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姓名:陈丽清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教育史指导教师:许明20070801育主权运动,教会中学被纳入政府统一管理轨道。
以教会创办的培元中学为例。
中学课程设有修身、国文、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等15科,女生加修家事、园艺、缝纫科。
其中,国文、英文每学期5个学分,每周5学时;代数每学期4个学分,每周4学时;生物每学期4个学分,每周4学时;历史在一年级开始教授,每学期3个学分,每周3学时,物理在二年级才开始教授,每学期3个学分,每周3学时,化学在三年级才开始教授,每个学期3学分。
每周3学时。
家政和体育的学分相对较少,只有1和1.5学分,但是体育课时却不少,每周3学时,而且很重视体育课“1。
初中也实行学分制,必修科目的学分和学时大致相等,然则培元中学的女生加修家事、园艺、缝纫和英文的学时与学分相较于其他选修课要多。
培元中学的课程设置体现了教会中学的优势,选修课包括应用文、宗教、人生哲学、德育研究、伦理、琴学、乐歌等。
出于各个学校教育侧重点、课程具体操作上的不同,导致学生兴趣的不同。
同时教会中学重视学生的体育,使其学生在足球、篮球、排球的实力名列前茅;重视学生的文艺,使其学生在琴学、乐歌方面具有专长。
从培元中学学生成绩册中可以清楚看到当时中学开设的课程。
培元中学学生成绩册(1931年)参见图2一l图2—1培元中学学生成绩册(1931年)。
1三、民国时期泉州私立中学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成员所共有拥有的校园价值观以及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意识形态上的具体化。
校园文化的内涵很广泛,既包括物质精神层面的东西,又包括精神层面的乃:I珂。
泉州私立中学的校园文化呈现在三个方丽:校同环境、学校【2】‘丌年培元)纪念培元中学矬校100周年(1904~2004).精神、课外活动。
(一)校园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是泉州私立中学的共同特征,学校校址多选在郊区,学校注重园林绿化,创建育人摇篮,且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向世人诉说着学校走过的风风雨雨历程。
何成刚与《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育发展研究》作者:王娟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5年第08期摘要:《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育发展研究》是何成刚根据他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的一本书。
本书从民国学校历史课程的演变、历史教科书的变革历程、历史教学方法的演变、学校历史学业的测验、以及学校历史教育中的几个问题五个方面展开研究和论述。
五个方面的研究都比较中肯,优秀的思想和研究成果对于今天的历史教育史的研究以及语文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简介;研究成果及意义;对历史教育史研究的启示;研究不足中图分类号:H319.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148-001一、作者简介何成刚,陕西咸阳人,1996年到2006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先后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教育学硕士学位、历史学博士学位。
曾担任教育部主持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制、参与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科技部中小学科学探究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验研究项目,参加或主持教育部初中、高中新课程历史远程研修指导工作,是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现在任职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从事基础教育与中学历史教育研究。
二、本书内容简介何成刚的《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育发展研究》开篇有其论文指导老师朱汉国为本书写的序以及作者自己写的绪论,包括选题缘由、研究述评、研究思路几个部分。
内容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民国学校历史课程的演变,第一节清末学校历史课程的嬗变,第二节民国初年的历史课程,第三节新学制时期的学校历史课程,第四节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学校历史课程,有中小学历史课程嬗变分析及嬗变动因分析、从典型案例看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实施。
第二章民国历史教科书的变革历程。
第一节民国历史教科书的变革,第二节民国历史教科书研究的个案分析,包括将民国时期的历史教科书和清末历史教科书中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第三节历史教科书编写中的问题分析及国人的反思。
民国前期中小学公民教育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民国前期中小学公民教育研究一、研究背景中国的现代教育是从清朝开始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但是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是中国教育史上最为深远的变革之一。
其中一项重要改革就是公民教育的引入。
公民教育的目的是教育青年人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的忠诚和热爱,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因此,通过对民国前期中小学公民教育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中国的教育思想和管理制度,同时对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民国前期中小学公民教育的研究,探讨其在当时中国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对于未来教育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具体目的如下:1.了解民国前期中小学公民教育的起源和发展过程;2.分析民国前期中小学公民教育在当时中国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3.探究民国前期中小学公民教育的教材和教育内容;4.分析当时政府及教育界对民国前期中小学公民教育的看法和评价;5.总结民国前期中小学公民教育的经验与教训,对现代教育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是通过查阅相关历史文献、教育法规等资料,了解民国前期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历史背景、基本概念、发展过程、教育内容和教材等方面的情况。
