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步步高】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三章-第2讲-全球性大气环流-中图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1.73 MB
- 文档页数:18
必修1 第三章 第1讲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最新考纲] 1.大气受热过程。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4.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5.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7.地壳物质循环。
[分析解读] 1.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明确大气的水平变化和垂直变化及形成原因。
2.运用大气运动原理,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根据实例和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海陆风、山谷风和城市风的成因。
根据风形成的原理,解释风向、风速及其变化并能够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地风向。
3.结合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4.分析季风的形成原因和对气候的影响。
5.运用简易示意图结合实例分析锋面、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6.以水循环示意图或某地水资源利用的知识关联图为背景材料,考查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水循环的意义。
7.以世界或局部地区洋流图为背景图,综合考查洋流的分布、性质及地理环境的影响。
或者结合海洋表面等温线图的分布,考查洋流的分布、流向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8.借助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聚焦世界和我国的热点地区,考查地质作用、地貌成因、地壳物质循环。
9.以某地形景观图为背景,综合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第1讲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受热环节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反射、吸收、散射到达地表――→反射、吸收大气。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3.(1)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即大气主要是吸收A 地面辐射而增温。
(2)保温原理:大气辐射大部分以B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返还地面,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的“温室效应”。
二、大气运动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021版新步步高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1.荒漠化的含义及表现(1)含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我国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东西差异(2)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及体现(3)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3.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基本条件) ②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来源。
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动力因素)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持续干旱会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加大;②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具体如下表所示:人为因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半干旱的草原牧区主要危害草场遭破坏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弃耕地特别是沙区边缘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变沙地,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次生盐碱化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化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4.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5.荒漠化防治的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6.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7.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地区农作区牧区草原干旱的内陆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大量无序增长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①现有林地→作为防护林②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地带→发展林业、牧业③已荒漠化的地方→退耕还林、退耕还牧(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我国不同地区的荒漠化治理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状况,形成不同的荒漠化问题,具体的分布特点、防治措施也不相同,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分析要点如下图所示:题组一荒漠化的形成1.(2021・新课标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考点一森林的开发与保护一、森林资源的作用、现状和分布1.森林资源的作用与现状(1)重要作用: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
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①影响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
②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2)图示说明如下:2.森林的分布3.现状:世界森林面积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大片热带雨林正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二、雨林生态的脆弱性1.雨林的生态优势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1)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使土壤非常贫瘠。
