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1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8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发达的古代农业》精选教案高一年级历史备课组课题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安排一课时本节课时学期总课次主备人审阅高一历史备课组授课人授课时间授课班级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农业起源、刀耕火种、商周农业发展。
掌握中国古代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技术。
过程与方法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重难点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传统农业的发展特点教法设计谈话法,归纳总结,知识介绍法教具准备教材,教案和PPT课件教学过程公共教学个性教学导入新课民以食为天。
我们把生产粮食或生产吃的、穿的东西的原料的行业成为农业。
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业文明的国家之一。
推进新课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原始农业(1)起源:距今一万年左右。
(2)相当发达:距今七八千年时。
(3)主要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2.商周农业(1)概况耕作工具出现青铜农具,重要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耕作技术人们已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和治虫灭害农作物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2)影响①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②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生产工具(1)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
(3)东汉:耦犁的牛耕方法推广到珠江流域。
(4)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
2.耕作方式: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耕作技术(1)春秋战国:已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
最新人教版必修2《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刘理衡要点:知道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导入新课】:——————5分钟师:大家都听说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吧,相传天上有个织女星,还有一个牵牛星。
织女和牵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
可是,天条律令是不允许男欢女爱、私自相恋的。
织女是王母的孙女,王母便将牵牛贬下凡尘了,令织女不停地织云锦以作惩罚。
话说牵牛被贬之后,落生在一个农民家中,取名叫牛郎。
后来父母去世,他便跟着哥嫂度日。
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与他分家,只给了他一头老牛和一辆破车,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独占了,然后,便和牛郎分家了。
他们结婚以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日子过得非常美满幸福。
不久,他们生下了一儿一女,十分可爱。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了,我们可以想象的了解我国古代自足自给小农经济的生产形态,当然一句话不能概括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全貌,要想仔细了解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的详情,还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学习《发达的古代农业》这节课。
首先我们学习农业的起源和原始农业的发展一、早起农业的出现——————10分钟1、农业的起源(气候、工具)农业起源的原因有两方面,在地质史的几十亿年中,全球至少出现过3次大冰期,大约距今1.1万年,即公元前9000年左右,最后一个冰期结束,气候逐渐表暖,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即由狩猎和采集时代过渡到农业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人类逐渐掌握了植物的性能和生长规律、栽培方法。
这时也是旧石器时代向新时期时代过渡,这时期的工具经磨制更准确、合用、锋利,这也为农耕准备了条件。
当然书上的神话传说——找到食物和尝百草的神农氏,由于不经意间他发现谷穗可以种植食用,便教人砍到树木,用斧头、耒耜等工具,开垦土地种植五谷:麻(稻)、麦、稷(白谷长——谷神,社稷)、黍(黄米)、菽(豆的总称)。
值得一提的是,五谷中最初无稻,因为古代经济中心在黄河流域,稻主要在南方,而北方有限。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A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2)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B重点难点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C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分析比较、情境再现、历史比较D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分析单元引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讲述内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设问:阅读教材第一部分, 完成表格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阅读教材第一部分, 完成表格三、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1、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主要耕作方式)2.形成的条件:1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3.特点: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3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4.:分析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有利发展条件:1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2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一中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2)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2)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重点难点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分析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课型新课课时一课时(45分钟)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那段戏曲,让学生欣赏,并思考问题一:歌词中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问题二:这段歌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概括,指出这段歌词不能体现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全貌,要想仔细了解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详情,还需要大家一起学习《发达的古代农业》这节课。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3分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 思考:①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②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中国农业的起源:(1)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2)表现:①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参见教材“引言”)——民间传说②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考古发现(3)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参见教材P4“历史纵横”提及的世界三个农业起源中心)2、原始农业:(1)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补充资料】了解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荆、扬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左陵阳之金,右蜀、汉之材,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饶财。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精品教案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标问题解读: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教学目标:(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原始农业的出现(1)出现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
