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和韩非子寓言故事的不同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7
第一学期古代文学习题集1 古代文学习题集一、填空1、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在一起的结合在一起的2、约在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发化独立出来。
3、《弹歌》是一首《弹歌》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言诗。
言诗。
4、《蜡辞》大约是一首《蜡辞》大约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事祭歌。
事祭歌。
5、先秦时期、先秦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分,文化呈现一种综合的形态。
不分,文化呈现一种综合的形态。
6、上古巫史不分,商周之际,、上古巫史不分,商周之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7、西周时期,文化为、西周时期,文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垄断,春秋战国之际,兴起了一个所垄断,春秋战国之际,兴起了一个所垄断,春秋战国之际,兴起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阶层,成为文化创的阶层,成为文化创造的主要的承担者。
8、先秦文学作者身份发生了由巫到史,到____________,再到,再到,再到__________________的演变。
的演变。
9、夏商文化以、夏商文化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化最有代表性。
文化最有代表性。
1010、自西周开始,、自西周开始,、自西周开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化成了主流文化。
文化成了主流文化。
1111、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有神话学价值。
庄子和韩非子的寓言比较《庄子》和《韩非子》的寓言比较《庄子》和《韩非子》的寓言比较我国是世界上寓言产生较早,留下的作品也较多的国家之一,可以同印度、希腊媲美。
远在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大量寓言已见于文字记载,在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如《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主张或进行辩论,创作或引用了许多优秀的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喻或讽刺的故事,结构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无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
这不仅是《庄子》、《韩非子》寓言的相同点,也是世界各国寓言的总格式。
从形式上看,他们的寓言都是夹杂在散文中的,并非单独成篇。
《庄子》中的名篇《逍遥遊》,一起笔:“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乌,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韩非子》的大量寓言被集中在《说林》和《储说》里,称之为“说”而并没有直接用“寓言”二字来命名。
可见他们两人的寓言均未独立成篇。
从内容上看,他们认为人们是否有学问,在于实际,不在于形式,都讽刺那些无真才实学,专门招摇撞骗、弄虚作假,最终自欺欺人的伪君子,同时强调用实践来检验的重要性。
比如韩非子的《滥竽充数》,庄子的《鲁少儒》。
从思想上看,都由表及里地阐述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法,以寓言形式说明看待任何事物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比如《庄子人间世》中的《不材之木》。
这则寓言本意是说祸福是相因依的,引申为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要透过表面看到本质。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的《买椟还珠》讽刺了主次颠倒的卖珠者,也讽刺了只重形式,不问内容的买椟者。
抛开他们的相同之处,二者又具有其各自更有价值、更引人注目的独特风格。
庄子是哲学家,但他浸入了文学的领域,是一个具有“浪漫的态度,诗的情趣”的“诗人”。
恩斯特、卡西尔说:“把哲学诗歌化,把诗歌哲学化———这就是一切浪漫主义思想家的最高目标。
一、填空题1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歌舞、音乐结合在一起的2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发化独立出来。
3《弹歌》是一首二言诗。
4《蜡辞》大约是一首农事祭歌。
5先秦时期文史哲不分,文化呈现一种综合的形态。
6上古巫史不分,商周之际,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7西周时期,文化为贵族所垄断,春秋战国之际,兴起了一个士的阶层,成为文化创造的主要的承担者。
8先秦文学作者身份发生了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的演变。
9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
10自西周开始,礼乐文化成了主流文化。
11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
12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以盘古开天故事最为著名。
13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14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性这么一个发展过程。
15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
16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
17雅颂多为四言句,较少杂言。
18《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19《诗经》常见的押韵方式是格局押韵。
20雅颂多出自贵族之手。
21周族史诗有《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22《尚书》、《春秋》是我国记言叙事文之祖。
23 《尚书》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24《左传》的体例是编年史。
25 《左传》确为先秦“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26 《左传》最擅长写战争。
27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是《国语》。