(2)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很容易遭到破坏。
三、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1.赤道穿过亚马孙河流域的中部,终年受赤道低气压的影响,高温多雨。
2.亚马孙河流域地势平坦宽广,为世界上最大的平原。
3.亚马孙河流域南、西、北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向大西洋敞开,由东北、东南海上吹来的湿热气流,汇集于内陆,受西部山地抬升作用,终年降水丰沛。
4.南美洲北宽南窄,略成倒三角形,亚马孙河流域位于南美大陆的最宽处。
四、雨林破坏的原因五、雨林的保护措施1.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2.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
3.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4.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5.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6.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与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题组一森林的生态功能某中学地理探究学习小组对该中学与高速公路之间的一片林地与裸地气温进行连续监测,测得林地与裸地月均温差值变化如下表。
读表完成1~2题。
月份 1 2 3 4 5 6月均温差值0.13 0.10 0.18 -0.16 -0.13 -0.25月份7 8 9 10 11 12月均温差值-0.43 -0.40 -0.20 -0.10 0.11 0.221.探究结果表明()A.学校所在地位于南半球B.林地的年均温差大,裸地的年均温差小C.该地7、8月份的月均温较低D.林地比裸地的年均气温低2.该片林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涵养水源②保持水土③减弱噪声④吸烟滞尘⑤防风固沙A.①②B.②⑤C.③④D.③⑤答案 1.D 2.C解析第1题,月均温差值为林地气温与裸地气温的差值,由表得知该地冬季林地气温大于裸地气温,应为北半球。
专项突破练3天气与气候一、选择题下图为“某区域某时刻海平面与相应6 000m的高空等气压差图”。
据此完成1~3题。
1.若空气中水汽含量较丰富,此时甲、乙两地近地面的天气最有可能分别为()A.晴天、阴雨天B.晴天、晴天C.阴雨天、晴天D.阴雨天、阴雨天2.此时,丙处近地面的风向最有可能为()A.西北风B.东北风C.东南风D.正南风3.若不考虑其他因素,此时该地区出现雾霾天气()A.甲处风力较大,雾霾持续时间较短B.乙处风力较小,雾霾持续时间较长C.乙处有上升气流,雾霾持续时间较短D.甲处有下降气流,雾霾持续时间较短答案 1.A 2.A 3.C解析第1题,结合热力环流中等压面知识,可知垂直方向上高差相同的两地,近地面气温低的地区气压差较大,则图中甲地近地面气温低于乙地,甲地气流下沉而天气晴朗、乙地气流上升而为阴雨天。
第2题,依上题分析,近地面甲处为高压、乙处为低压;依据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可知,丙处风向为偏西风;四个备选项中,最有可能为西北风。
第3题,图中气压差分布较均匀,风力差别不是很大;但甲处气温较低而气流下沉,雾霾不易扩散,持续时间较长;乙处气温较高而气流上升运动较强,雾霾易扩散,持续时间较短。
读图,回答4~5题。
4.图示天气系统为()A.北半球气旋B.北半球反气旋C.南半球气旋D.南半球反气旋5.图中阴影部分所示可能为()A.大风区B.阴雨区C.高温区D.锋后区答案 4.A 5.B解析第4题,图中风向呈逆时针向中心运动,为气旋;另外也可依据等压线数值判断出气旋。
依据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图中显示向右偏,说明为北半球。
第5题,图中阴影部分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水汽较充足;同时结合锋面气旋知识可知,该处位于暖锋锋前位置,故可能为阴雨区。
下图是“北半球夏季某时段近地面等压面(单位:hPa)垂直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6~7题。
6.该天气系统过境N市,可能出现()A.淫雨霏霏B.大雪纷飞C.持续干旱D.狂风暴雨7.该天气系统北移过境N市,该市的风向()A.东北风转西南风B.东南风转西南风C.东北风转西北风D.西北风转偏南风答案 6.D7.A解析第6题,图中显示的为低压系统,且气压值远低于正常大气压(1 010 hPa),可判断该天气系统为强低压系统,该天气系统过境可能会出现狂风暴雨。
第2讲 全球性大气环流一、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1)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①低纬环流圈②中纬环流圈③高纬环流圈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1)七个气压带⎩⎨⎧A 为赤道低气压带⎭⎪⎬⎪⎫C 为副热带高气压带E 为副极地低气压带G 为极地高气压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2)六个风带⎩⎪⎨⎪⎧⎭⎪⎬⎪⎫B 为低纬信风带D 为中纬西风带F 为极地东风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3)季节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2.季风的形成(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气压中心M是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气压中心N是亚洲(印度)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3)季风1.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2.南北回归线至纬度30°之间的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3.纬度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地区: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4.纬度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地区: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考点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1.下图中,图甲为“地表三圈环流剖面图”(局部,N为北极点);图乙为“某季节某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模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中字母所表示的纬度,正确的是( )A.A为10°N B.C为30°NC.D为40°S D.E为60°S(2)关于图甲中字母B所表示的风带,叙述正确的是( )①为东北信风带②为中纬西风带③与图乙中a处风向一致④与图乙中b处风向一致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1)B (2)A解析第(1)题,从图示知,图甲位于北半球,ABC、CDE、EFN分别组成该半球的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第1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与地球表面形态(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1.矿物(1)概念: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
(2)存在形式:气态、液态和固态。
(3)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
