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教学指导: 不等式与方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3
中职数学不等式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和基本运算方法,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意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概念:介绍不等式的定义,使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基本形式。
2. 不等式的性质:讲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如传递性、同向可加性等。
3. 不等式的解法:介绍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熟练解简单的不等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和解法。
2. 教学难点:不等式的性质的证明和应用,解不等式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
2. 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动画、图像等形式展示不等式的性质和应用。
3.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不等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不等式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不等式的意义。
3. 讲解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解法。
4. 练习:布置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的重要性。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表现,了解学生对不等式概念、性质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通过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方法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经济、物理等领域的问题。
2. 介绍不等式的进一步知识,如不等式的变形、不等式的组合等。
教育教师备课手册教师姓名学生姓名填写时间学科数学年级初三上课时间课时计划小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中考复习方程与不等式个性化学习问题解决基础知识回顾,典型例题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一元一次方程及其应用【课前热身】.已知是关于的方程-的解,则的值是( ).-.请写出一个解为的一元一次方程:。
. (湛江)若2x=是关于x的方程2310x m+-=的解,则的值为..(菏泽)某种商品的进价为元,出售标价为元,后来由于该商品积压,商店准备打折销售,但要保证利润率不低于,则最多可打.折.折.折.折. (日照)某道路一侧原有路灯盏,相邻两盏灯的距离为米,现计划全部更换为新型的节能灯,且相邻两盏灯的距离变为米,则需更换的新型节能灯有()()盏()盏()盏()盏. (兰州)某校九年级学生毕业时,每个同学都将自己的相片向全班其他同学各送一张留作纪念,全班共送了张相片,如果全班有名学生,根据题意,列出方程为.(1)2070x x-=.(1)2070x x+=.2(1)2070x x+=.(1)20702x x-=【考点链接】.等式及其性质⑴等式:用等号“”来表示关系的式子叫等式.⑵性质:①如果ba=,那么=±ca;②如果ba=,那么=ac;如果ba=()0≠c,那么=ca.. 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⑴方程:含有未知数的叫做方程;使方程左右两边值相等的,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解的叫做解方程. 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不同.⑵一元一次方程:在整式方程中,只含有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系数不等于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它的一般形式为()0≠a..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①去 ;②去 ;③移 ;④合并 ;⑤系数化为..易错知识辨析:()判断一个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首先在整式方程前提下,化简后满足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系数不等于的方程,像21=x,()1222+=+x x 等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解方程的基本思想就是应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进行转化,要注意:①方程两边不能乘以(或除以)含有未知数的整式,否则所得方程与原方程不同解;②去分母时,不要漏乘没有分母的项;③解方程时一定要注意“移项”要变号.【典例精析】例 (滨州)依据下列解方程0.30.5210.23x x +-=的过程,请在前面的括号内填写变形步骤,在后面的括号内填写变形依据。
初中不等式教案教案标题:初中不等式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不等式的概念和符号表示法。
2. 掌握解不等式的方法和技巧。
3. 能够应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重点:1. 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法。
2.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3.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教案难点:1.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不等式并解决。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数学教材。
2.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等。
3. 学具:学生练习册、作业本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不等式的概念和符号表示法。
2. 提问学生对不等式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法。
2. 演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和步骤。
3. 讲解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方法和步骤。
三、例题讲解(15分钟)1. 通过例题演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
2. 通过例题演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过程。
四、练习与巩固(20分钟)1. 学生个人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2. 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解题方法和答案。
五、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提供实际问题,让学生将问题转化为不等式并解决。
2.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和结果。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方法。