28 《战国策》原名叫国策、国事、事语等等,经刘向整理考订,才定名为战国策。
29《战国策》的体例是国别史。
30 孟子具有“浩然之气”,“说大人,则藐之”。
31孟子是性善论者。
32 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33 诸子中,《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34 运斤成风的成语出自《庄子》。
35 《庄子》现存三十三篇,全书分为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庄子自著的是内篇部分。
36 荀子的一篇成相辞和另一篇赋对汉赋的产生有直接影响。
先秦文学五、名词解释1四家诗、2诗三百、3赋比兴、4风雅颂、5春秋笔法、6四书、7春秋三传、8楚辞、9风骚、10笙诗、11庄骚、六、简答题(一)中国神话蕴涵着怎样的民族精神?(二)神话具有怎样的思维特征?(三)《魏风伐檀》在复叠章法中所更换的词语,对充实深化诗歌的主题等方面有何作用?(四)《左传》描写人物有何特点?(五)《左传》的语言有何特点?(六)《战国策》的语言有何特点?(七)我国说理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八)《论语》有什么文学特点?(九)《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哪两类意象?在诗中起什么作用?(十)《九歌》在描写人物方面有什么特点?七、论述题(赏析题)1、《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与《庄子》的有何异同?2、赏析《桃夭》3、赏析《氓》4、赏析《静女》5、赏析《秦风蒹葭》6、赏析《君子于役》7《硕鼠》8、赏析《山鬼》9、《国殇》赏析10桔颂》赏析答案:五、名词解释1、四家诗:汉代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说的合称。
后齐鲁韩三家诗亡,毛诗独存。
2、诗三百:诗经共有三百零五篇,称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其代称。
西汉初年,诗三百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3、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既可以是叙事,也可以是议论抒情。
比就是比方。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4、风雅颂: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国是地区方域之意。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
雅分为大小雅。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
5、春秋笔法: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
后来,人们把文笔含蓄蕴藉,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为春秋笔法。
6、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书的合称。
“四书”被儒家奉为经典,宋以后成为封建统治者科举取士的范本。
7、春秋三传:解释和补注春秋的三部著作《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先秦文学五、名词解释1 四家诗、2 诗三百、3 赋比兴、4 风雅颂、5 春秋笔法、6 四书、7 春秋三传、 8 楚辞、 9 风骚、 10 笙诗、 11 庄骚、六、简答题(一)中国神话蕴涵着怎样的民族精神?(二)神话具有怎样的思维特征?(三)《魏风伐檀》在复叠章法中所更换的词语,对充实深化诗歌的主题等方面有何作用?(四)《左传》描写人物有何特点?(五)《左传》的语言有何特点?(六)《战国策》的语言有何特点?(七)我国说理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八)《论语》有什么文学特点?(九)《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哪两类意象?在诗中起什么作用?(十)《九歌》在描写人物方面有什么特点?七、论述题(赏析题)1、《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与《庄子》的有何异同?2、赏析《桃夭》3、赏析《氓》4、赏析《静女》5、赏析《秦风蒹葭》6、赏析《君子于役》 7《硕鼠》 8、赏析《山鬼》 9、《国殇》赏析 10 桔颂》赏析答案:五、名词解释1、四家诗:汉代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说的合称。
后齐鲁韩三家诗亡,毛诗独存。
2、诗三百:诗经共有三百零五篇,称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其代称。
西汉初年,诗三百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3、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既可以是叙事,也可以是议论抒情。
比就是比方。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4、风雅颂: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国是地区方域之意。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
雅分为大小雅。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
6、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书的合称。
“四书”被儒家奉为经典,宋以后成为封建统治者科举取士的范本。
7、春秋三传:解释和补注春秋的三部著作《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公羊传》的作者是齐人公羊高。
《谷梁传》的作者是鲁人谷梁赤。
三传中《左传》成就最高,《公羊传》和《谷梁传》都旨在解说春秋的微言大义,历史和文学价值不高。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检测试题语文试题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一、基础积累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怵惕(chù) 要誉(yào) 瓠落(huò) 鬻技(yù) B.埏埴(shān) 户牖(yǒu) 龟手(jūn) 洴澼(p.ng)C.羞恶(wù) 大瓠(hù) 呺然(háo) 贻种(y.)D.车毂(gǔ) 掊击(pǒu) 累土(lěi) 恶施(wū)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捷) 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B.君子喻于义(知晓,明白)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忍受)C.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 恻隐之心(哀痛,怜悯)D.