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识图与构造2
- 格式:doc
- 大小:1.65 MB
- 文档页数:21
任务2 有梁楼盖板标准构造详图识读■任务目标1.理解有梁楼盖板和悬挑板钢筋构造要求2.熟练识读有梁楼盖板和悬挑板钢筋标准构造详图■任务内容1.知识点有梁楼盖板和悬挑板钢筋构造要求2.技能点有梁楼盖板钢筋标准构造详图识读■知识解读有梁楼盖板受力钢筋构造可分为板下部贯通纵筋构造、板上部贯通纵筋构造、板支座上部非贯通纵筋(支座负筋)构造、,具体构造要求见表9-5。
表9-5 有梁楼盖板钢筋构造类别钢筋构造图钢筋构造解读板下部贯通纵筋(a)端部支座为梁(b)中间支座为梁(1)垂直与支座梁的下部贯通纵筋在支座内的锚固长度:≥5d且至少到支座中线。
(2)平行与支座梁的贯通纵筋的a值:第一根钢筋距梁边为1/2板筋间距。
(3)下部贯通纵筋连接位置:宜在距支座梁1/4净跨内。
板上部贯通纵筋端部支座为梁(1)垂直于端支座梁的上部贯通纵筋:弯锚的直段长度a O值:设计按铰接时a O≥0.35l ab;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a O≥0.6l ab,由设计指定。
当ao<la 时伸至梁外侧,在梁角筋内侧弯折15d,当a O≥l a时可不弯折。
(2)平行与支座梁的贯通纵筋的a值:第一根钢筋距梁边为1/2板筋间距。
(3)中间支座梁上部贯通纵筋:跨越中间支座梁、连接位置在跨中1/2净跨内(图9-3)。
板支座上部非贯通纵筋(支座负筋)(a)端部支座为梁(b)中间支座为梁(1)支座负筋伸出长度指自梁中心线向板跨内伸出的长度,其长度由设计确定。
(2)支座负筋弯折长度:板内为板厚h 减去板保护层C、梁内为15d。
(3)分布筋a值:第一根钢筋距梁边为1/2板分布筋间距。
综上所述,有梁楼盖楼面板和屋面板的钢筋构造如图9-3所示。
板的配筋方式有分离式配筋和弯起式配筋两种,目前一般民用建筑都采用分离式配筋,图9-3所示就是板的分离式配筋。
图9-3 有梁楼盖楼面板和屋面板钢筋构造悬挑板钢筋构造见表9-6表9-6 悬挑板钢筋构造类型钢筋构造图钢筋构造解读1(1)悬挑板上、下部均配筋钢筋:受力钢筋放在板上部,构造钢筋放在板下部。
任务2 框架梁标准构造详图识读■任务目标1.掌握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钢筋构造要求2.熟练识读钢筋混凝土梁钢筋标准构造详图■任务内容1.知识点钢筋混凝土梁钢筋构造要求2.技能点钢筋混凝土梁构造详图的识读■知识解读一、梁构件的钢筋种类框架结构中梁构件中的钢筋种类有:上部通长钢筋左端支座钢筋(支座负筋)架立钢筋纵向钢筋右端支座钢筋(支座负筋)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或受扭钢筋梁钢筋种类下部通长/非通长钢筋箍筋附加钢筋:附加箍筋、吊筋框架结构中梁构件中的钢筋骨架见图8-10。
图8-10梁构件中的钢筋骨架图支座钢筋下部通长钢筋箍筋侧面纵向构造钢筋上部通长钢筋支座钢筋二、梁构件的钢筋构造(一)梁上部钢筋的构造1、梁支座钢筋的长度规定见表8-6表8-6 梁支座钢筋的长度规定平法表示构造详图构造要求解读(1)支座负筋的延伸长度从支座边算起(2)第一排支座负筋的延伸长度为净跨的1/3(3)第二排支座负筋的延伸长度为净跨的1/4(4)净跨L n:对于端跨,L n为本跨净长;对于中间跨,L n为相邻两跨净长的较大值钢筋三维效果图2C182C202C202C182C202C202C183C20(二)梁端支座钢筋的构造梁端支座钢筋的构造主要是指梁端部钢筋锚入柱子的节点构造,包括上部的支座负筋、通长钢筋以及下部通长钢筋,见表8-8。
表8-8 抗震梁端支座钢筋构造注:L abE为抗震基本锚固长度,L aE为抗震锚固长度见附录A;非抗震梁端支座锚固构造中,用L ab、L a代替L abE、L aE即可。
