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彩绘与纹样
- 格式:ppt
- 大小:4.59 MB
- 文档页数:15
古建彩画的布局及特征一:彩画布局古老的梁架,玉白的石坛,赤红的门窗和金黄的琉璃瓦。
雕梁画栋这句成语足以证明中国古代建筑雕饰彩画的发达和辉煌。
中国古建筑上色彩之分配,是非常慎重的。
檐下阴影掩映部分,主要色彩多为“冷色”,如青蓝碧绿,略加金点。
柱、门客和墙壁则以丹赤为主色,与檐下的冷色的彩画正相反格调,与白色的台基相映衬,给红墙黄瓦一个间断。
古建彩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建筑装饰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它以独特的风格和物有的制作技术及其富丽堂粕的装饰艺术效果,仍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我国建筑艺术的精华而载入史册。
1、彩画特征作用:油漆彩画涂在木料上本来为的是避风日雨雪的侵蚀。
随着历代帝王腐朽,颜色工料随着讲究,为中国古建筑上一种重要装饰。
分类:殿式和苏式。
苏式:是程式化象征的画题,如龙、凤、锦、旋子、西蕃莲、西蕃草、夔花等。
这些都用在最庄严的宫殿上。
苏式:以写实的笔法和画题为主,自然现象如山水、花卉、葡萄、莲花、牡丹、桃子、佛手等;器皿如鼎、砚、书、画等;动物如仙人、仙鹤、蛤蟆、蝙蝠、鹿、蝶等;字如福寿等。
殿式的分类:和玺彩画和旋子彩画和玺的分类:金龙和玺、龙凤和玺、金琢墨和玺、楞草和玺、连草和玺等。
它以图案来分类。
旋子的分类:金琢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金线小点金、墨线小点金、雅伍墨等,它以色彩来分类。
2、彩画分配:枋心:将梁枋大略分为等分的三段,中段称枋心。
枋心合梁枋彩画的中心,但只占全长三分之一。
箍头:箍头是梁枋左右两段的外极端,“箍”在枋的两“头”称箍头。
第三章?清代的建筑彩画第三章清代的建筑彩画按照清式彩画主要特征分五类(图前附):1.和玺彩画2.旋子彩画3.苏式彩画4.宝珠吉祥草彩画5.海墁式彩画第一节和玺彩画根据不同内容等级不同,和玺彩画分为:1.金龙和玺2.龙凤和玺3.凤和玺4.龙草和玺5.龙凤方心西番莲灵芝找头和玺6.梵纹龙和玺及六字真言和玺彩画是清代官式建筑主要的彩画类型,《工程做法》中称为“合细彩画”。
仅用于皇家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堂、门等重要建筑上,是彩画中等级最高的形式。
和玺彩画是在明代晚期官式旋子彩画日趋完善的基础上,为适应皇权需要而产生的新的彩画类型。
画面中象征皇权的龙凤纹样占据主导地位,构图严谨,图案复杂,大面积使用沥粉贴金,(古建筑彩画工艺之一。
即用装有胶和土粉混合成的膏状物的尖端有孔的管子,按彩画图案描出隆起的花纹,上面涂胶后贴以金箔,以求图案有立体感。
)花纹绚丽。
和玺彩画在保持官式旋子彩画三段式基本格局的同时,逐渐剔除旧花纹,加入新花纹:藻头部分删去了“旋花”;枋心绘行龙或龙凤图案,枋心头由剑尖形式改为莲瓣形,以求与藻头轮廓线相适应;枋心(梁枋彩画的中心部分。
长度约占整个梁枋的三分之一。
)藻头(俗称找头,指梁枋彩画的枋心与箍头之间的部分。
)箍头盒子,内绘坐龙,等等。
箍头(梁枋彩画左右两段的外端,有“箍在枋的两头”之意。
)盒子(彩画箍头内略似方形的部分。
当梁枋构件太长时,则在箍头和藻头之间添加盒子,内画图案。
盒子也有菱形或其它形状者。
)清代中叶以后,和玺彩画的线路和细部花纹又有较大的变化,画面中主要线条均由弧形曲线变为几何直线:藻头部位弯曲的莲瓣轮廓变为直线条玉圭形,亦称“圭线光子”;皮条线、岔口线、枋心头等线路都相应地改为“Σ”形线。
和玺彩画用金量极大,主要线条及龙、凤、宝珠等图案均沥粉贴金,金线一侧衬白粉线(也叫大粉)或加晕,以青、绿、红作为底色衬托金色图案。
其花纹设置、色彩排列和工艺做法等方面都形成了规范性的法则,如“升青降绿”(和玺彩画的绘制术语之一。
古建筑彩绘的分类以及施工工艺步骤介绍1.将间彩:将间彩是指在古建筑的屋檐、廊柱和梁架等构件上进行彩绘的一种形式。
