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末和民国时期我国相关史料在解决南中国海争端方面的价值
- 格式:pdf
- 大小:214.10 KB
- 文档页数:7
历史视野中的南中国海争端2012年4月起,南中国海迭起波澜,中国海监船与菲律宾军舰之间在中国中沙群岛黄岩岛附近海域的对峙持续了一个多月。
6月初,又发生了两起外国炮艇在中国的传统疆域线内追袭、扣押我国渔船的事件,都被中国的渔政执法船化解。
然而,在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屡屡给东南亚国家撑腰的背景下,今后类似事件很可能继续发生。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激化南海冲突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柬埔寨首都金边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规定"各方承诺保持自我克制,不采取使争议复杂化、扩大化和影响和平与稳定的行动,包括不在现无人居住的岛、礁、滩、沙或其它自然构造上采取居住的行动,并以建设性的方式处理它们的分歧"。
此后,南海局势一度有所缓和。
但从2009年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美国逐步从伊拉克抽身,战略重心东移,南海局势更加复杂化。
2009年春,有几件事引起中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先是2月中旬菲律宾通过《领海基线议案》,把中国南沙群岛中的黄岩岛等岛屿和礁石划在本国领海基线之内;马来西亚总理也在3月初登上南沙弹丸礁宣示主权。
接着,与菲律宾签订有共同防御条约的美国,加强在南中国海的活动,3月8日发生了美国海军监测船美国海军监测船"无暇"号与中国舰船之间的海上对峙事件,这次事件和2001年4月1日的中美撞机事件有不少相似之处,世界上敢于这样对付美国飞机舰船的,恐怕没有几个国家。
最后,3月中旬,中国最大的渔政船抵达西沙永兴岛,开始执行对西沙、南沙、中沙群岛的渔业执法任务。
此后,2009年7月,希拉里在曼谷高调宣布,美国将"重返"亚洲,亚洲事务将在美国议事日程中处于更加突出的位置。
2012年春夏的南海局势,可以看做2009年春以来事态的发展,恰好涵盖了南中国海问题的三个方面:南中国海上的岛屿和礁石究竟属于哪个国家?外国的武装力量可以在南中国海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外国的民间力量可以在南中国海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有一种说法认为,南中国海问题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当地发现大量油气资源,开始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之后,才浮出水面的。
近代中国的南海维权与中国南海的历史性权利摘要:近代西方列强对南海的侵犯不仅表现在资源和主权的窃夺等方面,而且表现在领土主权与管辖观念对中国和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关系的影响方面。
近代中国南海历史性权利的延续不仅是应对丧失主权、资源危机的过程,更是对南海诸岛及相邻水域传统主权和管辖权的转型过程。
近代中国政府在南海维权的过程中顺利地延续了中国南海历史性权利的合法性。
然而,域外力量的干扰和海上领土管辖能力的滞后也影响了中国南海历史性权利的全面恢复。
关键词:中国;南中国海;历史性权利中国南海历史性权利可以上溯到东汉。
虽然这一历史性权利没有以西方文明的方式表达出来,但是中国千年以来对南海管理与经营所独有的管辖权与主权特征并不能因此被轻易抹杀。
近代列强入侵南海过程中,清政府与民国政府对南海主权的维护毫无疑义地延续了中国对南海的传统权利。
①一、中国南海的历史性权利中国对南海的主权源自中国人对南海诸岛的发现、持续经营、管理,以及各朝代明确将南海纳入管辖版图的历史过程。
目前,中国发现最早记载南海诸岛的历史文献是东汉杨孚的《异物志》。
其后,中国历朝历代均有大量载有南海诸岛或政府对南海诸岛行使权利的文献传世。
这些载有南海诸岛地理特征与人文活动的历史文献从汉末一直延续到清中晚期。
杨孚《异物志》后,三国时期东吴万震的《南州异物志》、康泰的《扶南传》、《外国杂传》,晋朝张勃的《吴录》、裴渊的《广州记》,南北朝沈怀远的《南越志》、谢灵运的《武帝诔》,唐朝长孙无忌的《隋书》、杜佑的《通典》、贾耽的《广州通海夷道》,宋朝的《武经总要》、欧阳修的《新唐书》、李昉的《太平御览》、赵汝适的《诸蕃志》,明朝唐胄的《正德琼台志》,清朝郝玉麟的《广东通志》、陈伦迥的《四海总图》、《天下总舆图》、《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以及清嘉庆年间晓峰的《清绘州府县厅总图》等一系列文献所组成的历史证据链,②环环相接,从无间断。
