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陶澍巧对对联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2
给高二学生“成人礼”拟写的对联(初稿)一、襁褓(2岁左右)生鞠抚畜亲情勿忘长育镕陶国恩永酬诗经《蓼莪》中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镕陶:即镕铸陶冶,比喻培养造就人才。
此联意思是:父母生养了我们,国家培育了我们,父母、国家的恩情,我们要铭记于心,并要终生酬报。
二、垂髫(5岁左右)树高千尺立以根本人生百年成乎龀髫此联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参天大树,耸立于天地之间,是缘于根扎得深,干立得直;人生百年,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小养成终生受益的良好习惯、好品性。
俗说话:3岁看到老,说的就是儿时习惯的重要性。
三、总角(7岁左右)总角就傅淳淑质绮岁授书岐(左“山”右“疑”)姿淳淑:敦厚善良的意思。
绮岁:青春年少。
岐(左“山”右“疑”)(nì):出自《詩经》“克岐克(左‘山’右‘疑’)”,俊俏聪明的意思。
就傅授书:指开蒙读书。
此联意思是:总角年少,启蒙读书,便展露出敦厚善良的品质、俊俏聪颖的英姿。
四、舞勺 / 豆蔻(13岁左右)舞勺四方舞凤志豆蔻七步豆萁才舞勺、豆蒄分别是指十二、三岁的男孩、女孩。
舞凤:旧时传说国家太平,则有凤来仪。
豆萁才:用了陈王曹植七步成诗《煮豆燃豆萁》的典故。
此联意思是:无论男孩、女孩,都要趁早立下安邦兴国之大志,习得七步成诗之大才,以酬恩父母,报效祖国。
五、束发 / 及笄(15岁左右)及笄当知读书好束发正是用功时束发、及笄(jī):分别是指15岁左右的男孩、女孩。
此联告诫同学们:人到了十四、五岁的年龄,应当理性地知道:要读书,要读好书,要发愤用功把书读好,夜以继日,砺德修能。
六、成人(18岁左右,读高二)今日成人须策马来年试艺擅雕龙试艺:旧时指科举考试,这里指当今的高考。
雕龙:雕镂龙纹,比喻善于修饰文辞,也指文章写得好,才高学厚。
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有部文学理论专著叫《文心雕龙》。
此联勉励高二同学:现在已步入成年,更当扬鞭策马,在明年的高考中,一定会出乎其类,拔乎其萃。
陶澍的诗词和对联陶澍的诗词和对联‘陶澍的诗词和对联’是根据陈首涛先生“一代清官陶澍”之书中所写的诗词和对联编辑而成。
首先把林则徐在陶澍六十岁时写的一首祝寿诗放在前面:重镇南天半壁雄,良臣干国奏肤公。
许身稷契经纶大,度世全乔位业崇。
弧宿联辉依斗北,海筹添算耀东江。
廿年开府垂名久,才是平头六十翁。
林则徐***陶澍小时给东家放牛时,和东家的对联:***东家: 小子牵牛入户陶澍: 状元打马游街***陶澍与县官的对联***:县官:虾游浅滩腹拖地陶澍:雁飞高山背负天***安化县令余肇锡出以‘安化’二字为题:***陶澍:安邦定国,此所志也;化雨春风,愿普及之。
陶澍给一新开张的油坊写的对联:榨响如雷,惊动满天星斗;油光似月,照亮万里乾坤。
***陶澍和他父亲的‘拆字联’***父亲:欠食饮泉,白水何能度日?陶澍:麻石磨粉,分米可以当餐。
***陶澍为小淹镇上办的一茶坊写的对联*** 采向雨前,烹宜竹里;经翻陆羽,歌记卢仝。
***陶澍和父亲在烤火时的对联***父亲:红薯,包谷,蔸根火,这点福老夫所亨。
陶澍: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小子为之。
****在修山与一私塾先生****私塾先生:修山山高,不落无名小鸟。
陶澍:舒塘塘浅,难藏有志蛟龙。
****陶澍在凤形山读书时,为‘三仙寺’写的寺联****云气飘飘,恍见天边来仙驾;泉声汩汩,早知山下有龙吟。
****在印心石上写联****三公抢印,迟迟不曾下手,陶生拣石,脉脉顺手牵羊。
****修建梅城西宝塔落成先锋赞言****宝塔巍巍,梅山增光。
紫微高照。
大吉大昌。
****和一钟情女子春姑的对联****女:孔夫子,陶夫子,二位夫子。
陶;著《春秋》,读《春秋》,一部《春秋》女:冷酒一杯,二点三点水。
