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上善若水
- 格式:ppt
- 大小:539.50 KB
- 文档页数:26
道德经·第八章
春秋老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之解释: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意思是,拥有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德行,就像大地能够承载万物一样,能够包容和滋养一切。
具体来说: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第八章,是最高境界的修养,形容一个人的品行和善行就像水一样,能够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夺,能够停留在人们不愿停留的地方,因此接近于道。
厚德载物:同样出自《老子》第八章,指的是深厚的德行能够承载和承受很多,形容一个人的品德高尚,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并将其高尚的品德融入到自己的言行之中。
能够赢得人们的尊敬和信赖。
这是一种内在的修养,体现了一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它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素养。
具体来说,厚德载物形容品德像地一样容纳百川,旧时指道德高尚者能担当大任。
综合来看,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和高尚品德的难得,鼓励人们追求内在的善良和外在的德行,以此来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老子最经典的十句话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道德经》
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道德经》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道德经》
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道德经》
5、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
——老子《道德经》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老子《道德经》
7、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老子《道德经》
8、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聃
9、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老子
10、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道德经》
11、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老子《道德经》
1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道德经》
13、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老子
14、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
15、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道德经》。
上善若水全句解读上善若水这句话源自老子的《道德经》,是其中的一句至理名言,也是大自然中的至理之道之一。
这句话简短而深刻,概括了许多道德和人性的原则,它所传达的思想多维且富有启发性,耐人寻味。
首先,上善若水传达了一种柔软和谦卑的品质。
水是极为温柔和柔软的,它没有坚硬的力量,却能穿越万物并无所畏惧。
善良的人也应当如水般柔软,不以强力压人,而是以包容和友善与他人相处。
只有具备柔软和谦卑的品质,才能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其次,上善若水也寓意着无私和奉献的精神。
水源源不断地给予生命力和滋养,即使在被污染或者被剥夺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其无私的奉献精神。
上善的人也应当如水般无私,不计较个人得失,主动为他人带来帮助和福祉。
只有具备无私和奉献的精神,才能建立起一个和谐和共同进步的社会。
此外,上善若水也传递了守信诚信的价值观。
水是透明无色且不掩藏的,它始终如一地保持其本质和品质。
善良的人也应当如水般守信诚信,永远保持自己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不受外界变化的影响。
只有具备守信诚信的品质,才能建立起信任和稳定的社会关系。
另外,上善若水也传达了自由和创造的思想。
水具有自由流动的特性,它不受限制地走向任何低处。
善良的人也应当具备自由和创造的精神,不受陋规俗套的羁绊,追求真理和理想,并为之努力付出。
只有具备自由和创造的思想,才能解放人的潜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上善若水还传达了一种无欲无求的人生态度。
水无欲无求,自然而然地遵循自己的本性。
善良的人也应当如水般无欲无求,不为功名利禄所迷乱,从容地过好自己的生活。
只有具备无欲无求的心态,才能真正体会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总体来说,上善若水是一种对善良和道德人生的推崇和赞美。
它鼓励人们保持柔软和谦卑的品质,具备无私和奉献的精神,坚守守信诚信的价值观,追求自由和创造,而又无欲无求。
这句话旨在启发人们在生活中追求道德的真谛,培养善良的品质,促进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只有在这个道德引领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繁荣和美好的社会。
上善若水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人无常在,心无常宽,上善若水,在乎人道之心境,即,心如止水。
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且又容纳万物。
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决不淹没你的优点;做人如水,你低,我便涌来,决不暴露你的缺陷;做人如水,你动,我便随行,决不撇下你的孤单;做人如水,你静,我便长守,决不打扰你的安宁;做人如水,你冷,我便凝固,决不漠视你的寒冷;做人如水,你热,我便沸腾,决不妨碍你的热情。
上善若水,从善如流,如水人生,随缘而安。
做人如水:能适应任何环境,就像水一样,能包容万物,本身却非常的纯静;做事如山:要踏踏实实的做事,像山一样稳重,像山一样给人以信任!做人像水。
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切都是因为它柔美、滋润。
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
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