这些历史文献不仅记录了南海诸岛的基本情况,而且明确记载了我国历史上发现、经营南海诸岛的事实,以及中国对南海诸岛及附近水域行使主权和管辖权的事实。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晚清朝廷的相互掣肘南洋舰队见死不救导语:1874年,高举“师夷长技以自强”大旗的大清帝国遭遇了罕有的奇耻大辱。
作为“蕞尔小国”的日本,居然敢凭借13 艘舰船和3600人的兵力主动进1874年,高举“师夷长技以自强”大旗的大清帝国遭遇了罕有的奇耻大辱。
作为“蕞尔小国”的日本,居然敢凭借13 艘舰船和3600人的兵力主动进攻台湾岛,令清廷上下感到“海防关系紧要,既为目前当务之急”。
1875年5月30日清廷下旨“派李鸿章督办北洋海军事宜,沈葆桢督办南洋海军事宜”。
由此,开启了南洋水师的历史。
筹划海防需要财政支持,清廷自光绪七年元月起,每年从粤海、潮州、闽海、浙海、山海、沪尾、打狗七处海关税中提取四成,江海关税中提取二成,再加上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和广东六省的厘金中提取的200万两白银,合计400万两白银作为建设海军的费用。
这笔原本应该南北洋水师均分的费用,却因为沈葆桢过于“大方”,认为“外国水师宜先尽北洋创办,分之则为力薄而成功缓”,所以,毫不犹豫地“咨明各省,统解北洋兑收应用”,将原本每年应该分拨给南洋水师的200万两白银全部优先给了北洋水师。
结果,两年多的时间里,南洋水师仅从福州船政局得到“靖远”、“登瀛洲”两艘木制炮舰。
但捡了便宜的北洋水师,也不曾购得一艘铁甲舰。
看到李鸿章在购买铁甲舰方面无所作为,海军费用又经常被挪作他用,沈葆桢要求从1878 年开始将原本应该每年分拨给南洋水师的200万白银收回。
不料刚想有所作为的沈葆桢,在1879年12月18日卒于任上。
接替沈葆桢出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的刘坤一上任伊始,就面临中日因琉球问题发生争执。
所以,他不得不大力整顿海防,一面要求福州船政局加快造舰速度,一方面要求水师加强训练。
可是,对于当时生活常识分享。
浅析南海之争近期,南海之争闹得轰轰烈烈。
中国与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文莱等国之间不断有摩擦发生。
这是岛屿之争,海域之争,更是利益之争。
就在这两天,听说竖版中国地图问世发行了,南海海域和岛屿与大陆为同一比例尺,并且不再用插图表示。
伴随着竖版地图的问世,全国首套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教材《我们的海洋》也编写完成并出版。
这无疑都是些喜事,利于国民海洋意识的树立,也让人们可以更全面直观地认识中国。
在这里,我简略介绍一下南海争端。
南海,又称南中国海,海域广阔,岛屿遍布,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及南沙群岛。
其中,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都在中国的控制之下,而南沙群岛的情况则复杂的多。
南海之争实际上是围绕南沙之争而展开的争端。
在南沙群岛中,属于中国控制的只有9个,其中中国大陆占8个,台湾占1个,而被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所占的却多达45个。
而“九段线”则早已名存实亡。
南沙群岛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领土,这是有着明确的历史依据和法理依据的。
中国人民对南海诸岛的最早发现可以上溯到汉朝。
东汉杨孚《异物志》有"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的记载。
这里的"涨海"是当时中国人民对南海的称呼,"崎头"则是当时对包括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的岛、礁、沙、滩的称呼。
而在三国东吴将领康泰所著的《扶南传》,元代汪大渊所著的《岛夷志略》,明代的《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清代的《更路簿》以及各朝各代的许多历史地理著作中都或多或少地提到或是描绘出了南沙群岛的所在。
中国也是最早对南沙群岛进行开发的国家。
据记载,中国人民至迟明初就到南沙群岛从事开发渔业生产了。
早在明代,有海口港、铺前港和清澜港渔民及文昌县渔民到南沙群岛去捕捞海参等物。
也就是说,海南人民在久远的年代,就已融入了南沙之中,不可分离。
这一点,在《中国海指南》,《更路簿》,《暴风之岛》等著作中均有记载。
不仅仅是最早发现,最早开发,中国同样也是最早对其进行管辖的国家。
1.《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为解决海洋争端提供了一套详尽而灵活的机制。
我们应该有效利用国际法的相关规定来保护我们的领海主权,解决和邻国的海洋争端.
