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输液的原则
- 格式:ppt
- 大小:66.00 KB
- 文档页数:17
静脉输液的速度控制和输液的时间管理有哪些原则静脉输液是常见的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中。
正确控制输液速度和合理管理输液时间是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讨论静脉输液的速度控制和输液的时间管理的原则。
一、速度控制的原则1. 根据药物性质和患者状况确定速度:不同药物具有不同的输液速度要求。
一般来说,液体体积较大、容量负荷较大的药物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输注,而一些容量较小的药物则输注速度较快。
此外,患者自身状况如年龄、肝肾功能等也会对输注速度产生影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2. 注意输液速度的安全性:输液速度过快可能导致静脉血管压力升高,或是引起输液过程中的血管损伤等。
因此,必须根据药物的特性、患者的状况,合理控制输注速度,避免副作用的发生。
3. 定期观察和调整输液速度:输液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定期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血压、心率等指标变化,以及输液部位的情况,确保输液速度在安全范围内。
如果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调整输液速度,保证患者的安全。
二、时间管理的原则1. 根据治疗目的和药物特性进行时间安排: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求,合理安排输液时机和输液时间。
一些药物需要规定的时间间隔来保持其疗效,如抗生素的完整疗程;而某些药物可能需要按照特定的时间点输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治疗效果。
2. 注意输液时间和输液速度之间的协调:输液时间和输液速度之间存在关联,过长或过短的输液时间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或疗效不佳。
因此,在确定输液时间时,需要充分考虑输液液体体积、输液速度和患者情况的综合因素,力求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3. 严格执行输液时间管理规定:医务人员应根据医嘱要求,准时进行输液,并根据需要对输液时间进行有序的安排。
同时,要避免输液时间的过长或过短,保证输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结:静脉输液的速度控制和输液的时间管理是临床医疗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控制输液速度时,应根据药物性质和患者状况来确定输注速度,并注意安全性和调整;而在时间管理上,应根据治疗目的和药物特性进行时间安排,并注意和输液速度的协调,严格执行输液时间管理规定。
输液知识复习一、临床补液原则:输入溶液的种类和量应根据患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的程度来确定,一般遵循以下原则:1)“先晶后胶、先盐后糖”补充血容量通常先采用晶体液(平衡溶液)。
但晶体液扩容作用短暂(1h 左右),而胶体溶液分子量大,不易透过血管壁,扩容作用持久,所以在查明患者情况后应尽快补充胶体溶液。
糖溶液经体内代谢后成为低渗液,扩容作用相对减小。
2)“先快后慢”早期输液速度应快,以初步纠正体液失衡,病情平稳后逐步减慢。
一般在开始4~8小时内输入液体总量的1/2~1/3,余量在24~48小时内补足。
但需根据药物的性质、患者的病情、年龄以及心肺功能调整输液速度。
3.“宁少勿多”一般先补充丢失量,然后1~2日内继续补液直到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完全纠正。
监测每小时尿量和尿比重,作为估计补液量是否足够的指标。
当每小时尿量为30~40亳升,比重1.018时表示补液量合适。
4.“补钾四不宜”静脉补钾应注意:不宜过早,见尿补钾;不宜过浓,不超过0.3%;不宜过快,成人30~40gtt/min;不宜过多,成人每日总量不超过5g,小儿每日0.1~0.3g/kg。
输液反应循环负荷过重原因以及护理措施1.原因:由于输液速度太快,在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患者原有心肺功能不良,尤多见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者。
2.症状:病人突感胸闷、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出冷汗,心前区有压迫感或疼痛、咳嗽、咯粉红色泡沫状痰,严重时粉红色泡沫状痰可自口鼻涌出,双肺闻及湿罗音,心率快,心律不齐。
3.护理(1)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对老年人、儿童、心肺功能不良的患者,应控制滴注速度不宜过快,液量不可过多。
(2)发现肺水肿症状,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如病情允许协助患者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用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适当加压,以阻断静脉血流,但动脉血流仍通畅。
输液的三个基本原则
输液的三个基本原则:
①输液作为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其主要目的在于补充体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等适用于脱水休克中毒等各种需要快速补充液体或药物的情况;
②安全性是输液治疗首要遵循的原则要求医护人员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执行穿刺部位选择针头型号确定等各个环节确保不因操作失误引发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③例如成人首选手背静脉小儿则多选择头皮静脉无论何种情况均需先用碘伏酒精等消毒液彻底消毒皮肤待干后再行穿刺操作;
④其次个性化原则强调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年龄体重等个体差异制定合理输液计划如重度脱水病人需快速补充大量液体而心肾功能不全者则应控制滴速防止加重器官负担;
⑤再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除补充电解质外还需加入胰岛素葡萄糖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滴注以达到纠正代谢紊乱目的;