陶:丁香十朵,百字千字头。
女:头插凤,凤插头,头点凤舞。
陶:身披袍,袍披身,身动龙飞。
女:绿水无忧,因风皱面。
陶:青山不老,为雪白头。
****嘉庆三年陶重来此地,只见留下春姑遗作一边****女: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
对联之精华,古代神童对联精选在古时候,考验一个孩子聪明与否,都会让他作首诗,或者对个对子,很多好对也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现在小编挑选了几个故事,来看看古代被称之为神童的孩子们的精彩对联故事吧。
1,神童方苞上联,稻草捆秧父抱子下联,竹篮提笋母怀儿此上联不简单啊,把秧苗比喻成儿子,稻草比喻成父亲,稻草把秧苗扎起来比喻成父抱子,把一个生活中常见事情比喻的如此形象,此联难度较高。
当时方苞才十余岁,听到此上联后,边上正巧有妇女挖笋回来,立马对出了下联,笋长大了成竹子,竹篮里的笋,就像母亲怀里的孩子一样。
此联借用两个生活常识,标新立异,说出了另一番味道。
稻草扎秧2,神童蒋焘上联,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下联,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拆字联,上联把冻字拆成了东两点,把洒字拆成了西三点,关键是还符合语序,读起来朗朗上口,难度极大,然而蒋焘看到仆人切瓜,灵机一动,给出了下联,把切拆成了七刀,分拆成了八刀。
此联绝妙,汉字的结构组成也是绝妙。
对连题目3,神童杨溥上联,四口同圖,内口皆归外口管下联,五人共傘,小人全仗大人遮圖为图的繁体,傘为伞的繁体。
相传杨溥十岁时,父亲因受牵连入狱,为了救父,跟县官对的对联。
上联,繁体图字,大口里面有三个小口,县官暗示自己自己的身份,能够为你做的了主。
杨溥对的下联十分形象,伞的繁体,是四个小人,在一个大人下面,跟上联对的十分工整不说,还把马屁拍得正好,这联也绝对算得上经典。
五人伞4,神童解缙上联,眼珠子,鼻孔子,珠子还在孔子上;下联,眉先生,发后生,后生更比先生长。
上联,用了2个器官,眼珠和鼻孔,用眼珠子在鼻孔子上面的特点,暗指朱子(朱熹)怎么跑到孔子上面去了,讽刺小解缙不懂规矩,而解缙对的下联,用了眉的先生,而头发后生反比眉毛更浓密更长的自然现象反驳上联,不禁让人感叹后生可畏。
解缙书法5,神童王禹偁上联,鹦鹉能言难似凤下联,蜘蛛虽巧不如蚕王禹偁从小家贫,因为有才被破例招收到贵家学院去读书,边上的人都看不起他,老师看在眼里,便出了此上联,各位贵家子弟都以为自己是凤凰,而王禹偁是鹦鹉,可惜贵家子弟想了半天都没有对出下联,王禹偁却说出了下联,从此,人人都刮目相看。
陶澍少年写对联
陶澍(1778-1839),字子霖,号云汀,湖南安化人。
13岁时,他家乡兴建了一座榨油场。
榨油场开张时,老板请来几位秀才为榨油场庆典做对联。
几个秀才搜肠刮肚,沉吟半天,想不出什么好对联。
小陶澍见此情景,微微一笑,提起笔来,一挥而就:
榨响如雷,惊动满天星斗;
油光似月,照亮万里乾坤。
众人看罢,一齐叫好。
有人向陶的父亲恭贺说:你有这么一个不同凡响的儿子,将来一定能享清福啊!老头儿听了连连摆手:我哪有这样的好命,餐餐有红芋、包谷吃,夜夜有蔸根火烤,我就心心满意足了。
陶澍听了,一声不响。
这年除夕,陶又写一联贴在自家门口:
红芋包谷蔸根火,这种福老夫所享;
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小子为之。
学正不正,众⽣皆以为歪。
19,冻⾬洒窗,东两点,西三点;切⼑分客,上七⼑,下⼋⼑。
20,⽇出东,⽉出西,天上⽣出明字;⼦居左,⼥居右,⼈间配定好⼈。
21,地中取⼟,加三点成池;囚内出⼈,进⼀王得国。
22,两船并⾏,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齐奏,笛清(狄青)不如箫和(萧何)。
23,冯⼆马,驯三马,冯驯五马;伊有⼈,尹⽆⼈,伊尹⼀⼈。
24,李⽿⽣,指李树为姓,⽣⽽知之;马援死,以马⾰裹⼫,死⽽后已。
25,孔夫⼦,关夫⼦,两位夫⼦圣灵威德同传万世;著春秋,读春秋,⼀部春秋庙堂⾹⽕永续千秋。
