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课件-淋证
- 格式:ppt
- 大小:292.50 KB
- 文档页数:10
第二节淋证【概述】一、定义淋证是指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
二、沿革1、淋之名称,始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称本病为“淋”、“淋閟”。
并指出淋证为小便淋沥不畅,甚或闭阻不通之病证。
2、《金匮要略》称其为“淋秘”,将其病机归为“热在下焦”。
3、汉代华佗《中藏经》根据淋证临床表现不同,提出了淋有冷、热、气、劳、膏、砂、虚、实八种,乃淋证临床分类的雏形。
4、《诸病源候论》将淋证的病机进行了高度概括:“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
”成为后世多数医家临床诊治淋证的主要依据。
5、《景岳全书》提出:淋证初起,虽多因于热,但由于治疗及病情变化各异,又可转为寒、热、虚等不同证型,从而倡导“凡热者宜清,涩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虚者宜补,阳气不固者宜温补命门”的原则。
三、与现代医学的关系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类似于西医学所指的急、慢性尿路感染,泌尿道结核,尿路结石,急、慢性前列腺炎,化学性膀胱炎,乳糜尿以及尿道综合征等病证。
【病因病机】一、病因1、外感湿热;2、饮食不节;3、情志失调;4、劳伤、体虚。
二、病机1、基本病理变化: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2、病位:膀胱与肾,与肝脾相关。
3、病理因素:主要为湿热之邪。
4、病理性质:有实有虚,且多见虚实夹杂之证。
5、病理演变:初起多属实证。
淋久湿热伤正,每致脾肾两虚,由实转虚。
如邪气未尽,正气渐伤,或虚体受邪,则成虚实夹杂之证。
6、病机转化:表现在转归上,首先是虚实之间的转化,其次是某些淋证间的相互转换或同时并见。
若病久不愈,或反复发作,不仅可转为劳淋,甚则转变成水肿、癃闭、关格等证。
石淋因结石过大,阻塞水道亦可成水肿、癃闭、关格。
膏淋日久,精微外泄,可致消瘦乏力,气血大亏,终成虚劳。
【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小便频数,淋沥涩痛,小腹拘急引痛,为各种淋证的主症,是诊断淋证的主要依据。
但还需根据各种淋证的不同临床特征,以确定不同的淋证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