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时期社会风俗的变迁
- 格式:ppt
- 大小:11.33 MB
- 文档页数:43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清末民初湖南社会习俗的演变(1895-1927)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历史学·中国近现代史指导教师:***20030401摘要清末民初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历史性变革时期。
在这巨大的经济、政治、文化变迁之中,社会习俗无疑也经历了巨变,学界对此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
然关于清末民初湖南社会习俗的演变这一重大区域性课题,尚无专文论及。
鉴于此,本文即拟对其作一系统考察,以期从另一个侧面掌握湖南近代化的演进过程。
全文主要内容如下:引言部分,阐明本文写作缘由及时空跨度。
第一部分,探讨清末民初湖南社会习俗演变的动因: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方文明的冲击;政治变革的推动;社会心理和观念的改变。
第二部分,概述清末民初湖南社会习俗的演变:传统习俗的变迁;新式习俗的衍生;社会风气的移易。
第三部分,总结清末民初湖南社会习俗演变的特点及近代化意义:起步迟,但发展快;理智与盲目并存;习俗演变与政治变动的互动。
结语部分,简述习俗演变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指出应以是否适应湖南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为尺度,正确引导当今湖南社会习俗的演变。
关键词:湖南社会习俗清末民初演变近代化AbstractChinaunderwentahistoricalperiodoftransitionfromtraditionalsocietytomodernsocietyattheendofQingDynastyandthebeginningoftheRepublicofChina.Inthetremendoussocialchangesofeconomy,politicsandculture,SOCialcustomsundoubtedlyalSOwentthroughgreatchanges.TheacademiCCircleshaveobtainedrichfruitsinthiSresearchfield.However,therehasbeenrlospecializedthesiSthatdiSCUSsesthechangesofSOCialcustomsinHunanProvinceattheendofQingDynastyandthebeginningoftheRepublicofChina.ThisthesiSwillgiveasystematicstudytoitSOthatwecancomprehendtheprocesSofmodernizationinHunanfromanotheraspect.Thef01lowlngiSthemaincontentofthethesiS.TheintroductioniSaboutthereasonsofwritingthethesiSandthespansoftimeandspace.ThefirstpartanalyzeswhygreatchangesofsocialcustomstookplaceattheendofQingDynastyandthebeginningoftheRepublicofChina:thedevelopmentofsocialeconomy:thelashofwesterncivilization:theimpetusofPoliticaltransformation:thechangesofsocialpsychologyandconcept.ThesecondpartprobesintothechangesofsocialcustomsinHunanattheendofQingDynastyandthebeginningoftheRepublicofChina:thechangesoftraditionalcustoms:theformationofnewcustoms;thetransitionofthegeneralmoodinsociety.Thethirdpartsummarizesthemainfeaturesofthecustomarychangesanditssignificanceofmodernizationinthatperiod:latebeginningbutfastdevelopment:coexistenceofreasonandblindness:interactionoftheIIcustomarychangesandthepolitictransformation.TheconelusionsketchestheCloserelationshipbetweencustomarychangesandsocialdevelopment,andpointsoutthatweshouldguidecorrectlythechangesofSOCialcustomsintoday’SHunanaccordingtotheSOCialdevelopmentofeconomy,politicsandcultureinHunanProvjnce.Keywords:HunanSocialCustomsTheEndOfQingDynastyAndTheBeginningOfTheRepublicOfChinaChangesModernizationIlI引言习俗,即风俗习惯,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记》载:“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知识点:断发易服,移风易俗(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移风易俗: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先后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禁缠足、倡女权等法令,使人们的生活方式简易化,方便化,具有民国生活特色开始出现;人人平等、人格独立的民主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妇女也得到了解放,社会地位也开始提高。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风俗的变化:一、剪发辫、易服饰――生活方式近代化1.剪发辫(1)剪辫运动,兴起于辛亥革命爆发后,辫子的去留成为从新从旧的标志。