2.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是现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但是在国际政治现实中以非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却是一种常态。
这一事实既可以使我们对未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军事手段解决争端的可能性保持警醒,又表明了做好采取军事措施解决争端法律保障和支持工作的紧迫性。
以和平解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一向都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但是以武力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可能是最后的选择。
虽然从理论上讲国际法已经使各国废弃了将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在国际关系中禁止使用武力或者以武力相威胁,④但是无法排除国家在极端情况下采取军事措施解决争端的可能性。
而且武力方式虽然在解决争端备选方案清单上排序相对靠后,但是并不排除它仍有适用的机会。
如果通过政治、外交或者司法途径都无法解决某些关涉中国核心利益的国际争端,难道就无原则地妥协让步或者无限期拖延下去?因此从理论上探讨采取军事措施解决国际海洋争端涉及的一系列法律问题,特别是能否使用武力来解决国际海洋争端,就具备了突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必须强调的是,欲“师出有名”必“法律先行”,如何论证在解决海洋争端时使用武力的合法性并为实施此类兵力行动提供明确而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支持和保障,无疑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以台湾为切入点,维护我国的核心利益。
加强中国的海军建设
加快构建新时期中国海洋战略 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的现代海洋管理机制 推进海上国际合作 加大与国际海洋组织交流
强化全民海洋意识 加强海洋资源利用 保障发展安全 充实海上力量 打造综合防护体系。
历史时期南海诸岛命名考析作者:李旷远阎根齐来源:《中州学刊》2020年第10期摘要: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献中即有对南海命名的记载,宋代以后,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民间对南海诸岛的命名更趋实用化。
明清时期《更路簿》对南海诸岛名称有详细准确的记载。
清末和民国时期政府对南海诸岛有新的命名,但渔民命名的岛屿多被重视,渔民习用地名与古籍记载地名有一定渊源关系,这种稳定性和连续性对于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有着重要意义,渔民对南海诸岛的命名对近现代政府命名南海诸岛有着程度不一同的影响,更是当代南海诸岛标准命名的源泉,也证明了南海诸岛与中国大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关键词:南海诸岛;命名;南海渔民中图分类号:K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20)10-0138-06晚近南海问题研究的新思路涌现,但从史地角度进入,特别是基于南海诸岛命名的细化研究依然重要,能为解决南海问题提供基本的史料与分析,也最具说服力①,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②,总体来看,这些研究成果侧重于论证南海诸岛的命名演变,以及从科学与文化的角度强调渔民习用地名的重要性,鲜有从历史时期论证南海诸岛命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而且未能全面而客观地看待历代政府对待渔民习用地名的态度③。
因此本文重在论述渔民习用命名对于古代海岛命名的承继,以及历代政府对于渔民习用地名的不同态度,特别是近期对于这一命名方式的尊重程度④及其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