天下归仁焉(归顺)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鼓励)3.下列选项中,不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壹是皆以修身为本B.我世世为洴澼若火之始然C.曰余食赘行故不孝不慈亡有D.其脆易泮当察乱何自起4.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而不仁,如礼何静而后能安B.迩之事父兄之不慈弟C.见贤思齐焉焉能攻之D.不足以事父母故乱异家以利其家5.下列选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A.辞让之心,礼之端也B.治之于未乱C.仁以为己任D.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6.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和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开创了儒家学派,被尊称为“圣人”,其后继者孟子被尊称为“亚圣”。
《论语》共二十篇,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其编辑者是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
B.南宋理学家朱熹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两篇分章断句,加以注释,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轨迹,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成为儒学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经典著作。
前后七子的文学观点及创作一、前七子的文学观点及创作前七子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他们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文学观点和创作风格各具特色,但都以人类的视角展现出真实而充满情感的故事。
在前七子中,孔子是最重要的一位。
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他的文学作品以《论语》为代表,以对话的形式记录了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言行,他通过对话中的故事和寓言,传达了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
墨子则注重实用主义,他认为文学应当服务于社会和人民。
他的文学作品以《墨子》为代表,强调了克己奉公、爱人利人的观念。
他通过讲述各种实用的故事和寓言,教育人们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
老子则追求超越感官世界的境界,他的文学作品以《道德经》为代表,强调了虚无缥缈的道德境界。
他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和感悟。
庄子则注重自由和无拘无束的境界,他的文学作品以《庄子》为代表,强调了个体自由和人性的多样性。
他通过夸张和幻想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独特见解。
荀子则注重人性的善恶和道德的培养,他的文学作品以《荀子》为代表,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通过讲述各种故事和寓言,教育人们如何修身养性,提高道德水平。
韩非子则注重政治和法律的规范,他的文学作品以《韩非子》为代表,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
他通过讲述各种政治和法律问题的故事和寓言,教育人们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
孟子则注重人性的善良和仁爱,他的文学作品以《孟子》为代表,强调了仁爱的观念。
他通过讲述各种仁爱和道德问题的故事和寓言,教育人们如何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二、后七子的文学观点及创作后七子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重要流派,他们对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文学观点和创作风格各有特色,但同样以人类的视角展现出真实而充满情感的故事。
在后七子中,李白是最重要的一位。
他提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思想,强调了人的个性和才华的重要性。
他的文学作品以诗歌为代表,通过自由奔放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意象,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先秦文学试题参考答案一、填空:1、没有文字的时代,文学是依靠口耳相传的形式进行传播。
2、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
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独立分化出来,专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3、先秦伴随文字出现的文学,并非纯文学,而是文学和历史、哲学综合在一起。
4、先秦文学作者经历了巫、史、贵族到士的流变。
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显现出异彩纷呈的特性。
5、上古巫史不分,商周之际,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6、夏商文化以原始宗教巫文化最有代表性。
自西周开始,礼乐文化成了主流文化。
7、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
8、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以盘古开天故事最为着名。
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母系社会。
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形这么一个发展过程。
9、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
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
雅颂多为 4 句,较少杂言。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诗经》常见的押韵方式是押韵。
雅颂多出自贵族之手。
10、周族史诗有《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11、我国散文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我国记言叙事文之祖是:《尚书》和《春秋》。
12、《尚书》是商周时代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尚书》文字古奥典雅,唐代韩愈《进学解》中称之为“周诰殷盘、诘曲聱牙。