老子《道德经》名言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译】: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译】: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4、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译】: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译】: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6、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
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译】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8、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译】: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无忧)。
注: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
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9、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译】: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守藏。
身处富贵而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10、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译】: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
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长进。
1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12、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成语上善若水典故成语上善若水是喻君子之为人处世,犹如水善于便利万物,又水性至柔不与人纷争不休。
你们想要了解上善若水的典故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成语上善若水典故,供大家阅读!成语上善若水典故“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
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
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
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
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
”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成语上善若水解析【成语】: 上善若水【拼音】: shàng shàn ruò shuǐ【解释】: 上:至,最高;最高的善像水一样。
上善若水原文赏析
上善若水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老子《道德经》。
一、成语原文
老子《老子·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二、成语译文
上善的人如同水一样。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夺,汇聚在人们厌恶的低洼之地,因而,近于大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他居于低洼之地,思虑深邃宁静,交接善良之人,说话遵守信用,为政精于治理,处事发挥特长,行动把握时机。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三、成语寓意
意为做人应该如水那般面对名利时不争不抢,拥有高尚
的品格,一切随缘随遇而安,学会以淡然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人生路上的一切波浪曲折。
上善若水的意思和典故上善若水,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
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
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
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
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
”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浅谈老子“上善若水”观
老子“上善若水”观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思想,表明了老子
对高尚品德和行为方式的看法。
这个观点的基本含义是,最高境界的善就像水一样,具有柔性、无形、无处不在、遵从自然的特点。
首先,“上善”指的是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包括慈爱、谦虚、公
正和智慧。
这些品德和行为都是以“道”为基础的,而“道”是老
子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向宇宙万物本质的道理。
在老子看来,只有遵循“道”的人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尚。
其次,“若水”指的是水的特点,它具有柔性、无形、无处不在、遵从自然等特点。
按照老子的观点,人们应该像水一样活动,而不是强迫自然。
人们应该适应周围的环境,不要抗拒自然削弱自己的弱点。
同时,人们也应该遵循“道”的思想,不妨开拓自己的劣势。
总之,“上善若水”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思想,体现了对高尚品德和行为的理解和认识。
这个观点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遵循“道”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此达到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老子关于水的论述老子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水啊,可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就像一位低调的智者,默默做着大事,却从不张扬。
咱先说说这水善利万物。
你看啊,大地上的万物,哪个离得开水呢?植物得靠水才能生长,从小小的草芽到参天大树,要是没了水,全都得枯了。
动物也一样,不管是地上跑的、天上飞的还是水里游的,水都是生命之源啊。