案例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分析当时的中小学公民教育案例,深入挖掘其优点和不足之处,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四、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获得以下预期结果:1.深入了解民国前期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2.探究民国前期中小学公民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教材,分析其特点和不足;3.了解当时政府及教育界的对民国前期中小学公民教育的看法和评价;4.总结民国前期中小学公民教育的经验与教训,为现代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5.为未来对民国前期中小学公民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建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22.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3.钟启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4.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15.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朱汉国,王斯德,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27.朱汉国,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8.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0310.王斯德,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200411.朱汉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1-200312.“国立编译馆”,国民中学历史(1-4册),台北:“国立编译馆”出版,1998-200013.张元,高级中学历史(上),台北:龙腾文化事业,200014.李孝悌,高级中学历史(下),台北:龙腾文化事业,200015.周樑楷,世界文化历史篇,台北:龙腾文化事业,200016.王仲孚,高级中学历史,台中:大同资讯,1999-200017.陈丰祥,高级中学历史,台北:建宏出版社,200118.余炎光等,互动中国历史,香港:文达出版有限公司,200019.施方良,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0.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1.李雁冰,课程评价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2.王策三,教学论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3.李柄德,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4.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25.王伦信,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26.王建军,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27.陈瑶,课堂观察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8.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9.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0.黄炳煌,社会学习领域课程设计与教学策略,台北:师大书苑,200231.。
民国时期的女子教育研究民国时期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女子教育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女子教育的出现和发展,与当时社会的变化和对教育的需求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女性教育运动的历史以及女子教育的现状等方面入手,探讨在民国时期女子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并对其历史意义进行剖析。
一、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不断的战争和外侵造成了中国社会的动荡,随之而来的是封建社会的瓦解和现代化的推进。
在这一时期,社会上的各种力量都在积极寻求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途径,其中一个方向便是教育的改革。
由于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教育一直处于被动状态,最为明显的便是女子教育的落后和缺失。
在这个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教育机会都极为有限,女性往往在家中忙碌于家务事务之中,而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相脱离。
教育是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的重要保障,因此,对于女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时刻关注着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各个层面。
同时,教育问题也成为了民国时期政治和社会改革的重要议题。
二、女性教育运动的历史20世纪初,中国女性主义者开始积极参与女子教育的运动,呼吁加强女子教育,增加女子从事知识性工作的机会。
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打开了教育改革的大门,即将诞生的民国政府很快就开始了教育改革。
民国初期,各地相继创办女子学校和女子大学,标志着女子教育的逐步兴起。
同时,各种女子教育的组织也迅速崛起。
1912年,清华女子师范学校成立,恶劣的战争环境造成了校舍的老化和设施的破损,但这个时期的学校师资不错,并且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毕业生。
1919年,女权主义者宋庆龄创立了妇女教育研究会,更加突出了女性教育的意义。
在其他城市,也相继成立了各种女子学校和教育组织,为女子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女子教育的现状在民国时期,女子教育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一方面,女子教育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出现了不少女子大学和普通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另一方面,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女子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普及率低、教学设备落后、师资不足等。
近十年来国内关于清末民国社会教育研究综述近十年来关于清末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教育概念的研究、社会教育发展原因表现特点及影响研究、区域社会教育研究、社会教育事业机构研究和社会教育特定群体的研究。
但是,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标签:清末民国;社会教育;研究综述近代以来,从英国叩响国门开始,中国一直受到外国列强的压迫,一些有识之士也开始睁眼看世界,为了御敌强国,开始向西方学习。
他们积极翻译外国书籍,由此,一个新的名词诞生了——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这个名词,是随着翻译国外各种教育学说而逐渐被介绍于国人的,从当时‘多采自日本’的转译方式看,社会教育这个名词最初是由日本教育界传入我国。
”[1]6社会教育在清末已经发展成一股教育思潮,至民国时教育总长蔡元培始设社会教育司,专司民众事宜,至此,社会教育制度开始在我国确立。
