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日本(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节日本教案教学目标:学会描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理解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说明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的的经贸联系;知道一个国家人口众多所带来的问题;认识一个国家的交通运输特点和城市分布规律;了解一个国家在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
教学过程:用以下一些问题组织学生活动:①在亚洲东部与我国隔东海相邻的国家是哪一个?②日本的领土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日本的领土组成,让学生一一说出日本四大岛屿的名称,然后在笔记本中画上日本的四大岛屿略图)③日本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想一想:日本的地理位置对它的地形、气候、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④从日本的地形图上分析:日本的地形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认识日本多山地和丘陵、多优良港湾、多火山和地震,并从地图上找到富士山、关东平原、横滨的分布,然后教师在黑板略图中一一表示出来,让学生也照样在笔记本略图中画出)。
⑤日本为什么多山地和丘陵、多火山和地震呢?⑥日本的大部分属于什么气候类型?它的南、北的气温和东、西的降水状况有什么差别?为什么?⑦日本的气候有哪些优点和缺点?⑧从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的“三多”和气候特点来分析,日本的自然资源有什么特点?(使学生充分理解日本的森林资源和水力资源较丰富,耕地面积小的原因)⑨日本的经济属于什么性质、发展水平如何?⑩请同学们看下列图表,想一想日本的工业有哪些突出的特点:1980年日本主要资源对外依赖程度日本主要工业品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1983年日本主要工业品产量和在世界的地位日本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的几个特点待学生回答后,教师作必要补充。
使学生明确日本是一个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程度很高,主要工业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是一个资源靠进口,产品靠外销的国家,对外依赖性很大;工业分布很集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小地区。
总的说来,日本既是一个经济大国,又是一个资源小国。
教学设计一、【课程内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认识国家的课程内容有9条,“日本”可以承载以下5条内容。
1、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并简要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4、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5、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说明】地理复习旨在使学生能将有代表性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效整合,在整合中发现异同,总结规律,掌握区域整合的复习方法。
因此本节课重点完成2.3.4.5的拓展与整合。
二、教学目标1.通过读图能分析出日本和台湾在自然地理方面的异同。
2.能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日本台湾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了解它们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
3.通过材料分析日本和台湾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共性,理解日本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济。
三、教学过程问题2:当飞机飞到日本上空时,透过窗户向下俯视,惊奇的发现日本和台湾的自然地理有很多相似之处,请你来总结一下吧!归纳小结:两地区在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方面有相同点,并总结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过渡:两地气候的共性是都有亚热带季风气候,你能找出这种气候类型吗?问题3:朋友说可以到日本享受北海道的滑雪,看大型的机械化耕作,你认为纪实中有不实之处吗?说说你的理由过渡:在日本看不到大型的机械化耕作,在哪些地区可以看到呢?小结:日本是岛国面平原面积小不能大型的机械化,美国和中国东北平原因为平原面积大耕地多,能够用大型机械化耕作。
小组合作交流找出两个地区自然地理方面的相似之处。
生进行慧眼识气候环节,辨认候类型,归纳气候特点。
个别学生交流分析原因。
学生快速回顾所学到的地区并交流原因。
让学生明确利用经纬网地图判别方向的方法。
设计开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并通过组间相互补从多方面总结自然地理的相同点。
第七章第一节日本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主要的组成部分,以及自然地理特征。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防震减灾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点及地理自然特征。
教学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教学方法:读图对比探究法、分组合作教学法、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具:全球版图、日本版图、英国版图、世界地震带分布图投影片课时安排: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了解一个国家,我会给同学们看几张具有这个国家典型特色的图片,请大家来猜猜这些图片所描述的是哪个国家。
”然后用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富士山、新干线、和服、茶道、动漫、寿司等图片,然后请学生开回答。
(课件第1张)生:“日本!”师:“日本是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日本的一些自然情况,请大家把课本翻到68页。
”板书:第一节日本【讲授新课】板书:一、地理位置引导学生读“世界行政图”的日本部分,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下问题,明确日本的相对位置。
(课件第3页)师:“同学们从这张世界行政图中能看出日本濒临的海洋有哪些吗?”生:“紧邻中国、濒临太平洋……”(学生们稀疏作答)师:“日本的海陆位置可以这样描述:日本是处于太平洋西部的一个国家,东临太平洋,西隔东海、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同中国、韩国、朝鲜、俄罗斯相望。
”板书: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师:“那同学们能看出日本属于哪一大洲?并且在该洲的什么部位吗?”生:“亚洲东部!”师:“很好!日本位于亚洲东部,我们也可以说‘东亚’!”板书:大洲位置——亚洲东部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日本所处的纬度范围,能判断出日本大部分在什么温度带吗?生:“……”(较少学生回答)师:“日本国土主要位于23°N至46°N之间,所以说日本主要位于北温带。
初中地理《日本》教案教学目标:1. 能借助地图,准确说出日本的地理位置及领土组成。
2. 结合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地震与火山的原因,能说出常用的防震措施。
3. 了解认识一个国家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方法,并初步尝试运用这种方法去学习其他国家。
教学重点:1. 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2. 培养学生的防震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自己读图总结日本的自然环境,掌握学习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图片导入。
播放关于日本的图片:富士山、樱花、穿着和服的日本女人、丰田汽车的标志等图片,并解说:这是一个亚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并且位于我国东方,是我国的邻邦——日本。
2. 提问:你对日本了解多少呢?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1. 读图7.1日本在世界的位置,思考下列问题:(1) 日本濒临的海洋有哪些?日本属于哪一大洲?在该洲的什么部位?(2) 说出日本的纬度范围。
学生活动:(1) 太平洋、东海、黄海、日本海。
亚洲,东部。
(2) 大致位于北纬30到北纬45之间。
教师总结:日本位于太平洋西北部,亚洲东部,这是从海陆位置介绍日本的地理位置。
日本位于北半球、东半球,大致在北纬30°到北纬45°之间。
2. 分析日本的地理位置特点,引导学生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方面进行总结。
3. 结合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地震与火山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日本的地质特点。
4. 介绍常用的防震措施,提高学生的防震意识。
