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品比试验田间记载标准
- 格式:docx
- 大小:25.57 KB
- 文档页数:5
2012油菜品种品比种植试验方案为了解和考证我公司油菜各品种生长周期和表现,特制定此方案:一、示范地点和面积:示范地点:肥东县农科所内,品比试验面积4亩。
二、品比品种和面积(亩):品比品种:双优2号、德油、双优2号+德油掺混、11-598、11-591、浙杂008、浙杂32、浙杂0903、浙杂0901、科乐10号、KLFL13-13、KL12-11、不育系计13个品比品种,品比试验品种编号及田块安排见下表:示范田计2坵(每坵2亩),品种安排见下表:(附平面示意图)。
东品种安排和面积及田块:坵1 双优2号 德油5号 双德混 11-598 11-591 浙杂008坵2 浙杂32 浙杂0901 浙杂0903 科乐10号 KLFL13-13 KL12-11 不育系坵3空田坵4空田坵5空田三、栽培方式:育苗移栽。
1、育苗:于9月10日至20日播种育苗;精细耕作苗床,亩施45%复合肥30公斤作为基肥;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8,苗床亩播种量不大于1000克,出苗后适时浇水追肥(最好是人、畜粪)、防治蚜虫和间苗,以培育壮苗。
2、移栽:移栽大田前茬为水稻制种田,前茬收获后立即耕作,精耕细作,亩施45%复合肥25公斤,硼砂(B含量11%)1公斤作为基肥,制成畦宽2米(带沟)地垄。
移栽期10月20日至25日,最迟不得超过10月30日,移栽时根据品种设置隔离沟,移栽穴距40*20CM,每穴2苗;移栽后立即予以浇水定根并喷施芽前除草剂封闭表土防治杂草。
四、田间管理:1、适时浇灌、防治害虫和草害发生;2、适时追施腊肥、苔肥和花肥,追肥以尿素为主,视苗情追施7~12公斤亩/次;抽苔期、始花期叶面喷施20.5%速溶硼肥100克/亩/次(始花期可配合防治菌核病喷肥);3、注意雨季清沟防渍,中后期重点防治菌核病。
五、收割:油菜成熟后,人工分品种单收、单晒;脱籽时将有标定测产的品种,单独脱籽称重测产并做好测产记录,严禁混淆。
湖北惠民安徽分公司20120907。
油菜品种区域试验技术一、田间试验方法1、田间试验设计每试验点同组试验在同一地块进行,按试验方案画出田间种植图,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区域试验13.34平方米、筛选试验6.67平方米,试验点小区面积应一致;2、区组的方位:区组排列的方向应与试验地实际或可能存在的肥力梯度方向一致;一、田间试验方法3、小区的形状与方位:小区长方形,品种行数不少于5行,小区长边应与试验地实际或可能存在的肥力梯度方向平行;4、保护行设置:区域试验四周均应设置保护行,保护行不少于4行,保护行品种与对应小区品种一致。
5、走道设置:为方便田间操作管理,区组间、小区间及试验与保护行间应设置走道,小区间及试验与保护行间走道和区组间走道以0.67米为宜。
二、试验地的选择试验地应选择地势平坦、不受荫蔽、远离畜禽、形状规正、大小合适、灌排方便、地力均匀、肥力中上、前作(非十字花科植物)一致的地块。
区域试验地应注意轮作换茬。
三、试验种子的准备在播种前严格按照田间试验种植图首先在室内分装好种子,为确保播种均匀,可先将每小区种子分装成多个小包,然后确定每小包种子种多少行(如每小区播16行时,可分4包种子,每包种4行),然后将每小区种子扎在一起并按小区编上号。
播种时先按小区编号发放种子,经核对无误后再进行播种。
四、适时播种、严把播种质量关适宜的播种期是根据不同品种的生育特性、不同生态条件下的气候因子、耕作制度等决定的。
其中气候条件又是确定适宜播种时期的重要因子。
在我省气候条件下油菜的适宜播种期育苗移栽一般在9月10日左右,直播一般在9月底至10月上旬。
一般要求播种后3天内无大雨,无长期的阴雨连绵天气。
播种时要求田间土块颗粒小,耕耙均匀,含水量适中。
一般田间含水量在60-70%最有利于油菜出苗。
油菜直播播种时必须做到稀播、匀播,力求均匀一致。
种子播完后应及时浅覆土以利保墒提墒。
同时为确保试验地苗全、苗匀,还可在各小区两端1—2行的保护行中适当多播点种子,以利移苗补缺,但补缺的苗必须带土移栽、及时浇水以利快速返青活苗。
赣北地区油菜新品种比较试验一、引言油菜是中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的重要油料作物。