26,⼀岁⼆春三⼋⽉,⼈间两度春秋;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
------佚名27,画上荷花和尚画;书临汉帖翰林书。
-----佚名28,东塔寺东坡亭东坡煮雪,雪瑞年丰;西湖边西泠社西泠观书,书奇画异。
---佚名29,四野绿阴迎夏⾄;⼀庭红⾬送春归。
----【清】某学童30,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清】纪晓岚31,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朕乃摘星⼿;(康熙)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为探花郎。
(刘凤浩)清朝刘凤浩得中探花,因其貌不扬,康熙决定⾯试,以东西南北四星座为题。
刘凤浩以春夏秋冬四季花卉相对,尾句“探花郎”语带双关。
刘官⾄吏部右侍郎。
32,梳妆楼头,痴情依依,痴眼依依,有⼼取媚君⼦君不恋;延⽀⼭上,落⽊萧萧,落花萧萧,⽆缘省识春风春难留。
【宋】黄庭坚传说,这上联是⼀个新娘在同房花烛之夜给新郎出的上联,新郎苦思⽆对,竟郁闷⽽死,留下绝联,后被黄庭坚对上。
作者⾃⽐春风,把他⼈⽐作“落⽊”,“落花”。
33,闭门推出窗前⽉;投⽯冲开⽔中天。
【宋】秦少游相传,秦少游与苏轼之妹苏⼩妹新婚之夜,苏⼩妹三难新郎,出上联,对不上不许进洞房,在外徘徊。
苏轼见此景,捡⽯投⼊⽔中,秦少游顿受启发,对出下联。
34,⽆锡锡⼭⼭⽆锡;平湖湖⽔⽔平湖【明】唐伯虎相传,此联系⽆锡⼀剃头匠,早有上联,见唐伯虎来理发,⽴即恭声请教,唐伯虎也觉得很难,但苦思良久,剃完头,也想出了下联。
陶澍撰写的一副对联红薯、包谷、蔸根火,这点福老夫所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小子为之。
这是清代后期颇有政绩的陶澍13岁时以其父口气题写的对联。
上联写了陶父的糟糠不厌。
陶澍的幼年是苦难的,其父为一穷秀才,以教书糊口,其母早逝,其弟由伯父抚养,一个妹妹四岁便给人家当了童养媳。
陶澍先是随父读书,常停学打柴,放牧,后在别地搭馆就学。
但他学习发奋,抱负非凡,下联就反映了他的抱负。
陶澍于嘉庆七年(1802)中进士,为官后,他注重吏治,临事果断,体恤民情,以记“省身日记”检点言行。
嘉庆末年,巡视中城,仅半载,断滞狱八百余案。
在四川,他接连解决私盐横行,灾民待赈,讼案积压等难题。
政声大著。
离川时,士民送行,夹江两岸络绎十余里。
道光初年,江淮水患严重,灾害频仍,三年(1823)六月,安徽濒临江淮30余州县惨遭水灾。
陶澍任安徽巡抚,他乘舟遍勘灾情,筹划荒政,赈济灾民,奏报朝廷减缓漕赋,鼓励商人运米入境,抚慰灾民重建家园,他带头捐银三千以动员绅商捐赈。
他认为农田水利为国计民生要务,兴修水利,能使“舟楫畅行,旱潦无虑民生永资利赖”,是“复育苍生之大事”。
因而着手兴建水利。
凡较大河工,亲自审定,拟订规划,统筹安排,综合治理,接连组织人力、物力、建闸筑坝,疏浚河湖。
道光十四年七月,苏、凇等地大雨倾盆,太湖附近山洪暴发,而是地无灾,农业获得丰收,百姓欢喜,皆称“百年来所未有”。
道光年间,鸦片走私猖獗,白银大量外流,造成国内银荒。
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澍提出,当务之急是严禁鸦片。
他认为鸦片“殃身废务”,“竭中国之资财,贻害及于国计”。
提出“禁烟八策”。
发布《沿海州县巷叉村庄设法稽查巡缉章程》,对吸食、贩卖、运送和开馆者从严治罪。
禁令初行,便缴获大量烟土、烟具。
其时,陶澍病重,道光十九年(1839)二月,奏请开缺,荐举林则徐继任两江总督,禁烟大任遂由林承当。
六月,陶澍病逝于两江督府,年61岁。
陶澍是为国为民作了许多实事的,他的事迹在安化家乡有口皆碑。
趣味对联-谐趣联趣味对联-谐趣联谐趣联通俗而不庸俗,风趣而不嘲笑的谐趣联。
清小石道人《嘻谈续录》载,有位衙门差役,让其儿子读书,想改换门楣。
然其子已习父业,难改父亲行当。
一日,差役之兄手拿羽扇而来,正逢先生出对叫学生(差役之子)对。
师生连对多联,差役之子句句不离父业:大伯手中摇羽扇;家君头上戴鹅毛。
读书作文临帖;传呈放告排衙。
读书宜朗诵;吼道要高声。
七篇古文;四十大板。
打胡说;往来站。
放屁;退堂。
哼;喝。