”13、《左传》的体例是编年史。
《左传》确为先秦“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左传》最擅长写战争。
14、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是《国语》。
15、《战国策》原名叫国策、国事、事语等等,经刘向整理考订,才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体例是国别史。
16 、孟子是性善论者。
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7、先秦诸子中,《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18 、成语“运斤成风”的出自先秦《庄子》。
19 、《庄子》现存33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诸子散文中的寓言
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通过讲述简短的故事来表达某种道理或教训。
这些故事通常带有劝谕或讽刺的性质,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先秦时期,诸子散文中广泛使用了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其中,《庄子》和《韩非子》是使用寓言最多的作品。
《庄子》中的寓言故事多取材于动物、植物和人物,例如“鲲鹏展翅”、“庖丁解牛”等。
《韩非子》则善于运用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作为寓言的素材,例如“守株待兔”、“郑人买履”等。
这些寓言故事在诸子散文中起到了重要的论证作用,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使得抽象的哲学思想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同时,这些寓言故事也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贵遗产,它们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道理,成为了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庄子》\《韩非子》寓言的幽默情趣作者:高晶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30期摘要:《庄子》和《韩非子》二书中的寓言同具幽默情趣,但《庄子》寓言的讽刺性极强,甚至达到辛辣的地步。
而《韩非子》的幽默多表现为滑稽,在滑稽中见讽刺。
关键词:《庄子》;《韩非子》;寓言中图分类号:I207.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277-02对于“幽默”,《辞海》认为它是“一种艺术手法。
以轻松、谐谑但又含有深意的笑为其主要的审美特征,表现为意识对审美对象所采取的内庄外谐的态度,幽默在引人发笑的同时,竭力引导人们对笑的对象进行深入的思考。
当幽默变得非常深刻而又不同于讽刺时,就会超越滑稽的领域,而达于一种悲怆的境界”。
庄、韩寓言的幽默各有侧重。
《庄子》寓言的幽默侧重讽刺、批判。
在《蜗角之争》(《庄子·则阳》)这则寓言中,作者就给好战的统治者以深刻的讽刺和批判。
春秋无义战,战国时代的战争规模更大,更残酷。
统治者为了一己的贪欲,“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但在作者看来,这只不过是蜗角之争罢了。
在嬉笑怒骂之中,作者表达了对统治者的好战本质的强烈愤恨之情。
在《胠箧》“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中,作者的讽刺矛头更指向那些打着仁义的旗号干着伤天害理之事的统治者。
《庄子》寓言不但幽默,而且辛辣。
在宣扬道家哲学政治主张的同时,《庄子》以犀利的笔触描绘了种种腐朽黑暗的社会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在《庄周贷粟》(《庄子·外物》)这则寓言里,庄子把自己比作将要枯死的卿鱼,把监河侯比作与鱼对话的“庄周”,用辛辣的热嘲、严峻的冷讽,揭露了那些见死不救、反而用貌似慷慨大方的大话来掩饰自己的人,表达了作者对河监侯一类人伪善嘴脸的痛恨之情。
《庄子》的辛辣讽刺剥掉了监河侯这类人伪善的外装,暴露出其残忍、狡诈的丑恶本质。
再如《外物》中的《儒以诗礼发冢》这则寓言,《庄子》讽刺的锋芒更为锋利。
《韩非子》寓言中孔子形象探析_文学艺术论文论文导读::在《韩非子》中。
寓言成为其阐述政治、哲学思想的重要论据。
故使孔子形象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构建起了完整的法家思想体系。
在《韩非子》中,寓言成为其阐述政治、哲学思想的重要论据。
先秦散文特别是诸子散文中,保存下来为数不少的寓言故事,其中又以《韩非子》一书为最多。
《韩非子》的寓言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在先秦寓言中很具代表性的。
不同于《庄子》寓言的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庄子天下》〕,《韩非子》的寓言多具有现实主义色彩,多把改造后的历史故事和谐地纳入他的思想体系之中,为其所用。
《韩非子》寓言中出现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圣者有尧、舜、禹、汤、文王、武王,贤臣有伊尹、周公、管仲、子产,士那么有孔子、墨子、商鞅、吴起,霸主有齐桓、晋文,奸邪有费仲、竖刁、易牙,等等。
他们都是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的人物,经过韩非不同程度的改造,成为了寄寓韩非主体意志的变形人物。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历史人物中,韩非对儒家的批判最为剧烈,尽管如此,孔子在《韩非子》中出现的频率还是相当高,有四十五处之多。
其中涉及孔子的寓言集中保存在《说林》、《储说》、《难》中。
韩非出于阐述政治、哲学思想的需要对关于孔子的史实和言论进行了不成程度的改造或虚构,故使孔子形象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
一、《韩非子》寓言中的孔子形象《韩非子》五十五篇中,含有寓言故事的篇目有十八篇文学艺术论文,而其中包含有关涉孔子的寓言的有十二篇之多。
因为孔子与韩非的政治主张不同,孔子总是被作为批驳的对象,但因为孔子在战国时期有极大的影响力,因而韩非在寓言中还要借助他来说理或者阐述某些观点,所以在寓言篇章中,对于涉及孔子的历史事件和相关言论,韩非重其义而轻其事[1](P20),对它们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加工和虚构使孔子的形象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从而使孔子形象具有了多面性和复杂性。
总的说来,《韩非子》寓言中的孔子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站在法家对立面,受法家批驳的孔子这类形象是《韩非子》中最简单的孔子形象。
读书卡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们以短小精悍的篇幅,生动活泼的形式,富含深刻的哲理和教训。
