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的寓言故事1:击鼓戏民
- 格式:docx
- 大小:19.27 KB
- 文档页数:3
韩非子的古代寓言故事及翻译导读:宋人疑邻原文: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皆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翻译:宋国有个有钱的人。
有一天下大雨,把他家的墙壁冲塌了一块。
他的儿子说道:"不赶快修补起来,一定会有小偷爬进来的。
"邻家的老大爷也这样警告他。
当天夜里,他家果真被盗贼偷走了大量的财物。
这个有钱人的一家人都夸他的儿子有先见之明,却怀疑邻家的老大爷可能是个盗贼。
寓意:以亲疏来判断是非是非常有害的。
生活中的一些误解和恩怨,就是由此而来。
螳螂捕蝉原文:园中有榆,其上有蝉。
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
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黄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挟弹丸在榆下,迎而欲弹之。
童子方欲弹黄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掘株也。
此皆贪前之利,而不顾后害者也。
翻译:园中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知了。
知了鼓动翅膀悲切地鸣叫着,准备吮吸些清凉的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正在它的背后。
螳螂伸出两只像砍刀一样的前臂,打算把知了逮住吃掉。
它正要捉知了的时候,却不知道黄雀就在它的后面。
黄雀伸长脖子,想啄死螳螂吃掉它。
它正想啄食螳螂时,却不知道榆树下面有个拿着弹弓的小孩,把皮筋拉得长长的,正在瞄准它。
孩子一心想射杀黄雀时,却不知道前面有个深坑,后面还有个树桩子。
这都是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害的表现呀!寓意:目光短浅的人在追求眼前利益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后面隐藏着的危险。
.守株待兔原文: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宋国有个种田的人,他的田里有棵树。
有一次,一只兔子跑过来,由于跑得太急,一头撞到树上,把脖子撞断死掉了。
这个人毫不费力地拣到了这只免子。
打这天起,他干脆放下农具,连活儿也不干了,天天守在这棵树下,希望还能捡到死兔子。
韩非子的寓言10则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
一. 見小曰明(原文)昔者,纣为象箸①,而箕子怖②。
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③,必将犀玉之杯。
象箸玉杯,必不盛菽藿④,则必旄象豹胎⑤;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必锦衣九重,广室高台。
吾畏其卒,故怖其始。
⑥ 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⑦,纣遂以亡。
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
故曰:“見小曰明。
”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喻老》(注释)①象箸zhù:亦作“象櫡”。
“象笋”。
象牙制作的筷子。
②箕子,名胥余。
是纣王的叔父,官居太师,封于箕今山西太谷,榆社一带。
曾劝谏纣王,但纣王不听,反而把他囚禁了。
周武王灭商后,命召公释放箕子。
武王向箕子询治国之道,记载于《尚书•洪范》。
传说箕子晚年前往朝鲜居住,死后追谥為大圣王。
③加于:放到。
土铏:铏xíng古代盛羹的鼎,两耳三足,有盖,常用于祭祀。
《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一件像个黄沙大碗,説是帝舜当日盛羹用的,名曰‘土鉶’。
”④菽藜shūhuò:豆和豆叶。
泛指粗劣的杂粮。
菽,豆子。
藿,豆叶。
旄象豹胎:未生出的牦牛、大象和豹的幼胎。
旄mào:旄牛即牦牛。
⑥卒zú:终了,结局。
⑦肉圃:各种肉类装点的园子。
炮烙:古代烤肉用的铜格子。
俞樾《诸子平议•韩非子》:“盖为铜格,布火其下,欲食者於肉圃取肉,置格上炮而食之也。
”《博雅》临,大也。
故事解读;从小处知大处,家具是讲究配套效应,一张好的地毯就要与好床好桌椅配套。
这样总共要花很多钱,人的习惯也如此,一个小的习惯就要与其生活配套。
所以由俭入奢易,反之则难。
所以人要注意这一点。
二.舜耕历山(原文)历山之农者侵畔①,舜往耕焉,期年,甽亩正②。
韩非子的文章简短1.韩非子的短篇寓言故事原文《韩非子·五蠹》记载:文言文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白话文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