《巧对续录》载,杭州有师徒五人,师刁巧,每与徒为难,实则师不敏而徒聪明。
一日同赴省城乡试,至大关而关门已闭。
师徒互相埋怨。
师曰:“有一对,你们如对得,则我认错,否则,就是你们的错了。
”乃出对:开关迟,关关早,阻过客过关;一徒应声对曰: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徒在联中请“先生”先对,师大为窘困,曰:“命你们作对,偏即以对纠缠,且拉到我身上,不准,仍再对之。
”师以为必无能再对者,谁知忽一徒云:读画易,画画难,推作家作画。
师大为惊异,又欲难他徒以自解。
又一徒云:松扣快,扣扣徐,惟侍儿侍扣。
师曰:“尚有二人未对,当分别为对。
”其一徒曰:停磨逸,磨磨劳,雇帮工帮磨。
末一徒云:听唱寂,唱唱喧,惟解人解唱。
众徒请师对,师曰:“非我不能对,尽为你们先占去了,现真无可对矣。
”众徒曰:“我们代师对之。
”于是又对曰:止扇热,扇扇凉,愿长随长扇。
师仍支吾道:“‘画’对‘关’不合类,对‘扣扣’、‘唱唱’均不合类,必须另对,才能算数。
”众徒又对道:掌印官,印印仆,有管家管印。
问师此对合类与否,师曰:“‘印’与‘关’虽合类,还是差一点点。
”众徒想了一阵,又斟酌合成一对云:设渡费,渡渡廉,便快足快渡。
问师“渡”对“关”可否,师很惭愧,再无话可说。
《坚瓠集》云,苏州刘逸少,文辞精敏,其师潘阆携见长洲县令王元之、吴县县令罗思纯,二公试与联句,应对略不停思。
罗:无风烟焰直;刘:有月竹阴寒。
罗:日移竹影侵棋局;刘:风递花香入酒樽。
(古)对联!寤寐风云实资人杰,经纬禮律为民軌仪。
王寿彭阶下青蔥留玉节,夜来风雨作秋声。
孔仲起教授尽日竹风谈法要,忘机鸥鸟恣飞还。
林则徐山外澹云无墨畫,林间疏雨有声诗。
戏曲家袁龙诗传画意王摩诘,船载书生米舍人。
进士周正岐立功德言有三不朽,尚齒爵位无一非尊。
清代楼钺月明酌酒杯邀李,日暖临窗字写王。
王文才有琴悦心有书悦目,如月之曙如气之春。
张之万书似西臺差少玉,诗如东野不言寒。
祝维祺风姿美劭機悟敏逹,識量淹远神鉴深沉。
王垿一瓢春酒宜閒饮,千首新诗得自编。
吴湖帆相如遗书有三箧,子瞻对策稱万言。
清刘悟樵银筝九叠翻宫本,石室三年得秘书。
谭延闿擬迹小山陶心大隐,雅好酒德尤邃老经。
何维朴神仙攸同()物自富,性情所至著手成春。
王栋晓日花深扬子宅,夜凉尊满习家池。
谭泽闿青山县里传诗卷,黄叶声中到酒舩。
民国于洪起府海官上遂斯乐利,经天行地成此文章。
翰林高振宵酒喝鱼吞海,诗狂欲上天。
景天章石品洞天题海嶽,書巌福地记嫏嬛。
潘祖荫璇阶敷秀彩,珠树發生香。
乾隆帝城隅渌水明秋日,江上诗情为晚霞。
沈金宝君子作仁光精照耀,天下大喜福禄来存。
居无俗韵人疑古,架有奇书手自编。
潘龄皋霜清震泽初嘗橘,晴过蒙山应试茶。
陆润庠海涛半浸青山脚,溪岸宽围碧玉天。
毛树棠燈開莲炬遲归舍,露润霜毫早校书。
李殿林蘭薰麝越自成馨逸,金相玉式艷溢镏毫。
商衍鎏三分王業隆中对,万古元符柱下经。
刘春霖不独江天解空阔,聽教鱼鸟自浮沉。
陈希祖亭临流水地斯趣,室有幽兰人亦清。
祁隽藻丹篆铭之玄石,仙禽集於朱方。
张伯英甘露飞甍庆云承掖,平琮镇瑞方鼎升庖。
樊增祥春意遂为诗人所觉,夜坐能使琴理自深。
河南翰林王祖同槐德荫庭椿年纪笇,鸿眉篤祜鳯羽昌陽。
铁保多情明月邀君共,无主荷花到处开。
谭延闓身向尺天崇住業,人從香海望才名。
梁章钜句從月脋天心得,笔舆冰甌雪椀清。
李鸿章晴波上下挂明镜,快阁东西倚晚霞。
左宗棠麗日晓开仁寿镜,春风先到吉祥花。
张百熙清坐使人无俗气,碧树为我生凉秋。
鲁琪光世泽绵长莫如积德,家声克振还是读书。
浅谈对联艺术(文师华编)一、对联的形式和要求对联与对偶相同之处是:都要求词性相同或接近、平仄相对、句法一致。
不同之处是:对偶受诗的约束,一般是五字或七字;对联字数上不受限制,少到一字、三字,多到几百字,平仄也比诗自由。
有位先生喜欢喝酒,一喝酒就撒酒风。
有一天,他出对子让弟子对。
先生:雨。
催花雨。
园中阵阵催花雨。
弟子:风。
撒酒风。
席上常常撒酒风。
云南昆明市大观楼长联,长达180字,为清代诗人孙髯(rán)翁所作。
四川灌县青城山天师洞道观长联,共394字。
四川江津的一副对联长达1612字,为钟云舫所作,是目前所见的最长的对联。
对联形式上有哪些特点和要求呢?(一)词性相同或接近,结构一致。
如:万家腾笑语;四海庆新春。
