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提醒】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小柴胡汤(3)
- 格式:doc
- 大小:14.24 KB
- 文档页数:4
小柴胡汤条文精义和运用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共在18 条原文中出现,包括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厥阴病及阴阳易差后劳复病五篇中,其中第98 条是提示忌用小柴胡汤,此外“柴胡证”和“柴胡汤证”有3 条出现在原文中。
小柴胡汤在《金匮要略》中出现4 次,呕吐哕下利病篇中治疗呕吐、妇人杂病篇中治疗热入血室与伤寒同,另2 处均出现在妇人产后病篇中,此外在疟病篇附方中有其加减方——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根汤。
(一)《伤寒论·辨太阳病篇脉证并治》1.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37)提要:太阳病十日后三种转归:表已解、传入少阳、邪仍在表。
2.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提要:小柴胡汤主症及7 个或然症。
3.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7)提要:外邪直中少阳。
4.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
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98)提要:太阳太阴合病,误下变证,忌用柴胡汤。
5.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99)提要:三阳证见,治从少阳。
6.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提要:少阳太阴合病,先温后和。
7.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1)提要:小柴胡汤的使用“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胡希恕和冯世纶教授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经验拾萃吴英举【摘要】近代著名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伤寒论》体系不同于《黄帝内经》,《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临床中提倡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冯世纶教授继承其学术思想,认为在临床中不管何病,只有先依据症状反应辨病位为半表半里即柴胡证,同时又有四肢厥冷,疲乏无力等,即可辨为上热下寒的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病,亦即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临床和当归芍药散合方较多,随症增损药物,多可获得良效.【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年(卷),期】2018(027)011【总页数】3页(P1921-1923)【关键词】胡希恕;冯世纶;半表半里阴证;柴胡桂枝干姜汤【作者】吴英举【作者单位】登封市中医院河南登封 4524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胡希恕先生是近代著名的经方大师,最先提出《伤寒论》体系不同于《黄帝内经》,《伤寒论》中的六经来自八纲。
在临床中提倡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强调“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
冯世纶教授系胡希恕先生嫡传弟子,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经方研究,系统总结了胡希恕先生的经方研究成果,提出《伤寒论》属于中医学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
冯老学验俱丰,擅用经方,疗效卓著。
现将其及胡希恕先生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理论基础1.1 经文释义《伤寒论》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关于该条文的解释,胡希恕:“伤寒虽已发汗,若表不解,仍宜桂枝汤更汗以解之。
五六日为传少阳病的时期,而医复下之,使外邪内陷,故不但出现柴胡证的胸胁满,而且兼有微结、往来寒热、心烦等。
津液大量亡失,故小便不利而渴。
胃中无饮,故不呕。
热伴气上冲,故头汗出。
下后有气上冲,其表未解可知。
凡此宜柴胡桂姜汤。
胸胁满,微结,即柴胡证胸胁苦满而有微结状。
微结是对照结胸的实结说的,在胁下而不在心下……胸胁苦满之症。