2.岩石(1)概念:岩石圈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2)分类(成因)①岩浆岩⎩⎪⎨⎪⎧侵入岩: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的岩石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②沉积岩⎩⎪⎨⎪⎧概念:风化过程产生的碎屑物质经过漫长的岁 月,沉积、固结为岩石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③变质岩⎩⎪⎨⎪⎧概念: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 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岩石常见岩石: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1.地质循环(1)概念: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的物质循环。
(2)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2.岩石的转化(1)循环物质的名称:①岩浆岩;②沉积岩;③变质岩;④岩浆。
(2)岩石的形成过程A 为:岩浆上升(或侵入)冷却凝固;B 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C 为:变质作用;D 为:重熔再生。
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考向 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图考查岩石形成过程(2013·上海地理)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
读下图回答1~2题。
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② B.③ C.④ D.⑤答案 1.C 2.C解析第1题,石灰岩经过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变质成变质岩。
①过程代表变质作用,这一过程中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第2题,大洋中脊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岩浆从板块的分离边界处喷发形成海岭。
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是因为岩浆活动而形成。
第3讲 地域联系一、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及主要方式1.重要性:对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主要方式(1)交通运输——优缺点比较 运输方式优点缺点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费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水路运输历史悠久的运输方式。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 航空运输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运输方式。
货运量大,损耗小,安全性能高、连续性强、管理方便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①分类⎩⎪⎨⎪⎧邮政通信:利用各种交通工具,传递信函、文件、报刊等 实物电信通信:利用电磁系统,传递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②发展变化:国际互联网的诞生大大促进了地域之间的信息传播和联系,正快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3)商业贸易①主要环节:收购、调运、储存和出售。
②分类:在我国,对内商务称商业,对外商务称贸易。
③作用: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④商业与城市的关系: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动力,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
二、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1.水路交通与城市的兴起(1)城市区位:江岸渡口或两条通航河道交汇处。
(2)城市形态:沿河流带状发展,城市用地多沿河布置。
(3) 航运发展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木船时代——依附江河支流发展轮船时代——沿江延伸2.铁路、公路使城市沿交通轴发展,改变了城市沿江河单一扩展的形式。
3.综合交通使城市多方向分散扩展(1)由集中式的团块状向分散的形态发展。
第3讲 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一、气团和锋 1.气团(1)概念:指温度、湿度、气压等物理属性比较均匀、相似的大团空气。
(2)分类①根据温度特征⎩⎪⎨⎪⎧冷气团: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暖气团: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②根据湿度特征⎩⎪⎨⎪⎧海洋性气团:形成于大洋上,较湿润大陆性气团:形成于大陆上,较干燥2.锋——冷暖气团相遇形成的过渡带(1)锋面特征①锋面自地面向高空冷气团一侧倾斜,其上部一定是暖气团。
②锋面两侧温度、湿度、气压差异很大。
③锋面附近天气变化剧烈。
(2)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 ①冷锋②暖锋③准静止锋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1.气旋、反气旋与天气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好比地形上的山脊。
高压或高压脊控制之下,多晴朗天气。
3.低压槽: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好比地形上的峡谷。
低压或低压槽控制之下,多阴雨天气。
考点一锋与天气1.(2011·上海地理改编)锋面性质不同,产生天气现象也不同。
据此回答(1)~(2)题。
(1)甲、乙两图中,受锋面影响可能产生的天气现象是( )A.甲图中暖空气主动抬升,形成降雨天气B.甲图中锋过境后出现升温、降压、晴朗天气C.乙图中暖空气主动爬升,形成连续性降水D.乙图中锋过境后狂风大作,出现短时雷暴天气(2)我国东部受甲图中锋面影响时,会出现的天气现象是( )A.长江下游伏旱B.华北平原春旱C.北方寒潮D.江淮梅雨答案(1)C (2)C解析本题考查了锋面与天气。
(1)由图可看出,甲图为冷锋系统,当冷锋过境,锋前暖气团被抬升,会产生大风、雨、雪等天气现象;乙图为暖锋系统,暖锋过境,移动速度慢,会产生连续性的降水。
(2)我国北方出现的寒潮天气现象是由冷空气势力强形成快行冷锋而引起的。
【考向立意】结合图示考查不同锋面的差异及读图、分析能力。
【思维过程】对比图示两锋面气流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两锋面类型及其控制下的天气→结合试题选项确定结论。
其次节热力环流与风一、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形成过程(1)描述过程:先垂直运动,后水平运动。
(2)探究缘由:“冷热”导致垂直运动,“气压”确定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空气:受热→上升,冷却→下沉水平运动气流:高压→低压3.(1)(温压关系)下垫面温度低的地方形成低压,温度高的地方形成高压。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3)(气压分布)在同一水平方向上,近地面的气压形式与对应高空是相同的。
(×)(4)(气压分布)在垂直方向上,随着海拔的上升,气温降低,气压上升。
(×)(5)(气压分布)无论是近地面还是高空,高压总是比低压的气压高。
(×)(6)(气压分布)高压和低压总是在同一水平面相对而言的。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1.影响风的三种力类型方向大小对风的影响风速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随纬度增加而增加,赤道上为零不影响风速的大小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摩擦力始终与风向相反大小与下垫面性质有关。
