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学概论1111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1
1、休闲:是以自身为目的的自由活动,休闲是人们在自由时间里所自发选择的活动。
2、畅爽:是指人们在休闲或工作时产生的一种最佳体验,是个体一种内在的乐趣状态。
3、失范休闲:是指在现代社会中有的人缺乏正确的休闲观念,以致滋生出许多与社会规范相悖的休闲行为。
4、规范休闲:规范休闲行为的标准–能够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能够产生体验,并给参与者带来快乐、提供社会化和发现自我的机会、具有创造性和自我实现功能、使人能够娱憩,并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使人能够有效地利用闲暇时间5、休闲消费:是指在闲暇时间进行的休闲产品(物质的和精神的)消费活动。
它是休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研究重点并不完全是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而是侧重于人的休闲情趣、休闲行为、休闲心理的变化规律,以及由此与经济所发生的联系。
6、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包括娱乐业、旅游业、服务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以及由此连带产生的产业群。
7、休闲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在休闲时间内所消费的各种休闲服务产品和劳务在休闲活动总消费中的比例和相互关系。
8、炫耀性消费,指的是富裕的上层阶级通过对物品的超出实用和生存所必需的浪费性、奢侈性和铺张浪费,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金钱财力和社会地位,以及这种地位所带来的荣耀、声望和名誉。
9、休闲文化:一般是指人们在工作、睡眠和其他必要的社会活动时间以外,将休闲时间自由用于自我享受、调整和发展的观念、态度、方法和手段的总和。
10、休闲旅游:从广义上讲,旅游归属于休闲活动;狭义的休闲旅游特指前往度假地的度假旅游。
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休闲为主要目的,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为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
1、东西方休闲观念与休闲活动形态的差异休闲观念:中国:个人修身养性;一是强调休闲活动对人格整体性发展的重要性,注重人对社会的使命和责任。
休闲学概论第一篇:休闲学概论休闲学概论课程论文【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模式的多样化,本着亲近自然,体验旅游的形式,休闲农业旅游以其花费少、乐趣多、时间安排自由等特点,深受处于城市喧嚣中的人们的喜爱。
“农家乐”作为休闲农业旅游的一种新型业态,吸引了大量城市客前来体验。
本文就是对休闲农业旅游做些探讨,和了解“农家乐”旅游的发展与现状。
【关键词】农家乐The farmhouse休闲农业旅游Leisure Agriculture Tourism发展研究Development Studies1.休闲农业旅游的界定1.1 休闲农业的定义与性质1.1.1休闲农业的定义如同“生态旅游”的定义一样,“休闲农业”的定义也不下几十种,其中有些概括得不甚准确。
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其定义为:以农业为主题,利用自然环境、农事活动、农村生活等农业自然与文化资源,适应人们观光、休闲,增进人们对农业的体验为目的的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
1.1.2休闲农业的性质传统农业经营的产出是实体产品(例如水果、蔬菜等),而休闲农业除了实体产品外,其销售的核心产品是“休闲”,这种产品的特性亦符合无形性、异质性、不可分割性以及易逝性等服务业的服务特性,故休闲农业也具有服务业的性质。
休闲农业虽然具有第三产业的服务性质,但仍是利用农业经营活动、农村生活、田园景观及农村文化资源规划而成的体验农业与休闲游憩的新兴事业。
发展休闲农业的根本目的不是不要农业,而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扩大农业的优势,增加综合收入,提高农业的附加值。
农业资源的妥善应用,是休闲农场经营的基本生存条件,所以休闲农业仍应以农业为主题。
概括起来,休闲农业的性质为: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交叉型产业,它将传统农业从第一产业延伸到第三产业,把第一、二、三产业连接了起来,是农业与旅游、生产与消费的有机结合。
