辊压机粉磨系统
- 格式:docx
- 大小:15.04 KB
- 文档页数:2
辊压机粉磨的主要特点
根据辊压机在水泥工业的实际应用结果,人们总结出如下最主要的特点:
(1)提高产量:在粉磨系统中安装辊压机,可以使粉磨设备的潜在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增加产量达50-100%,提高了整个系统的生产效率。
(2)降低电耗:用辊压机粉磨物料,可以使粉磨系统的总电耗显著降低。
比传统粉磨方式节能25-50%,每年节电效益相当可观。
(3)节省投资:对于同样生产能力要求的辊压机与管磨机相比,辊压机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占用厂房空间小,可以节省土建投资,同时也便于对原有粉磨系统进行改造。
此外,辊压机的操作、维修也非常简便。
(4)工作环境好:物料在挤压辊罩内,被连续稳定地挤压粉碎,有害粉尘不易扩散,同时,由于近乎无冲击发生,故辊压机的噪音比管磨机小得多。
(5)易于发展:传统管磨机受到加工、运输、热处理等条件的限制,管磨机大型化受到很大的制约。
配辊压机粉磨系统很好地解决了此类问题。
使粉磨系统向大型化发展变成了现实。
1.3 辊压机的稳定工作条件
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辊压机安全稳定工作需满足如下条件:
(1)喂入的物料应具有一定的料压,借以保证物料稳定连续地喂入辊间,形成较密实的料层。
(2)喂入的物料粒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借以形成较密实的料层,但在高压料层粉碎前可以发生单颗粒破碎的部分除外。
(3)粉磨时应具有足够大的挤压粉碎力,不过,该粉碎力数值对于不同的物料和挤压效果有不同的要求,应通过试验确定最佳值。
1。
辊压机联合粉磨工艺系统分析辊压机联合粉磨(或半终粉磨)工艺系统,其技术核心在本质上属于“分段粉磨”。
目前,国内水泥制成工序广泛应用由辊压机+打散分级机(动态分级设备)或V型选粉机(静态分级设备)+管磨机开路(或配用高效选粉机组成双闭路)组成的联合粉磨工艺系统(或由辊压机+V型选粉机(静态分级设备)+高效选粉机+管磨机组成的半终粉磨工艺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各线生产工艺流程及设备配置、物料粉磨特性、水份等方面因素不尽相同,导致系统产量、质量及粉磨电耗等技术经济指标也参差不齐,本文拟对水泥联合粉磨单闭路(管磨机为开路)及双闭路系统(或半终粉磨系统)中各段常出现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故障模式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仅供粉磨工程技术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参考,文章中谬误之处恳望予以批评指正:一、辊压机系统故障模式:辊压机挤压效果差故障原因1:1. 被挤压物料中的细粉过多,辊压机运行辊缝小,工作压力低影响分析:辊压机作为高压料床(流动料床)粉磨设备,其最大特点是挤压力高(>150Mpa),粉磨效率高,是管磨机的3-4倍,预处理物料通过量大,能够与分级和选粉设备配置用于生料终粉磨系统。
但由于产品粒度分布窄、颗粒形貌不合理及凝结时间过快、标准稠度需水量大与混凝土外加剂相容性差等工作性能参数方面的原因,国内水泥制备工艺未采用辊压机终粉磨系统,辊压机只在水泥联合粉磨系统中承担半终粉磨(预粉磨)的任务,经施以双辊之间的高压力挤压后的物料,其内部结构产生大量的晶格裂纹及微观缺陷、<2.0mm及以下颗粒与<80um细粉含量增多(颗粒裂纹与粒度效应),分级后的入磨物料粉磨功指数显著下降(15-25%),易磨性明显改善;因后续管磨机一仓破碎功能被移至磨前,相当于延长了管磨机细磨仓,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系统产量,降低粉磨电耗。
但辊压机作业过程中对入机物料粒度及均匀性非常敏感,粒状料挤压效果好、粉状料挤压效果差,即有“挤粗不挤细”的料床粉磨特性;当入机物料中细粉料量多时会造成辊压机实际运行辊缝小,主电机出力少,工作压力低,若不及时调整,则挤压效果会变差、系统电耗增加。
辊压机生料终粉磨系统的生产工艺流程辊压机生料终粉磨系统是水泥生产中的重要设备之一,其生产工艺流程对于水泥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原料进料、破碎磨、预磨、精磨和尾料处理等方面介绍辊压机生料终粉磨系统的生产工艺流程。
一、原料进料辊压机生料终粉磨系统的原料主要包括石灰石、粘土和其他辅料。
这些原料首先通过输送设备进入到储料仓中,然后经过称重装置进行称重,按照一定的配比进料到辊压机破碎磨设备。
二、破碎磨辊压机生料终粉磨系统的破碎磨设备采用辊磨机进行破碎和磨矿。
原料经过破碎磨设备后,颗粒度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形成初步的破碎矿粉。
破碎磨设备通过调节辊磨机的压力和进料量,控制破碎矿粉的粒度和产量。
三、预磨初步破碎矿粉经过破碎磨设备后,进入到预磨设备中进行进一步的磨矿。
预磨设备通常采用辊压机或球磨机,通过辊磨或球磨的方式对矿粉进行更细致的磨矿,提高磨矿效率和细度。
预磨设备的磨矿效果直接影响到后续精磨的效果和能耗。
四、精磨预磨后的矿粉进入到精磨设备中进行最后的精细磨矿。
精磨设备通常采用球磨机,通过添加适量的石膏和控制磨机的转速,使矿粉达到所需的细度要求。
精磨设备的磨矿效果和运行稳定性对水泥品质和能耗具有重要影响。