赣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油菜种植区域之一,因为其地理和气候条件适宜油菜的生长。
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育种技术的日益成熟,新的油菜品种不断涌现。
为了更好地满足赣北地区农民对于高产、优质、抗逆的需求,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赣北地区油菜新品种的比较试验。
通过对不同品种的生长、产量、品质等方面进行全面比较,为农民提供更为科学的种植建议和技术支持。
二、试验材料和方法1.试验地点:本次试验选取了赣北地区典型的油菜种植区域进行实验,包括赣州市、宜春市、上饶市等地。
2.试验品种:选取了八个常见的油菜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包括:东北大优、长沙优241、湘郦繁昌、早春一号、早春二号、中原金、豫油一号、国信366。
3.试验设计:采用了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品种设立了3个重复样方,每个样方面积为30 m2,随机布置。
4.试验方法:在整个生长期内,对每个品种进行了全面的田间管理,包括施肥、灌溉、除草、病虫害防治等。
并在生长季节结束后,对每个品种进行了全面的测定和评估。
三、试验结果1.生长特性比较通过对每个品种的生长状况进行观察和测量,发现不同品种在生长速度、株高、叶面积和根系发育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早春一号和早春二号生长较快,株高较高,叶面积较大,根系发育较为健壮;而国信366生长速度较慢,株高较矮,叶面积较小,根系发育较弱。
2.产量比较在收获前,对每个品种的产量进行了预估,发现早春一号和早春二号的预估产量较高,而国信366的预估产量较低。
而在收获后,对每个品种的实际产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早春一号和早春二号的实际产量仍然较高,而国信366的实际产量依然较低。
3.品质比较对每个品种的籽粒进行了品质测定,包括油含量、蛋白质含量、硬脂酸含量、维生素含量等。
结果显示,早春一号和早春二号的油含量较高,蛋白质含量较高,硬脂酸含量较低,维生素含量较高;而国信366的油含量较低,蛋白质含量较低,硬脂酸含量较高,维生素含量较低。
一、实验目的为了提高油菜品质,满足消费者对优质食用油的需求,本研究通过实验室分析和田间调查,对油菜品质进行评价,为油菜育种和生产提供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所用油菜品种为我国常见品种,包括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等。
2. 实验方法(1)样品采集:从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油菜田中采集样品,包括种子、植株和土壤。
(2)样品处理:将采集到的油菜种子进行清洗、晾干,然后进行样品制备。
(3)实验室分析:① 油菜籽含油量测定:采用索氏提取法测定油菜籽含油量。
② 油菜籽蛋白质含量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油菜籽蛋白质含量。
③ 油菜籽油脂酸价测定:采用酸价测定法测定油菜籽油脂酸价。
④ 油菜籽油脂过氧化值测定:采用过氧化值测定法测定油菜籽油脂过氧化值。
⑤ 油菜籽脂肪酸组成分析: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油菜籽脂肪酸组成。
⑥ 油菜籽品质感官评价:由专业评鉴人员对油菜籽的色泽、气味、口感等方面进行评价。
(4)田间调查:① 采集不同品种、不同种植模式的油菜田样品,进行实地调查。
② 记录油菜植株生长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等。
③ 对油菜籽产量、品质进行统计分析。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室分析结果(1)油菜籽含油量:甘蓝型油菜平均含油量为45.2%,白菜型油菜平均含油量为35.6%。
(2)油菜籽蛋白质含量:甘蓝型油菜平均蛋白质含量为22.3%,白菜型油菜平均蛋白质含量为18.7%。