1.2休闲农业旅游的定义根据休闲农业的定义,则休闲农业旅游的定义为:以农业为主题,利用自然环境、农事活动、农村生活等农业自然与文化资源,适应人们观光、休闲,增进人们对农业的体验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
休闲——经济、工作、生活的新中心内容提要:休闲与工作的相互性,休闲对人们工作的影响并对现在休闲情势分析总结。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关键词:休闲工作调整恶性循环休闲是指在非劳动及非工作时间内以各种“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调节与放松,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的目的的一种业余生活。
科学文明的休闲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能量的储蓄和释放,它包括对智能、体能的调节和生理、心理机能的锻炼。
休闲之事古已有之。
一般意义上的休闲是指两个方面:一是解除体力上的疲劳,恢复生理的平衡;二是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成为心灵的驿站。
她是完成社会必要劳动之后的时间,是人的生命状态的一种形式。
而对于人之生命的意义来说,她是一种精神的态度,并在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进程中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人对休闲内容也是很讲究的,并赋予很浓厚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化。
如收藏字画,篆刻临帖,弈棋鼓琴,栽花养鱼等,均列为一种休闲生活的方式。
休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把休闲从劳动状态与负有责任的其它活动中分离出来。
这是人的生存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某种意义上,她与马斯洛的人的需求“五层次理论”中最高级的自我实现的理念相一致。
旨在巡查精神世界中人的创造力和鉴赏力,通过休闲促使人对生活(生命)进行思索,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成熟,使人真正地走向自由。
她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物质财富或实用工具与技术,而是为人类构建意义的世界和守护精神的家园,使人类的心灵有所安顿、有所归依。
她还以特有的精神理想赋予人的经济技术行为以真实的意义,使她与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政治、经济或科技力量保持一定的距离或相对的独立性,从而可以形成一种对社会发展进程有矫正、平衡、弥补等功能的人文精神力量。
休闲经济是文化经济的一个主要组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诗中的这两句描写了在劳动间隙远望南山的情景。
“采菊”本是一项生产性活动,需要人的体力的付出,但诗人并不感到疲惫,反而成为诗意性的劳作。
答案:一、判断题1、错2、错3、错4、对5、错6、错7、错二、名词解释1、休闲:所谓休闲是个人休闲时间和自由活动的总称,也是人们对可自由支配时间的一种科学和合理的使用;休闲时间和活动虽然与人们所从事的日常工作毫无关系,但与劳动并不冲突;休闲活动是人们自我发展和完善的载体。
2、公共节假日:是指政府根据有关规定制定的每年公共例假日,也称法定假日3、炫耀性消费:是指旨在摆阔气、炫耀自身财产、身份和地位而非出于需要而花钱购物的消费行为4、高雅休闲文化:所谓高雅休闲文化是指“那些具有实验性、示范性、民族代表性的艺术精品;那些表现重大题材,具有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文艺创作;那些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影片、著作”5、休闲发展功能: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休闲活动,导致人们个性的张扬、雄心的显示、人格的完善和素质的提高。
6、休闲产业:7、休闲文化:所谓休闲文化一般是指人们在工作、睡眠和其它必要的社会活动时间以外,将休闲时间自由用于自我享受、调整和发展的观念、态度、方法和手段的总和。
8、带薪假期:是指每个职工每年在一定的时期内享有的连续休息时间,其中包括每个职工都应该享有的基本年休假,以及从事一定种类或具备一定条件的职工所享有的除基本休假外的补充休假,而且在休假期间职工依法享有薪金和各种福利待遇。
9、社会公共休闲文化:通常是指城市或地区中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纪念馆等场馆为代表的城市公共休闲文化样式。
