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虚无 宇宙根本 上善若水 高尚品德——《老子》智慧感悟
- 格式:pdf
- 大小:519.52 KB
- 文档页数:3
上善若水--读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第一篇:上善若水--读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近期以来,我抽空读了老子《道德经》一书,受益匪浅。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能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忧”。
这段话的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应当像水那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
正因为上善的人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老子是我国先秦道家学说的创立者,他十分推崇“上善若水”。
老子以水为喻,择其善者,利者而论之,体现了老子的道德理念,更深刻地反映了老子的处世哲学。
因为这“七善”蕴含了立身处世的方方面面,老子把他理解的天人关系、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处世谋略,社会管理和国家治理等一系列思想融合到一种理念当中,归结到“上善若水”这一“水德”上。
老子从水的品德出发,阐述圣人的高贵品质和处世原则,最后总结归纳为“夫唯不争,故无忧”。
这句话是老子论述“上善若水”的根本主旨,他认为,唯有做到不争名、不争功、不争利,才不会有任何过失和过错,也不会有任何忧患。
水的特性近于道的特性,而圣人的特性就是水的特性,圣人与世无争不主观妄为,其结果是能获得别人得不到的东西,这是不争的好处。
要做到不争,就要顺应自然法则,只有效法自然,按客观规律办事,才不会有过适和忧患。
老子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有道德的人,就应当效法水的柔性,温良谦让,无私奉献。
那么,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园丁,我觉得确应如此。
“上善若水”启迪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做一个清纯如水的人,洁身自好,纤尘不染,永远保持健康的肌体;启迪我们即使是处于艰苦的环境,也要安贫乐道,恪尽职守,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启迪我们不盲从、不盲争、不争名、不争利,将个人的价值体现在默默奉献的三尺讲台中。
道德经上善若水的感悟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其中的一句名言:“上善若水”,令人深思。
在这个现代社会里,我们是否能够从这句话中汲取到一些深刻的哲理呢?水,是宇宙间最柔软的物质,它无处不在,无形无质,却能滋润万物。
它具有无私奉献的特质,与大自然相融合,没有任何目的性,只是自然而然地做好自己的本分。
道德经告诉我们,善良的人应当如水一样,无私、柔软而努力地为他人服务。
在当今社会,人们过分追求物质利益,追逐个人私利,丧失了善良和共情能力。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像水一样,感恩他人的付出并回报他们,就能够帮助他人、帮助社会,让周围的人获得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就提醒着我们要学会关注他人的需要,懂得关心和帮助他人。
善良的人往往具有包容和谦虚的品质,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攀比不争强好胜,他们愿意放下身段和他人和谐相处。
正如水不会争夺河流水位的高低,而是自然自然地下降,融入大河中,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生。
如果我们能够像水般谦逊,就能够放下架子,与他人平等相处,充分发挥个人才华和能力,取得更大的成就。
水还具有温润的特质,不仅能滋养万物,还能拥抱和包容一切。
它不分褒贬,不论大小,也没有任何偏好,不论遭遇多大的阻力,它都能顺势而下,不强求,不抵抗。
道德经告诉我们,不要以强凌弱,而是应该学会包容和宽容。
善良的人应该理解并原谅他人的错误和过失,并且愿意伸出援手,帮助他们重新站起来。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共处,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从身边的一些事例中找到“上善若水”的感悟。
比如,一位有拥有财富的人,他把部分财富用于慈善事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他没有因为自己的富有而忽视了社会的不平等,而是同情和关心弱势群体,帮助他们改善生活。
这就是“上善若水”的具体体现,通过关心他人、付出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的来说,“上善若水”蕴含着对于善良、包容、温润等美德的追求。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代表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哲学著作之一。
它以其深邃的智慧和独特的思考方式,对人类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道德经》后,我深深感受到了老子智慧的博大精深,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读后感。
首先,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了“无为而无不为”的观念。
他认为,人们应该学会放下欲望,不要过度追求名利和物质财富,而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以无为而治。
这种无为的理念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过于追求功利和成就,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自我反思。
而老子的智慧告诉我们,只有在内心的宁静中,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其次,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观点。
他认为,柔弱的力量往往比刚强的力量更为强大。
这种观点对我来说是一种很大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而往往我们的反应是采取强硬的态度去对抗。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柔弱的力量可以更好地应对外界的变化,而不是与其对抗。