五、尾料处理精磨后的矿粉经过筛分设备进行筛分,将达不到细度要求的尾料重新送回到预磨设备进行再次磨矿,以提高磨矿效率和细度。
同时,通过风力输送装置将符合要求的终粉送入水泥仓进行储存和包装。
辊压机生料终粉磨系统的生产工艺流程包括原料进料、破碎磨、预磨、精磨和尾料处理等步骤。
通过合理控制每个环节的工艺参数,如进料量、磨矿压力、转速等,可以达到所需的水泥细度和产量要求。
同时,辊压机生料终粉磨系统的生产工艺流程还需要考虑能耗和设备维护等因素,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辊压机联合粉磨系统具有优质、高产、低能耗的综合优势摘要:最近几年来,随着水泥工业化的进程及生产工艺、进程操纵技术的不断升级,水泥粉磨工艺和装备由以球磨机为主,进展为高效率的立式磨、辊压机等多种新型粉磨设备并用,几种设备的工艺组合,并朝着粉磨设备大型化、提升机工艺操纵技术智能化方面进展,以知足水泥生产大型化、现代化的要求。
辊压机料床粉磨技术是一项先进而成熟的粉磨技术,在辊压机的各类粉磨流程中,由V型静态选粉机和辊压机组成的联合粉磨系统尤其具有优质、高产、低消耗等综合优势。
关键词:辊压机新型粉磨联合粉磨粉磨系统水泥质量粉磨效率综合优势一、联合粉磨生产优势1.节能、环保、确保水泥质量粉磨在制造水泥工程中占有超级重要的地位,不管是生料(半成品)仍是水泥(成品)需要通过粉磨来取得,每生产1吨水泥,需要粉磨各类物料3、5吨左右,电耗约为100~,其中60%~70%的电耗消耗在粉磨中。
尤其是水泥粉磨系统比生料粉磨系统耗电量更大,这是因为水泥熟料质量差时,熟料中的硅酸二钙含量高时难磨,粉磨效率就会明显降低,电耗明显增加。
从水泥的水化和硬化反映、胶凝性有效利用率、强度尤其是初期强度来考虑,水泥磨的越细越好,如此还能改善其泌水性和易性等,水泥还要考虑产品的颗粒散布,力争做到节能、环保、确保水泥质量。
2.实现宏伟目标节能是增进经济社会可持续进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之一。
工业是能源和原材料的要紧消耗大户,水泥工业又是大量耗能的工业,因此节能降耗成为我国水泥工业长期而重要的任务,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提高粉磨效率,降低粉磨作业电耗。
实际生产中,以辊压机为代表的料床预粉磨系统是料床粉磨的主导。
预粉磨分为循环预粉磨、混合粉磨、联合粉磨和半终粉磨。
相对球磨机一级闭路粉磨工艺,联合粉磨和半终粉磨流程具有明显的系统优势。
尽管半终粉磨在系统增产方面具有更好的成效,但其节能幅度却略低于联合粉磨,且设备选型时受到必然限制,因此在实际工程设计中,联合粉磨流程取得了加倍普遍的应用。
辊压机粉磨系统
一、所属行业:建材行业
二、技术名称:辊压机粉磨系统
三、适用范围:水泥生产线原料及水泥粉磨,高炉矿渣的超细粉磨。
四、技术内容:
1.技术原理
采用高压挤压料层粉碎原理,配以适当的打散分级装置。
2.关键技术
专用磨辊堆焊及修复技术,液压、润滑、喂料、传动、自动控制技术,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打散分级、球磨机改造等。
3.工艺流程
辊压机联合粉磨→半终粉磨→终粉磨。
五、主要技术指标:
5000t/d水泥生产线采用不同水泥成品粉磨系统能耗指标比较:
采用球磨机闭路系统电耗指标:38~42kWh/t;
采用辊压机粉磨系统:单套粉磨能力200t/h,系统电耗(P.O42.5级水泥)≤30kWh/t。
六、技术应用情况:
该设备1990年通过国家建材局技术鉴定,1992年荣获建材行业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迄今已有400多台HFCG型辊压机及其系统水泥生产线运行,并批量出口国外。
典型用户有:台泥(英德)、河北冀东、浙江红狮、山东山水、兆山新星、山东山铝、福建水泥、广西华润、湖北华新等诸多水泥集团。
目前该技术在行业内的推广比例达到60%。
七、典型用户及投资效益:
(1)某50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
项目节能技改投资额约2000万元,建设期150天。
同比采用球磨机,节电30%以上(约8~10kWh/t水泥);同比采用球磨机,吨水泥粉磨电耗降低8kWh/t计算,年节电效益约为800万元(按0.5元/ kWh计算),投资回收期3.0年。
(2)某25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老厂改造
节能技改投资额约1200万元,建设期150天。
比原采用球磨机,节电30%以上(约8~10kWh/t水泥);同比采用球磨机,以年产100万吨水泥,吨水泥粉磨电耗降低8kWh/t 计算,年节电效益约为400万元(按0.5元/度计算),投资回收期3.5年。
八、推广前景和节能潜力:
据“十一五”期间水泥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新型干法水泥增量相当于新建200多条50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需要各种规格的辊压机在800台套以上。
另外,尚有大量的中、小水泥厂利用原有的球磨机改造为粉磨站。
市场前景广阔,节能降耗效果显著。
“十一五”期间,该技术在行业内的普及率预计能达到80%,需总投入10亿元,可节电8亿kWh。
九、推广措施及建议:
1.参加行业推广会、技术交流会;
2.建议进一步提高耐磨材料材质,进一步延长耐磨材料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