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今用:四逆散合小柴胡汤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2
四逆散方证探讨及临床运用作者:佚名伤寒网文章来源:不详关于“四逆”,我在学习《伤寒论》时,怎么也弄不懂。
后来,通过身边的事物而通晓,现录于下共同学习:在学习《伤寒》时,我总想把学到的同周边环境联系起来,在学习少阴阳厥四逆汤类时,我将锅炉比喻人之元阳。
时值严冬,早晚学校烧锅炉则暖气热,譬之阳胜则四末温。
中午锅炉停烧,则暖气片一会儿变凉了下来,就如元阳之脱,则四肢冷冰。
此时宜求本,大剂回阳。
也就是烧锅炉,则四肢自温。
上述比喻十分形象,我颇为自得。
然学习四逆散之“四逆”时,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合适的比喻。
恰巧,一日,我在走廊背书,天凉,我便坐在走廊的暖气片上。
谁知,坐上去不但不感到暖和,反而冰凉。
当时也是烧锅炉的时候,为什么会凉呢?我顺势摸去,却发现奇怪的事,暖气末端冰凉异常,而向心摸去则渐温,到暖气管时,已觉烫手,当时茅色顿开,此不是四逆散之“四逆”吗?阳郁也!如何验证?原来,整个暖气管道中原有的气体全被水挤到暖气的尽头,气体占据空间,热水不能到达暖气片的末端,故而冰凉。
此即阳郁于内,气不达外也。
如何施治?细心的同学知道,每组暖气片的末端有一铜制阀门,拧开小阀门,放出郁在末端的气体,即调畅气机,直到热水充满暖气片,喷出阀门,此时,即刻关闭阀门,不刻,则整组暖气片热不可近手。
我依法操作果效!当时,即对四逆散有了深刻的认识。
阳郁解除,则“四逆”自去。
感兴趣的可以以旁边的暖气一试。
伤寒网-------------陈瑞春应用四逆散的经验张燕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系陈瑞春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是江西享有盛名的当代中医专家,从事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五十余载,尤对《伤寒论》之学造诣颇深。
陈老经常教导学生要“读伤寒,写伤寒,用伤寒,并且要能对《伤寒论》的条文娴熟运用,学得进去,跳得出来”。
意思是不要囿于原文原旨,而要活学活用,融汇贯通。
我有幸师从门下,更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在此我仅以老师常用的四逆散为例,遴选病案数则以飨读者。
四逆散【方名】四逆散【出处】《伤寒论》【分类】和解剂-调和肝脾【组成】柴胡(6克)枳实(6克)芍药(6克)炙甘草(6克)【方组趣味记忆】只烧干柴。
解:只(枳实),烧(芍药),干(炙甘草),柴(柴胡)。
【汤头歌诀】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邪成厥逆,敛阴泄热平剂服【方诀】【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1.阳郁厥逆证。
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2.肝脾气郁证。
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
(本方常用于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附件炎、输卵管阻塞、急性乳腺炎等属肝胆气郁,肝脾(或胆胃)不和者。
)【用法】水煎服。
【禁忌】斟酌。
【加减】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腹中痛者,加附子;泄利下重者,加薤白。
【方论】本方为疏肝解郁,调和肝脾的祖方。
方中柴胡既可疏解肝郁,又可升清阳以使郁热外透,用为君药;芍药养血敛阴,与柴胡相配,一升一敛,使郁热透解而不伤阴,为臣药;佐以枳实行气散结,以增强疏畅气机之效;炙甘草缓急和中,又能调和诸药为使。
【方解】四逆者,乃手足不温也。
其证缘于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得疏泄,导致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见手足不温。
此种“四逆”与阳衰阴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质区别。
正如李中梓云:“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为逆冷。
”故治宜透邪解郁,调畅气机为法。
方中取柴胡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为君药。
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为臣,与柴胡合用,以补养肝血,条达肝气,可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
佐以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加强舒畅气机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与白芍相配,又能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
使以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
综合四药,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效,使邪去郁解,气血调畅,清阳得伸,四逆自愈。
原方用白饮(米汤)和服,亦取中气和则阴阳之气自相顺接之意。
篇一:《四逆散与小柴胡汤所共有的药物为A.黄苓、半夏B.枳实、白芍C.人参、》—、整体解读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 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 "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