社会公共休闲文化在休闲文化层次中占主导地位,是政府和社会为人们提供日常休闲文化活动的主要渠道,也是21世纪国际休闲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
10、休闲活动的越轨行为:人们在休闲活动中,因自身的行为脱离了社会所约定的休闲活动的正常轨道,或触犯了社会制度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并引起他人的不满甚至是反对的一种行为。
休闲活动中的越轨行为也可称作社会偏离行为。
11、休闲之畅:休闲从根本上是一种有益于个人健康发展的内心体验,而不用什么外在标准界定的具体活动;体验“畅”的能力使人能超越“工作与休闲”的断然划分,从而不论在工作还是休闲活动中都更能积极地去寻求最佳的心灵体验。
休闲学概论的名词解释休闲学概论是一门研究人类休闲活动的学科,其核心是探究休闲对个体和社会的意义以及休闲活动的运作方式。
本文将对休闲学概论涉及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一、休闲休闲是指在工作、学习或其他有形的劳动之外,以及满足了生活必需之后的自由时间。
休闲是一种积极、身心愉悦的状态,同时也是个体满足个人需求、充实个人生活的重要方式。
它可以包括各种活动,如阅读、旅行、体育运动等,也可以是简单的放松和休息。
二、休闲活动休闲活动是指为了放松身心、充实个人生活而进行的各种行动和体验。
休闲活动可以是主动选择的,也可以是被动参与的。
主动选择的休闲活动通常涉及到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例如游泳、音乐欣赏、绘画等。
被动参与的休闲活动则是由外部条件、社会文化等因素驱动,例如观看电影、参加社交聚会等。
三、休闲需求休闲需求是指人们对休闲活动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
休闲需求可以是个体需求,也可以是社会需求。
个体需求体现了个体对个人兴趣、放松和探索的追求,而社会需求则体现了社会对个体休闲活动的期望,包括促进社会交往、增加社会凝聚力等方面。
四、休闲价值休闲价值是休闲活动带来的个体和社会的益处和影响。
个体层面的休闲价值体现为身心健康、自我实现、个体满足感等方面;而社会层面的休闲价值则体现为社会凝聚力、文化传承、社会和谐等方面。
休闲活动的价值也因个体和社会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研究休闲价值的多样性也是休闲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五、休闲教育休闲教育是指通过休闲活动的方式进行的教育和培养。
休闲教育旨在通过丰富多样的休闲活动,培养个体的创造力、团队合作精神、领导能力等。
休闲教育的目的是使个体通过休闲活动得到全面发展,提高个体的素质和能力。
六、休闲产业休闲产业是指以休闲活动为核心,通过市场化运作、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而形成的经济实体。
休闲产业包括体育、旅游、娱乐、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有着重要的贡献。
《休闲学概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1章1.1选择题1)ABCD;2)AD;3)ABCD;4)C1.2 判断题1)T;2)F;3)T1.3 简答题1)①归纳不同时期、地域人群对休闲审美现象的认识,并用文化学、哲学、美学的理论加以比较和分析;②发现人们选择不同休闲方式时审美趣味的差别,并探究其心理成因;③对休闲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人格美、人体美、艺术美形态进行分析,归纳出其特有的审美范畴;④由以上结论来探索休闲活动与自由的关系,思考什么样的休闲活动能带给人更多的自由体验和更多的美感,以指导现今社会的休闲实践。
2)①休闲观念落后,制约了健康休闲的发展;②休闲品种单一,使居民的休闲生活单调化;③休闲供给不足,制约了休闲市场的进一步发展;④休闲服务质量低,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利益;⑤政府支持力度不够,限制了休闲市场的开拓。
案例分析分析提示:①加强政府政策引导。
②激发公众参与热情。
③提高旅游休闲主体的文化修养。
1.1选择题1)ABCD;2)BCD;3)ACD;4)ABC1.2 判断题1)T;2)F;3)F1.3 简答题1)休闲满意度分为特殊层级和动机层面。
所谓特殊层级是用以说明休闲相关的行为、生活经验或需求,如果休闲活动愈特定,则只能测得单一活动的休闲满意度,因此若体闲活动不是指特定单一活动,而是所有的休闲活动,则可测得整体的体闲满意度。
所谓动机层面,是指休闲满意度是否由于个体的内在动机所形成,亦即满意度是由于人类的需求获得满足与否所造成。
若满意度是由个体动机所造成,则仅能说明是个体对生活品质评估所形成的满意度。