一、我国古代对南海诸岛的命名方式和规律我国古代对南海诸岛的地名命名至少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源远流长,代代相承,丰富多彩,从不间断,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先对南海诸岛开发和经营管理的历史事实,也是中国人不断认识南海、不断增进海洋文明建设和丰富海洋文化的生动体现。
纵观我国古代对南海及南海诸岛的地名命名的历史发展进程,可以看出如下特征。
1.对南海的命名对南海的命名,主要以方位和海洋形态为主要命名方式。
“南海”之名就是以方位命名,最早出现于先秦文献《禹贡》篇:“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南海岛屿争端的历史及发展趋势南海岛屿争端是全球范围内最为复杂和敏感的领土争端之一。
90%以上的南海岛屿及其周边海域被中国、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等周边国家声称拥有。
这场争端始于世纪之交,至今尚未解决。
本文将从历史、现状、发展趋势等多个角度来探讨南海岛屿争端。
一、历史南海岛屿争端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800年左右,那时中国古代海商便开始在南海活动。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中国王朝的天朝观念以及对南海领土的主权意识逐渐升温。
14世纪,明朝正式制定了南海海图,这一时期中国对南海的实际控制力也达到了顶峰。
而19世纪中期,中国遭遇了不公平的条约和殖民侵略,其领土和海洋的主权遭到极大的破坏。
1910年,中国政府以《中华民国领土条例》将南沙、西沙、钓鱼岛和黄岩岛等南海岛屿并入中国领土。
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曾经占领南海岛屿,并在和平达成协议后将岛屿割让给中华民国。
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宣布对南海岛屿和周边海域具有主权,但同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海问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现状目前,南海岛屿争端的现状相当复杂,各国都在维护自己的主权和利益。
中国向南海的主张基于历史和法律依据,中国认为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南海岛屿上进行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
同样,菲律宾、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国家也对南海岛屿提出了主权要求,并在南海建立了军事和民用设施。
而印度尼西亚和文莱则提出了南海部分海域的主权要求。
三、发展趋势南海岛屿争端的解决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中美两国是南海岛屿争端的最主要参与者,美国一直在南海乱局中大力介入。
美国对南海问题的介入实际是一种激化争端的行为。
因此,未来的解决方案应该建立在地区和平、繁荣的基础之上,应该基于现有领土和海域问题的实际环境进行调整。
最终的解决方案应该是通过国际法和互相协商达成的。
中国通过双边和多边谈判的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关键。
中国应该以安全和发展为依据,强化同亚洲邻国的和平合作,谋求南海问题和平解决,确保中国的海洋权益和安全。
民国时期的南海地缘环境与我国对南海诸岛主权的维护摘要:进入20世纪,中国南海诸岛不断遭到日法等列强的侵扰,南海局势也日趋恶化。
为了维护南海权益,当时的国民政府展开了外交斗争,并采取各种措施开发建设东沙、西沙群岛。
国民政府维护南海权益之举,为以后我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捍卫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有一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关键词:南海地缘环境;国民政府;南海诸岛进入20世纪,伴随着西方列强对亚洲大陆侵略的加深,中国南海诸岛不断遭到侵夺,南海局势也日趋恶化。
为了维护南海权益,当时的国民政府展开了外交斗争,收回了部分海洋权益,并为开发南海诸岛做出了努力。
考察国民政府对南海诸岛行使主权管辖的历史过程以及经验和教训,必定对当今南海诸岛主权问题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民国时期的南海地缘环境西方列强对南海诸岛的侵犯,从清朝末年开始就从未间断。