这些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人。
本文将带领大家回顾几个经典的古代寓言故事,感悟其中的人生智慧。
一、《守株待兔》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讲述了宋国一个农夫偶然得到了一只撞树而死的兔子,从此便放弃耕作,每天守在树旁等待兔子自己撞死。
结果,兔子没等到,田地却荒芜了。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侥幸心理不能代替努力工作,唯有勤劳才能收获。
二、《狐假虎威》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讲述了一只狐狸借助老虎的威势欺压其他动物。
后来,其他动物识破了狐狸的伎俩,不再惧怕它。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他人,最终会暴露自己的无能。
三、《滥竽充数》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讲述了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乐队里充数。
后来,齐王要一一检验乐队成员的技艺,南郭先生只好逃跑。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没有真才实学的人,终究会露出马脚。
四、《井底之蛙》这个故事出自《庄子》,讲述了一只井底的青蛙认为自己的井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视野狭窄的人往往容易夜郎自大,只有开阔眼界,才能认识到更广阔的世界。
五、《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出自《列子》,讲述了愚公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出行方便,决心移山。
虽然别人嘲笑他,但他坚持不懈,最终感动了天神,派来两位大力神帮他移山。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总结: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寓意深刻的人生哲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先秦文学一、填空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收录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共305篇。
2.《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著作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
3.收录古代神话故事较多的先秦典籍主要有《山海经》,其次是《淮南子》。
4.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5.背诵并默写朱熹对“赋、比、兴”的解释。
6.《左传》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代表了史传散文的最高成就。
7.《春秋》“三传”是指《公羊传》、《榖梁传》和《左传》。
8.《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是一部先秦的一部语录体著作。
9.《孟子》一书是先秦说理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
10.成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于《周易》(或《易经》)。
11.《庄子》一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是其主要特征。
12.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利用楚国民歌形式和楚国方言,创造了“楚辞体(骚体)”。
二、名词解释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2.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意义,朱熹《诗集传》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3.春秋笔法:《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笔法”是指在作品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写法。
《春秋》的思想倾向是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贬斥暴行的。
先秦文学试题库一、填空题1、中国古代文学,指的是从先秦时代直到之前的文学。
2、20世纪初,在京师大学堂编写了《中国文学史》讲义。
3、文学史是人类之一的文学的历史。
4、文学史著作要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演进的历程。
5、中国最早的诗歌是和、结合在一起的。
6、神话通常以为主人公。
7、保留神话资料最多的中国古代典籍是。
8、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和法术。
9、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最初的源头。
10、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11、《诗经》收集了西周至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12、《诗经》的体制,可分为、、颂。
13、《诗经》中的“雅”,又分为和。
14、《诗经》中的鲁颂共篇,都是赞美鲁僖公的作品。
15、《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和娱乐。
16、《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和风诗中最长的一篇是。
17、《七月》全诗以为序,深刻而逼真地反映了西周农人的生活状况。
18、开创了我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
19、从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而至成熟。
20、记载历史事件的在我国散文史上首先成立。
21、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追溯到。
22、是商周记言资料的汇编。
23、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
24、《尚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文之祖。
25、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
26、《春秋》记载了鲁国从隐公到哀公共个国君的事迹。
27、《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二十七年。
28、《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有和的特点。