近十年来,学术界涌现出大批关于清末时民国期社会教育的研究成果,本文将研究成果归类并加以论述。
关于清末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研究综述已经发表的文章有三篇。
分别是杨才林的《民国社会教育的若干问题》、郑周的《近十年关于民国社会教育的研究综述》和万妮娜的《民国社会教育研究综述》。
杨才林将民国社会教育的研究历程分为三段,认为在1990年以来的研究中体现出初步勃兴的态度,并总结出本阶段研究关注的范围。
郑周从国民政府、共产党和个人三方面开展的社会教育研究展开论述,总结出在社会教育方面的研究出现不均衡性的特点,未来就社会教育还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万妮娜主要从社会教育概念、社会教育发展、区域社会教育、社会教育事业和设施等方面加以论述。
同时,这些文章也论述了关于民国社会教育的思考与展望。
这些文章论述的角度不尽相同,各有所长。
然而这些研究综述关注的是关于民国社会教育的研究。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关于清末社会教育研究综述。
本人在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此再做进一步探讨。
一、社会教育概念的研究社会教育从传入我国开始,对其概念的界定一直众说纷纭。
民国时期教育立法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民国时期的教育立法情况,揭示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以及影响。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教育立法在这一时期也呈现出独特的特征和趋势。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民国时期的教育立法进行全面的分析,包括其立法背景、立法过程、主要法规内容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
本文将对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背景进行概述,以便更好地理解教育立法在这一时期所处的环境和条件。
本文将梳理民国时期教育立法的发展历程,分析各个时期教育立法的特点和变化。
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民国时期的主要教育法规,包括其制定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实施效果等。
本文还将探讨民国时期教育立法对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影响,以及其在当前教育改革中的借鉴意义。
通过对民国时期教育立法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其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当前教育改革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学术界对民国时期教育立法的更多关注和研究,以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二、民国时期教育立法的发展历程民国时期,教育立法经历了一个曲折而又充满变革的发展历程。
这一时期,教育立法不仅受到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教育功能和价值的认识与期待。
早在民国初年,即北洋政府时期,教育立法工作就已经起步。
当时的政府在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立法尝试,旨在统一和规范化教育制度。
例如,北洋政府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这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它确立了现代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为后来的教育立法奠定了基础。
然而,由于国内政治局势的不稳定,教育立法在民国初期并未能得到有效的实施。
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教育立法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南京国民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立法,认为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大计,必须通过立法来保障教育的健康发展。
因此,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学校系统改革案》等,这些法规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民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民国时期(1923-1949)语文课程标准研究作者:翟志峰王光龙来源:《语文建设》2013年第11期民国时期语文课程标准研究就是分析在1923年至1949年期间(语文教育史认为,1923年中小学语文课程纲要的颁布,形成了现代语文教学学科的纲领性文件,基于此,本文将探讨的范围限定在1923年至1949年间),学者、专家、教师针对当时的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怎样的研究、提出了怎样的意见、形成了怎样的论争局面。
研究民国时期语文课程标准,是从我国现在课程标准的建设着眼,在借鉴国外优秀语文课程标准编制经验的同时,回顾和反思我国近百年语文课程标准编制经验和教训的必然选择。
一、关于课标脱离实际1923年新学制语文课程纲要刊布后,杨贤江认为叶圣陶起草的《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中“使学生能看平易的古书”这一目标并不合适,而主张将其改为“使学生能看平易的文言文”。
因为在他看来,“古书对于初中学生,实在太难读了,而且古书的内容多半是与现代生活无关系的”。
将“平易的古书”改为“平易的文言文”,一方面可以“为学习高中国语课程打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学生阅读近代人的名作做准备”。
[1]多年后,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提出将“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中的“古书”二字去掉,因为,“广义的‘古书’,国文科不必管”。
[2]今天看来,杨氏较为准确地看到了目标中“古书”脱离学生实际这一问题,欲通过“文言文”替代“古书”来给学生“减负”;且与叶圣陶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一致的主张,但难度的降低并没有化解原有目标不够明确、具体的问题。
因为,什么样的古书(文言文)才算是“平易的”,长期以来莫衷一是,缺乏具有认可度的标准出现。
马仲殊在《读部颁国文课程标准》一文中,对1932年中学国文课程标准“要我们十二至十八岁的青年,深切了解固有的文化,负起振兴民族的担子;要青年能做语体文,又要有用文言文的技能;要有创造新语新文学的能力,又要有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的能力”等课程目标,打趣地说道:“当我读这标准时,我以为这目标是对我讲的,教部希望中学教师能够得上这目标,谁知竟是为中学生而定的。
民国时期(1912-1937)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研究民国时期(1912-1937)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研究引言民国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发生了许多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