此联中,以“万”对“四”属于数字对数字,“家”对“海”属于名词对名词,“腾”“庆”两个动词相对,“笑”“新”是动词、形容词相对,“语”“春”又是名词相对。
从结构上看,上下联都是主谓宾句式。
以助词相对的联句,如某名士自挽联:无虑无忧,老夫去矣;克勤克俭,小子勉之。
联尾“矣”“之”两个助词相对,起到加重语气的作用。
古人作联,将实字即现代所说的名词分成十几个小类,如天文、地理、时令、植物、人事等等,要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人事对人事……;现代人作联可以放宽一些,只要做到名词对名词就可以了。
(二)平仄相对,音韵谐调。
字数相等、对仗工整是为了到达整齐的建筑美,平仄相对、音韵谐调则是在追求有节奏的音乐美。
1.汉语的音韵和节奏汉字四声有新四声和旧四声。
现代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人们把阴平、阳平划归平声;把上声、去声划归仄声,这就是平、仄之区别。
古汉语四声为平、上、去、入,其平声在现代汉语中分解为阴平、阳平二声,上、去二声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入声已消失,但在我国某些地区如上海、广东、山西、江西等地还部分地保留着。
古代汉语平、仄的划分是:平声属平声,上、去、入声属仄声。
节奏即有规律的重复。
齐彦槐贺陶澍六十寿对联介绍
八州都督,五柳先生,经济文章,千古心传家学远
六*初周,一阳来复,富贵寿考,百年身受国恩长
陶澍,字子霖,号云汀,清道光时官至两*总督。
本联从颂德与祝寿方面立意。
上联赞颂陶澍政绩继承陶侃,文章承陶渊明,可说家学渊源。
八州都督,指晋代陶侃,官封大将*,都督八州诸*事。
五柳先生,东晋诗人陶渊明著有《五柳先生传》,这里代指陶渊明。
陶澍在政绩上,曾首创海运及整理淮北盐务、筹划治理安徽荒政、疏浚吴淞*、浏河等水利。
在文学上著有《印心石屋文集》、《陶渊明集辑注》等。
在处理政务和文章著述方面都卓有成就。
下联祝贺陶澍富贵长寿,可以长受“国恩”。
六*初周,指六十岁。
六*,指干支六十*子,满六十年为一周。
一阳来复,指节气冬至。
古人以为天地间有*阳二气,每年到了十一月冬至,*气衰尽,阳气开始复出,谓之一阳来复。
陶澍生日在十一月。
寿考,指高寿。
本联以八州都督、五柳先生切陶澍之姓,以一阳来复切陶澍诞生之月,可谓运典自如,贴切不移。
且上联八州与五柳两句自对,下联六*与一阳两句自对,亦极工稳。
读写月课字帖◎书写\郭宝春上海豫园,一副蕴含哲理的对联这是上海豫园得月楼上的一副名联。
豫园为沪上名胜,位于上海市老城厢的东北部,是江南古典园林。
园内有江南三大名石之称的玉玲珑、1853年小刀会起义的指挥所点春堂等景点。
这里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园林,园主人四川布政使潘允端经过二十余年的苦心经营,建成了豫园。
“豫”有“平安、安泰”之意,取名“豫园”,有“豫悦老亲”的意思。
古人称赞豫园“奇秀甲于东南”。
其中得月楼临池而建,绿荫葱茏,取宋代苏麟诗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而得名。
晚清名臣陶澍暂居于此,题写此联,描摹眼前一池碧水、数角重檐,移情于景,别贮心机。
纵是楼高,遮不住飞过的云;纵然池小,也能来有情之月。
本来并不高的小楼、再普通不过的池52■MOISTEN读写月课字帖水,让作者以“飞云”“送月”的意象加以营造,以“高”与“小”的对比相呼应,给人无拘无束、超然物外之感。
元代散曲大家张养浩有《廉园会饮》一诗:“倥偬常终岁,从容偶此闲。
雾松遮老丑,雪石护苍顽。
池小能容月,墙低不碍山。
殷勤问沙鸟,肯与厕其间。
”此诗知名度亦极高,但陶联情景交融,蕴含哲语,更显情怀胸襟。
此联由平常不过的物象转为别有情趣的意象,阐明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任何事物各有其长处,也各有其短处。
“楼高”,气势宏伟,是长处,但比较高空的云,又望尘莫及,只得让云从楼顶上飞过;“池小”,不足以泛舟,是短处,然而,它却有倒映能力,能将月送来,是其所长。
对联出句是先扬后抑,对句是先抑后扬,抑扬有致。
重点落在了“得月”上,点题“得月楼”。