这种彩绘以砖雕、木雕或线刻的装饰图案为基础,运用红、黄、绿、蓝等颜色进行填充和描绘。
2.壁画:壁画是指在古建筑的墙壁上进行彩绘的一种形式。
壁画内容丰富多样,可以描绘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种题材。
常见的壁画样式有刻线法、描绘法和写实法。
3.砖雕线刻彩绘:砖雕线刻彩绘是指在古建筑的砖雕和线刻装饰上进行彩绘的一种形式。
这种彩绘要求使用细致的颜色和精致的线条,以增加装饰效果和艺术表现力。
4.文字彩绘:文字彩绘是指在古建筑的匾额、对联和楹联等文字上进行彩绘的一种形式。
这种彩绘要求使用书法艺术和彩绘技巧相结合,以凸显文字的意境和美感。
1.配色:首先需要根据古建筑的特点和设计意图,选择合适的颜色进行彩绘。
一般来说,应当选择与古建筑整体风格相协调的色彩,以营造出历史感和艺术美感。
2.打底:在进行彩绘之前,需要先对古建筑进行打底处理。
这一步骤主要是将墙面清洁、修补裂缝和平整表面,以保证彩绘的质量和持久性。
3.看样和定稿:选择合适的彩绘样式和图案,进行彩绘的布局和设计。
在确定了样式和图案后,进行彩绘前的最后审定。
4.画线:根据定稿,使用铅笔或细线条,将彩绘的线条、图案和文字进行勾画。
这一步骤需要非常仔细和精确,以确保彩绘的准确和美观。
5.上色:根据画线完成的轮廓,使用涂料进行上色。
这一步骤需要注意对颜色的运用和层次的掌握,以营造出丰富的色彩效果和立体感。
6.着色:在彩绘完成后,根据需要对彩绘进行着色处理。
这一步骤可以通过涂抹透明的着色剂和清漆来增加彩绘的光亮度和抗污性。
7.润色和修饰:润色和修饰是指对彩绘进行最后的修整和润色处理。
这一步骤可以增加彩绘的细节和质感,提升整体的美感和艺术效果。
8.保护:最后,需要对彩绘进行保护处理。
可以使用防水、防火和防腐等涂层,以增加彩绘的耐久性和保持良好的观赏效果。
综上所述,古建筑彩绘是一项非常复杂和精细的工艺,需要高超的技术和艺术修养。
中国古代建筑-彩画彩画彩画是我国古代建筑上极富特⾊的装饰,⽤⾊彩、油漆在梁、枋、⽃拱、柱、天花板等处刷饰或绘制花纹、图案乃⾄⼈物故事等,这些被绘画出来的各⾊纹样与图案就是彩画。
彩画除了具有装饰作⽤外,还可增加⽊料的防腐防蛀性。
我国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彩画的雏形,⾄秦汉时已很发达,出现了龙、云等纹样,南北朝时期受佛教的影响,彩画中⼜增添了卷草、莲花、宝珠、万字等纹样。
随着不断地发展,内容越来越丰富,画法与名称也逐渐增多,明清时渐成定制。
明清时期的彩画,不仅已经发展到了⼗分成熟的阶段,⽽且它还对建筑的⾊彩起到了⼀个协调作⽤。
明清时期的整个建筑的⾊彩配置⾮常讲究。
由于琉璃⽡,尤其是明亮的黄⾊琉璃⽡被较多地使⽤,为了在⾊彩上更显突出,组合更耀眼、明丽,屋檐下的装饰⼀改宋代以前的暖⾊基调,⽽变为以青绿为主的冷⾊,所以,我们常说清代的彩画为青绿彩画。
青绿彩画与⾦黄⾊的琉璃⽡顶、朱红⾊的柱⼦组合,把整座建筑衬托得更为辉煌壮丽。
清式彩画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北京故宫内的彩画即是清式彩画。
清式彩画⼤体可分为三⼤类,包括和玺彩画、旋⼦彩画和苏式彩画。
每种彩画主要都是由箍头、枋⼼和藻头等⼏部分构成。
和玺彩画是明清建筑彩画中等级最⾼的,在故宫的建筑中很常见。
较突出的有太和殿和乾清宫。
以青、绿为主⾊,它的两个主要特征是:藻头为横“M"形,箍头、藻头、枋⼼上均画有象征帝王的龙纹。
旋⼦彩画多⽤在次要的宫殿、配殿或其他建筑上。
与和玺彩画的区别在于其藻头部分⽤的是⼀种旋⼦图案,在故宫的宁寿宫西庑的檐廊上⽤的就是旋⼦图案。
在宁寿宫花园的亭、台、楼、阁等建筑上使⽤的多是苏式彩画,苏式彩画不再⽤龙、凤作图案,⽽⽤各式的⼈物、⼭⽔、花草、⾍鸟,布局上也灵活多变,在青绿⾊之外加⽤红黄等⾊,更显丰富多彩⽽⽣动有致。
此外,还有⼀种彩画是将和玺、旋⼦、苏式三种彩画的形式、图案混合运⽤,其表现⼿法更为灵活,但不能归于三⼤类中的任何⼀类,所以称为“杂式彩画”。
彩绘原是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宋代以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