学校体育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在这个时期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研究,探讨当时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关注以及教育方式的改革。
一、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教育的背景民国时期是中国教育历史上最早实行国民教育的时期,这标志着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变革。
而学校体育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逐渐受到重视。
这一时期,中国正经历着社会变革和国家建设的重要阶段,乡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建设日益完善,学校体育教育开始成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1. 身心发展的平衡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强调学生身心发展的平衡。
传统教育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而忽视了身体锻炼的重要性。
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提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学校体育教育被看作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许多学校开始建立健康育人的理念,推崇体育活动的参与,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平衡。
2. 实践教学的推进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教育思想注重实践教学的推进。
传统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呼吁教育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学校体育教育也在这个时期开始注重实践,通过体育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够通过亲身实践来锻炼自己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个性发展的尊重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传统教育强调集体主义,学生常常面临着单一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
然而,民国时期开始注重个体差异,学校体育教育也开始注重个性发展。
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被重视,学校体育教育课程开始多元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三、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教育的启示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教育思想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的意义重大。
首先,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与教育改革是相辅相成的。
摘要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国时期中学本国史教科书中已经有抗日战争的内容,并且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
本文以1931——1949年中学本国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内容为研究对象,选取抗日战争不同阶段、不同编纂者所著的本国史教科书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不同阶段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结构与内容,以剖析其书写变迁。
全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编写的背景,从中国近代民族思想的影响、国民政府的教育方针与课程标准、教科书编纂的发展三方面分析了这一内容编写的背景。
第二部分讨论了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对抗日战争内容的编写结构,主要分析了编写结构中的章节设置和辅助内容。
第三部分从整体阐述抗战史内容中的具体问题,剖析了不同历史阶段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
最后一部分则是对民国本国史教科书对抗日战争内容编写进行分析和评价,总结其编写的特点、不足和启示。
民国时期中学本国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内容的书写深受当时特殊环境的影响。
其书写变化不仅展示了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的发展变化,而且反映了民国时期的历史教育与爱国主义、历史教育与时代需求、历史教育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为当前的中学历史教育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抗日战争,民国时期,中学本国史教科书,书写变化AbstractThe contents of Anti-Japanese Wa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modern history,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history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s.The contents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had already appeared in the history textbooks of middle school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 epublic of China.At the same time,it had gone through a changing process.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contents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the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xtbooks from1931to1949as research object,it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domestic history textbooks compiled by different textbook writer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discuss the compilation structure and contents of history textbooks in different stages,to analyze the writing changes.