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彩画设计图案
- 格式:docx
- 大小:3.42 MB
- 文档页数:8
古建中国-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古建彩绘——和玺彩画古建彩绘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名目繁多,一般分为三类:旋子彩画、和玺彩画和苏式彩画。
彩画普遍使用于宫殿、寺庙、官衙、牌楼等建筑,他有着特有的施工过程,一般先批灰打底,其次绘画放样,最后设色涂刷。
今天就由熙虎彩绘为大家揭开和玺彩画的“神秘面纱”。
和玺彩画,又称宫殿建筑彩画,这种汉族宫殿建筑彩画在清代是一种最高等级的彩画,大多画在宫殿建筑上或与皇家有关的建筑之上。
其是清代建筑彩画中等级最高的一种,“和玺彩画”的箍头、藻头都用线将它分成整齐的格子,把各种形式的龙都画在格子内,通常在箍头盒子内画“坐龙”,藻头画“升龙”或者或“降龙”,枋心之内画“行龙”,间或画龙凤,整个彩画的分布从枋心开始,向两端做对称式,一般都用“金龙和玺大点金”,特别是在主梁上大都用这种彩画,梁枋上的藻头呈“ΣΣ”形。
主要线条全部沥粉贴金,花纹绚丽。
金线一侧衬白粉或加晕。
用青、绿、红三种底色衬托金色。
和玺构图因运用宫殿较多,因此以龙为主要图案。
构图:将大小额枋横向分为三段,中为枋心,两侧为箍头与藻头。
曲线:用形曲线分成整齐的格子,绘出皮条圭线、藻头圭线、岔口线。
枋心:把各种形式的龙画在格内。
枋心内画二龙戏珠。
箍头:在箍头盒子内画坐龙。
藻头:藻头画升龙或降龙,如宽大可画升降龙。
死箍头:箍头边线用金线或墨线,退晕色,拉大粉压老叫死箍头。
活箍头:活箍头用片金西蕃莲,边珠或福字等几何文字的称活箍头。
岔角:箍头与藻头间的小尖形称岔角,多画菱花,可以用四分之一朵菱花填上,也可以空着。
锦枋线:间界这各间间的线条叫锦枋线。
枋线:有几种画法,除去金线或墨线之外,可用同一颜色,由浅至深层层排比退晕。
柱子:柱子赤红,上部分如交金墩、金柱、瓜柱等部分的构图与色彩,按藻头的图形与颜色分配。
根据建筑的规模、等级与使用功能的需要,分为金龙和玺、金凤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和苏画和玺等五种。
它们是根据所绘制的彩画内容而定名。
古建彩绘系列——旋子彩画作为一名建筑学专家,我对古建筑和古建彩绘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研究,并且对旋子彩画也有所涉猎。
旋子彩画是中国传统建筑彩绘艺术中的一种精美形式,在历史长河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丰富多彩的色彩和细腻的图案在今天依然令人赞叹。
本文将以一名建筑学专家的角度,详细介绍旋子彩画的流程以及在古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旋子彩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随着时代的变迁,它的样式和技法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和变革。
旋子彩画是一种以点、线、面为基本构成要素,通过旋转以同心圆为轴心来组成各种图案和图形,再进行彩绘和金粉加盖等工艺处理而成的一种彩画。
旋子彩画的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具体流程如下。
第一步,准备原材料。
旋子彩画的原材料包括画纸、石膏、淀粉、黄泥、泥炭、石膏粉、彩绘颜料等,每种材料的材质和质量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不同的材料有着不同的用途和功能。
第二步,制作彩画模板。
彩画模板是旋子彩画制作的关键,需要根据图案的要求用画纸和彩笔反复绘制而成。
制作好的模板需要经过数次复制和修整才能够达到所需的精度和清晰度。
第三步,制作旋子。
旋子是启动整个绘画过程的核心工具,需要根据模板的要求进行制作。
旋子的制作需要精细的手工技艺和丰富的经验,对制作者的要求十分高。
第四步,绘画。
在制作好旋子之后,需要根据模板要求,将颜料均匀地涂在旋子的轮廓上,并手持旋子在画纸上旋转,形成各种图案和形态。
由于旋子的不同角度和旋转速度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旋子的使用需要具有一定的技巧和经验。
第五步,金粉加盖。
彩画绘制完成后,需要用金粉进行装饰加盖,以使画面更加细腻精致。
金粉的质量和用量也有着涵义不同的象征意义。
上述流程所涉及到的工序和原材料都有着十分高的要求和严格的标准,旋子彩画的制作需要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艺。