通过对联的欣赏示人以哲理,让这副这联尤有意义。
MOISTEN■53。
七言对联应该怎样炼字?作者:莫非炼字是诗文创作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古人传下来为大家所最熟知的段子,应该就是贾岛的“僧推(敲)月下门”和王安石的“春风又绿(到)江南岸”;文章的炼字案例,有欧阳修将原本《醉翁亭记》开头数十字最后改到只有“环滁皆山也”五字。
古人的传世对联,有些字词可能在版本和传诵过程中出现过偏差,比如伊秉绶的“月明如晝(畫)”,顾复初的“送(喜)一篙春水”,江峰青的“闻(问)箫声何处”,等等。
这些例子虽然不能作为对联创作炼字的例证,却引来当代联友们对这些字进行考证和讨论,从个人角度发表对联中用字的观点,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对对联炼字的重视。
去年,本人与金锐、王永江共同点校了《对联话》,期间对书中一些精彩的七言联作了记录和整理,借着这个机会和大家聊一聊。
壹野老门庭云亦懒荷花世界梦俱香《对联话》在列举这副联之前,有这么一句交代:“《西湖一勺》录猗园一联云。
”如此可得知,“猗园”应该是一个园子,或是上海嘉定南翔的古猗园。
该园系明万历年间河南通判闵士籍所建,由明代嘉定竹刻名家朱三松设计布置,以“十亩之园,五亩之宅”为理念构筑,后园归贡生李宜之,之后又归陆、李两姓。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又易主苏州洞庭山人叶锦。
叶锦于翌年春起,重葺并拓地增筑幽赏亭等建筑,于次年秋落成。
据清代沈元禄《古猗园记》记载,园坐广福禅院西,门对曹家浜,南临良田万顷。
园中有孤山曲廊,香阁翠楼,石舫水榭,怪石假山,全是明代建筑风致。
从以上这些资料,我们多少可以了解到,随着朝代更迭,几番易主,猗园已非朝臣别业,而是隐逸士闲居之所。
所以,联中起手便以“野老门庭”切入,但关键处在于上联末字——“懒”。
就这一个“懒”字,便使得一个与世无争、来去自如、怡然自得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歌啸于层阁曲廊之上,徜徉于假山水榭之间,此乐何极。
也是这个“懒”字,在收束上句的同时,也为下联开启了悠闲清净的空间。
荷花是花中君子,是高洁的象征,广植荷花,便是主人的信仰和寄托所在,又再把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加以强调和深化——真能做到去留无意、宠辱不惊,才能睡得踏实,无忧无惧,有梦皆“香”。
左宗棠赠陶澍返乡对联
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
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左宗棠赠陶澍返乡
1837年[道光十七年]两江总督陶澍阅兵江西,顺道回乡[湖南省安化]省墓,途经醴陵。
县令借渌江书院做陶下榻之所,并请左宗棠撰楹联以颂之。
时左主讲该书院,对陶整顿漕运、兴修水利、改革盐政等政绩颇为崇敬,于是便应命写了此联。
这副既表达了故乡人对陶澍的景仰和欢迎之情,又道出了陶澍一生中最引为得意的一段经历“1835年12月道光帝在皇宫14次召见陶澍,并亲笔为其幼年的“印心石屋”题匾。
陶认为此事是“旷代之荣”。
陶澍看到这副对联后,极为欣赏。
遂询知为左宗棠所作,即请约见,“一见目为奇才,纵古论今,为留一宿。
”上联“廿载”,陶澍出山做官已20年。
“家山”,家乡。
下联“大江”,语出谢脁《夜发新林至京邑赠送西府同僚》诗:“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八州”,指全中国。
“翘首”,抬头而望,形容盼望殷切。