(3)油菜籽油脂酸价:甘蓝型油菜平均酸价为1.2,白菜型油菜平均酸价为1.8。
(4)油菜籽油脂过氧化值:甘蓝型油菜平均过氧化值为0.1,白菜型油菜平均过氧化值为0.2。
(5)油菜籽脂肪酸组成:甘蓝型油菜和白菜型油菜的主要脂肪酸组成相似,均为亚油酸、油酸和棕榈酸。
(6)油菜籽品质感官评价:甘蓝型油菜色泽金黄、气味清香、口感细腻,品质较好;白菜型油菜色泽偏黄、气味较淡、口感较粗,品质较差。
2. 田间调查结果(1)不同品种油菜的生长情况、病虫害发生情况相似。
赣北地区油菜新品种比较试验赣北地区是中国油菜种植的重要地区之一,油菜是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
为了满足当地农民的需求,提高油菜产量和品质,近年来在该地区推广了多个新品种。
为了对这些新品种进行评估,我们进行了比较试验。
比较试验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田间试验,另一个是室内试验。
田间试验的主要目的是评估不同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室内试验则是为了了解不同品种的农艺性状和抗病性。
首先进行了田间试验。
我们选取了8个品种,分别是:红油1号、红油2号、中红、南红、绿玉、金满堂、长兴899和兴国芥。
试验地点在赣北地区的一个油菜种植基地,在同样的土壤条件下进行。
试验采用了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品种设置了3个重复区。
试验结果表明,产量最高的品种是红油2号,其次是南红和绿玉,而中红的产量最低。
品质方面,红油1号和红油2号的颜色比较鲜艳,而且口感也比较好,金满堂和长兴899的口感也不错。
接着进行了室内试验。
我们主要测试了不同品种的株高、叶面积、生长周期、病虫害发生率等指标。
试验结果表明,红油1号和红油2号的生长周期较短,而且比较抗病虫害,叶面积也比较大。
相比之下,金满堂的株高比较低,但是比较抗病虫害,叶面积也比较大。
兴国芥的生长周期比较长,但是在其他指标上表现较好。
综合以上两个试验的结果可以看出,红油2号是一个比较优秀的品种,既有较高的产量,又有较好的品质和农艺性状,适合在赣北地区进行推广。
同时,南红和绿玉也是比较不错的品种,可以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品种的适应性和表现也会因具体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而有所差异,推广前需要做好区域适应性试验和定向推广。
2014―2015年优质油菜品比试验为了筛选出优质、高产(高油)、多抗、适宜海门市种植的油菜主导品种,实现油菜生产全面优质化,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特开展了优质油菜品比试验,探讨各参试品种的适应性、丰产性和抗逆性。
1 试验设计参试品种分中早熟组和晚熟组。
中早熟组参试品种为A1德核杂油8号、B1荣华油6号、C1浙杂903、D1沣油737、ck1华油杂14;晚熟组参试品种为A2扬油9号、B2宁杂1818、C2秦优10号、D2秦优11号、ck2史力佳。
本试验不设重复,小区面积133.3m2,总面积1 333m2。
2 试验概况2.1 育苗情况参试品种统一在2014年9月24日播种,9月28日前后出苗,苗床基肥油菜专用复合肥57kg/667m2,播种量0.7kg/667m2。
播种时墒情适宜,出苗全,3叶期及时匀苗、定苗,并喷施多效唑化控,防治病虫害。
2.2 大田培管本试验设在海门市临江镇新丰村施洪涛承包地中,试验地土质为黄夹沙,肥力中等,前茬为棉花。
11月5日移栽,秧龄38d。
大田每667m2基施油菜专用复合肥黑绿宝50kg、硼砂1kg,2015年1月20日施腊肥,用量为尿素10kg/667m2,2月18日施薹肥,用量为尿素15kg/667m2。
大田移栽宽窄行移栽,大行83cm,小行60cm,株距19cm,密度为4 905株/667m2。
油菜菌核病防治1次(三病清4包/667m2+春泉叶面肥3包/667m2),用油菜矮苗壮化控1次。
3 结果与分析3.1 不同品种的产量比较3.1.1 中早熟组 D1沣油737产量最高,单产273.9kg/667m2,比ck1华油杂14号单产225.5kg/667m2,增加48.4kg/667m2,增产21.5%;C1浙杂903产量其次,单产269.9kg/667m2,比ck1华油杂14号单产增加44.4kg/667m2,增产19.7%;只有A1德核杂油8号的产量比ck1华油杂14号低,单产为218kg/667m2,比ck华油杂14号单产低1.8kg/667m2,减产0.8%(表1)。