2)网络时代的休闲行为体现出一下特征:休闲载体的“网络化”、休闲空间的“零距离”、休闲消费的“实时化”、休闲内容的“虚拟化”、休闲信息获取的“快捷化”。
案例分析分析提示:第一,休闲的群体上:休闲从原始的人们平等享有,到阶级社会时期为特权阶层独享,到现代回归为人们的基本权利,可谓休闲的发展是与社会的阶层或群体有着紧密关系的。
(完整word版)休闲学概论资料第一节:休闲发展史一.西方休闲发展史1、原始社会的休闲在原始社会中,不存在有意识的休闲和选择性的休闲,在这个时期,休闲没有形成独立的社会形态,劳动和休闲是相互伴随的,两者间的界限很模糊。
2、工业革命前的古代休闲:1)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休闲:背景:典型的奴隶社会古希腊:休闲观念:注重精神层面的诉求休闲活动:政治、哲学、教养活动、学问、美术、趣味活动、宗教文化仪式、竞技大会及奥林匹克运动会等古罗马:休闲观念:重视休闲的感官体验与享受,趋向于物质化休闲活动:观看斗剑、赛马、角斗;洗澡、赌博总结:古希腊、罗马时代休闲与劳动对立,休闲只是一小部分人的特权。
(2)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休闲:欧洲中世纪——休闲的黑暗时代背景:以封建土地关系为基础和天主教控制力较强的时代休闲观念:重视辛勤的劳动和冥想,祈求拯救的冥想是休闲的最高境界。
休闲活动:宗教仪式、周日活动、以及在教会广场及村落公用广场举行的仪式参与阶层:统治阶级(封建领主与骑士集团);城市市民阶层文艺复兴时期——玩乐的黄金时代背景:中产阶级勃发兴起的时代休闲观念:人文主义思潮;文化消费繁盛;平民休闲的自由休闲活动:以智力和艺术追求为中心的沙龙活动;乡村漫步游憩;游学游历参与阶层:统治阶级(封建领主、贵族)城市中产阶级、平民3.工业革命后的近代休闲工业革命对休闲活动的影响:工作的性质、场所和人们的居住地改变——人丧失了完整性社会结构改变,尖锐的劳资矛盾——工人的休闲成为社会性问题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影响催生了新的休闲方式——理性消遣运动小结:工业革命不仅丰富了休闲活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使休闲摆脱了阶级的困扰,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选择。
理性消遣运动:是工业革命时期,由中产阶级倡导推动的一场休闲方式的变革运动。
其内容多与教育、乡村休闲、户外运动、观赏研究自然、阅读等有关,强调用知识、自我提高和健康等更持久的高雅休闲替代那些仅有瞬间快乐的娱乐方式,其实质是将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延伸到工人阶级,对工人阶级进行教育和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
1、休闲:是以自身为目的的自由活动,休闲是人们在自由时间里所自发选择的活动。
2、畅爽:是指人们在休闲或工作时产生的一种最佳体验,是个体一种内在的乐趣状态。
3、失范休闲:是指在现代社会中有的人缺乏正确的休闲观念,以致滋生出许多与社会规范相悖的休闲行为。
4、规范休闲:规范休闲行为的标准– 能够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能够产生体验,并给参与者带来快乐、提供社会化和发现自我的机会、具有创造性和自我实现功能、使人能够娱憩,并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使人能够有效地利用闲暇时间5、休闲消费:是指在闲暇时间进行的休闲产品(物质的和精神的)消费活动。
它是休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研究重点并不完全是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而是侧重于人的休闲情趣、休闲行为、休闲心理的变化规律,以及由此与经济所发生的联系。
6、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包括娱乐业、旅游业、服务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以及由此连带产生的产业群。
7、休闲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在休闲时间内所消费的各种休闲服务产品和劳务在休闲活动总消费中的比例和相互关系。
8、炫耀性消费,指的是富裕的上层阶级通过对物品的超出实用和生存所必需的浪费性、奢侈性和铺张浪费,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金钱财力和社会地位,以及这种地位所带来的荣耀、声望和名誉。
9、休闲文化:一般是指人们在工作、睡眠和其他必要的社会活动时间以外,将休闲时间自由用于自我享受、调整和发展的观念、态度、方法和手段的总和。
10、休闲旅游:从广义上讲,旅游归属于休闲活动;狭义的休闲旅游特指前往度假地的度假旅游。