趣联巧对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尺量地面地长尺短短量长身轻担重轻挑重脚短路长短走长船漏漏满锅漏干灯吹吹灭火吹燃酒客酒楼同醉酒诗人诗社齐吟诗鸡蛋无盐真淡蛋猪肠未切好长肠屋北鹿独宿溪西鸡齐啼玉头起芋头芋头枯玉头哭和尚游河上河上幽和尚忧独立小桥人影不流河水去孤眠旅馆梦魂曾逐故乡来谁曾将此楼一拳打破我也在上头大胆题诗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幽柏玲珑浓荫送秋残柔柳轻盈香茗贺春临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东庙阚西厢房东西两厢门户相对方敢并坐南京河北京城南北双京水土并分可成霸业红面关黑面张白面子龙面面护着刘先生奸心曹雄心瑜阴心董卓心心夺取汉江山高矮子肩长短棍赶黑黄牯至小田犁大丘细大嫂寻新破布做乾湿鞋去下屋赔上亲蚕作茧茧抽丝织就绫罗绸缎暖人间狼生毫毫扎笔写出锦绣文章传天下公一豌婆一豌姑姑嫂嫂合一豌新三年旧三年补补衲衲又三年书生书生问先生先生先生步快步快追马快马快马快●香香两两●冰汽水●家住长安,出仕东安,貌比潘安,才比谢安,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一张琴上七条弦,弹出五音六律(一张琴上七条弦,弹出五音六律==两辆车前八匹马,走遍万水千山 )★书生书生问先生,先生先生★峰上一株枫,枫上一窝蜂,风打枫,蜂飞逃四方★弹琴绘画,会话谈情★山水画画水山水水山山如画画★驾一叶扁舟,荡二支小桨,挂三四片旧帆,作五六位游客,过七里滩,到八里湖,离九江,正好十里。
-----北宋-黄庭坚★前中山,后中山,前后中山葬钟山★涓涓溪流,浅浅深深澎澎湃湃汇江海●横塘镇烧酒★峰上一株枫,枫上一窝蜂,风打枫,蜂飞逃四方★另有:峰上枫,枫上蜂,秀峰顶上生枫树,枫树结蜂巢,风吹枫叶封蜂户,蜂无归路★再有:烽山峰上栽枫树风吹枫叶落丰城★闷极无聊看聊斋,聊以解闷★咸月,甜月,五仁月,豆沙冰月,鹅油酥月★梅白菊黄,桃红柳绿芳草青,冬傲雪,秋傲霜,夏揽和风,春沾雨露●王安石三难苏东坡:1,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2,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3,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寂寞寒窗空守寡●凤山山出凤,风非凡鸟●翠屏山出巧云方显石秀●陋室提镭,居里居然居这里●明月天心,老照四方八角●月下渔人西江打鱼网碎西江月●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下面是收集的一些流传下来的妙对!仅供参考公孙丑;大宗师。
资水印心作者:喻俊仪来源:《湖南教育·中》2013年第01期一暴雨过后,资江水位陡然上涨,站在小淹渡口,看着江中奔涌的激流,心里,便有了一点惊惧。
转眼再看四周,心又安然了。
江面宽旷,水流湍急,印心石稳立江中,巍然不动。
风急云低,青山抵岸,文澜塔矗立崖壁,峻拔凛然。
几百年风云巨变,急流浊浪对它们来说,已经见得太多了。
印心石与文澜塔,在陶澍的一生中,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
但是过了轮渡,我却没有在此停留。
我想先去资水下游的石螃溪,履着陶澍留在家乡的足印,完成一次精神上的行走。
石螃村,是湖南安化境内资江北岸的一个小山村。
村中那脉清澈的溪流,哺育了一位中国古代向近代转变时期的关键人物——陶澍。
他的出现,引导并影响了中国历史与湖湘近代人才的发展。
当初,少年陶澍跟随父亲,从轿顶山下的老屋出发,沿石螃溪到资江边,再乘船去益阳,去长沙,跟着父亲至岳麓书院随读。
现在,轿顶山下已经没有陶家的老屋,这片屋场上住着的,是陶家的隔代亲邻。
踩着小路,绕过乡亲们正在修建的红砖房,走到老屋原址,闻声而出的一对夫妇将我们引到堂屋,指着挂在墙上的陶澍画像,向我们讲叙上辈传下来的陶澍故事。
画像上的陶澍身着官服,顶戴花翎,威严而不失亲蔼。
对于陶家祖屋的萧条,我是有预知的。
虽然陶家远祖曾为东晋大臣,但是到陶澍出生时,家道已经十分清贫。
陶澍父亲以设馆授徒为生,见长子陶澍资质不俗,便将其自小带在身边随馆受教。
我没指望在石螃溪能够见到一处名人故居,但我还是执意地来了。
因为这个翠竹掩映的山村,见证了陶澍的出生,这里的一草一木,在这位近代名臣的成长过程中有着特殊的意蕴。
少年陶澍或许并不知道自己会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风云人物,但是他一心向上寻求个人发展的理念却是从小就有的。