这种思想让我明白了,与其用力去改变环境,不如学会适应环境,以柔性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此外,老子在《道德经》中还提到了“无名之名”的概念。
他认为,真正的智慧不需要张扬和炫耀,它是默默无闻的。
这种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名利和社会地位,他们追逐的是表面的光鲜和虚荣。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是内心的修养和品质的积累,它不需要外界的认可和赞美。
这种思想让我明白了,追求真正的智慧应该是一种内心的修炼和追求,而不是为了外界的赞美和虚荣。
最后,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了“道”的概念。
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是万物的本源。
只有顺应道的规律,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这种思想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物质的繁荣和个人的利益,而忽略了与自然的和谐。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只有顺应自然的规律,才能真正实现和谐与平衡。
这种思想让我明白了,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个人的欲望和利益。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一。
它以简洁、深邃的语言,探讨了宇宙、人生、政治等诸多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观点和智慧。
在阅读了《道德经》之后,我深受启发,产生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源,是万物的本原,是一切存在的真理和规律。
道既是宇宙的真理规律,也是人生的指导原则,因此,追求道成为了人类最高的目标。
老子通过道德经中的一些论述,使我对道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认识到,只有与道相合、顺应道的规律,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成功。
在《道德经》中,老子反复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他认为,宇宙自然万物之间应该保持一种无为而治的态度,而不应该过度干预和控制。
在人际关系和社会管理中,也应该尽量采取宽容、自然的方式。
这种思想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我明白了如果能够放下执着、不过分强求,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现实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如何以一种平和宽容的心态面对一切困难和挫折,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老子还通过《道德经》向我们诠释了“无名之朴”的哲学思想。
他认为,事物最初的状态是纯粹、简单、无名无形的,只有追求简朴和真实,才能够回归到本真的状态。
这让我深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被现实中的功利欲望所迷惑,是否在追求物质的同时,忽略了内心的真正需求。
我明白了物质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感,而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源于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老子在《道德经》中还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观点。
他认为,柔弱的力量往往能够胜过强大的力量,因为柔弱之处蕴含着无限的潜力和智慧。
这个观点让我重新思考了力量与智慧的关系。
我明白了纯粹的力量并不意味着拥有真正的智慧,柔弱的力量可以通过智慧来应对和解决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智慧和柔弱的力量,以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总的来说,老子的智慧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的方向。
《道德经》中的思想观点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道理。
老子读后感《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道家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
它以其深邃的思想、博大的胸怀和简练的语言风格,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在阅读《老子》之后,我深受其哲学思想的影响,感悟颇多。
《老子》所传达的主要思想是“道”、“德”、“无为”、“自然”等。
在《老子》中,老子将“道”视为宇宙间最高的原则和规律,认为它是一种无形无相的存在,它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无所不为。
而“德”则是指人们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和修养。
而“无为”则是指人们应该顺应自然、顺其自然的态度,不要过分干预和干涉自然的运行。
而“自然”则是指人们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阅读《老子》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首先,《老子》中的“道”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老子》中,“道”被视为宇宙间最高的规律和原则,它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无所不为。
这种对“道”的理解,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宇宙的无限广阔和深奥,也让我明白了人类的渺小和渺小。
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了“道”的无形无相,无处不在的特性,这让我明白了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我们不能仅凭感官和理性来认识世界,还需要超越感官和理性,去感受和体悟“道”的存在和运行。