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休闲为主要目的,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为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
1、东西方休闲观念与休闲活动形态的差异休闲观念:中国:个人修身养性;一是强调休闲活动对人格整体性发展的重要性,注重人对社会的使命和责任。
休闲学概论第一章休闲、娱乐、游戏、“畅”第一节何为休闲一、词义二、不同角度对休闲的定义(一)时间角度1、休闲是去掉生理必需时间(existence time)和维持生计所必需的时间之后,自己可以判断和选择的自由支配时间。
2、休闲是扣除用于工作、履行与工作相关的职责以及从事其他形式的必要活动后个人所拥有那部分时间。
3、个人在自裁状态下(self-deterministic condition) 可以随意利用的时间即为休闲。
4 、休闲是满足工作和生活的基本需要之后的剩余时间。
5 、休闲是人们从劳动或者其他义务工作中解放出来,自由的放松、转换心情,取得社会成就并促进个人发展的可利用的时间。
四种不同形态的自由时间:富有者持久而自愿的闲暇;失业者临时而无奈的空闲;雇员们定期而自愿的休假或伤残者的长期休养以及老年人被迫或自愿的退休。
(二)活动角度1、R.皮尔斯:休闲是自愿性而非强迫性的活动,休闲的目的并不在于维持生计,而在于获得真正的娱乐。
2、法国社会学家杜马哲迪尔的三要素理论休闲是指人们从工作、家庭、社会的义务中摆脱出来,为了休息、转换心情、增长知识而自发性的参与可以自由发挥创造力的任何社会活动的总称。
包括放松、娱乐、个人发展。
3、A行为和B行为理论医学家Friedmand和Rosenman提出前者的特征是:极具竞争性和攻击性,有只争朝夕的精神,常怀不安定的感觉。
后者的特征是:温和、不具攻击性和竞争性,少有急迫感和不安定感。
后者通常能充分享受休闲时间。
4、马克思自由时间活动理论自由时间活动有:一是娱乐和休息等普通活动,二是发展智力。
休闲既包括积极、主动的发挥人的本质力量的较高级活动,也包括某些消极、被动的消遣活动。
但休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第一种活动中。
5、凡勃伦的非生产性消费活动理论《有闲阶级论》:休闲是“对时间的一种非生产消费”,而人们愿意进行此种非生产性的消费,是由于认为生产性工作无价值以及对生产的怠惰有支付的能力,故只有有钱人才可以消费休闲。
《休闲学概论》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休闲学概论》所属系部:社会服务系适用专业:旅游管理(休闲旅游方向)课程类型:必修1、前言1.1课程性质与任务《休闲学》就是休闲旅游专业学生得一门专业选修课,该课程以休闲与旅游得关系为主线,涉及了休闲得基本概述、休闲伦理与心理、休闲文化、休闲经济与休闲产业等领域。
通过本课程得学习,要使学生了解休闲及与其相关得定义,中西方学者们对于休闲得现状研究,掌握休闲体验、休闲活动以及休闲旅游得实质,更为重要得就是让学生通过本课程得学习充分认识:休闲旅游在突破传统观光型旅游,实现旅游业收入增长中所起到得重要作用。
《休闲学》就是一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得课程。
1.2设计思路目前传统得观光旅游已不能满足人们得需求,而休闲旅游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得重要内容,休闲旅游对社会就业与经济发展所做出得贡献越来越大,本课程根据旅游专业工作岗位要求,相应设计学习项目,并根据所需得知识与能力目标,选择教材与编排教学内容。
课程设计灵活运用多媒体、启发引导、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本课程总学分2;总学时34。
2、课程培养目标本课程得教学任务就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休闲得方式与内容、休闲得民族特色、休闲得作用与功能、休闲得历史走向等,通过对本课程得学习,学生应能达到以下目标:2、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休闲与社会、休闲政策与教育、社会阶层与休闲、工作制与休闲、休闲得需求与供给等内容,本课程重点让学生掌握得知识目标就是休闲旅游、休闲旅游资源得开发与利用以及休闲旅游产品等。
2、2能力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插入联系现实得阅读材料,并在练习、思考与作业等环节中提高学生得分析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得能力。
2、3素质目标:具有一定得判断与分析能力,并为学生在今后合理安排时间,积极生活、认真工作上提供一定得参考价值。