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the first part mainly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of compiling the content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textbooks,and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compiling the contents from three aspects:the influence of China's modern national thought,the education policy and curriculum standards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and the development of textbook compilation.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compilation structure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the history textbook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and mainly analyzes the chapter Settings and auxiliary contents in the compilation structure.The third part elaborates the specific problems in the history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from the overall perspective,which analyzesthe different stages of Anti-Japanese War.The last part is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history textbooks of the R epublic of China on the writing of the Anti-Japanese War,and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shortcomings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writing.During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contents of Anti-Japanese War in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xtbooks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special environment.The changes in its writing not only show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history textbooks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but also refl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y education and patriotism,history education and the needs of the Times,and history education and politics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Key words:Anti-Japanese War,Republic of China,middle school history textbook,changes of writing.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绪论 (1)一、研究缘起 (1)二、研究现状 (2)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5)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5)第一章民国中学本国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编写的背景 (7)一、民族主义的影响 (7)二、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9)三、中学历史教科书编纂的发展 (11)第二章民国中学本国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编写结构 (13)一、章节设置 (13)二、课文辅助内容 (18)(一)备注 (18)(二)课后习题 (20)(三)图、表的广泛使用 (21)第三章民国中学本国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的内容阐释 (26)一、抗日战争的整体记述 (26)二、“九一八事变”爆发原因的阐述 (28)三、1931—1937年间局部抗战历史的阐述 (35)(一)重要侵华事件 (35)(二)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 (36)(三)伪满洲国 (38)(四)国际联盟 (40)(五)其他问题 (42)四、1937年—1945年间全面抗战历史的阐述 (44)(一)战时中国的政治 (44)(二)重大战役 (47)(三)国际形势和中国的国际地位 (50)(四)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 (53)第四章民国中学本国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编写的评价 (56)一、编写的特点 (56)(一)具有时效性和现实性 (56)(二)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 (57)(三)文字书写富有情感 (59)二、编写的意义和启示 (61)(一)编写的意义 (61)(二)编写的启示 (63)结语 (64)参考文献 (65)致谢 (70)民国时期中学本国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研究绪论一、研究缘起历史教科书是中学历史教学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历史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07关于开展∃袁世凯与清末民初教育%研究的几点设想田正平 夏益军(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28)摘要:袁世凯是清末民初中国历史舞台上的一位风云人物,也是近代中国极具争议性的历史人物。
这种争议性缘于多方面的因素。
相对而言,教育方面的因素一直为学界所忽视。
就袁世凯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其教育活动的影响来看,他是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史不可回避且无法绕过的历史人物。
综观学界关于袁世凯的研究成果,教育专题研究的薄弱及民初时段的残缺,影响了对袁世凯这一复杂的历史人物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在铺陈相关史实、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开展∃袁世凯与清末民初教育%这一论题的研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袁世凯;清末民初;教育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0)05-0207-07一、相关史实的铺陈袁世凯是清末民初中国历史舞台上的风云人物,纵横驰骋于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外交等诸多领域。
他科举不第,跻身行伍,出使朝鲜,不辱使命,深得清廷赏识。