有一天,这个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
野兔因见到有人而受了惊吓。
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农夫地头的一截树桩子上,折断脖子死了。
农夫便放下手中的农活,走过去捡起死兔子,他非常庆幸自己的好运气。
晚上回到家,农夫把死兔交给妻子。
妻子做了香喷喷的野兔肉,两口子有说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顿。
第二天,农夫照旧到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了。
守株待兔他干一会儿就朝草丛里瞄一瞄、听一听,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
就这样,他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该锄的地也没锄完。
直到天黑也没见到有兔子出来,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
第三天,农夫来到地边,已完全无心锄地。
他把农具放在一边,自己则坐在树桩旁边的田埂上,专门等待野兔子窜出来。
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
后来,农夫每天就这样守在树桩边,希望再捡到兔子,然而他始终没有再得到。
但农田里的苗因他而枯萎了。
农夫因此成了宋国人议论的笑柄。
2.韩非子还写了那些文章春秋战国时代,虽然有了笑话,但它还不独立,主要还是用来说明某一道理的工具。
从春秋时代开始,脱离宗法聚居地的士人(包括一些大夫和失去社稷国土的诸侯)游走各国,或寄食豪族、或游说国君,他们在闲谈、或阐明事理都不免要讲笑话,那时还没有独立的记载笑话的书籍,这些笑话一般都收入他们著作之中(所谓“子书”)。
近代相声在嘲笑愚人时都会说“那是我们街坊”“您要问我住哪儿?我跟您说,我还没找着房呐”。
相声艺人不会他嘲笑的就是某地人,免得惹当地人不高兴。
先秦诸子不是这样,他们说笑话时,常常点明“某某国人”。
当时诸国林立,诸子笑话中所嘲笑的人物往往不是本国人,而是他国人。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大全】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有哪些,韩非子写过什么书籍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由韩非子创立的法学,也为秦朝这个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韩非子一生所写的寓言很多,流传下来的还有哪些呢?还有韩非子写过什么书呢?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有哪些韩非子写的文章,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从中可以看出韩非子的思想十分活跃,他的文章也有警策世人的意图。
他所写的寓言文章都被收录在《韩非子》中,他通过寓言讲明白一个道理,举例十分生动,也通俗易懂,至今对后世产生影响,有些寓言故事变成了成语,以警醒世人。
韩非子浮雕成语自相矛盾就是出自韩非子,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的武器,一个用来攻击,一个用来抵御。
楚国有个商人,不仅卖矛还卖盾。
当时他对着路人说:我的盾啊刀枪不入,最尖锐的盾都刺不穿它,然后又说他的矛尖锐得可以刺穿所有东西,结果就被人说拿你的矛刺你的盾,商人立马没声音了。
还有就是讳疾忌医,讲的是蔡桓侯与扁鹊的故事。
扁鹊是战国时期的神医,能防微杜渐,在蔡桓侯还未病入膏肓时就提和他讲他的病需要及早治疗,可是蔡桓侯却不以为意,甚至讽刺扁鹊。
直到后来病入膏肓无药可治才找扁鹊治疗。
还有三人成虎、守株待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都是出于韩非子,可见韩非子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治理,凭它自身的思想价值流传后世。
韩非子写过什么书籍韩非子所写的书籍很多,但是都被纳入《韩非子》这部书籍中,这部书现存55篇,重要是韩非子的法治理论,是当时法家理论的集合。
韩非子画像其中的《孤愤》论述的是韩非子自己的愤慨;《说难》是对君主心理的分析,表现劝君之路的艰难;《奸劫弑臣》的前半部是论述惩治贪官污吏的具体做法,后半部就是反对儒学倡导法家的治国之道;《显学》是韩非子法治思想的代表之作,也是中国古代之学思想的主要史料来源,还有《五蠹》,五蠹指的是扰乱君王法治的五种人,韩非子认为应该除掉他们。
韩非子认为为学者、言议者、带剑者、患御者、工商买卖者等就是五蠹中的蛀虫。
击鼓戏民的道理
“击鼓戏民”出自《韩非子·击鼓戏民》,全文如下: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
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