可分为三个等级。
和玺彩绘是等级最高的彩画。
其主要特点是:中间的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或凤的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画面两边用框框住,并且沥粉贴金,金碧辉煌,十分壮丽。
???和玺彩画是清代官式建筑主要的彩画类型,《工程做法》中称为“合细彩画”。
仅用于皇家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堂、门等重要建筑上,是彩画中等级最高的形式。
和玺彩画是在明代晚期官式旋子彩画日趋完善的基础上,为适应皇权需要而产生的新的彩画类型。
画面中象征皇权的龙凤纹样占据主导地位,构图严谨,图案复杂,大面积使用沥粉贴金,花纹绚丽。
和玺彩画在保持官式旋子彩画三段式基本格局的同时,逐渐剔除旧花纹,加入新花纹:藻头部分删去了“旋花”;枋心绘行龙或龙凤图案,枋心头由剑尖形式改为莲瓣形,以求与藻头轮廓线相适应;箍头盒子内绘坐龙,等等。
清代中叶以后,和玺彩画的线路和细部花纹又有较大的变化,画面中主要线条均由弧形曲线变为几何直线:藻头部位弯曲的莲瓣轮廓变为直线条玉圭形,亦称“圭线光子”;皮条线、岔口线、枋心头等线路都相应地改为“Σ”形线。
和玺彩画用金量极大,主要线条及龙、凤、宝珠等图案均沥粉贴金,金线一侧衬白粉线(也叫大粉)或加晕,以青、绿、红作为底色衬托金色图案。
其花纹设置、色彩排列和工艺做法等方面都形成了规范性的法则,如“升青降绿”、“青地灵芝绿地草”等,逐渐完善成为规则最为严明的彩画形式。
根据不同内容,和玺彩画分为“金龙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等不同种类。
和玺彩画主要用于紫禁城外朝的重要建筑以及内廷中帝后居住的等级较高的宫殿。
太和殿、乾清宫、养心殿等宫殿多采用“金龙和玺彩画”;交泰殿、慈宁宫等处则采用“龙凤和玺”彩画;而太和殿前的弘义阁、体仁阁等较次要的殿宇使用的则是龙草和玺彩画。
使用和玺彩画的各处宫殿,由额垫板均为红色,平板枋若用蓝色,则绘行龙,若用绿色,则绘工王云。
一、概述古建筑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我国历史悠久的山西地区有着丰富的建筑遗产,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它们精美绚丽的房梁彩绘纹饰。
这些彩绘纹饰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审美观念,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对其不同形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历史背景1. 山西古建筑的特点山西地处我国华北平原,自古就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秦、汉以来,山西地区的建筑就展现出了其独特的特点。
其中,房梁彩绘纹饰作为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体建筑风格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传统文化的瑰宝。
2. 彩绘纹饰的历史沿革彩绘纹饰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在山西地区,随着历史的演进,房梁彩绘纹饰也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风格,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审美观念。
三、不同形式的研究结果1. 彩绘纹饰的图案形式房梁彩绘纹饰的图案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了植物纹、动物纹、几何纹等。