油菜品种田间记载项目与标准一、田间观察记载项目(一)物候期(1)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以月/日表示,以下同)。
(2)出苗期:以全区75%的幼苗出土,子叶平展为标准。
(3)五叶期:以全区75%植株的第五片真叶平展为标准。
(4)现蕾期:以全区75%以上植株剥开2~3片心叶可见绿色花蕾(白菜型油菜可直接见到花蕾)为标准。
(5)抽薹期:以全区75%以上植株主茎伸长,顶端离子叶节10cm 为标准(北方春播油菜以5cm为标准)。
(6)初花期:以全区25%植株开花为标准。
(7)盛花期:以全区75%以上花序开花为标准。
(8)终花期:以全区75%以上花序停止开花为标准。
(9)成熟期:以全区75%以上角果呈枇杷黄色,或主轴中段角果内种子开始变色为标准。
(10)收获期:实际收获日期。
(11)生育期:从出苗到成熟的天数。
1、苗期(1)子叶形状:一般分心脏型、肾脏型和杈型三种,于2~3片真叶时观察。
(2)幼茎色泽:指第一片真叶出现时子叶下轴的色泽,分绿、微紫和紫色三种。
(3)心叶色泽:指3~4片真叶时,尚未展开之心叶的色泽,分黄绿、绿和紫色三种。
(4)刺毛:分多、少、无三种,于4~5片真叶观察。
(5)基叶:甘蓝型于7~9片真叶,白菜型于3~5片真叶,芥菜型5~7片真叶时观察以下各项:①叶型:分完整型、裂叶和花叶三种。
完整型——叶身完整无裂片,形状分椭圆、匙型、卵圆形、倒卵圆形和披针型五种。
裂叶——分浅裂叶和深裂叶两种。
浅裂叶的叶身下部之缺刻不达中肋,未形成侧裂片。
深裂叶的叶身下部有深至中肋的侧裂片,一般成对着生,对数不等。
上部叶面积较大的称顶裂片,形状分长、圆、扁三种。
花叶——叶身呈不规则深缺裂。
②叶色:分黄绿、浅绿、油绿、深绿、兰绿和紫色七种。
③叶脉色泽:分白、绿、紫三种。
④叶柄:分长、短、无三种。
叶柄有裙边的,一侧裙边宽于中肋者为无柄叶,窄于中肋者为有柄叶。
叶柄长占叶全长不足2/3的为短,1/3以上者为长。
⑤叶缘形状:指完整叶和顶裂片边缘的形状,分全缘、波状和锯齿状三种。
附件1油菜品种试验记载标准1 气候概况及自然灾害对试验的影响何种因素、时间及影响程度。
2 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以月/日表示,下同). 如遇特别干旱不能及时出苗,需记载播种后的降雨及灌溉情况。
3 现蕾期以50%以上植株可见明显的绿色花蕾为标准。
4 初花期以全区有25%植株开始开花为标准。
5 终花期以全区有75%以上植株完全谢花(花瓣变色,开始枯萎)为标准。
6 成熟期以全区有50%以上角果转黄变色,且种子呈成熟色泽为标准。
7 收获期实际收获日期。
8 品种生长势和一致性8.1 调查时间抽苔后期观察植株的高低、大小和株型。
8.2 分级标准生长势分“强”、“中”、“弱”三级;一致性分齐、中、不齐三级。
80%以上植株一致者为“齐”;60%-80%植株一致者为“中”;生长一致的植株不足60%者为“不齐”。
9 抗逆性调查9.1 抗寒性9.1.1 调查时间在融雪或严重霜冻解冻后三至五天调查。
.9.1.2 评价方法表现有冻害的植株占调查植株总数的百分数。
9.2 抗倒伏性9.2.1 调查时间在成熟期进行目测调查。
9.2.2 分级标准分直、斜、倒三级。
主茎下部与地面角度在80度以上为“直”;80度至45度者为“斜”;小于45度者为倒。
9.3 抗病性青荚后期记载各品种菌核病、病毒病的田间发生情况。
按抗、中、感三级记录。
20%以下植株明显感病者为“抗”;20%-50%植株明显感病者为“中”;50%以上植株明显感病者为“感”。
10 考种项目10.1株高子叶节至全株最高部位的长度,精确至0.1cm;10.2分枝部位子叶节至主茎上第一个有效分枝间的长度,精确至0.1cm;10.3有效分枝数至少有一个有效角果的分枝总数,包括一次分枝和二次分枝,精确至0.1个;10.4有效角果数含有1粒以上饱满或半饱满种子的角果总数,包括主花序有效角果数和全株有效角果数,精确至0.1角;10.5每角粒数每株20角,总计400角中的饱满或半饱满种子平均值,精确至0.01粒;10 产量结果10.1 小区产量指小区实收产量,以kg表示,保留至小数点后三位。
油菜品比试验田间记载标准
一、田间观察记载项目及方法
1、物候期观察记载