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
”民皆罢。
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击鼓戏民的道理如下:
1.诚信的重要性:厉王在初次误击鼓后,对百姓的解释并未得到他们的信任。
这是因为他之前并未展现出足够的诚信,使得百姓对他的言辞产生了怀疑。
这告诉我们,一个人或组织在言行上必须保持一贯的诚信,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
2.言行一致的重要性:厉王在初次误击鼓后,虽然派人去制止百姓,但他的解
释并未消除百姓的疑虑。
这是因为他的言行并不一致,他的行为(误击鼓)和他的言辞(只是开玩笑)之间存在矛盾。
这告诉我们,一个人或组织在言行上必须保持一致,否则将失去他人的信任。
3.尊重规则的重要性:厉王在初次误击鼓后,并未按照规定的信号进行报警,
而是随意地改变了规则。
这使得百姓对他的信任度降低,当真正的紧急情况来临时,他们并没有按照厉王的命令行事。
这告诉我们,规则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必须尊重并遵守规则,否则将引发混乱和不信任。
4.领导力的重要性:作为领导者,厉王的行为直接影响了百姓的信任和行动。
他的失误和不当行为导致了百姓的不信任,使得他们在紧急情况下无法有效地响应。
这告诉我们,领导者必须具备诚信、言行一致和尊重规则的品质,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并有效地领导团队。
击鼓戏民的故事强调了诚信、言行一致、尊重规则和领导力的重要性。
这些道理不仅适用于个人和组织,也适用于各种社会场景和情境。
韩非子的寓言优秀5篇韩非子的寓言篇一原文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①。
饮酒醉,过而击之也②,民大惊,使人止之。
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
”民皆罢③。
居数月④,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⑤。
(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注释①楚厉王:原名熊眴,即楚鼢冒,熊霄敖长子,东周初期的楚国君主,警:报警信号。
为:将。
与:表偕同的意思。
跟别人一起。
②过:错误。
③罢:归,返回。
④居:当,在。
⑤更令明号:重新申明号令。
故事解读;击鼓戏民是一中拿自己信义开玩笑的事,随意欺骗人家感情,将人家当做猴耍,拿人家不会再相信你。
比如做了件好事,不讨好,就没人来救了。
所以说言而有信,言出如山,没有信义的人是会被别人抛弃的,就像那个一天到晚喊狼来了得孩子,三次一来,狼真得来了,没人来救,羊群被吃完。
韩非子的寓言篇二原文宋之富贾有监正子者①,与人争买百金之璞②,因佯失而毁之,负其百金③,而理其毁瑕,得千溢焉④。
事有举之而有败⑤,而贤其毋举之者⑥,负之时也⑦。
(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说林下》)注释①贾(gǔ):商人(古时‘贾’指坐商,‘商’指行商)。
②百金:形容钱多。
亦指昂贵的价值。
《公羊传·隐公五年》:“百金之鱼公张之。
” 何休注:“百金,犹百万也,古者以金重一斤,若今万钱矣。
” 璞:未经雕琢的玉坯。
③佯(yáng):假装。
负:通“赔”(péi)。
赔偿,补偿。
④理:《说文》理,治玉也。
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毁瑕:毁损造成的缺陷。
④溢:溢价。
⑤举:施行;办理。
⑥贤:胜过,超过。
⑦负:放弃。
时:时机;机会。
故事解读;这故事看出了富商的精明,他在买东西时将美玉损坏,这样就没人要了,然后再自己拿出钱买,买回时再用心雕琢。
当然美玉缺一角是难看些。
可是富商还是加以开发利用而成宝贝。
所以事情是靠人做出来的,人要做事做好事,能使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
这样不管事情如何总比不做要好多了。
三⼈成虎-韩⾮⼦寓⾔故事 三⼈成虎是韩⾮⼦寓⾔故事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呢?⼩编为⼤家准备了相关的故事,欢迎⼤家阅读! 三⼈成虎 魏国被赵国打败了,因此魏国的太⼦和⼤⾂庞恭将要送到赵国的⾸都邯郸,充当⼈质。
临⾛时,庞恭对魏王说:“要是有⼈跑来向你报告,说⼤街上跑出来⼀只⽼虎,⼤王相信吗 ?” 魏王摇头说:“我不相信。
⼤街上哪⾥来的⽼虎?” “要是接着有第⼆个⼈跑来报告,说⼤街上发现了⽼虎,您相信不相信?” 魏王迟疑了⼀下,仍然摇头说不信。
庞恭再问:“如果马上⼜有第三个⼈跑来报告说⼤街上有只⽼虎,您信不信呢?” 魏王点头说:“我相信了。
三个⼈都这么说,⼀定不会有假。
” 庞恭起⾝说道:“谁都知道,⼤街上是不可能有⽼虎的,可是当三个⼈都说有,⼤王就相信了。
现在邯郸离魏国⽐从这⼉上⼤街远得多,在⼤王⾯前说我坏话的⼜何⽌三⼈,请⼤王明断是⾮。
” 果然如庞恭所料,他⼀⾛,就有很多⼈到魏王⾯前⼤造谣⾔,以⾄当他从邯郸回来后,魏王再也不愿召见他了。