(2)孙中山颁布限期剪辫令,剪辫深入城乡。
(3)剪辫的影响:改变了旧的落后的观念,方便工作,有利于个人卫生,对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理发业等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
2.易服饰(1)辛亥革命后:洋装洋饰开始流行。
(2)民国初年:男子礼服――西服、褂袍;女子礼服――褂裙。
(3)20世纪20年代后:男装――西服、中山装、长衫,其中中山装逐渐成为中国男子礼服。
女装――旗袍。
(4)易服饰的影响:服饰的多样化与不断翻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
二、改称谓、废跪拜――人格独立与平等观念深入人心1.改称谓(1)孙中山发布命令,废除清朝官场的“大人”、“老爷”称呼,官员之间以“官职”相称,民间称“先生”或“某君”。
(2)影响:以官职、先生、某君代替老爷、大人作称谓,是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影响遍及社会各个角落。
2.废跪拜(1)清代通行的礼节:跪拜、作揖、请安、拱手。
(2)民国成立后:制订“礼制”,核心是以鞠躬礼和脱帽礼代替跪拜等旧有礼节。
(3)中外人士交往开始使用握手礼。
(4)影响:废跪拜是民国初年礼仪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礼节上的尊卑等级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三、禁缠足、倡女权――妇女解放的两大标志1、禁缠足(1)西方传教士:设立天足会,反对缠足。
(2)清政府:颁布缠足禁令。
(3)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饬令各省劝禁缠足,各地展开大规模的放足运动,出现“解放脚”。
民国时期的社会风俗的变迁[摘要]:辛亥革命胜利后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这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不仅结束了延续260多年的清王朝的统治,而且宣告了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的灭亡.民国时期是社会大发展,社会大变革时期,风俗的演进也进入转型的阶段。
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习俗都发生了飞跃的变化。
本文将从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这五个方面来介绍民国时期社会风俗的变化。
[关键字]:民国风俗旗袍妇女解放民国时期民俗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期,在发端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民俗学学者。
仅以风俗研究而言,就有尚秉和的《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杨荫深的《衣冠服饰》,陈东原的《中国妇女生活史》等。
可以肯定的说,民国时期的民俗学专著较之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多样、深刻,为以后民俗学者的“田野作业”起到示范作用。
陈学华和徐吉军编著的《中国风俗通史(民国卷)》就对民国时期各民族的饮食,住,行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民国时期女权运动兴起,女性社会地位提高比较明显,在社会风俗变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因此,围绕女性婚恋嫁娶而展开的民国社会风俗研究将会越来越全面。
一、民国时期社会风俗变革的背景1.外部因素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中国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
2.内部因素(1)政治因素还在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就认识到社会习俗与政治的相互关系,认识到改良社会习俗政治进步中的作用,所以他们得出一种共识,那就是改良风俗必须成为社会全面变革而一部分,必须把政治改革和移风易俗结合起来。
有的把改革发饰、服饰习俗作为推翻清王朝的组成部分,这样就强调了风俗改良的政治意义。
这种将移风易俗政治化的思路和做法,在民国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
晚清丧葬风俗的变迁周婷婷(中国民族博物馆)论文提要:丧葬作为人生礼仪重要的一部分,其风俗从古至今有很大发展,不同时代丧葬礼俗不尽相同。
到了晚清社会,中国长期关闭的大门被迫打开,外国诸多的思想、文化、习俗传入中国,中国人的意识也在大动荡、大变革的社会中发生了巨变,此时丧葬风俗在西俗与中俗、旧俗与新俗的冲突与交汇中有了诸多变化,呈现出了较先进的近代风俗。
在此,笔者以晚清丧葬习俗的变迁为题,对晚清丧葬习俗出现的诸多变化进行了论述。
本文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太平天国的思想、文化、制度上分析了太平天国对丧葬礼仪的改革;第二部分具体论述了丧葬习俗在晚清的变化,如谈到了新旧丧葬讣文、新旧丧葬仪式、违制,又如谈到了晚清全国几个重要城市的丧葬风俗和民间出现的有关丧葬习俗的新内容;最后,笔者分析了晚清丧葬风俗变迁的原因及局限性。
总之,丧葬习俗在晚清出现了许多新内容,这是一种进步,一种变迁。
关键词:晚清、丧葬风俗、变迁、西潮丧葬风俗是社会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丧葬风俗作为中国社会的重要民俗之一,它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它的演变是社会经济政治变革的必然结果。