下垫面越粗糙,起伏越大,摩擦力越大;反之越小使风速减小与其他两力共同作用,使风向斜穿等压线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项目高空风近地面风图示(北半球)受力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与等压线成一夹角规律①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越大;②随着海拔的上升,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越来越小命题视角(一) 常见热力环流的形式及成因演绎法学习1.海陆风成因示意图(1)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2)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潮湿,是避暑的好地方。
第一篇:《【步步高】2014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讲义第二章第1讲城市的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中图版必修2》必修2 第二章第1讲城市的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最新考纲] 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3.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分析解读] 1.结合新一轮的城市规划及新区的建设等材料,加强对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城市空间结构和成因以及相关城市等级体系的考查。
2.以“畅通工程”的实施、“绿色住宅”的建设以及“十二五”中有关“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方针政策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城市化进程、特点、原因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问题。
3.世界重要城市的城市功能分区评价及新城区的规划与发展。
4.结合实例,分析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第1讲城市的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概念:也称地域结构,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2.主要功能区布局:一般位于城市中心部位(1) 中心商务区 特点:交通便利、通信发达,早晚人口流动量较大,人口昼夜差异大组成: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组成2商业区 布局:多分布于城区或交通干道旁特点:交通便捷,人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特点:是城市中最普遍的用地方式,有成片住宅 楼及配套的服务性设施住宅区 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类型 市政统一规划建设的住宅区3布局: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4工业区 特点:交通便利,不同程度的存在噪声、空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5)其他:如行政中心区、文化区、混合功能区、郊区等。
3.成因(1)城市空间结构实质:是城市内部各种功能活动在城市内的空间组合,是各种功能组织的地域分布。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成因:主要有历史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行政原因。
二、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1.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考点一锋面与天气1.锋面(1)结构:图中A为暖气团;B为冷气团。
(2)天气特征:锋面附近常伴有一系列的云、雨、大风等天气。
冷气团和暖气团(1)冷气团和暖气团都是一个相对概念,是和该气团到达地区的温度相比较而言的,所以不能认为冷气团温度一定低,暖气团温度一定高。
(2)锋面处冷暖气团交汇,暖气团上升而容易产生降水,但不一定所有的锋面处都产生降水。
2.锋与天气(1)冷锋过境前后天气变化①冷锋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温暖干燥。
②冷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刮风、雨雪等天气。
③冷锋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2)暖锋过境前后天气变化①暖锋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低温干燥。
②暖锋过境时,可能形成连续性降水或雾。
③暖锋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3)准静止锋与天气①特点: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相对静止。
②天气:降水强度小,多形成连续性多云与降水天气。
知识拓展锋面系统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比较项目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团势力冷气团强,暖气团弱暖气团强,冷气团弱势力相当移动方向与冷气团的移动方向一致与暖气团的移动方向一致来回摆动锋面剖面示意图锋面符号气团位置冷气团在锋下,暖气团在锋上(冷气团密度大,暖气团密度小)锋面坡度较大较小很小降水区的位置(过境前后)气压、气温变化我国典型的锋面天气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一场春雨一场暖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尘暴天气;冬季的寒潮;一场秋雨一场寒冬半年,贵阳多阴雨冷湿天气题组一 锋面的形成与性质判断(2014·山东文综)下图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 1和P 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
完成第1题。
1.来自乙地的气团使甲地的天气发生明显变化。
造成此次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是( ) A .气旋 B .反气旋 C .冷锋 D .暖锋答案 C解析 乙地位于60°N 附近,来自乙地的气团是冷气团,对甲地的影响就是冷锋过境。
必修1 第二章 第1讲地球在宇宙中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最新考纲]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4.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分析解读] 1.了解八颗行星概况,并能解释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的原因。
2.能说出太阳的外部结构,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并能结合实际解释一些天文现象。
3.从方向、轨道、速度、周期及绕转中心等方面理解并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
4.能在“地球公转图”和“二分二至光照图”上判读节气、晨昏线、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状况。