3、课程内容、要求及教学设计4、1 教材编写建议使用教材:章海荣,方起东:《休闲学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参考书:黄安民:《休闲与旅游学概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李仲广、卢昌崇:《基础休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刘翠:《休闲文化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4、2教学建议本课程就是一门具有综合性质得专业必修课程。
休闲学概论考点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休闲学概论考点整理第一章休闲学的基本问题休闲的由来:“休闲”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学中。
休闲学之父:亚里士多德炫耀性消费:在摆阔气、炫耀自身财产、身份和地位而非处于需要而花钱购物的消费行为。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及其主要观点:休闲是一种阶级的社会象征。
在休闲过程中对奢侈品或是对休闲活动支付昂贵价格进行无节制的消费,是一种社会差别的象征,是有闲阶级带有社会优越感和阶级荣誉感的消费心理的表现。
皮普尔《休闲·文化的基础》:指出休闲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态度,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不是空闲时间的结果,更不是游手好闲的产物。
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畅”的概念:一种因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于其中,以致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的体验。
休闲学的研究内容:1,休闲的本质与起源2,休闲活动的空间研究3,休闲产业与休闲经济研究4,休闲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研究5,休闲组织机构和休闲政策法规第二章休闲学的核心内容休闲的定义:离开正规的业务,在正规时间里进行娱乐和活动。
休闲的基本属性:1,消费属性2,娱憩属性3,文化属性休闲者的界定:休闲者是从能够事为社会创造生产价值的和参与休闲活动的人。
休闲产生的客观条件:1,收入水平2,闲暇时间3,其他条件: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家庭状况、外出交通条件、休闲点的社会治安情况、政府对待休闲的态度……休闲者的类型:(1)按休闲目的划分(2)按地理范围划分(3)按消费水平划分(4)安组织形式划分休闲产品的概念:由休闲经营者凭借着休闲吸引物和休闲设施生产和开发出来的,为了迎合休闲者体验和愉悦的需求,通过市场途经提供给其消费的一切有形实物产品和无形服务产品的总和。
休闲产品的要素构成:休闲吸引物休闲设施可进入性和休闲服务休闲产品的特性:1,综合性2,统一性3,替代性4,脆弱性休闲市场的概念狭义: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区中存在的对休闲产品具有支付能力的现实和潜在购买者。
1.休闲:是人类在自由时间内的自由活动和自在体验,是人在一点时间内保持平和,放松,自由自在,从而达到和谐的一种措施
2.休闲产品:是指能够满足人们包括愉悦身心,体验人生价值,享受生活乐趣等需求的,具有彰显人文文化功能的第二自然物
3.休闲农业:是以休闲为目的,以农业生产地区为活动场所,以农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农舍村落以及农林牧渔生产经营活动为吸引物,从而为以城镇居民为主的访客提供观光,健身,体验,娱乐和度假等产品的一种新型休闲体验型活动
4.休闲林业:是以森林资源为载体,具有同类社会经济功能,提供各种服务劳动,满足人的休闲需求的企业集群
5.休闲渔业:是指建立在渔业资源基础上的休闲活动,可以是渔业捕捞生产体验,也可以是海鲜品尝,渔村观光等
6.休闲服务:是人们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一定设施环境下希望得到的情感需求
7.户外休闲:是指发生于家庭和日常办公学习环境之外的休闲活动,特指那些发生在自然环境中的各类休闲活动
8.康体休闲:是人们利用闲暇时间参加各种户内户外活动,以达到提高身体素质,释放心理压力,促进身心健康的各种身体活动形式