(2)地位: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引言部分最后一句),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3)状况:生产工具:石刀、石斧。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生活方式:经常迁徙。
2、商周时期的农业(1)状况:生产工具: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木制耒耦和石锄、石犁仍是重要工具。
耕作技术: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泯制肥料,治虫灭害等。
作物种类: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生活方式:开始走向定居。
(2)地位:中国农业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时间成就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汉朝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一直为后世沿用。
耕作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做法已经使用。
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魏晋南北朝及其以后北方旱地耕耙糖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耕作两汉是以一年一熟为主制度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战国时期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和龙首渠曹魏翻车用于灌溉唐朝创制了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出现风力水车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形成条件(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水利工程灌溉工具生产力。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目标:掌握中国农业的起源、刀耕火种、商周农业生产的发展。
掌握中国古代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
掌握小农经济的形成。
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课前自主学习1、中国原始农业相当发达,其耕作方式先后经历了从“”到阶段,战国时期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是农业文明古国。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的国家,至西周,主要农作物有粟、稻、黍、稷、麦、、等,后世的农作物多已具备。
3、我国非常注重水利灌溉工具的创制,主要有曹魏时的、唐朝的和宋代的和明清的风力水车。
课堂合作探究知识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
人们先用石刀、石斧砍倒树木,晒干后焚烧,再用石犁翻土播种。
3、距今约七八千年时,松土工具耒耜出现并普遍使用。
国农业进入“耜耕时代”,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4.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只是很少使用,主要仍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等工具。
人们已经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
5.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商周时,农作物种类更丰富,后来习称的“五谷”均已种植。
人们的生活由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注意古代生产工具的演进趋势(1)生产工具的数量不断增长,还有品种也不断增加。
(2)许多生产工具自身都在不断完善。
如从牛力耕犁的出现,到犁壁的发明,再到曲辕犁的产生等。
(3)生产工具的进步表现为旧式工具的淘汰和新式工具的诞生。
典例剖析【例1】我国农业由“刀耕火种”进入“石器锄耕”阶段后,人们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是 ( )A.石斧、石锛 B.骨耜、石耜 C。
钱、镩 D.铁铲、铁犁知识点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精耕细作的含义: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宏观概览第2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名片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考纲明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主干知识理一理]1.耕作方式2.耕作技术3。
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4.水利灌溉5.经营方式(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2)小农经济(个体农耕)①原因: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③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拨云见日想一想]1.铁犁牛耕的使用有何意义?试答提示:是中国农业技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土地私有制发展。
2.你知道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标志是什么吗?试答提示:曲辕犁的出现.3.“自给自足”中的“足"就是“富足”吗?试答提示:否。
“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只能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但是很少进行商品交换。
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艰苦。
4.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有什么?试答提示:(1)主观: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2)客观: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5.试分辨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区别与联系.试答提示:三者是不同的经济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小。
自耕农经济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主的佃农。
[史论要旨背一背(先填后背)](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高一历史必修1教案】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教学目标掌握中国农业的起源、主要耕作技术、主要耕作方式。
理解从神话时代到铁器时代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发展和变化。
了解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远古人类使用的农具,讲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的农业生产情况,引出中国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二)讲授新课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教师提问学生:早期农业生产出现在什么时期?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结论:原始社会时期。
(2)教师提问学生:早期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结论:刀耕火种。
(3)教师提问学生:刀耕火种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结论: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工具简单,人们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有限。
(4)教师提问学生:什么原因促使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技术的提高?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结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作物种类的丰富。
农业的独立发展(1)教师提问学生:什么原因导致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结论:生产力的发展。
(2)教师提问学生: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发展主要有哪些表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结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作物种类的丰富。
(3)教师提问学生:农作物种类的丰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结论:两汉时期,种植作物品种丰富。
(4)教师提问学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结论: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耕地面积小,农作物种类单一,耕作技术落后,劳动效率低下。
耦犁和牛耕的出现(1)教师提问学生:什么是耦犁和牛耕?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结论:耦犁是一种双牛牵引的犁,适用于深耕土地;牛耕是一种畜力耕作方式,逐渐取代人力耕作。
(2)教师提问学生:耦犁和牛耕的出现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结论:提高了耕地的利用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目标:识记:中国农业的起源,刀耕火种,耒耜的出现和商周农业生产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发展,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灌溉;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小农经济的形成,小农经济下的农民。