5.掌握地方时、区时、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以及日界线和晨昏线的判读,学会利用地转偏向力判断自然现象。
6.掌握四季的划分,并理解其含义。
第1讲 地球在宇宙中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宇宙 1.天体(1)概念:宇宙中不同形态的物质,统称为天体。
(2)类型⎩⎪⎨⎪⎧划分依据:天体的体积、质量、温度、成分、形态等 物理和化学性质基本天体:星云和恒星2.天体系统(1)形成:邻近天体相互吸引,形成的以质量大的天体(公共质心)为中心旋转的天体“集 团”。
(2)层次总星系⎩⎪⎪⎨⎪⎪⎧A 银河系⎩⎪⎨⎪⎧B 太阳系⎩⎪⎨⎪⎧C 地月系⎩⎪⎨⎪⎧ 地球月球其他行星系小行星、彗星等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方法指导 天体系统的概念较多,记忆时易混淆,可按概念外延(概念所反映地理事物的范围)由小到大串联起来记忆: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其中总星系是目前观测到的宇宙部分,但并不是整个宇宙。
二、太阳系1.组成:由太阳、八颗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2.八颗行星⎩⎪⎨⎪⎧类地行星:A 水星、B 金星、C 地球、D 火星巨行星:E :木星、F 土星远日行星:G 天王星、H 海王星三、地球1.普通性:大小和质量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并不显眼。
第2讲 全球性大气环流一、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1)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①低纬环流圈②中纬环流圈③高纬环流圈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1)七个气压带⎩⎨⎧A 为赤道低气压带⎭⎪⎬⎪⎫C 为副热带高气压带E 为副极地低气压带G 为极地高气压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2)六个风带⎩⎪⎨⎪⎧⎭⎪⎬⎪⎫B 为低纬信风带D 为中纬西风带F 为极地东风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3)季节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2.季风的形成(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气压中心M是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气压中心N是亚洲(印度)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3)季风1.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2.南北回归线至纬度30°之间的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3.纬度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地区: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4.纬度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地区:终年受西风带控制,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考点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1.下图中,图甲为“地表三圈环流剖面图”(局部,N为北极点);图乙为“某季节某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模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中字母所表示的纬度,正确的是( )A.A为10°N B.C为30°NC.D为40°S D.E为60°S(2)关于图甲中字母B所表示的风带,叙述正确的是( )①为东北信风带②为中纬西风带③与图乙中a处风向一致④与图乙中b处风向一致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1)B (2)A解析第(1)题,从图示知,图甲位于北半球,ABC、CDE、EFN分别组成该半球的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据此确定图甲中的纬度位置。
第(2)题,结合图乙知,该半球风向向右偏转,可判断位于北半球,据此判断图示中气压带和风带名称;结合上题信息即可得出结论。
【考向立意】结合图示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
【思维过程】结合图示信息→确定题组考查的内容和方向→把设问信息与图示相对比→确定正确选项。
【误区警示】不能把图甲与图乙对应准确,没有牢固掌握气压带、风带在全球的分布是导致答错的主要原因。
【预测展望】结合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结果,由于大气环流的规律性,使得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也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从全球看,气压带与风带是相间分布的,即两个气压带之间必定存在一个风带。
(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1)从气压带来看,全球七个气压带是高低相间分布的,且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
(2)风带的分布是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的,即南北半球各有一个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3)各气压带的高低性质主要取决于各气压带气流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式,即上升和下沉,凡盛行下沉气流的区域,必定为高气压带,而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则为低气压带。
方法技巧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
2.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
就北半球而言,与两分日相比,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如下图所示:注意:①全球气压带、风带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
②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
③低气压带和西风带影响的地区多阴雨天气。
④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信风带影响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一般为晴朗干燥天气,来自大陆东部温暖海洋上的信风带,降水较多。
⑤全球气压带、风带的纬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向南北移动。
1.下图所示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读图,回答(1)~(2)题。
(1)图例所示的气压带名称是( )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2)下图中能正确表示P风带风向的是( )答案(1)B (2)B解析图例所示的气压带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图中P风带为北半球西风带。
考点二北半球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2.下图是“某月份海平面平均气压沿两条纬线的变化图”,分析回答(1)~(2)题。