这些图案形式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同时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生动记录。
2. 彩绘纹饰的颜色运用山西古建筑的房梁彩绘纹饰在颜色运用上也有独特之处,主要表现为红色、绿色、黄色等暖色系为主,同时还掺杂了一些辅助色,整体色彩明快鲜艳,富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3. 彩绘纹饰的造型特点山西古建筑的房梁彩绘纹饰在造型上具有鲜明的特点,既有丰富多彩的线条组合,又有富有韵律美的曲线设计,整体呈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平,令人叹为观止。
四、研究意义1. 传承古建筑文化对山西古建筑的房梁彩绘纹饰进行研究,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古建筑文化,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2. 探索审美观念的演变彩绘纹饰的不同形式表达反映了古人的审美追求和价值观念,通过研究可以探索社会审美观念的演变,深入了解古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3.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山西古建筑的房梁彩绘纹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通过研究可以为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营造学堂】中国古建筑之精髓丨彩画篇彩画彩画是我国古代建筑上极富特色的装饰,用色彩油漆在梁、枋、斗拱、柱天花板等处绘制花纹、图案乃至人文故事等。
彩画除了具有装饰作用外,还可增加木料的防腐防蛀性。
彩画的发展史我国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彩画的雏形,至秦汉时已很发达,出现了龙、云等纹样,南北朝时期受佛教的影响,彩画中又增添了卷草、莲花、宝珠、万字等纹样。
随着不断地发展,内容越来越丰富,画法与名称也逐渐增多,明清时渐成定制。
明清时期的彩画,不仅已经发展到了十分成熟的阶段,而且它还对建筑的色彩起到了一个谐调作用。
明清时期的整个建筑的色彩配置非常讲究。
由于琉璃瓦,尤其是明亮的黄色琉璃瓦被较多地使用,为了在色彩上更显突出,组合更耀眼、明丽,屋檐下的装饰一改宋代以前的暖色基调,而变为以青绿为主的冷色,所以,我们常说清代的彩画为青绿彩画。
青绿彩画与金黄色的琉璃瓦顶、朱红色的柱子组合,把整座建筑衬托得更为辉煌壮丽。
彩画的分类宋代彩画宋代彩画就是宋代时建筑上的彩画。
宋代彩画,尤其是北宋彩画,根据建筑等级的差别,有五彩遍装、青绿彩画、土朱刷饰三类,以五彩追装等级最高。
彩画绘在梁,枋和天花等处。
其中的梁枋彩画大多由如意头和枋心两部分构成,精美大方而又富有吉祥意义,宋初彩画大多保有唐代彩画的细致华美之风。
题材上多为卷草、凤鸟、飞天等。
清式彩画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北京故宫内的彩画即是清式彩画。
清式彩画大体可分为三大类,包括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每种彩画主要都是由箍头、枋心和藻头等几部分构成。
和玺彩画和玺彩画是清代建筑彩画的一种,以人字形曲线贯穿其间,主要的装饰内容是象征帝王的龙纹,主要色彩是青和绿。
和玺彩画主要由箍头、枋心、藻头三部分组成,藻头为横“M”形,箍头、藻头、枋心上均画龙。
和玺彩画和玺彩画是清代建筑中彩画等级最高的,在故宫的第一大殿太和殿的梁、枋上绘制的就是和玺彩画,青绿的色彩配金色的龙纹与殿顶的黄色琉璃瓦交相辉映,又与红色的廊柱与门窗对比,衬托得整个建筑富丽堂皇,恢宏而不失精美。