⑥最后科学监测原则要求在整个输液过程中持续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尿量变化皮肤颜色温度等反应及时调整液体种类用量;
⑦例如若发现病人输液部位出现红肿疼痛等情况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针头重新穿刺同时报告医生处理;
⑧对于正在进行大量快速输液的重症患者还需密切监测中心静脉压心率血压等指标避免因液体过量导致肺水肿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
⑨此外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使用抗生素化疗药物等还需遵照医嘱控制滴速甚至使用输液泵等设备以确保药物能够均匀缓慢地进入体内发挥最佳疗效;
⑩实践中为确保上述三大原则得到有效落实医院通常会制定详尽的输液护理操作规程并对护士进行定期培训考核;
⑪此外患者家属也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告知切勿擅自更改输液速度拔除针头等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⑫总之只有在确保安全个性化科学监测三大原则指导下实施输液治疗才能真正达到预期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第十四章静脉输液与输血知识脉络图第一节静脉输液一、静脉输液的目的及原则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形成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静脉压的原理,将大量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输入静脉的技术.(一)目的1.补充水和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
常用于各种原因的失水、酸碱平衡紊乱者,或因某些原因不能进食者,如腹泻、剧烈呕吐、大手术后。
2.补充血容量,维持血压,改善微循环。
常用于治疗严重烧伤、大出血、休克等.3.输入药液达到解毒、控制感染、利尿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常用于中毒、各种感染、脑及各种组织水肿,以及各种需经静脉输入药物的治疗。
4.补充营养,供给热量,促进组织修复,增加体重,获得正氮平衡。
常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胃肠道吸收障碍、不能经口进食如昏迷、口腔疾病等患者。
(二)原则1.“先晶后胶、先盐后糖”补充血容量通常先采用晶体液(平衡溶液),但晶体液扩容作用短暂(1h左右),而胶体溶液分子量大,不易透过血管壁,扩容作用持久,所以在查明患者情况后应尽快补充胶体溶液。
糖溶液经体内代谢后成为低渗液,扩容作用相对减小。
2.“先快后慢"早期输液速度应快,以初步纠正体液失衡,待病情基本稳定后逐步减慢。
一般在开始的4~8h内输入补液总量的1/3~1/2,余量在24~48h内补足。
根据药物的性质,患者的病情、年龄以及心肺肾功能调节输液速度。
3.“宁少勿多”一般先初步纠正失液,然后1~2日内继续补液直至完全纠正。
监测每小时尿量和尿比重,估计补液量是否足够。
当每小时尿量为30~40m1,比重为1.018时,说明补液量恰当。
4.“补钾四不宜”静脉补钾时应注意:不宜过早,见尿补钾;不宜过浓,不超过0.3%;不宜过快,成人30~40滴/分;不宜过多,成人每日总量不超过5g,小儿每日0.1~0.3g/kg.二、常用溶液及作用(一)晶体溶液品体溶液的分子量小,在血管内存留时间短,对维持细胞内、外水分的相对平衡,纠正体内的水、电解质失调效果显著。
输液的指征和原则
输液的指征和原则如下:
指征:
1. 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用于治疗烧伤、失血、休克等。
2. 补充水和电解质,以调节或维持酸碱平衡,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脱水、严重呕吐、腹泻、大手术后、代谢性或呼吸性酸中毒等。
3. 补充营养,维持热量,促进组织修复,获得正氮平衡,用于慢性消耗性疾病、禁食、不能经口摄取食物、管饲不能得到足够营养等。
4. 输入药物,以达到解毒、脱水利尿、维持血液渗透压、抗肿瘤等治疗。
5. 中重度感染需要静脉给予抗菌药物。
6. 经口服或肌注给药治疗无效的疾病。
7. 各种原因所致不适合胃肠道给药者。
8. 因诊疗需要的特殊情况。
原则:
1. 严格掌握输液的适应症,不要任何疾病都给患者输液,如果病情需要,给予合适的治疗方案进行输液。
2. 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不适或输液反应,应及
时停止输液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 输液前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情、体质、过敏史等,以确保输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输液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5. 输液速度和量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避免过快或过慢输液,以免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6. 输液后要及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如有需要可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治疗。
总之,在输液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和原则,确保输液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同时,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按照要求进行输液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补液原则一、补液补液原则:先快后慢、先胶后晶、先浓后浅、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缺啥补啥。
注:休克时先晶后胶。
补液量=1/2累计损失量当天额外损失量每天正常需要量。
粗略计算补液量=尿量+500ml。
若发热病人+300ml×n1.补钾:补钾原则:①补钾以口服补较安全。
②补钾的速度不宜快。
一般<20 mmol/h。
③浓度一般1000ml液体中不超过3g。
④见尿补钾。
尿量在>30ml/h。
细胞外液钾离子总含量仅为60mmol左右,输入不能过快,一定要见尿补钾。
⑤低钾不宜给糖,因为糖酵解时消耗钾。
100g糖=消耗2.8g 钾。
轻度缺钾3.0――3.5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6――8g。
中度缺钾2.5――3.0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8――12g。