日本占领台湾之后,窥伺南洋,企图南下寻找地缘战略“利益线”,目的是获得工业发展的经济资源,西沙、南沙群岛因地缘关系首先受到日本的侵略和掠夺。
1917年,日商平田末治、池田金造、小松重利等人先后组织调查队,非法勘测西沙、南沙群岛。
次年,日本拉萨磷矿株式会社派人到南沙群岛进行勘测。
1920年,该会社再次派人勘测南沙群岛,并将之改名为“新南群岛”,开采磷矿资源。
至1929年,共开采磷矿达26000余吨。
除西沙群岛外,日本还觊觎西沙群岛的磷矿资源。
1921年,日本“台湾专卖局”伙同卖国商人何瑞年,盗采磷矿。
①为了捍卫民族利益,海南人民奋起反抗,并经中国政府向日方交涉,又由于受20世纪全球经济危机和国内政治动荡的影响,日人于1929年春撤出西沙群岛,但采磷矿达10余万吨。
②日本占据西沙群岛以及对南海资源的掠夺,引起法国对西沙、南沙群岛地缘战略地位的注意,担心日本的行为会威胁其在东南亚的地缘利益。
法国一方面试图阻止日本染指南海诸岛,使其从海防到西贡的沿海港口能得到安全保护;另一方面竭力插足南海争端,蚕食南沙群岛领土,企图使之成为自己的利益范围。
南海争端非武力不能解决——形势与政策作业南海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神圣不可侵犯。
20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政权)一直声称拥有南海的主权,而且没有引起过其他国家的争议。
自从勘探到大量海底石油天然气资源以后,围绕南海海域及岛屿的主权争议,一直被视为亚洲最具潜在危险性的冲突点之一,环绕南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莱、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等政治实体宣称对南海诸岛或其中一部分拥有主权。
我们面临的周边形势非常错综复杂。
中国在南海问题中面临的区域集团势力不仅有东盟,而且时不时的还会冒出个美国来搅搅局。
中国至今没在南海开采一滴油,而越南在非法侵占的海域获得的油气资源价值以数百亿计。
占到其国家外贸出口总量的30%以上,成为其最主要的外贸出口产品。
我国早已在80年代就提出“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合作主张。
但是越南等国却一再碰触我国的底线,不仅没有收敛,而且还有愈演愈烈之势,最近还邀请印度油气公司进行合作开发,使南海问题逐渐复杂化国际化,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于是中国生气了,但只是发表一些抗议和严正声明,以及一些不痛不痒的经济制裁。
很显然,那些国家不吃这套,继续自己的圈地运动,偷油计划!因此,在处理南海争端时,中国不能手软,要亮出自己的剑,强力威慑周边有领土争议的小国!为什么必须要使用武力呢?首先我们来谈谈不得不使用武力解决的必要性。
其实必要性就是原因,与我国在南海有着领土纠纷的国家在最近几年都在加紧做着侵占南海岛礁的合法化工作,想以这些动作造成既成事实,逼迫中国就犯。
菲律宾09年2月2日就通过了无耻的领海基线法案,将中国南海的南沙群岛和黄岩岛等划入本国的版图!越南更是在今年6月13日在其沿海附近进行了为期十小时的军事演习。
这些动作无不说明我们的和平策略已经不起作用,光是嘴上说说已无济于事,我国迟迟不肯拿出杀手锏震慑四方只会助长南海诸国的嚣张气焰,使他们的行为更加肆无忌惮,得寸进尺!所以我国必须还以颜色,以彰显我收复南海诸岛的巨大决心和实力!南海是我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然而某些国家一而再再而三的试探我国的底线,不断地试水,不断地玩火,想强逼中国就范,承认现在的侵占事实。
浅谈南海争端对中国的影响xx系11级xx一班xx 110104028摘要:南海争端,是时下的一个热点话题,本篇论文,我仅针对南海问题的历史由来,发展局势,以及南海问题对中国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影响,做一些浅谈。
关键词:南海争端历史由来发展局势问题现状各方面影响一、南海问题的历史由来南海问题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南海问题实质上是南沙争端。
争端方为中国、中国台湾、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一般称之为“五国六方”。
在20世纪60年代前,并不存在南沙争端问题,除了南越当局对中国南沙群岛提出过“主权”要求外,没有其他国家对中国拥有南沙群岛主权这一事实持有异议。
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等国从未对南沙岛礁及附近海域有任何主张或行动。
南沙局势相对平静,南沙争端的国际影响也十分有限。