其次,《老子》中的“无为”观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老子》中,“无为”被视为一种顺应自然、顺其自然的态度,它要求人们不要过分干预和干涉自然的运行,而是要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这种对“无为”的理解,让我明白了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也让我意识到了人类的过度干预和干涉对自然的破坏和伤害。
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了“无为”的深刻内涵,它要求人们不要过分追求功利和名利,而是要顺其自然,顺应自然,顺应自己的内心,这让我明白了人生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而不是功利和名利。
最后,《老子》中的“自然”观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老子》中,“自然”被视为一种宇宙间最高的原则和规律,它包含了一切事物的生成和毁灭,它是一种无形无相的存在,无处不在,无所不在。
老子四章思想总结感悟与收获《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全书共有81章,其中第四章是其中较为重要的章节之一。
在这一章中,老子谈到了“道”以及“德”的概念,并阐述了它们对人类生活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学习和思考老子第四章的思想,我深有感悟和收获,以下将简要总结如下。
首先,我深刻理解了老子对于“道”的理解和描述。
在第四章中,老子称道为“无名的谓之道,无物的谓之微”。
他将道看作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体,是一种无形无物、难以捉摸和言说的存在。
道包含了一切事物的本原和根本规律,是宇宙的内在秩序和统一体。
通过道,万物才能安然运行,才能获得生生不息的力量和永恒的存在。
其次,老子对于“德”的理解也给我以启迪。
在第四章中,老子说道:“德欲以观于宇,其外也。
”德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和力量,是人与道相合、与宇宙相通的重要方式。
拥有德的人能够与道相应,符合自然规律,与周围的世界产生和谐共生的关系。
德包含了仁、义、智、勇等美德,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准则。
通过学习和思考,我认为老子的思想给予了我们重要的启示和参考。
首先,老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顺应自然和道的运行规律。
在现代社会中,人类往往过于追求功利和物质,忽视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老子告诫我们要适应自然,顺从大道,用自然法则去引导我们的生活和行为。
其次,老子的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关爱。
老子认为,每个人都是天地的一部分,都应受到平等对待。
他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干预和无为而治的原则。
这与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权力傲慢、富裕贫困差距等问题形成鲜明对比。
老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摒弃功利和自私,关注他人的需要和福祉,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最后,老子的思想启迪了我对于人生意义的反思。
在第四章中,老子提到:“德者,象也,不可见也”。
这告诉我们道德是一种无形无物的东西,但它却能够影响并指导人的行为和人生的轨迹。
德不是外在的诸多功名利禄,而是内心的修养和修炼。
通过修养德行,我们能够实现内心的自由与平和。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精选33篇)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子道德经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篇1老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
“堂堂正正做人,踏踏踏实实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
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应对金钱、地位、美色的诱惑呢?我们同样能够在《道德经》这部圣典中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家庭中注重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尽心本职!既然我们个体十分渺小,力量十分微弱,人生十分短暂,我们何不端正心态呢?静心、净心、尽心就是人们的三个不一样心态层面。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净心:净处人生方向;尽心:尽展人生作为。
静心,静安人生坐标。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
”强调了致虚守静的修养。
“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透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逢凶化吉。
老子之后,庄子强调少私寡欲,以静养神,这是道教静中养生的思想理念。
“静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静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
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持续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净心,净处人生方向。
“净者,不污也”,天地万物之间,洁净不染,就是“不染”。
“不染”的含义很广泛,老子《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老子道德经解读心得感悟及赏析范文老子道德经解读心得感悟及赏析【篇1】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天尤。
”上善若水,当属人生的最高境界。
水是无私奉献的。
古有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哪里有水,哪里就会有生命,水作为生命之源,无私地像万物献出它晶莹的身躯,却不索取一分一毫。
当酷暑笼罩着大地万物,当连片的土地相继裂开,水幻化成另一种身姿,从天而降,化为甘霖,滋润着生灵。
水是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
庄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
”淡如山中清泉,自然而纯洁;淡如涓涓细流,清澈而透明;淡如一亩方塘,平静而清幽。