经方十首030、小柴胡汤[组成用法]柴胡10~20g、黄芩6~10g、半夏6~15g、人参5~10g、甘草5~10g、生姜10~15g、大枣5~10枚。
水煎,分三次服用。
[方证]1.胸胁苦满或上腹部疼痛,或胆囊部明显压痛。
2.发热或低热持续,呈寒热往来样。
3.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默默不欲饮食。
4.脉弦,或弦细,或弦滑,或沉弦。
5.苔黄或黄白相兼,或淡黄,或黄腻。
[现代应用]1. 以胸胁苦满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如急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肝胆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胃病,均可表现为胸胁部的胀满不适。
肺炎、胸膜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也可以有此表现,只不过范围上有所不同。
2.发热性疾病。
主要为病毒、细菌等造成的感染性发热、如感冒、急慢性扁桃体炎、结膜炎、疟疾、伤寒、妇女经期发热等。
这些疾病中,有表现为寒热往来的,有表现为持续高热的,也有表现为不规则低热的,不必局限于条文。
近来有人将本方用于艾滋病的治疗。
3.根据“休作有时”的方证特点,对于支气管哮喘、癫痫、心绞痛、变应性鼻炎、经前紧张综合征等反复发作性疾病可以选用本方。
一些定时发作性疾病也可使用本方,如夜半咳嗽、子时哮喘、子时发热、子午时牙痛、子午卯酉时胃痛、午时瘫痪等。
4.其他分布于“少阳带”的疾病,如偏头痛、肋间神经痛、旋耳疮(耳廓湿疹)、腮腺炎、鼓膜炎(暴聋)、化脓性中耳炎、甲状腺炎、乳腺炎、腋汗以及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的淋巴结炎等也多有出现本方证的机会。
5.以“默默不欲饮食”为代表的情绪低落或欲望低下性疾病,也有用到本方的时候。
如神经性食欲缺乏症、心因性阳痿、肠伤寒出现的表情淡漠以及默默不欲入寐的失眠症等。
[经验参考]小柴胡汤又称为“三禁汤”,反观之,即除了适合“汗”、“吐”、“下’’之外疾病都有应用的机会。
本方应用范围极为广泛,恰如日本汉方家丹波元坚所说“伤寒诸方,惟小柴胡汤为用最多,而诸病屡称述之”。
历代医家们对本方的应用经验也都异彩纷呈。
有以胁痛为主证的,如许叔微治董齐贤病伤寒数日.两胁挟脐痛不呵忍,或作介豚治之。
冯世纶教授临证实录(全部20案)展开全文1、冯世纶临证实录:经方治愈反复发烧4年患儿□ 高建忠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余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笔者临证喜用经方,但总感不悟经方真谛。
因拜入当代经方大家冯世纶门下,日日侍诊于侧。
老师先辨六经,继辨方证,诊治处方,井然有序。
近治一4岁男孩,反复高烧4年,使用经方4剂而愈,经方的魅力得到淋漓体现。
原案实录,供同道参阅。
案例李某,男,4岁。
2010年3月6日初诊。
患儿自出生10月左右开始反复发热,经多方中、西药物治疗,但一直未能控制高烧。
为了给孩子治病,全家由农村搬到北京居住。
每隔三五天可以没有任何原因就发烧,而且一发病就是高烧,又特别难以控制。
经多家三甲医院门诊及住院检查,皆考虑呼吸道炎症性病变。
来诊时诉昨晚无明显诱因,又出现发热,体温38.6℃,服“退热药”汗出热退,今晨体温又上升至39.6℃,遂慕名就诊于冯世纶老师门诊。
刻下症见:发热,鼻塞,流涕,四肢厥冷。
舌尖红,舌苔白,脉浮紧数。
辨六经属太阳、阳明合病,辨方证属大青龙加薏苡败酱桔梗汤证。
处方:生麻黄18克,桂枝10克,炒杏仁10克,炙甘草6克,桔梗10克,生薏苡仁18克,败酱草18克,生石膏45克,生姜15克,大枣4枚。
1剂,水煎服。
嘱当晚先服四分之一量,温服后盖棉被。
见微汗,停后服;无汗,继服四分之一量。
停用其他药物。
2010年3月8日二诊:上方第1次服药后未见汗,但小便增多,体温有所下降(仍然39.4℃)。
继服第二次、第三次皆未见汗,待第4次给患儿服下最后的四分之一,即一剂药服尽,午夜汗出,体温恢复正常。
患儿安睡,次日白天玩耍如常。
至晚上体温又开始上升,达38.8℃,未服退热药。
刻下症见:发热,咽干,口干欲饮水,纳食减少,大便尚调,鼻流浊涕,精神欠佳。
舌质红,口唇红如妆,舌苔白,脉细滑数。
辨六经属少阳、阳明合病,辨方证属小柴胡加石膏汤证。
处方:柴胡24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党参10克,桔梗10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6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
小柴胡汤的使用攻略详细辨证点1。
心烦喜呕:孩子吐了,马上想到少阳的小柴胡汤证。
特别是容易来一下“恶”的,恶心到要吐的表情,也同样是马上想到少阳的小柴胡汤证。
伤寒条文“呕而发热,小柴胡汤主之”。
又发烧又有呕吐,或者又发烧又有恶心的情况,用小柴胡没错了。
2。
往来寒热:见太多妈妈说,孩子白天发烧温度不高,晚上又烧到很高。
这就是往来寒热了。
不是说一定要一阵子冷一阵子热才是往来寒热。
我自己的孩子经常是,早上发烧比较低,下午睡完午睡又升到很高,一直烧到凌晨4-5点。
见到以上1,2点同时两点出现,可以十分肯定是要用小柴胡汤了。
即使只有一点出现,也已经是小柴胡证。
下面的症状可以帮助更加肯定地判断自己没错。
3。
胸协苦满:孩子说肚子不舒服,可以摸着他身上的各个部位问他,“是这里痛”吗?小腹,肚脐周围,胃和协下部分等。