(三)梁中间支座钢筋的构造梁中间支座钢筋的构造主要是指梁中间节点钢筋的节点构造,包括支座两边梁截面高度、宽度一样时的构造要求以及支座两边梁变截面、梁宽度不一样时的构造要求,见表8-9。
表8-9 梁中间支座钢筋构造(四)悬挑梁钢筋构造悬挑梁钢筋构造包括上部钢筋以及下部钢筋的构造,见表8-10。
表8-10 悬挑梁钢筋构造(五)箍筋加密区范围梁箍筋加密区范围见表8-11。
二、建筑楼梯构造设计楼梯是房屋各楼层间的垂直交通联系部分。
楼梯设计应根据使用要求,选择合适的形式,布置恰当的位置,根据使用性质、人流通行情况及防火规范综合确定楼梯的宽度及数量,并根据使用对象和使用场合选择最合适的坡度。
这里只介绍在一只楼梯间的层高、开间、进深尺寸的前提下楼梯的设计问题。
1. 目的要求通过楼梯构造设计,掌握楼梯方案和楼梯构造设计的主要内容,训练绘制和识读施工图的能力。
2.设计条件(1)某五层砖混结构内廊式办公楼的次要楼梯,层高3.30m,室内外高差0.45m。
(2)采用平行双跑楼梯,楼梯间开间为3.30m进深为5.70m,楼梯底层中间平台下做通道,底层局部平面如图14.9所示。
(3)楼梯间的门洞口尺寸为1500mm*2100mm,窗洞口尺寸为1500mm*1800mm,房间的门洞口为900mm*2100mm,窗洞喽尺寸为1800mm*1800mm。
(4)采用现浇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梯,楼梯形式、步数、踏步尺寸、栏杆(栏板)形式、踏步面装修做法及材料由学生按当地习惯自行确定。
(5)楼梯间的墙体为砖墙,窗可用木窗、铝合金窗及塑钢窗。
(6)楼层地面、平台地面做法及材料由学生自行确定。
3. 设计内容及深度要求1)设计内容按所给出的平面图,在各层平面中设计布置底层通道、各梯段、平台-栏杆和扶手等。
绘制一下内容。
(1)楼梯间底层、二层、顶层平面图3个平面图,比例1:50.(2)楼梯间剖面图比例1:30.(3)楼梯节点详图(2~3个)。
2)绘制要求用2#绘制图一张(禁用描图纸)以铅笔或墨笔绘成。
图中线条、材料符号等一律按建筑绘图标准表示。
要求字体工整,线条粗细分明。
3)设计深度(1)在楼梯各平面图种绘出定位轴线,标出定位轴线至墙边的尺寸。
在底层平面图中绘出楼梯间墙、门窗,楼梯踏步平台及栏杆扶手、折断线,以各层地面为基准标注楼梯的上、下指示箭头,并在上行指示线旁注明到上层的步数和踏步尺寸。
(2)在楼梯各层平面图中注明中间到上层的步数和踏步尺寸。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建筑构造试卷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6 分)1、楼板按其所用的材料不同,可分为、、、等。
2、预制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支承方式有和两种。
3、门窗洞口的尺寸应以为基本模数4、楼梯平台深度不应小于的宽度。
5、中间平台的主要作用是和。
6、房间为了满足、以及等特殊要求,常需设置双层窗。
7、坡道按其用途分为和两类。
8、基础沉降缝处的处理有3种方法,分别是、和三种。
9电梯由、和组成。
10、一般外墙抹灰的厚度为、内墙抹灰厚度为。
11、单层工业厂房按其主要承重结构的形式分为和。
12、单层厂房中为了避免影响开门和防潮要求,基础梁顶面标高至少应低于室内地坪标高,比室外地坪标高至少应高。
13、单层工业厂房中支撑分为和。
14、房屋建筑工程图按照工种可分为、、。
15、建筑平面图一般包括、和。
二、单项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10 分)1、吊顶的吊筋是连接的承重构件。
A 搁栅和屋面板或楼板等B 主搁栅与次搁栅C 搁栅与面层D 面层与面层2、水磨石地面面层材料应为水泥石子浆。