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生产力的发展史中国古代耕作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我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古代世界的领先地位;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劳动者受到沉重的剥削和压迫,生活困苦。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教学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教学过程:导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农业从什么时候就出现的么?我国的传说非常多,农耕的出现也与传说中的一位人物有关,他就是神农氏。
传说上古时候,有一只遍体通红的鸟,嘴里衔了一株九穗的谷物,谷物坠落在地上,神农氏把谷粒捡起来,种在地里,他把种植的技术教给人民,从此有了农耕。
神农氏因此被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有人会说,这只是个传说,不可信。
那么实际上考古学家也给我们带来了我国早期农业产生的证据。
考古学家在华北和华南都发现了远古时期的粮食作物遗存,特别是距今一万年的稻谷。
这说明了中国那时就有了早期农业。
我国的农业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呢?为什么说是“发达的古代农业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
首先整体来把握本节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大家可以结合书本内容了解以下,我国早期农业生产的典型特点是什么?它与后来出现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究竟有哪些方面的区别?答:早期农业的典型特点是刀耕火种。
它与精耕细作的农业主要区别在于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不同。
问:从早期农业到精耕细作的农业在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上呈现一个什么样的趋势呢?答:生产工具得到不断的改进,耕作技术不断的进步。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习题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习题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习题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习题新人教版时间:2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固基题组]1.[2016·重庆一中月考]“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矣。
”材料主要反映了()A.土地兼并的危害性 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C.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D.土地私有的合理性答案A解析材料中“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食犬彘之食矣”等信息说明土地兼并危害严重。
故本题选A。
2.[2016·沧州月考]北魏均田制规定: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奴婢授田额与良民同,耕牛一头授田三十亩,限四头牛.其主要影响是( )A.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B.使劳力与田业相结合促进了农业生产C.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以加强控制D.保留了贵族官僚在土地数量上的优势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的均田制。
关键信息: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
据此可知,题干强调贵族除自身之外,还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获得与良民相同的土地,其带来的影响则是贵族可获得更多的土地,保留了贵族官僚在土地数量上的优势,故D项正确;A 项“从根本上解决”的说法错误;均田制具有B、C两项的作用,但不是题干规定内容带来的主要影响,故B、C两项错误.3.[2015·威海期中]古代中国以农立国.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男耕女织,以一家一户个体经营为主B.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C.重视灌溉,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D.重农的结果促进了我国古代历朝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重农抑商”政策。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3)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利用历史短剧表演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历史情景中感受历史,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历史。
(3)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那段戏曲吗?生:(齐声)喜欢。
师:我也非常喜欢这段家喻户晓的戏曲。
不知哪位男同学和女同学能否对唱这段戏曲,让我们大家共同欣赏一下?生:×××(男同学)和×××(女同学)是我班的"歌王"和"歌后",由他们对唱,一定好听。
师:那好,请大家以热烈掌声欢迎这两位同学对唱《天仙配》中的"夫妻双双把家还"选段。
发达的古代农业(人教版必修二)★教课目的:1、知识与能力:(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商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系统,确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应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3)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色,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两重作用与影响。
2、过程与方法:(1)经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奇妙地指引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研究历史。
深入浅出,循循引诱,层层解析。
(2)鼓舞学生勇敢地回答下列问题,提示学生用必定方法解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现自我供给时机和平台。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进社会发展的根来源因,建立正确的发展观。
(2)经过本节课教课,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奋双手和无量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建了巨大财产,是历史的创建者,可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教课要点和难点:要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教课过程[导入新课]尽人皆知: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其绚烂绚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和神往。
特别是古代的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茂盛的商业,这就为文明的萌发和发展供给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而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向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中心,当前,我们还常常说起三农问题。
那么,古代中国是怎样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色呢?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初期的农业:1、中国农业的发源:从世界范围看,农业发源中心主要有三个:西亚、中南美洲和东亚。
中国就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
我们中国的农业发源最早可追忆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1)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2)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
也是世界上最早栽种水稻和粟的国家。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新人教版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宏观概览第21讲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名片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考纲明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主干知识理一理]1.耕作方式2.耕作技术3.耕作制度: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水利灌溉5.经营方式(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小农经济(个体农耕)①原因: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拨云见日想一想]1.铁犁牛耕的使用有何意义?试答提示:是中国农业技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土地私有制发展。
2.你知道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标志是什么吗?试答提示:曲辕犁的出现。
3.“自给自足”中的“足”就是“富足”吗?试答提示:否。