胃协处,马上想到小柴胡汤。
(如果能够确定孩子是在协下痛,也可以肯定是小柴胡了。
只是因为很多孩子说不清楚,还有不会说话的孩子,所以这点我放兼证了。
**有只出现这个症,别的几点都没有,也记得用小柴胡。
)4。
默默不欲食:我孩子得到小柴胡证的时候,总是精神很不好,烧比较低的时候还能玩一下,烧比较高的时候就老要睡,睡睡还难受到要哭。
心情很不好。
胃口也很不好。
这时我全天只给喝白粥。
5。
口渴情况:有时候他说要喝水,可是给水他喝,他常常只喝一小口,就说,够了。
6。
嘴唇颜色会很红,舌尖外围有点红。
舌苔通常是薄白的。
使用功略:1。
买冲剂的小柴胡,不能按说明书来用。
象我家孩子30多斤,我一次起码冲一包,一天起码喝3包到4包。
而且冲剂止呕的效果不好,如果呕吐很激烈的话,最好还是用煎剂。
止呕用生半夏效果是最好的。
2。
柴胡的量要够大。
伤寒论里面,桂枝,白芍等等都只是用到3两。
柴胡用到8两那么多。
所以柴胡就是要量够大,这才是用在少阳证的柴胡用量。
我曾白痴地用3g柴胡来熬小柴胡汤,结果喝了完全无效。
所以按原书的配比的大量是非常重要的。
⼩柴胡汤⼩柴胡汤⼩柴胡汤,是⼀种⽅剂,属中药类,源⾃《伤寒杂病论》。
其功效主要是和解少阳,和胃降逆,扶正祛邪。
基本信息来源:⼩柴胡汤汉代张机(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治中》。
组成:柴胡(30g);黄芩(18g);⼈参(18g);半夏清,(18g);⽢草炙,(18g);⽣姜切,(18g);⼤枣擘,(12枚)。
⽤法:上七味,以⽔⼀⽃⼆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升,⽇三服。
主治:1)少阳病证。
邪在半表半⾥,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烦喜呕,⼝苦,咽⼲,⽬眩,⾆苔薄⽩,脉弦者。
2)妇⼈伤寒,热⼊⾎室。
经⽔适断,寒热发作有时;或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见以上少阳病证者。
加减(1) 呕逆加⽣姜、陈⽪。
柴胡(2) 烦⽽不呕,去半夏、⼈参,加栝蒌。
(3) 渴者去半夏,加花粉。
(4) 若不渴,外有微热,去⼈参,加桂枝,覆取微汗。
(5) 咳嗽去参、枣、⽣姜,加五味⼦、⼲姜。
(6) 虚烦加⽵叶、粳⽶。
(7) 齿燥⽆津加⽯膏。
(8)痰多加栝蒌、贝母。
(9) 腹痛去黄芩,加芍药。
(10) ⼼下痞,去⼤枣、加牡蛎。
(11) ⼼下痛,加青⽪、芍药。
(12) ⼼下悸,⼩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
(13) 本经头痛加川芎。
(14) 发黄疸加茵陈。
⽅义(1)胆为清净之府,⽆出⽆⼊,其经在半表半⾥,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
邪⼊本经,乃由表⽽将⾄⾥,当彻热发表,迎⽽夺之,勿令传太阴。
(2)柴胡味苦微寒,少阳主药,以升阳达表为君。
黄芩苦寒。
以养阴退热为⾂。
半夏⾟温,能健脾和胃,以散逆⽓⽽⽌呕。
⼈参、⽢草,以补正⽓⽽和中,使邪不得复传⼊⾥为佐。
邪在半⾥半表,则营卫争。
故⽤姜、枣之⾟⽢,以和营卫为使也。
变化⽅(1)本⽅以前胡代柴胡,名⼩前胡汤(崔⽒),治同。
(2)本⽅加陈⽪、芍药,名柴胡双解散,治同。
(3)本⽅加芒硝,名柴胡加芒硝汤。
(4)本⽅加桂枝,名柴胡加桂枝汤,治伤寒六、七⽇,发热,微恶寒,⽀节烦痛,微呕,⼼下⽀结。
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03月/04日/从日本的小柴胡汤事件说起冯世纶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的津村顺天堂制成了小柴胡汤颗粒制剂,同时有地滋教授发表了 津村小柴胡汤颗粒对慢性肝炎有治疗效果的报告,刹时间在日本引起不同凡响。
小柴胡汤成了畅销药,舆论认为日本汉方走向现代化。
短短的几年里,津村顺天堂便成了日本乃至世界注目的制药企业,财富积累走向巅顶。
但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不断爆出小柴胡汤有副作用的新闻,1991年4月日本厚生省向医师、药剂师下达了要注意小柴胡汤导致间质性肺炎的通告。
1994年1月~ 1999年12月报道了因小柴胡汤颗粒的副作用发生了188例间质性肺炎,其中22人死亡。
结果津村顺天堂1997年破产,2000年津村顺天堂社长津村昭被判刑3年。
一个药方可使一个企业兴旺,又可使其灭亡,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一、关于小柴胡汤的副作用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方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七味药组成。
方中柴胡苦平,是一味疏气行滞的解热药,而有治胸胁苦满的特点,方中用为主药。
佐以黄芩除热止烦,半夏、生姜逐饮止呕,复以人参、大枣、甘草补胃以滋津液。
该方的典型适应证是!伤寒杂病论∀第96条(赵开美本,以下同)所示: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造成这种方证的主要原因是!伤寒杂病论∀第97条所述: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这些条文不但指明了小柴胡汤为太阳病初传少阳的主治方,不论伤寒、杂病,凡有其证俱宜用之,同时又告诫后人,凡不见小柴胡汤方证时,绝不能用该方治疗。