A 1:1.5B 1:2C 1:3D ①或②3、混凝土刚性防水屋面中,为减少结构变形对防水层的不利影响,常在防水层与结构层之间设置。
A 隔蒸汽层B 隔离层C 隔热层D 隔声层4、楼梯形式中,不宜用于疏散楼梯的是()。
A、直跑楼梯B、两跑楼梯C、剪刀楼梯D、螺旋形楼梯5、预制板侧缝间需灌注细石混凝土,当缝宽大于时,须在缝内配纵向钢筋。
A 30mmB 50mmC 60mmD 65mm6、现浇水磨石地面常嵌固分格条(玻璃条、铜条等),其目的是。
A 防止面层开裂B 便于磨光C 面层不起灰D 增添美观7、平坡屋顶的坡度分界线是()A.5% B.8% C.10% D.15%8、棉纺车间宜选择的天窗( )a井式天窗 b矩形天窗 c锯齿形天窗d平天窗9、屋顶的坡度形成中材料找坡是指来形成。
A 利用预制板的搁置B 选用轻质材料找坡C 利用油毡的厚度 D利用结构层10、建筑物的六大组成部分中,属于非承重构件。
《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标准课程编号:032098使用专业: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66一、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与作用本课程是工程造价专业的主干课程。
旨在学习建筑的基本构造原理和构造方法,熟悉常用构造的适用场合、构造做法和选用要求,促进施工图识图能力的提高。
施工图识图必须以建立良好的空间想象和空间思维能力为基础,所以必须以学习和建立正投影概念和掌握正投影画法为前提条件,融会贯通、促进建筑构造内容的学习,为学习专业课做准备。
本课程实践性很强,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需要学生较多地动手参与教学活动。
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掌握投影基本原理、绘图、识图等能力;掌握民用与工业建筑的构造原理及常见做法。
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养成两个方面起到支撑与促进作用。
后续课程:《建筑结构图识读》、《建筑设备工程与识图》、《建筑工程造价实务》、《安装工程造价实务》、《顶岗实习》、《毕业设计》。
(二)课程基本理念1、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坚持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遵循“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培养锻炼职业能力为重点。
2、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专业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
3、注重过程评价,推行理论、技能双考核配合项目化的课程实施,推行理论、技能双考核,技能考核以过程考核为主,不仅考核完成任务的成果,同时考核完成任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工作态度、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打破传统学科课程以知识为主线构建知识体系的模式,采用以建筑识图的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工作任务来整合相关知识与技能,将该课程设计成任务引领型课程。
本课程所设计的相关工作任务是以建筑施工企业工作岗位作为课程主线,将本课程分解为建筑初识、建筑识图基本知识、建筑图投影原理、建筑总平面图识读、建筑平面图识读、建筑立面图识读、建筑剖面识读、建筑构造图识读、建筑设计说明的识读和结构施工图识读等几个逐步递进的任务,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从整体上认识和掌握建筑识图的过程。