(1)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以月/日表示,以下同)
(2)出苗期:预选密度的75%的幼苗出土,子叶平展张开;穴播以穴计算,条播以面积计算。
(3)抽苔期:50%以上植株主茎开始延伸,主茎顶端离子叶节达10cm。
(4)初花期:全区有25%的植株开始开花。
(5)终花期:全区有75%以上花序完全谢花(花瓣变色,开始枯萎)。
(6)成熟期:全区有50%以上角果转黄变色,且种子呈成熟色泽(以主花序中上部的角果为考察对象,当果皮呈现成熟色泽即成熟)。
(7)收获期:实际收获日期。
(8)生育日数:出苗至成熟的天数。
以24小时为一天。
2、品种一致性的观察记载
(1)幼苗生长一致性:于五叶期前后观察幼苗之大小,叶片之多少。
有80%以上幼苗一致者为“齐”;60%-80%幼苗一致者为“中”;生长一致的幼苗不足60%者为“不齐”。
(2)植株生长整齐度:于抽苔盛期观察植株的高低、大小和株型。
有80%以上植株一致者为“齐”;60-80%植株一致者为“中”;生长一致的植株不足60%者为“不齐”。
(3)成熟一致性:于成熟时观察,有80%以上植株成熟一致者为“齐”;60%-80%植株一致者为“中”;成熟一致的植株不足60%者为“不齐”。
3、抗逆性调查
(1)抗寒性(冻害):
冻害症状:
①根拔(又称抬根或掀苗)现象当气温下降至-0.50C以下时,夜间根际土壤结冰,体积膨大,将根抬起,白天气温升高,冻土融化下沉,致使苗根外露而受冻。
②叶片受冻叶片受冻有三种最常见的现象:叶片僵化:叶片在早晨全部僵化,表现为细胞间隙结冰,叶片呈油绿色,脆而易断,到中午前后随着气温的升高,僵化叶片逐渐融化变软而复原,如温度再低或低温持续时间较长,则叶片因
叶色转紫红、根系褐色为耐渍性中;全株紫红且根呈黑色趋于死亡为耐渍性弱。
(4)病毒病:
病毒病发病症状
病毒病又名花叶病,属病毒病害。
甘蓝型油菜发病后的症状如下:
①叶片:呈橙黄色圆形或不规则病斑,叶片反面病斑中心为黑色,边缘黄色,分界明显,后变成枯斑。
②茎:生黑褐色枯死条纹,成油渍状,有时也产生黑褐色梭形斑点,并形成同心圆。
③角果:生黑色小斑,发病早则引起早衰死亡,后期发病则角果歪扭,籽粒不饱满。
于苗期、成熟前各调查一次。
每小区采取随机取样法调查100株,按分级标准逐株调查记载,统计发病百分率和发病指数,计算方法同冻害指数和冻害百分率。
“0”级:无病;
“1”级:仅1-2片边叶有病斑,心叶无病;
“2”级:少数边叶(2片左右)、心叶均有病斑,但植株生长正常;
“3”级:全株大部叶片(包括心叶)均产生系统病斑,上部叶片皱缩畸形;
“4”级:全株大部叶片均有系统病斑,部分病叶枯凋,植株枯死或趋枯死。
(5)菌核病:
菌核病症状:
菌核病属真菌性病害。
茎、叶、花、角均可发病,花瓣、老叶先发病,茎部最重。
①花瓣:呈苍黄色。
②叶片:病斑圆形不规则,中部黄褐色,边缘暗青色,水渍状,外围褪绿,有时出现轮纹。
③茎秆:初为淡褐色,水渍状,梭形斑,潮湿时病斑表面长出白毛状菌丝。
以后表皮纵裂似麻状,易折断,表面及内部生鼠粪状菌核。
④角果:症状与茎秆相似。
于成熟时调查一次,取样调查方法和发病率、发病指数计算的方法同冻害百分率和冻害指数。
“0”级:全株茎、枝、果轴无症状;
2、有效分枝数:指有一个以上有效角果的分枝数。
3、单株有效角果数:系全株含有一粒以上饱满或欠饱满种子的角果数。
4、每角粒数:自主轴随意摘取20个正常荚角(第一个和倒数第一个荚必取),计算平均每角饱满或欠饱满的种子粒数。
5、单株产量:考种单株的实称平均单株产量。
6、千粒重:在晒干(含水量不高于10%)、纯净的种子(从小区取样)内,用对角线、四分法或分样器等方法取样三份,分别称量,取三个样本的平均值,以“g”表示。
9、取样:收获计产后,每个品种都要求取同一品种二重复的混合样(50克)寄往区试主持单位。
10、小区产量:收获时各小区重复一定要单收单打,收获脱粒的种子量为实收产量,以“kg”表示。
11、种子晒干后(含水量不高于9%,用电子天平准确地称出小区实际产量(kg),保留到小数点后三位;
12、以小区产量换算求得亩产量,以kg表示,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13、进行产量统计分析;
(1)按供试品系(组合)代号列出小区产量表,小区产量一定加上取样考种株产量;
(2)列出产量分析表,包括各供试品系(组合)代号的小区平均产量、折合亩产量、产量位次;
(3)列出经济性状、抗耐性、考种、生育期等调查表;
(4)写出品比试验总结报告并进行品种简评。