重度缺钾<2.5 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12――18g。
2. 补钠:血清钠<130 mmol/l时,补液。
先按总量的1/3――1/2补充。
公式:应补Na(mmol)=[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0.6<女性为0.5>应补生理盐水=[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3.5<女性为3.3>氯化钠=[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0.035<女性为0.03>或=体重(kg)×〔142-病人血Na+(mmol/l)〕×0.6<女性为0.5>÷17 3.输液速度判定每小时输入量(ml)=每分钟滴数×4每分钟滴数(ivgtt/min)=输入液体总ml数÷[输液总时间(h)×4]输液所需时间(h)=输入液体总ml数÷(每分钟滴数×4)4.静脉输液滴进数计算法每h输入量×每ml滴数(15gtt)①已知每h输入量,则每min滴数= 60(min) 每min滴数×60(min)②已知每min滴数,则每h输入量= 每min相当滴数(15gtt)5. 5%nb(ml)=〔co2cp正常值-病人co2cp〕×体重(kg)×0.6。
输液应注意的原则输液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护理方式,它通过将药物或营养液直接注入体内来治疗或补充身体所需。
但是,输液也是一项需要注意的医疗操作,因为不当的输液操作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输液应注意的原则。
一、遵守无菌原则输液是一项需要严格遵守无菌原则的医疗操作,因为输液过程中,药物或营养液会直接注入体内,一旦发生感染,将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在进行输液之前,一定要做好手卫生,使用无菌器械和药品,避免输液管道污染,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
二、注意输液速度输液速度是影响药物或营养液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输液速度过快,可能会导致药物过量,造成不良反应;输液速度过慢,则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在进行输液时,一定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药物性质,合理调整输液速度,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三、注意输液方式输液方式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的。
常见的输液方式有静脉注射、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等。
不同的输液方式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和疗效,因此,在进行输液之前,一定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输液方式。
四、注意输液剂量输液剂量是影响药物疗效和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
输液剂量过大,可能会导致药物过量,造成不良反应;输液剂量过小,则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在进行输液之前,一定要认真计算药物剂量,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
五、注意输液部位输液部位是影响药物吸收和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常见的输液部位有静脉、皮下和肌肉等。
不同的输液部位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和疗效,因此,在进行输液之前,一定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输液部位。
六、注意输液时间输液时间是影响药物吸收和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输液时间要求,因此,在进行输液之前,一定要了解药物的输液时间要求,避免过早或过晚地停止输液,影响药物疗效。
输液是一项需要注意的医疗操作,我们应该严格遵守无菌原则,注意输液速度、方式、剂量、部位和时间,从而确保输液的安全和有效。
大量输血的定义与原则
大量输血是指在短时间内给予患者大量的血液制品,以迅速纠正失血性休克或维持重度贫血患者的生命体征。
在临床实践中,大量输血已经成为治疗严重失血和休克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是,大量输血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限制,因此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大量输血应该基于科学、合理的指征。
在临床实践中,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失血程度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大量输血。
同时,在进行大量输血前应该评估患者的肝、肾、心、肺等器官功能状态,以及可能存在的出凝乏状态等问题。
其次,在进行大量输血时需要注意不同类型的输液比例。
一般来说,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和凝血因子浓缩剂应该按照一定比例混合使用。
同时,在进行输液时还需要注意控制流速和温度等因素。
第三,在进行大量输血时还需要注意防止并发症。
由于大量输血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负担,因此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尿量、电解质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肺水肿、心力衰竭、血液凝固障碍等。
最后,在进行大量输血时还需要注意保护供血者的权益和安全。
在进
行大量输血前应该充分了解供血者的病史和检查结果,确保提供给患
者的输液符合相关规定和标准。
总之,大量输血是治疗严重失血和休克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在进行
大量输血时应该遵循科学、合理的指征,并注意不同类型的输液比例、防止并发症以及保护供血者的权益和安全等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
程度地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