二、南海问题的发展趋势业内人士表示,中国目前面临着海洋国家海洋战略缺失,国家海洋战略就是国家用于筹划和指导海洋安全、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管理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战略。
到目前为止,中国尚未形成系统、完善、成熟的海洋总体战略。
①近两年中国周边海域不时发生的零星冲突暂告平息。
美国高级军官认为这只是暂时性的,是北京在诸如海洋领土争端、外国海运行动及“近海”军事侦察等争议问题上从强硬立场改为温和立场的战术性后撤。
三、南海问题的现状南海问题的核心,是南海周边有关国家围绕南沙群岛部分岛礁的主权争议和南海部分海域的争议。
众所周知 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②20 世纪70 年代前,没有任何国家对此提出异议。
但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南沙群岛问题逐渐复杂化和尖锐化。
一方面由于南沙群岛丰富的石油和其它的资源被发现以及重要的战略地位日益凸现,同时也因为随着世界经济飞跃发展,各国对于石油等资源的需求大量增大。
另一方面,受到美国等国宣传的“中国威胁论”影响,近一段时间以来东盟有关国家加强了沿南海的海空军事基地和战场建设,加紧进行海空军联合军事演习。
2003年1月第1期史学集刊Collected Papers of History Studies Jan 1,2003 No 11 收稿日期:2002-11-10作者简介:鞠海龙(1973-),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生,海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战略学。
#博士论坛#论清末和民国时期我国相关史料在解决南中国海争端方面的价值鞠海龙(海南大学管理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摘 要:南中国海争端是20世纪中后期,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针对中国南海岛屿和海疆提出主权要求而引发的国际争端。
目前的争论主要围绕中国依据历史拥有的主权和其他国家凭借国际海洋法公约要求的主权二者之间谁更具有国际法效力展开。
因为清末和民国时期中国逐渐和世界接轨,这期间遗留的相关史料更多且更详细地记载了中国行使南中国海主权的内容,所以这期间的史料将成为解决国际争端有力的外交武器。
关键词:史料;主权;国际法;南中国海争端中国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59-8095(2003)01-0088-06南中国海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历史性疆域。
然而,由于20世纪后期该区域丰富的海底资源的发现和5国际海洋法公约6的颁布,日本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开始借口国际法否认中国在南中国海的主权,并谋求在该区域的权利。
所以,整理和分析我国历史上,尤其是近现代史上历代中国政府对南中国海宣布和行使主权的史料,并探讨这些史料在适用5国际海洋法公约6方面的意义,对于解决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南中国海争端的由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南中国海争端产生的背景是南海资源的大量发现、开发和现代海洋法的迅速发展。
南中国海绝大部分区域属于热带海洋气候,这种气候特点决定了这一区域资源类多量大的特点。
仅以石油天然气和砂矿资源为例:南海北部大陆架石油地质储量,珠江口盆地为4.5亿t,琼东南、莺歌海和北部湾等几个沉积盆地共1.5亿t,西部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有3000多亿m 3。
南沙群岛及邻近海域有8个沉积盆地,总面积为41万km 2,在我国海上U 形断续国界线内的约有26万km 2。
据不完全统计,这8个沉积盆地石油储量共有349.7亿t,可采储量11.82亿t,天然气储量8万亿m 3。
[1]南中国海砂矿资源中已达到工业品位的有钛铁矿、铬铁矿、钨、锡金、锆石、独居石、磷钇矿、金红石、铌钽铁矿和玻璃石英砂等。
预计在水深4000m 的大陆坡和深海盆地是锰结核与富钴锰结壳的远景区。
除矿藏资源外,南中南国海还蕴藏着丰富的植物和海洋生物资源。