凡学中医者皆熟悉其功能,并能恰到好处地用其治疗急、慢性病。
所谓日本小柴胡汤的副作用,主要原因是应用时脱离了辨证论治理论指导的结果。
为了早日得到中西医结合的成果,日本学者探索了用西医病名诊断指导用中药的道路。
经方:小柴胡汤(少阳症)小柴胡汤【原文】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
2、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
3、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4、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5、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6、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
7、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作者】张仲景【出自】《伤寒论》【经典回顾】<伤寒论>:1、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存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2、血弱气虚,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3、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4、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5、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6、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汤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7、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8、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
9、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10、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11、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冯世伦教授医案【病例1】哮喘刘某,男,56 岁,2006 年2月12 日初诊。
咳喘有7、8年,服用大量山茱萸、白果等纳气平喘药未效,常用气雾剂维持。
经诊察,该患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咳也不多,常伴有有少量白痰,发无定时,但汗出较多,口干微苦,且发则双肋及胸胁胀满,四肢无力,苔白根腻,脉沉细。
俗话说“内科不治喘,治喘丢了脸”,意思是说哮喘的病因病机十分复杂,因之治疗不易。
按本病的主要原因多由于内有痰饮、瘀血,又感外邪而作,迁延反复,难以除根。
所以临床更要见证治证,不可臆测。
该患虽然咳喘,但病邪表现并不在表,所以用麻黄、杏仁等药是不会收到疗效的,中医虽有“纳气归肾”这一理论,但临床需要变通。
而本案取得疗效的关键还是在于辨六经和方证。
此病在半表半里,属阴证。
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柴胡12 克,黄芩10 克,花粉12 克,生龙牡各15 克,桂枝10 克,干姜6 克,当归10 克,白芍10 克,川芎6 克,苍术15 克,泽泻12 克,茯苓12 克,炙甘草6 克。
二诊,服七剂后,喘减,四肢乏力好转,仍有少量白痰,口苦苔白根腻,脉沉细,与上方加补骨脂10克。
三诊,服七剂后,又有些喘,腰酸膝软,口干苦,但可以平卧,喉中痰鸣,苔白脉沉细,上方去补骨脂,加射干10克四诊,服上方七剂,有时喘作,口苦,腰酸,乏力,苔白脉细沉,病位仍在半表半里。
仍用二诊原方。
结果:服用上方14剂,病情得到控制,比较稳定。
备注:冯老根据多年经验,认为辩治哮喘主要还应当以痰饮瘀血为纲,然后区分为几大类别。
临床辨证论治,收效还是比较显著的。
【病例2】喘息性支气管炎张某,男,64岁,2005年6月30日初诊。
素有哮喘病,近日又作,服喘安等未效,来门诊看中医。
证见咳喘,咯吐白痰,喉中痰鸣,且汗出口渴,下肢浮肿,舌苔白,脉弦滑略沉。
咳喘、痰白口干、喉中痰鸣、脉滑,为里热证,该患外邪明显,又夹有里饮,遵照仲圣治法当发汗解表,化痰降饮,还需清里热。
JT伤寒金匮方论.本草学研究---【柴胡剂】小柴胡汤(三)──方剂与本草转帖【柴胡剂】小柴胡汤(三)──方剂与本草〔摘自『伤寒杂病论慢慢教』.第六段课第六堂〕/blog/post/27592626我们之前先看了这四大主证,知道这个病人的气是如何不通、如果影响到诸多系统之后,我们就可以来看看小柴胡汤这个方子,是怎么在运作的:【桂7-68/宋96】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日三服。
柴胡首先,柴胡这味药,《神农本草经》说什么?为什么要先看柴胡,不看小柴胡汤的整个结构呢?因为小柴胡汤这个方子,它有七个兼证:什么状况下,可以把什么药拿掉、不要什么药、加什么药,所以很多药都是可以代换掉的。