就好比那汽车得加油才能跑,万物要是没了水,就像没了油的汽车,只能干瞪眼,动都动不了。
水滋润着大地,让庄稼能有收成,让花朵能绽放美丽,它就这么无私地奉献着,可曾向万物索取过什么?没有啊!这就像那些默默为社会做贡献的人,你看那些清洁工,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打扫街道,把城市弄得干干净净,可他们有到处宣扬自己的功劳吗?没有。
他们就像水一样,无声无息地为大家创造着美好的环境。
再说说水“不争”这事儿。
水啊,总是往低处流,哪儿低它就去哪儿,从不挑挑拣拣。
山谷里、沟渠中,那些大家都不愿意去的地方,水就安安静静地待在那儿。
这多像那些有涵养的人啊。
在生活里,有些人就喜欢争名夺利,什么好事都想往自己身上揽,什么功劳都想占为己有。
可水就不这样,它只管自己流淌,滋润该滋润的地方。
比如说在一个团队里,总有那么些人,不争功劳,只是踏踏实实地做着自己的事情,大家有困难的时候就帮一把,这种人就有着水一样的品质。
要是都像水这样,这个世界得多和谐啊。
大家都不争不抢,都想着为别人做点什么,那还会有那么多的矛盾和纷争吗?还有啊,水的适应性特别强。
你把它放在圆的容器里,它就是圆的;放在方的容器里,它就是方的。
这就像人在生活中的态度一样。
生活有时候会给我们出各种各样的难题,就像不同形状的容器,那我们是像水一样去适应呢,还是死脑筋地和生活对着干?如果能像水一样,不管环境怎么变,我们都能调整自己去适应,那得多好啊。
你看那些成功的人,他们往往不是那种固执己见、不肯改变的人,而是能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调整,就像水适应容器一样。
《老子》八章先秦-老子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羚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
是谓要妙。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原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原文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译文最善之道,好比水的特点:水能滋润万物,却从不与事物争夺;它选择生命薄弱之处而存在,因此更能与道相近。
它居于低洼之地,因此心胸广阔;它在处理事物时,以柔和为原则,因此更能与仁爱相近;它言行一致,言出必信,因此更能体现忠诚;它以正当的方式治理事物,因此更能彰显治理的能力;它在行动时审慎自持,因此更能把握时机。
只因为不与事物争夺,所以没有人能斥责它。
目录1.介绍2.上善若水的内涵1.水的特性与道德观念2.对待他人的谦逊与善意3.忠诚与信任4.柔和与理性3.上善若水的实践1.以柔克刚2.以心胸广阔待人3.言行一致4.以正当的方式处理事物5.灵活把握时机4.结论1. 介绍《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著作,被誉为中国道家文化的经典之作。
其中第八章提到了”上善若水”这一道德准则。
本文将探讨”上善若水”的含义和意义,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这一道德准则。
2. 上善若水的内涵2.1 水的特性与道德观念水具有滋润万物的特性,而且却不与事物争夺。
这种特性被用来比喻最善之道,强调了柔弱胜于强硬的思想。
在道德观念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不与他人争斗,而是以温和、柔软的方式对待周围的事物和人。
2.2 对待他人的谦逊与善意“上善若水”还强调了在对待他人时应该保持谦逊和善意。
水选择生活在低洼之地,表明了它的谦卑。
在我们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要保持谦逊,不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待他人,以及接纳他人的存在和观点。
2.3 忠诚与信任水言行一致,言出必信。
在道德准则中,忠诚和信任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我们要言行一致,言出必信,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
只有建立了信任,才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实现和谐的社会发展。
2.4 柔和与理性“上善若水”中还强调了柔和和理性的重要性。
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上善若水的意思上善若水的释义及评析【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上善若水”语出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人的品格应该向水一样,做事情行云流水,静止如水。
人的最高境界要像水一样,能屈能伸。
若水古代指雅砻江和金沙江的汇合处。
上善若水的释义:①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
上善即最善。
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②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③几于道:几,接近。
即接近于道。
④渊:沉静、深沉。
⑤与,善仁: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
善仁,指有修养之人。
⑥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治绩。
⑦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⑧尤:怨咎、过失、罪过。
【上善若水的评析】老子:上善若水,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我国先秦道家学说的创立者、哲学家老子十分推崇“上善如水”.意思是说人类最美好的品行就应该如水一样.乍一看来,似乎颇为费解,但仔细咀嚼揣摩,就能领略到其含义的深刻精妙.水对我们有哪些启迪呢?其一,水往低处流.启迪我们做人,尤其是握有一定权力的人,要眼睛向下,时刻关注最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特别是那些至今连温饱都尚未解决的群众,设身处地为他们著想,为他们排忧解难,尽快使他们摆脱贫困,步入小康.其二,水溶万物而不争.水与千千万万种物质,溶为一体,构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茶水、药水、墨水等物质,在这诸种物质的排名中,水都居于第二位.然而,如果没有了水,这些茶水、药水、墨水等还会存在吗?水的这种不争之德,启迪我们应该不争名不争利,将个人的价值体现在默默的奉献之中.其三,水随遇而安.无论石缝岩隙,还是沼泽碱滩,水都能顽强地生存.即便只是一滴露珠儿,它也会笑迎朝霞,熠熠闪光.水的这种豁达顽强的精神,启迪我们即使是处于艰苦的环境,也要安贫乐道,恪尽职守,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其四,水遇寒而结为冰.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变化,体现了水极大的灵活性.尤其是水遇寒而结为冰,更是启迪我们在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增强凝聚力、向心力,万众一心,精诚团结,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困难,夺取胜利.