水,以其低身的姿态,穿行在崎岖的土地之间,从不与人争高下,只默默地,悠闲地开垦出生命之园,流出一曲又一曲的佳谣。
它没有虚名浮利,只懂得宁静致远,悠悠地流向远方。
水有其宽广的胸襟。
因为宽容,才有了浩瀚无垠的大海;因为宽容,才有了那山林深处的溪流;因为宽容,才有了那波涛滚滚的江河。
包罗万象,影布水面,给日月星辰一个梦幻的世界。
河水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水不择优去劣,而是以有容乃大的胸怀,接受万物,洗净除尘。
水是谦虚,虚怀若谷的。
水以其最低的姿态,穿行逶迤于土地山川之中,俯身亲吻着那一方土地,即使到最高处,也会找个罅隙纵身跳跃,然后摔个粉身碎骨,回到它赖以生存的寄居所,也就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瀑布。
水从不居高自傲,即使用它的身躯喂养了人们所需的大米,也默默地流淌着,教会稻谷即使丰硕也要垂下头颅,谦虚地饱含鲜食等待人们的丰割,才造就了人们的一日三餐。
水,不仅是我们的生命之源,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榜样。
人心亦如水,于淡泊以名志,宁静以致远的淡然中,陶醉于云卷云舒的人生境界里,漫步于水流低吟的闲情雅致中,临溪侧畔,静听流水哗啦,细思人生哲理。
上善若水,以其无私奉献,淡泊名利,有容乃大,虚怀若谷的精神,诠释人生的品质,它将永远是人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难以迄及的高度。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4篇篇一:学习道德经的心得体会学习道德经的心得体会学习道德经的心得体会今年寒假,我校的老师利用放假的机会,集中充电,学习了《道德经》的后半部。
我们知道《道德经》分成上下两部,上部《道经》,下部《德经》。
下面我就自己学习的体会,谈谈认识。
上部主要讲道,道就是天道,就是宇宙中的自然规律。
下部则主要讲人之道,也就是人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
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在下部德经上。
鲁迅云:“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对待老子这部经典里的思想我们要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他的许多内容对我们的当政者的执政,个人的修养乃至教育工作者的实际工作都有很高的指导及教育意义。
下面我就我们这三天来学的德经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六十三章说:“天下之难,比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第六十四章中说道:“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就是说要想完成一件事必须从容易的地方做起,从细小处开始。
从基础做起。
就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来说,我们的备学生,备教材,备多媒体;关心学生的心里、生活、学习。
对其嘘寒向暖,万事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你看似无为,其实达到了无不为。
比如这次家长会的成功,收学费的成功,无不是从做小事而最终做成了大事。
(我们班43人,除一人免费外,其余全部缴齐)第四十章中谈到:“上士闻道,勤而创之;中士闻道,先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意思是说“上士听了道,勤奋的实行;中士听了道,半信半疑;下士听了道,哈哈大笑。
道由于其玄妙,不被一般人所理解,所以不被嘲笑,反而就不够格称为道。
结合我们目前的教学情况:目前的道到就是课改。
课改就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小孩要哄,老头要请”就是这个道理。
课改不就是想办法哄着学生学习吗?我们的课改,到**,**,**,**,推进改革。
校长就是要让我们知道,课改道路上并不是我们汇贤一家孤军奋战,还有许多兄弟学校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学习老子就是说两千年前的老子早给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指明了道路,我们要见定课改信念。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老子道德经》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经典,它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阐述了老子对于道、德、无为等概念的理解,深刻影响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
在阅读这部经典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学思想的深度。
首先,我被《老子道德经》中关于道的理解所震撼。
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一种超越时间空间的存在,是无形无象的。
道无法言说,无法名之,但却是万物的源头。
这种对道的理解,让我深深思考人类对于宇宙的认知究竟是如何的局限,我们所能理解的只是宇宙的冰山一角,而道则是无穷无尽的。
其次,老子对于无为的理解也让我深有感悟。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倡无为而治,认为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无不为。
这并不是消极的无为之道,而是一种顺应自然、顺势而为的态度。
在现代社会,我们往往过于追求功利和成就,却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自然的本真。
通过学习老子的无为之道,我明白了顺应自然、顺势而为的重要性,领悟到了在平淡中求得真正的自在。
另外,老子对于德的理解也是我深感启迪的地方。
在《道德经》中,老子强调了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提倡了谦虚、包容、宽容的品德。
他认为,真正的德行不是表面的功利和虚伪的道德标准,而是内心的真诚和善良。
这种对德的理解,让我深刻反思了现代社会中功利主义和虚伪的道德标准,明白了真正的德行应该是内心的真诚和善良。
总的来说,阅读《老子道德经》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学思想的深度。
它不仅是一部古代哲学经典,更是一部引领人们探索内心世界、追求真理的指南。
通过学习老子的道、德、无为等概念,我更加坚信了顺应自然、顺势而为的重要性,明白了真正的德行应该是内心的真诚和善良。
希望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不忘老子的教诲,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