第二章投影的基本知识和点、线、面的投影基本要求:建立投影的概念,掌握正投影的基本性质;掌握点线面的投影特性;根据投影能判断出点、线、面的关系。
主要内容:1、投影的基本知识;2、点的投影;3、直线的投影;4、平面的投影。
2.1 投影的基本知识一、内容:1、投影的基本概念;2、投影的类型;3、工程中常用的投影图。
二、要求及重点:要求掌握投影的基本概念;了解投影的类型、用途。
三、教学方式:通过实物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掌握投影的基本概念;了解投影的类型、用途。
2.1 投影的基本知识一、投影的概念1、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空间一个物体在光线照射下在某一平面产生影子的现象,抽象后的“影子”称为投影。
2、产生投影的光源称为投影中心S,接受投影的面称为投影面,连接投影中心和形体上的点的直线称为投影线。
形成投影线的方法称为投影法(图2-1)。
(a) (b)图2-1 中心投影法图2-2 平行投影法二、投影的类型投影法分为中心投影法和平行投影法两大类。
1、中心投影法光线由光源点发出,投射线成束线状。
投影的影子(图形)随光源的方向和距形体的距离而变化。
光源距形体越近,形体投影越大,它不反映形体的真实大小。
2、平行投影法光源在无限远处,投射线相互平行,投影大小与形体到光源的距离无关,如图2-2所示。
平行投影法又可根据投射线(方向)与投影面的方向(角度)分为斜投影(a)和正投影(b)两种。
(1)斜投影法:投射线相互平行,但与投影面倾斜,如图2-2(a)所示。
(2)正投影法:投射线相互平行且与投影面垂直,如图2-2(b)所示。
用正投影法得到的投影叫正投影。
三、工程上常用的投影图1、透视图用中心投影法将空间形体投射到单一投影面上得到的图形称为透视图,如图2-3。
透视图与人的视觉习惯相符,能体现近大远小的效果,所以形象逼真,具有丰富的立体感,但作图比较麻烦,且度量性差,常用于绘制建筑效果图。
图2-3 透视图图2-4 轴测图2、轴测图将空间形体正放用斜投影法画出的图或将空间形体斜放用正投影法画出的图称为轴测图。
如图 2-4所示,形体上互相平行且长度相等的线段,在轴测图上仍互相平行、长度相等。
轴测图虽不符合近大远小的视觉习惯,但仍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所以在工程上得到广泛应用。
3、标高投影图根据正投影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正投影图。
如图2-6所示为房屋(模型)的正投影图。
正投影图直观性不强,但能正确反映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并且作图方便,度量性好,所以工程上应用最广。
绘制房屋建筑图主要用正投影,今后不作特别说明,“投影”即指“正投影”。
一、内容:1、点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第一分角的投影;2、两点的相对位置。
二、要求及重点:1、要求了解三投影面体系;2、掌握投影的特性;3、根据点的坐标,判定点的类型。
4、掌握点的相对位置关系;5、了解重影点概念,判断重影点的可见性。
三、教学方式:1、利用教具、模型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空间印象,做到平面投影与实际空间中的对应关系;2、利用例题使学生掌握并知道如何利用这些原理、概念;3、通过课上实际绘制,使学生更加深理解绘图过程及技巧。
四、作业:布置点投影的作业。