守株待兔 宋国有个种⽥的⼈,他的⽥⾥有棵树。
有⼀次,⼀只兔⼦跑过来,由于跑得太急,⼀头撞到树上,把脖⼦撞断死掉了。
这个⼈毫不费⼒地拣到了这只免⼦。
打这天起,他⼲脆放下农具,连活⼉也不⼲了,天天守在这棵树下,希望还能捡到死兔⼦。
兔⼦是再也检不到了,他的⾏为反倒成了宋国⼈谈论的笑料。
寓意:收获从劳动中来。
不要因为⼀次偶然的收获,就放弃了勤劳的美德。
原⽂ 宋⼈有耕⽥者。
⽥中有株,兔⾛,触株折颈⽽死。
因释其⽾⽽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得,⽽⾝为宋国笑。
韩⾮《韩⾮⼦·五蠹》 和⽒之壁 楚国⼈卡和在楚⼭中得到⼀块璞⽟,拿来献给厉王。
厉王叫治⽟的匠⼈鉴定,匠⼈说:'这是块⽯头呀!'厉王认为卡和欺骗了⾃⼰,因⽽砍去了他的左脚。
等到厉王死去,武王登上王位,卡和⼜拿了那块璞⽟来献给武王。
武王叫治⽟的匠⼈鉴定,匠⼈⼜说:'这是块⽯头呀!'武王也认为卡和欺骗了⾃⼰,因⽽砍去了他的右脚。
关于韩非子的寓言故事_韩非子的故事韩非子是战国著名的思想家,韩非子的一些语录也变成了一些寓言,像守株待兔等等,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关于韩非子的寓言故事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关于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成语自相矛盾就是出自韩非子,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的武器,一个用来攻击,一个用来抵御。
楚国有个商人,不仅卖矛还卖盾。
当时他对着路人说:我的盾啊刀枪不入,最尖锐的盾都刺不穿它,然后又说他的矛尖锐得可以刺穿所有东西,结果就被人说拿你的矛刺你的盾,商人立马没声音了。
还有就是讳疾忌医,讲的是蔡桓侯与扁鹊的故事。
扁鹊是战国时期的神医,能防微杜渐,在蔡桓侯还未病入膏肓时就提和他讲他的病需要及早治疗,可是蔡桓侯却不以为意,甚至讽刺扁鹊。
直到后来病入膏肓无药可治才找扁鹊治疗。
还有三人成虎、守株待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都是出于韩非子,可见韩非子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治理,凭它自身的思想价值流传后世。
韩非子的故事韩非子原名韩非,韩非身世显赫,是韩国的贵族,当时六国战乱纷飞,为了躲避霍乱,他们一家只好逃到了驻马店的一个村落中。
作为贵族子弟的韩非从小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振兴家族,富强韩国,因此,小小年纪就单独一人周游列国,一路上努力的学习各家的思想。
因为韩非特殊的身世以及经历,使得韩非无法继承孔子这样大仁大义的儒家思想,相反的,与以儒家学说继承者自居的荀子的思想中“人性本恶”论不谋而合,所以,拜入荀子门下。
我们研究韩非子的思想,不难发现韩非子所有的理论都建立在“人是自私的,人与人之间充满利益”这一前提和基础上。
韩非子认为,治理国家不用讲太多的仁义礼,建立一个国家的秩序要将“法,术,势”三者结合起来。
韩非的思想与秦王嬴政不谋而合,李斯告诉秦王,韩非子乃是自己昔日同窗,韩国贵公子。
秦王为了得到韩非子这个人才,出兵攻打韩国,韩王无能无远见,为保残国,交出韩非。
然而韩非没有纵横捭阖的口才,无法讨得秦王的开心。
李斯害怕秦王终有一天看到韩非的才华而重用他,怕韩非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毫不犹豫的设计陷害了韩非子,又用毒药害死了韩非子。
《韩非子》中寓言的特点
《韩非子》是说理散文,其中的寓言故事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这也是《韩非子》最具文学意味的一点。
寓言在《战国策》、《孟子》中还只是偶一用之,在《庄子》中虽大量使用,但都为阐明一个中心思想,寓言仍只是议论说理文的一部分,而非独立的文学体裁。
韩非开始有意识地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分门别类,辑为各种形式的寓言故事集,像《内储说》、《外储说》、《说林》等,都是寓言专集。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和《庄子》中怪诞神奇的寓言故事风格截然不同,韩非寓言形象化地体现了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如“郑人买履”、“郢书燕说”等具有的讽刺力量,“矛与盾”等表现出的哲学智慧,都是韩非寓言思想深度的反映。
题材的平实,使韩非寓言不像庄子寓言那样恢诡谲怪,但韩非寓言在艺术上并不平淡,而是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如《外储说左上》中的“棘刺母猴”,三个人物各侧重其性格的一端,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跌宕生姿。
《韩非子》中的许多寓言,千百年流传不衰,“守株待兔”、“郑人买履”、“买椟还珠”等等,都以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