2. 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收获。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引导学生思考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案评价:此教案设计了清晰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通过导入、知识讲解、例题讲解、练习与巩固、拓展与应用、总结与反思等环节,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不等式的相关知识和解题方法。
同时,教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拓展与应用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不等式和它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方案不等式,作为数学中一个基础而重要的概念,它的理解与应用贯穿整个数学学习过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
一、导入新课我会以一个简单的数学游戏来引入这个话题。
让学生在纸上写下几个不等式,比如2<3、5>2等,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解释这些不等式的含义。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不等式的存在,并引发他们对不等式的好奇心。
二、不等式的定义与性质1.定义我会用简单的语言解释不等式的定义:不等式就是用“<”、“>”、“≤”、“≥”等符号表示不相等关系的式子。
接着,我会通过几个例子来让学生理解这个定义,如3<4、7≥6等。
2.性质(1)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
我会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这个性质,如“小明比小红高,小红比小刚高,所以小明比小刚高”。
(2)对称性:如果a<b,那么b>a。
这个性质很容易理解,我只需通过几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验证即可。
(3)可加性:如果a<b,那么a+c<b+c。
这个性质可以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如在一个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观察不等式的变化。
(4)可乘性:如果a<b,且c>0,那么ac<bc。
这个性质稍微复杂一些,我会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讲解,如2<3,那么2×2<3×2。
三、实例讲解与练习在讲解完不等式的定义和性质后,我会选取一些典型的实例进行分析。
这些实例包括:1.解不等式:2x5>3我会引导学生将不等式转化为等式进行求解,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解释为什么解出来的数是大于号两边的数。
2.不等式的应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我会让学生用不等式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如比较3^2和4^2的大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不等式的应用。
3.练习题我会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不等式的知识。
初中数学不等式教案教案标题:初中数学不等式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不等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能够解决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
3. 掌握不等式的加减乘除法性质和解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4. 能够应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不等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解决一元一次不等式。
3. 不等式的加减乘除法性质和解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1. 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2. 理解不等式的加减乘除法性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学素材、黑板、彩色粉笔等。
2. 学生准备:课本、作业本、笔、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不等式的概念,与学生讨论等式和不等式的区别。
2. 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知识讲解与示范(15分钟)1. 讲解不等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包括大于、小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等符号的含义。
2. 介绍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并通过示例演示解题步骤。
3. 讲解不等式的加减乘除法性质,强调变号规则的运用。
三、练习与巩固(20分钟)1.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他们在课堂上独立完成。
2. 针对不同难度的题目,提供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3. 鼓励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互相讨论和交流,提高解题能力。
四、拓展与应用(15分钟)1.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问题,并让他们分享解题思路和答案。
五、归纳与总结(5分钟)1. 总结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题方法。
2. 强调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一些练习题作为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不等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理解不等式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并能够解决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
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生对不等式的意义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初三不等式复习教学设计引言:初三数学中的不等式是一个重要而难以掌握的概念。
不等式作为代数学中的基础内容,对于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结合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设计初三不等式的复习教学方案。
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步骤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和应用,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和数学思维水平。