一、投影的形成与特性1、三个互相垂直的投影面V、H、W,组成一个三投影面体系,将空间划分为八个分角。
V面称为正立投影面,简称正面;H面称为水平投影面,简称水平面;W面称为侧立投影面,简称侧面。
规定三个投影轴OX 、OY、OZ向左、向前、向上为正,在三条投影轴都是正相的投影面之间的空间第一分角。
、[例2-1] 已知空间点B的坐标为X=12,Y=10,Z=15,也可以写成B(12、10、15)。
单位为mm(下同)。
求作B点的三投影。
1、分析图2-10 由点的坐标作三面投影2、作图①画投影轴,在OX轴上由O点向左量取12,定出bX,过b X作OX轴的垂线,如图2-10(a)。
②在OZ轴上由O点向上量取15,定出b Z,过b Z作OZ轴垂线,两条线交点即为bˊ,如图2-10(b)。
③在bˊb X的延长线上,从b X向下量取10得b;在bˊb Z的延长线上,从b Z向右量取10得b″。
或者由bˊ和b用图2-10(c)所示的方法作出b″。
点与投影面的相对位置有四类:空间点;投影面上的点;投影轴上的点;与原点O重合的点。
二、两点的相对位置1、两点的相对位置是指空间两个点的上下、左右、前后关系,在投影图中,是以它们的坐标差来确定的。
2、两点的V面投影反映上下、左右关系;两点的H面投影反映左右、前后关系;两点的W面投影反映上下、前后关系。
[例2-2]已知空间点C(15,8,12),D点在C点的右方7,前方5,下方6。
求作D点的三投影。
分析D点在C点的右方和下方,说明D点的X、Z坐标小于C点的X、Z坐标;D点在C点的前方,说明D点的Y坐标大于C点的Y坐标。
可根据两点的坐标差作出D点的三投影。
图2-11 求作D点的三投影3、重影点:2.3 直线的投影一、内容:1、直线的类型;2、直线的投影特性;3、求一般位置直线的实长与倾角;4、直线上点的投影;5、两直线的相对位置;6、一边平行与投影面的直角的投影。
二、要求及重点:掌握上述几部分内容的基本概念、原理,并应用。
三、教学方式:1、通过教具、模型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空间概念,做到平面投影与空间的转换;2、利用例题,使学生掌握、运用这些原理、方法、技巧;3、通过绘制,使学生对点的投影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四、作业:布置相关直线投影的作业,巩固知识,灵活运用。
2.3 直线的投影空间直线与投影面的相对位置有三种: 投影面平行线特殊位置直线 投影面垂直线 一般位置直线一、特殊位置直线及其投影特性1、投影面平行线只平行于一个投影面,而对另外两个投影面倾斜的直线称为投影面平行线。
投影面平行线又有三种位置: 水平线:平行于水平面 正平线:平行于正平面 侧平线;平行于侧面投影面平行线的投影特性见表2-1。
直线对投影面所夹的角即直线对投影面的倾角,α、β、γ分别表示直线对H 面、V 面和W 面的倾角。
表2-1 投影面平行线的投影特性投影面垂直线也有三种位置: 铅垂线:垂直于水平面的直线 正垂线:垂直于正面的直线 侧垂线:垂直于侧面的直线 投影面垂直线的投影特性见表2-2。
表2-2 投影面垂直线的投影特性二、一般位置直线及其真长与倾角1、一般位置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于任何一个投影面,即与三个投影面都处于倾斜位置的直线。
2、一般位置直线的投影特性:三个投影都倾斜于投影轴,长度缩短,不能直接反映直线与投影面的真实倾角。
图2-13 一般位置直线图2-14 用直角三角形法求直线的真长和倾角三、直线上的点的投影特性1、直线上的点的投影,必在直线的同面投影上;2、若直线不垂直于投影面,则点的投影分割直线线段投影的长度比,都等于点分割直线线段的长度比。
[例2-3] 如图2-15a所示,已知直线AB求作AB上的C点,使AC:CB=2:3。
图2-15 作分割AB成2:3的C点[解] 根据直线上的点的投影特性,作图过程见图2-15b所示:⑴自a任引一直线,以任意直线长度为单位长度,从a顺次量5个单位,得点1、2、3、4、5。