韩非子里面的寓言故事1、滥竽充数滥:失实的,假的。
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2、买椟还珠椟:木匣;珠:珍珠。
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3、守株待兔株:露出地面的树根。
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
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4、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5、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6、长袖善舞袖子长,有利于起舞。
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
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
《韩非子·五蠹》:“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7、多财善贾贾:做买卖。
原意是本钱多,生意就做得开。
后指资本家会做买卖。
《韩非子·五蠹》:“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8、兵不厌诈厌:嫌恶;诈:欺骗。
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9、蚕食鲸吞象蚕吃桑叶那样一步步侵占,象鲸吞食那样一下子吞并。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1:击鼓戏民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1:击鼓戏民楚厉王与百姓约定,如果遇到了敌情,就击鼓为号,召集大家前来守城。
一天,厉王喝醉了酒,胡里胡涂地拿起鼓槌猛敲。
百姓们听到鼓声,都惊慌地跑了过来。
楚厉王连忙派人制止,说:'我喝醉了酒,击鼓和身边的人闹着玩。
这鼓打错了,请大家回去吧!' 百姓们一听都回去了。
过了几个月,敌人真的来入侵了,厉王赶紧击鼓发出警报。
但百姓以为厉王又是在跟大家闹着玩儿,因而没有一个前来守城。
厉王只好更改了原来的命令,重新申明了报警的信号,老百姓这才相信。
寓意:在事关重大的事情上,千万玩不得儿戏。
如果拿原则问题开玩笑,就会失信于民,招致大祸。
原文: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
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
'民皆罢。
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2:鲁人搬迁鲁国有个人擅长打草鞋,妻子很会纺白绸。
他想搬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你到那里必定会变穷的。
' 这个鲁国人问:'为什么呢?' 劝他的人说:'打草鞋是为了给人穿的,但越国人不喜欢穿鞋,习惯于打赤脚走路;织白绸子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不喜欢戴帽子,而喜欢披着长发。
你想到用不着你们长处的国家去过日子,要使自己不穷,怎么办
得到呢?'
寓意:要发挥自己的专长,必须找到合适的地方。
如果找错了地方,专长就会变成短处。
原文: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稿,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截止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3:心不在马赵襄主向王于期学习赶车的技术,学了不久便与王于期进行了一场比赛。
在比赛中,他换了三次马,每次都落在了后面。
赵襄主埋怨说:'你教我赶车,还留了一手呀!'
王于期回答说:'我已经把技术全部教给您了,是您运用的不对呀!赶车最要紧的,是把马套在车上要套得舒适妥贴,赶车人的注意力要集中在调理马上,这样才能跑得快,跑得远。
在今天的比赛中,您落在后面的时候,就只想追上我;跑在前面的时候,又生怕被我追上。
其实把马引上大道赛跑,不是领先就是落后。
可是您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注意力都集中我的身上,哪里还顾得上调理马呢?这就是你落后的原因啦!'
寓意:无论办什么事情,都要把精力集中在所要办的事情上。
如果分散了精力,就不能成功。
原文:
赵襄主学御于王于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
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
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看了韩非子的寓言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