其五,水质透明,清澈见底.水的这种鲜明特性,启迪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君子坦荡荡”,城府深不可测者很难觅到挚友良朋.我们应做一个清纯如水的人,洁身自好,纤尘不染,永远保持健康的肌体.其六,水的公平.水是最公平的,些许倾斜都会破坏水面.因此,我们常常希望掌权者要“把一碗水端平”.公平、公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根本体现,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基本准测.只有“端平一碗水”,才能赢得民心.它对我们的启迪还有许多,如“滴水穿石”,启迪我们对事业的追求要锲而不舍;“千条江河归大海”,启迪我们一旦认准一个目标,就要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坚定执著的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启迪我们要有恢宏的气度,博大的胸怀.水对我们的启迪是如此丰厚广博,难怪先哲要发出“上善如水”的赞叹!。
从善如流上善若水的意思
意思是指采纳高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畅快而自然。
比喻乐于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
“上善若水” 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从善如流:形容能迅速而顺畅地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从善如流的意思是指采纳高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畅快而自然。
比喻乐于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
出自《左传·成公八年》:“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
”君子说:采纳高明正确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畅快而自然。
这是好的做法。
公元前585年,郑国不敌楚国的进攻,求救于晋国。
晋将栾书奉命前去救援,使楚军退兵回国。
后栾书又去攻打蔡国,蔡国急忙向楚国求救。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解读解读原文: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解:利”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
获利(有利),根据句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滋润、施惠”的意思。
译文:最完善、最完美、最崇高的人就是象平凡的水一样的人。
水的特性是善于滋润惠泽天下万物,默默地养育万物生灵,却从不与天下万物生灵竞争利益;她善于留处在众人厌恶不愿意居住的潮湿低洼的地方,沉静悠然地荡漾流淌,因此,水的这种美德,是最接近于大道的。
水有七种美德特性:留处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心胸空灵博大善于包容天下万物而不拒,就像深广无边的渊薮那样,与万物相处、与人交往应时而动、应时而至,说到做到,坚定不移且恪守信用而不违约违时;在对待政治上,能够秉承水柔志刚、方圆融通之德,遵循水滴石穿的以柔克刚精神,恰当和谐地解决治理好国家政务;在处理一般事务上,善于依照自然之道,顺势而为,尽职尽能,圆满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采取行动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有利时机,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借时而为,取得成功。
正是因为始终时刻坚守水的这种不与众人竞利的谦逊虚下的美德,动静行止都无怨无悔,自觉遵循自然大道和万事万物的自身发展规律,所以世间的万物众生,谁还会怨恨她(具有崇高美德的水)呢?解读:在这一章里,老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探寻大道的途径和方法。
本章的核心是老子以水喻道说道、借水体道释道、借水性水德水道昭示人性人事和人道,借水德水道而对天下芸芸。
教化人们与自然相处,或者治国理政、处理日众生行不言之教”常事务工作,都要善于像臻善臻美的水那样,始终持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性和人格,默默地帮助施惠与他人而不求回报,众人众生不愿意去的地方,自己可以去,众生众人不愿意去做去干的脏差累活或危险的事情,自己可以去做去干,始终谦逊虚下,虚怀若谷,功成弗居,别人不怨恨自己,自己也无烦无恼,,无痛无苦,逍遥自在。
论《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的含义《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
其中“上善若水”是《道德经》的第六章中提到的一句话,意味深长,含义丰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上善若水”的含义。
“上善若水”这句话是老子对于道德和品德的一种表达。
在《道德经》中,“善”与“恶”是非常重要的概念,而“上善”当然就是指最高境界的善。
老子将“上善”比作水,是因为水有许多与善相通的特性。
水具有温和、包容的特性。
无论是清澈的泉水还是湍急的河流,水都以其温和、包容的特性容纳着万物。
它包容着鱼虾蛙蚓,允许各种生物在其中生长繁衍;它也容纳着苍茫的大海,让大海上的船只畅行无阻。
同样地,上善的人应当具有包容、平和的品德,能够容纳各种不同的人和事物,不因为外界的变化而动摇自己的内心。
水具有润物无声的特性。
水虽然没有声音,但它能滋润大地,使得草木茂盛。
同样地,上善的人不张扬自己,不追求功名利禄,但却能在默默无闻中为社会做出贡献,让他人受益。
他们默默地奉献,不求回报,像水一样给人以温暖和滋润。
水具有顺势而下的特性。
无论面对怎样的障碍,水都能够顺应环境,因地制宜,顺势而下。
上善的人也应该学会放下执念,不固执己见,而是善于随遇而安,善于顺应环境,善于化解矛盾。
在生活中,他们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去迎接挑战,以坦然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像水一样顺势而下,不为外界所左右。
水具有清澈透明的特性。
清澈的水能够照见自己的倒影,也能够映照出周围的事物。
上善的人应当如水一样清澈纯净,心地善良,没有恶念,能够审视自己,也能够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不被功名利禄所迷惑,不受俗世所累。
从以上角度看来,“上善若水”所传达的不仅仅是“善”,更包括了一种善的境界和品德修养。
上善的人应当具有包容、温和、无声、顺势而下、清澈透明的品格,这样才称得上是“上善若水”。
《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的含义,是告诉我们善的境界应该是包容、温和、无声、顺势而下、清澈透明的,这种品德与水的特性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