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法;2. 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包括加减乘除同一个正数和负数时不等式的变化规律等;3. 能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4. 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题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法;2. 不等式的性质;3. 不等式的解法;4. 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如:如果一个人的体重大于100公斤,我们可以用什么方式来描述?引入不等式的概念。
2. 学习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法:通过清晰明了的例子和图示,介绍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符号表示法,如:大于、小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等。
3. 探究不等式的性质:通过具体例子和练习,让学生发现不等式在加减乘除同一个正数和负数时的变化规律,并总结出相应的性质。
4. 学习不等式的解法:以一元一次不等式为例,通过解题步骤的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加减法、乘除法、移项等方法解决不等式的技巧。
5. 拓展应用:引入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不等式在购物打折、温度范围选择、体育锻炼等方面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培养他们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简明扼要、图示明了的讲解,为学生介绍不等式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法,帮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2. 探究法:通过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引导学生发现不等式的性质和解题方法,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合作学习法:设计合作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交流思路和解题方法,培养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初中数学不等式教案教案:初中数学不等式一、教学目标: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和本质;2.掌握不等式的解法;3.能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不等式的求解方法;2.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建立和解决不等式。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让学生回顾已学的不等式知识,以巩固他们的学习成果。
提问:什么是不等式?不等式有哪些符号表示?举例说明。
2.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示意图和生活例子来说明不等式的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不等式与等式的区别,以及不等式解的特点。
3.不等式的解法(30分钟):a.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以简单的不等式为例,如2x-3>5,引导学生逐步解析不等式的解法,并在黑板上做出详细的解题过程。
b.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引导学生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并通过一些例题巩固练习。
4.实际问题的建立和解答(25分钟):a.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如"电影票一张25元,小王拥有180元,他至少要卖出多少张票才能将钱全部花完?",引导学生建立相应的不等式,并解出问题的答案。
b.让学生自己选择一道实际问题,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设计不等式并解答问题。
提倡同学们用文字和图形两种方式呈现解题思路。
5.练习(25分钟):a.给学生分发练习册,让他们独立完成几道不等式练习题,然后相互核对答案。
b.教师课后改正错题,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等式解法的正确性。
6.总结和反思(10分钟):让学生总结不等式解法的基本步骤和要点,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四、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初中数学教材、练习册;2.工具:黑板、彩色粉笔、笔记本电脑;3.具体题目和实际问题的准备。
五、教学反思: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实际问题的解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等式的概念和解题方法。
此外,通过练习题和课后讲解,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导入和总结环节,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提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初中数学不等式性质教案模板(共8篇)第1篇:初中不等式数学教案兴义民族师范学院2012届毕业生摸拟实习教案姓名:马泽院系:数学系专业:数学教育学号:200930412031 指导教师:黄激珊时间:2011年12月18日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9.1不等式第一课时9.1.1不等式及其解集教学目标:让同学们理解不等式及其解集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同时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理解。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表示方法和不等式解集的表示形式。
教学难点:在实际应用中不等式所满足的条件及其解集的表示。
教学用具:直尺。
复习导入:复习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离A地50千米,要在12:00之前驶过A 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二、分析问题:解:设车速是x千米/时。
从时间上看,汽车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则以2502这个速度行驶50千米所用的时间不到小时,即〈①3x3 从路程上看,汽车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则以22x这个速度行驶小时的路程要超过50千米,即〉50 ②33式子 和 从不同的角度表示了车速应满足的条件。
三、归纳定义:1、不等式:像 和 这样用符号“”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但是,像a+2≠a-2这样用符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也是不等式。
这是同学们应该注意的。
注意:(1)不含未知数的不等式例如:3〈4,-1〉-2⋅⋅⋅⋅⋅⋅(2)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5022x 例如:〈,〉50⋅⋅⋅⋅⋅⋅x33(3)怎样才能明确未知数满足的条件呢?2x 例如:〉5032x 当x=78时,〉50;32x 当x=75时,=50;32x 当x=72时,〈50.3 2x对上面的问题而言,当x取某些值(如78)时,不等式〉50成立;32x当x取某些值(如75,72)时,不等式〉50不成立。