三、课堂小结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主学习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问题引导等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总结日本的地理位置特点。
同时,结合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了日本多地震与火山的原因,提高了学生的防震意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日本的地理环境特点的讲解较为简单,可以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增加学生的地理知识储备。
第七章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日本一、背景分析(一)课程标准及解读1、课程标准原文:1)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并简要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2、课程标准解读:把“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作为这一章的内容标准,是由于七年级学生在学习国家地理的时候要对国家要一个理性的认识,必须知道并且能找到它在地球上的位置包括了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这样就能够让学生结合七年级第一学期所学的世界自然地理的知识,从而加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系统性;领土是一个国家存在和生存的最根本要素,因而在地图上找出一个国家的领土组成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个国家的发展模式;一个国家的城市很多,但首都作为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也必然成为国家象征,在地图上指出一个国家的首都是学生学习一个国家最基本要掌握的。
“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并简要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也是学习国家的课程内容标准,(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学习积极性较高,识记能力较强;但归纳、分析总结的能力较弱,自制力较差。
通过七年级第一学期的地理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及学习地理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
对地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经验,初步形成了简单的地理知识系统。
对国家地理的学习,同学们虽然学完亚洲后已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但是《日本》是学生在学习国家地理中碰到得第一个国家,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分析、去学习。
七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喜欢体验学习模式和动手操作学习模式、视觉感知学习模式。
因此我们要通过一些形象感性的知识去激发学生的思维。
(三)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教材、教具等)1、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分析:初中地理教材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本节教材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日本》。
教学课题: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日本第一课时衣食住行话日本广州市天秀中学何佩琼一、教学内容分析:(一)、对课程标准理解:新的课程标准对认识国家自然环境有两大目标:1、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教材希望通过案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国家自然环境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对象分析:初一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虽初步了解地理学习的规律,但通过身边的事例分析归纳地理知识的能力还是比较欠缺。
本班学生学习态度积极,收集资料的能力较强,但对资料信息进行选择、分析、对比、归纳的能力还不高。
基于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的估计,本节课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身边的事例拉近学生与地理的距离;并且开展小组讨论汇报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与能力(1)通过阅读日本图片、资料,学会描述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征;(2)说出日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3)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2、过程与方法(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利用各种途径收集信息,特别是利用网络进行材料搜集和取舍的技能。
(2)在众多纷繁的资料中,要学会鉴别有用资料,要做到取其精华,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
(3)对所用资料进行探索、对比和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4)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自己的兴趣自行组组进行分析、研究,并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
(5)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国家地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分析,懂得看待问题要一分为二的辨证思想。
(2)初步树立发展经济要保护世界环境的人地观。
(3)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学会与人分享成果,并用合适的方式表述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重、难点和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日本的自然环境特征教学难点:如何从日常所见所闻分析出国家的自然环境特征。
七年级下册地理《日本》教案整理七年级下册地理《日本》教案整理第一节日本第个教案教学目标:(一)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及首都等重要城市和海港的位置。
(二)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日本的地形特点、气候特点和文化特征。
(三)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日本民族和人口方面的概况。
(四)根据教材资料和课外资料,说出日本的交通运输特点。
(五)、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日本自然条件特点,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利用岛国多港湾来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
(六)能举例说明日本与我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密切。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国家地理部分的第一节,全节共分6个小标题,由“东亚岛国”“多山的地形”、“温湿的气候”、“东西融合的文化”、“发达的经济”、“主要城市”。
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再加上“日本与外来文化”、“日本的渔业”、“日本的交通运输业”等补充资料,使学生能比较充分地了解日本这一东亚岛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点。
本节教材前4个小标题内容既能让学生了解日本的位置、地形、气候、文化特点,同时又成为第5个小标题内容的铺垫,让学生通过对日本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
第6个小标题内容介绍了日本的主要城市,也是对日本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的补充说明。
本节教材的补充资料主要包括地图、统计图表、景观图和文字四大部分。
作为“第二地理语言”的地图,分别说明日本的地形和组成、日本的矿产资源进口贸易、日本的工业部门及工业分布、日本港口的分布及世界最长的津轻海峡青函隧道,较全面地对日本各地理要素进行了定位。
l幅统计图表说明日本地狭人稠的人口和面积特点;8幅景观图配合课文和活动题,从扩展知识面的角度展示了日本的风光、文化、建筑和经济;文字部分为我们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日本文化、经济(渔业、交通运输业)状况提供了资料。
补充部分与课文互为照应,相得益彰。
教学提纲(板书)一、东亚岛国1、位置及领土组成2、首都、民族、语言、港口二、多山的地形山地丘陵众多,火山地震频繁三、温湿的气候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四、东西融合的文化五、发达的经济1、经济概况2.进出口贸易3.工业和农业4.渔业和交通运输业六、主要城市东京、筑波、大阪、横滨、名古屋、神户、广岛、京都、奈良教学建议新课导人:“东亚岛国”部分可由学生读图引入。