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 "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爰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看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
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刘渡舟当归四逆汤讲稿》刘渡舟当归四逆汤讲稿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365 )当归四逆汤方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大枣二十五个通草二两甘草二两,炙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遍服一升,日三服。
这条论述了血虚寒厥的当归四逆汤的方证。
手足厥寒是证候,如果脉微欲绝属于阳虚,用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加葱白都可以,是四逆汤证。
因为微为阳微,微脉主于阳气微。
四逆散合小柴胡汤加减治愈咳嗽 1例浅析【摘要】咳嗽为临床内科常见病症,且临床诊治非常复杂。
薛伯寿教授认为治疗咳嗽应“治病求本,气机为先”,临证之时善从肝治肺,擅从疏解少阴、少阳枢机入手诊治咳嗽。
通过分享薛伯寿教授应用四逆散合小柴胡汤加减治愈咳嗽1例,展现中医药在治疗咳嗽过程中的显著优势,也体现余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辨证精准、擅抓主症的特点,以期为咳嗽的临床治疗提供中医临床诊疗思路。
【关键词】咳嗽;四逆散;小柴胡汤;少阴枢;少阳枢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导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1]。
《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强调肺脏受邪以及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咳嗽的发生。
肝与肺关系密切,在生理、病理上既相互联系亦相互影响。
生理上,肝肺共司气机升降,共主气血调畅,经络相连,五行生克乘侮互制;病理上,肝气不疏,枢机不利,肺气出纳受阻,木亢克金,木火刑金,木郁生痰、肝虚生风、肝肾不足均可及肺[2]。
同时在六经辨证中,少阳枢和少阴枢主司机体经气运转,少阳枢功在枢转表里内外的经气,而少阴枢则能够枢转血脉,从而起到运转经气的作用。
一旦少阴血脉运行不畅,少阳三焦经气的运行亦会受到影响;当少阳三焦经气枢转不畅的时候,少阴血脉的循行也不流畅,二者相互影响[3],此时则需少阳和少阴两个枢机并治。
余师薛伯寿教授,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医大师,师从中医大家蒲辅周先生,辨证精准,处方用药讲究配伍,轻灵纯正,融会贯通中求得发扬。
临证时善从肝治肺,擅从疏解少阴、少阳枢机入手诊治咳嗽,每遇获得良效。
笔者有幸跟师侍诊,受益匪浅,现将侍诊所见应用四逆散合小柴胡汤加减治愈咳嗽1例浅析如下。
1.病例介绍患者崔某某,女,43岁。
初诊日期:2018年8月29日。
主诉及现病史:咳嗽5日,咳痰色白,痰较粘稠,咳嗽似肚脐发出,咳嗽严重时影响睡眠。
口中粘,气短,喜长出气。
四逆散医案【方药】甘草(炙)(6克)枳实(破,水渍,炙干)(6克)柴胡(6克)芍药(9克)【煎服】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318)【解说】本证因少阴气郁,阳遏于里,不得布达所致。
以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
阳郁不伸,虽能生热,却无明显之热证,所以当平调兼顾为治。
四逆散用柴胡疏肝利胆,透达阳郁;枳实降胃导滞,行气散结。
二者一升一降,运转枢机,透达阳气。
芍药平肝养营,甘草补中益气。
二者一柔一缓,调和肝脾。
四味相伍,使邪去郁开,气血调畅,清阳得伸,四逆自愈。
本证虽为邪陷少阴,阳郁不达,而治从肝考,乃因肝木条达,主疏泄气机之故。
后世疏肝诸方,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皆是从本方发展变化而来。
至于后世用本方加减治肝郁之四肢厥逆,或肝脾不和之脘腹胁肋诸痛和小儿发热肢厥者,乃是变化为用,是“师其法而不泥其方’’也,不可与本立方之旨相混。
【运用】一、阳痿刘渡舟医案:李某某,男,32岁。
年龄虽壮,却患阳痿。
自认为是肾虚,遍服各种补肾壮阳之药,久而无功。
视其两目炯炯有神,体魄甚佳,而非虚怯之比。
切其脉弦有力,视其舌苔白滑略厚。
除阳痿外,兼见胸胁苦满,口苦,心烦,手足冰冷。
细询患病之由,乃因内怀忧恚心情,久而不释,发生此病。
肝胆气郁,抑而不伸,阳气受阻,《伤寒论》所谓“阳微结’’也。
气郁应疏之达之,而反服补阳壮火之品,则实其实,郁其郁,故使病不愈也。
当疏肝胆之气郁,以通阳气之凝结。
柴胡16克,黄芩10克,半夏14克,生姜8克,党参10克,炙甘草10克,白芍15克,枳实12克,大枣7枚。
仅服3剂而愈。
按语:年壮阳痿,非因纵欲,便为情志之障。
观其胸胁苦满,口苦,心烦,手足逆冷,切其脉弦有力,乃为阳郁不伸,气机不利之象。
盖人遇忧恚愤怒之事,或所愿不遂,每致肝胆气郁,少阳枢机不利,阳气不得畅达。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柴胡四逆汤作用有哪些
导语:柴胡,是一种在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中草药植物,它对人体有着很神奇的功效。
但是人们见过它并不一定认识它,更谈不上是否了解了。
在生活中有很
柴胡,是一种在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中草药植物,它对人体有着很神奇的功效。
但是人们见过它并不一定认识它,更谈不上是否了解了。
在生活中有很多不被人们所熟知名字的植物默默的在为人们做出着奉献,它们使很多疾病及其并发症得到了改善和治疗。
那么柴胡四逆汤用作什么?