32、不等式的解:与方程类似,我们把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2x2x 例如:78是不等式〉50的解,而75和72不是不等式〉50的解.332x思考:判断下列数中哪些是不等式〉50的解?376,79,73,80,74.2,75,90,63你还能最找出这个不等式的其他解吗?这个不等式有多少个解?2x从以上的思考可以发现,当x=75时,不等式〉50成立,而当x〈7532x或x=75时,不等式〉50不成立。
【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不等式方程的相关知识点,理解其概念和意义;2.能够熟练运用不等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不等式方程1.不等式方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不等式方程的解法和求解步骤;3.不等式方程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1.不等式方程的基本概念和解法;2.实际问题的转化和解决。
四、教学方法1.教师授课结合学生互动,注重课堂实践和问题解决;2.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究;3.利用多媒体教学和课件展示,使知识传播更加生动。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与热身(10分钟)教师可以从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出发,如不等式的相关知识点等,引出不等式方程的概念和意义。
二、学习和探究(60分钟)1.讲授不等式方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演示不等式方程的解法和求解步骤,并设置相关练习;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彼此合作发散思维,独立探究不等式方程的相关知识点,并在过程中解决应用问题。
三、巩固和拓展(20分钟)1.整合所学知识,让学生进行练习和应用;2.提供拓展资料,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拓展知识。
四、总结与归纳(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六、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教辅及课件;2.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3.相关的练习和试题,以及实际应用题目。
七、教学评价方式1.结合实际应用情况设置考查题目,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2.开展课堂互动互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八、教学妙招1.通过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与趣味,让学生更加容易掌握;2.融入故事情境或生动图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3.通过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重视知识点的实际应用,加强学习价值的认知。
初中数学不等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能够正确读写不等号(>、≥、<、≤)。
(2)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如两边加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方向不变;两边乘除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两边乘除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
(3)学会解简单的不等式方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不等式的概念及基本性质。
(2)解不等式方程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不等式基本性质的运用。
(2)解不等式方程的步骤。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不等式的课件或板书。
(2)不等式方程的练习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不等式的相关知识。
(2)准备笔记本,记录重点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相关知识点,如方程的概念。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不等式吗?2. 探究不等式:(1)介绍不等式的概念,展示不等号(>、≥、<、≤)。
(2)引导学生观察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如两边加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方向不变;两边乘除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两边乘除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
(3)举例说明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 解不等式方程:(1)介绍解不等式方程的方法。
(2)示范解一个简单的不等式方程。
(3)学生练习解不等式方程,教师指导。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不等式的概念、基本性质及解不等式方程的方法。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巩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不等式方程的方法。
2. 观察生活中不等式的应用,下节课分享。
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七、课堂练习:1. 选择题:(1)下列哪个符号表示不等号?(A)> (B)< (C)≥(D)≠(2)如果一个数加上5后大于10,这个数应该大于多少?(A)5 (B)6 (C)7 (D)82. 填空题:(1)已知x < 3,下列哪个数不能替换x?(A)2 (B)3 (C)4 (D)5 (2)如果a > b,3a与3b的关系是(A)3a > 3b (B)3a = 3b (C)3a < 3b八、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分配资源等。
不等式(组)与方案设计
方案决策型题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新题型,它的特点是题中给出几种方案让考生通过计算选取最佳方案,或给出设计要求,让考生自己设计方案,这种方案有时不止一种,因而又具有开放型题的特点.此种题型考查考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强,命题的背景广泛,考生自由施展
才华的空间大,因此倍受命题者的青睐.下面以中考题为例加以说明,以飨读者. 例1:小亮妈妈下岗后开了一家糕点店.现有10.2千克面粉,10.2千克鸡蛋,计划加工一般糕点和精制糕点两种产品共50盒.已知加工一盒一般糕点需0.3千克面粉和0.1千克鸡蛋;加工一盒精制糕点需0.1千克面粉和0.3千克鸡蛋.
(1)有哪几种符合题意的加工方案?请你帮助设计出来;
(2)若销售一盒一般糕点和一盒精制糕点的利润分别为1.5元和2元,那么按哪一个方案加工,小亮妈妈可获得最大利润?最大利润是多少?
分析: (1)设加工一般糕点x 盒,则加工精制糕点(50)x -盒. 根据加工一盒一般糕点和精制糕点需要的面粉和鸡蛋数均小于等于10.2千克,得不等式组, 解不等式组,根据x 为整数取值,可得三种加工方案. (2)销售一盒一般糕点和一盒精制糕点的利润分别为1.5元和2元, 说明销售精制糕点数越多利润越大,选加工精制糕点最多的方案求最大利润. 解:(1)设加工一般糕点x 盒,则加工精制糕点(50)x -盒
根据题意,x 满足不等式组:
0.30.1(50)10.20.10.3(50)10.2x x x x +-⎧⎨+-⎩,.
≤≤ 解这个不等式组,得2426x ≤≤.
因为x 为整数,所以242526x =,
,. 因此,加工方案有三种:加工一般糕点24盒、精制糕点26盒;加工一般糕点25盒、精制糕点25盒;加工一般糕点26盒、精制糕点24盒.