这些丰富的资源对于绝大多数正处在发展中国家阶段的东南亚国家来)88)说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获得或者失去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权利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南中国海争端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现代国际海洋法扩大了沿海国家的海洋管辖权范围。
根据1982年联合国签署的5国际海洋法公约6,沿海国可享有12海里以上的领海,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及200海里或200海里以上的大陆架。
由于我国尚未与周边国家签订最终的海洋划界条约,我国传统主权涉及的南中国海U形断续线范围内的海域与南中国海周边国家在管辖权方面产生了重叠。
这些国家不顾中国领有南沙、西沙、东沙、中沙等群岛及周围海域的历史和事实,纷纷对该区域岛屿和海域提出权利要求,菲律宾和越南等国还派军队占领了西沙和南沙部分岛礁,于是便引出了南中国海争端。
目前对我国传统海域提出质疑的国家主要是东盟集团个别国家和日本,其他一些国家则大多出于地缘战略利益的考虑,不同程度地赞同中国的主张或者东南亚国家的要求。
已经与我国在领海及岛屿主权方面发生矛盾的国家主要有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日本等国。
其中与越南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西沙群岛和南威岛,现在已经部分解决;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主要争夺临近其国土的南沙群岛;日本主要目标是台湾东部的珊瑚岛群,尤其是钓鱼岛。
其中原本属于我国但已经被上述周边国家占领的岛屿主要有南威岛(越占)、中叶岛、黄岩岛(菲占)、钓鱼岛(日占)、弹丸礁和榆要暗沙(马占)等。
由于利益所在,上述这些我国周边国家通常打着要求实现现行国际海洋法公约权利的幌子,拒不承认这些岛屿和海域曾经和现在都是中国领土主权所及的管辖范围,否认中国依据历史事实提出的南中国海海域U型断续线,以占领无主荒岛的名义占领岛礁,兴建设施,开采资源,并以此为基础要求实现相应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海域权限。
当前南中国海问题涉及的领域主要存在于岛屿的主权归属和海域管辖范围。
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岛屿的主权归属是确定海域管辖的前提和基础。
在法律适用上,岛屿的主权归属适用国际法有关领土获得的一般法规:如发现、先占、有效管理和时效等;海域划界适用晚近海洋法确立的原则:如公平、中间线、大陆架自然延伸等原则。
当二者发生冲突的时候,要依照海洋法公约的前提,即/陆地统治海洋0的原则,由陆地主权决定海域主权。
国际海洋法公约中关于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划界的条款均不涉及对领土或岛屿主权的认定。
亦即一国本有的对岛屿的主权并不会因为与现行海洋法规定的权利相冲突而受到质疑和否定。
[2]所以,当前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制造的南中国海争端实质上并不是国际海洋法公约所赋予的这些国家的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等权利无法实现的问题,而是它们和中国在南沙、西沙、东沙等群岛的领土主权争端问题。
据统计,南海诸岛共有珊瑚礁数百个,其中干出礁(隐现水中,低潮露出)63座、环礁53座、台礁10座,礁体总面积5287.7km2,顶面礁坪907.1km2,泻湖面积4380.6km2。
礁坪上共有52座灰沙岛,面积11. 4km2。
[3]根据国际海洋法,礁坪属于主权国家的领土范围。
干出礁等同岛屿,泻湖为内海。
每个岛屿(干出礁)可根据国际海洋法拥有450km2至1545km2的领海和125664km2至431481km2的专属经济区。
[3]因为南中国海珊瑚礁群分布广阔,所以该区域的海域之争必然涉及岛屿主权的归属问题,而岛屿主权的归属将使得获得该岛主权的国家最终拥有因岛屿而产生的相关权利,进而拥有开发附近海域资源的权利。
从而,依照上述国际法的原则,解决南中国海争端首先要解决该区域岛屿主权问题引发的争端。
因为岛屿主权问题的解决适用国际法的一般规则:发现、先占、时效和有效管理,所以从历史角度发掘我国对南海诸岛屿行使主权的记载是解决南中国海争端的有力武器。
二、我国古代至清前期关于南中国海史料的记载及价值根据我国史籍,中国对南中国海及相关岛屿的记载可以向上追溯至汉朝。
东汉杨孚5异物志6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对南中国海及海上岛礁记载的文献。