组成:柴胡6克,白芍15克,枳壳10克,黄芩10克,党参15克,半夏15克,焦三仙各15克,鸡内金10克。
功能:疏肝解郁,健脾和胃。
主治:肝气不舒,乘脾犯胃之胃痞、胁痛、胃痛、呃逆等病证。
现代医学之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临床表现为上述症候者,均可参考治疗。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前各服1次,每次300毫升。
方解:本方由四逆散合小柴胡汤加味而成。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泻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方由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4味药组成,功能透邪解郁,疏肝理脾,其所治诸症多为或然,四逆,咳,悸,小便不利,泻利下重,貌似杂乱无章,然细审病机均由肝郁所致;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第96条“……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心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小柴胡汤主之”,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其所治诸证,均为邪郁少阳,经气不利所致。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互为表里,二者都。
四逆散原文<伤寒论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方十七。
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使用方法:用法水煎服。
若咳者,加五味子、干姜以温肺散寒止咳,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以温心阳;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小便;腹中痛者,加炮附子以散里寒;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加薤白以通阳散结;气郁甚者,加香附、郁金以理气解郁;有热者,加栀子以清内热。
1。
消化道疾病如溃疡,胃炎,腹泻等。
可把四逆散当作胃动力药用达到脾升胃降的作用,加减方如下:四逆散合参苓白术散:适用于脾胃虚但寒热不明显者。
慢性口腔溃疡亦有效。
四逆散合厚朴人参汤:适用于脾胃虚夹湿腹胀。
四逆散合理中或良附丸:适用于脾胃虚夹寒。
四逆散合香苏饮:适用于脾胃气滞,消化不良。
四逆散合生姜泻心汤:急性胃肠炎神效。
四逆散合外台茯苓饮:适用于胃虚夹饮。
四逆散合麦门冬汤:阴虚胃痛。
四逆散加栀子黄连山查:胃热作痛。
四逆散加藿朴四苓:除湿之剂。
四逆散加丹参因陈:肝病基本方。
四逆散加青皮吴臾当归:肝寒少腹痛。
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加青皮元胡:腹部手术后肠粘慢性腹痛,妇女痛经亦佳。
四逆散合失笑散:淤血胃痛。
有时加百合丹参。
〔陈修圆的经验2。
心血管疾病:四逆散加瓜娄厚朴丹参之类:治"风心病""冠心病"心下急满者。
《皇汉医学》用"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笔者感过于激烈,现在行医环境不好还是小心为妙。
另外血府逐淤汤亦是个好方子我亦常用。
笔者最恶现在的这些中医专家教授一见心衰就用"参麦参附"早把辨证论治抛到了脑后了。
3。
泌尿系疾病:四逆散合猪苓汤:"尿感"最常用,"结石"可合’失笑散"疗效可靠。
四逆散昨天我们读了什么⽅啊?《⼩柴胡汤》。
⼩柴胡汤它可不是⼀般的名⽅,它排得进数万⾸汤⽅⾥头的前⼗,所以它是⼤⼤的名⽅。
它外⾯可以解表发汗,⾥⾯可以疏肝解郁。
所以有的时候⽼师⽤感冒药呢,来治疗郁闷抑郁的效果也很好。
⾼考失利的⼀个⼩伙⼦,⼗天吃不了饭,我⼀听,默默不欲饮⾷,⼩柴胡汤主之。
我说,⼀次⽤两包⼩柴胡。
他说,⼩柴胡不是治感冒的药吗?中医治感冒的药呢叫风药,你们知道吗?风药它有什么特点?风药它能流通⽓机。
⼈⼼胸中⽓机流通呢浑⾝轻松,郁闷⼀扫光,⼩柴胡,服完两盒⼩柴胡颗粒,默默不欲饮⾷症状解了,郁闷的⼼情呢,烟消云散。
所以⽼师体验到感冒药你⽤得好了,那就是抗抑郁的药,中医抗抑郁的药不是去压制,⽽是去疏解。