最后我们就会发现:小柴胡汤的很多药都可以拆掉,拆得干干净净,最后只有两味药是不动的,而完全不会动到的两味药,就是炙甘草跟柴胡。
所以基本上,我们要认识小柴胡汤最主要的功用,我们可以说认识柴胡就够了,其它的药都是可以加减的。
柴胡这味药,我们要注意到的是什么呢?《伤寒论》小柴胡汤的柴胡是半斤,汉代半斤的话,大概现在剂量的三四两左右。
不过我开经方的话,通常是乘以0.3,不太会乘到0.4,所以他写半斤、八两,我就开二两四。
我现在开柴胡汤,二两四的药单拿到药行,药行不卖,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当我听到这个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时候,我心里就会有一个疑惑:「现在台湾的人得了柴胡证,怎么办?」因为柴胡证用柴胡汤,要确保这个药有效,柴胡需要开得很重,也就是,一碗汤里面,柴胡不得少于八钱,这是基本的规范。
少于八钱有没有可能有效?有可能,但是没有效的可能性也很大。
柴胡汤有一个比例结构,是历代医家不太敢乱动的,就是柴胡的比例是八,黄芩是三、人参是三、半夏是半碗、甘草三。
无论如何人参三、甘草三、柴胡八这个比例是不可以动的。
冯士纶经方带教医案——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三、柴胡桂枝干姜合当归芍药散类方证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干姜二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炙甘草二两。
折现代量:柴胡125,桂枝45,干姜30,瓜蒌根60,黄芩45,牡蛎30,炙甘草30。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后汗出便愈。
方解:本方是小柴胡汤去半夏加栝楼根的变剂。
黄芩苦寒,伍干姜之辛温以理微结。
栝楼根之润得牡蛎之收,更能止渴。
桂枝甘草治气冲并兼和外。
人参补中、大枣雍满均非微结所宜,故去之。
故此治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证,气上冲有阳微结或外不和者。
小柴胡汤治半表半里阳证即少阳病,而本方治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病,其主要变化在干姜。
原文解读:《伤寒论》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解读:伤寒五六日,虽已发汗,病不解则常转入少阳柴胡证。
医不祥查,又误用下法,使邪热内陷,虽胸胁满未去,但已阳微结,即指津液伤而大便硬。
津液不下,故小便不利。
津液虚少,热更伤津致燥,故渴而不呕。
气冲于上,故但头汗出。
往来寒热,心烦,为柴胡证未解,宜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注:阳微结——胡希恕先生说:“即阳气(津液)内竭的大便硬结症。
祥见阳明病篇,互参自明”。
方证要点:本方证是半表半里虚寒厥阴证,以四肢厥冷、口干或苦,大便干,小便不利等为主证。
从以上两条可看出,本方与小柴胡汤都用于半表半里病,但小柴胡汤治疗阳热证,而本方则用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证,也就是半表半里阴证。
冯老依八纲释六经,认为本方证当有便干,即“阳微结”,《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指出:“大便微结者,可用本方,大便正常服本方可致微溏”。
阴证不得有热,但半表半里不同于少阴和太阴邪有直接出路,无热证出现。
而厥阴病邪无直接出路,故很容易寒郁化热,故常见上热下寒,而但寒不热者很少见,这就是本方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的主要原因。
《伤寒论》113方——小柴胡汤,典型医案1往来寒热——刘渡舟医案沈某,女,42岁。
始因志怒伤肝而心胸发满,不欲饮食。
继而又外感风寒邪气,往来寒热,休作有时伴胸胁苦满,头痛身疼。
脉弦,舌苔白滑。
此少阳受邪,气郁不舒,枢机不利之证。
柴胡12克黄芩9克半夏9克生姜9克党参6克大枣7枚炙甘草6克服药一剂,则寒热俱减,又服一剂后诸证皆消。
解说;寒热往来是小柴胡汤的主证之一,也是少阳病枢机不利,正邪交争的典型临床表现。
先有恶寒,后见发热,恶寒时不发热,发热时不恶寒,二者交替发作,所以称之为“休作有时”。
临床凡见到往来寒热,就应该首先考虑用小柴胡汤治疗。
《临证指南》2寒热往来——赵守真医案泥工陈天保,前以工毕夜归,途中大雨滂沱,衣履尽湿,到家易衣即寝。
次日微感不适,然以食齿之繁,殊不欲以是而惮劳也,仍勤于工。
未几日,突而发热身痛,胸闷咳嗽,口干不渴,二便如常。
医用人参败毒散治之,二剂,身疼、咳嗽得稍已,旋又寒热往来,心下胀闷,再改柴胡桂枝汤与之,数授病仍不解。
患者由兄弟伴来就诊,切脉弦滑而细,询之,彼谓:“口苦咽干,胸胁痞满,往来寒热,心烦不思食。
”吾思此少阳证也,服小柴胡汤不效,当另有故。
试以手按其心下,则觉痛甚,症之脉滑,又属有痰,此非柴胡桂枝汤证,乃柴胡小陷胸汤之合病。
《伤寒论》有:'心下痞,按之痛者,小陷胸汤主之。
”参合前说,更可确定无疑。
因书柴陷汤服之。
柴胡七钱,半夏三钱,黄芩、党参各二钱,甘草一钱,蒌实五钱,黄连八分。
并谓三帖可愈,不必易方。
逾数日,复来云:“药后病如失,果如先生言,现唯口乏味,身委顿而已。