⑵连5与b,作2c//5b,与ab交于c。
⑶由c引投影连线,与a′b′交得cˊ。
cˊ与c即为所求的C点的两面投影。
[例2-4] 如图2-16a所示,试判断K点是否在侧平线MN上?[解] 可按直线上点的投影特性,用方法一或方法二进行判断。
方法一的判断过程如图2-16b所示:⑴加W面,即过O作投影轴OY H、OY W、OZ。
⑵由m′n′、mn和k′、k作出m″n″和k″。
⑶由于k″不在m″n″上,所以K点不在MN上。
方法二的判断过程如图2-16c所示:MN上。
四、两直线的相对位置两直线的相对位置有三种情况:平行相交共面直线交叉异面直线它们的投影特性列在表2-3中。
当两直线处于交叉位置时,有时需要判断可见性,即判断它们的重影点的重合投影的可见性。
确定和表达两交叉线的重影点投影可见性的方法是:从两交叉线同面投影的交点,向相邻投影引垂直于投影轴的投影连线,分别与这两交叉线的相邻投影各交得一个点,标注出交点的投影符号。
按左遮右、前遮后、上遮下的规定,确定在重影点的投影重合处,是哪一条直线上的点的投影可见。
图2-17 检验侧平线AB和一般位置直线CD的相对位置五、一边平行于投影面的直角的投影当直角的一边为投影面平行线时,则在它所平行的投影面上的投影,仍为直角。
[例2-5] 如图2-18a所示,已知交叉两直线AB、CD,作出它们的公垂线MN(M、N分别是公图2-18 作交叉线AB、CD的公垂线MN和距离[解] 如图2-18b所示,先进行几何分析和投影分析:公垂线MN是与交叉两直线AB、CD都垂直的直线,垂足M与N之间的距离,即为这两条交叉直线之间的距离。
由于图2-18a中给出的直线AB是铅垂线,MN与AB垂直,MN必为水平线。
既然MN是水平线,MN与CD垂直,按一边平行于投影面的直角的投影特性,mn也应与cd垂直。
由于AB是铅垂线,MN 在AB上的垂足M的H面投影m,必积聚在ab上,于是就可由此开始,按上述的几何分析和投影分析逐步进行作图,作图过程如图2-18c所示。
⑴点m积聚在ab上,从m引cd的垂线,得交点n,即为MN与CD的垂足N的H面投影。
⑵由n作投影连线,与cˊdˊ交得nˊ,就是MN与CD的垂足N的V面投影。
⑶由nˊ作OX轴的平行线,与aˊbˊ交得mˊ,即为MN与AB的垂足M的V面投影。
于是m ˊnˊ、mn即为所求的公垂线MN的两面投影。
⑷由于MN是水平线,则其H面投影mn的长度,即为真长,也就是交叉两直线AB与CD之间的距离,用引出线在图中注明。
2.4 平面的投影一、内容:1、平面对投影面的相对位置及投影特性;2、平面上点、线、图形的投影特性及判断方法;3、最大斜度线;4、换面法。
二、要求及重点:1、掌握平面及平面上点、线、图形的投影特性,知道如何判定平面上点、线、图形;2、了解最大斜度线的原理,能应用最大斜度线求出平面与投影面夹角α、β、γ;3、掌握换面法的基本用法。
三、教学方式:1、通过教具、模型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空间概念,做到平面投影与空间的转换;2、利用例题,使学生掌握、运用这些原理、方法、技巧;3、通过绘制,使学生对点、线、图形的投影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四、作业:布置相关平面投影的作业,巩固知识,灵活运用。
2.4 平面的投影一、各种位置的平面及其投影特性平面对投影面的相对位置有三种: 投影面平行面特殊位置平面 投影面垂直面 一般位置平面平面与投影面H 、V 、W 的倾角,分别用α、β、γ表示。
(一) 投影面垂直面垂直于一个投影面,而倾斜于另外两个投影面的平面称为投影面垂直面。
正垂面:垂直于正面的平面 铅垂面:垂直于水平面的平面 侧垂面:垂直于侧面的平面 投影面垂直面的投影特性见表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