(2)由题意知,显然精制糕点数越多利润越大,故当加工一般糕点24盒、精制糕点26盒时,可获得最大利润.
最大利润为:24 1.526288⨯+⨯=(元).
例2: “五一”黄金周期间,某学校计划组织385名师生租车旅游,现知道出租公司有42座和60座两种客车,42座客车的租金每辆为320元,60座客车的租金每辆为460元.
(1)若学校单独租用这两种车辆各需多少钱?
(2)若学校同时租用这两种客车8辆(可以坐不满),而且要比单独租用一种车辆节省租金.请你帮助该学校选择一种最节省的租车方案.
分析: (1)385名师生乘坐42座的客车,需要(385÷42≈9.2) 10辆, 租金为320×10=3200元; 385名师生乘坐60座的客车,需要(385÷60≈6.4) 7辆, 租金为460×7=3220元.
(2)设租用42座客车 x 辆,则60座客车(8-x )辆,根据题意得两个不等关系:8辆车的座位数大于且等于385; 8辆车的租金小于且等于3200元.由此可得不等式组,由不等式组的正整数解求出租车方案,进而找出最节省的租车方案来.
解:(1)385÷42≈9.2
∴单独租用42座客车需10辆,租金为320×10=3200元.
385÷60≈6.4
∴单独租用60座客车需7辆,租金为460×7=3220元.
(2)设租用42座客车 x 辆,则60座客车(8-x )辆,由题意得:
⎩
⎨⎧≤-+≥-+.)(,)(3200846032038586042x x x x 解之得:733≤x ≤18
55. ∵x 取整数, ∴x =4,5.
当x =4时,租金为320×4+460×(8-4)=3120元;
当x =5时,租金为320×5+460×(8-5)=2980元.
答:租用42座客车5辆,60座客车3辆时,租金最少
例3:为了保护环境,某企业决定购买10台污水处理设备. 现有A 、B 两种型号的设备,其中每台的价格、月处理污水量及年消耗费如下:
经预算,该企业购买设备的资金不高于105万元.
⑴请你为该企业设计几种购买方案;
⑵若该企业每月产生的污水量为2040吨,为了节约资金,应选择哪种购买方案?
⑶在第(2)问的基础上, 若每台设备的使用年限为10年,污水厂处理污水的费用每吨10
万元,请你计算该企业自己处理污水与将排放到污水厂处理相比较,10年节约资金多少万元?(注:企业处理污水的费用包括购买设备的资金和消耗费)
分析:(1)设购买污水处理设备A型x台,则B型(10-x)台,则购买资金为12x+10(10-x),根据购买设备的资金不高于105万元列出不等式12x+10(10-x)≤105,根据x为非负整数,对x取值,得到三种购买方案; (2)每月处理的污水量应大于等于每月产生的污水量,于是得不等式240x+200(10-x)≥2040,通过解不等式确定x的值,得到两个节约资金的购买方案. (3)分别计算10年该企业自己处理污水的总费用和将污水排到污水厂处理需要的费用,然后计算两者的差即可.
解:(1)设购买污水处理设备A型x台,则B型(10-x)台,
由题意,得12x+10(10-x)≤105,
解得x≤2.5.
∵x取非负整数,∴x可取0,1,2.
∴有三种购买方案:购买A型0台,B型10台;购买A型1台,B型9台;购买A型2台,B型8台.
(2)由题意,得240x+200(10-x)≥2040,
∴解得x≥1,
x为1或2.
当x=1时,购买资金为12×1+10×9=102(万元);
当x=2时,购买资金为12×2+10×8=104(万元).
∴为了节约资金,A型1台,B型9台.
(3)10年该企业自己处理污水的总费用为102+10×10=202(万元).
若将污水排到污水厂处理,10年所需费用为2040×12×10=2448000(元)=244.8(万元). 244.8-202=42.8(万元).
∴节约资金为42.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