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思路
- 格式:pdf
- 大小:183.36 KB
- 文档页数:2
我国股票发行制度的改革[摘要]股票市场是重要企业筹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股票发行制度存在很多问题。
这篇文章就几种主要问题做了分析,据此对股票发行制度的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旨在促进我国股票市场健康良性发展。
[关键词]股票股票发行制度改革股票发行制度主要包括两种——注册制和核准制,它是以资金量的大小为配售新股的最主要原则,建立了一个面向机构投资者的询价机制。
其核心在于决定股票发行权的归属。
目前,中国股票发行实行核准制,它是按照实质管理原则,对证券的发行申请进行实质条件审查。
并通过预先披露制度和保健制度配合共把市场准入关。
虽然自中国证券市场建立之后,股票发行制度历经数次改革并日趋成熟,但是依然存在大量问题需要解决。
1、股票发行制度现存的问题中国股市的大部分问题最主要是由股票发行上市制度的不合理、不公平引起的。
我国早期股票发行制度是基本照搬或模仿发达国家的相关制度而来的。
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想当多的制度并不能适应我国资本市场。
因此产生了大量的问题。
目前,我国股票发行制度的几方面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1、1发行权市场决定权过度集中于监管当局。
股票的发行要求具备高度的市场性,应以价格作为调节供求的主要杠杆。
但是我国股市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惯性思维,现在的新股发行上市,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发行制度,存在着行政干预下的制度缺陷。
监管部门虽然有一定的依据对市场情况进行调控,但是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导致我国资本从场外运作到场的过程出现诸多障碍,不仅影响股市价格发现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的发挥,也使得股市服务于国民经济的作用受到限制。
1、2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脱节股票价格应按照其价值上下波动。
但是我国股票发行市场新股的发行市盈率普遍偏高。
这是因为,在股票发行过程中,各环节各部门——企业、承销商和监管部门都希望股票发行成功。
这种期望通过证监部门对股票发行价格、时机、以及数量控制得以实现。
从而,使投资者认为新股的发行没有风险,导致资金大量非理性流入一级市场。
浅谈我国股票发行定价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商学院09级金融一班苗新雨2009034013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之后,发行价格不再进行窗口指导,完全交给市场去定价,但是发行定价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发行“三高”,即高股价、高市盈率、高募资。
当前,上市公司“三高”现象以及机构在询价中“抢筹码抬高价”的现象引起市场较多关注。
而机构询价在发行价格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新股发行价格之所以越发越高,发行市盈率甚至上百倍,询价机构的非理性报价无疑是重要原因。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尹中立认为,虽然管理层曾对网下询价程序进行了适当调整,其思路是加大中签的机构投资者的配售数量,以期它们在询价过程中真正负起责任,但种种数据表明,这种询价方法不仅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定价偏高的倾向。
根据资料,我们可以得出股票发行“三高”的几个主要原因:一、券商垄断了发行定价权,询价制度变成走过场。
一位上海本地券商资产管理部人士李先生这样说:目前的新股发行询价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制度性的盲区。
虽然主承销商先让询价机构报价,但是询价区间是最终“根据询价对象和配售对象的报价情况综合判断”进行制定,但这具有“相当大”的灵活性,具体怎么定出来的没有明确的信息披露。
而网下的机构申购数量有限,一般按照最高的申购价格进行申购,这就无形中抬高发行价,一些有直投利益的承销商更愿意拉高发行价。
二、询价对象评估机制缺乏。
由于我国缺乏对询价对象信用状况的评估机制,难以约束对询价对象信用,一些询价机构即使非理性报价和漫天喊价,管理部门也似乎无可奈何。
尹中立认为,虽然管理层曾对网下询价程序进行了适当调整,其思路是加大中签的机构投资者的配售数量,以期它们在询价过程中真正负起责任。
但种种数据表明,这种询价方法不仅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定价偏高的倾向。
三、怀疑一级市场存在操纵。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透露:“过去,投资者都希望市场定价,反对政府对发行价的干预;如今,市场化定价,政府不管了,结果发行价一路狂飙,二级市场投资者赔了又希望政府出来干预。
中国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研究笪廖士光(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展研究中心,上海200135)眼摘要演在梳理境外主要证券市场股票发行上市制度以及总结中国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中国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方向,即遵循市场化方向,从价值判断为主转向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强化市场约束,放松行政管制,发行人的投资价值由市场自主判断,监管部门负责督促发行人及时、准确、充分地披露信息,同时,强化事后审查和处罚,通过事后处罚,惩治造假者与欺诈者,并对其他发行人形成威慑,切实保障投资者权益。