”按脉和平,属于病后虚弱,疏予归芪异功散加神曲、山药,益气血,补脾胃,以培元气。
(《治验回忆录》)《经方直解》论:人参败毒散,是救太阳坏病的,逆挽舟之法,或补里虚而肝脾之气陷的。
此方义,与桂枝新加汤,比较接近。
但外感病是有传经的,表闭肺逆,又有结胸变象。
所以人参败毒散不愈,小柴胡也不愈。
冯世纶医案: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化裁治鼻渊案李某,男,26岁,2006年11月13日初诊。
鼻塞、涕黄,咳吐黄痰,咽痛1周,纳差,大便干,2~3日一行,朐胁苦满,眠差早醒。
婚后1年来早泄,1周遗精2次。
舌苔薄黄,脉细弦。
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
鼻塞、流涕,爲太阳病。
涕黄,咳吐黄痰,咽痛,大便干,爲阳明病。
纳差,胸胁苦满,眠差早醒,爲少阳病。
综合分析:虽有早泄、遗精等内在虚损症,但内外合病,里不急则先解表再治里,此爲定法。
予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加味。
处方:麻黄10g,杏仁10g,炙甘草6g,生石膏(同煎)45g,柴胡12g,黄芩10g,清半夏15g,大枣4枚,生姜12g,桔粳10g,党参10g,白术15g,茯苓12g,7剂。
问:仲景书中似乎未见有麻黄剂、柴胡剂合用之例?答:对。
但仲景书是爲百病立法,示人以规矩而非巨细无遗,衹要你掌握其精神,有是证则用是药,灵活辨证用药则可用于百病。
问:此处用白术、茯苓何意?答:此案中初诊虽阳证突出,但有内在虚损,所以便干考虑爲里津不足。
白术、茯苓以生津利饮则津回而大便通,《金匮要略》之白术附子汤是个例子。
2006年11月20曰二诊。
咽痛已,胸胁苦满减,仍早醒,鼻塞涕黄,大便2曰一行,舌苔白,脉弦细。
仍有鼻塞、涕黄加强清热排脓之药。
上方加桂枝10g,生薏苡仁18g,败酱草18g,7剂。
问:用生薏苡仁、败酱草排脓是否从薏苡附子败酱汤出?答:对,是出于薏苡附子败酱汤,原方爲阳明太阴合病之方,此处去附子而爲阳明方。
仲景方虽衹二百多方,但神而明之,可化生无穷。
2006年12月12曰三诊。
鼻塞、涕黄,咳吐黄痰,咽痛,胸胁苦满已缓解,大便干2日一行,眠差,唇舌靡斓疼痛,1周遗精2次。
舌苔白根腻,脉弦细。
大便于2日一行,眠差,唇舌靡烂疼痛爲实热。
遗精爲虚家。
综合分析:证属寒热错杂之厥阴病,甘草泻心汤加味。
处方:炙甘草12g,黄芩10g,黄连6g,清半夏15g,党参10g,干姜6g,大枣4枚,白术15g,生龙骨(同煎)15g,生牡蛎15g,白薇12g,远志10g。
冯世纶老师医案痹证案高某男 61岁已退休2007年1月23日来诊右侧膝关节内侧疼痛1年余,跛行,难以站起。
曾被诊断为退行性关节炎。
口中和,近两天鼻塞流涕,有口疮,大便可。
面红,舌有裂纹,边有齿痕。
苔白,脉细弦。
既往有高血压病多年,服西药不规则,有饮酒嗜好。
辨证论治:无热而关节痛,为表阴证;患者病程长,又见口中和,为里阴证;辨证为少阴太阴合病,治疗上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麻黄10, 桂枝10, 知母10, 苍术15, 茯苓12, 防风己各10, 炙甘草,, 川附子,0, 大枣,枚秦艽10, 仙灵脾10, ,大功劳叶12, 生姜12, 七剂问:六经辨证为少阴痹证,为何不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答:经方辨证的步骤是先辨八纲以定六经,再辨方证。
辨方证一来要读仲景书,二来靠老师传授,三来是临床中摸索,逐渐积累经验。
所以说,辨六经较易而辨具体的方证较难。
桂枝芍药知母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都是少阴太阴合病,但具体方证不同,这就要看各人的经验及辨方证的功夫了。
问:,诊时患者疼痛较严重,为何不加止痛药,答:中药中没有所谓的止痛药,都是依据整体的状态而调整。
死执所谓的止痛药而不整体调理,是起不到止痛效果的。
问:像元胡丶乳香不是止痛药吗,答:是通过活血祛瘀而起作用,有瘀血证才用。
如胡老对于疼痛偏于,侧的用活血药。
像这例如果用药后症状不缓解,可适当加活血药。
问:仙灵脾在此是什么作用,是补肾吗,答:太阴药,也就是增强附子的温阳强壮作用以祛邪。
2007年2月6日二诊汗出后鼻塞流涕止,右膝关节痛减,口干,大便可,苔白脉细弦问:二诊见口干,是否合并阳明证,答:不是阳明病。
这是汗出而津液更伤了,呈外邪内饮,津不上承之证,应从太阴论诒。
(按:从三诊可看出,去掉麻黄发汗药,增加附子用量,口干反而减轻了。
)老师:六经辨证属少阴太阴合病,汗出表邪减而津亏,应去麻黄,治疗上改为桂枝加附子汤加减。
桂枝10, 苍术15, 炙甘草,, 川附子,2, 大枣,枚生姜12, 白芍10, 茯苓12, 防风己各10, 秦艽10, 仙灵脾12, 七剂2007年3月13日三诊鼻不塞,流涕止,右膝关节痛己基本消失,由坐位站起己不困难,行走利索了,现遗右足跟疼痛,口不干了,口疮消失,大便可,苔白,脉细弦方证同上,仍予上方,增川附子为,5, 七剂继进问:一诊用药己取效,俗话说千方易得,一效难求。
冯世纶医案:三、少阳病㈡小柴胡汤加味治症瘕二案(肝脾肿大,子宫肌瘤)㈡小柴胡汤加味治症瘕二案(肝脾肿大,子宫肌瘤)案一、肝脾肿大魏某,男,72岁,2004年9月14日初诊发现肝脾肿大3年。
患者60年代时曾患有胆嚢炎,灰指甲,1969年因灰指甲吃灰黄霉素而损伤肝功,2001年仍因灰指甲严重而吃伊曲康唑几个月,虽然灰指甲好转,但出现肝功异常,血小板下降,诊断爲药物性肝炎,肝脾综合征,经西医治疗无效。