目录一、彩画的起源 (1)二、彩画的发展历程 (1)三、唐代彩画 (2)1. 朱白彩画 (2)2. 关于“七朱八白” (3)3. 红绿彩画 (4)4. 五彩彩画 (6)四、宋式彩画 (8)五、清官式彩画 (10)1. 旋子彩画 (10)2. 和玺彩画 (13)3. 苏式彩画 (14)4. 清地方彩画 (14)一、彩画的起源彩画是我国古代建筑上极富特色的装饰,在柱、梁、枋等处绘制图案花纹,在美化了建筑构件的同时,增加木料防腐防蛀性能。
建筑彩画与装饰的起源大致可归结于三个方面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关于功能的物质需要。
涂饰面层对木结构防腐防蛀的需要,而纹样则源于生产生活中编织、金工等活动。
第二个因素是关于意义的精神需求。
如作为巫术或宗教的图腾,权力的象征,以及后来更多的关于吉祥和趣味的追求。
第三个因素是纯粹的形式需求。
出于“秩序感”和“美感”的要求,纯粹的“艺术意志”的萌发。
二、彩画的发展历程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彩画的雏形,“纣为鹿台糟丘,,宫墙文画,雕琢刻镂,锦绣被堂”。
装饰纹样,夏朝就有了“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fu、ba”十二章纹样,并以五色绘制,以区分贵贱等级——“楹,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士黄”。
此时建筑装饰还处于萌芽状态,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建筑装饰类型,彩画、雕刻、绘画还杂糅不分,其中由于张挂织物和金属包镶所产生的装饰构图,在后来的装饰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如后来彩画中出现的多种纺织类纹样等一直延续发展至今。
秦汉时期已大规模应用,宫殿柱子上涂丹色,斗拱梁架天花等处施以彩绘,《西京赋》中描述长安建筑“彩饰纤缛,裹以藻绣,文以朱绿”。
出现了多种纹样,自然纹样,人物纹样,记事纹样,抽象纹样等。
色彩与绘制技法方面,主要是土红线条勾勒,并用青绿红黄等颜色简单凃染。
南北朝时期,此时广泛流行的彩画方式是墙面涂白,木面涂红的设色方法,“白壁丹楹”。
此时受佛教的影响,产生了新的建筑装饰图案,如莲花、忍冬、火焰、宝珠、万字、神佛等。
古建彩画的布局及特征一、彩画布局古老的梁架,玉白的石坛,赤红的门窗和金黄的琉璃瓦。
雕梁画栋这句成语足以证明中国古代建筑雕饰彩画的发达和辉煌。
中国古建筑上色彩之分配,是非常慎重的。
檐下阴影掩映部分,主要色彩多为“冷色”,如青蓝碧绿,略加金点。
柱、门客和墙壁则以丹赤为主色,与檐下的冷色的彩画正相反格调,与白色的台基相映衬,给红墙黄瓦一个间断。
古建彩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建筑装饰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它以独特的风格和固有的制作技术及其富丽堂粕的装饰艺术效果,仍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我国建筑艺术的精华而载入史册。
1、彩画特征作用:油漆彩画涂在木料上本来为的是避风日雨雪的侵蚀。
随着历代帝王腐朽,颜色工料随着讲究,为中国古建筑上一种重要装饰。
分类:殿式和苏式。
殿式:是程式化象征的画题,如龙、凤、锦、旋子、西蕃莲、西蕃草、夔花等。
这些都用在最庄严的宫殿上。
苏式:以写实的笔法和画题为主,自然现象如山水、花卉、葡萄、莲花、牡丹、桃子、佛手等;器皿如鼎、砚、书、画等;动物如仙鹤、蛤蟆、蝙蝠、鹿、蝶等;字如福寿等。
殿式的分类:和玺彩画和旋子彩画和玺的分类:金龙和玺、龙凤和玺、金琢墨和玺、楞草和玺、连草和玺等。
它以图案来分类。
旋子的分类:金琢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金线小点金、墨线小点金、雅伍墨等,它以色彩来分类。
2、彩画分配枋心:将梁枋大略分为等分的三段,中段称枋心。
枋心合梁枋彩画的中心,但只占全长三分之一。