眼关键词演注册制;核准制;实质审查;形式审查眼中图分类号演F832.5[文献标识码]A眼文章编号演1673-0461(2012)11-0085-092012年11月第34卷第11期当代经济管理CONTEMPORARY ECONOMY &MANAGEMENTNov.2012Vol.34No.11收稿日期:2012-09-21网络出版网址:/kcms/detail/13.1356.F.20121123.1128.201211.85_015.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311:28:28AM作者简介:廖士光(1977-),男,江苏阜宁人,经济学博士,现供职于上海证券交易所。
一、引言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为避免不良证券进入市场而对市场产生不利影响,世界各国或地区都建立了遴选上市企业的发行上市审核制度,因此,证券发行上市审核制度是证券监管制度的基础和核心。
对上市公司实施准入监管是证券监管的一项基本制度。
目前,世界各国或地区都非常重视对证券市场发行上市的监管,大都已建立起完善的证券发行上市准入制度,即证券发行上市审核制度。
证券发行上市审核制度是一国或地区证券监管机构对于证券发行上市活动进行监管的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的总称。
一般而言,证券发行上市的制度性安排大致包括发行上市审核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与发行定价制度等三方面,其中,证券发行上市审核制度是其他两种制度的基础。
在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新股发行方面仍然存在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资金的“三高”现象,文章对完善新股发行定价和上市审批、加强市场监管,明确发行中各主体责任、探索新股发行新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新股:发行新股发行体制是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的新股定价、承销和发售的一系列制度及相关安排。
主要包括两方面基本内容,一是定价机制,即确定新股发行价格,二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将新股出售给投资者,其中,定价机制是新股发行体制的核心内容,这两个方面相互制约和依赖,相互影响。
我国自从1990年开始设立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新股发行制度经历了多次演变,从最初的行政化色彩浓厚到现在的市场化改革,新股发行制度也在市场化进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2009年6月和2010年10月,中国证监会先后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2012年4月28日,证监会再次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在完善新股发行体制方面,政府的立法举措可谓积极。
尽管如此,新股发行方面仍然存在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资金的“三高”现象,一级市场的拥堵和二级市场的低迷仍然是笼罩中国股市的怪圈。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金融证券领域明确提出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监管,推动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改革方向,其实这也是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方向的高度概括。
1、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深化新股发行制度改革虽然2009年以后的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因市场低迷,而最终导致I PO暂停,究其原因不在于市场化改革本身。
经济学家华生认为,这次提出新一轮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将定价机制从行政控制放开到由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自己去询价,应当说这是一个巨大飞跃和进步。
在这次的改革中,由于在其他发审环节还是审批,却只放开了新股发行定价机制,触动了股市制度中的深层次问题,进而激化了矛盾,单纯的定价市场化改革单兵突进,出现“三高”的结果是必然的,改革反而被指责为“伪市场化”。
对我国新股发行实行注册制改革的探讨
我国目前的股票发行制度是审核制度,即新股发行需要经过证
监会的审核批准后方可上市交易。
然而,这种审核制度存在一些缺点,如审核时间长、信息不对称、容易发生市场炒作等问题,导致
了股市波动和投资者的不稳定情绪。
因此,我国正在考虑实行注册
制改革。
注册制是一种基于信息披露和投资者自主决策的股票发行制度,不需要事先经过监管机构的审核,而是让市场参与者自主判断并决
定是否投资。
它有以下优点:
1. 降低信息不对称:注册制要求公司必须充分披露信息,使投
资者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公司的情况,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
2. 缩短审核周期:注册制是一种自我监管机制,没有了审核环节,因此可以大大缩短发行周期,提高市场效率。
3. 鼓励科技创新:注册制将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促进科技创新
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但是,注册制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如容易发生投机炒作、
信息失真等问题,需要加强监管和控制。
总体来说,注册制改革需要在监管机制、信息披露、投资者教
育等多个方面进行改善和加强,力求达到市场运作更加健康有序、
投资者受到更好保护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