9.休闲满意度:是休闲者的期望值和体验之间的匹配程度 1.休闲美学主要研究哪些方面的内容:①休闲与自由的关系②审美与自由的关系③休闲与审美的关系④归纳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群对休闲审美现象的认识,并用文化学,哲学,美学的理论加以比较和分析⑤发现人们在选择不同休闲方式时审美趣味的差别,并探究其成因⑥对休闲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人格美,人体美,艺术美进行分析,归纳出其特有的审美范畴⑦由以上结论来看休闲活动能带给人更多的自由体验和美感,以指导现今社会的休闲实践 2.当代休闲主要面临哪些问题:①休闲观念落后,制约了健康休闲的发展②休闲产品品种单一,导致居民的休闲生活单调化③休闲产品供给不足,制约了休闲市场的进一步发展④休闲服务质量低,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⑤政府支持力度不够,限制了休闲市场的开拓 3.休闲满意度的分类:可分为特殊层级和动机层面。
特殊层级是用来说明与休闲相关的行为,生活经验或需求。
动机层面是用来说明休闲满意度是否由个体的内在动机所形成4.网络时代下的休闲学行为体现出哪些特征:①休闲载体的“网络化”②休闲空间的“零距离”③休闲消费的“实时化”④休闲内容的“虚拟化”⑤休闲信息获取的“快捷化”5.分析宗教休闲与日常生活审美之间的关系:日常生活的审美,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娱乐,而且有世俗性,与哲学,科学,宗教等其他人类文化形成相比,审美的精神恰恰不是超越性,而是作为精神文化活动的初始性或称非超越性6.简要说明工作与休闲之间的融合性关系:工作在向休闲“渗透”,这种渗透甚至可以达到这样一种程度,即休闲不过是工作心境和工作心态的延续。
在工作和休闲的融合中,工作将失去它目前所拥有的强制性,获得主要同休闲联系在一起的创造性。
同样,休闲将不再是工作的对立面,它得到一种主要同工作联系在一起的创造财富的地位,值得人们认真计划,并使人们最大限度地获得满足感,这种融合使工作更像休闲,休闲也更像工作7.简述休闲农业的发展意义:①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②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③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和休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8.简述我国休闲林业的发展历程:①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初期,以我国第一个森林公园的建设为起点②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2000年,此期间森林休闲和旅游活动发展所带来的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及经济价值逐步为社会各界认识,发展热情空前高涨③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森林休闲区域数量剧增,休闲林业产业体系架构的基本形成;强调“优先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发展思想;在制度建设上,管理逐步进入正轨;在经营管理上,把休闲林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放首要位置,依法保障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者的经营权和收益权9.简述运动休闲需求产生的时代背景:①现代社会生产对体育的特殊需求,使运动休闲渗透于现代生活方式中②现代生活方式中的健康隐患呼唤运动休闲③生活观念的转换,健康生活方式的选择,促进了运动休闲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渗透10.简述康体休闲业的主要产品:①温泉休闲②沐浴休闲③健身休闲④足疗保健休闲⑤社区休闲中心11.休闲营销策略主要包括哪些内容:①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②运用科学的经营策略,包括强化经营要素,突出经营主题③实施合理的营销组合④创新有吸引力的营销方式12.公共休闲管理对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①健全制度,规范经营②开展休闲教育,引导休闲消费③创造旅游与休闲文化环境,营造休闲氛围④提供符合国情的公共休闲产品13.简述美国休闲政策的主要内容:①在休闲游憩资源与环境保护政策方面,1976年通过海岸法令,首次强调了海岸游憩资源必须和运输业,捕鱼业,商业和工业结合起来②在森林休闲政策方面,美国的森林管理法案要求美国森林服务署为每个国家森林准备土地和资源管理计划③在旅游政策方面,制定了《国家旅游政策法案》④在休闲设施政策方面,颁布了专业性指导性很强的《规则运动生理教育和游憩设施》的文件⑤美国政府给非营利休闲文化产业提供直接资助和间接补贴⑥在有些领域,政府通过提供休闲产品来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14.简述我国休闲发展的趋势:①经济休闲化②文化休闲化③消费休闲化④生活休闲化⑤运动休闲化⑥旅游休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