29、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30、《国语》约成书于初年。
31、《国语》分别记载了周、鲁等个国家的事件。
32、《战国策》共篇,杂记了个国的军政大事和策士言辞。
33、《战国策》记载的时代,上接,下迄秦灭六国。
34、《战国策》突出表现了家的人生观。
35、《战国策》是西汉整理成书而定名的。
36、《论语》是简单的体散文。
37、《孟子》是体论辩文。
38、殷周之际的,被称为“理性精神”的第一块基石。
39、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
庄子与韩非子的寓言比较---------------------------------------------------------------------- 《韩非子》与《庄子》寓言的比较:我们都知道一部优秀的寓言故事是由丰富的内容所组成,那么我会从寓言的取材来源、描写对象、主张思想、艺术特色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韩非子》、《庄子》两本寓言各自的取材来源:《韩非子》寓言的取材来源主要分为四点:1.引述和转化古代神话。
2.引用和加工民间故事。
3.改造和加工历史故事。
4.直接自我创作。
《庄子》寓言的取材来源与《韩非子》寓言基本相同。
二、《韩非子》、《庄子》两本寓言各自的描写对象:1.《韩非子》寓言,生动地反映了复杂纷坛、变化万千的现实生活。
大至时代更迭、国家兴亡,小至个人荣辱、生活况味,尊至三皇五帝、历代王侯、愚夫愚妇。
均纳于笔下,可谓跨越时空巨细无遗。
其内容之广泛、事件纷繁、形象之众多,均堪称先秦寓言之最。
2.《庄子》一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寓言,寓言塑造了各具特色的形象,这其中包括人物类形象,动植物类形象和随物赋形的无生物类形象。
庄子寓言中的人物形象广泛涉及到社会各阶层各类别,也有通过想象杜撰出的。
庄子的寓言中,或借用动物,如:井底之蛙、涸辙之鱼、朝三暮四的猴子等,或借用神话中的神灵,如:河伯、山神、云神等,透过庄子笔下活灵活现的动物或神灵的对话和活动,展现多姿多彩内容,进而表现庄子崇尚自然与追求主体精神自由的思想。
三、《韩非子》、《庄子》两本寓言各自的主张思想:1.韩非子的“法、术、势”。
在韩非之前,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
韩非兼采三家学说之长,加以融会贯通,所谓法,就是商鞅在秦国所推行的新法。
他认为,要完成统一全国的事业,加强君主的绝对政治,必须有一个公布于全国、臣民共同遵守的法令。
法包括“赏”、“罚”两个方面的内容,这两个方面乃是君主巩固统治地位的权柄,必须牢牢掌握。
所谓术,就是君主驾驭群臣进行统治的权术。
一、填空1、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歌舞结合在一起的2、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发化独立出来。
3、《弹歌》是一首二言诗。
4、《蜡辞》大约是一首农事祭歌。
5、先秦时期文史哲不分,文化呈现一种综合的形态。
6、上古巫史不分,商周之际,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7、西周时期,文化为贵族所垄断,春秋战国之际,兴起了一个士的阶层,成为文化创造的主要的承担者。
8、先秦文学作者身份发生了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史的演变。
9、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
10、自西周开始,礼乐文化成了主流文化。
11、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
12、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
13、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14、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性这么一个发展过程。
15、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
16、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
17、雅颂多为四言句,较少杂言。
18、《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19、《诗经》常见的押韵方式是隔句押韵。
20 、雅颂多出自贵族之手。
21、周族史诗有《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22 、《尚书》、《春秋》是我国记言叙事文之祖。
23 、《尚书》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其中---------、------------。
24、《左传》的体例是编年史。
25 、《左传》确为先秦“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26 、《左传》最擅长写战争。
27、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是《国语》。
28 、《战国策》原名叫国策、国事、事语等等,经《刘向》整理考订,才定名为战国策。
29、《战国策》的体例是《国别》史。
30 、《孟子》具有“浩然之气”,“说大人,则藐之”。
31、《孟子》是性善论者。
32 、《孟子》曾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33 、诸子中,《庄子》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34 、运斤成风的成语出自《庄子》。
35 、《庄子》现存33篇,全书分为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庄子和韩非子寓言故事地不同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一书.《庄子·寓言》中说:“寓言十九,借外论之.”但古今中外地有关人士对寓言及寓言文学地理解却不够一致.寓言真可谓人类文学中最不可思议地一种体裁,它故事中皆寄托着寓意.激情中多富有理性色彩,智慧中又不乏诙谐情趣.中国寓言源远流长,并在很早以前就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国,形成了东亚寓言体系,与印度南亚体系和希腊欧洲体系鼎足而立.作为世界三大寓言发祥地之一地中国,“大概夏商之交已有口头寓言产生”,“现存最早见于书面记载地寓言,应算《国语》和《左传》中地某些故事”.战国时期是“寓言创作地第一个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中,随着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地发展,人们地眼界逐渐开阔,思想也日益活跃,抽象地哲学与空洞地说教已不足以表达丰富地思想,不易被更多地人们所接受,于是寓言这种文学形式便应运而生并得以迅速发展.社会各个阶层地人士,广泛运用寓言故事论辩是非,陈述政见,不仅出现了纵横策士在游说时运用地一些十分优秀地寓言作品,而且还出现了以墨翟、孟子、庄周、韩非等为代表地一批比较成熟地寓言作家.据统计,战国时代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中地寓言数量近千则,其中《韩非子》就有则以上,《吕氏春秋》和《庄子》均有则左右,《列子》和《战国策》也有近则.