七年级下册地理《日本》优秀的教学设计(通用6篇)七年级下册地理《日本》优秀的教学设计1教材简析: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__真切而生动地记述了聂荣臻将军关心照顾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
__语言朴实,记叙真实感人,教学时应让学生反复诵读。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凭借具体语言材料,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教学难点:背诵第3自然段。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
2、学会4各生字,理解生词。
3、能联系内容说出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4、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学准备:搜集资料,写有生词的小黑板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词,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讲了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2、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2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3、师:聂将军就是聂荣臻(师板书)(看书上图)这位就是聂荣臻将军。
4、交流搜集到的聂荣臻将军的资料。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5、介绍故事背景:1940年8月,我军打响了有名的“百团大战”,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军区是参加部队之一。
8月20日晚上10点,聂荣臻一声号令,中央纵队三团,在工人的配合下,扑向井胫车站,到21日黎明,就把矿区的日军全部消灭。
本课中的两个日本小姑娘,就是三团一营战士在攻打井几煤矿时救出来的二、学习生词,初读课文: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词:(1)出示:惊恐残忍照料至仁至义无辜和善抚养有始有终小勺拽着聂荣臻(2)指名读——齐读(3)理解词义:(按课文顺序联系上下文或)残忍:凶恶、狠毒无辜:辜,罪。
第1课日本(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认识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特点和方法,并会举一反三。
2.了解日本突出的自然灾害:多火山和地震,并分析成因。
3.了解日本的气候类型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重在认识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主要灾害及成因分析的方法。
2.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分析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及生活技能,使他们懂得地震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2.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3.培养学生关于探索地理事物因果关系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以上教材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1.日本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城市的分布。
2.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教学难点
1. 日本的主要自然灾害:火山地震及原因。
2.分析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方法。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导学法、活动探究法、比较教学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附:板书设计
第一节 日本(第1课时)
1.地理位置
2.人稠地狭
3.海岸线曲折,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4.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
5.多火山和地震
教学反思:通过学案练习检查,学生对新授知识的掌握到位,为第二部分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学习内容第二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
第一节日本
总第3 课时
课型新授备课时间2014-3-7
学习目标1. 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3.了解防震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防震、减灾意识。
4.培养识图、析图的能力及在地图上搜集信息的能力。
5.教会学生如何评价某区域自然环境。
学习重点多火山地震的岛国;经济发展特和工业布局特征
学习难点读图总结日本的自然环境;结合资料分析日本的工业布局及其原因
学习过程
一次备课二次备课(修改栏)
Step ⅠRevision
Revise the target language presented in this unit.
Step Ⅱ3a
This activity provides reading practic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Teach the new words.Show the new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Read the words and ask students to repeat them again and again
until they can pronounce them correctly and fluently.
Look at the article The house of trash.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class.
Answers
Answers will vary but might include
Who taught her how to make her house?
What isn’t made out of trash in her house?
When did she start making her trash house?
Where is the house?
Why did she use trash to build a house?
How long did it take to build her house?
Step Ⅲ3b
This activity provides reading and writing practic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Look at the Before picture.Please tell me the names of the things
you see in the picture.(a trash can, a pair of pants, a napkin)
Then look at the After picture.
Answers
Joe Winterbourne loves the clothes his mother made for him.At school, everyone calls him Mr Recycling.His hat is made from (used to be)a trash can cover.His backpack used to be(is made from)a pair of pants.His scarf is made from(used to be)a napkin.
Step ⅣPart 4
This activity provides reading, writing, and oral practice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Read the instructions aloud to the class.
Please tell me the things that you recycle.(paper, glass, aluminum cans, plastic, or cardboard)Look at the survey form.Step ⅤSummary
In this class, we’ve done a lot of practice reading and writing as well as speaking.
Step ⅥHomework
1.Read the article in Activity 3a again for further comprehension.
2.Complete the article in Activity 3b.
3.Do the survey in Activ ity 4 if students haven’t finish it.
板书设计1.the house of trash—the house made out of trash 2.most—(here)very
3.out of—(here)by the use of; from
4.discard—throw out or away; put aside,
give up (sth.useless or unwanted)
5. inspiration—(here) person or thing that inspires
教学反思
(手写)
时间:教研组
查阅
教导处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