书中称,/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徼外大舟,锢以铁叶,值之多拔0。
文中/涨海0即南中国海;/崎头0为古代对海中的礁屿、浅滩的称呼。
/涨海崎头0泛指))89南海诸岛礁滩。
[4](P123)此后关于南海海域和相关岛屿的记载广泛见于历朝历代史书典籍,而且相关史料也逐渐翔实。
载有这方面资料的史籍主要有:三国时期吴国万震编纂的5南州异物志6,康泰编纂的5扶南传6、5外国杂传6;晋朝张勃的5吴录6、裴渊的5广州记6、郭璞的5尔雅6;南北朝时期沈怀远的5南越志6、南朝宋代谢灵运的5武帝诔6;唐朝长孙无忌编的5隋书6、杜佑的5通典6、贾耽的5广州通海夷道6;宋朝欧阳修撰的5新唐书6、李日方的5太平御览6、赵汝适的5诸蕃志6(根据该书的记载唐贞元以来,中国已经把南海诸岛的/千里长沙0/万里石塘0列入国家版图);明朝唐胄的5正德琼台志6和清郝玉麟5广东通志6 (卷四,疆域志明确把南中国海诸岛列入粤的管辖范围),以及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年间清朝刻印的不同版本的地图,如:陈伦炯绘制的5四海总图6、雍乾两朝的两部5天下总舆图6和两部5大清万年一统天下全图6以及嘉庆朝印行的晓峰5清绘府州县厅总图6等著名的古代典籍、地方史志和政区地图。
根据上述史料的记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我国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地完成了对南中国海的发现、占有和有效管理的过程,具备了国际法所认同的对南中国海行使主权的条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703年清朝陈伦炯绘制的5四海总图6。
该地图明确标绘了/南澳气0、/长沙0、/石塘0、/七洲洋0等群岛的名称,并用小点标示了礁、滩、沙洲的位置,用小方块标示了岛屿的位置。
这些地图中标示的岛屿和礁滩基本囊括了南海诸岛的四个群岛。
[5]清朝中期以前的史料内容充实而且数量巨大。
但是,由于当代国家领土主权的概念是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在复杂的国际斗争中逐渐确立起来的,而国际社会所承认的每个国家的主权范围绝大多数是近现代以来国家之间经过相互协调或斗争最终以国际条约形式加以确定的疆界,凡未经过国际条约最终确定的疆界都有必要按照某种方式使之进一步明确化。
从而,中国海上历史疆域的确认在证据和资料方面还需要更进一步强化对近现代历史文献,尤其是对涉及到国际交往方面文献的深入发掘和整理。
根据这种客观要求,更进一步加强对清朝后期和民国时期史料的重视整理和利用就具有了更多的现实意义。
三、清朝后期南中国海史料的概况和价值从历史学的角度看,清朝后期史料与清朝前期的史料在研究价值方面基本是一致的。
但是在国际法和国际政治角度上,二者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导致这种差别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清朝后期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与其他国家交往,从而使得中国史料文献得以公之于众。
而这些文献中中国清朝政府在和西方国家进行的反殖民地斗争中,针对西方侵略者对中国领土主权方面的无理要求提出的正式的外交公函、照会和抗议书等文献尤其具有现实价值。
这些文献在国际法方面具有宣布主权的效用。
此外,这一时期我国学者和政府官员根据实际管辖范围公开编纂的地方志,绘制的地图等文献,由于国际交往和外交往来的加深,其他国家在得悉情况之后不作出官方抗议或争辩,则应当被视为对所公布材料的内容及因此而产生的后果表示默认。
所以,清朝后期关于南中国海问题的相关史料实际上具备了晚近国际法方面的确定国家疆域范围和领土主权的法律效力。
清朝后期记载南中国海的相关资料按照适用国际法的要求大致可分为四类:即地方志、地图、海防史实和涉外公函。
其中地方志主要有道光21年(1841年)明谊、张岳崧撰修的5琼州府志6(现存清光绪34年版本)和钟元棣编的5崖州志6。
这两部地方志明确把/琼洋0所属/千里石塘、万里长沙0列入海防领域。
[4](P123)地图类史料主要有:毛鸿宾5广东图志6,廖廷相、杨士骧纂5广东全省总图说6,邵廷烈(广文)绘5七省沿海全图6李兆洛辑、郭崇焘署首5皇朝舆地略6同康庐5中外地舆图说集成6等。
毛鸿宾纂修5广东图志6,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第14册,卷六十七,琼州府,第3页的记载,/琼郡孤悬海外,,港汊纷歧,岛屿错出,暗沙礁石所在有之,尤险阻者,则为万里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