所以古⼈把⼩柴胡汤看成是疏解第⼀⽅,所以曾经⼀度流传有这种说法叫百病⼩柴胡,各类的病呢你灵活变化都有这个理想之效。
我们今天呢要讲⼀个汤⽅,也是张仲景《伤寒论》上⾯的。
叫四逆散,这个汤⽅呢,它有多么出名呢,可谓是名扬四海的⽅⼦。
我读《伤寒论》条⽂⾥头发现,这汤⽅在伤寒论⾥头,它打击⾯相当⼴,覆盖范围⾮常宽:或咳、或悸、或⼩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或胸胁⽅⾯的满闷,或头上的胀痛或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的障碍,四逆散⼀⼀可以化解。
四逆散这个汤⽅它调的是哪条经络?四逆散它调的是肝胆经,柴胡疏肝、枳壳利胆,芍药⽢草缓急⽌痛四味药。
所以我们碰到肝胆经所过之处,出现的问题四逆散都可以治。
我们⾸先来看胆经它所过哪⾥?从头开始讲,胆经头部循哪⾥?胆经循的路线,头侧边的⽿朵。
你们记住啊,四逆散现在能治数⼗类疾病。
第⼀个⽿鸣,我们以前讲过⼀句话,学经络的时候,经络所过,主治所及。
就说经络它所经过的地⽅。
这个地⽅出问题,我们只要调这条经络,它就会好,你看经络挂图⼀打开,经络绕⽿朵。
你看⽼师,为什么⼀张挂图可以⾛天下,⼀张挂图,因为你不管什么病,你给我指在哪⾥出的问题,我就找那⾥的经络。
哎,你指经络的⽿朵,⽿朵嗡嗡响,我第⼀件事情给你拍打胆经,教你拍。
小柴胡汤和四逆散的区别
1.组成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人参,甘草。
四逆散:柴胡,甘草,枳实,芍药。
2.功用主治:
小柴胡汤: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1)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热入血室。
妇人伤寒,经水适短,寒热发作有时。
(3)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四逆散: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主治:(1)阳郁厥逆证。
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2)肝脾气郁证。
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
3.方歌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四逆散:
枳实、芍药、甘草、柴胡。
篇一:《四逆散与小柴胡汤所共有的药物为A.黄芩、半夏B.枳实、白芍C.人参、》一、整体解读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
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
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刘渡舟当归四逆汤讲稿》刘渡舟当归四逆汤讲稿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365)当归四逆汤方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大枣二十五个通草二两甘草二两,炙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条论述了血虚寒厥的当归四逆汤的方证。
手足厥寒是证候,如果脉微欲绝属于阳虚,用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加葱白都可以,是四逆汤证。
因为微为阳微,微脉主于阳气微。
脉细欲绝者,“细脉萦萦血气衰”,就像摸着一个细线,甚至就像蜘蛛丝。
【出处】《伤寒论·少阴病篇》第28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痢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组成】甘草、枳实、柴胡、芍药。
未载明剂量,只说各十分,研磨成粉,合白饮(米汤)服,方寸匕,日三服。
概说本方在《伤寒论》仅出现在〈少阴病篇〉第288条,原条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痢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医宗金鉴》作者吴谦先生批注:“凡少阴四逆,属阴盛不能外温,然亦有阳为阴郁,不得宣达而令四肢逆冷者......”在整部《伤寒论》中提到“不能外温,阳为阴郁,不能宣达而四肢逆冷”的只有本条。