“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只能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但是很少进行商品交换。
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艰苦。
4.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有什么?试答提示:(1)主观: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2)客观: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5.试分辨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试答提示:三者是不同的经济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小。
自耕农经济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主的佃农。
[史论要旨背一背(先填后背)](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
(2)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Step1 微考点——图文证史深化微考点小农经济的特点WEIKAODIAN一①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②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思考1 史料一反映出小农经济有何特点?试答史料解读:从①②可反映小农经济的男耕女织的特征。
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①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②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晁错《论贵粟疏》思考2 史料二反映出小农经济有何特点?试答史料解读:①②表明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以及农民生活的艰辛。
三《耕织图》是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该图为康熙令人重新绘制的作品。
思考3 史料三中《耕织图》及注释文字反映出小农经济有何特点?试答史料解读:自南宋到清依然推崇牛耕技术,说明农业技术没有突破性进展。
小农经济的特点(1)自给性:产品主要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男耕女织。
(3)脆弱性: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及简单落后的小生产模式等特点。
(4)落后性:生产工具简单、生产技术长期不变。
Step2 综合点——总结升华提能综合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ZONGHEDIAN[要点整合]1.历史地位: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2.生产组织形式:从集体耕作后来发展到个体农耕,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动力。
3.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
4.农业产业结构: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5.农耕技术的发展: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
借用牛力耕田,不断改良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重视水利的兴修,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针对训练][2015·桂林模拟]《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答案 C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为宝”“犹用药也”“竭时而止”等,分析可知,四则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答案为C项。
Step3 名家评史解读1中国传统农业是以家庭型的个体小生产为主要经营形式的。
即使是大地主田产,绝大多数都不直接经营,采取分散租佃的方式,收取地租;耕作形式也是小农类型的田圃农业。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你的解读:参考提示:作者认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生产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
因为:(1)自耕农是家庭型的个体小生产。
(2)大地主的田产,也是通过分散租佃的形式,采取家庭型的个体小生产。
2傅筑夫说:“由于地主阶级及其国家的剥削非常残酷,农民不能完全依靠租来的或自有的少量土地来维持生活,而必须经营一些可能经营的家庭副业,用以一方面满足自己的需要,另一方面还可以把多余的一点产品出卖,来补助生活。
……于是这种由小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形态,遂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核心。
”——《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研究述评》你的解读:参考提示:本段材料主要描述了史学家傅筑夫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点的评论。
他认为:(1)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是一种自然分工,耕织结合,以种植业为基础,家庭手工业的出现与地主阶级的剥削有关。
(2)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形态,是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核心。
真题典例1.[2015·课标全国卷Ⅰ]《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 C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可以养活更多的人,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小农的生活压力,有利于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C项正确。
畜力和铁制农具的使用有利于农业收益的增加,A项因果倒置;农业收益增加为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故B项错误;农业收益的增加也会使地主实力上升,有利于土地兼并和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D 项错误。
2.[2015·课标全国卷Ⅱ]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 C解析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人口南迁给南方地区带去先进的农业技术,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
A、D两项与题意无关。
B项不是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的因素。
3.[2015·天津高考]“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
依据材料“两柄上弯……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知该农具为播种工具耧车,故B正确;A、D反映的是犁耕,C为灌溉工具,均不符合题意。
考向分析(1)从“三农”问题这一社会长效热点出发,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如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落后性和脆弱性等。
(2)中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也是经常考查的内容,包括江南地区、西北地区水利事业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等,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应关注。
(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及经营方式的演变和影响也是高考的重要考查方向,如考查对均田制的理解,土地兼并及其对封建统治的影响等。
仿真练习1.[2015·南通调研]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答案 B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铁犁牛耕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等信息说明农业种植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水利灌溉的信息,故C项错误;私有制在材料中无从反映,故D项错误。
2.[2016·山西祁县月考]宋代没有田产的客户(即佃户)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按宋代法律,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
这表明宋代( )A.政府户籍管理松散混乱B.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C.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D.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减轻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
材料信息“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反映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答案为B项。
3.[2016·山东临沭月考] “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
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
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 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
A项材料未体现;B、C两项是表面现象,只有D项符合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