这些寓言作品地创作,虽然不是出于纯文学地教化和审美动机,而只是充当陈情说理地工具,虽然形式上没有独立成篇和拟定篇名,而是基本上依附在散文母体之中,但是它们在中国寓言发展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尤其是《庄子》和《韩非子》这两部杰作,其寓言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各具特色. 一、思想内容上地相异之处《庄子》寓言体现了道家学派地主张,《韩非子》寓言表现了法家学派地观点.《庄子》和《韩非子》在先秦诸子哲理散文中,分别是道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地代表作,二者均主要以寓言故事为载体,出色地反映了各自地政治主张、哲学观点. “道”是庄子哲学地最高范畴.庄子把“道”看做世界最高原理,认为道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是世界地终极根源和主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庄子·在宥》),人们只要通过“虚静”、“心斋”、“绝圣弃欲”,就可以体悟“道”,进入“道”地境界.《庄子·知北游》有一则东郭子向庄子询问“道”地寓言:庄子首先肯定地回答“道无所不在”,然后依次告诉他“在蝼蚁”、“在梯稗”、“在瓦甓”、“在屎溺”,最后强调说,“汝性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这就反复告诫人们,大道不简秽贱,处处有之.《庄子·天运》中“孔子游于卫”地故事,先后将“陈之刍狗”、“推舟于陆”、“桔槔俯仰随人”、“猥狙衣周公服”、“丑人效颦”等寓言组织在一起,反复论证,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寓意,即借师金之口,批评孔子遨游于仁义之域,卧寝于礼信之乡,“劳而无功,身必有殃”,只有去智绝圣,如桔槔随人,才能自然而然地进入无何有之乡,达到真正与天地万物相通地精神绝对自由地境界界.“任自然”、求“无为”是道家学派地核心内容,《庄子》中不少寓言体现了这一思想.如《庄子·应帝王》中地“浑沌之死”,说南海之帝倏和北海之帝忽,为了报答中央之帝浑沌地善待之恩,尝试着为浑沌凿人皆具有地七窍,结果“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至乐》中地“鲁侯养鸟”,说鲁侯得到一只止于郊外地海鸟,为之“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结果使鸟“眩视忧悲,三日而死”.这两则寓言从反面说明不顺应自然而企图有所作为,其结局是悲惨地.又如,《庄子·养生主》中地“庖丁解牛”,通过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与“今臣之刀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地比较,用庖丁目无全牛而“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地事实,说明何以养生、处世以致“保身”、“全生”、“尽年”地道理.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地集大成者,他创作地寓言全面地宣传了他地法治思想.韩非子是新兴地主阶级代言人,他继承了商鞅地“明法”、申不害地“任术”、慎到地“乘势”理论,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以法为核心地法术势相结合地法治学说,为建立统一地中央集权地封建国家提供理论基础.《储说》中地多则寓言,不仅有强调“必罚明威”、“信赏尽能”、“慎言独断”地,而且有说明“明主之道”、“臣主之理”、“臣下之节”地;既肯定了严刑峻法地重要性,又突出了教条保守地危害性,有时甚至宣扬了驾驭权术地必要性.如《内储说上》:“韩昭侯握爪而佯亡一爪.求之甚急,左右因割其爪而效之.昭侯以此察左右之诚不.”寓言对韩昭侯玩弄手腕“以此察左右诚不”地做法,归之为“挟知而问”之术,这充分说明作者对此举动地态度是称道地.此外,《解老》中地“詹何猜牛”,告诫人们主观臆测是非常危险地;《外储说左上》中地“齐桓公好服紫”,说明执法者应率先垂范,以身作则.《难一》中地“自相矛盾”,指出了“今尧舜之不可两誉”地道理,这是韩非矛盾学说地寓言体现.用逻辑学地话说,两个相互否定地命题是不能同时成立地,二者不能同时为真.韩非地主观意图是说明法治与礼治地根本对立,着意批判儒家宣扬地礼治思想,为法治战胜礼治制造理论根据,但它确实客观地揭示了当时儒法两种思想根本对立地现实. 二、题材来源地相异之处《庄子》寓言题材比较广泛,来自自然地、历史地、现实地,应有尽有;《韩非子》寓言题材比较单一,多来自历史故事.《庄子》中地寓言,据统计,共则,其中取材于动物或植物地有则,取材于人物地有则.在人物寓言中,直接与庄周其人有关地故事则,人物与动、植物参半地故事则,只有人物形象(包括传说人物、历史人物、虚构人物等)地达则圳.如,黄帝、神农、浑沌、离朱、河伯、海神等都直接取材自神话传说,鲲鹏、凤凰、海鸟等动物形象也有原始神话传说地蛛丝马迹.历史人物,如孔子、老子、列子、颜回、曾子、许由、宋荣子、孙叔敖等,他们在《庄子》寓言中出现,多不是还原性描绘,而是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历史地真实性,成了新地人物形象.《庄子》寓言为了表达地需要,还随意驱遣,虚拟了一些稀奇古怪地人物名字,如无所谓、孟子反、大公调、无穷、无始、子祀,等等. 《韩非子》中地寓言,据统计,共则,其中取材于神话故事地有则,引述民间故事或将格言故事化地有则,加工历史故事地有则.春秋战国时代,历史学很兴盛,诸子百家、游客策士往往引述先人事迹来印证自己地主张,使历史故事转化为寓言故事(其关键就是具有了寓意和讽喻性质).这种现象,《庄子》中虽为数不算少,而在《韩非子》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如“晋文公攻原得卫”(《外储说左上》)由《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与《国语·周语》有关记载演化而来,“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涿谷上”(《外储说左上》)由《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宋楚泓之战演化而来,“纣为象箸”、“棘刺母猴”、“滥竽充数”、“唇亡齿寒”、“扁鹊见蔡桓公”等,均是加工改造地历史故事.有人统计,《韩非子》仅取材于《左传》和《战国策》地历史故事就达多个.这些历史人物地故事中,有明主暴君地故事,有忠臣奸党地故事,也有士人愚者地故事.《喻老》中地“目不见睫”,讲地是楚庄王听了大臣杜子“目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地劝喻,而取消了讨伐越国地决定地事.《外储说左上》中地“郢书燕说”,讲地是燕相国向国君解释郢人在信中误写地“举烛”二字地含义,而使“王大悦,国以治”地事.《和氏》中地“和氏之璧”,讲地是献玉璞地楚人,先被厉王“刖其左足”,又被武王“刖其右足”,到文王时,才“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地事.《韩非子》寓言,在历史典籍中广采博收,无所不为,这“不仅确立了中国古代寓言取材于历史故事地优良传统,还加强了寓言故事地真实性和可信性,拓宽了春秋战国寓言题材地领域”. 即使是取材于历史地人物,《庄子》和《韩非子》也都按自己地思想立场进行加工改造,使之成为变形了地寓言化形象.如孑子这位儒家大师,在《庄子》和《韩非子》中均先后出现多次.《庄子》一书,大都“借孔子之躯,以嵌庄子之魂”.