箍头:箍头是梁枋左右两段的外极端,“箍”在枋的两“头”称箍头。
藻头:箍头与枋心之间为藻头。
箍头与藻头一边的总和占全长三分之一。
藻头虽在两头,但两头共和的总面积比枋心要大,所以藻头的图案与色彩不可轻蔑。
盒子:如梁枋太长,可在箍头与藻头之间做盒子,图案内容以龙、凤、吉祥草为主。
包袱:在苏式彩画里有时檩子、垫板、檐枋三部的枋心联成一个大的半圆形,里面的彩画也成为一个整个的布局,称包袱又称搭袱子。
民居建筑装饰纹样探析民居建筑装饰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装饰纹样是表现民居建筑文化特色的重要元素。
通过对民居建筑装饰纹样的探析,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多元性和独特性。
1. 木雕方格纹木雕方格纹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常见的装饰纹样,它是以边框为依据,将整块空间分割成若干个较小的方格,然后按照一定的规律在方格中进行雕刻。
这种纹样具有简约、大气、对称、美观等特点,常用于门楼、廊柱、楼梯等处的装饰。
2. 石雕浮雕石雕浮雕是指在建筑石材的表面上进行雕刻的一种装饰纹样,它通过切割、凿刻、镂空等手法,将石材表面雕刻出各种具有立体感的人物、动物、花卉等纹饰图案。
这种纹样在南方古建筑中比较常见,具有考究、精细、工艺复杂等特点。
3. 窗棂纹样窗棂是影响中国传统建筑外观的重要元素,而窗棂纹样则是窗棂装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窗棂纹样以对称、平衡为主要特点,在图案和造型上通常会采用中心对称、轴对称、镜像对称等手法,形成各种美观、新颖的花鸟、几何、神话等图案。
4. 珠光搪瓷纹珠光搪瓷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常用的一种材料,其表面通常带有漆质感和一定的层次感。
而珠光搪瓷纹则是通过在搪瓷表面绘制丝绸、花卉、文字、人物等图案,表现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种纹样以花鸟、龙凤、寿字等图案为主,颜色明亮、图案流畅、富有节奏感。
5. 城墙神兽纹城墙神兽纹是中国传统城墙建筑装饰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在城墙石材上雕刻各种神兽、人物、文字等图案,表现出强烈的文化气息和厚重的历史感。
这种装饰纹样通常表现为神龙、瑞兽、狮子等动物形象,造型精美、体态生动、意象丰富。
掌握了民居建筑装饰纹样的特点和风格,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传统建筑文化的认识和欣赏能力,还可以为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作出贡献。
展现中华文化古典建筑之美——建筑彩画艺术欣赏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与古埃及建筑、古西亚建筑、古爱琴海沿岸建筑和古美洲建筑一起,被史学界公认为世界六支原生态建筑体系,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修,它所表达的主题都和中华文化倡导的精神密不可分,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建造装修,始终和主流文化密不可分的重要原因。
由于装修题材大都经过文人画师的选择提炼,帮雕刻画的内容,一般都是与当地的山川形胜、圣贤功绩和忠孝义举有关。