但正是这样的专业技术和手工技艺,才使得旋子彩画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旋子彩画在古建筑的设计和装饰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文化中,古建筑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具体体现。
中国古建筑彩画的类型和特点中国古建筑彩画是指在中国古代建筑上使用的彩绘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技艺而闻名于世。
中国古建筑彩画的类型和特点多种多样,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
中国古建筑彩画的类型包括壁画、彩绘雕梁、彩绘门楣等。
壁画是在建筑的内墙上绘制的图画,常见于寺庙、宫殿等地;彩绘雕梁则是将彩绘艺术应用于建筑的梁上,常见于民居、庭院等地;彩绘门楣是指在门楣上绘制的彩画,常见于古代官府、豪华住宅等建筑中。
中国古建筑彩画的特点是色彩艳丽、线条流畅、构图严谨。
中国古建筑彩画的色彩鲜艳丰富,常使用红、黄、蓝等鲜明的色彩,给人以视觉冲击力。
线条流畅是指彩画中的线条流畅自然,线条粗细适度,给人以舒适的感觉。
构图严谨是指彩画的构图合理,画面整体和谐统一,给人以美的享受。
中国古建筑彩画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意境和寓意。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彩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方式。
因此,彩画中常常融入了丰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比如,在寺庙的壁画中常常绘制佛教故事和神话传说,寓意着修身养性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境界;而在宫殿的彩绘雕梁中常常绘制吉祥图案和吉祥动物,寓意着吉祥和福运。
中国古建筑彩画还注重细节的表现和艺术的精湛。
在彩画中,细节的表现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精确的细节处理,使彩画更加生动、立体和具有艺术感。
同时,中国古建筑彩画的制作需要经过严格的工艺和技巧,需要画师具备高超的绘画技艺和丰富的经验,才能完成一幅精美的彩画作品。
中国古建筑彩画的类型和特点多种多样,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
它以色彩艳丽、线条流畅、构图严谨为特点,注重意境和寓意的表达,同时追求细节的精湛和艺术的精神。
中国古建筑彩画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艺术形式,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古建筑彩绘之旋子彩画、和玺彩画及苏式彩画作为建筑学专家,我们所学习的不仅是建筑的结构、功能、美学理论等基础知识,还包括其中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演变。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彩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装饰艺术,旋子彩画、和玺彩画以及苏式彩画都是其中的代表手法。
旋子彩画,顾名思义,是以优美的旋子线条为基础,衍生出的各类图案组合,通常用于古代宫殿、寺庙的装饰。
其特点是几何形、线条纤细,色彩明快,主要运用离散的点线面装饰,“以线管面陪衬”的表现手法能够令建筑立体感更强。
旋子彩画在古代是非常流行的一种彩绘手法,而这个技艺最为突出的代表就是颜真卿所绘制的今坛。
在旋子彩画的彩绘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好彩绘的内容和方案,接着按照图案的大小、精细程度来确定使用的画笔类型及大小,之后需要对建筑表面进行清洁处理,以确保彩绘以后的搭配效果。
然后再根据方案使用颜料进行彩绘,一般来说会使用到一种叫做“制色汁”的涂料,它是由颜色鲜艳的细胞薯和高参锰酸钾熬煮而成的,具有一定程度的防潮性和耐久性。
彩绘完毕后还需要进行保护处理,让图案更加持久。
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的是和玺彩画,来自唐代。
和玺彩画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彩绘手法,相对于旋子彩画而言,它更加注重色彩的鲜艳和对比。
和玺彩画的图案是由向心收敛的各彩石点组成,由于其色泽如瑰,因此又称作“石点彩画”。
和玺彩画在古代的建筑装饰中也有很高的运用,例如在洛阳白马寺、寿县郓山寺以及铜雀台等建筑中都能看到和玺彩画的相貌。
和玺彩画的彩绘原理与旋子彩画类似,首先需要进行清洁处理,然后根据方案选择画笔,可根据要求不同的图案选择不同尺寸的笔刷。
