好逑( ) 荇莱( ) 寤寐( ) 辗转( ) 芼( ) 钟鼓乐之( ) 2、解释加点的字。 关关雎鸠.. 君子好逑. 左右流.之
寤寐求...之 寤寐思服. 琴瑟友.之 左右芼.之 钟鼓乐...之 3、根据注释与借助工具书,弄清课文的意思。
三、【初步感知】 1.这是一首写什么内容为题材的诗?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脉络分析:全诗可分为三章,请概括。 四、【品读探究】 1、理解前两句。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后面两句有内容上的直接联系吗?
②作者写这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2、阅读全诗琅琅上口,和谐悦耳,你们在读时感到了没有?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 《蒹葭》 【学习目标】 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2、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3、体味诗歌的音韵美、画面美、人性美、主题美、诗意美。 【学习重点】 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画面美。 2、把握“追求者”形象,感受诗歌人性美。 【学习难点】 感受诗歌画面美、人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