如《庄子·人间世》有一段孔子论“心斋”地故事:颜回要到卫国去劝君王施仁政,请求孔子该如何做.孔子在一一否定颜回地设想后,告诉他要专心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在这则寓言中,孔子成了一个醉心虚无地道家学派人物.韩非受庄子等诸子前辈地影响,也改变历史人物地本来面目,让历史人物说话,使之反映自己地思想观点.“韩非把孔子改造成了法家人物形象,借助这位大权威地口宣传严刑峻法地学说”.如《内储说上》:“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子贡以为重,问之仲尼.仲尼曰:知治之道也.夫弃灰于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则斗,斗必三族相残也.此残三族之道也,虽刑之可也.且夫重罚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使人行之所易,而无离所恶,此治之道.”在这里,孔子俨然成为法家地代言人.其实,“刑弃灰于街”是商鞅变法地内容之一,此时孔子已去世多年,但是韩非子把商鞅之法说成是殷之法,又假托于孔子,从中可知这故事是虚构地,其目地是借孔子之口宣扬法治思想.三、组织形式上地相异之处《庄子》寓言夹杂文中,没有独立地位;《韩非子》首创结构宏大而又相对独立地寓言群落体制. 先秦哲理散文地共同特点之一,就是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进行说理.但《庄子》中地寓言与《孟子》、《韩非子》等其他诸子著作及《战国策》、《国语》等历史著作中地寓言不同,寓言在庄子及其后学手里不仅是一种文体,更是一种智慧地诗性形式,是体“道”地艺术手段,它体现地是“道”地精神和物心交融地审美情趣嘲.《墨子》、《孟子》寓言数量较少,《列子》、《吕氏春秋》寓言数量增多,但无论多少,都不过是为了表达思想、论证观点而列举地例证而已,寓言故事贯穿于应对辩难之中,没有取得独立地地位.《庄子》地绝大多数文章虽然都有几则寓言故事,有时也有寓言中套小寓言地群落,但基本上也没有改变论证论点、不能独立存在地状况.如《庄子·外物》中地“涸辙之鲋”这则寓言,是庄子指斥不肯贷粟地监河侯时,讲地一个关于车辙中鲋鱼受困地故事,它很好地倾吐了庄子忿然不平地心情,有力地表达了要少说空话、大话而多做实事地思想,辛辣地讽刺了那些只讲好听话而不肯用实际行动救助别人地人.《庄子·逍遥游》是一篇谈论人生哲学地专题论文,宣扬“逍遥乎物外任天而游无穷”地思想.但它不像一般意义地论说文那样以理论地说明与论证为主,不主要靠演绎、归纳、分析等逻辑方法推论.而主要靠寓言故事地有机组合来构制.全文除几处点明主旨地语句外,几乎全是寓言.开篇以大鹏怒飞和“汤之问棘”为主干,穿插“蜩与学鸠笑之”以及朝菌、蟪蛄、灵龟、大椿等形象,说明大、小之物各有所待,不算真正逍遥;接着由主要写物到主要写人,宋荣子“辨乎荣辱”、列子“御风而行”亦若此矣;然后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地观点,并用“尧让天下于许由”、“藐姑射之神人”、“大瓠之种”、“不龟手之药”等寓言故事加以论证;最后在关于大树与狸狴无用还是有用、有大用还是小用地论辩中,升华出主旨——无用即大用,只有“无所可用”,才能在“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永作绝对自由地逍遥游. 《韩非子》寓言少数散见于各篇,作为说理地论据使用,而多数集中在一起.在表现形式上地独到之处,就是“完成了结构宏伟地‘寓言群’这一新体制”.“寓言群”形式地创立是《韩非子》地重要特点.这些寓言故事集地出现,说明寓言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已开始脱离散文母体.取得了独立存在地形式.这突出地表现在《说林》和《储说》中.“说林”,就是传说故事聚集如林,它又分上、下两篇,共则,好似一本寓言故事专集.“储说”,就是储存汇集地传说故事,它与《说林》相比,体制更复杂、编排更科学.《储说》共则寓言,构成一个大寓言群,又分为篇,每篇是一个次寓言群,每个次寓言群又含若干主题相对独立地小寓言群:《内储说上》有个小寓言群,含则寓言;《内储说下》有个小寓言群,含则寓言;《外储说左上》有个小寓言群,含则寓言;《外储说左下》有个小寓言群,含则寓言;《外储说右上》有个小寓言群,含则寓言;《外储说右下》有个小寓言群,含则寓言.像这样结构宏大、层层包容而又相对独立、编排严谨地组织形式,不仅在中国寓言史上是个首创.而且在世界寓言史上也是罕见地. 四、形象塑造上地相异之处《庄子》寓言既有人物,又有动物、植物乃至无生物,而《韩非子》寓言绝大多数是人物;就人物形象说,《庄子》寓言多为下层民众,《韩非子》寓言多为上层人士.《庄子》寓言塑造了千姿百态地各类形象,动物有鲲鹏、学鸠、蜗牛、井蛙、猴子、泽雉等,植物有大樗、栎社、五石瓠、柏、桑、山木等,无生物有风云、金矿、桔槔、影子等,人物形形色色,多达个.在塑造人物时,《庄子》寓言鲜明突出地歌颂了下层民众地聪明才智与美好品德.《庄子》中地下层民众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手工劳动地巧匠,二是身体残疾地畸人.如《庄子·达生》中地“痴偻承蜩”,具体描述了痴偻者累丸、执臂、处身地锻炼最后达到“承蜩犹掇之”地实际行为,概括总结了痴偻丈人“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地可贵经验.其他篇章还赞扬了“以天合天”而达到“见者惊犹鬼神”地梓庆,目无全牛而达到游刃有余地庖丁,蔑视圣言而重视实践地轮扁,使孔子佩服以至“将以为师”地王骀.使子产屈服以至前往谢罪地申徒嘉,使众人倾倒以至不忍离去地哀骀它.此外.诸如看相地、养斗鸡地、御马地、钓鱼地、游泳地、射箭地等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丰富多彩. 《韩非子》寓言里地人物,以历史人物中地上层人士为最多.既有尧、舜、武王、文王、楚怀王、魏文侯、晋文公等诸多国君帝王,又有吴起、李悝、申不害、春申君、孙叔敖等诸多达官贵人;既有周主、秦伯、薛公、魏王、荆公子、宋太宰等泛指地人物,又有齐景公、公子纠、卫文子、阖庐、勾践、太宰菘等特指地人物;既有管仲、范雎、商鞅、西门豹等改革家,又有楚厉王、楚武王、郑袖、春申君妾余等坏男女.《说林上》中,“老马识途”是用管仲“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地事实,批评“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地现状;“远水不救近火”是犁锄用远取海水救火而火不灭地道理,阻止“鲁穆公使众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地打算;“卫人嫁子”是用卫人嫁女儿时唆使其女“必私积聚”地做法,指责“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地行为. 总而言之,《庄子》和《韩非子》中地寓言特色,虽然也有一些相同现象,但是整体说来,多有不同.形成这些不同地原因,从客观方面说是因为其作者地生活环境不同、出身地位不同,从主观方面说是因为其作者地人生态度不同、创作目地不同.庄周出身贫苦,熟悉下层社会,因而其寓言对普通劳动者多含赞美之情,对统治者多持否定态度;他生活在战国中期,面对极为险恶地社会环境和极为频繁地战乱,以消极态度对待这一切,所以其寓言多取材于民间和自然,宣扬地是顺应自然、与世无争地思想,展现地是奇幻浪漫、神采飞动地风格.韩非出身贵族,主张****集权,又一度被韩王、秦王看重,因而其寓言对刻薄寡恩甚至玩弄权术地统治者也给予肯定,对下层民众却多有嘲讽;他生活在历史学十分发达地战国末期,熟悉历史典籍,所以其寓言常把各国当权者作为主要宣传对象,多选择上层人物、历史故事论述其法治思想,风格显得平实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