彩绘的重点是对于颜色的把握,对比颜色的搭配、阳刚与柔美的点面结合都要有所考虑。
绘制时需要注重色块之间的距离、数量和分布,使其呈现出明快而又和谐的效果。
苏式彩画是古代建筑彩绘技艺中的一种,又称“吴门彩画”,起源于南朝时期的苏州、杭州等地。
苏式彩画是以线描颜、点染为主要手法,注重用色淡雅、细腻,并在施工时使用金属箔和各种银丝等进行衬托。
目录一、彩画的起源 (1)二、彩画的发展历程 (1)三、唐代彩画 (2)1. 朱白彩画 (2)2. 关于“七朱八白” (3)3. 红绿彩画 (4)4. 五彩彩画 (6)四、宋式彩画 (8)五、清官式彩画 (10)1. 旋子彩画 (10)2. 和玺彩画 (13)3. 苏式彩画 (14)4. 清地方彩画 (14)一、彩画的起源彩画是我国古代建筑上极富特色的装饰,在柱、梁、枋等处绘制图案花纹,在美化了建筑构件的同时,增加木料防腐防蛀性能。
建筑彩画与装饰的起源大致可归结于三个方面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关于功能的物质需要。
涂饰面层对木结构防腐防蛀的需要,而纹样则源于生产生活中编织、金工等活动。
第二个因素是关于意义的精神需求。
如作为巫术或宗教的图腾,权力的象征,以及后来更多的关于吉祥和趣味的追求。
第三个因素是纯粹的形式需求。
出于“秩序感”和“美感”的要求,纯粹的“艺术意志”的萌发。
二、彩画的发展历程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彩画的雏形,“纣为鹿台糟丘,,宫墙文画,雕琢刻镂,锦绣被堂”。
装饰纹样,夏朝就有了“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fu、ba”十二章纹样,并以五色绘制,以区分贵贱等级——“楹,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苍,士黄”。
此时建筑装饰还处于萌芽状态,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建筑装饰类型,彩画、雕刻、绘画还杂糅不分,其中由于张挂织物和金属包镶所产生的装饰构图,在后来的装饰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如后来彩画中出现的多种纺织类纹样等一直延续发展至今。
秦汉时期已大规模应用,宫殿柱子上涂丹色,斗拱梁架天花等处施以彩绘,《西京赋》中描述长安建筑“彩饰纤缛,裹以藻绣,文以朱绿”。
出现了多种纹样,自然纹样,人物纹样,记事纹样,抽象纹样等。
色彩与绘制技法方面,主要是土红线条勾勒,并用青绿红黄等颜色简单凃染。
南北朝时期,此时广泛流行的彩画方式是墙面涂白,木面涂红的设色方法,“白壁丹楹”。
此时受佛教的影响,产生了新的建筑装饰图案,如莲花、忍冬、火焰、宝珠、万字、神佛等。
紫禁城建筑的色彩特色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白色台基,红墙黄瓦与蓝天,绿树交相呼应,形成强烈的原色对比。
暖色的建筑与檐下冷色的彩画组成色彩冷暖的对比,构成富丽堂皇的色彩格调。
而紫禁城建筑的色彩运用就尤为典型。
紫禁城建筑采用金黄色的琉璃瓦屋顶,屋顶下是绿色调的彩画装饰,屋檐以下是成排的红色立柱和红色门窗,整座宫殿坐落在白色的石料台基之上,台下是深灰色的铺砖地面。
在色彩上,紫禁城的总体色彩效果就是鲜明和强烈。
需要说明的是紫禁城的建筑为什么会用大片的黄色屋顶和红色的屋身。
黄色是五色之一,《易经》上说“天玄而地黄”,在古代阴阳五行的学说中,将五色与五方和五行相配,土居中,故黄色为中央正色。
红色也是主色之一,人类认识红色很早,考古学家在山顶洞人生活的山洞里发现有用红色染的贝壳和兽牙,判断为人类最早的装饰物。
这说明人类把它当作是表现美好的色彩了。
红色给人以希望和满足,使人产生美感,所以民间才会将红也当作是喜庆的颜色;明朝规定,凡专送皇帝的奏章必须为红色,称为红本;清朝也有相似的制度,凡经皇帝批定的本章统由内阁用朱书批发,也称为红本。
由此看来,紫禁城根据封建社会的礼制把黄色与红色作为建筑的主要色彩就是必然的了。
紫禁城色彩布局科学。
皇帝对宫殿建筑的要求自然是整体气魄要大,建筑要华丽,要尽量体现出封建帝王的权势和威严。
为了达到这种要求,除了在建筑群的规划布局,空间的组合变化,建筑形象的塑造上下功夫以外,在建筑色彩上应用了对比的手法.在色彩学中,对比是指冷暖对比和补色对比.所谓补色是指凡二种色光混合叠成为白光,二种颜色调和在一起成为灰黑色,这两种色光或者颜色即称为互补色,例如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
把两种冷暖色或者互补色放在一起可以起到相互衬托的作用,使它们显得更加鲜明、活跃,效果更为醒目而突出,而且还因为人视觉本身的调节作用,使两种对比色得到中和与平衡。
在紫禁城建筑上就是广泛地应用了这种对比的规律。
在蓝天下用一色的黄琉璃瓦顶,用青绿色的彩画和大红的宫墙、柱子与门窗,用白色的石基座和深色的地面,形成了蓝与黄、绿与红、白与灰黑之间的强烈对比,造成了宫殿建筑极其鲜明和富丽堂皇的总体色彩效果。