阳气受到阴气抑郁,不能将营养血液物质输送到全身,就会出现“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痢下重”的症状,也造成四肢冰冷。
谈到四肢冰冷,我们不妨回顾四逆汤证的热厥、寒厥、痰厥、蚘厥。
热厥又分便秘与无便秘,便秘用承气类,无便秘口渴用白虎汤系列,介乎二者之间者,则选用四逆散。
我们介绍四逆散就是藉其方药机转,疏畅其阳。
明朝宫廷御医李中梓先生,又名李士材、念莪,即龟鹿二仙胶创制者,提到“少阴用药有阴阳之分”,如阴寒,用乾姜、附子才能胜任。
但四逆散症的手足冰冷并不是很冷,只有四肢末梢部位冷,所以不致有阴中寒凉之证,只是传导功能障碍,气不宣通,所以又称逆冷。
本方用柴胡解表,芍药清中。
柴胡是肝胆之药,何以出现在〈少阴篇〉?主因是水木同源,肾为水脏,肝为木脏,故为水木同源,又称肝肾同源。
柴胡用在少阴病,就是着眼于此。
枳实属芸香科,少用可行气,多用则可破气。
甘草行三焦之气。
只要肝胆正常,就能调畅气机,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四肢,四肢冰冷情况就可改善。
本方是小柴胡汤的变方,小柴胡汤有七味: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生姜、大枣、甘草,保留了柴胡、甘草,加枳实、芍药而成四逆散。
后代医者根据四逆散开发了柴胡清肝汤、柴胡疏肝汤,再演变成伤科用药。
有一名伤科大师陈实功先生在伤科外科正宗文献中提到“伤科复元活血汤”,以及清代《医林改错》作者王勋臣(清任)先生----也是近代第一位解剖学专家----所创之“少腹逐瘀汤”,都是以四逆散为基础。
50个常用方剂的对比--经方方剂是中医的一大特色,临床上根据不同症状随症加减配伍可谓变化多端。
但疾病的证候群错综复杂,同病异症,异症同病之现象多有出现,医师用药就要细心分析,灵活辨证,对症下药方可收到良效。
本文就中医常用方剂的配伍运用作一对比浅述,仅供同仁参考。
1.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两方均有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都有降逆止呕的作用。
小柴胡汤又配伍了人参、炙甘草,有益气和中的作用,其和解与补虚同用,治疗少阳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或微黄腻、脉弦等症。
而大柴胡汤又配合了大黄、枳实、芍药,又有导滞泄热、缓急止痛作用,其和解与攻下并用、主要作用为和解少阳、泻下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同病,适用于往来寒热、胸闷、呕恶、大便秘结、胸腹胀满、下利不畅、口苦、苔黄、脉弦有力者。
2.蒿芩清胆汤与温胆汤温胆汤组成药物有陈皮、半夏、茯苓、甘草、枳实、竹菇,具有化痰、降逆、和胃作用,其清热而不寒,化痰而不燥,主治痰热扰胆、虚烦不眠之症。
本方加青蒿、滑石、青黛、黄芩即为蒿芩清胆汤,其清热除湿作用较温胆汤为强,为清胆泄热、和胃化湿之剂;主治外感湿热之邪,邪留气分,热重于湿,热重寒轻的病证。
主要临床见症有:发热微恶风寒、头重、肢倦、胸痞呕恶、舌苔腻、脉濡数等。
3.四逆散与小柴胡汤两方都用柴胡清疏肝胆、和解表里。
所不同者,小柴胡汤用黄芩,略为偏寒,故以口苦、咽干为主症之一,而四逆散用芍药、甘草,着重于里缓急止痛,以里急腹痛为主症之一。
小柴胡汤又用人参、半夏,和胃止呕;四逆散用枳实,行气破结。
4.黄连汤与半夏泻心汤黄连汤为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而成,它与半夏泻心汤都是调和肠胃,治疗肠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常,寒热夹杂病症的方剂。
不同点是黄连汤所治是上热下寒症状较突出者,上热则见胸烦,下寒则见腹痛。
故黄连汤增加黄连用量以清心胃之火,除去黄芩,而加桂枝以温经散寒。
在临床应用时,如腹痛较重,可将桂枝改为肉桂,则温里止痛的功效更强。
组成:柴胡6克,白芍15克,枳壳10克,黄芩10克,党参15克,半夏15克,焦三仙各1 5克,鸡内金10克功能:疏肝解郁,健脾和胃。
主治:用于治疗肝气不舒、乘脾犯胃之胃痞、胁痛、胃痛、呃逆等病症。
现代医学之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临床表现为上述证候者,均可参考治疗。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前各服一次,每次300毫升。