到了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进入晚清社会,丧葬礼俗受到西俗的冲击,在旧俗与新俗、中俗与西俗的冲突与融合中实现了一定变化,出现了一些新内容,这较以前可谓是有了很大的进步。
然而目前,我国史学界对晚清丧葬风俗的专门研究比较薄弱,成果不多。
为了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就教于诸同仁。
晚清之初的丧葬是由明代礼仪与满族固有的礼仪相结合而形成的。
如清代许多墓葬形式与明代极为相似,这反映了“清承明制”之一面;又如清代丧葬中的“接三”习俗,它则是源于满族传统礼俗。
但是,到了晚清,丧葬风俗不再固守传统礼仪习俗,它在特定时代中出现了许多新变化。
本文笔者仅谈一谈晚清太平天国时期对丧葬风俗的改革和在西潮影响下中国民间丧俗的具体变化,以及笔者对晚清丧葬风俗变迁的一些浅薄认识。
清末中国社会民俗变迁研究摘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近代社会,清末民初是一个急剧变动的时代, 这种变动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 , 而且也反映在婚姻、丧葬、宗教和服饰等方面。
在这段动荡的时代里,因受欧美文化的影响,整个中国近代社会风云变幻、新旧交替、西学东渐、新潮泛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键词:清末、中国社会民俗、变迁正文: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时期,“新旧杂糅”是那个时代的典型特征,“新旧风俗交织在一起,不可能是清一色的新,也未必是完全的旧,往往呈现出中西混杂,新旧并陈的格局。
”并且这一变化与国家和社会的发达进步紧密相连,成为了是中国近代史上继往开来的一场变革。
一、清末婚姻制度的变迁。
(一)婚姻形态的变迁。
生产力水平较低,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婚姻形态也是多种方式并存。
当时最普遍的婚姻形态有早婚、童养婚、买卖婚、包办婚、姑舅表婚、一夫多妻与一妻多夫等等。
早婚是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到了民国初年,随着人们婚姻观念的转变以及官方政策的推动,上述婚姻形态在东北地区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青年男女开始追求自由恋爱、自由结婚。
这一时期出现两种新的婚姻形式即自由婚和同意婚,这是两种双方在经济、生活、感情等各方面保持均衡,不受外力支配的正常婚俗。
随着时代的进步,这两种婚姻形式渐唱主角。
(二) 传统媒介形式发生了变化,男女婚姻自主权有所增强。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家长制的宗法社会里,婚姻从来不是男女当事人的事情,而仅仅是一种宗族延续的方式,所谓“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封建家长对子女的婚配完全包办代替,“父母之命”成为几千年男女婚嫁手续的定则。
近代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社会风气大开,家长独断的主婚权利受到冲击,男女当事人对自己的婚嫁有了相对自由的权利。
传统婚姻的成立,除履行“父母之命”外,还须通过“媒妁之言”。
媒妁在婚姻的成立过程中,不仅起到一种中介的作用,而且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所谓“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和特点西汉经学家刘向曾说过:“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移”。
l840年鸦片战争的炮火将中国社会投入到了动荡之中,历史的转型化作无尽的力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自此以后,在中国大地上“顺时”出现了一场革除陋习、除旧布新的运动,社会习俗发生了变迁。
然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与当时政治的改革密切相连的,又是与当时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的。
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中国近代兴起于晚清,高涨于民国的社会习俗的嬗变并不是即时出现的,它是由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诸种因素综合造成的。
一、变迁之根源——社会的变异性社会的传承性与历史的继承性使人类社会不断“翻版”着历史,但社会的变异性却能不断使其推陈出新。
中国近代的社会习俗就是在这种力量的推动下,开始在新的领域崭露头角的。
就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嬗变而言,这种合力则更多的源自于东西文明的相互冲撞之中。
众所周知,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传教士和侵略军进入中国,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随之而至。
不管中国人是主动亦或被动的接受西方的文明,中国的文化都必须做出回应。
于是,洋务派出现了,维新派问世了,他们不断利用其在政治上的优势和学识上的擅长,开始了一场以“中体西用”的提出为口号,以继承发扬传统的学术文化为主体,并注意吸纳西方文化的文化运动。
这样,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在新旧事物的摒弃与吸收中,社会变化了,风气开化了,而作为社会生活构成元素之一的社会习俗自然会另有一番新的景象。
二、变迁之趋向——政治的导向性社会习俗作为政治生活的一个写照,又往往和政治的导向、政府的政策联系在一起。
一个政府常常从维持其统治的角度出发,干涉百姓的生活习俗。
早在l 9世纪60年代,太平天国就采取了一系列反旧俗的措施;同时,他们还进行礼俗方面的改革,包括对服饰、礼仪、宗教、婚丧、称谓等方面做出的规定。
到清朝“预备立宪”时期,清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举措,包括:废除满汉通婚的禁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