就诊前的西医检查结果:血常规:WBC4.6X 109 / L,RBC3.93 X 1012/L,PLT59 X 109 / L。
B超示:脂肪肝,肝大,脾大(肝肋间厚156mm,脾肋间厚70mm)。
肝功能示:AST45U / L,TP84g/L,ALT76U/L,TBA37Immoj/L.现症见:乏力,早起口干,常胸闷,矢气多,舌苔白根腻,脉弦细。
胸闷爲少阳。
口干爲阳明。
乏力兼合太阴。
以小柴胡加石膏汤加味。
处方:柴胡12g,黄芩10g,清半夏15g,党参10g,枳实10g,陈皮30g,生姜12g,大枣4枚,炙甘草6g,茵陈15g,丹参15g,天花粉12g,鳖甲10g,五味子10g,生石膏(同煎)45g,7 剂。
问:古时的人参是党参或白晒参、高丽参之属?答:观仲景方中人参应用较多,应该是党参才能满足如此大的需求。
问:一诊用小柴胡汤,日本也每用小柴胡汤治肝炎,是否其对肝炎有特效?答:否,中医治病有其自身体系,并不受西医诊断的影响,日本滥用小柴胡汤治肝炎,出现了震惊世界的小柴胡汤风波,就是因爲他们不是据证用药,而是根据西医诊断来用药,从正统中医角度来看,这是他们用错了药,是误治,而非小柴胡汤的副作用,这个病例用了这麽久的小柴胡汤,也没有见到所谓的副作用,也可作爲证明,这一点我已发表了多篇文章以正视听。
这是中西医结合医师们所应吸取的教训。
2004年9月21日二诊。
胸闷不明显,仍乏力,矢气多。
上方去生石膏,加陈皮30g。
【名医医案】冯世纶:经方治重度抑郁症一例【典型验案】卫某,女,56岁,2013年10月10日初诊。
主诉:失眠1月余。
患者在综合医院诊断为“重度抑郁症”,一直服用“三辰”等安眠药,每晚仅能睡2小时左右,夜间惊醒10余次,烘热汗出。
来诊时心情抑郁,精神紧张,恶风寒,左侧偏头痛、牙痛,心烦,口干口苦,心慌,耳鸣,乏力,两小腿发凉,纳差,二便调,舌淡红苔白根腻,脉弦。
3年来体重下降30余斤。
辨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合病。
辨方证:柴胡加龙骨牡蛎去大黄铅丹加花粉远志菖蒲汤证。
方药:柴胡12克,黄芩10克,姜半夏15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生龙牡各15克,桂枝10克,茯苓15克,天花粉10克,远志10克,菖蒲1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
7剂,水煎服,日1剂,并嘱停服西药。
10月17日二诊:服上药后失眠明显好转,已停服安眠药,每晚能睡5~6小时,耳鸣减,足凉已,口苦已,但仍心悸,口干,左侧偏头痛,尿频,夜尿1~2次;舌红苔白根腻,脉细。
上方加苍术15克,增姜半夏为30克,7剂,水煎服,日1剂。
10月31日三诊:眠可,心悸减,口干已,夜尿1次,尿频不明显,左侧偏头痛较前减轻,枕骨处自觉鸣响,纳少,舌自感灼热,夜间明显,汗出不多。
舌暗苔白腻脉细。
上方去姜半夏,加清半夏15克,白芍10克,吴茱萸10克,生石膏45克。
7剂,水煎服,日1剂。
后随访,继服前方7剂,诸证已不明显。
【按】:本案先辨六经、继辨方证,初诊根据患者恶风寒、烘热汗出、头痛,此为太阳表证。
耳鸣之辨,或为少阳郁热或为水气上冲;结合纳差,牙痛,心烦,口干口苦,当为半表半里的阳证,即少阳病之小柴胡汤证。
结合乏力、腿凉,心慌可辨为太阳太阴、外邪里饮之苓桂术甘汤证。
失眠、焦虑、抑郁、烘热汗出,此为太阳阳明合病之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加花粉清热止渴,针对阳明热;加菖蒲、郁金安神定志解郁,故辨方证为柴胡加龙骨牡蛎去大黄铅丹加花粉远志菖蒲汤证。
嘱停服西药,一则防止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汤药疗效;二者西药安眠药副作用颇多,药物依赖后更难入眠。
【新提醒】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小柴胡汤(3)
4、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苓桂术甘汤方证:
耳鸣案:
来某,女,61岁,2011年3月24日诊。
诉右耳鸣、耳聋3个月,时眩晕,张口时耳中“刷”响一下,天热时头亦热,耳鸣声大时头胀,脸麻,晨起口干,后背凉,怕风多年,近日感冒咽痛,身怕冷,睡眠时好时坏,纳可、小便可,起夜1—2次,大便日1次不成形,舌淡润苔白根稍腻,脉沉弱数,右寸浮。
辩六经属太阳少阳太阴阳明合病挟饮证,辩方证为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苓桂术甘汤方证。
柴胡12,黄芩10,清半夏15,党参10,炙甘草6,生石膏45,生姜15,桔梗10,桂枝10,茯苓12,苍术15,大枣4枚。
7剂,水煎服。
结果:耳鸣、耳聋减轻,眩晕、咽痛、恶寒已不明显。
按:耳鸣、耳聋眩晕、咽痛、口干为少阳证小柴胡汤证。
遇热头热、耳鸣声大时头胀、脉数为阳明里热,故加石膏、桔梗清热利咽。
后背凉、怕风多年、感冒后怕冷、眩晕、张口时耳中响声、大便不成形、舌淡苔白根稍腻脉沉弱数等为表寒里饮之象,故合苓桂术甘汤解表利水。
关于耳窍病的认识:多从脏腑、经络角度解,“实则泻肝,虚
则补肾”为主要治法。
然临症所见,多数耳鸣绝非泻肝、补肾可以取效。
冯老认为,耳窍病多属于半表半里证,实证多为少阳。
《伤寒论》少阳提纲证“口苦、咽干、目眩”264条提到“两耳无所闻”、“目赤”等皆属孔窍病变。
故对耳病的治疗,冯老多从半表半里之少阳病入手,用小柴胡汤和解之,顺应了人体疗病的自然功能。
读后感悟:“耳窍病为半表半里,多从少阳论治,用小柴胡汤和解之”。
耳属体侧,为少阳经所属,耳病从少阳治,冯老好思路!