方解:本方由四逆散合小柴胡汤加味而成。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318条,原文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泻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方由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四味药组成,功能透邪解郁,疏肝理脾,其所治诸症多为或然症,四逆,咳,悸,小便不利,泻利下重,貌似杂乱无章,然细审病机均由肝郁所致;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96条原文:“……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心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小柴胡汤主之”,第263条曰:“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其所治诸症,均为邪郁少阳、经气不利所致。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互为表里,二者都行经胸胁部位,均与脾胃的关系密切,肝郁及胆,胆郁及肝,均易影响脾胃,出现肝(胆)脾不和与肝(胆)胃不和,表现为胃痛、脘痞、胁痛、呃逆等病症。
故本方以四逆散易枳实为枳壳,以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和胃降逆;脾虚不运,胃气失和,则脘痞纳差,故加焦三仙、鸡内金以消食和胃。
加减:若疼痛较甚,则加五灵脂15克,蒲黄15克,以理气、活血、止痛;兼反酸、烧心、胃脘烧灼感等,则加黄连6克,吴茱萸3克,乌贼骨30克,煅瓦楞30克,以泻肝和胃,收湿止痛;腹痛肠鸣、大便时秘时泻,则易生白芍为炒白芍15克,并加炒白术15克,防风10克,炒山药30克,以疏肝醒脾,燥湿止泻;呃逆频作,加柿蒂20克,刀豆子30克。
经方四逆散四逆散四个方根四逆散药仅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四味,但是组方精妙,配伍奇绝,其包含了四个方根:柴胡、甘草;芍药、甘草;枳实、芍药;柴胡、枳实、芍药,此四个基本方根巧妙组合,是构成四逆散临床疗效显著的基础柴胡甘草即为小柴胡汤之雏形,邹澍云:“小柴胡汤七味,五味皆可加减,惟柴胡、甘草无可加减,以安内攘外,不容偏废也。
”(《本经疏证》)此二味乃四逆散最重要的配伍。
方中柴胡味苦平,“禀少阳之气,动于子而发于寅,故得从坚凝闭密之地,正中直达,万化为之一新”(《本草乘雅》)入于肝,能条达肝木,升提肝气,畅达脾土通路,推陈致新,携引肾中真水上达。
甘草味甘平,“外赤中黄,包兼坤离”(《本草纲目》)调节心肾,“含章土德,为五味之长,故治居中之府藏”(《本草乘雅》),入于脾土“能缓其中气不足”(《本草求真》),脾气充盛,道路通畅,则肾水上行之路无碍。
故此二药配伍,实为助肝用、补脾体、疏肝气、畅脾道芍药甘草芍药、甘草相配即为《伤寒论》中误服桂枝汤导致变证而随证施治的芍药甘草汤。
四逆散实为芍药甘草汤的衍化方,如当代金匮大家何任先生便认为“四逆散是芍药甘草汤加味而来”。
芍药甘草相伍酸甘化阴,以生津血,润滑降泄郁结,宣畅道路。
甘草“味甘主中,有升降沉浮,可上可下,有和有缓,有补有滞,居中之道尽矣。
”(《本草求真》引王好古语)其能助芍药入于肝木脾土,条达肝脾血分郁结,宣通脏腑积聚主气,故而郁滞散去,肾中真水自会由肝经脾徐徐上达枳实芍药《金匮要略》载枳实芍药散,方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并主痈脓”。
枳实苦寒,性酷而速,具有“疏通决泄破结实之义”(《本草衍义补遗》),而其“形圆臭香,胃家之宣品也,所以宣通胃络”(《伤寒直解》)枳实入于脾胃泻滞消积、破气,有冲墙倒壁之力,味酸又能入肝“肝木郁于地下,则不能条达而胁痛,得其破散冲走之力”(《本草经疏》),所以《本经逢源》总结其功用为:“入肝脾血分,消食泻痰,滑窍破气”再配以芍药“敛肝之液,收肝之气”(《本草求真》)开达肝脾阴结,共奏祛痰、宣畅气机之功,气机条畅,则肝木脾土皆顺其性,所以真水自当上奉柴胡枳实芍药此三味则是大柴胡汤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汉方医家和田东郭等人即认为“四逆散是大柴胡汤的变方”。