展现中华文化古典建筑之美——建筑彩画艺术欣赏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与古埃及建筑、古西亚建筑、古爱琴海沿岸建筑和古美洲建筑一起,被史学界公认为世界六支原生态建筑体系,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修,它所表达的主题都和中华文化倡导的精神密不可分,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建造装修,始终和主流文化密不可分的重要原因。
由于装修题材大都经过文人画师的选择提炼,帮雕刻画的内容,一般都是与当地的山川形胜、圣贤功绩和忠孝义举有关。
雕刻绘画中的人文故事,大都取自儒家经典,用艺术的手段,倡导忠贞爱国、孝悌传家、邻里和睦、尊老爱幼的行为道德,对于传承文化、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2(初唐)莫高窟321窟2(北宋)宁波保国寺大殿七朱八白彩画1(中唐)榆林25窟壁画,可见绿斗、檩、栏板,黑白雁齿板,栱端头已经刷成白色[保存到相册]1(初唐龙朔)新城长公主墓壁画,阑额之上的白条显然是朱白彩画,而两层柱头枋之间则是描绘结构1(唐开元)武惠妃敬陵墓室壁画,双层阑额之上再绘朱白彩画1(五代)榆林窟彩画,柱、柱头枋的两端腰绘束莲,栱身柱身刷红,斗刷绿,驼峰青绿,栱端刷白1(盛唐)莫高窟148窟,梁柱栱刷朱栱端刷白,其余则青绿相间,重楣之间绿白相间,黑白雁齿板(晚唐)敦煌361窟壁画,柱身柱头枋有束带、圆点彩绘北京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收藏的五台山南禅寺大殿模型的彩绘复原。
[保存到相册]中国古建筑上的彩画和西方教堂里的花玻璃都是极具特色的。
彩画一方面是对建筑物的装饰,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木建筑起到保护作用,减弱风雨、蛀虫等对木材的侵蚀;此外彩画的图案、色彩、用金等方面都要符合“礼”的要求。
古建筑上的官式彩画主要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等。
我们还是从和玺彩画开始吧。
和玺彩画和玺彩画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主要应用于梁枋檩等大木构建,是清代官式彩画中等级最高的彩画。
构图分为三段式,中间为方心,方心占整个构件的3/1,方心两边是找头、盒子、箍头。
古建筑寺庙彩绘形式风格彩绘原是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宋代以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
可分为三个等级。
和玺彩绘是等级最高的彩画。
其主要特点是:中间的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或凤的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画面两边用框框住,并且沥粉贴金,金碧辉煌,十分壮丽。
和玺彩画是清代官式建筑主要的彩画类型,《工程做法》中称为“合细彩画”。
仅用于皇家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堂、门等重要建筑上,是彩画中等级最高的形式。
和玺彩画是在明代晚期官式旋子彩画日趋完善的基础上,为适应皇权需要而产生的新的彩画类型。
画面中象征皇权的龙凤纹样占据主导地位,构图严谨,图案复杂,大面积使用沥粉贴金,花纹绚丽。
和玺彩画在保持官式旋子彩画三段式基本格局的同时,逐渐剔除旧花纹,加入新花纹:藻头部分删去了“旋花”;枋心绘行龙或龙凤图案,枋心头由剑尖形式改为莲瓣形,以求与藻头轮廓线相适应;箍头盒子内绘坐龙,等等。
清代中叶以后,和玺彩画的线路和细部花纹又有较大的变化,画面中主要线条均由弧形曲线变为几何直线:藻头部位弯曲的莲瓣轮廓变为直线条玉圭形,亦称“圭线光子”;皮条线、岔口线、枋心头等线路都相应地改为“Σ”形线。
和玺彩画用金量极大,主要线条及龙、凤、宝珠等图案均沥粉贴金,金线一侧衬白粉线(也叫大粉)或加晕,以青、绿、红作为底色衬托金色图案。
其花纹设置、色彩排列和工艺做法等方面都形成了规范性的法则,如“升青降绿”、“青地灵芝绿地草”等,逐渐完善成为规则最为严明的彩画形式。
根据不同内容,和玺彩画分为“金龙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等不同种类。
和玺彩画主要用于紫禁城外朝的重要建筑以及内廷中帝后居住的等级较高的宫殿。
太和殿、乾清宫、养心殿等宫殿多采用“金龙和玺彩画”;交泰殿、慈宁宫等处则采用“龙凤和玺”彩画;而太和殿前的弘义阁、体仁阁等较次要的殿宇使用的则是龙草和玺彩画。
使用和玺彩画的各处宫殿,由额垫板均为红色,平板枋若用蓝色,则绘行龙,若用绿色,则绘工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