回国后,因编练新军卓有成效而平步青云,历任山东巡抚、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内阁总理。
在辛亥革命中,他顺应潮流,逼退清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因促成共和有功,在中外∃非袁莫属%的呼声中,出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此后,又逆潮流而动,复辟帝制,成为众矢之的,遭万人之唾。
由∃总理大臣%而∃开国总统%,由∃开国总统%而∃洪宪皇帝%,奇崛跌宕,极富戏剧性。
在近代中国深刻而急剧的社会变迁与转型剧幕中,袁世凯长袖善舞,扮演的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是清末民初这一历史时期关键性的代表人物,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其所作所为直接影响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事实上,在清末民初历史舞台上,袁世凯的所作所为不仅仅限于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外交等领域。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 文化教育历来就是中国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统治社会、教化万民所使用的有效工具。
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清末民国中学教育发展过程的考察,从整体上理清20世纪前半期我国中学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核心问题。
为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分别从制度、课程、训育等中学教育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入手,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展开论述。
而后试图在对有关统计资料进行归整分析的基础上,以量化形式描述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规模和结构的动态发展。
西方中学的发展存在贵族性的“下构型”路线和平民性的“上构型”路线,现代中学制度在两条发展路径的沟通中逐渐成形。
沟通过程中这种由社会性矛盾所引起的中学目标、功能、结构上的矛盾在西方自然发展的中学制度中逐渐得到调整。
而我国现代中学制度的产生是在向西方借鉴和模仿的基础上骤然、成套出台的,所移植的制度中包含的中学目标、功能、结构上的意义并不与中国社会发展水平相吻合,需要有一个调适的过程。
清末民国时期在中学教育目标定位上一直纠缠于升学准备、充实普通知识以提升国民素质、进行生活和职业预备三种取向的分离与结合,在中学制度模式上长期存在单轨制与多轨制、分段制与一贯制、功能综合与功能分散、文理分组与并组等方面的争论,正表明了这种调适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清末民国时期中学课程在理论上虽已深受西方各种课程观念的影响,但在课程设置和实施上,则一直以科目本位和学科中心课程为主导,即使在20年代儿童中心主义盛行的时候也没有完全偏离这一中心。
20世纪前半期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文化主义的教育哲学逐渐被
实用主义的教育哲学所取代,教育心理观念上的形式教育说逐渐让位于实质教育说,作为这种变化在课程上的反映,是非学术性的技能性科目、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逐渐增加,清末民国时期中学课程的演变大体反映了这种趋势,具体表现为工具类课程比重减少,文体技能类课程比重的增加。
训育工作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从人自身出发的教育内涵分解逐渐演化为学校内部工作职能划分的结果。
清末民国中学训育从指导原则看,经历了清末的专制权威、民国初年的人格感化、五四时期的学生自治和个性主义,到国民政府时期强调团体和纪律的训练等阶段,明显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节律变动对学生行为观念的要求。
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在动荡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曲折发展,艰难地承受着中国社会变革所赋予的使命,不仅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内部结构上也逐渐能反映现代社会的要求。
如学生来源的阶层分布日益广阔,中学教育平民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女子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办学主体的多样性,师生比例、教职员比重的渐趋合理化,办学效率的不断改善等。
清末民国的中学教育已成历史,但今天我们所面临的中学教育问题中却有历史的影子。
在对中学教育的历史过程进行认真思考总结之后,我们将会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G529
【目录】:引言8-13一、研究对象、范围及其基本特征8-10二、研究现状与问题10-11三、基本思路和结构框架11-13第一章中学教育制度的建立与演变13-69第一节中学观念的引入与清末中学制度的建立13-23一、西方中学教育的演进13-17二、中学教育观念的引入及在清末的实践17-20三、中学制度的建立20-23第二节清末民初中学制度的探索23-41一、关于“文实分科”与设立中学第二部的争议23-30
二、一个没有实现的计划——1915年湖南学制提案与中学教育30-36
三、清末民初大学预科(高等学堂)的中学性36-41第三节1922年“新学制”与中学制度的发展41-60一、来自美国的影响41-47二、“三·三”制的确立47-53三、综合中学的兴衰53-60第四节国民政府时期关于中学制度的讨论和改革试验60-69一、三十年代中期的讨论60-63二、中学制度的新探索和试验63-69第二章课程设置与实施69-100第一节课程设置演变的基本脉络69-84一、清末民初的中学课程设置70-75二、20年代的学分制与中学课程设置75-78三、30-40年代的频繁调整78-84第二节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的基本趋势84-100一、课程构型的演变特征84-89二、课目构成的演变特征89-96三、课程实践中的基本问题96-100第三章中学训育理论与实施100-141第一节中学训育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背景100-111一、民国初年:训育观念的初步确立101-103二、五四运动时期:中学训育研究的兴盛103-107
三、国民政府时期:中学训育研究的政策化和体系化107-110四、训教合一:永恒的理论主题110-111第二节学校训育组织设施的变迁111-129一、清末民初中学监督(校长)、监学(学监)与训育111-115二、“五·四”后学校训育组织实施的改革与争论115-121三、国民政府时期的级任制、导师制及军训制度121-129第三节学生自治会与中学训育129-141一、清末民初的蕴酿130-131二、五四运动后的勃兴131-138三、国民政府时期的整顿与限制138-141第四章中学教育发展状态的量化考察141-167第一节中学教育发展的整体规模和构成141-157一、中学教育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速度141-148二、中学教育的基本构成148-157第二节中学教育地区分布与性别构成157-167一、中学教育发展区域差异的历史流动157-160二、中学女子教育的进展160-167结语167-174一、坚持从国情出发学习和借鉴世界教育经验167-169二、坚持中学教育的基础性169-170三、加强文理渗透,中学应以不分文、理科为宜170-171四、发展综合中学应当审慎171-174附录174-178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