【刘渡舟:四逆散加减】2019-04-26 昊晟堂四逆散1、阳痿案一刘渡舟医案:李x x,男,32岁。
李某之妻探亲而来,一路辛劳,李某却欲当夜求欢,被其妻拒绝,因而七情受郁,竟成阳痿之证。
曾多服温补壮阳之品,无济于事。
诊其六脉皆弦,舌质红苔白,更有胸胁痞满。
因而辨为肝气郁结而相火悖逆,疏泄之用废弛而阳气内郁不达。
气有余必化火,则内伤其阴;又屡服壮阳之品,使阳气更壅而气机更阻。
必当开郁理气,兼和其阴。
柴胡12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生地10克,熟地10克,天冬10克,麦冬10克,丹皮10克,获神10克。
服药仅三剂,阳气通畅而愈。
2、阳痿案二刘渡舟医案:张x x,男,20岁。
病人自述阳痿已3年,伴有遗精、滑精,小便黄短不利,少腹闷而不舒。
脉沉弦有力,舌红苔薄黄。
此青年未婚而阳痿不起,病多始于有所思而不能遂愿,久之而成气郁,郁则阳气不达故阳痿;郁而化火,相火妄动,故遗精梦滑。
治宜以开郁为先。
柴胡12克,枳实12克,白芍30克,炙甘草9克。
服药四剂后,少腹觉舒,遗精已止。
原方又服六剂,病人自述晨起时阴茎已能勃起。
此气机已开,改用龙胆泻肝汤以清肝胆之火。
服用六剂后,各方面均已正常,嘱其慎养为宜。
3、女子阴冷案刘渡舟医案:徐x x,女,32岁。
肝郁为病,胸胁胀满,善太息,呕吐酸苦。
月经前后不定期,小腹疼痛。
自患疾以来,性欲冷淡,厌夫独宿,神情抑郁而默然。
脉沉弦,舌苔白。
大凡肝肾同源,其气相通,所以肝郁极易导致肾气亦郁。
肾主二阴而司生殖,肾郁气结,则机能不用,故而春情泯mǐn灭,意志消沉。
当用四逆散开郁舒肝,以开肾气之郁。
柴胡15克,枳实12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郁金10克,菖蒲10克。
服药共约七八剂而愈。
4、阳郁挟jiā饮案刘渡舟医案:刘x x,女,33岁。
患脘腹胀满,连及两胁,以小腹为甚,并自觉腹中寒栗lì而冷,大便初硬后溏,有时挟血,病程已一个多月。
平素月经后期,量少色深,脉沉弦,舌苔薄白。
经方今用:四逆散合小柴胡汤
明医公开课第期中医打造个人品牌的助推器
作者:鲁法庭编辑/邓爽校对/刘祎妮
导读:鲁法庭老师在自己总结的“《伤寒论》见习录”中,有这样一篇关于四逆散合小柴胡汤的加味今用。
此方疏肝解郁,健脾和胃,均可参考治疗多种病症。
组成:柴胡6克,白芍15克,枳壳10克,黄芩10克,党参15克,半夏15克,焦三仙各15克,鸡内金10克。
功能:疏肝解郁,健脾和胃。
主治:用于治疗肝气不舒、乘脾犯胃之胃痞、胁痛、胃痛、呃逆等病症。
现代医学之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临床表现为上述证候者,均可参考治疗。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前各服一次,每次300毫升。
方解:本方由四逆散合小柴胡汤加味而成。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318条,原文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泻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方由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四味药组成,功能透邪解郁,疏肝理脾,其所治诸症多为或然症,四逆,咳,悸,小便不利,泻利下重,貌似杂乱无章,然细审病机均由肝郁所致;小柴
胡汤出自《伤寒论》96条原文:“……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心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小柴胡汤主之”,第263条曰:“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其所治诸症,均为邪郁少阳、经气不利所致。
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互为表里,二者都行经胸胁部位,均与脾胃的关系密切,肝郁及胆,胆郁及肝,均易影响脾胃,出现肝(胆)脾不和与肝(胆)胃不和,表现为胃痛、脘痞、胁痛、呃逆等病症。
故本方以四逆散易枳实为枳壳,以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和胃降逆;脾虚不运,胃气失和,则脘痞纳差,故加焦三仙、鸡内金以消食和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