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高血压的发生与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428.50 KB
- 文档页数:12
围术期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围术期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旨在提供一套全面、系统的围术期高血压管理策略,以优化患者围术期的血压控制,降低手术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围术期高血压是指患者在手术前后出现血压升高的情况,这不仅可能影响手术效果,还可能增加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因此,对于围术期高血压的有效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围术期高血压管理的专家共识,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实用的参考和指导。
二、围术期高血压的流行病学围术期高血压是指手术前后出现的高血压状态,其流行病学特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全球范围内,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围术期高血压的发生率逐年上升。
其流行病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患者群体的普遍性:无论是何种手术,无论是年龄、性别、种族或地域,围术期高血压都有可能发生。
尽管某些特定人群,如老年人、肥胖者、糖尿病患者等,可能面临更高的风险,但这一病症的普遍性不容忽视。
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围术期高血压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手术类型、手术时长、麻醉方式、患者的基础疾病状态、药物使用等。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使得围术期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征变得复杂多样。
并发症的严重性:围术期高血压不仅可能导致手术风险增加,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脑血管事件、肾功能不全等。
这些并发症的发生,进一步增加了围术期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征的复杂性。
防控策略的必要性:鉴于围术期高血压的高发生率和严重并发症,采取有效的防控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这包括术前高血压的筛查、术中血压的监测与控制、术后高血压的预防与治疗等。
通过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可以降低围术期高血压的发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围术期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征复杂多样,需要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予以高度关注。
通过深入研究其流行病学特征,制定并实施有效的防控策略,我们可以为手术患者的安全保驾护航。
围术期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高血压患病率逐年上升。
围术期高血压管理成为临床医疗工作中日益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围术期高血压管理的专家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参考意见。
在围术期,高血压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与平时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围术期高血压是指手术前、手术过程中及手术后血压升高,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对于平时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围术期高血压可能与应激、疼痛、缺氧、高碳酸血症等因素有关。
围术期高血压的管理策略和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术前评估:对于所有接受手术的患者,应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以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预测围术期高血压的风险。
心理干预:围术期高血压患者易出现焦虑、紧张情绪,因此心理干预尤为重要。
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安慰和解释,减轻其心理负担。
饮食调整:术前应控制饮食,避免过饱、过咸,以减轻胃肠道负担和循环负荷。
充分术前准备:术前应停用影响血压的药物,如利尿剂、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等。
同时,应积极治疗并发症,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术中管理:在手术过程中,应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手术室温度和湿度,避免缺氧、高碳酸血症等诱发因素。
术后随访:术后应定期随访患者,血压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制定管理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包括降压目标、治疗措施、随访计划等。
选择降压药物:根据患者病情和降压药物的作用机制,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
在围术期,一般选用速效降压药以迅速控制血压。
监测血压变化:围术期应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变化,特别是手术过程中和手术后早期。
对于血压控制不满意的患者,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控制诱发因素:围术期高血压的诱发因素很多,如缺氧、高碳酸血症、疼痛、紧张等。
医护人员应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这些因素的发生。
做好随访记录:围术期高血压的管理需要完善的病历记录。
围术期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2016-07-18近期,临床麻醉学杂志发表《围术期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一文,现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学习。
围术期高血压明显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及死亡率,而良好的围术期高血压管理可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及总住院费用。
因此,制定围术期高血压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围术期高血压的定义围术期高血压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到与本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期间内,患者的血压升高幅度大于基础血压的30%,或收缩压≥ 140mmHg 和/ 或舒张压≥ 90mmHg。
围术期高血压的高危因素1. 原发性高血压,术前控制不理想或不合理停用降压药物;2. 继发性高血压、嗜铬细胞瘤、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3. 清醒状态下进行有创操作;4. 手术操作刺激;5. 麻醉深度不当或镇痛不全;6. 气管导管、导尿管、引流管等不良刺激;7. 药物使用不当;8. 颅内高压;9. 缺氧或二氧化碳蓄积;10. 寒战、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11. 紧张、焦虑、恐惧、失眠等心理应激因素。
围术期高血压控制原则1. 保证重要脏器灌注,降低心脏后负荷,维护心功能;2. 术前继续服用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断剂,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3. 血压控制目标:一般认为,患者年龄≥ 60 岁,血压控制目标<150/90mmHg;患者年龄<60 岁,血压控制目标<140/90mmHg;糖尿病和慢性肾病患者,血压控制目标<140/90mmHg。
术中血压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血压的30%;4. 目前尚无延期手术的高血压阈值,原则上轻、中度高血压(<180/110mmHg)不影响手术进行;为抢救生命的急诊手术,不论血压多高,都应急诊手术;对严重高血压合并威胁生命的靶器官损害,应在短时间内采取措施改善生命脏器功能,如高血压合并左心衰,高血压合并不稳定心绞痛或变异型心绞痛,合并少尿型肾功能衰竭,合并严重低钾血症(<2.9mmol/L)。
麻醉医师怎样应对围术期高血压的挑战发布时间:2022-05-23T07:58:57.210Z 来源:《健康世界》2022年4期作者:杨丕龙[导读] 围术期高血压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到与本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期间内,患者的血压升高幅度大于基础血压的30%,或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 90mmHg。
杨丕龙平武县中医医院四川绵阳622550围术期高血压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到与本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期间内,患者的血压升高幅度大于基础血压的30%,或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 90mmHg。
对于高血压患者,血压超过160mmHg,在手术过程中容易出现出血等情况。
患者的血压达不到要求时,通常情况下是不能进行手术的。
如今高血压已经成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高血压患者在逐年增多,对于围术期高血压患者来说,麻醉时应该要注意合并症,做好血压水平的稳定工作,避免血压上升或出现低血压等并发症,麻醉医师具体该怎么做呢?下文展开探讨。
一、高血压患者可以进行手术的指征高血压的患者进行手术的风险会要比一般人手术的风险要大,最常见的就是血压快速升高,手术过程中出血过多,术后伤口恢复慢等,更严重者会出现心脏衰竭等并发症。
所以高血压患者需要将血压控制好,才能进行手术。
血压的控制目标应该达到以下标准才可进行手术:一般来说,患者年龄≥ 60岁,血压控制目标在<150/90mmHg;患者年龄<60 岁,血压控制目标<140/90mmHg;糖尿病和慢性肾病患者,血压控制目标<140/90mmHg。
同时注意术中血压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血压的30%。
二、高血压患者适用的麻醉技术及药物麻醉技术的出现大大减少了病人在手术过程中的痛苦,并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
同时减少患者的紧张情绪,抑制了神经反射的传导,术中起到镇静、肌肉松弛等作用,以满足手术的要求。
(一)现代医学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创新,麻醉方面的药物和技术相对以前来说更加的成熟和完善,出现了一些新型的药物,如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等,在手术前使用此类药物可以降低醛固酮系统的敏感性和兴奋性,有效防治心肌缺血的情况,使心梗的几率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