雕刻绘画中的人文故事,大都取自儒家经典,用艺术的手段,倡导忠贞爱国、孝悌传家、邻里和睦、尊老爱幼的行为道德,对于传承文化、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2(初唐)莫高窟321窟2(北宋)宁波保国寺大殿七朱八白彩画1(中唐)榆林25窟壁画,可见绿斗、檩、栏板,黑白雁齿板,栱端头已经刷成白色[保存到相册]1(初唐龙朔)新城长公主墓壁画,阑额之上的白条显然是朱白彩画,而两层柱头枋之间则是描绘结构1(唐开元)武惠妃敬陵墓室壁画,双层阑额之上再绘朱白彩画1(五代)榆林窟彩画,柱、柱头枋的两端腰绘束莲,栱身柱身刷红,斗刷绿,驼峰青绿,栱端刷白1(盛唐)莫高窟148窟,梁柱栱刷朱栱端刷白,其余则青绿相间,重楣之间绿白相间,黑白雁齿板(晚唐)敦煌361窟壁画,柱身柱头枋有束带、圆点彩绘北京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收藏的五台山南禅寺大殿模型的彩绘复原。
[保存到相册]中国古建筑上的彩画和西方教堂里的花玻璃都是极具特色的。
彩画一方面是对建筑物的装饰,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木建筑起到保护作用,减弱风雨、蛀虫等对木材的侵蚀;此外彩画的图案、色彩、用金等方面都要符合“礼”的要求。
古建筑上的官式彩画主要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等。
我们还是从和玺彩画开始吧。
和玺彩画和玺彩画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主要应用于梁枋檩等大木构建,是清代官式彩画中等级最高的彩画。
构图分为三段式,中间为方心,方心占整个构件的3/1,方心两边是找头、盒子、箍头。
古建筑彩画的种类及做法简介中国古建筑彩画多绘制于室内外墙壁、檐、梁、枋、柱头、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是对建筑构件进行艺术加工而形成的建筑装饰,是我国传统建筑色彩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古代建筑彩画是依托建筑的发展而形成的,所以它具有和古建筑相似的发展特征,发展过程都是从简约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两者相辅相成。
根据宋代官修《营造法式》中的描述,当时的古建筑彩画处于摸索和发展时期。
后经元、明、清各代不断沿袭和变革,古建筑彩画的内容逐渐丰富,形式逐渐多样,技法不断改进。
本文主要介绍宋式和清式的彩画类型。
宋式彩画类型宋代《营造法式》中有许多详尽而具体的宋式彩画的历史信息,其中卷十四中记述了六类彩画:1:五彩遍装图片来源:《营造法式》彩画研究李路珂著是各类彩画中用色最多和纹饰最繁复的一类。
它要求每一建筑构件均绘彩画,且须施用多种颜色。
用色以朱、赤、黄等暖色为主。
叠晕除用青、绿外,还可用朱、赤等暖色,形成冷暖对比。
同时,“五彩遍装”是唯一可以用金的彩画,错彩镂金的效果是其他彩画种类所不能比拟的。
五彩遍装常用的纹样有花纹、琐纹(“琐”形容玉的清脆声,有细小之意)、飞禽纹、走兽纹、云纹等大类,每种纹样又再分成若干品。
2:碾玉装图片来源:《营造法式》彩画研究李路珂著将青绿色作为主色调用色,不用红黄暖色,以同类色的冷色调为主,没有冷暖对比,所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的视觉效果。
即便偶尔有其他颜色,也只是点缀。
所以整个画面多叠晕,从色彩上来看犹如磨光的玉石,故称“碾玉装”。
明、清的旋子彩画在色调上就是继承了碾玉装彩画的特点。
在纹样的使用上,使用花纹、琐纹,通常不采用五彩遍装中的飞仙、飞禽、走兽,与它所采用的色调相对单一,造型不求复杂有关。
3:青绿叠晕棱间装图片来源:《营造法式》彩画研究李路珂著是一种以青绿颜色晕染边棱,基本不用花纹的彩画。
主要绘制于斗拱之类的构件上。
除了柱头、椽头有如意、莲花等少量纹样变化外,其主要使用部位——斗拱,只用叠晕。
雕梁画栋画的是什么?详解古代建筑梁枋彩画三大样式,多图多实例中国古代建筑多是木质梁架式结构,由数量众多的木头梁枋来支撑屋顶重量,为了防水防虫蛀,古人就在梁枋上涂上黑漆桐油等涂料,后面就觉得仅仅涂上涂料比较单调,为了美观,就发展成在梁枋上画各式各样的彩画了,这些彩画主要分布在外檐的额枋和內檐的梁架上。