5、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半夏厚朴汤方证:
咳嗽案:
魏某,女,7岁,2011年3月15日诊。
诉咳嗽3日,有痰咳不出,晨起鼻塞,咽稍痛,发热,无汗,大便少,舌淡苔薄白,脉弦数。
辩六经属少阳太阴阳明合病挟痰饮证,辩方证为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半夏厚朴汤方证。
柴胡20,黄芩10,清半夏15,党参10,炙甘草6,生石膏45,生姜15,桔梗10,厚朴10,杏仁10,茯苓12,苏子10,大枣4枚。
2剂,水煎服,2日1剂。
结果:痊愈。
按:本案表证、阳明里热均不明显,咽稍痛、发热、脉弦数为少阳小柴胡加石膏桔梗汤访证。
咳嗽、鼻塞为痰饮所作;有痰咳不出,舌淡苔薄白为太阴里寒半夏厚朴汤方证。
冯老
常用苏子代苏叶,加杏仁止咳,以治寒性咳嗽,有黏痰难咳出者,疗效确切。
读后感悟:发热、脉弦数为少阳小柴胡证,咽痛为少阳、阳明合病,用小柴胡汤加石膏;咳嗽、鼻塞、有痰咳不出为太阴里寒挟饮证,用半夏厚朴汤加杏仁,以苏子代苏叶以止咳。
“半夏厚朴汤治寒性咳嗽,有黏痰难咳出者,疗效确切”。
6、柴胡桂枝加石膏汤方证:
甲亢案
杨某,女,53岁,2011年3月3日诊。
有甲亢病史20年,术后5年,现左手第五掌指关节疼痛,早上左手发胀,心悸,自汗出,怕风,时口苦,时腹胀,眠差,需吃安眠药,纳可、二便可,舌淡苔白腻,脉弦细数,左寸浮,右尺稍滑。
辩六经属太阳少阳阳明合病证,辩方证为柴胡桂枝加石膏汤方证。
柴胡20,黄芩10,清半夏15,党参10,桂枝10,白芍10,炙甘草6,生石膏45,生姜15,大枣4枚。
7剂,水煎服。
结果:药后疼痛、出汗、腹胀均减,口苦已不明显,口不干,睡眠可。
按:指关节痛、自汗、怕风、左寸浮为太阳表证未解;口苦、腹胀、食欲、二便可、眠差、舌淡苔白腻、脉弦细数为少阳证。
《伤寒论》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
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冯老指出其辩证要点是“小柴胡汤证与桂枝汤证同时并见者”。
故用柴胡桂枝汤和解少阳兼解表;因有甲亢、子宫肌瘤、脉数,故加石膏清热解凝。
关于柴胡桂枝汤方证:本方由小柴胡汤和桂枝汤各取半量组合而成,主治太阳表证未解,邪气又入少阳,即太少合病。
对“心下支结”的理解:一般注家认为是心下部支撑结聚胀满的感觉。
胡希恕认为“心下支结,支同‘枝’,即两侧之意,心下两侧即胸胁部,心下支结即‘胸胁苦满’的另一种说法”。
冯老说:“心下支结,支为侧之意,即心下两侧有结滞不快感,为胸胁苦满的轻微者”。
《金匮要略》附方:《外台》柴胡桂枝汤:“治心腹卒中痛者”。
综合本方证可知,本方证当有心下胸胁腹部胀满这一症,与患者症符。
读后感悟:本案证属太阳少阳合病之柴胡桂枝汤证,“因有甲亢、子宫肌瘤、脉数,故加石膏清热解凝”。
用石膏清热解凝,治淋巴结肿大,腮腺炎,甲亢,子宫肌瘤等实体病变,是冯老的一大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