(1)该月份,①②两地的平均风力相比较( )A.①地的较大B.②地的较大C.两地相当D.上半月①地的较大(2)③地以南到赤道以北地区,此时的盛行风向为( )A.西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东南风答案(1)B (2)B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②地的气压差异比①地大,水平气压梯度力比①地大,风力也较①地大。
第(2)题,该季节海洋上的气压较高,为北半球的夏半年;③地以南到赤道以北的地区位于南亚,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此季节受来自南半球的由东南信风偏转而成的西南风的影响。
【考向立意】结合图示考查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及季风环流。
【思维过程】阅读图示→获取“同一纬线上不同地点气压差异”特征→利用经纬度区域地理定位调运有关知识进行相关判断→得出结论。
【误区警示】对图示信息获取不准,且不能把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相结合是导致答错的主要原因。
【预测展望】结合区域等压线分布图或气压变化坐标图等,考查季风环流的形成及其影响。
1.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2.季风的形成原理与分布(1)冬季风(2)夏季风3.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2.下图为“季风区地理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季风成因与信风带季节移动有关的一组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①季风盛行时( )A.几内亚湾北部盛行西南风B.南亚处于一年中的旱季C.澳大利亚西北部草木茂盛D.天山牧民在山麓放牧答案(1)C (2)A解析第(1)题,本小题运用排除法较为简单,东亚季风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形成的,与信风带季节移动无关。
第(2)题,①为南亚夏季风,该季风盛行时,北半球为夏季,几内亚湾北部盛行西南风。
考点三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3.(2012·北京文综)下图为东非高原基塔莱和多多马的降水资料及两地之间游牧路线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该游牧活动( )A.需要穿越热带雨林B.随着雨季南北移动C.向南可至南回归线D.易受飓风灾害侵扰(2)游牧至甲地的时间最可能是( )A.1月B.4月C.7月D.10月答案(1)B (2)D解析解答该题组的关键是正确获取图中信息,比如维多利亚湖、赤道等地理事物都是做该题组的切入点。
第(1)题,该地区为东非高原,是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该地游牧活动随着雨季而移动,B项正确。
该区域无热带雨林,A项错误。
从游牧路线图看并未到达南回归线,C项错误。
该地位于东非高原内陆,并不受飓风影响,D项错误。
第(2)题,从图中看该游牧活动大多在南半球,图中显示基塔莱9月份降水开始减少,游牧活动应该开始南移,所以到甲地时最有可能是10月,D项正确。
【考向立意】结合东非高原地区的气候、地形和生产活动,考查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思维过程】结合题干“东非高原”及图示“多多马的降水资料及两地之间游牧路线”等信息→调运所学知识,特别是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移动对气候影响等知识→将所学知识与试题设问相结合→确定正确选项。
【误区警示】不能通过图示信息进行区域定位,不能把获取图示信息与所学知识有机结合是导致失误的主要原因。
【预测展望】结合有关图示或气候资料,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1.全年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征2.特别提示 (1)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为气流上升区,降水多; (2)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为气流下沉区,降水少;(3)极地东风由高纬吹向低纬,性质干燥;西风由低纬吹向高纬,性质湿润; (4)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一般为晴朗干燥天气,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东岸,降水则较多。
3.读下面“四个地区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由南向北排序正确的是( )A .②①③④B .②③①④C .④③①②D .④①③②(2)有关图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风带a 和c 之间的区域终年温和湿润B .气压带M 和风带b 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C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与气压带M 无关D.南亚夏季风的形成与风带c的北移有关答案(1)C (2)D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的纬度、气压带和风向可以判断出①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②为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带;③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南信风带,④为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带,因此它们自南向北的排序为④③①②。
第(2)题,由图可知,a和c之间的区域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但并非全部多雨,更非温和湿润;气压带M为副热带高气压带,风带b为西风带,它们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是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而形成的,与气压带M有关;南亚夏季的西南风,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c北移后向右偏转而成的。
等温线图的判读等温线的走向及原因考查,一直是高考的重点,列表分析如下:辅助线法判断等温线的弯曲方向辅助线法适用范围很广,它不仅可以解决各种因素引起的等温线弯曲问题,还可以拓展到解决其他等值线的弯曲问题。
如图1为海平面等温线分布图,数值上甲<乙<丙,要求判断洋流L 的性质。
判断步骤如下:Ⅰ.设L 与乙等温线相交于a 点,则a 点的温度为乙。
Ⅱ.过a 点作乙等温线的切线与甲等温线相交于b 、c 两点,则b 、c 两点温度为甲; Ⅲ.显然a 点温度高于b 、c 两点(乙>甲),即a 点有暖流经过(增温)。
此法看上去很复杂,实际运用起来却非常方便。
同时,它还可以用来解决等高线、等压线、等盐度线和等地租线等的弯曲问题。
如图2为等高线分布图,要求判断虚线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
可依据以上方法作辅助线与等高线相交于b 、c 点,如果a 点海拔低于b 、c 点,说明此处低于两侧,故为山谷;如果a 点海拔高于b 、c 点,则此处高于两侧,故为山脊。
下图为“我国东部气温随纬度变化的曲线”。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能正确反映我国东部1月、7月气温随纬度变化的曲线分别是( ) A.③和①B.③和②C.④和② D.④和①(2)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①太阳辐射差异②大气环流影响③距海远近不同④地形差异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答案(1)C (2)A解析第(1)题,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但仍是南高北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