雕梁画栋后来梁枋彩画又跟礼制等级挂钩,于是产生了各种各样作画的规矩,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随意挥毫,对其在梁枋作画的部位、彩画的内容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天坛祈年殿的梁枋彩画照规矩可以把一幅梁枋彩画大致分成盒子、找头、方心三个有效作画部位。
根据这三个部位绘制的彩画的内容来确定礼制等级的高低,由此形成了梁枋彩画的三大样式,按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一,和玺彩画。
等级最高,皇家所专用,找头圭线为“ ∑ ”型,盒子、找头和方心三个部位,会绘制龙、凤、关外楞草、西番莲、灵芝等纹样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和玺彩画和玺彩画一般用在皇家最重要的宫殿上,而根据宫殿的使用功能不同,和玺彩画上绘制的图案也有所不同,据此分为下面6个等级:1.金龙和玺彩画。
上面画的图案全是龙,盒子上是团龙,找头上是升龙或者降龙,方心部分绘制二龙戏珠。
金龙和玺彩画主要用在皇帝上朝或者举办典礼的宫殿中,比如故宫太和殿。
太和殿的金龙和玺彩画金龙和玺彩画中有时会出现梁枋长度过短,不够绘制完整图案的情况,那这时盒子则会被去掉。
故宫太和殿的金龙和玺彩画(无盒子)去掉盒子还不够的话,就会缩短找头,方心也只画单龙戏珠。
这种因梁枋过短而从两边向中间逐步减少作画内容的做法,不只见于金龙和玺彩画中,也常见于其他的梁枋彩画中。
故宫太和殿的金龙和玺彩画(无盒子,短找头,方心是单龙戏珠)2.龙凤和玺彩画。
上面画的图案有龙有凤,取龙凤呈祥之意。
盒子、找头、方心三个部位,龙与凤交替出现。
如果方心是二龙戏珠的话,盒子和找头上绘制的就是凤,也有盒子是龙,找头上是凤的;方心是双凤昭富的话,盒子和找头上就是龙,也有盒子上是凤,找头上是龙的。
古建筑之彩绘彩绘的历史发展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古建彩绘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
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在木结构建筑上施红色涂料的记载;秦汉时期在宫殿的柱子上涂丹色,在斗拱、梁架、天花等处施以彩绘,其装饰图案多用龙、云纹,并且逐渐采用了锦纹;南北朝时期,由于受佛教艺术的影响,又产生了新的建筑装饰图案;宋代彩画多用叠晕画法,使颜色由浅到深或由深到浅,变化柔和没有生硬感,表现出淡雅的风格。
至元代又出现了旋子彩画,但此时还不成熟。
到了明、清时期,彩画发展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取材和制作方面又有了新的变化与发展,集历代彩画之精华,新的品种不断涌现;题材不断扩大;表现手段不断丰富;法式规矩更加严密规范;等级层次更加严明、清晰。
彩绘的分类古建彩绘是中国独有,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名目繁多,一般分为三类:和玺彩绘、旋子彩绘和苏式彩绘。
另外地方彩绘是全国各地根据当地特色改良的彩绘模式,各有千秋。
和玺彩绘和玺彩绘和玺彩绘是彩绘等级中的最高级,用于宫殿、坛庙等大建筑物的主殿。
梁枋上的各个部位是用特别的线条分开,主要线条全部沥粉贴金,金线一侧衬白粉和加晕。
用青、绿、红三种底色衬托金色,看起来非常华贵。
和玺彩绘有金龙和玺、龙凤和玺及龙草和玺之分。
金龙和玺的整组图案以各种姿态的龙为主要内容。
枋心是二龙戏珠,找头中青地画升龙(龙头向上),绿地画降龙(头向下)。
盒子中画坐龙。
如果找头较长,可画双龙。
降龙之处,再衬以云气、火焰等图案,具有强烈的神威气氛。
龙凤和玺的级别低于金龙和玺,枋心、找头、盒子等主要部位由龙凤二种图案组成,一般是青地画龙,绿地画凤。
图案中亦有双龙或双凤。
龙凤和玺中有“龙凤呈祥”、“双凤昭富”等名称。
龙草和玺的级别又低于龙凤和玺,主要由龙和大草构图组成。
绿地画龙,红地画草。
旋子彩绘旋子彩绘旋子彩绘,又称学子、蜈蚣圈,是中国古代建筑上古建彩画风格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