激励他的不仅仅是父亲的教育,也有家乡那些关于自己的传说。
站在老屋前眺望七星岩、锣钹岩时,他是否质疑过,自己出生的那个晚上,真的出现过七星岩亮、锣钹岩响的情景?放牛的时候,他也一定爬上过七星岩,用手抚摸过岩壁上天神凿出的北斗七星;一定也曾攀上过对面山上那道嶙峋石块垒成的龙脊,俯伏在那里,盯着溪中那块巨大的圆形石头好奇地琢磨,难道,那块石头真的是巨龙嘴里吐出的龙珠?这些事物,真的与自己的出生有关吗?还有纱帽岩,由它衍生出来的关于官帽的联想,大概也足以让少年陶澍独自憧憬并定位自己的未来。
作者: 夏国权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城市学刊
页码: 5-5页
摘要:最近时期在安化江南镇红泥村村民王社秋家里发现了陶澍亲笔书写的两幅对联.联文如下:"名酒过于求赵璧;异书浑似借荆州.""红药授书怀北郭,青灯读易想南园."这两幅对联,上款署"懊典五兄属."下款有"陶澍,云汀"字样与篆刻图章印文.王社秋系清代监生王虎文七代孙.据《陶澍年谱》载:"乾隆五十四年(1789),澍年十二岁,随父(陶必铨)馆于监生王虎文家".王虎文见澍年幼聪慧,才思敏捷,特加青睐,对其礼意甚厚.陶澍《上舍王虎文墓碣》:"澍时甫学八比之文,凡一月而成篇,(虎文)先生大惊喜,齿之异于诸子弟."八比文即八股文,这种文体束缚思想,拘碍殊多,有人穷年兀兀,难得旨趣,而陶澍年方十二,一月成篇,故深得虎文赞许.。
少年陶澍巧对对联
阅读天地
0622 1206
少年陶澍巧对对联
陶澍,清代嘉庆年间湖南安化县人,嘉庆七年(1802年)中进士,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有“江南第一才子”之称,是近代湖南人才辈出的最早领军人物。
陶澍从小喜爱诗书,聪颖过人,被人称为“神童”。
在他九岁那年的除夕之夜,他看见祖父在屋里屋外点了好多盏灯,便问祖父怎么回事。
他的祖父特别疼爱这个聪明的小孙子,捋着胡须,笑吟吟地说出一个联句来回答他的提问:
除夕月无光,点数盏灯,替乾坤增色
陶澍没想到祖父会用联句来回答他,而且答得还这么妙。
于是,他就动开了脑筋,正好这时更鼓响了,陶澍灵感一发,马上对出下联:
新春雷未动,擂三通鼓,代天地扬威
祖父听了孙子的联句,喜上眉梢,连声称赞:“好句子” ,当即写下此联,命家人贴在门上,一时传为佳话。
陶澍13岁那年,有一天,一个开榨油坊的老板,上门请陶澍的父亲陶必铨写对子。
不巧,陶必铨已外出,老板高兴而来,扫兴而归。
榨油坊开业那天,这位老板只好请来当地几位秀才写对联。
可这几位秀才搜肠刮肚,搔头挠腮,就是对不出一副好联,便用“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常用联来搪塞。
正当老板大失所望之时,传来一个童稚的声音“让我来试试!”看热闹的人一瞧,这人正是少年陶澍。
大家都不相信陶澍小小年纪,能写出什么好联来。
只见陶澍铺平纸,搦笔沾墨,写出一联
榨响如雷,惊动满天星斗
油光似月,照亮万里乾坤
这上下两句,把“榨油”二字嵌于上下联首字中,这是嵌字联中的鹤顶格,又用夸张的手法,将手工榨油夸大为“星斗”、“乾坤”,气魄不凡,使围观的人十分惊讶,如非亲眼所见,不会相信这副佳联竟出自一个少年之手。
第二天,陶澍的父亲从外面归来,路过榨油坊,看了门联以后,惊叹写联人的口气不小,正想赞叹几句,不料榨坊老板兴冲冲跑上前来,一个劲地夸赞
陶先生儿子的对联写得好。
陶必铨立即把话咽了下去,不但不夸,反而斥责道:“这是虚夸浮泛之词”。
后来,陶澍在父亲严格教育下,终成大器。
陶澍神童之名数年内鹊起,也有人不以为然。
当地刘大顺(陶澍义兄)家做寿酒。
四位父辈都是文秀才,而其祖父既是文秀才,又是武秀才。
席间,刘大胜的叔叔令陶澍与其同席。
座中有八甲刘知县,为吹嘘主人门第之盛,便出一上联:
父子五人六秀才,数世间百姓万家,刘门为盛
陶澍略一思索,即应道:
山林千载一高士,藐天下八官九品,陶氏独尊。
刘家见陶澍口气不小,且藐视朝廷官员,刘大顺的四叔(排行最后,也称细叔)紧接着戏谑道:
笑小儿:眼前了了,大未必佳
谁知陶澍立即应声而对:
告细叔:铁中铮铮,终须成器
一时,四座皆惊,再无人出难题来测试陶澍的才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